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 | 717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38人 |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 2220字 | 15段 | 8分钟 | 12分钟 | 18分钟 | 258人 |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 725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37人 |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事迹 | 918字 | 15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51人 |
中国科学家事迹 | 797字 | 7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58人 |
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事迹精神有哪些优秀作文 | 723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61人 |
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范文 | 361字 | 3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53人 |
有关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材料 | 1004字 | 6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58人 |
中国科学家人物简介及杰出事迹 | 543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159人 |
中国著名科学家具体事迹 | 1471字 | 13段 | 5分钟 | 8分钟 | 12分钟 | 236人 |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典型事迹 | 396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73人 |
中国古今科学家事迹最新 | 613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37人 |
中国当代科学家事迹和发明汇总 | 677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92人 |
中国的科学家事迹品质 | 625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45人 |
中国的科学家和他的事迹集锦 | 398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59人 |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 612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45人 |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深受称赞。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中国著名科学家事迹简短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20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科学家张民觉轶事
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Min-ChuehChang,是世界闻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我聪明过人。他说:“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最佳人选在最佳的课题上努力所致。”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多不一样于常人的特质:他思路宽阔,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极强。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提高的大课题。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我的研究方向,即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他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作者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所以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现披露如下,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
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张民觉经过很多而巧妙的实验证实: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必须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合受精的。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也在实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为“张氏—澳斯汀原理”。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仅有助于解开精卵受精之谜,并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民觉的科研小组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日后实现人的体外授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基础。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女婴路易斯·布朗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诞生。新闻界在报道此项重大消息时,还以醒目的标题称她是“张民觉的女儿”。完成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实验的英国医生斯蒂伯托和爱德华,在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史上奇迹的过程时,数次提到张民觉的名字。张民觉从此有了“试管婴儿之父”的美誉。
又如196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厂商以Enovid的商品名上市的首批口服避孕药,就是张民觉和美国科学家品克斯在“二战”结束之后,在世界人口爆增的形势下合作研究、发明的。这在20世纪60年代,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用于人口控制,它的广泛应用使“性”与“生育”分离,易为人们控制,深受广大妇女欢迎。几十年来,数以亿计的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避孕药。即使是当今市面销售的口服避孕新药,也大都是在当年开发的药物基础上不断改善的成果。张民觉所以获得“口服避孕药之父”的称誉。
可是,淡泊名利的张民觉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而是广施爱心,无条件地将自我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全社会,造福于全人类。他甚至把自我尚未发表的研究资料,拿出来供别人使用。应对众多的荣誉和头衔,他一向坚持平常心态,不止一次地宣称:作为科学家,我只看中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用自我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
身在异邦,心系中华
张民觉是1938年9月,经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的。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实验生物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原计划只做一年研究就要回国。但由于研究的深入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留,而未能成行。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我也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1972年,他参加了以任之恭为团长的“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的请求。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境、条件挺适宜的嘛。你有心帮忙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很多很多。”
张民觉因为自我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向抱有负罪感。经常在各种场合公开自责:“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屁股!该打屁股!”
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学者。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催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报效祖国。”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经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走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我的研究经验和生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美国他的实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我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另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儿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家乡予以多次热情的帮忙,我们都不甚清楚。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十分疑惑。当我们长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还了解到,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们才真正感悟到: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那样的让人钦佩!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教育,过上同等富裕的生活。父亲还要我们以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热爱祖国,关怀亲友。”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7位用户喜欢。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为地质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在人们心中传为佳话。 来自:作文大全1930年,一位失业的大学生在上海街头徘徊。他忽然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个他熟悉的背影,那就是李四光老师。
奇怪,他的学生为什么能在背后很远就认出老师呢?原来,李四光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所以,他的学生只看见他那走路的模样,就能认出他来。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但是当他一出现在爱人面前时,家庭的气氛马上就变了:他脸上白一道、黑一道的泥痕,总是让人看了好笑。每当这时,爱人总是开玩笑地问他一句:“又到哪儿演出了?”等到接过他的手提包,发现带去的馒头只咬了几口,爱人一切都明白了,眼里噙着泪水,赶快走进厨房去。
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8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扁鹊是尽人皆知的神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鹊的两个哥哥也颇懂医理。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 3 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 ”
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时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反而觉得他的治疗没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用麻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
文王叹道:“你说得好极了。”
《韩非子·喻老》记载的《扁鹊见蔡桓公》:
名医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
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这故事说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多数人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疾病是由点滴的小疾病逐渐严重到大疾病的。
就如《皇帝内经·素问》中讲到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国科学家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他只是平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万千中国人民中的一名。只因他有满腔热血与拳拳的报国之心和他高深的学识,他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犹如浩瀚的大海上卷起的一朵美丽的浪花,但是他却留下了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使我们的中国母亲站起来了。
他,就是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的心中。
邓稼先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从文章中“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用了很巧妙的写法,说邓稼先的贡献很大,但又说她是鲜为人知的,这说邓稼先从不张扬,他在为祖国默默付出。
邓稼先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人。“这28年见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核武器设置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我们知道核武器的伤害性非常大,它是有辐射的。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受到辐射。所以他们工作的地方是在戈壁。在这种困境中,他始终认真研究核武器。作者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是一个有胆识,遇事沉着冷静的人。书中写道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摄氏度,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是工作了十几年。他并没有害怕被核武器辐射。而且在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仪侧不到了,大家劝他回去时,他却不肯走,如果当时真的有意外发生,那他就死定了,但他却非常镇定。
邓稼先是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崛起,从整篇课文都能够体现他的爱国之情。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方向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因为他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是邓稼先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儿说的。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他就是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沉着冷静,满怀爱国热情的邓稼先。
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事迹精神有哪些优秀作文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1902年9月,苏步青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小山村中。当时的中 国正处于晚清的变革的动乱之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古老的华夏古国随时都有被帝国主义瓜分而灭亡的危险。当时,苏步青的家庭生活十分的贫困,不过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他上 学。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步青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让穷苦命运的父母过上好日子。
当时,晚清政府为了免于被帝国主义瓜分,开始了立宪运动,仿照西方 的政体模式,进行君主立宪制改革,同时废除科举,实行新型的教育模式,苏 步青便进入了新式学堂读书。
小学上完后,苏步青又进人了初中读书,当时苏步青觉得数学太简单, 一学就会,没什么意思。后来,在一位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的数学老师的课 堂上,苏步青彻底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当时那位杨老师并没有给他们上 课,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些故事’他跟同学们说:“当今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 丛林法则时代,如今,西方欧美列强借着船坚炮利妄图想要瓜分我中华,中 国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 肩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接着他旁征博引,向同学们论述了现代社会的科 学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而数学又对科学发展起着重要 的作用。
这位数学老师谆谆教诲同学们,为了救亡图存,就必须要学习好科学, 而数学是科学的基础,要想搞好科学,就必须先学习好数学。这一堂课是苏 步青一生之中上过的最为难忘的课,这堂课改变了苏步青的一生,让苏步 青从此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那一堂课,也将苏步青从此引上了数学研究 的道路。
1919年,中学毕业之后,苏步青考取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八年后,苏 步青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毕业,并在该校读研究生,1931年荣获博士学位。同年三月,应中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的邀请,苏步青回国任教。
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范文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令我印象最深人物的是一个小女孩——何玥。
何玥在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不幸患上了恶性小脑胶质瘤。尽管何玥在努力地与病魔抗争着,但是,医生还是告诉她,她的生命维持不了三个月,这让何玥的家人痛苦万分、悲痛欲绝,在何玥的生命烛火即将燃尽的时候,何玥说,她的遗愿是在死亡之后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器官的人,这一句话震动了何玥的家人,她的父母起初不同意,他爸爸还骂了她一顿,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尊重了何玥的遗愿,在何玥的生命烛火燃尽之时,她的器官拯救了三个人,还有一个受益者—索朗旺青都跑来感谢何玥,是何玥让他获得了重生,但是何玥的家人心里是什么滋味啊!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眼睁睁的看着别人有困难而不去帮助,甚至家人需要你身体的器官也绝不捐献,这些人和何玥比起来是多么的卑微啊!我们要学习何玥先人后己的这种精神!
有关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隆平高科”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2000年上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现任该公司名誉董事长,持公司5%股份,每年分红20多万元。10月6日,重回母校、出席前身为博学中学的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的袁隆平,在回答记者“是否关注‘隆平高科’的股价”的提问时,平静地说:“我从来不管这个事。”
袁隆平是人不是神,他也要吃饭穿衣,自然不能脱俗地拒绝金钱。但是,他尊重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袁隆平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
与此事业观相呼应的是袁隆平的平民生活观。他说自己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收入。这位八旬老人坦承自己的财富观:“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
所以,袁隆平对“隆平高科”股价的“从来不管”,语气虽然“平静”,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科学家对名利的淡泊,对科技事业的执着。没有正确的荣辱观,没有对毕生追求的事业的热爱,面对滚滚而来的股票红利诱惑,也许就不会有头顶烈日、脚踏泥地进行田间科研的耐心,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的纪录,也许就将作为袁隆平一生的终结标签载入历史。但是,我们的亩产现在达到了800公斤。袁隆平还说,杂交稻亩产900公斤有希望在2012年实现,比预计提前3年。
有目标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不是说袁隆平就应该劳作一生,“每天都要下田”,用稻穗书写成大写的人,只是当我们听老爷子表述着自己只管自己份内的事,学有专长的事,我们才感到,人原来并不是万能的主。袁隆平当然可以挂着他“杂交水稻之父”的招牌,坐在气派的“隆平高科”老板桌前“指点江山”,而且我丝毫也不怀疑以他的聪明才智,赚取的必将是大笔的钞票。但袁隆平的“兴趣”却让我坚信,即便他家中多出了成吨的票子,世界却少了亩产900公斤1200公斤的水稻田,袁隆平一定依然若有所失,视为人生的耻辱。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袁隆平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或许,他就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
都说“术业有专攻”。袁隆平对持有5%股份的公司“从来不管”,当是对许多自诩的“能人”当头棒喝。用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一心无二用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谋求更大的作为,这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也是对自己一生的珍惜。学学袁隆平对“本职工作”内外的“野心”和“平静”,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能用平凡充实的人生创造出不平凡的功勋。
中国科学家人物简介及杰出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9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2021年),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是一个“真正能让我们吃上饱饭”的男神,他的伟大贡献毋庸置疑,我认为全世界人民真的都应该感谢他。
袁老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他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心研究,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袁老的杰出成就不仅是中国级的,更是世界级的,影响了全球全人类。
袁老被称为“当代神农“实至名归,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科研而不懈探索。他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在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又为世界和平与进步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袁老的精神境界也是感人至深,他一生专注田畴、淡泊名利、严以律己、播撒希望与智慧,收获果实与富足,把毕生梦想都落在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上,他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楷模,也是新时代呼唤的时代精神。
总之,袁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技术研究、应用推广、发明三系法灿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等做出了辉煌的成就。
综上,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值得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中国著名科学家具体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71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然后我的根在中国。我能够放下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下祖国。我就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回到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然后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文件”通知他,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水路运回祖国。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重要机密,诬蔑钱学森是”间谍”。其实,这些书籍和笔记本,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记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之后,钱学森突然被逮捕,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看守人员每一天晚上隔10分钟进室内开一次电灯,使他根本无法入睡。钱学森的遭遇,引起加州理工学院中坚持正义的同事和学生的同情,在他们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强烈抗 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 迫释放了他。可对钱学森的迫 害并没有停止,他们限制他的行动,监视和检查他的信件、电话等。尽管有种种限制,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地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经常从《华侨日报》然后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状况,和中国科学家、留学生讨论建设祖国的有关问题。为了能够迅速地回国,他租房子只签订短时间的合同。家里准备了3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能够搭飞机回中国。
5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了解他的状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的中国代表,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归国问题。
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 迫同意钱学森回到中国。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必须能回到祖国。此刻,我最后回来了!”
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然后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在美国定居,且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幻想。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放下了这一切。在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这天,钱学森的爱国言行,然后无疑地凝聚着中华民族之魂,显示了爱国对志士仁人的撼动力。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典型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73位用户喜欢。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
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
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
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物理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中国古今科学家事迹最新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中国当代科学家事迹和发明汇总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座谈会上,钱老回忆了自己1934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从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转向航空工程专业,走上“航空救国”道路的过程。他说,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我们这些在上海读书的青年,都曾看见黄浦江畔外滩公园门口挂着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每每想到这些,就使我们热血沸腾,下决心要学习救国的本领。有了这个学习的动力,就什么困难也不怕,真是死都不怕。
正如钱学森所形容的,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连死都不怕。青少年学习钱老,要学习他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生观,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相结合,多问问自己“为什么目的而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要像钱老那样为了对民族、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全体青少年都心怀报国之志,那我们的中国梦一定指日可待。
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钱学森从不迷信权威,而是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畏前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1937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会议室按照规定召开例行的学术讨论会,钱学森一改往日温和谦让的性格,与一位老者针锋相对,争吵得面红耳赤。会后,卡门教授告诉钱学森跟他争论的老者竟是力学大权威冯·米塞斯!
十几年后,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他领导的科研领域始终倡导民主创新的精神,他鼓励支持帮助无数年轻学术晚辈,并成为他们强有力的“大后台”。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不仅要尊重知识、尊重老师,更要尊重真理、尊重科学,勇于思考前人未曾思考的问题,解答前人难以解答的疑问,探索未知的世界。只有勇于突破,勇于创新,人类文明才能发展,世界才能进步。
中国的科学家事迹品质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华罗庚(1910~1985)-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
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着。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中国的科学家和他的事迹集锦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为了一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数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看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
便让他坐车(因为他们认识),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中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邓稼先,核物理学家,核武器学家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语“巨大贡献”,“鲜为人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按照平常生活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应该人尽皆知,而邓稼先却很好的“隐身”了,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时,这样的两个反义词也可以体现出邓稼先不慕名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为国家付出。
一句“我不能走”说出了钱学森的品质——爱岗敬业。一个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这是十分危险的。一句,“我不能走”,写出了那个富有责任心的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写出了邓稼先的责任心,从而也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一个爱岗敬业,责任感强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这与上文的在做手术期间,他和于敏写了一份建议书,7月29日因为全身大出血,而逝世相连。在生病期间,邓稼先还是在想着自己的工作,忍着做手术后的疼痛,还是坚持工作,写有关核武器发展的建议。邓稼先从事核武器方面,其实,他完完全全可以不再工作,回家养病的,但是邓稼先还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去努力,为了祖国的繁荣而努力。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武器设计和研究的第一线。其实邓稼先完全可以在美国有更好的职位。但是他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金钱和地位,回到祖国搞研究,而且还是站在第一线上的位置。其他人或许会因为实验而跑开,但是他还是站在第一线。
我眼中的邓稼先,一个忠诚纯正,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