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故事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24 07:00:04 查看人数:4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361字 2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30人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1282字 7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51人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564字 12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60人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320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15人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727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38人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476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97人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1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竺可桢一代的留学生归国后,很多人成为了学科奠基人。丁文江、翁文灏开创中国地质学,是现代科学中国本土化的先锋,后来生物学方面也出现很多开创性的学者。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1930年元旦中研院气象研究所开始发布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

“他们归国后,办刊物、学会,建系教课都是从无到有,正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走出那么一大批大师”,樊洪业说。

“几乎空白”是竺可桢这代留学生归国后面临的科学上的大环境。不妨先梳理一下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对第一代科学家当时的处境大致有个印象。“世界史上的近代科学是16到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果,最早是随着天主教及古希腊的东西传入中国,晚明时期中国人跟着传教士接触到西方科学,看到了世界地图,知道了地圆说。”樊洪业说,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是一个渐变过程,这个过程断断续续,时有波折,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西方科学的传入历经300余年,一直到1840年的战争,西方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才意识到,要想船坚炮利,就得有理化知识,现代科学这才全面引入中国。

可以说,等到竺可桢等人归国,中国已有了一些科学传播的土壤,比如一些崇尚西学教育的新式学堂,但早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头脑。“竺老一生除了研究气候、气象,专注更多的是科普,尤其对看风水、祭祀祈雨这些封建迷信非常痛恨,他认为这是中国人思想没有解放,不想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反而寄希望于神灵,这是没有走出中世纪。”何亚平说,竺可桢为此写了许多科普文章,他一直提倡科学文化就要用科学精神来改造国民性,也一直在为科学扎根中国做着“土壤改良”。

“第一代科学家引入现代科学,是一个群体的作用,竺可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樊洪业说,竺可桢回国时,还是北洋政府时期,那时中央集权比较弱势,实业不发达,经济上比较困难,要想做些科学研究与传播,只能靠学人自己找门路,好在当时教授个人的地位高,收入较多,有些人会自己贴钱办刊物、办学会。

这一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角是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是一个以唤醒国人科学意识为己任的同人团体,由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等人在康奈尔大学创立,竺可桢曾在其中任第四任社长。1918年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归国。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科学社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包括竺可桢在内的中国科学社社员们热情地在《科学》杂志和其他场合进行着全方位的科普宣传。1916年和1917年留学期间,竺可桢就在《科学》上发表了16篇作品,1917年写就的《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和《食荤与食素之利害论》,现在看来已是常识,但在当时,有许多国人对此还比较陌生而且不能接受这些科学知识。

“当时,有一种氛围,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回来,都想把外国在用的那一套搬回国内,各种学会随之涌现”,樊洪业感觉当年的学术氛围好也与之有关,学界同人间彼此砥砺、互相援助,一起办研究所、图书馆,印杂志,为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许多事。“就群体特点来讲,第一代科学家敬业精神非常强,办一件事认认真真,这一点竺可桢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4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大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邓稼先成长于中国,毕业在美国,虽然美国有无数优越的条件,仍留不住他那颗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他冲破万难只求投入祖国的革新之中,在祖国的请求下,他义无反顾抛弃了妻女,抛弃了财资与幸福,参与了祖国的原子弹设计之中,他拒绝了俄罗斯专家留下的公式,开创了原子弹的篇章,在无数日日夜夜,在无数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光靠人工计算,终于研究出了中子与原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世界最快的速度造就了原子弹的理论技术,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第一次伟大而令人激动的胜利后,他马不停蹄,又以第一次的胜利为鼓舞,仅3年时间又炸响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但在一次原子弹实验中,其未能爆炸,无数公司推开责任,唯独他,独自一人走进爆心,寻找并抱回了那颗失败的炮弹头,也为他1986年的悲惨离去埋下了伏笔。

在他弥留之际,与于敏写下了一篇对国家国防的建议书,并继续努力,至死不懈。

他,是祖国的强力保护者,以身献国。

他,是民族的忠诚捍卫者,大爱人民。

他,更是自我的奋斗者,一刻不停。

古人曾云:“昨夜寒滍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归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恰恰能证明他所研发生活的环境了。

我中国有此英豪,壮哉!豪哉!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2月14日,荣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他出生于中国内忧外患、被人宰割的时代。他然后是中国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爱婿。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国,他先是赴美留学’求取知识,等到归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强行扣留。兜兜转转数年,他最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建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功勋,也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的发展立下不小的功劳。

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

晚清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黑暗的时代,当时列强瓜分中国,中国迈上了屈辱的路程。个性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期,庚子之难就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场战役让那些不平等条约再次落在中国人民的肩上,加重了中国人的负担,使中国完全的陷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了灭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从此拉开了中国民族革命的序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钱学森就在武昌起义的两个月后出生,出生地是在上海。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大地烽火四起,然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民不聊生。钱学森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完了他的童年。幼年时期的钱学森就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现象,他立下壮志要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星光大道。

1923年9月,钱学森12岁,他进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六年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钱学森取得清华大学第二届赴美公费留学生的资格。1935年8月,然后钱学森乘坐上海一艘美国邮政船,离开了动荡不安的祖国,望着白浪翻滚的黄浦江面,钱学森思绪如潮,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道:“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你此刻是豺狼当道,我要到大洋的彼岸,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你早日在东方复兴!”

同年九月,钱学森到了美国,顺利进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6篇范文)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中国科学家信息

  •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6篇范文)
  •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6篇范文)42人关注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