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科学家事迹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22 07:00:05 查看人数:66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532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24人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362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08人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482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86人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398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8人
作文素材科学家事例简短 915字 6段 4分钟 5分钟 8分钟 244人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410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3人
简短的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材料 1190字 12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72人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515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8人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716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83人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1877字 11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30人
简短的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材料 417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2人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2220字 15段 8分钟 12分钟 18分钟 216人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1997字 22段 7分钟 11分钟 16分钟 191人
著名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607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74人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范文 1356字 18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00人
科学家简短的主要事迹 1498字 20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08人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算盘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发明者是谁?准确的发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从东汉时期徐岳的着作《数术记遗》中,我们最早看到“珠算”这个字眼。不过,注释中说它只能做加减法。今天看来,这顶多说是算盘的一个雏形吧。从现有可靠资料分析,珠算发明于宋元时期。人们查阅过大量的历史文献,都查找不到算盘发明人的名字。这固然表明封建统治者对科技发明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改进、完善的,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的功劳。

由于社会的发展,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人们对最早使用的筹算法进行了改革,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歌诀,例如14+7的歌诀是“七除三进一”。所有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都有一套歌诀。实际上,在珠算出现以前,除了个别的除法歌诀外,几乎全部的珠算歌诀都已齐备。歌诀出现以后,计算速度提高了。这样一来,珠算代替筹算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成了十分急需的事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工匠、计算人员和商业人员一起,共同研制出巧妙的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重大科学成就之一,它具有结构简单、运算简易、携带方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采用,历久不衰。珠算在中国大显身手之后,又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我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我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

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回到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经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最终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如今每个办公室都至少有一个订书机。它提供了把许多页纸装订在一起来加以保存的理想手段。但最早的订书机却根本不是一种办公室里的用品。它是为印刷工业而开发的。

装订图书的传统方法是按照“贴码”将书页缝合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序,对熟练的装订工人来说是简单的,但由一部机器来做却很能很困难。因此想提高工作速度的装订工人,尤其当生产那些通常要求快的小册子和杂志时,都试图寻找到用小段弯铁丝来进行装订的办法。

1869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托马斯·布里格斯发明了一个能担当此任的机器。他创办一家制造和销售这种机器的“波士顿铁丝装订机公司”。他的机器将铁丝轧断并使它弯成U形,然后用它来钉穿书页,最后再弯一下将书恰当地固定好。

布里格斯最初的订书机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它有那么多道操作步骤。因此,他在1894年采用了一种制造工序,该工序首先将铁线轧断并弄弯,做成一串U形订书钉。这些钉子可以装进一个简单得多的机器里,该机器可以把这些钉子嵌入纸而中去。这个机器就是如今办公室和家里订书机的原型。

早期的U形钉包在纸里,或者单个地装进订书机里。订书机的使用在20世纪20年代日益普及,当时U形钉粘合成一长条后投放市场。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8位用户喜欢。

诸葛亮是个大发明家,发明了永动机——木牛、流马,还发明了速射武器——连弩。其实还有一大发明,最近才被人考证出来,是哪位高人考证出来的呢?那还有谁,当然是在下鄙人我啦。

话说三国时代,通讯落后,军情都要靠人传递书信,很多机密很容易被敌人截获,那可就要出大乱子。所以,如何写一封自己人看得懂敌人看不明白的军情就刻不容缓。

有一天,司马懿在正在与诸葛亮对阵,有士兵来报,抓获一名可疑人员,搜上一封信,怀疑是诸葛亮的情报。

司马懿拆开一看,上写:“噁亄両艸躖啳歨囸頙麕。”司马懿也算高级知识份子,看了半天,看得眼冒火星也没明白,被抓那人辩称,这是他小侄子乱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情报。司马懿听了,觉得有理,就放了他。

过了几天,探子来报,诸葛亮大军早已悄悄撤退了。

原来,那封信是诸葛亮给刘禅的,意思是“我已粮草断绝不日退兵。”

诸葛亮听送信人回来讲述被司马懿捉住的经过后,哈哈大笑:“仲达(注:此乃司马懿的网名)岂能识亮之火星文乎?”

作文素材科学家事例简短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近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给自己定了2个小目标。我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补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规矩顶在头上,做新时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线、红线。年轻干部要树牢规矩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干事创业的基准线。坚守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明白“只有守底线,才不会被底线守”的道理,将无限忠诚担当和为民服务初心融入胸中、铭于心上、践于脚下,不断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稳步迈入新时代。

把责任扛在肩上,做新时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忧、惠民生。责任彰显担当,担当展现作为。年轻干部要有想干事的冲动,这是干事创业的生命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搞调研,走访一线摸民情。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头干,大事难事冲在前,急事险情靠前站。带着热心想工作,带着激情干工作,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卷起裤子,扑下身子,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时代。

把务实抓在手上,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当有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毅力,这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守恒心、办恒力、求恒效。年轻干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调研步子、打响试点牌子,把法律作为决策底线,把调研作为决策基础,小把片试点作为决策根据。年轻干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不仅要定好调子、画好谱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当先锋,做表率,带头深入工作一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能力,跑步进入新时代。

把创新放在心上,做新时代的“改革家”,注重与时俱进,聚焦创新发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敢于“下深水”、善啃“硬骨头”,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爆发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在,年轻干部要学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新思想推动发展,用新举措助力发展,用新成果体现发展。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冲刺飞入新时代。

年轻干部当拼齐能力“七巧板”,实现自我小目标,为国家大计出力、出智、更出效。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最早的船是简易的独木舟,或者是用兽皮铺盖在木制构架上而制成的小船。它们用短阔桨或长桨推进。不过帆船有一个大优点,因为其庞大得多的船体不用划桨也能获得动力。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第一批帆船出现在何时何处。 大概当有人在船上举起一大块布时,发现了风可把船向前推进。这可能发生在埃及的尼罗河上,那儿有一种强大的盛行风。

第一幅已知的帆船画可追溯到5000年前,它出自尼罗河流域。像伊朗和伊拉克这些有类似条件的地区,或许还能看到早期的帆船。在埃及的法老时代,大约公元前3000年以后,帆船十分寻常。有许多简易的旅行船和捕鱼船定期行驶在尼罗河上。它们有一单层的方形帆,在船尾还有一个用以掌舵的大艉桨。当时还开发出用木料制成的桅杆以及简单的装配索具来调节船帆,使它迎着合适的风向。右图:帆船仍然利用沿尼罗河吹来的强风。同这条船一样,如今它们通常使用一张楔形的帆。

公元前3000年时,埃及人对帆船已很熟悉。这一点从幸存下来的这一时期用帆船画装饰的罐子可以知道。

简短的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从第一个超导体的发明至今已有91年,超导技术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曾处于沉寂状态。只是近30年来,超导技术的研究才有了长足发展,并被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用于能源、交通、电子及空间技术等方面。

超导体的发明

超低温条件,在低温条件下物质表现出一种奇异特性,人们称之为超导现象。这里的低温是以“绝对温度”衡量超低温。其“绝对零度”为-273.15C。“绝对温度”的1度为1开,用字母“K”表示。关系式为:T(绝对温度)=t(摄氏温度)+273.15(K)

值得指出的是,从19世纪始,人类为获得这种超低温,进行了持续不懈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对某种气体增大压强使之“液化”,得到了超低温。在这方面的突出人物是荷兰莱顿实验室的物理学家翁尼斯,他在1908年的一天,通过实现对氦气的液化,获得了4.25K(-268.9℃)至1.15K(-272℃)的超低温。

第一个超导体的发明

1911年,翁尼斯和他的助手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当金属导体的温度降到 10K以下时,其电阻会明显下降。于是,他们选择水银作为研究对象。一天,当他们观察超低温下水银的电阻变化时,发现在4.15K(-269C)的低温时,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翁尼斯的神经立即绷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让助手重新做了一遍实验,结果还是出现了电阻消失的现象。翁尼斯和助手们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翁尼斯称这种现象为“超导电现象”,将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称为“超导体”,将电阻为零的温度称为“转变温度”,不久,翁尼斯又发现锡的“转变温度”为3.8K,钻的转变温度为6K。此后,人们又发现铍、钴、锌、镓、铬、铝等24种元素是超导体。

超导永动试验

翁尼斯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性。多年来,科学界一直都在嘲笑那些幻想制造“永动机”的天真人士。那么,“水动机”难道真的永远只是美梦吗?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使用电能的目的并不是获得热能。例如,人们使用电灯的目的是获得光,使用电动机的目的是获得机械能。但在现实中,电流因电阻产生的热能却造成电能的衰减,带来不必要的浪费。翁尼斯为此做了一个重要实验,他使电流通过一个冷却到4K的铅线回路,一年后,线圈中的电流仍然没有减弱地流动着。翁尼斯相信,超导线圈可形成工业磁体,这样的超导磁体由于内部没有电阻损失,则无需提供连续的能源而运行。这样,‘永动机’的梦想不就可以实现了吗?

到了1954年,人们在液氦低温条件下进行了一项‘消导持续电流实验”。在随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持续的电流未见减弱迹象。最后只是由于中断了液氨的供应才中止实验。

进一步的发现

完全的导电性和完全的抗磁性,毫无疑问,超导体具有完全的导电性,它可无损耗地传输直流电流。同时,人们还知道,凡电流都必然要产生磁场。

可在20世纪30年代,荷兰人迈斯纳通过实验惊奇地发现,如果超导体碰到磁场,会在超导体表面形成屏蔽电流,将磁力线排斥在超导体之外,使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总是为零。而当外部磁场足够大时,磁场将穿透超导体,使超导性丢失,一项实验显示:一块永久磁体可以使浸泡在液氦中的超导体悬浮起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科学家简短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车出现不久,有人就想把它开到田里去,为农业服务。可是这种车是铁制的,一开到田里就陷进疏松的土壤里,不能动弹。怎样才能让汽车在田野里行驶呢?这时有人想到,如果将汽车的车轮改成滑雪板一样的东西,汽车不也就可以在田野行驶吗?

1832年,一位英国工种师设计出了一种在田野里使用的车子,车轮的外边套上了一条又扁又宽的履带,履带是用木头和能扭动的橡胶制成的。不过,这台机器没有能开到田里去。但是它的设计构思给许多发明家以极大启示。1881年至 1888年,发明家们经过多次试验,终于造出一种履带式的能在松软的田野上行走自如、牵引力又很大的车子。它还能拖带犁铧等多种农机具在田里耕地、播种。这就是最早的履带拖拉机。

1907年,这种履带式拖拉机才正式投入生产。随着充气轮胎的出现,拖拉机设计得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开始给拖拉机装上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也并不理想,比铁轮子好不了多少。有一次,装有轮胎的拖拉机在田里泄气了,这时机手发现拖拉机在田里反而走得很轻巧。这是因为泄气的轮胎同土壤接触面大,车迹变浅了。从此,有人有意将拖拉机轮胎中的气减压,后来称这种拖拉机为减压拖拉机。这种拖拉机大约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拖拉机的诞生,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富尔顿(1765~1815),美国著名工程师.1807年,他利用英国机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蒸汽机轮船“克莱蒙脱号”,是世界上轮船的首创者.他为世界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富尔顿出生于美国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读书很少,父母没有钱供他去学堂学习,他之后取得的成就,全凭个人的奋斗.小富尔顿从小就爱幻想,譬如,当他帮忙大人干完农活之后,常常一个人坐在农家阁楼上,在带有木格条的小窗户中,向田野望去,看蔚蓝色的天空,苦思冥想,一坐几个钟头.

有一天,天气晴朗,河水清澈.小富尔顿和邻居大叔一齐驾着小船到河的上游去找活干.他们开始悠闲地撑着篙,逆流而上.小富尔顿到离开自己村庄的外地去,情绪格外高兴,情不自禁地唱着美国乡村的民谣.河水的“哗哗”声和小富尔顿的悠扬、婉转的歌声交织在一齐,令人心醉.早晨的太阳愈升愈高了,阳光洒在水波中,像碎银洒在绿色的缎带上.突然,水流湍急,小船在河中打转,富尔顿和邻居大叔拼命地撑篙,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但船仅能艰难地移动.小富尔顿心里想:撑篙太费力了,假如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该多么好啊!他想象的翅膀在河中飞翔,他好像看见在河中出现了一只自动行驶的船.他的神思又回到现实中来,对邻居大叔说:“大叔,撑篙又费劲,又缓慢,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该多么好啊!”

邻居大叔正用力撑着篙,听了小富尔顿的话,情不自禁地笑了.他用手背擦擦自己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假如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那这样东西是什么呢”

“是啊,这东西是什么呢”小富尔顿的脸刹那间红了起来,他用劲地撑了一下篙,低下了头,又陷入了沉思.

自此以后,“怎样使船自动行走”就成了小富尔顿苦思冥想的中心问题.致使他长大以后,努力奋斗,最后成为制造人类第一只蒸汽机轮船——“克莱蒙脱号”的著名科学家.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7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蔡伦在朝里做郎中,官大权大势也大,同僚们都有几分怕他,连皇上娘娘也不敢轻视他。为啥哩?因为他正直、公道,敢于硬碰硬,不怕得罪人。要说对待百姓,他可是一个大好人,从不依官仗势欺侮人,还经常微服私访,救贫济困做善事哩。

那时,纸还没有发明,公文案件都写在竹简上,他每天办公要翻阅几百斤重的竹,简直累得不行。由自己的苦累,他想到了很多人的苦累,由很多人的苦累,他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于是,他给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要造出一种轻便、便宜、易于保存的写字材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上天还难哩。根本没影影的事,从哪儿下手呢?他苦思苦想,仍没一点儿思路。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剥桦树皮,里边那一层一层的薄树皮,光滑轻便,拾了几片,反复观看,越看越觉得是写字的好材料。于是他把桦树皮带回家中,研墨提笔,写了几行大字。过了几天,桦树皮干了,表层皱巴巴的,就像七八十岁老人额头上的纹路,有的字也跟着变了形样,他生气地把桦树皮扔到柴堆里去了。

但是,他没有失望,仍在继续寻找写字的材料。他为这事儿到底费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谁也弄不清,只有他的好朋友张纸发现了一些异样情况,他的衣带渐渐宽了,他的语言更加少了,他很少谝闲,总是在凝神考虑什么。张纸问他,他笑一笑没说什么。

这一年春天,张纸回家给父亲过七十大寿,蔡伦也去了。张纸家住白水淮沟河,交通不便,山路难行。蔡伦为朋友肝胆相照,不辞劳苦,深受张家父子欢迎。祝寿已毕,蔡伦从下榻处出来,独自一人到村外去游玩,游到一个水池旁边,看见一群小娃从池里掏出稠稠的浆质,摊放在破席片上去晒,晒干了就揭下来玩。他问小娃们玩的是啥东西,说是棉花皮 。这名子真怪,蔡伦听也没听过。于是他从小娃手里要来棉花皮,左看右看,反看正看,看个没完,口里还独自念叨着什么。看了好久,他又向小娃要了几片,这才急匆匆向回走,回到下榻处,急忙研墨润笔,唰唰唰在棉花皮上写起大字,写着写着,他忽然大笑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护卫的人吃了一惊,以为蔡大人犯了什么邪症,急忙围过来问长问短,问的结果,才知蔡大人为找到写字的好材料而高兴呢。众位刚放宽心,只见蔡大人向外跑去,到了小娃玩的池子畔,蔡伦稳住脚步,仔细察看了池子里的浆质,看了很久,仍不得要领,他便向村民打问。村民说这池子是一个死水潭,原先是饮牛的池子,后来,有人把弹花后剩下的烂棉花扔进池子,人们嫌脏,不再去饮牛,结果,大家都把烂鞋、臭袜子、绳头、烂皮片往里扔,扔的时间长了,水变成了浆糊状。小孩掏着晒干玩,大人也不知那叫什么。蔡伦听罢,心中暗暗打定注意,他叫护卫把池子里的浆质都弄来,晒成最薄的片片,然后他把这些片片裁成方形,摞成一摞,带回府中去了。

第二天,他奏明皇上,最好的写字材料找到了,并把带回的片片送给皇上试验。皇上试过后,把他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试制。

他照村民的说法,把棉织物撂进自己挖好的池子,然后用水浸泡。这些棉织物不知咋搞的,好几个月也变不成浆质,他急得用棍子搅,用椽子捣,搅了几个月、捣了几个月,终于使棉织物变成了浆糊状。他像前边那样晾晒,终于又得到好几沓薄棉花皮片子。为了纪念在张纸家乡的这一发现,蔡伦把这些棉花皮片片起名为纸,并把每一片叫做一张。从此,世上才有了纸这一名称。

但是,初次试制出来的纸,粗糙得很,又不十分柔软光滑,这又成了蔡伦心中的疙瘩,于是他向皇上上了表章要求辞职,去专心试验造纸。皇上不准。蔡伦再上表章,陈说自己当官只能利于一代君王臣民,造纸可利百代子孙,坚决请求皇上答应他的请求。皇上舍不得这样忠心耿耿的好官,还是不准。蔡伦又上第三道表章,言说造纸成功后,他还要返回朝廷,继续为君王效命。皇上看蔡伦意志坚决,含泪批准了他的请求。

蔡伦辞职后,即刻来到白水淮沟河,他请了几个帮手,昼夜忙着造纸,造出的纸果然越来越好了。蔡伦名字也越来越响亮了。买纸的人络绎不绝,尽管蔡伦一帮人日夜苦干,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他看到这种情景,就把帮手打发出来,让各自都去设造纸厂培养学徒,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一技术。

后来,皇上要蔡伦回朝复职,蔡伦又上表章推辞。皇上没办法,只好让他常住民间造纸。后来蔡伦享尽了天年,就死在淮沟河里。村人给他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还给他修了庙宇,立了碑子。这碑子后来不知咋搬到马家寨的大路边,至解放后还在那儿。至今还不知道被谁搬走了。至于他造纸的池子,如今仍在淮沟河。

有人还说,蔡伦是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去了,在天宫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造纸厂,声名大得不得了。玉皇大帝怕他的名声压倒了自己,几百年后,就把他降到西方凡间,让他在那儿去造纸。因此,西方的造纸术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简短的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在探索天文地理和人类休养生息关系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古代先哲不仅发明了指南针、罗盘,在世界上最早发现了“磁偏角”现象,还最先发现了氧气,这个发现者就是唐代堪舆家马和。

确认马和是氧气发现者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

1802年,德国东方学者克拉普罗特偶然读到一本64页的汉文手抄本,书名是《平龙认》,作者是马和,著作年代是唐代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克拉普罗特读完此书以后,惊奇地发现,这本讲述如何在大地上寻找“龙脉”的堪舆家著作,竟揭示了深刻的科学道理:空气和水里都有氧气存在。

1807年,克拉普罗特在彼得堡俄国科学院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第八世纪中国人的化学知识》中提到,空气中存在“阴阳二气”,用火硝、青石等物质加热后就能产生“阴气”;水中也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结合在一起,很难分解。克拉普罗特指出,马和所说的“阴气”,就是氧气。证明中国早在唐朝就知道氧气的存在并且能够分解它,比欧洲人发现氧气足足早了1000多年。克拉普罗特这篇论文使在场的科学家都感到惊奇不已。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20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科学家张民觉轶事

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Min-ChuehChang,是世界闻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我聪明过人。他说:“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最佳人选在最佳的课题上努力所致。”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多不一样于常人的特质:他思路宽阔,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极强。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提高的大课题。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我的研究方向,即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他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作者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所以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现披露如下,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

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张民觉经过很多而巧妙的实验证实: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必须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合受精的。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氏—澳斯汀原理”。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仅有助于解开精卵受精之谜,并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民觉的科研小组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日后实现人的体外授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基础。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女婴路易斯·布朗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诞生。新闻界在报道此项重大消息时,还以醒目的标题称她是“张民觉的女儿”。完成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英国医生斯蒂伯托和爱德华,在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史上奇迹的过程时,数次提到张民觉的名字。张民觉从此有了“试管婴儿之父”的美誉。

又如196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厂商以Enovid的商品名上市的首批口服避孕药,就是张民觉和美国科学家品克斯在“二战”结束之后,在世界人口爆增的形势下合作研究、发明的。这在20世纪60年代,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用于人口控制,它的广泛应用使“性”与“生育”分离,易为人们控制,深受广大妇女欢迎。几十年来,数以亿计的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避孕药。即使是当今市面销售的口服避孕新药,也大都是在当年开发的药物基础上不断改善的成果。张民觉所以获得“口服避孕药之父”的称誉。

可是,淡泊名利的张民觉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而是广施爱心,无条件地将自我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全社会,造福于全人类。他甚至把自我尚未发表的研究资料,拿出来供别人使用。应对众多的荣誉和头衔,他一向坚持平常心态,不止一次地宣称:作为科学家,我只看中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用自我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

身在异邦,心系中华

张民觉是1938年9月,经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的。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原计划只做一年研究就要回国。但由于研究的深入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留,而未能成行。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我也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1972年,他参加了以任之恭为团长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的请求。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境、条件挺适宜的嘛。你有心帮忙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很多。”

张民觉因为自我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向抱有负罪感。经常在各种场合公开自责:“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屁股!该打屁股!”

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学者。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催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报效祖国。”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经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走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我的研究经验和生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美国他的实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我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另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儿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家乡予以多次热情的帮忙,我们都不甚清楚。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十分疑惑。当我们长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还了解到,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们才真正感悟到: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那样的让人钦佩!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过上同等富裕的生活。父亲还要我们以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热爱祖国,关怀亲友。”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97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竹蜻蜓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启示,指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们被公认是直升机发展史的起点。

现代直升机尽管比竹蜻蜓复杂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却与竹蜻蜓有相似之处。现代直升机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细竹棍儿,带动旋翼的发动机就好像我们用力搓竹棍儿的双手。竹蜻蜓的叶片前面圆钝,后面尖锐,上表面比较圆拱,下表面比较平直。当气流经过圆拱的上表面时,其流速快而压力小;当气流经过平直的下表面时,其流速慢而压力大。于是上下表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压力差,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时,竹蜻蜓就会腾空而起。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道理与竹蜻蜓是相同的。

直升机常常被小孩子们叫作蜻蜓飞机,在他们眼里直升机是灵巧可爱的。

在夏季大雨来临前,蜻蜓就会成群结对在空中穿梭飞舞着。它们好像一架架直升机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们时而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时而在空中悬停,时而降落在尖尖的枝梢和花丛中,时而又飞得无影无踪。

古代流转至今的一种叫“竹蜻蜓”的玩具,传说就是在蜻蜓的启发下被制作出来的。后来竹蜻蜓传入欧洲,被称为“中国陀螺”,它开拓了科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为直升机的诞生提供了灵感。《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叫‘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

说到达·芬奇,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发明家,早在15世纪,他就着手研究飞行器。他画过一张飞行器的草图,设想中的飞行器以弹簧为旋转动力,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驾驶员拉动钢丝绳,掌握着飞行方向。这被认为是最早的直升机设计蓝图。

可惜的是,达·芬奇对于直升机的构想,只是在纸上画画而已,并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但他的行为却为后来直升飞机的发明提供了灵感,引领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它被公认是直升飞机发展史的起点。

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载人直升飞机的人,是法国利济厄市的工程师保罗·科努(Paul Cornu)。

科努小时候就喜爱搞小发明,尤其对莱特兄弟的飞行器研究特别感兴趣,希望有一天也能够像他们那样设计出自己的飞行器,像蜻蜓和小鸟一样在蔚蓝的天空上自由地飞翔。长大以后,科努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飞机的研制工作中,追寻自己蔚蓝色的飞天梦。

1906年,保罗·科努开始实施他的直升机发明计划。他设计出了飞机的两副旋翼,又在旋翼上安装了桨叶,再用钢管做成飞机的主构架,而后又安装了驾驶员座椅、发动机、水箱、油箱等。直到1907年8月,他才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直升飞机。

当他为自己的杰作诞生长出了一口气的时候,却意外得知法国科学家布雷盖和李歇也研制出了一架直升飞机。自己的直升飞机还没有真正地飞上蓝天,别人的飞机已研制出来,科努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多年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因为发明创造一旦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1907年9月29日,布雷盖和李歇在法国杜埃市进行试飞表演,结果并不算成功。这架直升机要四个人站在四只巨大的机翼下用长竿撑着,否则,飞机会翻倒。所以,人们并不承认这是世界上第一架直升飞机,因为这架飞机飞上天是在人的辅助下完成的。

科努又兴奋起来了,他还有机会。他立即对自己设计的飞机进行重新改进,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加工、制作、安装、调试。直到1907年11月13日,他坐进飞机里,亲自驾驶,进行试飞。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飞机终于渐渐地离开了地面,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直升飞机自由升空……

科努的飞机虽然只飞离地面0.3米,飞行时间也仅有20秒,但是,却被认为是第一次直升飞机载人飞行,他也成为第一个制造出直升机的人。

又过了20多年,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直升机在技术上出现了重大突破。

1936年,德国人H·福克在对早期直升机进行多方面改进之后,制造出来一架FW-61直升机。经过多次成功地进行飞行表演,该机创造了垂直飞行等多项世界纪录,从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架能够在空中盘旋的直升机。

1938年,他又制出来一架能控制飞行的双旋翼横列式FW-61直升机。由德国姑娘汉纳赖奇驾驶,成功地从柏林飞到伦敦,震惊了航空界。

1939年,美籍俄人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成功地研制出单旋翼直升机VS—300,使其成为了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型直升机,并为后来直升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40年,他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改进型VS—316直升机,这种新型直升机被美国陆军购置,成为世界上服役最早的直升机。

从此,直升机便在大西洋两岸迅速发展起来。它不需要机场跑道,能垂直起飞和着陆,并能前飞、后飞、侧飞,人们称它为“不要机场的飞机”。

20世纪90年代,人们又研制出了目视、声学、红外及雷达综合隐身设计的武装侦察直升机。

如今,世界直升飞机事业发展迅速,机型种类众多,这些直升机几乎运行在军事战争、空中指挥、紧急救援、快速搜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反暴、处置突发事件及农业、地质、海洋、林业、防火等各个领域,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着便利、快捷的无可比拟的服务。

著名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郭守敬是中国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生于1231年,卒于1316年。

公元1271年元王朝建立,准备颁行全国统一的历法。为了精确汇集天文数据,以备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13件,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辅助仪器,简仪和仰仪。

高表是古代圭表的发展。表是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底端水平地伸向正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天太阳“走”到正南方时,表影落在圭面上。量表影长度就能推算出节气和时刻。这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之一。

郭守敬的简仪是中国传统浑仪的发展,这种结构,欧洲直到18世纪才采用。仰仪是个中空的半球面,形状像口锅,锅沿刻有方位,锅里刻有与观测地纬度相当的赤道座标网。锅口架一小板,板上有孔,孔的位置正在球面的中心。太阳光通过小孔形成一个倒落在锅里的像,由此读出太阳的座标和该地的真太阳时刻。仰仪还可以用来观测日食,读出日食的时刻、方位和食分等等。郭守敬还发明了许多其他观测器具。

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月,制订了一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欧洲的历法《格里历》也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是《格里历》是公元1582年开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共计105卷。郭守敬是中国古代成就突出的科学家,直到很晚,世界各国的科学界才逐渐了解他。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范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6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1842年,英国的贝思提出一个设想,即通过电路传送图像、文字等。贝思也做了各种实验,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并没有取得成果,他的设想也成了空中楼阁。

此后的40年里,传真通信技术并没有得到什么重大发展。直到1883年,在大学就读的保尔·尼泼科夫受到一种游戏的启发,才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尼泼科夫格外喜欢通讯技术。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阅读有关的电学知识上。他崇拜莫尔斯、贝尔等发明家。在他看来,电报、电话筒直太神奇了。他想:电报能传送人的意图,电话可传送人的声音,可不可以发明一种传送图像的装置呢?

可如何使有关图像的信号发出去,并在远方留下来呢?尼泼科夫苦苦地思索着。

一天,课余时间,尼泼科夫在教室里尝试设计一种传真装置。忽然,他看见左右邻桌的两位同学正在做一种游戏:他们桌上各放着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纸上画满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在尼泼科夫右侧的同学在纸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告诉对方哪一个小格是黑的,哪一个小格是白的;对方按照右侧同学发出的指令,或用笔将小方格涂黑,或让它空着。这样,待对方同学将全部小方格都按指令处理后,纸上使出现了与右侧同学写的相同的字。

尼泼科夫看着看着,不禁喊道:“真是一个好办法!”

“任何图像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黑点子组成的。如果把要传送的图像分解成许多细小的点子,借助一定的科学方式把这些点子变成电信号,并传送出来,那么接收的地方只要把电信号再转化为点子,并把点子留在纸上,不就实现了图像的传真了吗?”

尼泼科夫决定实施这一方案。

首先,必须将图像分解成许多的点子。尼泼科夫想起儿时玩耍过的风车。受此启发,他研制出了一个扫描装置:在图像前,紧挨着放置一个可转动的螺旋穿孔圆盘,在圆盘前面安装有一个电灯。这样,当光穿过不断运动的孔时,受图像明暗的影响,光有时候亮,有时候暗。

接着,要把变化的光信号变成变化的电信号。这个“任务”由光电管承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光电管能根据光的亮度产生相应的电流。

发送装置就这样大功告成了。接收装置只要像电报机电码的复原一样,采用与发送相反的方式就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尼泼科夫做成了圆盘式传输装置。他申请到了专利。

当然,受当时电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台圆盘式传输装置的传真效果还不理想,但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方向。

此后,美国的格雷、英国的考珀也在传真装置的研制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在汲取许多科学家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25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

这部传真机由发送机和接收机组成。发送机上安装有一个滚筒,滚筒的前方有一个强光源的灯,灯的前面有一个透镜。此外,在发送机上还有光电管等电子部件。接收机上也安装着滚筒,以及放大电信号、还原光信号的装置等。使用时,将发送的图像卷在滚筒上,灯发出的光被透镜聚集成一点,照射在图像上。受图像上画面明暗的影响,反射出强弱不同的光。这种光再射到光电管上,形成强弱不同的电流,然后将电流传送出去。接收机收到电信号后,经过放大、还原、记录等处置,就把远方来的“客人”留下来了。

这部传真机已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了!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摄影管、电子束管等先进电器,再后来激光技术也得到应用。这些新电器、新技术在传真机上的应用,使传真机的传送图像清晰度、传真的速度等技术性能日臻完善。

科学家简短的主要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98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因为他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时的李仲揆,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1920-年,14岁的李仲揆听说省城办了一所官费的高等小学堂,凡是学习好的都可以去报考;特别是听说那里不学“四书五经”,而是教授国文、算学,成绩优秀者还能出国留学。因此,李仲揆终于说服了父母,带着借来的几个盘费,徒步到省城报考。

李仲揆办理了报考手续,买了一张报名单。是由于太兴奋,太紧张?还是没见过世面?李仲揆提笔在姓名栏中端端正正写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点叫起来,“怎么能把年龄当成自己的名字呢!”

无论怎样后悔,也已经晚了。重新买一张报名单吧,身上剩下的钱已经不多了,何况还要住宿、吃饭。

李仲揆双眼注视着“十四”二字,一簇思维的火花在幼小的头脑中迸发出来。他重新提起笔,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这“四”字与“仲”字的笔划和字形却相差太大,确实是难以改成。难道还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们平时说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张三”、“李四”了吗!

第一次离家出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急得鼻子尖都渗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刻着“光报四表”四个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详着自己起的新名字,心里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学堂。从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光照四方!

年轻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为地质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在人们心中传为佳话。

1930年,一位失业的大学生在上海街头徘徊。他忽然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个他熟悉的背影,那就是李四光老师。

奇怪,他的学生为什么能在背后很远就认出老师呢?

原来,李四光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所以,他的学生只看见他那走路的模样,就能认出他来。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但是当他一出现在爱人面前时,家庭的气氛马上就变了:他脸上白一道、黑一道的泥痕,总是让人看了好笑。每当这时,爱人总是开玩笑地问他一句:“又到哪儿演出了?”等到接过他的手提包,发现带去的馒头只咬了几口,爱人一切都明白了,眼里噙着泪水,赶快走进厨房去。

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

算盘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发明者是谁?准确的发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从东汉时期徐岳的着作《数术记遗》中,我们最早看到“珠算”这个字眼。不过,注释中说它只能做加减法。今天看来,这顶多说是算盘的一个雏形吧。从现有可靠资料分析,珠算发明于宋元时期。人们查阅过大量的历史文献,都查找不到算盘发明人的名字。这固然表明封建统治者对科技发明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发明是一个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简短信息

  •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66人关注

    算盘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计算工具,算盘的发明者是谁?准确的发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从东汉时期徐岳的着作《数术记遗》中,我们最早看到“珠算”这个字眼。不过,注释中说它 ...[更多]

  • 科学家简短的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科学家简短的主要事迹(16篇范文)37人关注

    1937年8月30日,英国所有邮局的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都沉默两分钟。这是为了悼念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1874—1937)。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喜欢读书,爱做 ...[更多]

  •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16篇范文)36人关注

    1937年8月30日,英国所有邮局的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都沉默两分钟。这是为了悼念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1874—1937)。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喜欢读书,爱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