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故事

王羲之名人故事(1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23 07:00:04 查看人数:7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王羲之名人故事 897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05人
王羲之名人故事 467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70人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257字 2段 1分钟 2分钟 2分钟 158人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176字 2段 1分钟 1分钟 2分钟 295人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629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57人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384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126人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224字 2段 1分钟 2分钟 2分钟 119人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788字 3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12人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426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88人
王羲之名人故事 686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02人
王羲之名人故事 350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42人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710字 1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65人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207字 2段 1分钟 2分钟 2分钟 200人
王羲之名人故事 263字 4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180人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816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91人

王羲之名人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5位用户喜欢。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名人故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0位用户喜欢。

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与吃有很大关系。这里仅说他的三次吃。

第一次吃,使他成为知名人士。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宰相。王导带他去谒见尚书。尚书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学,刮目相待。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可以补心。在座的人还未动箸,尚书便亲自挟牛心炙给王羲之吃。同席的客人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学,从此成为当地知名人士。

第二次吃,使他成为太尉的女婿。

晋太尉郗鉴想选女婿。他知道王导门下几个儿子都是俊才,欲选一个做他的快婿。王导几个儿子都准备迎接挑选,唯有王羲之未加打扮。选婿的人来了,只见王羲之敞坐在床上吃胡饼。选婿的人回去如实禀报了郗鉴。郗鉴听后高兴地说:“此正吾佳婿也!”王羲之便成为郗鉴太尉的女婿。成语"“东床袒腹”的典故就出于此。

第三次吃,使他的书法更趋成熟。

他因特别喜爱鹅,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邙归,甚以为乐。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58位用户喜欢。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6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__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4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4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东晋大贵族郗鉴在京口,打发门生送信给宰相王导,想请王导帮忙给找个女婿。王导对送信人说:“你来得正适时,王家的几个年轻人现都在东厢房,你去看看,你可以随便挑。”门生回去,报告郗鉴说:“王家的几郎君都不错,他们听说来选女婿,几乎个个都表现得很矜持。唯有一位君在榻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没这回事似的。”郗鉴说:“好,就这位郎君了”一打听,这位就是王羲之。郗鉴就这样把女儿嫁给了这位露着肚皮的未的大书法家。

遇到这种好事,一点不装,依然如故,真可谓够有雅量,够洒脱自的了。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6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王羲之名人故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2位用户喜欢。

地主渔霸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可是又拿王羲之没办法。还是一位摇鹅毛扇子的帐房先生有诡计。他那双小眼睛一转,一撮黄鼠须一动一动地,向老财的耳朵叽咕了一气,弄得主人把脑袋点了又点,乐得张大了嘴巴,那嘴巴足可以填进一个拳头。不久,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渐渐地同王羲之交上了朋友。这位老先生在风景如画的水边建了房屋亭阁,还养了一群大白鹅。一切就绪之后,就邀王羲之来他家作客。王羲之把他当作一位“退休”的教书先生,觉得能谈得来,就应邀而来。不用说,他受到盛情招待。老先生还同他乘着小船去观赏了月光水色。他们玩得很痛快。临走,主人还挑了一只大白鹅相送。王羲之很高兴,可是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还礼,很为难。老先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哈哈一笑,说:“你毛笔字写得好,就写个字吧。”

“写什么呢?”“我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于是王羲之就写了个“海”字。不久,老先生用同样办法,请王羲之写了个“门”字。

第三次,老先生清王羲之写个“关”字。王羲之并没有觉察这里面有什么名堂,仍旧是提笔就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王羲之写的“关”字是繁体字——“门”字里面放个“关”。当王羲之刚写了“门”字时,忽然想起了地主渔霸叫他写“海门关”的事。立即警觉起来,笔也停住了。由帐房先生装扮成的“教书先生”一看王羲之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很怕王羲之把刚才写的“门”字撕了,就赶紧夺过去……

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得了““海门关”三个字。最后一个“门”字肚里还缺少一个“关”,只好自己摹仿王羲之的笔迹,添了上去。

摹仿毕竟是摹仿,人们只要从远一点的地方看“海门关”时,只能看到“海门门”,而那位帐房先生添上的“关”却看不到,原因不难理解:“书圣”的笔迹。那充满铁臭的帐房先生怎能配得上呢?

王羲之名人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羲之名人故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

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很久以前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刻苦学习,书法自然也是进步的很快,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就连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肘都划破了,简直都入迷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字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再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从小就不爱繁华的京城,但在见到稽郡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 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游山玩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最后王羲之高兴之于当场就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的宴会,这就是我们上学时学的有名的《兰亭集序》。这幅字当时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但可惜的是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们都把他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偏远的集市去赶集游玩,他看到一个老婆婆提着一篮子六角形竹扇在哪里叫卖,但竹扇比较简陋,没有任何装饰,路过的路人很难注意到,看样子很难卖出去,看着老婆婆十分焦急,王羲子看到这里,很同情婆婆,就上老婆婆跟前亲切的跟老婆婆说,“您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很难卖出去,您把竹扇给我,我给您题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但是看到他这样热心心里也想着反正也卖不去,也就把竹扇交给王羲之给他题字了,很快王羲之就在每一把竹扇上面龙飞凤舞的写了几个字,就拿给了老婆婆,老婆婆不认识字,觉得写得很潦草,有一些不高兴,王羲之忙安慰到:“您不要着急,您只需要告诉买扇的人说,这竹扇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字就可以了。”王羲之离开之后,老婆婆照他的话做了。赶集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亲笔,都抢着买,老婆婆一篮子的竹扇一下就卖完了,婆婆也开心的回家了。

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出身再好,也不能不刻苦努力学习,当你都有的时候,也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王羲之名人故事(15篇范文)

很久以前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刻苦学习,书法自然也是进步的很快,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就连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肘都划破了,简直都入迷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字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再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王羲之信息

  • 王羲之名人故事(15篇范文)
  • 王羲之名人故事(15篇范文)72人关注

    很久以前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刻苦学习,书法自然也是进步的很快,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就连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