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 461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85人 |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 785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30人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 | 401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47人 |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 422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09人 |
中国历史名人小故事 | 632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94人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 | 460字 | 2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12人 |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1721字 | 7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157人 |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645字 | 9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63人 |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594字 | 4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05人 |
古今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 960字 | 6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60人 |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949字 | 10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91人 |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 438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94人 |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 607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27人 |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403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95人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 401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26人 |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916字 | 10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41人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经典语句)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因为平时的一些误会,积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时即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今宁夏一带)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
李光弼这时有些担心,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很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不能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如此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中国历史名人小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在继位之初:1558年,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在一场宫廷血腥的权力内讧中侥幸活命,同年继位。当时英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天主教和新教对立和纷争,英国随时都面临着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危险,同时还受到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威胁。
宗教改革:伊丽莎白将英国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彻底解决国内宗教纷争,从此彻底断绝宗教内战的可能。这是伊丽莎白一世至今仍被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政绩之一。伊丽莎白及之后的英国王室们因此拥有其它欧洲君主无法企及的地位和高度。
发展经济: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民心最重要。她没有向自己的百姓横征暴敛,而是打造军舰船只,鼓励有勇气的人去海外聚敛财富。从此以后英国的国库迅速充盈。英国民间摆脱了苛捐杂税,开始安居乐业。经济从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海军力量:伊丽莎白鼓励海上扩张,拥有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熟练海军兵源,从而为她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洗雪国家前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588年,她派人率英国舰队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曾说过一句至今令人震惊的话——“我只可能有一个丈夫,那就是英格兰。” 她的这句话,在英国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对于英国人来说,她就是都铎玫瑰的化身。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0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2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谓一代词宗。她的词作脍炙人口,冠绝千古,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散发着永恒的光辉。而李清照作为__封建社会的一名女性,也以她独立、自强的人格,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千古女性的典范。
身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却写出了张扬着男子之气的诗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字里行间洋溢着巾帼气节,爱国风采。李清照之所以写这首诗,除了表达对于南宋朝廷软弱求存的投降主义的不满,还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有关。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1129年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预谋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的部下李谟,得到了王亦要叛乱的消息,马上报告了赵明诚。说来也巧,这时的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自己不再是江宁知府,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李谟对赵明诚的“不作为”也没有办法。李谟当晚果断地处置了叛乱,击败叛军。天亮后,李谟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战况,结果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长官,趁天黑偷偷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事后,赵明诚被撤职。李清照虽为一介女性,却非常有气节,她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国难当头之时建功立业啊。赵明诚被撤职后,二人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便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难__,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句则是着意讥讽自己丈夫的胆小怕事。赵明诚听着这铿锵有力的诗句,羞愧无比,甚是自责。
面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坚决唾弃了张汝州,又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男子气概。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八岁与门当户对的赵明诚结为夫妇,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满姻缘,也成为羡煞众人的一段佳话。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暂,在赵明诚死去三年后的1132年,四十九岁的李清照再嫁张汝州。这一次的婚姻十分不幸,只持续了不足百天便离异收场。
李清照所嫁张汝舟,刚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对李清照百般示好,但结婚之后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巧言骗婚,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当张汝舟的要求不被满足时,便百般折磨李清照,欲置她于死地。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决定摆脱这小人。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幸好负责审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学士綦崇礼敬重清照的人格,并与赵家有亲姻关系,经他营救,李清照被拘押九天就被放了出来。在古代,一个女人,特别是像清照这样的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一些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还有后世不少敬重李清照的文人,故意淡化掩盖此事。其实,李清照再次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似乎不合乎封建社会的妇道伦理,却合乎人性,而且与人格、气节无关,有什么羞耻可言呢?倒是李清照愤而“休”夫的气节令人赞赏,此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怕是绝无仅有!这彰显了李清照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和嫉恶如仇的气节!
李清照与权倾朝野的秦桧夫妇沾亲带故,却行同陌路,不屑于攀附奸邪,表现出了可贵的高风亮节。秦桧妻子王氏是李清照的亲表妹。小时侯二人曾见过面,一起玩耍过,彼此大了,生疏起来。从史料上看,李清照没有半点与秦桧夫妇交往的记载,李清照及其夫君赵明诚的著作中,亦丝毫找不到关于彼此来往的文字记录。李清照在被张汝舟骗婚,与张动了官司时,也没有去求助于已贵为当朝宰相的秦桧,而是求助于反对秦桧的自己丈夫的远房亲戚綦崇礼……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流离失所,靠变卖留存的文物及亲友的援助度日,生活十分艰难,但她始终未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表妹夫家求援。足见李清照是非分明,很有骨气。
正所谓:才情弥漫相思愁,五分凄苦半腔柔。婉约不乏巾帼气,率真面世足风流!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人们常常称赞他博古通今、造诣精深。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英才。
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岁在县试中,认识了小他一岁竞争对手石昌化。主考官发现这两人年龄虽小,文章都属上佳。因为难分伯仲,便将他俩同时“拔置前茅,赞为双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时参加了“府试”,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魏源能成功,绝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甚至因为在书房里待得太久,连自己家的仆人都认不出来了。
石昌化在认识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见识与学问与魏源还有一段差距。一心争强好胜的他开始琢磨,自己该如何缩短差距,赶上魏源呢?
石昌化开始给自己加码:魏源读书读到三更,那我就读到五更。魏源读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没想到,“梅花没香苦寒枯”。由于过分刻苦,石昌化患风寒引发痨病,进而呕血。
身体垮了,学业也就无从继续,这个早年与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线神童,因为过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参加殿试的机会,“以病剧而不得与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绝对成不了魏源,石昌化过于努力,却只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小卒。
你知道大树最高能长多高吗?科学家说,一棵大树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长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撑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撑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极限,再长一米,甚至哪怕几厘米,都可能自己压垮自己,轰然倒塌。其实在人生中,读书、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却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极限,尤其不能把别人的高度当成自己一定要达到的高度,否则往往不成功,却逼苦了自己。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唐敬宗宝历年间,亳州一带传说出产圣水,有病的人喝了以后立即痊愈。于是从洛阳到长江以北几十个郡的人,争相捐钱取水,亳州人获利上千万钱。消息不断传递,就像真的一样。当时李德裕在浙西任职,他叫人在市集上用锅盛上圣水,放五斤猪肉进去煮。宣言道:“如果真是圣水,猪肉就应该没有任何变化。”不久之后,肉煮熟了。从此人心稍微安定一些,妖言也就在不久以后平息了。
谣言生事,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出现,往往造成规模不小的震荡。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写过一本《叫魂》,就是取材于乾隆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此事牵动了整个国家机构,波及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这类事件,与中国历史的独特架构有关,因为中国传统上官民划分很严格,百姓基本上处于自治之中,但是又极其缺乏教育资源,人格单一,比较容易受谣言的影响。遇到这种事件,最忌讳兴师动众,使用强权弹压,《叫魂》中乾隆帝就是这样主导了一幕闹剧。李德裕很镇定,认识到此类事件只是针对民众的心理层面,所以无须大动干戈,只要消除民众心中的迷惑,用科学的方法来证伪,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李德裕的手法中,值得我们推敲的是如何利用公共政策解决特殊问题。谣言生事属于“私”的范畴,最好的方法是将问题摆到台面上,用正常的方法解决。这样处理,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比较合算的。相反,如果换一种手法,很可能会乱上添乱,耗费很大不说,收效也无法令人满意。
统筹全局者忌讳自乱阵脚,处理紧急事务尽可能运用正常的手段。
古今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6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广招贤能异士,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隆中诸葛的故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__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吗?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写过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兰亭集序》,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家,世人把他们合称“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还吃过墨吗?下面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练书法,书童端来了午饭,并催促王羲之趁热快点吃。
但是王羲之因为在练字,像是没听见似的,继续练字。书童没办法,只好请王羲之的妈妈过来喊他吃饭。
当王羲之的妈妈过来,看到满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馒头,往墨水里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里,这时妈妈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顿时忍不住大笑起来,而王羲之看到妈妈哈哈大笑的样子,却不以为然的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的午饭真好吃呀!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着哈哈大笑的妈妈,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馒头,也跟着笑了起来。
我平时总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写字时要不就给一个笔画来个隐身术,要不就是把字写成“甲骨文”。
当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觉得我应该学习王羲之专心致志的精神。以后我可千万不能这样,必须认认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样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先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此刻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一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样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之后,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先,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样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5位用户喜欢。
岳飞
岳飞他是抗金名将,他的文治武功举世无双,绝对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岳飞作战绝大多数是以少击多,每战必胜。生平大小130余战无一败绩。南熏门之战等战役甚至以八百壮士击溃50万敌军,可称为战神!
岳飞个人魅力相当之大,心胸开阔基本不计前嫌。以至于岳飞的不少敌人都成为了他的部下和战友。岳家军也是这样成长而来的,如岳家军第一猛将杨再兴、太行山梁兴、江西曹成等人。岳飞和他指挥的岳家军不但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保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免于遭受金兵的蹂躏,而且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得人民的爱戴。岳飞是一位真正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魏文侯讲诚信
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都是把字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由于承载的笨重和价格的昂贵,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东汉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称为__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出身低微,很小就入宫做了太监,服侍汉和帝。蔡伦聪明勤奋,人又谨慎好学。__时他不喜欢和人交往,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思考。汉和帝即位后,蔡伦被提升为中常侍,出入宫廷内外,__时服侍皇帝,负责掌管文书,传达皇帝的命令。
当时许多外官经常和宦官结交,但是蔡伦却能坚守原则,并不随便与人交往,因此汉和帝更加信任他。蔡伦敢于指出和帝不对的地方,因此也很受和帝的器重,经常参与朝政。蔡伦是一个喜欢思考和有所发明的人,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伦升任尚方令,负责掌管皇帝的手工作坊。
这个作坊是皇家的私人作坊,主要是为皇家服务。蔡伦在监管作坊期间,经常和匠人一起切磋制造器械的技术,由他监管制造的各类军械非常精良、锋利,被天下人赞叹。
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也开始逐渐显露。东汉以前,人们通常都用竹简和丝帛作为记载文字的工具,有些很长的奏章要用许多竹简,翻阅起来非常不方便,也难于随身携带,而用丝帛作为书写的载体,虽然方便,但是很昂贵,普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费用。蔡伦__常喜欢读书,对于书简带来的种种不便深有感触,如何制造出一种轻便的、价格低廉的书写工具,成为蔡伦的一个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蔡伦翻阅了许多前人的资料。有一天,蔡伦看到宫女们在用蚕丝制造各种丝织品,从她们的制造过程中,蔡伦顿时有了灵感。
他连忙赶回去,和匠人们共同研究,把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混合在一起,捣碎弄烂,然后将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拌匀后晾干,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蔡伦终于制造出了廉价和实用的纸张。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发明纸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连同自己制造的第一张纸,一起奉献给汉和帝,请他过目。
汉和帝亲自试验后,非常满意,厚厚赏赐了蔡伦,并把制造纸的方法颁布天下,蔡伦的造纸术马上在各级社会阶层中传播开来,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为了赞颂蔡伦的杰出贡献,当时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从此蔡伦的名气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