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 1997字 | 22段 | 7分钟 | 11分钟 | 16分钟 | 129人 |
著名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 665字 | 8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83人 |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 362字 | 3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92人 |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 532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298人 |
著名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 607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73人 |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范文 | 1356字 | 1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88人 |
作文素材科学家事例简短 | 391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43人 |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 482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15人 |
作文素材科学家事例简短 | 915字 | 6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80人 |
简短的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材料 | 417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61人 |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 398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54人 |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 417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72人 |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 410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04人 |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 2220字 | 15段 | 8分钟 | 12分钟 | 18分钟 | 124人 |
简短的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材料 | 1190字 | 12段 | 4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95人 |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 727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48人 |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97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竹蜻蜓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们被公认是直升机发展史的起点。
现代直升机尽管比竹蜻蜓复杂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却与竹蜻蜓有相似之处。现代直升机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细竹棍儿,带动旋翼的发动机就好像我们用力搓竹棍儿的双手。竹蜻蜓的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道理与竹蜻蜓是相同的。
直升机常常被小孩子们叫作蜻蜓飞机,在他们眼里直升机是灵巧可爱的。
在夏季大雨来临前,蜻蜓就会成群结对在空中穿梭飞舞着。它们好像一架架直升机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们时而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时而在空中悬停,时而降落在尖尖的枝梢和花丛中,时而又飞得无影无踪。
古代流转至今的一种叫“竹蜻蜓”的玩具,传说就是在蜻蜓的启发下被制作出来的。后来竹蜻蜓传入欧洲,被称为“中国陀螺”,它开拓了科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为直升机的诞生提供了灵感。《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叫‘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
说到达·芬奇,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发明家,早在15世纪,他就着手研究飞行器。他画过一张飞行器的草图,设想中的飞行器以弹簧为旋转动力,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驾驶员拉动钢丝绳,掌握着飞行方向。这被认为是最早的直升机设计蓝图。
可惜的是,达·芬奇对于直升机的构想,只是在纸上画画而已,并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但他的行为却为后来直升飞机的发明提供了灵感,引领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被公认是直升飞机发展史的起点。
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载人直升飞机的人,是法国利济厄市的工程师保罗·科努(Paul Cornu)。
科努小时候就喜爱搞小发明,尤其对莱特兄弟的飞行器研究特别感兴趣,希望有一天也能够像他们那样设计出自己的飞行器,像蜻蜓和小鸟一样在蔚蓝的天空上自由地飞翔。长大以后,科努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飞机的研制工作中,追寻自己蔚蓝色的飞天梦。
1906年,保罗·科努开始实施他的直升机发明计划。他设计出了飞机的两副旋翼,又在旋翼上安装了桨叶,再用钢管做成飞机的主构架,而后又安装了驾驶员座椅、发动机、水箱、油箱等。直到1907年8月,他才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直升飞机。
当他为自己的杰作诞生长出了一口气的时候,却意外得知法国科学家布雷盖和李歇也研制出了一架直升飞机。自己的直升飞机还没有真正地飞上蓝天,别人的飞机已研制出来,科努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多年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因为发明创造一旦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1907年9月29日,布雷盖和李歇在法国杜埃市进行试飞表演,结果并不算成功。这架直升机要四个人站在四只巨大的机翼下用长竿撑着,否则,飞机会翻倒。所以,人们并不承认这是世界上第一架直升飞机,因为这架飞机飞上天是在人的辅助下完成的。
科努又兴奋起来了,他还有机会。他立即对自己设计的飞机进行重新改进,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加工、制作、安装、调试。直到1907年11月13日,他坐进飞机里,亲自驾驶,进行试飞。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飞机终于渐渐地离开了地面,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直升飞机自由升空……
科努的飞机虽然只飞离地面0.3米,飞行时间也仅有20秒,但是,却被认为是第一次直升飞机载人飞行,他也成为第一个制造出直升机的人。
又过了20多年,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直升机在技术上出现了重大突破。
1936年,德国人H·福克在对早期直升机进行多方面改进之后,制造出来一架FW-61直升机。经过多次成功地进行飞行表演,该机创造了垂直飞行等多项世界纪录,从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架能够在空中盘旋的直升机。
1938年,他又制出来一架能控制飞行的双旋翼横列式FW-61直升机。由德国姑娘汉纳赖奇驾驶,成功地从柏林飞到伦敦,震惊了航空界。
1939年,美籍俄人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成功地研制出单旋翼直升机VS—300,使其成为了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型直升机,并为后来直升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40年,他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改进型VS—316直升机,这种新型直升机被美国陆军购置,成为世界上服役最早的直升机。
从此,直升机便在大西洋两岸迅速发展起来。它不需要机场跑道,能垂直起飞和着陆,并能前飞、后飞、侧飞,人们称它为“不要机场的飞机”。
20世纪90年代,人们又研制出了目视、声学、红外及雷达综合隐身设计的武装侦察直升机。
如今,世界直升飞机事业发展迅速,机型种类众多,这些直升机几乎运行在军事战争、空中指挥、紧急救援、快速搜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反暴、处置突发事件及农业、地质、海洋、林业、防火等各个领域,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着便利、快捷的无可比拟的服务。
著名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1865年春天的某日,法国园艺师约瑟夫·莫厄埃站在自己花坛前直发愣。他那用水泥修造的花坛,不知又被哪个冒失鬼给碰碎了!那时水泥制作的东西绝不像现在的那么坚固。只是纯粹的水泥和水搅拌混上泥沙而筑,很容易断裂碰碎,约瑟夫是种花的能手,花园里百花争研,故引来无数观赏者。
人一多,就难免碰碰撞撞。他已记不清,花坛究竟被撞坏多少回了,每次他都得花很大的功夫去修补重筑。为此,他伤透脑筋。
约瑟夫瞧着眼前破败的花坛,伤心地摇摇头,俯身端起一盆花,准备移植到另一只花坛里去。岂知不小心脚一滑,摔了个大跟头,花盆落地摔碎了。
忽然他愣住了。花盆碎成了片,可花盆的泥土仍保持着原状。他把泥土捧起,只见花的根纵横交错,左右上下穿插,交织成网状结构,竟把松软的泥士箍得异常坚固。
晚上,约瑟夫的眼前浮现的全是纵横交错的花根。忽然,他猛地想起一个主意:仿照花的根系用铁丝织成网状结构,再用水泥、沙石浇铸在一起, 砌成花坛,也许能坚固点吧。
第二天清晨,约瑟夫在花园门外挂了块牌子:因花园内部整修,暂时谢绝参观。约瑟夫把自己关在花园里,摘来铁丝,按照晚上想的办法编织了一长条网,再拦上水泥、沙石,先重砌了一个小巧玲球的花坛做试验,第二天,水泥干了。他用手摸摸敲敲,觉得很坚固,使用脚上去踩踩踢踢,居然丝毫无损,他又拿起小榔头敲了几下,只见水泥上仅出现了几个小白点。整个花坛坚不可摧。
约瑟夫兴奋极了,这下再也不怕花坛被碰坏啦!他立即将花园里的旧花坛全部拆除,依照他的新办法重砌。
整修后的花园又对观赏者开放了,约瑟夫从此便不再为花坛而担忧。约瑟夫发明了钢筋混凝土,使它造福于人类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我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我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
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回到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经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最终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算盘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发明者是谁?准确的发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从东汉时期徐岳的着作《数术记遗》中,我们最早看到“珠算”这个字眼。不过,注释中说它只能做加减法。今天看来,这顶多说是算盘的一个雏形吧。从现有可靠资料分析,珠算发明于宋元时期。人们查阅过大量的历史文献,都查找不到算盘发明人的名字。这固然表明封建统治者对科技发明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改进、完善的,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的功劳。
由于社会的发展,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人们对最早使用的筹算法进行了改革,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歌诀,例如14+7的歌诀是“七除三进一”。所有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都有一套歌诀。实际上,在珠算出现以前,除了个别的除法歌诀外,几乎全部的珠算歌诀都已齐备。歌诀出现以后,计算速度提高了。这样一来,珠算代替筹算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成了十分急需的事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工匠、计算人员和商业人员一起,共同研制出巧妙的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重大科学成就之一,它具有结构简单、运算简易、携带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采用,历久不衰。珠算在中国大显身手之后,又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著名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3位用户喜欢。
郭守敬是中国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生于1231年,卒于1316年。
公元1271年元王朝建立,准备颁行全国统一的历法。为了精确汇集天文数据,以备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13件,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辅助仪器,简仪和仰仪。
高表是古代圭表的发展。表是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底端水平地伸向正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天太阳“走”到正南方时,表影落在圭面上。量表影长度就能推算出节气和时刻。这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之一。
郭守敬的简仪是中国传统浑仪的发展,这种结构,欧洲直到18世纪才采用。仰仪是个中空的半球面,形状像口锅,锅沿刻有方位,锅里刻有与观测地纬度相当的赤道座标网。锅口架一小板,板上有孔,孔的位置正在球面的中心。太阳光通过小孔形成一个倒落在锅里的像,由此读出太阳的座标和该地的真太阳时刻。仰仪还可以用来观测日食,读出日食的时刻、方位和食分等等。郭守敬还发明了许多其他观测器具。
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月,制订了一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欧洲的历法《格里历》也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是《格里历》是公元1582年开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共计105卷。郭守敬是中国古代成就突出的科学家,直到很晚,世界各国的科学界才逐渐了解他。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范文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6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1842年,英国的贝思提出一个设想,即通过电路传送图像、文字等。贝思也做了各种实验,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并没有取得成果,他的设想也成了空中楼阁。
此后的40年里,传真通信技术并没有得到什么重大发展。直到1883年,在大学就读的保尔·尼泼科夫受到一种游戏的启发,才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尼泼科夫格外喜欢通讯技术。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阅读有关的电学知识上。他崇拜莫尔斯、贝尔等发明家。在他看来,电报、电话筒直太神奇了。他想:电报能传送人的意图,电话可传送人的声音,可不可以发明一种传送图像的装置呢?
可如何使有关图像的信号发出去,并在远方留下来呢?尼泼科夫苦苦地思索着。
一天,课余时间,尼泼科夫在教室里尝试设计一种传真装置。忽然,他看见左右邻桌的两位同学正在做一种游戏:他们桌上各放着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纸上画满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在尼泼科夫右侧的同学在纸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告诉对方哪一个小格是黑的,哪一个小格是白的;对方按照右侧同学发出的指令,或用笔将小方格涂黑,或让它空着。这样,待对方同学将全部小方格都按指令处理后,纸上使出现了与右侧同学写的相同的字。
尼泼科夫看着看着,不禁喊道:“真是一个好办法!”
“任何图像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黑点子组成的。如果把要传送的图像分解成许多细小的点子,借助一定的科学方式把这些点子变成电信号,并传送出来,那么接收的地方只要把电信号再转化为点子,并把点子留在纸上,不就实现了图像的传真了吗?”
尼泼科夫决定实施这一方案。
首先,必须将图像分解成许多的点子。尼泼科夫想起儿时玩耍过的风车。受此启发,他研制出了一个扫描装置:在图像前,紧挨着放置一个可转动的螺旋穿孔圆盘,在圆盘前面安装有一个电灯。这样,当光穿过不断运动的孔时,受图像明暗的影响,光有时候亮,有时候暗。
接着,要把变化的光信号变成变化的电信号。这个“任务”由光电管承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光电管能根据光的亮度产生相应的电流。
发送装置就这样大功告成了。接收装置只要像电报机电码的复原一样,采用与发送相反的方式就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尼泼科夫做成了圆盘式传输装置。他申请到了专利。
当然,受当时电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台圆盘式传输装置的传真效果还不理想,但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方向。
此后,美国的格雷、英国的考珀也在传真装置的研制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在汲取许多科学家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25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
这部传真机由发送机和接收机组成。发送机上安装有一个滚筒,滚筒的前方有一个强光源的灯,灯的前面有一个透镜。此外,在发送机上还有光电管等电子部件。接收机上也安装着滚筒,以及放大电信号、还原光信号的装置等。使用时,将发送的图像卷在滚筒上,灯发出的光被透镜聚集成一点,照射在图像上。受图像上画面明暗的影响,反射出强弱不同的光。这种光再射到光电管上,形成强弱不同的电流,然后将电流传送出去。接收机收到电信号后,经过放大、还原、记录等处置,就把远方来的“客人”留下来了。
这部传真机已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了!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摄影管、电子束管等先进电器,再后来激光技术也得到应用。这些新电器、新技术在传真机上的应用,使传真机的传送图像清晰度、传真的速度等技术性能日臻完善。
作文素材科学家事例简短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读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本书,这本书是庄志霞和孙建和写的,是我受益匪浅。
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年九月初九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在6岁之前,他随父母先后居住北平、天津、江西、德安、汉口等地他的童年备受战乱之苦,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看到了许多人没有饭吃的痛苦,就下定决心当一名农业学家为老百姓解决吃饭的问题。在重庆相辉学院毕业后,他行程两千多里,转了好几个县,前后历时二十多天,到了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下、沅水河畔的黔阳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几经风雨,几经考察,终于以响当当的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也能养活他人。
尽管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们正逐步走向富裕,但是我们还是要珍惜粮食,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当代学生更要以袁隆平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爱国敬业,甘于奉献敢于创新,努力为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如今每个办公室都至少有一个订书机。它提供了把许多页纸装订在一起来加以保存的理想手段。但最早的订书机却根本不是一种办公室里的用品。它是为印刷工业而开发的。
装订图书的传统方法是按照“贴码”将书页缝合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序,对熟练的装订工人来说是简单的,但由一部机器来做却很能很困难。因此想提高工作速度的装订工人,尤其当生产那些通常要求快的小册子和杂志时,都试图寻找到用小段弯铁丝来进行装订的办法。
1869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托马斯·布里格斯发明了一个能担当此任的机器。他创办一家制造和销售这种机器的“波士顿铁丝装订机公司”。他的机器将铁丝轧断并使它弯成U形,然后用它来钉穿书页,最后再弯一下将书恰当地固定好。
布里格斯最初的订书机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它有那么多道操作步骤。因此,他在1894年采用了一种制造工序,该工序首先将铁线轧断并弄弯,做成一串U形订书钉。这些钉子可以装进一个简单得多的机器里,该机器可以把这些钉子嵌入纸而中去。这个机器就是如今办公室和家里订书机的原型。
早期的U形钉包在纸里,或者单个地装进订书机里。订书机的使用在20世纪20年代日益普及,当时U形钉粘合成一长条后投放市场。
作文素材科学家事例简短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0位用户喜欢。
近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给自己定了2个小目标。我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补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规矩顶在头上,做新时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线、红线。年轻干部要树牢规矩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干事创业的基准线。坚守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明白“只有守底线,才不会被底线守”的道理,将无限忠诚担当和为民服务初心融入胸中、铭于心上、践于脚下,不断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稳步迈入新时代。
把责任扛在肩上,做新时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忧、惠民生。责任彰显担当,担当展现作为。年轻干部要有想干事的冲动,这是干事创业的生命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搞调研,走访一线摸民情。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头干,大事难事冲在前,急事险情靠前站。带着热心想工作,带着激情干工作,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卷起裤子,扑下身子,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时代。
把务实抓在手上,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当有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毅力,这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守恒心、办恒力、求恒效。年轻干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调研步子、打响试点牌子,把法律作为决策底线,把调研作为决策基础,小把片试点作为决策根据。年轻干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不仅要定好调子、画好谱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当先锋,做表率,带头深入工作一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能力,跑步进入新时代。
把创新放在心上,做新时代的“改革家”,注重与时俱进,聚焦创新发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敢于“下深水”、善啃“硬骨头”,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爆发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在,年轻干部要学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新思想推动发展,用新举措助力发展,用新成果体现发展。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冲刺飞入新时代。
年轻干部当拼齐能力“七巧板”,实现自我小目标,为国家大计出力、出智、更出效。
简短的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在探索天文地理和人类休养生息关系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古代先哲不仅发明了指南针、罗盘,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磁偏角”现象,还最先发现了氧气,这个发现者就是唐代堪舆家马和。
确认马和是氧气发现者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
1802年,德国东方学者克拉普罗特偶然读到一本64页的汉文手抄本,书名是《平龙认》,作者是马和,著作年代是唐代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克拉普罗特读完此书以后,惊奇地发现,这本讲述如何在大地上寻找“龙脉”的堪舆家著作,竟揭示了深刻的科学道理:空气和水里都有氧气存在。
1807年,克拉普罗特在彼得堡俄国科学院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第八世纪中国人的化学知识》中提到,空气中存在“阴阳二气”,用火硝、青石等物质加热后就能产生“阴气”;水中也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结合在一起,很难分解。克拉普罗特指出,马和所说的“阴气”,就是氧气。证明中国早在唐朝就知道氧气的存在并且能够分解它,比欧洲人发现氧气足足早了1000多年。克拉普罗特这篇论文使在场的科学家都感到惊奇不已。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诸葛亮是个大发明家,发明了永动机——木牛、流马,还发明了速射武器——连弩。其实还有一大发明,最近才被人考证出来,是哪位高人考证出来的呢?那还有谁,当然是在下鄙人我啦。
话说三国时代,通讯落后,军情都要靠人传递书信,很多机密很容易被敌人截获,那可就要出大乱子。所以,如何写一封自己人看得懂敌人看不明白的军情就刻不容缓。
有一天,司马懿在正在与诸葛亮对阵,有士兵来报,抓获一名可疑人员,搜上一封信,怀疑是诸葛亮的情报。
司马懿拆开一看,上写:“噁亄両艸躖啳歨囸頙麕。”司马懿也算高级知识份子,看了半天,看得眼冒火星也没明白,被抓那人辩称,这是他小侄子乱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情报。司马懿听了,觉得有理,就放了他。
过了几天,探子来报,诸葛亮大军早已悄悄撤退了。
原来,那封信是诸葛亮给刘禅的,意思是“我已粮草断绝不日退兵。”
诸葛亮听送信人回来讲述被司马懿捉住的经过后,哈哈大笑:“仲达(注:此乃司马懿的网名)岂能识亮之火星文乎?”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1816年的一天,在法国巴黎一个豪华的住宅里,著名的医生雷内克正在给一个尊贵的小姐看病。雷内克医生在听完病人的病情介绍后,怀疑她患的是心脏病。雷内克心想,要是能听一下小姐的心脏跳动就好了。但是病人是以为年轻的贵族小姐,直接用耳朵听显然不合适。
雷内克医生苦苦的思索着,忽然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孩子们的游戏,一个孩子在树的一头敲打,另一个孩子在树的另外一头听。他从这件事得到启发,拿来一张纸,将纸紧紧的卷成一个圆筒装。他将纸圆筒的一头进贴在病人的胸部,另一头贴在自己的耳朵上。此时小姐的心跳可以清楚的听见了。比直接贴在胸部还清楚。
雷内克医生回家后,请人专门做了一个空心的木管,用作看病时的听诊用。这就是第一听诊器。这个听诊器的形状很象一个笛子,所以医生就叫它“医生之笛”。
是什么原因让雷内克医生听见的呢?原来声音的发出是缘于物体的震动,然后通过空气传入耳朵。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雷内克用“听诊器”将声音“聚集”到一起,听起来的效果就好多了。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最早的船是简易的独木舟,或者是用兽皮铺盖在木制构架上而制成的小船。它们用短阔桨或长桨推进。不过帆船有一个大优点,因为其庞大得多的船体不用划桨也能获得动力。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第一批帆船出现在何时何处。 大概当有人在船上举起一大块布时,发现了风可把船向前推进。这可能发生在埃及的尼罗河上,那儿有一种强大的盛行风。
第一幅已知的帆船画可追溯到5000年前,它出自尼罗河流域。像伊朗和伊拉克这些有类似条件的地区,或许还能看到早期的帆船。在埃及的法老时代,大约公元前3000年以后,帆船十分寻常。有许多简易的旅行船和捕鱼船定期行驶在尼罗河上。它们有一单层的方形帆,在船尾还有一个用以掌舵的大艉桨。当时还开发出用木料制成的桅杆以及简单的装配索具来调节船帆,使它迎着合适的风向。右图:帆船仍然利用沿尼罗河吹来的强风。同这条船一样,如今它们通常使用一张楔形的帆。
公元前3000年时,埃及人对帆船已很熟悉。这一点从幸存下来的这一时期用帆船画装饰的罐子可以知道。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20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科学家张民觉轶事
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Min-ChuehChang,是世界闻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我聪明过人。他说:“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最佳人选在最佳的课题上努力所致。”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多不一样于常人的特质:他思路宽阔,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极强。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提高的大课题。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我的研究方向,即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他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作者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所以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现披露如下,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
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张民觉经过很多而巧妙的实验证实: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必须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合受精的。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氏—澳斯汀原理”。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仅有助于解开精卵受精之谜,并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民觉的科研小组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日后实现人的体外授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基础。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女婴路易斯·布朗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诞生。新闻界在报道此项重大消息时,还以醒目的标题称她是“张民觉的女儿”。完成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英国医生斯蒂伯托和爱德华,在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史上奇迹的过程时,数次提到张民觉的名字。张民觉从此有了“试管婴儿之父”的美誉。
又如196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厂商以Enovid的商品名上市的首批口服避孕药,就是张民觉和美国科学家品克斯在“二战”结束之后,在世界人口爆增的形势下合作研究、发明的。这在20世纪60年代,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用于人口控制,它的广泛应用使“性”与“生育”分离,易为人们控制,深受广大妇女欢迎。几十年来,数以亿计的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避孕药。即使是当今市面销售的口服避孕新药,也大都是在当年开发的药物基础上不断改善的成果。张民觉所以获得“口服避孕药之父”的称誉。
可是,淡泊名利的张民觉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而是广施爱心,无条件地将自我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全社会,造福于全人类。他甚至把自我尚未发表的研究资料,拿出来供别人使用。应对众多的荣誉和头衔,他一向坚持平常心态,不止一次地宣称:作为科学家,我只看中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用自我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
身在异邦,心系中华
张民觉是1938年9月,经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的。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原计划只做一年研究就要回国。但由于研究的深入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留,而未能成行。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我也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1972年,他参加了以任之恭为团长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的请求。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境、条件挺适宜的嘛。你有心帮忙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很多。”
张民觉因为自我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向抱有负罪感。经常在各种场合公开自责:“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屁股!该打屁股!”
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学者。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催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报效祖国。”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经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走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我的研究经验和生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美国他的实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我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另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儿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家乡予以多次热情的帮忙,我们都不甚清楚。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十分疑惑。当我们长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还了解到,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们才真正感悟到: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那样的让人钦佩!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过上同等富裕的生活。父亲还要我们以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热爱祖国,关怀亲友。”
简短的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从第一个超导体的发明至今已有91年,超导技术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曾处于沉寂状态。只是近30年来,超导技术的研究才有了长足发展,并被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用于能源、交通、电子及空间技术等方面。
超导体的发明
超低温条件,在低温条件下物质表现出一种奇异特性,人们称之为超导现象。这里的低温是以“绝对温度”衡量超低温。其“绝对零度”为-273.15C。“绝对温度”的1度为1开,用字母“K”表示。关系式为:T(绝对温度)=t(摄氏温度)+273.15(K)
值得指出的是,从19世纪始,人类为获得这种超低温,进行了持续不懈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对某种气体增大压强使之“液化”,得到了超低温。在这方面的突出人物是荷兰莱顿实验室的物理学家翁尼斯,他在1908年的一天,通过实现对氦气的液化,获得了4.25K(-268.9℃)至1.15K(-272℃)的超低温。
第一个超导体的发明
1911年,翁尼斯和他的助手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当金属导体的温度降到 10K以下时,其电阻会明显下降。于是,他们选择水银作为研究对象。一天,当他们观察超低温下水银的电阻变化时,发现在4.15K(-269C)的低温时,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翁尼斯的神经立即绷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让助手重新做了一遍实验,结果还是出现了电阻消失的现象。翁尼斯和助手们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翁尼斯称这种现象为“超导电现象”,将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称为“超导体”,将电阻为零的温度称为“转变温度”,不久,翁尼斯又发现锡的“转变温度”为3.8K,钻的转变温度为6K。此后,人们又发现铍、钴、锌、镓、铬、铝等24种元素是超导体。
超导永动试验
翁尼斯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性。多年来,科学界一直都在嘲笑那些幻想制造“永动机”的天真人士。那么,“水动机”难道真的永远只是美梦吗?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使用电能的目的并不是获得热能。例如,人们使用电灯的目的是获得光,使用电动机的目的是获得机械能。但在现实中,电流因电阻产生的热能却造成电能的衰减,带来不必要的浪费。翁尼斯为此做了一个重要实验,他使电流通过一个冷却到4K的铅线回路,一年后,线圈中的电流仍然没有减弱地流动着。翁尼斯相信,超导线圈可形成工业磁体,这样的超导磁体由于内部没有电阻损失,则无需提供连续的能源而运行。这样,‘永动机’的梦想不就可以实现了吗?
到了1954年,人们在液氦低温条件下进行了一项‘消导持续电流实验”。在随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持续的电流未见减弱迹象。最后只是由于中断了液氨的供应才中止实验。
进一步的发现
完全的导电性和完全的抗磁性,毫无疑问,超导体具有完全的导电性,它可无损耗地传输直流电流。同时,人们还知道,凡电流都必然要产生磁场。
可在20世纪30年代,荷兰人迈斯纳通过实验惊奇地发现,如果超导体碰到磁场,会在超导体表面形成屏蔽电流,将磁力线排斥在超导体之外,使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总是为零。而当外部磁场足够大时,磁场将穿透超导体,使超导性丢失,一项实验显示:一块永久磁体可以使浸泡在液氦中的超导体悬浮起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1975年,美国费城的艾伦教授到日本访问,当他参观东京技术学院时,在一个实验室的角落里,看见一种奇异的薄膜,又像塑料但又闪着金属的银光。于是,艾伦教授停下来好奇地询问,陪同的白川教授不以为然地说:“那是一件废品!”白川教授并介绍,这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做高分子聚合实验时,由于没有听清楚要求而产生出这种莫名其妙的废品。白川教授把它展示在实验室的角落里已经5年,作为不按照导师要求而发生“事故”的见证。
艾伦教授面对着这一件“废品”,思索片刻后毅然停止了参观,坚持要求面见出“事故”的学生,详细询问了实验的全过程。当他得知这有机银光薄膜还真有些导电性能时,一个灵感的火火花迸发了出来:能不能发明一种能导电的塑料呢?
这是一个有悖常理的大胆的设想。自从1868年发明第一种塑料以来,各种塑料都是绝缘体,这已成定论,不信请看教科书和《辞海》等,都已明确地记载:“塑料为绝缘体。”
艾伦教授却独具慧眼,当即邀请白川教授和另一位教授到美国支共同研究。他们用先进的设备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并且利用精密电脑记录分析。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当有一次将微量的碘加入到一种聚乙炔时(这是非常困难的),奇迹发生了,银光塑料的导电性能一下子提高了千万倍,真正成为了金属般的导电塑料。这一成果公布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评语:一个新发明的“契机”,在实验室的角落里放置了5 年,并且是作为一种不按照导师的要求而发生事故的“见证”,所有见过它的科学家都没有足够的敏感,对这样一个足以导致重大发明的“契机”视而不见。直到充满“好奇”的艾伦教授凭着他对科学问题的鉴赏力而发现了这样一个“契机”,提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大胆的设想并且深入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东京技术学院的教授们对这样的“错失良机”一定是追悔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