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关于残疾名人故事(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26 07:00:08 查看人数:73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关于残疾名人故事 1501字 14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30人
身体残疾的名人故事 1052字 4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97人
残疾名人的事迹模板 1310字 13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00人
残疾人名人事迹集锦 1870字 24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22人
残疾人名人的励志故事 562字 7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45人
残疾名人的事迹模板 975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57人
残疾人名人事迹材料 1391字 14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28人
残疾名人的具体事迹 1245字 9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53人
残疾人的名人事迹汇总 1201字 14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94人
名人残疾简略事迹 446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23人
残疾人名人事迹材料 1170字 24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67人
残疾的名人的故事简短 5475字 61段 19分钟 30分钟 43分钟 293人
残疾却坚强的名人故事 413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98人
名人残疾简略事迹 1712字 12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76人
身体残疾的名人故事 2316字 20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256人
名人残疾人的小故事 361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90人

关于残疾名人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0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因为他患上了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了,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脚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了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了。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了个人的第一张专辑《闪光》。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了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了,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是因为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中,他忘却了残缺肢体带来的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场。有时,超负荷的训练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 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的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着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的奇特身材好奇了,而是带看钦佩的心在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有沉浮之时。自《乐曲》出版后,他的事业开始落入低潮,因为焦急,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酒吧的阶梯上。苏醒过来后,他说:“我的骨头那么脆弱,这次却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去死。”

乐观的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坚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了不久,他的事业又迎来了辉煌的时刻,不仅签约了新的唱片公司,而且出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的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秘诀,他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优秀和缺陷并存。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特别偏爱它的芳香,而我就是那个格外芳香的苹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年仅36岁,他留给人间最后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他就是法国的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个乐观向上,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克服身体的巨大障碍,奏出人间最美妙乐章的残疾人。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他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身体残疾的名人故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然后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然后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期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十分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悲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应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完美。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最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此刻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然后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但是别人,但是能够帮忙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好处。”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完美的生活。

残疾名人的事迹模板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1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很快,借来的钱快用光了,可陈艺的病没有丝毫好转。陈叔国只好将儿子带回了老家。陈叔国和妻子每当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就急得直掉泪。为了给孩子治病,夫妻俩又开始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可是孩子的病情却越来越重,不久病灶就侵袭到陈艺的双腿,原本正在学步期的陈艺开始连站也站不稳了。

陈叔国和妻子打听到杭州市的一家医院医疗设备先进,也许能治疗好儿子的病。几天后,陈叔国和妻子便马不停蹄地抱着儿子赶往杭州市。然而,仅一番查检就要700元费用,而此时陈叔国的口袋里只剩下了最后的500元钱。无奈,他只好商量着让妻子回家筹钱,自己和儿子则留在杭州等她送来救命钱。

陈叔国抱着儿子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看到一个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大龄患者都趴在亲人的背上,无法独立行走,陈叔国绝望了,自从孩子生病以来,自己和妻子已经心力憔悴,如果债台高筑后依然治不好孩子,那就个家不就彻底垮了吗?他顿时觉得不知道何去何从。

绝望的陈叔国抱着儿子在招待所住了下来,准备第二天返回温州,孩子的病不治了。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不甘心,毕竟是因为经济能力差拖累了孩子,如果自己富有也许孩子还有救。突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孩子如果遇上一户好人家,也许能改变儿子的命运。

第二天一早,陈叔国分外珍惜和儿子分别前的分分秒秒。他带着儿子在火车站附近逛了一圈,希望能留下一些父子间的回忆。陈叔国望着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觉得就这样让亲情“断线”有些残酷,为了给以后制造重逢的机会,他随后在街头买了一块棉布,用毛笔在棉布上故意留下模糊的线索:我是南方陈家村人氏,孩子患小儿麻痹症,做父母的实在走投无路,没钱治疗,眼看孩子终身留下病残,我们于心不忍,故将孩子委托国家或慈善的人抚养,将来使孩子能够生存下去,若能给孩子解除一点病苦,我们来世再报恩德。

之所以要写在棉布上,是因为陈叔国考虑到这封特别的家书也许要伴随着儿子的一生,这样才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毁坏。

陈叔国把儿子抱到了杭州火车站附近,从身上仅有的500元钱中拿出了320元塞在儿子身上。然后将写好的家书裹进妻子为儿子亲手织的衣服里。就在他准备转身离开时,陈艺“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儿子的哭声划破了宁静的晨曦,也深深刺痛了陈叔国的心。但犹豫了一会儿后,他还是登上了开往温州的火车。

陈叔国回到家后,余丽辉才得知儿子被丈夫无奈遗弃掉了。

“你怎么这么狠心啊,我这几天四处借钱,为的不就是给孩子治病吗?这下你让我怎么活……”余丽辉对丈夫的行为非常气愤,一边抓扯着丈夫,一边歇斯底里哭喊着。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和儿子这一别便是漫长的21年。

残疾孤儿守望亲情

陈叔国遗弃儿子的当天早上,从火车站附近路过的中年妇女濮素贞看到了冻得瑟瑟发抖的陈艺。濮素贞一边在心底责怪其没良心的父母,一边忍不住走到陈艺面前,将他抱到怀里暖和暖和。可这一抱不打紧,她发现陈艺不但发着高烧,双腿也有些异常。担心孩子在冰冷的室外撑不了多长时间,濮素贞赶忙将陈艺抱到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福利院工作人员从濮素贞手里接过孩子时,第一反应就是孩子患了小儿麻痹症,因为类似的弃婴在福利院里并不少见。随后,他们给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取名叫江建。从此,江建便和一群有着同样命运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度过他懵懂的童年。

残疾人名人事迹集锦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70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22位用户喜欢。

2010年春天,第八届残运会在全国选拔选手,江建觉得这是一个良机,因为这样就有机会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露脸,无疑成了寻亲的一条捷径,于是便主动请缨参赛。通过考核后,他入选了浙江省代表团的射箭队。

在射箭队里训练备战,十分艰苦。江建使出了所有的精神和毅力,积极训练,射箭成绩突飞猛进。

“江建,看来这次的冠军你势在必得啊……”随着江建的训练成绩越来越好,一些队友便打趣道。每当此时,江建的脸上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其实队友们并不知道,江建此行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想借机寻亲。

2011年5月26日,队友们为江建隆重庆祝了他的23岁生日。但此时依然没有人知道,这个坚强的队友,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梦。他在吹蜡烛时,许下了两个愿望:一是残运会能取得好成绩;二是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第八届全国残运会部分比赛项目在杭州提前开赛。在最先进行的男子复合弓50米单轮赛项目上,江建以327环的优异成绩摘得桂冠,获得了本届残运会的首枚金牌。瞬间荣耀加身,江建不再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残疾人了。

在残运会开幕式前一天,江建作为一名光荣的残运会火炬接力手,亲手点燃了圣火盆。关于残运会的相关报道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江建觉得时机终于成熟了。

江建终于说出了多年的心愿:“也许小时候的我不懂事,给你们添麻烦了。但现在我长大了,很懂事,你们的苦我能明白。我从来没有怨恨过你们,我只希望找到你们,哪怕只见一面,我也就无遗憾了……”

江建寻亲的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当年送他去福利院的濮素贞老人看到了报道,便主动联系上他,约定第二天见面。

江建和濮素贞老人见了面,但得到的线索并不多。

“当时你穿着蓝色的毛线衣,黑色的裤子,白色的袜子,但没有穿鞋!”尽管濮素贞老人努力回忆,但已近九旬高龄的她最终只回忆起了这些。

这天下午,江建又以残运会冠军的身份发布了寻亲微博:“懂事起,我就想找到父母,但一直没敢向人透露。直到收获残奥首金,急切渴望父母的心情愈演愈烈。爸爸妈妈,我从没怨恨你们,我只想找到你们。”并上传了那张白棉布家书照片。此条微博一时间迅速被成千上万的网友转播扩散。

当天晚上,一对温州的夫妇联系上江建,表示自己正是他苦苦寻找的亲生父母,称那张家书正是他们写的,也说出了当时遗弃他的原因。随后,双方约定第二天见面。江建一时兴奋不已,如果对方没有说谎,那他们无疑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了。

在江南专修学院会议室,江建见到了前来认亲的陈叔国和余丽辉。余丽辉见到江建后,当场就哭得趴在桌子上,泣不成声。

“像,太像了……”陈叔国拿出女儿和小儿子的照片,对着江建一边比对,一边感叹。他在心里完全可以确定,江建就是自己的儿子。而他们等这一天,等了21年。“儿子啊,是我们对不起你。”陈叔国跪在江建的身边,号啕大哭起来。随后,他还对江建心里的一些疑团作出了说明。

原来,陈叔国当初在家书中留下的“陈家村”并不是一个村子的名称,而是在当地语言中,这是农村中陈姓村民的意思。

为了证明自己就是江建的父亲,陈叔国还亲手写了家书中的几行字,以作笔迹对比。不过江建为了慎重起见,还是决定和陈叔国夫妇做亲子鉴定。

江建非常紧张,生怕自己的“不信任”让美梦破碎,而陈叔国夫妇心里有底,不禁不停地安慰起江建来。

鉴定结果出来了。鉴定书上显示:支持余丽辉与江建及陈叔国与江建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然而,或许是幸福来得太快,江建高兴之余,一时不知该怎么面对眼前这对阔别21年的父母。

“儿子!”随着陈叔国的一声呼唤,一家三口终于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从今以后,我们谁也不再离开谁了,要好好生活在一起……”江建激动得直点头:“我终于有自己的家了,不再是孤儿了!”

这天中午,陈叔国夫妇和儿子在杭州吃了一顿团圆饭。饭桌上,陈叔国和妻子不停地往儿子碗里夹菜,仿佛要补偿这21年来对儿子的亏欠。父母的行动也感染了江建,他终于鼓足勇气叫了声爸爸、妈妈!

这天晚上,江建和父母一同住在酒店,打算第二天一早一起回温州的老家。可直到深夜,陈叔国和妻子也无法入睡,陈叔国忍不住推开儿子的房间,守候着儿子睡觉。哪知江建也一直没有睡着。

“爸爸,叫妈妈也过来,今晚我们一起睡吧。”陈叔国赶紧将妻子叫了过来,一家人仿佛回到了21年前,眼前这个冠军儿子俨然像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只不过他的脸上除了写满了童真,还有坚强和沧桑。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就一起回温州的老家。一路上,阳光暖暖的照进车窗,余丽辉紧紧握住儿子的手,江建知道,这次母亲的手不会再松开。

由于江建的朋友和学业等都在杭州,所以在温州的家里呆了4天后,他不得不回杭州继续学习。陈叔国和妻子坚持要送他回杭州:“孩子,这条路,爸爸和妈妈频繁往返了21年,但沿途的风景除了孤独就是愧疚。这一次,我们总算能让幸福如影相随……”

残疾人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有一个新认识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乐曲。

更让我敬佩,是他对生活乐观态度和健康心态。他言语总是那样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关系融洽,与客户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父母非常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聊了半个钟头之后,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前,品尝起他母亲做美味佳肴,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爱。一家人为了给自己残疾只有一只左手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使用右手生活习惯。

成长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了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

残疾名人的事迹模板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条船,可以想见,幼年因车祸导致右腿截肢的周杨静在这汪洋世界中有多艰难,有多颠簸。然而那一天,周杨静成就了辉煌——她和队友获得中国第一枚残奥会赛艇金牌;收获了美好——她和高大英俊的教练爱人终成眷属——

她是现实版“汪洋中的一条船”

2003年7月,广东省轮椅击剑队教练胡鹰正填写参加第六届全国残运会队员资料,并写下了这个熟悉的名字:周杨静。4个月前,胡鹰刚从省击剑队退役,在新建轮椅击剑队任临时教练,四处招贤纳士。周杨静的履历表与众不同:1981年出生的她是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在读大学生,并且是职业高中毕业且工作一年后参加高考被正常录取的,还曾经参加过几次国际大赛。这是他见过的残疾人运动员中学历最高的,可见这女孩一定刻苦而且聪明。

试训结果令胡鹰十分满意,他绕着坐在轮椅上的周杨静走了一圈,让她把头发剪短。哪知看上去温柔文静的周杨静直接拒绝。胡鹰没再多说,只觉得这女孩挺有性格。没几天周杨静就觉察出不方便,击剑服的三件套:上衣、裤子、防护背心,均由防弹材料制成,密密实实,再加上防护面罩,一堂训练课下来,汗津津的长发一缕一缕贴在面颊上,很不舒服。她自觉地剪去了长发,见胡鹰打量着她,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她不知道胡鹰想的是:这女孩剪短发也挺俏丽的。

有一天训练结束后,胡鹰在公交车站遇见正等同一趟车的周杨静,她平静地排在队伍的中间,随着人群一步步往前挪,登车时周杨静不可避免地慢了两拍。司机注视着前方,不耐烦地喝斥着,她赶紧平衡身体找个座位坐下了。胡鹰忿忿然,上车后正准备指责司机几句,听到耳边周杨静惊喜地招呼:“教练,坐这边来吧。”胡鹰坐下了,依旧心中纠结:“那司机态度不对。”孰料周杨静却睁大眼睛,目光中满是善意与满足:“不呀,他这样说明他把我当正常人看待,挺好!”胡鹰看着她,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将胸口塞得满满的。

胡鹰越来越多地感觉到周杨静的与众不同,不是身体上,而在精神上。她比别的队员更乐观,体能训练常常让人有到了极限、不得不放弃的感觉,这时她会大声唱歌,唱流行歌曲,唱她最喜欢的《爱拼才会赢》,往往因为气力不济而走调,原本疲累不堪的大家被逗得笑起来,身体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训练课结束后每个人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她会幽默地说:“我现在更感觉自己像一条船,终于可以靠岸休息了。”晚上等同伴们都休息了,周杨静会拿出书本和作业挑灯夜读,她是个刻苦而且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残疾人名人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3岁时的薇薇,就是家里的顶梁柱,爸爸疯了、妈妈瞎了、姐姐走了,全家的生活只靠着薇薇卖雪糕的钱维持着。

11岁,薇薇在省、市少儿文艺大赛中连连获奖,成为辽沈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少儿新星。

然而,正当他们一家人正逐渐走出贫苦的困境时,13岁的薇薇竟然被发现患有ⅰ型糖尿病,晚期。医生对妈妈说:薇薇只能活到20岁。

在被限定生命的长度以后,这个美丽而鲜活的小生命并没有被命运击倒,她仍一刻不停地同厄运抗争着……

3岁家里挣钱的顶梁柱

薇薇也曾有幸福的童年。那时,家里有一台黑白国产电视机,电视台播放歌曲,两岁多的薇薇只要听一遍,就能大声唱出来,你说奇不奇?爸爸下决心要培养薇薇。从那时起,每个周日的清晨,爸爸就用自行车驮着她,经过50多分钟路程,赶到北陵公园附近的二台子——爸爸上小学时音乐老师的家,为薇薇进行正规的声乐启蒙。那也是一生中,薇薇与父亲最欢乐的时光——回家的路上,薇薇动不动就撒娇,纠缠爸爸讲故事,要不就要买“烤羊肉串”一类的零食。爸爸疼爱薇薇,也乐于满足薇薇的要求。父女俩其乐融融也。

只是幸福的日子太短暂。一天上午,邻居家意外发生大火,在家休班的爸爸前去救火,大火将其下身三度烧伤。不久,企业效益大滑坡,父母双双下岗,两人只开一半的工资,加在一块不过150块钱。

命运的变数,使妈妈的视力锐减,看什么都是朦胧的。爸爸就更惨了,精神郁闷的他终于有一天失去了控制——他疯了。在中国鞋城大门口,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薇薇爸爸把衣服脱得精光,见人就追,没缘由地破口大骂……妈妈、姐姐和薇薇3个人只好含泪把他送进了孤家子精神病院。

3岁的时候,薇薇已经成了家里挣钱的主力。为了给爸爸治病和一家人的生存,妈妈领着两个女儿去卖雪糕。在一个“半瞎”的妈妈身边,沿街叫卖,到处是熟人,9岁的姐姐觉得很丢人,于是采取了逃避的做法,整天在外面和一群孩子“疯”玩。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妈妈的心里有了疙瘩,所以在后来的岁月,妈妈和姐姐从来都是貌合神离。

薇薇成了妈妈的唯一指望。在中国鞋城和东北日杂批发市场“摊区”内纵横交错的甬道上,人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薇薇和妈妈兵分两路,在两个大市场的摊区间叫卖。当时,有20多个民工卖雪糕,竞争十分激烈。可是,这些大人谁也卖不过小薇薇。听到她那稚嫩的童音,看到比她大不了多少的雪糕箱子,不住流淌的汗水在脸蛋上“画”出黑白相间的数条“道道”,人们无不动容。于是,薇薇有了一批固定的“回头客”。

1991年1月的一天下午,薇薇第一次给爸爸送药。沈阳的天空,飘下纷纷扬扬的大雪,狂吼的西北风,搅得漫天迷雾。营盘公路上,除了3岁的女孩儿薇薇深一脚浅一脚前走,再也看不到一个行人。所有的大人、小孩儿都有理由,穿得厚厚的,躲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楼或房子里与寒冷对抗。可是,薇薇不行,她心里装着事儿。

一个小时以后,孤家子精神病医院付款处的窗外,还没有窗台高的薇薇,踮起脚尖,双手捧着一大堆零钱送进窗口:“阿姨,这是爸爸马世明的医药费。”穿白大褂的阿姨见她拖着鼻涕,小脸蛋冻得通红,心中不免一惊,真是个苦命的孩子啊!

从医院回来后,她又要去南塔农贸市场买菜,再赶回家。妈妈眼神不济,做菜放味精,却常把食盐又放进锅里一遍;姐姐是一个“逛神”,常不在家。于是,做饭、收拾家务等所有活儿,落到了薇薇那远没有长坚实的小肩膀上。

幸好,薇薇的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1992年,爸爸出院了!但他的病情很不稳定,动不动就犯病。犯病时,爸爸不再通情达理,如果抓住薇薇也能撕成碎片。

残疾名人的具体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张治平,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教师,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教师,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快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双目失明的张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观察”,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

张治平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当时视力只有0.2。

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张治平苦不堪言,但1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悲伤又充满期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张治平的心:“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

张治平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他明白:如果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我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吃”下去。凭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十五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10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

张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种音乐比赛上拿奖。他开始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创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他谱写的《手舞银镰唱山歌》人们都以为是出自谱曲老手。他谱曲总是倾心倾力,谱写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传很广的歌曲,而《快乐王子的小船》,从谱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张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了,1985年他正式成为重庆市盲人学校的一名音乐教师,承担着学校小学3到6年级、初中3个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他的目标就是要让盲孩子们不但有文化知识,而且还有一技之长。

张治平对待盲校的学生如自我的孩子,他要用音乐给学生一双翅膀。他组建了一支小乐队,里边有竹笛、扬琴、小号、手风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几个月,小乐队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场。他常常对孩子们说:“我们看不见,但是能够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乐,音乐能点亮我们暗黑的世界,音乐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期盼。”张治平所带领的学生中,已经有5位先后考入吉林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专业,有10名成为乐器演奏家或调琴师,几十人在各级声乐比赛中获奖。张治平创作了近200首歌曲,获全国、省各种音乐比赛奖九十余项、国际大奖16项,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归的牧笛》《快乐王子的小船》《我爱光明》《黄桷树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山城阿炳”的美誉已在重庆不胫而走。

此刻,张治平是重庆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重庆市盲协会主席。他不辞劳苦地为重庆市20多万盲人的权益四处奔波,他要让这些盲人都“嗅”到阳光、“听”到光明、“摸”到温暖。他说:“上苍给了我盲眼,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残疾人的名人事迹汇总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01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江建常常独自望着福利院的大门发呆,努力回想着记忆模糊的父母,期盼有一天奇迹出现,自己的亲生父母能走进福利院的大门,用温暖的大手牵着自己回家。

江建开始上小学了。每当同学们骄傲地聊起自己父母时,他总会静静地躲到一边。就算有同学问起,他也总是刻意的逃避关于自己身世的话题。

江建刚到学校时,上厕所得上下十多步楼梯。好心的老师早就交待好他的同桌每当下课时,搀扶着他去上厕所,但江建硬是一次也没让同学帮忙。他不但独自去上厕所,甚至还拄着拐杖活跃在操场上。在他心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得像正常人一样。只是每次开家长座谈会时,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都来了,江建就无比羡慕那些同学。

转眼已经13岁的江建被寄养到福利院副院长的父母家中。江建的乖巧懂事深得爷爷和奶奶喜欢,把他当亲孙子一样疼爱。江建也在这个新家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他更加渴望亲情了。江建虽然行动不便,却总会主动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听到他们夸自己时,江建总会感到有种说不出来的喜悦。

2002年春节,江建收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压岁钱。这是爷爷给他的50元钱,他开心了很久,一直将压岁钱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舍不得花。每当逢年过节,爷爷家亲友欢聚一堂,江建也被那种浓浓的亲情氛围所感染,想到自己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他就会忍不住一个人偷偷地躲到房间里落泪。

一定要将父母找到,和他们骨肉团圆!江建寻找亲生父母的决心越来越坚决。可是他发现世界如此之大,而自己如此渺小,根本没办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父母。

一天早晨,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江建无法上学,爷爷就背他去上学。江建趴在爷爷的背上,一股温暖的感觉顿时如电流般触及到他的每一根神经,他终于忍不住说出要寻找父母的想法。

“爷爷,你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吗?我要怎么才能找到他们?”

“要找到你的父母其实也不难,但前提是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到时再找父母就容易多了。”老人不想让江建失望,只好如此安慰他。

“嗯,那我将来就当科学家……”

暴雨中,趴在爷爷背上的江建一边打着伞,一边在心中孕育着自己的伟大理想,丝毫没意识到自己露在外面的双腿早已被雨水淋透。

2009年,江建考上了离福利院较近的杭州江南专修学院。

江建考上大学了,他又一直想寻找到父母,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觉得是时候告诉他的身世了。工作人员将一个档案袋交给了他。江建展开里面那一块泛黄的棉布和一张红纸时,一瞬间眼泪模糊了视线。这是父母当年留给他的东西,也是唯一能找到父母的一些线索。原来自己姓陈,是陈家村人。他还从福利院的一位保育员那里打听到,自己当年是被一个好心的阿姨捡到送往福利院的,从穿着来看像是城里孩子的打扮。

然而,当江建根据这些线索准备搜寻亲人时,却发现叫陈家村的地方有很多,而南方竟然是哪个市哪个镇就如一个谜团,根本无法解开。父母当初为什么不留下具体地址,他们怕自己长大后找上门去吗?江建一时陷入了迷茫与沉思中。好在从信中可以看出,父母当初是被逼无奈才将他遗弃,这让江建欣慰了不少。

名人残疾简略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残疾人名人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0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尼克出生于1982年12月4日他一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只在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指头的小“脚”。

看到儿子这个样子,他的父亲吓了一大跳,甚至忍不住跑到医院产房外呕吐;他的母亲也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直到尼克4个月大她才敢抱他。

尼克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取名“海豹肢症”。父母对这一病症发生在他身上感到无法理解,多年来到处咨询医生也始终得不到医学上的合理解释。

“我母亲本身是名护士,怀孕期间一切按照规矩做,”英国《每日邮报》7月1日援引武伊契奇的话报道,“她一直在自责。”

(二)学习

但是,尼克的双亲并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培养,而是希望他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学习。

“父亲在我18个月大时就把我放到水里,”尼克说,“让我有勇气学习游泳。”

尼克的父亲是一名电脑程序员,还是一名会计。尼克6岁时,父亲开始教他用两个脚指头打字。

后来,父母把尼克送进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尼克行动得靠电动轮椅,还有护理人员负责照顾他。母亲还发明了一个特殊塑料装置,可以帮助他拿起笔。

没有父母陪在身边,尼克难免受到同学欺凌。“8岁时,我非常消沉,”他回忆说,“我冲妈妈大喊,告诉她我想死。”10岁时的一天,他试图把自己溺死在浴缸里,但是没能成功。期间双亲一直鼓励他学会战胜困难,他也逐渐交到了朋友。

直到13岁那年,尼克看到一篇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介绍一名残疾人自强不息,给自己设定完成一系列伟大目标的故事。他受到启发,决定把帮助他人作为人生目标。

如今回想起那段倍感艰辛的学习经历,尼克认为这是父母为让他融入社会作出的最佳抉择。“那段时间对我而言非常艰难,但它让我变得独立”。

事实上,他现在拥有“金融理财和地产”学士学位。

(三)挑战

经过长期训练,残缺的左“脚”成了尼克的好帮手,不仅帮助他保持身体平衡,还可以踢球、打字。他要写字或取物时,也是用两个脚指头夹着笔或其他物体。

“我管它叫‘小鸡腿’,”尼克开玩笑说,“我呆在水里时可以漂起来,因为我身体的80%是肺,‘小鸡腿’则像是推进器。”

游泳并不是尼克惟一的体育运动,他对滑板、足球也很在行,“最喜欢英超比赛”。

他还能打高尔夫球。击球时,他用下巴和左肩夹紧特制球杆,然后击打。

去年,武伊契奇在美国夏威夷学会了冲浪。他甚至掌握了在冲浪板上360度旋转这样的超高难度动作。由于这个动作属首创,他完成旋转的照片还刊登在了《冲浪》杂志封面。“我的重心非常低,所以可以很好地掌握平衡,”他平静地说。

由于尼克的勇敢和坚忍,2005年他被授予“年度澳大利亚年轻公民”称号。

(四)演讲大师

尼克从17岁起开始做演讲,向人们介绍自己不屈服于命运的经历。随着演讲邀请信纷至沓来,武伊契奇开始到世界各地演讲,迄今已到过35个国家和地区。

他还创办了“没有四肢的生命”组织,帮助有类似经历的人们走出阴影。

2007年,尼克移居美国洛杉矶,不过演讲活动并没有停止。今年他计划去南非和中东地区演讲。他用带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告诉记者,“我告诉人们跌倒了要学会爬起来,并始终爱自己”。

残疾的名人的故事简短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75个字,有6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9分钟,朗读时长30分钟,慢速需要43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现代励志名人残疾事迹:80后失聪女孩“以眼代听”过托福

8个月大时成“小聋女”

1985年6月,刘轶降生在一个幸福家庭,她的出世给全家带来了不少欢乐。然而,好景不长,8个月大时的一次普通感冒发烧,改变了全家人生活的轨迹。

那天,刘妈妈带着刘轶慌忙地赶到医院,当班的医生给她开了卡拉霉素注射药,打完针后,刘妈妈把她抱回了家。之后的几个月,家人渐渐发现,原本聪明伶俐的小刘轶似乎没有以前活泼了,逗她玩时,也不太搭理人。刚开始,父母并没多想,以为小刘轶只是不好动了。

到她1岁时,刘妈妈怀着不安的心情,带她到医院做了检查。诊断结果为一级听力残疾——小刘轶因用药过量失聪了……这就像一场晴天霹雳,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了阴影。

父母带着刘轶几乎寻遍了全国,练气功、学按摩、扎针灸、吃中药,能够尝试的方法都用了,丝毫不见好转的迹象。

由于完全丧失了听力,刘轶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在日常语言环境中,模仿别人学说话。眼看如天使般可爱的女儿突然坠入无声世界,全家人一度陷入了悲伤和沮丧之中。

看着女儿稚嫩的小脸,刘妈妈默默决定,即使再艰难也不放弃,听不到别人说话,就教她“看话”——读唇,每次发音,妈妈教刘轶:用手摸着自己的声带,感受 发音时的气流;眼睛盯着妈妈的嘴唇,认清每个字的口型。几十遍、几百遍、几千遍……妈妈耐心地教着,刘轶吃力地学着,常常练得口干舌燥。但无论刘轶怎么努 力,所有的音都发不准。为了给她正音,妈妈跑到药店买回了压舌板。发音时,用压舌板轻轻地调整她的舌位,常常搞得小刘轶呕吐不止,嚎啕大哭。

3岁的一天,刘轶第一次开口叫出那声“妈妈”时,她看到了妈妈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放弃保送名额 凭实力“杀”入省重点

经历了语言康复训练后,刘轶渐渐摸索到识字和组织语言的初步规律,并体会到了通过唇形和语境来分解、识辨双语语音的方法。

1992年,刚满7岁的刘轶已在妈妈的悉心教导下,学会了4000多个汉字,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9月就要开学了,是送她去聋哑学校,还是普通小学?父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刚上小学时,刘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听不见,她只能通过读唇来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有时老师讲话太快,她没记下来,下课后,她会撵着老师后面问,直到弄清才会罢休。

克服了“看”普通话的困难,,升入初中的刘轶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英语课。第一节课后,教英语的王胜兰老师刚走出教室,就发现袖子被人拉住了, 回头一看,是刘轶。“你—教—我—读—单—词—”,每一个字从刘轶嘴里发出来时,王老师都愈发感受到这个“特殊”学生眼中的渴望。

王老师开始教她用手势和口型来“看”英语。就像小时候“看”普通话一样,刘轶用手摸着王老师的喉咙,感觉元音和辅音,王老师把嘴唇贴在刘轶的手腕上,用气流分清辅音和浊辅音。师生俩谈笑风生,旁人却看得眼圈发红。第一次听力测验,她看着王老师的嘴唇,考了100分。

靠着勤学好问、刻苦认真的劲头,刘轶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她获得了直升市级重点高中的资格,但她放弃了保送名额,参加了中考。她凭借总分全区前30名、物理满分的好成绩,顺利考上了武汉三中。

“以眼代听”考四六级听力,通过托福和GRE

虽然刘轶只能通过眼睛来感受世界,但她坚信天道酬勤。每天雷打不动的语言训练,除了练习说普通话,还要读英语美文,学习发音,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

一般聋人孩子即使能够勉强在普通小学就读,绝大多数到了高年级后就跟不上课程,而转入特殊学校。但刘轶却一直坚持读普通小学、中学,最后通过全国统一高 考进入了大学学习心理学专业。大二那年,她开始着手准备英语四级考试。尽管从初中起她就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但想把它学好,对于完全没有听力的人来说,并 不简单。

渐渐地,她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看视频学口型,边做题、边背单词,坚持读出声、强化记忆。四级考试当天,学校为她设置了单人考场,由老师现场念听力题,她通过读唇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过了四级,又过了六级……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着聋人学生也可以学好英语。

一考上华师的研究生,刘轶就明确了方向:去美国攻读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同班的赵梅菊从大四就注意到了她,“当时只是看到她经常跑到我们专业实验室来自习,后来才知道,由于她是跨专业考研,所以复习的东西要比我们更多,她是我见过最刻苦的人!”

刚考完研,其他同学们还没缓过劲来,刘轶又报名考了GRE,“因为我想保持住那股劲头,所以不敢放松”!考试结果出来后,她用1400的高分再次让大家 刮目相看,半年后,她又高分考过了托福。赵梅菊说,是刘轶打破了她对聋人的偏见,“认识她之前,一直以为聋人会因为语言功能的不健全,影响到他们的逻辑思 维能力,但刘轶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学术能力也很强,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三篇论文”。

立志做特教事业的学者

谈到自己的梦想,刘轶说,她想去美国攻读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

“因为自己在学习、成长和生活经历中深深地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尤其是残疾人,所以我想用专业知识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在刘轶的QQ空间中,“立志做特教事业学者”的签名时常给她前进的动力。

刘轶常常感慨,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身边人的关爱,因此,她比平常人更懂得感恩。

从大一暑假,她就开始在武汉市慈善总会做义工。大三那年,她每个周末都要从汉阳挤2个小时的公交车,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现在,她每 周都要去武汉市第二聋校做义教。由于从小在普校接受教育,不熟悉手语的她和聋校的孩子们之间出现了一道语言屏障。不服输的她开始自学手语,她逐渐摸索出和 聋校孩子们的沟通方法。

武汉市第二聋校高二(1)班的学生姜诗芬一提到她,便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并用手语比划着:“刘轶姐姐知道我很想 把英语学好,每周都要来家里给我补习英语课。”英语老师杨丹说,刘轶从这学期起,每周都来给孩子们当义教,知道有些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会专门给他们“开 小灶”。在刘轶的帮助下,姜诗芬在上个月的期中考试中,成绩提高了20多分。

在和聋人学生的接触中,让刘轶对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有了更 多的担忧:聋校的孩子往往生活单一,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比较欠缺。11月19日,她在参选“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时,为复兴 大武汉建言献策:“将融合教育精神并入武汉的特殊教育,真正体现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公平的核心内涵,关注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

用乐观给人“正能量”

“被伤害也要保持美好”,这是刘轶的一条QQ说说。回想刚上学时的经历,她和妈妈都不愿多说。“也许是别人不太理解这个群体,所以有时候对她的某些伤害也只是无心的,我们不想怪任何人”,善良的刘妈妈说。

刘轶的另一条QQ说说写道:“幸福只存在于你身心善美坚稳之处”。正如刘妈妈对她的教导,刘轶在生活中,也逐渐学会了用包容去体谅别人,在微笑中练就坚强。

而和她相处过的同学都感叹,刘轶是个刻苦到极致、认真到极点的人,“看到她这么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也受到了激励”,刘轶的同学亢飞飞说。

和刘轶相识已六年多的刘康琦说,刘轶就像一位“知心姐姐”,“有时我在生活中、学习上状态不佳时,她会告诉我放松心态,我每次一想到她这么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就觉得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难都是‘浮云’。”

刘轶,这个在无声世界中勇敢追梦的美丽女孩,用乐观、开朗和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予身边人正能量。

现代励志名人残疾事迹:残疾女孩70块钱起家变成百万富翁

天生爱画画成就创业根基

周彦俊的童年是灰色的。一岁半的时候,正在蹒跚学步的他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永远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机会。父亲是个篾匠,经常外出揽活。年幼的他寄养在别人家中吃百家饭。但他并不甘心寄人篱下,十岁那年,他拄起拐杖开始独立生活。穷苦的父亲希望残疾儿子学点实用的东西养活自己,12岁那年,他父亲买了一台缝纫机,让他学缝纫。然而,周彦俊却痴迷上了画画。没有专业老师指点,只有狂热的兴趣,他的画笔却从不停歇:画人物、画动物……为同学们描摹小人书,给班级出板报。他笔下的人物、动物、植物惟妙惟肖。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画画竟成了他后来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靠70元白手起家

18岁那年,周彦俊的双脚动了两次大手术后休学了。从此,村里人就经常看到一个双脚打着石膏,双手拄着拐杖,身背画架的少年。他到处给人画画,一张画卖两块至两块五。20岁那年,周彦俊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转机。这年他退学了。怀揣着父亲给他的70元钱和朦胧的创业想法,他独自前往县城自谋出路。当地有个风俗,办喜事盛行赠送画匾。周彦俊认为这是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生意。进县城的第一个月,周彦俊没有赚到足够的钱交房租,被房东扫地出门。周彦俊的忠厚老实打动了第二个房东,不但把房子低价租给他,还答应到年底再付房钱。有了落脚的地方,周彦俊留下生活费,把剩余的钱都买了玻璃、颜料、画框,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开始时他给人画镜屏,别人做寿,他就画不老青松;别人结婚,他就画龙凤呈祥,再加上玻璃、画框来提高档次。镜屏每块成本2元左右,卖出去3.8元,周彦俊的原始积累就是从这一个个细微的2元差价汇集而成的。

做大作坊远走他乡偷师学艺

三个月下来,周彦俊攒了一笔小钱。从中,他看到自己能做得更大。做大生意资金显然不足。于是,残疾的他再次上路,这次,怀揣200元钱,远去广西柳州。本来想去找朋友借钱,没想到碰上了生命中第二次转机。钱没有借到。满心失望的他在柳州商场闲逛。商场内一种用通草做成的立体画匾让他眼前一亮。他认定这是可以开发的新产品,画匾的边角上印着一个印章贵州贵定。顾不得路途遥远和行走不便,他坐上了前往贵定的长途车。也许是其貌不扬的原因,假装成进货商的周彦俊并没有引起厂方的警惕,他仔细参观了整个工艺流程,临走时还买了一块成品和半斤通草,带回家研究改进。改进过的通草画匾造型独特,在喜好画匾的湖南市场大受欢迎,甚至抢占了广西市场。

上门订货的厂家络绎不绝,其中还有他之前偷师的生产厂家。周彦俊顺势扩大小作坊规模。后来小作坊被涟源县工商联收购,员工增加到了40多人。

自立门户成了百万富翁

从此,周彦俊坐上了让当地人艳羡的位置--公办美术厂副厂长。然而,自立门户的想法始终在他心头激荡,他毅然辞职,筹办兴华工艺美术厂。

启动资金由朋友们东凑西凑而来。美术厂月收入从两三千迅速蹿升到几万元。周彦俊用近20万买下600平方米地皮,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厂房。此时他脑子里已有产品转型的念头。虽然当年偷师学来的匾额生意不错,但他参加广州交易会后,意识到产品再不更新,客源必将不断萎缩。自那时起,他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开发新产品。终于,笋壳进入了他的视野,用它来做野鸭、鹰等动物的羽毛效果非常逼真。新产品一上市,反响出奇地好。他很快为这个新产品申请了专利。商家找上门来指定要包销他的新产品,并定下协议,一天要150个,而当时他的工厂一天生产能力只有60个。为此工厂不断扩大规模。后来,他的业务遍及湖南省40多个县和北京、上海、四川等十几个省市。数百万元收入滚滚落袋。30岁的周彦俊在湖南成了创业神话。

以上便是这位残疾人创业故事。连周彦俊这样的残疾人都能去发愤图强,那么作为手脚完好的我们,如何不能为了个人创业梦想而去勇敢地拼搏呢?

现代励志名人残疾事迹:80后独臂女孩晏永红

遭遇车祸,失去左手和双腿

晏永红出生于荣昌县安富镇一个普通农家。20__年7月,从璧山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和大多女孩一样,晏永红活泼开朗、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然而谁也想不到,如此平淡而甜蜜的生活,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戛然而止……

20__年11月3日,晏永红前往重庆火车站送别同学,不慎被火车卷入轮下,拖行了70米。在医院昏迷半月后醒来,当她掀开被子,发现左手和双腿都不见了……晏永红顿时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事后,她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看见了世界上对于自己而言最大的惨不忍睹,我看见了那虽然裹着厚厚纱布的不足10厘米的左腿和稍微长一点的右腿!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突如其来”,什么叫“切肤之痛”……我的大脑里一片空白,“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哭得那么悲恸、那么凄楚、那么绝望!”

“我只有一个想法:天啊!你为什么那么残忍?为什么让我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为什么你要让我醒过来?”

独臂天使,坚强创业

20__年,晏永红接受康复训练,这期间,她用一只手疯狂般的练习打字速度,并重新开始因车祸而中断了的大学自学考试。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活出精彩!

三年前,晏永红回到家乡荣昌,在街头的公交车身上,她看到政府扶持微型企业的政策宣传:“为什么不办一个微型企业?”晏永红心里一动,开着轮椅来到了县工商局,微企科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她,还详细介绍了申办微企的各个细节。

见她生活自理都非常艰难,担心她是否有能力办微企的朋友问她:“你身体状况这么糟糕,能开什么公司?”“我能。我要开一家书店!”晏永红昂起头、自信地大声回答。

开办微企需要10万元的注册资金,晏永红手里却没有这笔钱。她的姐姐和亲戚们东拼西凑,仍差3万多元钱。就在晏永红一筹莫展的时候,荣昌县工商局领导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研究决定给她“开绿灯”,注册资金门槛放低到6万4千元。

20__年5月,荣昌县城海棠二支路,一个40多平方米的,名为“怡馨林书屋”的图书、音像制品租售店开业。为了引导借阅者多思考,她以免费借阅方式,鼓励读者阅读后写心得,还将这些心得整理为专柜,供其他借阅者参考;为了激活图书资源,她发动读者将自己家的书拿到“怡馨林”,换取同等价值图书。为了尽量给借阅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她决定“怡馨林”借阅者不必办卡;她还主动义务帮助附近中小学的青少年读者,到网上去订购图书……短短一年时间,小小的“怡馨林书屋”,存书量猛涨到两万多册。

白天在“怡馨林书屋”,晚上她还要到县城繁华广场摆夜市书摊,增加收入。

20__年7月,荣昌县委、荣昌县政府对管理有方、经营良好的“怡馨林书屋”授予“荣昌县优秀微企企业”。

今年7月13日,经荣昌团县委牵线搭桥,晏永红和汇宇集团签约,她要在荣昌汇宇小商品批发市场再开一个微型企业。

残疾却坚强的名人故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3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 (Anne Sullivan)的努力,

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名人残疾简略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12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海顿一生备受ling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欢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身体残疾的名人故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16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张海迪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诞生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名人残疾人的小故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户外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这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户外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十分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我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我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下期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我的诺言,在北大领悟、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期望!

关于残疾名人故事(16篇范文)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残疾信息

  • 残疾的名人的故事简短(16篇范文)
  • 残疾的名人的故事简短(16篇范文)98人关注

    中国第一位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1996年10月2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工程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位留着平头,戴着深色眼镜,面容清癯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他的面前除了一 ...[更多]

  • 残疾人名人事迹集锦(16篇范文)
  • 残疾人名人事迹集锦(16篇范文)80人关注

    出生在美国的爱德华多·加西亚,从小就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生日那天,他独自为全家做了顿炸薯条,那是他人生的第一道菜,在家人的夸奖中他萌生了一个宏大的梦想— ...[更多]

  • 残疾名人伟大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残疾名人伟大事迹材料(16篇范文)78人关注

    巴雷尼小时刻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本身的沉痛。她想,孩子当今最须要的是役使和支持,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离开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 ...[更多]

  • 关于残疾名人故事(16篇范文)
  • 关于残疾名人故事(16篇范文)73人关注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 ...[更多]

  • 名人残疾人的事迹(16篇范文)
  • 名人残疾人的事迹(16篇范文)71人关注

    1、黑洞不黑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黑洞不黑”这一伟 ...[更多]

  •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16篇范文)
  • 残疾名人的艰苦事迹(16篇范文)69人关注

    很快,借来的钱快用光了,可陈艺的病没有丝毫好转。陈叔国只好将儿子带回了老家。陈叔国和妻子每当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就急得直掉泪。为了给孩子治病,夫妻俩又开始四处 ...[更多]

  • 残疾人的名人事迹汇总(16篇范文)
  • 残疾人的名人事迹汇总(16篇范文)57人关注

    童政茂:修鞋匠的阳光生活一个工具箱、一台老式手摇补鞋机、一把靠背椅外加几个小板凳,这就是残疾人修鞋匠童政茂的全部工作家当。在县城解放街新华弄的弄口,童政茂在 ...[更多]

  • 残疾名人事迹(16篇范文)
  • 残疾名人事迹(16篇范文)49人关注

    这天是1942年1月8日。斯蒂芬·威廉·霍金就出生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那年61岁的爱因斯坦正完成《科学和宗教》等一系列科学论文,正准备到苏联参加犹太人组织的活动。 ...[更多]

  • 残疾名人的事迹6位(16篇范文)
  • 残疾名人的事迹6位(16篇范文)36人关注

    1、黑洞不黑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黑洞不黑”这一伟 ...[更多]

  • 残疾名人的事迹模板(16篇范文)
  • 残疾名人的事迹模板(16篇范文)14人关注

    童年的海伦凯特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