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4 21:30:02 查看人数:1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752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64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388字 21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97人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事迹简介一览 5094字 59段 17分钟 28分钟 40分钟 275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 622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28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 4073字 31段 14分钟 23分钟 32分钟 183人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903字 8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247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 1943字 21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26人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 728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98人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 650字 1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01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 708字 10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20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866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37人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379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266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2162字 31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27人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2581字 28段 9分钟 14分钟 20分钟 252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621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93人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 333字 6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92人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一段不完美的人生开局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镇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曾在家附近的池塘里捉过虾、摸过鱼,为了生计,他还曾帮家里采过桑养过蚕、挑过花刺过绣。但是,他有一个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大家庭--他的父亲钱挚和四叔钱穆(后成为中国国学大师)擅长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六叔和八叔分别以诗词、书法和小品、杂文见长。在这些家里人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祖国浩瀚的文化。钱伟长在进小学以前就读过《水浒传》、《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名著。

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某种程度上“救”了年轻的钱伟长。初中毕业后,祖母和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去捧邮局职工、铁路员工之类的“铁饭碗”,养家糊口。但是这一主张遭到钱伟长父亲和四叔的反对。渴望继续学习的钱伟长,为了减少奶奶和母亲的反对力度,就拼命帮家里干活。幸运的是,他和父亲以及四叔赢得了“胜利”,最后还是争取到了读高中的机会。

侥幸升上高中的钱伟长学得很苦。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的小学和初中是断断续续的,因为经常遭遇停学逃难,11年的小学初中生活,真正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五年。因此,他的数学只学了一点点,物理和外语也没有学过。

好在,他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严老师。严老师经常为他开小灶。在自修室熄灯后,钱伟长就和严老师一起到他的办公室挑灯夜读,高中三年养成的“开夜车”的习惯一直陪伴着钱伟长后来的科学研究。

也恰恰是这段磨难,练就了钱伟长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韧刚毅的品质。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8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一个黑色的星期五。

钱伟长,为中国人熟知的科学家,“三钱”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岁的一生。

这位爱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犹如一条大江,时而浩荡,时而曲折。像很多同辈的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永远是他事业的指南针。战争的苦难,或者政治厄运,始终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了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从理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但一开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课堂测验,他一连七个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学期的课程中,由吴有训亲自讲授普通物理。他劝钱伟长:不要上课只顾记笔记,重要的是仔细听讲,力求当堂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择其关键简明写出。吴有训知道钱伟长的英文底子薄,特地找来一本中译本物理讲义,便于他查阅。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的认可。

在清华物理系的四年,钱伟长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底子。当时物理系教授周培源、萨本栋、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五位,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系里经常有研讨会,时有欧美著名学者诸如玻尔、狄拉克、郎之万等人,来访问演讲。学生们有缘与大师交流,洞悉了物理学最前沿的景观。在吴有训、叶企孙等老师的鼓励下,钱伟长还选学了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近世数学、化学分析诸学科。

1935年钱伟长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是与同学合作的《北京大气电的测定》,是年六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这是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也是钱伟长开始科学研究的开端。

毕业后不久,中央研究院南京物理所招考一名实习研究员,钱伟长前往应考,被所长丁西林录取。同时他还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导师仍为吴有训教授,主攻X光衍射。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事迹简介一览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94个字,有5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8分钟,慢速需要40分钟,有275位用户喜欢。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无锡是一个河网密布的鱼米之乡。然而在上世纪初,当西方科学已是蓬勃发展的时候,无锡市人民还在忍受封建主义的压榨和资本主义的剥削。

钱伟长的父亲作为家中长子,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他肩头,不仅要照顾妻儿,还要照顾底下四个弟弟,生活过得非常困难。因为家境不好,钱伟长格外懂事,在他五六岁时,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田野间,经常能看到钱伟长割草的身影;在小河里,能看到他时而潜入水中捕鱼捉虾;亦或是在他家中,看到他在埋头糊纸盒。

虽然家境贫穷,但钱伟长的父亲格外重视教育事业。钱伟长7岁时,便将他送入当地一所还不错的学堂学习。但没过多久,七房桥就被一场大火吞噬,钱伟长的家也变成了一片灰烬,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没有办法,父亲只好带一家子人从七房桥搬到荡口镇生活,钱伟长也转学到一所小学读书。钱伟长一边用功读书,一边帮家里干活。

小学毕业后,母亲劝他去铁路局或者邮政厅打工,迫于生计,钱伟长不得不辍学打工。1925年,父亲被无锡县一所中学聘用,家里的生活得到改善,钱伟长也得以继续在无锡县学习。

钱伟长来到无锡县立初中读书,因为成绩优异,不久后被叔父钱穆任教的苏州中学高中部录取。苏州中学当时远负盛名,有大批优秀的老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严格的教育制度。在苏州中学,钱伟长对历史文学有很大的兴趣,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物理、化学、生物成绩非常差劲。

之后,父亲因病去世,弟弟妹妹又接二连三夭折,对钱伟长打击非常大。于是,他化悲愤为动力,努力学习,被清华、交通等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听取叔父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兴趣后,钱伟长选择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1年9月,钱伟长怀揣“文学梦”走进清华大学。同年9月18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当时广播里播放着“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并声称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不如节省兵力”。钱伟长听到这句话当时就火大,决定要专攻物理系,学会造飞机大炮。

同时,这一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因“九一八”事变,变得十分热门。清华大学新生都想转专业进入物理系,但是教育资源有限,只有10个名额。

为了可以转入物理系,钱伟长每天早上都去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有训认为钱伟长物理成绩太差,只有5分,不如好好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没有同意。

但最终敌不过钱伟长的坚持,吴有训决定让钱伟长先来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这年期末考试,钱伟长的物理和高数成绩没有达到70分,那就不能继续学物理,要回去好好学文学。

面对吴有训提供的宝贵机会,钱伟长十分开心。虽然他物理考得不好,但他相信自己可以好好学。皇天不负有心人,钱伟长这一年时间都在努力学习,一天最多只睡5个小时。

就这样,钱伟长在一个学期内把高中所有课程都补上了,并且还学完了大学课程,在期末考试中,钱伟长每一门都在70分以上。四年后,钱伟长成为物理系最优秀的学生,他也将自己的“文学梦”蜕变成“强国梦”。吴有训十分器重钱伟长,收他为研究生,二人一起研究光谱分析。

1939年夏天,钱伟长当时正在西南联大任教。这年因为“庚子赔款”事件,英国便在上海、昆明、重庆等地招收20人公费去英国留学。虽只招收20人,但当时却有3千人报名参加考试。

钱伟长也想把握机会,也报名了,但他选择的专业只招收一人。考试成绩公布后,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并列第一。经过再三斟酌,确定将他们3人都录取。

9月1日,22位留学生在香港集合,打算一同前往英国。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对德国宣战,无法接收留学生,这一件事就被耽搁了。

同年12月,英国告知留学生来上海集合,安排他们去加拿大留学。当他们即将踏上轮船时,才拿到护照,但有一个学生仔细一看,发现这居然是去日本的签证。

这可让学生炸开了锅,一同学说:“日本侵略我国,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领土,屠杀同胞,我郭某人不会去日本留学。”接着大家都把行李扛回家,看着轮船远去。

直到1940年1月,钱伟长等人才拿到真正前往加拿大的护照。在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拜师辛吉教授门下,并有序开展科研工作。

一天下课后,辛教授把钱伟长叫来自己的办公室,询问道:“你来我这里,准备做什么呢?”钱伟长老老实实回答:“我之前是学物理的,在国内做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对弹力学感兴趣,现在想继续从事之前的研究。”

辛教授听到后眼前一亮,拍着钱伟长的背,高兴地说道:“太好了,我也正在研究这个课题,我们一起合作吧!”于是师生二人一起努力,争取突破板壳内禀统一这个难题。

半年后,钱伟长终于登上了弹力学这座高峰。在艰苦的思考和繁琐的计算中,运用张量分析原理,找到了统一的公式,这对世界而言是一重大突破,那年钱伟长才28岁。

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中,同时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因此名声大噪。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表现,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随后,收到了冯·卡门的邀约,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钱伟长来到美国后,发现钱学森也在冯·卡门的门下工作。

早在1936年,冯·卡门就开始倡导开展火箭推进系统的研究,并在1944年成立了喷射推进实验室。冯·卡门对中国学生努力学习,勤奋爱动脑的行为十分赞许。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伟长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钱伟长主要担任的课题是火箭的起飞、飞行中火箭的翻滚、火箭的弹道控制等。没多久钱伟长便发布了好几篇论文,并在研究、设计等环节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之后钱伟长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和研究。在这个课题中,大家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科学家都有设想人造卫星在太空失去动力后,每绕地球一圈就会往下掉一点,最后坠入大气层被烧毁。那么每绕地球一圈会下降多少呢?冯·卡门将这个问题留给钱伟长计算。

钱伟长在宿舍奋战三天,在第四天上班时将结果汇报给了冯·卡门。这一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直到今天都还在被大家使用。之后冯·卡门又让钱伟长做了许多其他课题,钱伟长算得又快又准。

正当钱伟长工作已小有成就,得心应手时,他听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消息,当即打算回国。但冯·卡门怎么舍得让这么能干的助手回去呢?直接拒绝了钱伟长的回国要求。

眼看这个办法行不通,钱伟长只好另辟蹊径。几天后,钱伟长找到冯·卡门,以一种哀求的语气说道:“我已经七年没有回去了,我非常思念我的妻儿,希望您可以允许我回国探望,请让我请假回家探亲吧……”钱伟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冯·卡门也不好拒绝,同意他回家探亲,并嘱咐他早点回来。

1946年5月,钱伟长踏上了从洛杉矶开往上海的轮船。他早就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打算,为了不被怀疑,他只带了两个手提箱回去,手提箱中都是最重要的研究资料,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带。

回国后,钱伟长立即投身于重建清华大学的工作。他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同时还在另外三所大学兼职任教。他也不负众望,包下了这几所学校物理系的所有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工资非常低,生活过得很艰苦。有了两个小孩后,钱伟长不得不经常借钱为生。

1948年,钱伟长的生活面临重大困难,他之前所在的美国研究院给他送来了护照,并允许他全家前往美国。

但条件是钱伟长需要签订一份类似于“如果中美交战,钱伟长必须无条件忠于美国”的合约。虽然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钱伟长还是拒绝了美国的邀请。

同年,钱伟长参加了创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同时出版了《弹性力学》,并成立了我国首个力学研究班。这个班的大部分成员,毕业后都成为了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为中国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做出不少突出贡献。

1954年,钱伟长和学生一起从事科研工作,并出版了科学著作《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这本书中的解法也被大家公认是最经典、最实际、最便捷的解题方法,后被人称为“钱伟长法”。

钱伟长一直默默研究科学理论,将论文全部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仅在1979年,钱伟长就发表了15篇研究论文。

1980年,钱伟长恢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身份,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再一次走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坛,他的课程吸引了很多听众,为此钱伟长还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并撰写了六七十万字的演讲稿。

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后,发现这里存在许多弊端,他把这些弊端归纳总结为“四堵墙”。

钱伟长在会议中指出:“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一是出人才,二是出成果。”同时,他认为学校要建设好,必须拆除这“四堵墙”。针对拆除“四堵墙”,钱伟长多次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堵“墙”,是有关学校和社会脱节的问题。当前学校教的东西并不是国家建设中需要的东西,或者说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了。想要使大学继续获得社会的认可,就需要促进大学里各系和各部门同有关厂、所建立协作关系,使学校更广泛深入同社会取得联系。

第二堵“墙”,是有关校内各系、各专业之间的对立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跨学科,如果在各学科间筑起高墙,只会使学生故步自封。现在各个院系专业之间对立的状态,一成不变的思想,难以适应当今社会跨学科领域的合作,也难以面对经济建设综合发展的局面。

第三堵“墙”,是有关教育和科研之间的隔绝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师一般只教书,很少在教书之余做实验,这样的教书方法难免出现一个讲义用十几年的状况。也不能一队教师只做教学工作,另一队教师只做科研工作,应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搞科研,向一个教师队伍、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目标努力。

第四堵“墙”,是有关教与学的矛盾问题。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极少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历来那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死板地由老师灌输给学生,教学观念存在很大问题。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有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有更强胜任力的人。

从上海工业大学到上海大学,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脉络来看,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拆除四堵墙”。作为“拆除四堵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才教育思想也作为办学理念,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与支持,从而直接推进上海大学的教学改革。

钱伟长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历来反对专业分得很细,直指过分专业化的问题。他说:“过去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现在是知识密集型工业。”社会生产不停发展,行业知识持续更新,多领域不同知识的碰撞,才能有更多创造。

因此,他对过去的专业教育提出了批评:“狭窄的专业教育,只能适应比较停顿的社会。”钱伟长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去的大学教育体制和教学体制已经产生了诸多弊端。

其中最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死板,二是太针对。钱伟长指出大学教育的误区,表明我们决不能局限于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终生发展考虑。

在钱伟长看来,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角度来看,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通才,而不是专才。专业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当今时代的创新进步,多是通过专业之间不同知识的碰撞而迸发出现。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教理论力学的不懂材料力学,教材料力学的不懂理论力学,是不行的。

另外,钱伟长主张学科专业通过选修课拓宽。他认为:基本的东西要宽,尽量把专业去掉,改用选修课的方式。我们的学科专业通过选课拓宽,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不同院系的课程。因为从学生知识结构发展的规律来讲,专是在广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课程体系上,拓宽基础反对专业细化,跨越学科发展、适应学科交叉的新形势。

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钱伟长多次提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的整个过程;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行为,在这点上可将两者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交叉是必然的,是客观规律。

同时,钱伟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认为应该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学科交叉中寻找实际问题,突破关键瓶颈。在高等学校进行改革,及时改进我们系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把它们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最后,钱伟长针对学科综合化的趋势,明确提出了文理结合。二战以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展日益频繁,比如计算机知识跨越交叉到其他学科等等。有时候,还会在几种学科之间形成新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即“学科的综合化”。

学科的综合化,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发展也向综合化进行,高等教育的综合化将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我们国家长时间的学科分裂,降低了人才质量。因此学科的综合发展势在必行,专业化教育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考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交叉,倡导通过文理结合,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在钱伟长的领导下,上海工业大学越办越好,随后与其他四所大学合并为现在的上海大学。到1996年,上海大学已经成为了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在2007年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比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钱伟长直到2010年7月去世都是上海大学校长,享年98岁。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一、日本侵华故弃文学理。

钱伟长年轻时擅长文史。考入清华的第三天,“九一八”事件爆发。抱着科学救国思想的钱伟长,立志要造飞机大炮,决心弃文从理,改学物理。在对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一番软磨硬泡之后,终于获得进入物理系学习的试读机会,之后拼命学习,终于补上差距,走上从理之路。从此以后,钱伟长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危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二、怒撕日本护照

1939年,钱伟长考取第七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但因为英国战事爆发,留学目的地改为加拿大。在获得加拿大留学签证后,钱伟长等21名留学生发现,他们的护照上有日本签证,赴加途中需要停留日本。在日本侵略者带来的国难之下,21个豪情满怀的年轻人,愤怒地将护照撕毁扔到了黄浦江中。在这起撕毁护照的事件中,带头的其实就是钱伟长,实践着与祖国同命运的誓言。钱伟长的留学之旅,第三次才得以成行,一行21人带着强烈的报国热情踏上留学之路。据戴世强教授转述的一个说法,21人登上轮船后,大家立下豪言:只要是我们学成的专业,以后中国再也不需要派留学生到外国去学习。

三、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毅然回国

钱伟长、林家翘、郭永怀三人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师从英国著名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1943年,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经辛格教授的推荐,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主持的喷射推进研究所担任工程师,并与冯·卡门合著重要的学术论文,冯·卡门被誉为“世界航空航天之父”。在美国期间,钱伟长获得了学术上的丰收,并奠定了在世界应用数学和力学界的权威地位。不过,钱伟长选择了回国。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73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3分钟,慢速需要32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故事一钱伟长求学的故事

人的学习获取知识的潜力是无限的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但是,钱伟长在中学时期却是一名严重的“偏科”学生,数理化等理科成绩很差。高考时,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加起来总共考了20分,英语没学过,考了0分,他的理科成绩可谓“一塌糊涂”。当他以极具天赋的文史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系时,依然是在数理化方面极度“瘸腿”的学生。

可是,国家的命运改变了钱伟长的人生轨迹。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转学物理系,学习建造飞机大炮,为振兴国家军力做贡献。

由于他的基础太差,底子太薄,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一开始拒绝了钱伟长转学的要求,后被他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从此,钱伟长废寝忘食,用功苦读,一年后,数理化等理科成绩超过了70分,成功地迈入自然科学的大门。毕业时,钱伟长成为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钱伟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获取知识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钱伟长的精神,也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供后人永远享用。

故事二爱因斯坦与钱伟长

1940年3月,钱伟长来到加拿大多伦多留学。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原来是学中文的,成为一名文学家,是他从小最美丽的梦想。但是,在他进入大学刚刚第二天,他的梦想还没有开始,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拱手让出了东三省,使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到日寇铁蹄之下。

一时间,全国青年纷纷游行示威,要求抗日。钱伟长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拍案而起,大声疾呼道,我也要造枪造炮,打击日本侵略者。他找到校务处,迫切要求转到物理系。这一转系,也改变了钱伟长的一生。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里,钱伟长主攻弹性力学。当他第一次和导师辛格见面时,辛格得知钱伟长正在研究薄板薄壳的统一方程时,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当时世界亟待攻克的科学难点。辛格对钱伟长的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表示肯定。辛格说,他正在从宏观上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说,虽然我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可以将它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合成一篇论文,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了。

听了辛格的提议,钱伟长高兴地答应了。就这样,在导师辛格的指导下,钱伟长进入到深入细致的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

最后,这篇题为《薄板薄壳的内禀理论》论文,由钱伟长写成初稿,辛格修改后,发表在为纪念美国著名科学家冯.卡门60寿辰论文集里。在这本论文集里,还收录了当时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论文。

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发表在论文集里的论文,立刻惊叹道,中国钱,太伟大了,他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当时,爱因斯坦正在进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钱伟长论文的研究成果,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加速了爱因斯坦的研究时间和进程。

钱伟长发表的这篇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有关板壳内禀的理论,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钱伟长一般方程”和“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

二战期间,德国用最新式的火箭对伦敦进行攻击,有许多火箭弹落在了伦敦郊区爆炸,情况十分危急。伦敦告急,英国告急,欧洲告急。英国首相丘吉尔向美国紧急求援,希望能得到美国的帮助。

爱因斯坦得知情况后,利用钱伟长板壳内禀的研究成果,向丘吉尔建议,在伦敦市中心设计出若干伪装成被火箭弹击中的假象,使德国发射火箭时,不改变射程,这样,就可以确保伦敦的安全。

这一做法果然收到了奇效。德国的火箭弹全部落在了伦敦郊外,确保了伦敦市中心的安全。

二战结束后,爱因斯坦在回忆中,深情地说道,是中国的钱伟长研究帮助了他,他的研究理论和贡献,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二战进程,钱伟长永远是我尊重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钱伟长用他那满腔爱国之心,投身到伟大的科学研究上。在近一个世纪中,无论人生发生何种变化和改变,甚至身陷囹圄、劳动改造,都没能湮灭他心中燃烧的火焰。那就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成为他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不会改变。

故事三 钱伟长的故事系列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还延续着义庄制度。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和叔父钱宾四(钱穆)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求学的。他们在家乡七房桥办起了第一座新式小学,又到其他小学任教。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60年代在台湾作资政,继续研究国学。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视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并在这些学术领域里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他还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迄今国际上仍用此法处理这类问题。

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2.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3.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 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4.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5.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不拿工资没有房子的大学校长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忆钱伟长:

得知钱伟长逝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祁淑英因写《中国三钱》而对三位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钱伟长离世后,中国再无“三钱”。祁淑英2005年在上海大学招待所采访过钱伟长,当时这位大科学家给他的感觉是和蔼可亲。

祁淑英说,钱伟长不管是在清华大学还是上海工业大学,走到哪儿都很认真,特别是当上海大学校长后,不拿学校一分钱薪金,在上海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常年住在学校条件很一般的招待所,祁淑英采访钱伟长就是在招待所里。

回忆起2005年对钱伟长的采访,祁淑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钱伟长刚刚从老家荡口的小学视察回来,钱伟长的家乡情结很浓,每年都要回故乡,和故乡的孩子们见面交流。祁淑英先到上海等着钱伟长,住在上海大学的招待所。钱伟长回来后,住的也是招待所。

祁淑英告诉记者,那年钱老93岁,住的是招待所的里外套间,房间陈设非常简洁,让她难以相信这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生活如此简朴。钱老身边没有家人服侍,只有一位秘书和两位保卫人员。见到钱老的时候,感觉他人很精神,就是腿不太好,需要人扶着。钱老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这位不拿工资,不要宿舍的大学校长吃饭去招待所的食堂,祁淑英亲眼看见钱老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一荤一素一汤。祁淑英说,钱伟长一生为公,心里不想着自己,上海大学在他的带领下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祁淑英在给钱伟长秘书的敬联中写道:“钱老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43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尤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谁也想不到。钱伟长高考的时候,文科考得很好。他语文和历史满分,共200分。然而,他在科学方面做得很糟糕。他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考了20分。

钱伟长理科考得那么差,按理说要么考不上大学,要么上大学的时候只能选文科。然而,他选择了科学。后来,他在科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后,钱伟长在科学上做的很烂。为什么他反而选了理科,清华大学物理系同意让他读?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的父亲叫,是吴越王六世孙的后代。钱智读书时,学习成绩和学识都很优秀。最后被推荐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深造。然而,因为他必须培养他的三个弟弟,同时支持他的家人,他回到家乡,创办了心有小学,并担任校长。

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经过一段动荡时期,民国初年,钱智在七方桥开办了七方桥心有小学。然后去荡口和后宅办学。因此,钱智是著名的教育家。钱伟长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当钱伟长16岁时,也就是1928年10月,他的父亲钱智因病去世。钱伟长只好跟着叔叔钱穆,去苏州上高中。

众所周知,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清末民国的历史研究上颇有建树,是一位著名的学者。1927年到苏州中学教更高班语文,于是父亲去世后,钱伟长随叔父钱穆到苏州求学。

但是,钱伟长以前从来没有学过数学和物理,尤其是英语。所以他高考的时候,这几科都考的很差。他英语0分,物理5分,化学数学20分。钱伟长虽然理科考得很差,但是文科考得很好,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

当时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不一样。那时候的高考属于不拘一格的人才。只要某一科表现突出,他们就可以上大学,而不是看总分。这也是当时高考非常著名的一个特点。钱伟长因为语文和历史考试成绩优异,同时被清华、交大、浙大、武汉、中央五大名校录取。钱伟长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上清华后,准备去清华读历史系。他去找和他叔叔钱穆有关系的顾颉刚,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知道,顾颉刚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方面是因为钱伟长是钱穆的侄子;另一方面,由于钱伟长历史考了满分,顾颉刚对这位历史天才非常重视。因此,他欣然同意去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

同时,顾颉刚还向时任历史系主任的陈寅恪汇报了此事。陈寅恪听说有个历史满分的学生来读书。他心里当然很高兴,爽快地答应了。

然而,1931年钱伟长刚进清华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军一夜之间占领了东北三省,中国军队在东北三省毫无抵抗,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这件事对钱伟长触动很大。他认为,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然而,一旦日本人入侵中国并将其摧毁,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可能从此消失。中国可能在他们这一代约会。

所以钱伟长认为读历史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至少对当时的现实没有帮助。要有很大的帮助,你必须学习科学,尤其是物理。只有学好物理,造好飞机大炮,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人赶出去。

于是,钱伟长一夜之间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他不想学历史,他想学物理。

钱伟长先去找顾杰刚,向顾杰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希望顾颉刚能够帮助他,说服他的叔叔钱穆,希望钱穆能够支持他的决定。

虽然顾杰刚觉得钱伟长物理成绩不太好,毕竟只考了5分。但是,年轻人有这样的远大志向,当然要积极支持。于是他主动帮钱伟长劝说钱穆,说我们国家首先要站起来。不站出来,就会因为科学落后而被欺负。优优资源网的年轻人有一个学理科的志向,我觉得应该支持他。

本来钱穆是坚决反对的。但在顾颉刚的劝说下,钱穆最终同意了钱伟长的决定。

钱伟长想转清华物理系,物理只考了5分。优优资源网科技部部长吴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一个考试只考了5分的孩子怎么可能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顾杰刚因此帮助钱伟长说服了吴。顾颉刚对吴说,年轻人有选择志向的权利,他愿意为国家学习,所以他一定能克服困难。虽然他考试只考了5分,但主要是因为他学习晚。只要他有坚定的志向,我相信他能考上。

为了顾颉刚,也为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最终,吴勉强同意钱伟长去物理系学习。不过,他也提了一个要求。如果一年后,钱伟长的数理化成绩不能达到70,那他就不能继续读下去了。

这边,顾颉刚又和钱穆商量,要钱穆给陈寅恪解释。毕竟陈寅恪一直在等历史和语文都得了满分的高材生来这里读书。然而等了很久,这个人迟迟不来。最后,经过钱穆向陈寅恪解释,陈寅恪也明白了钱伟长的意思。

经过钱伟长一年的努力,所有的理科科目终于达到了吴主任的要求。于是他继续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此后,钱伟长致力于科学的深入研究,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正如顾颉刚所说,钱伟长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正是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爱国情怀,有自己的努力,所以最后才能成功。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

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特别是历史卷中的那道关于二十四史的题,我听说只有你一人得了满分;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却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对你来说,学中文更合适,为什么一定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说:"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试期间,我看到外国人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无非就是靠着他们的枪炮比我们好,我觉得文学救不了现在的中国,现在国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两位教授.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仍然回中 文系.同时吴教授还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物理系功课负担很重,没有强壮的身体,难以应付.钱伟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做出弃文从理的决定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国家陷入危机,钱伟长决定从科学出发,拯救国家于危难。

学习经历

钱伟长做出这个决定是花费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他虽然是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高材生,中文、历史双双满分,但是他理科成绩实在拿不出手,数学、化学加起来20分,物理5分,英语更是一分都没拿到。

但是为了科学救国,他转到物理系,从头学起。经过四年时间,钱伟长已经从一个物理只能考5分的学生变成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优秀毕业生了。

为了学习更先进的技术,他还跟随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深入学习,做实验,做科研。

回国效力

即便钱伟长的科研事业在外国一帆风顺,但他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国效力。因为他最初弃文从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贡献。

钱伟长从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求学,最后又回到了中国任教。因为当时我国的科技人才不多,钱伟长几乎包揽了清华、北大两所大学的应用力学,为我国的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

另外,钱伟长在应用数学的教育上也做出了极大贡献,手底下教出了一批批科研人才。

为国奉献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是钱伟长曾说过的一句话。即便他文科满分,理科几乎一窍不通,但是因为国家在理科方面需要人才,所以他毅然抛下了能轻松给他带来成功的文学,投入了科研事业。

爱国人士的思想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就把自己磨砺成什么样的人。

国家需要士兵,百姓就把自己打包送进部队,国家需要科技人才,学子就把自己的学习方向投向科学技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爱国人士,我们国家才能迎来和平的曙光,才能繁荣昌盛。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高考物理只有五分,却选择弃文从理

1912年10月,钱伟长出生在江南小城无锡,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在小学之前就熟读《水浒传》、《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18岁那年,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但是钱伟长的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更是考了0分。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成绩是要被拒之门外的,但是钱伟长的中文和历史成绩过于优秀,被破格录取。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民族情绪高涨。消息传到清华园之后,钱伟长在一夜之间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这对于高考数理化加起来只有25分的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终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钱伟长选择物理系之后,除了吃饭睡觉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八名优秀毕业生之一,之后有去到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辗转来到美国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

在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抗日战争胜利,他毅然选择了回国。1946年5月,冲破重重阻碍的钱伟长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这一年他34岁。回国后的钱伟长在大学当起了老师,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

这一时期,钱伟长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著作。他为我国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3年,已经年过七旬的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校长,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他最关心的是人才的培养,1996年上海大学已经是全国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10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与世长辞。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37位用户喜欢。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是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39] 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40] 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1939年9月2日,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钱伟长在留学途从王竹溪那里借到拉夫著的《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他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之创新思想,提出了新的统一内禀理论。 1940年9月中旬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吉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吉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辛吉教授提出把两种理论合在一起,钱伟长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冯·卡门教授祝寿文集之中。爱因斯坦看后说:“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的名言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66位用户喜欢。

钱穆的长兄钱挚一生在家乡从教。他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即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挚英年早逝,钱伟长由叔父钱穆教养成人。钱穆在台北去世后,台湾当局禁止钱伟长入境,钱伟长因此送了一副长长的挽联,表达对叔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

在清华期间,钱伟长邂逅了中文系的才女孔祥瑛。1935年,他们都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得以相识相知。钱伟长于1939年到达昆明西南联大与孔祥瑛汇合,同年8月1日成婚。婚礼主婚人是钱伟长的导师吴有训,此后的61载岁月里,钱伟长夫妇相濡以沫。他们育有一子两女。

钱伟长从大学起,就坚持体育锻炼。在清华期间,已经是大学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1937年,入选中国国家足球队并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古稀之年的钱伟长以长跑作为锻炼形式。九十岁后,依然坚持每天步行三千步。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62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27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被誉为中国近代的“力学之父”,他从小就是一个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通过不断的努力,他才考入了清华。

钱伟长的个头不高,只有一米四九,可这并不影响他在各个方面的出类拔萃,他曾经参加过各类体育活动,比如跨栏长跑、足球队等等,他甚至还进入过国足,和队友一起拿到过冠军。

优秀的人真的是不限制领域的优秀,比如在抗疫战线上,始终身先士卒的钟南山,他在青年时代参加全运会男子400米栏时就曾打破过全国记录。

钱伟长与早期的科学家一样,都前往海外留过学,面对海外的高薪利诱,他们都拒绝了,因为祖国建设更需要他们。

虽然这些科学家无一例外的经历过某个特殊时期,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初心,一心为国贡献着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不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付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家庭与家人,可他们宁愿守住清贫也要让自己的理想发光,如果不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哪里有今天的繁荣富强呢?

钱伟长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即使如此,他依然热爱着祖国,热爱着生活,在98岁高龄时,依然做着不朽的贡献。

钱伟长的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勇敢信念,他本是学文科出身的,却成为了中国的力学之父,他身高不足,却能拿到足球冠军,这也许就是老一辈人内心中的坚韧吧。

正因为这些精神,钱伟长才刷新了人们对他的认知,在他的身上一次次的标出了不同的桂冠,“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等等。

现在的人常以“斜杠青年”为傲,殊不知钱伟长早就打破了“斜杠青年”的标签,成为了垮领域的模范。

钱伟长的家族荣光应该追溯到吴越国王钱镠六世孙钱进,钱家就是出自于这一脉,钱伟长的父亲是钱穆的哥哥,钱穆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果然家族的荣光都是有传承的,比如金庸的姑表哥是徐志摩,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则是金庸的堂姐和堂姐夫。

不过钱伟长的家族虽然厉害,但钱伟长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以至于经济拮据,导致他长期营养不良,钱伟长始终长不高,18岁时也只有1米49。

在父亲去世之后,钱伟长在家族的支持下完成了学业,越是经受过贫寒苦楚的人,越知道努力的意义。

钱伟长在文科上见长,但是理科却不甚理想,在高考后,他的文科几乎都是满分,理科就有些“惨不忍睹”了,清华的教授觉得要是不录取这个人,简直是浪费人才,可录取的话,这理科也太为难了,后来经过大家的一致讨论,认为人才难得,于是破格录取了钱伟长。

进入清华后的钱伟长就如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尽情的释放着自己的青春,他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的男子跨栏比赛,获得了此项目的第三名,紧接着又参加了各项体育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后来他因为技战术出色,踢进了国足,并且在一次比赛中与队友斩获了冠军。

钱伟长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在不断的运动中,他的个头居然窜到了1米65,这实在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假如日子就这样流走,不出意外的话,毕业之后,他可能会成为一名教师,或者会成为历史领域的大咖,可偏偏在此时,九一八事件爆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

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敌人的坚船利炮让中国大地变成了一片焦土,此时的钱伟长和所有爱国青年一样,心中充满了愤恨,恨侵略者的猖狂,也恨他们的贪婪,满目疮痍的山河激荡起了钱伟长心中的信念,他要为了祖国崛起而换专业,于是他弃文从理,要求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

可是转系哪里有这么容易,且不说钱伟长的理科是多么糟糕,当时竞争着要去物理系的学生也甚众,钱伟长在这些学生中可以说是条件最差的,因为物理对他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导致了物理系的教授不收,历史系的教授又舍不得放。

钱伟长自己也意识到这些客观的问题,于是他便去物理系教授那里软磨硬泡,还动用了手上的一些“关系”才勉强说动物理系的负责教授吴有训。

不过要进物理系不能仅凭关系,还要拿硬实力说话,为了让理想照进现实,钱伟长天天泡图书馆,直到最后从一个对物理一窍不通的学渣,逆袭成了学霸。

转系后的钱伟长像开了“外挂”一般,不仅学习优异,还拿到了公费留学生的资格,成为冯卡门的学生,想要成为冯·卡门的学生必须是本专业万里挑一的人,可见钱伟长当时是多么努力。

在海外留学期间,钱伟长依然是优秀的,在物理领域获得过很多成就,就连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都夸赞他的优秀。

可无论国外给予他什么样的物质条件,钱伟长的心是“红色”的,他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建设祖国的洪流之中。

钱伟长在海外留学之时,发现了弹性力学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回到祖国后,钱伟长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进行科学实验。

为了弥补中国在力学方面的缺陷,钱伟长经常泡在实验室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直到《弹性力学》横空出世。

历史是一座大山,压在普通人的头上都会改变命运,钱伟长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那个时期,他失去了教书的资格,去做了锅炉工,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下放的工厂设计出了液压机床。

岁月一直流淌,钱伟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在研究课题,特别是针对中国坦克经常在半路“抛锚”的问题,他找来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耗时三年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钱伟长那一代科学家,无论是顺境逆境都坚守着心中的信念,心中始终装着祖国,他们那颗赤子之心一直都为祖国而跳动。

1979年,历史给予了钱伟长清白,他没有一点怨言,一直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坚信着一个信念,那就是热爱祖国,从热血青年一直到耄耋之年,钱伟长的初心从未改变过。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81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钱伟长的大学路

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境地。然而,机遇似乎很眷顾他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那年决定设立“清寒奖学金”,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钱伟长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个月内在上海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五所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原本是打算多争取被录取的机会,结果,钱伟长居然都考中了。在时任北大教授的四叔钱穆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那年9月10日,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历史系的陈寅恪、中文系的朱自清和闻一多都喜欢上了这个文史知识积累都不错的“才子”,最后他选择了中文系。

刚刚入学,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大地。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圆明园,实地感受了一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被侵略的屈辱史。曾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是满目疮痍。看到那些,钱伟长震惊了、愤怒了,决定弃文学理,他要研制飞机、大炮,要科学救国。

从圆明园回来的第二天,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攻读物理系。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入学考试成绩后,对他说:“你的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中文考这么好。你还是读中文系吧!”

“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大炮,是为了救国。”钱伟长说。

“学文也同样可以救国呀!”吴有训反驳说。

钱伟长并不接受吴教授的逻辑,他就是要读物理,而且他有他的招。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没办法,吴有训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你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中,化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你。若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文学院。”

这个条件虽然很苛刻,但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对于有“追求”的钱伟长来说。从此,这个身高只有1.49米的小伙子拼了命,开始恶补数理化。在同学们那里,对他的印象就是,天天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演算。

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6点起床到科学馆去读书,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他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

一年后,钱伟长成功地越过了吴教授给他设定的门槛--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和他一起转进物理系的有五个人,他是唯一一个留下的人。四年后,他更是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学生。

为了科学救国,曲折踏上留学路

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生。那年9月2日,途经香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用,第一次留学夭折了。那年12月底,中英庚款会第二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大留学。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上船后,钱伟长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他和大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他和很多人一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携行李下船登陆,第二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月,钱伟长一行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大学,由于在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身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手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老师的话:“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他是炎黄子孙,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

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人才,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工作。 这一时期,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除此之外,钱伟长还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但是,他的科学报国路并不平坦。1957年1月31日,因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提出了与苏联教育思想相悖的不合潮流的见解,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职。

钱伟长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但是,这并未能阻止他对教学与科研的追求。他把工作转入“地下”。一些懂行的专家请他开设各类讲习班,诸如为北京地区冶金学界讲授“晶体弹性力学”、为航空学界讲授“空气弹性力学”、为力学界讲授“颤振理论”……他的这些系统讲座为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工厂做炉前工。他没有抱怨,而是和工人们一起,自己建造了 热处理车间。 他发明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轻易地拿起52公斤重的铁棒。他还和工人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之后,钱伟长接到周恩来总理特派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可是,钱伟长只有学生时的化学基础,他并不懂电池。为了研究坦克用的高性能电池,以解决我国坦克“走着走着就停了”的问题,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查了三百万字的资料,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制出了比美国通用公司产品性能更高的电池。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三钱”之一的学界巨星,钱伟长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法”。这些科研成果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用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实现了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

他是我们抬头仰望着的星空中的璀璨星斗。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民族不断开拓前进。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 升学率高的,哪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 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 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个人经历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 、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 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相关科学成就

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法”。 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 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

曾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终身校长,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暨南大学名誉校长兼董事长,扬州大学名誉董事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

钱伟长长于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并且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16篇范文)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无锡县立初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读书。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1931年,获得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钱伟长信息

  •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16篇范文)60人关注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尤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谁也想不到。钱伟长高考的时候,文科考得很好。他语文和历史满分,共200分。 ...[更多]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52人关注

    在留学生涯刚起步的时候,能写出一流的论文,这让钱伟长树立了自信。同时这位论文集中唯一的青年学生,也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两年后,在他的欢迎下,钱伟长来到了美国 ...[更多]

  •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27人关注

    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他渴望回国效力。他如是描述当时心里的矛盾:“我爱国吗?干吗有本事为外国人服务呢?”他多次 ...[更多]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23人关注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 ...[更多]

  •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16篇范文)
  •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16篇范文)19人关注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无锡县立初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读书。1928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