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22 07:00:05 查看人数:6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 14055字 118段 47分钟 76分钟 109分钟 177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 572字 5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40人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2256字 53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197人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 363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22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621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61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 3596字 43段 12分钟 20分钟 28分钟 207人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 3118字 20段 11分钟 17分钟 24分钟 263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 1186字 11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57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 1943字 21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56人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 1531字 28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19人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主要事迹 1668字 17段 6分钟 10分钟 13分钟 237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062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91人
钱伟长事迹感悟 1097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15人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752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65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 708字 10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26人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 728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300人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055个字,有1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7分钟,朗读时长76分钟,慢速需要109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与世长辞。

当晚,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一片哀婉,数百名师生自发来到广场,点燃烛光、手持鲜花,举行哀悼仪式,众人潸然泪下。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道路两旁的树木间拉起了黄丝带,绵延几十米,一旁还拉出了悼念横幅——“钱校长一路走好,来世还做您的学生”。

2010年8月7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里人潮涌动,数千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各界人士和市民在这里与这位“中国力学之父”挥泪作别。

随着这位老人的驾鹤西去,中国科学界的巨星“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相继陨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响。

在央视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一段52字的颁奖辞概括了钱伟长跌宕起伏、艰难曲折,而又无比崇高和伟岸的人生道路。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寒门学子的艰难求学路

1913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镇七房桥村的一个贫民家庭中。鸿声镇位于无锡县的东部,距离无锡县城大约40公里,鸿声一名源自清末富商钱鸿声。从家谱上循脉,钱伟长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吴越国王钱镠,但此时家境已经没落。

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是晚清秀才,以教私塾谋生,在村中颇受人们尊重,他牢记“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先后送两个儿子钱挚、钱穆去读私塾。可惜的是钱承沛在39岁的盛年,因为贫病交迫而去世。钱挚和钱穆不得不考入师范学堂,以求早些谋生贴补家用。,当时军阀混战,虽然父亲和叔父有薪水,但十分微薄,依然难以维持家计。

钱伟长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钱伟长从小就争着帮助祖母、母亲和婶母采桑养蚕、挑花刺绣、拾田螺、捞螺蛳、捉田鸡、挑金花菜、马兰头、荠菜等田岸边上的各种野菜,还要做放鸭子,摸小鱼小虾,湖边挑灯捉蟹,泥中拾蚌等各种能贴补家用或助餐的活计。生活贫困,农村中卫生条件又很差,钱伟长的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相继夭折,他也曾患过肠胃寄生虫病、疟疾、伤寒等各种疾病,在缺医无药的条件下,钱伟长终究还是活了下来,但疾病留给他一个发育不良的瘦弱体格。

但是生活依然艰辛无比,在钱伟长5、6岁时,一场大火吞噬了老宅,全家人不能不到附近的荡口镇上租房生活,钱伟长的课业也无法持续,在六年中,他辗转了附近的五所小学,读书的全部时间加起来,仅仅只有2-3年。

虽然学业断断续续,但是钱家毕竟是世代诗书之家,祖辈和父辈都是饱学之士,四叔钱穆后来更是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国学大师。在这样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钱伟长从小就熟读《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国学著作。父亲更是让他两天写一篇作文,由他的八叔负责批改,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国文基础。

1924年是钱伟长人生的转折点,祖母和母亲希望小学毕业的长子去做学徒,以后可以捧一些诸如邮局职工、铁路职工的铁饭碗,可以补贴家用。但是家学渊源深厚的父亲和叔父却不同意钱伟长就此结束学业,他们对这个孩子的未来还是寄予了厚望。

随着父亲调任无锡荣家主办的荣巷工商中学教务主任,钱伟长也获得了中学学习的机会,但是他天生不喜欢商业,却对国学情有独钟。父亲把他送到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主办的国学专修学校学习。1926年,父亲转任无锡县立初中教务主任,钱伟长又来到这所初中求学,但是不久因为学校停办而辍学。此时的家庭之间的争论又开始了。已经成为江苏省苏州中学主任教师的叔父钱穆鼓励侄子报考苏州中学。

江苏省苏州中学是一所有千年办学渊源、百年办学历史的中国江南名校。其前身可上溯至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名相范仲淹在此创建苏州府学,聘请有声望的教育家胡瑗等名师掌教。在此执教的名师有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史学家吕思勉、文学家吴梅、语言学家吕叔湘、美术家颜文樑、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等,也包括钱伟长的叔父国学家钱穆。钱伟长的运气不错,他是以“压分”的成绩勉强进入苏州中学的,在录取榜上排名最后一名。

当时的苏州中学是苏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名校,那里不仅群英荟萃、名流云集,而且思想活跃。师生们都坚信,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拯救中国。而钱伟长也依稀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1928年,钱伟长的父亲钱挚英年早逝。在苏州中学临别时,父亲最后的叮咛一直铭记在钱伟长的心中,“苏州、无锡一带出过不少文人名士。人说这里人杰地灵,这不过是欺人之谈。其实哪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辛苦攻读的结果呢?“

因为家境贫寒,当时钱伟长靠的是他四叔钱穆的接济,同时也向乡里的“钱氏义庄”中领救济。他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因为基础差,钱伟长在理科方面非常吃力。2007年11月23日,一篇题为“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日子”署名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在文中钱伟长回忆说,“我那时很用功,但数学、物理、化学等还是由于小学、初中基础差而很困难。我最怕的是分数和小代数、平面几何等。高中要学三角、大代数和解析几何,对我都非常困难。”他在高中阶段真正拿得出手的只有国学。

数学老师严晓帆是带领钱伟长走向科学殿堂的恩师,基础薄弱的钱伟长经常在学生宿舍熄灯后来到严先生宿舍进行半夜攻读,先生孜孜不倦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奋苦读,日积月累,钱伟长终于在理科中能跟上学校的大部队了。

为了科学救国,他弃文从理

1931年,钱伟长又一次站在了抉择的十字路口,虽然家境艰难,他依然希望能够继续学业,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注视这个世界。

北京大学任教的叔父钱穆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此时的上海滩有位实业家吴蕴初,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发展化学工业上,是民国时期中国的“味精大王”。吴蕴初出身清寒,对没钱而想读书者的迫切心情有切身感受。1931年,吴蕴初出资5万元发起成立“清寒教育基金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家教育基金会。

高中毕业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在一个月之中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入学考试,凭借他雄厚的文科基础,以及还算过得去的理科成绩,他被五所大学录取,也十分幸运地争取到了“清寒奖学金”。他最后的选择是北上求学,进入国立清华大学深造。

录取钱伟长的是清华大学历史系,他的文科成绩独树一帜,中文和历史双科均是满分,但三门理科的成绩不佳,总分才25分。

此时,国家的前途让钱伟长改变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此时的钱伟长心潮澎湃。五四运动以来,“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思想在青年一代中深入人心,科学救国的理想在钱伟长心中升腾着。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转入物理系学习。他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真诚地诉说着自己的理想,“目前我们祖国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所以我要学物理。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这一点请先生放心。

叶企荪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1918年,叶企孙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去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师从实验物理大师布里奇曼,这位大师在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师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主任康普顿教授,这位康普顿教授在1942年12月与恩利克·费米等人协作建立起了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吴有训的贡献是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除了钱伟长外,他的学生还有钱三强、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

一个文科生要转成理科生,谈何容易?

叶企孙看着这位文科优等生有些犹豫,吴有训当时提出,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及格,就允许他转系。但是一开始效果并不好,一连7个星期,钱伟长的课堂测验都不合格。吴有训亲自传授了一些物理学的学习方法。钱伟长也是起早贪黑学习,全力以赴。在他晚年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是这样表述的:“那时候跟我一样拼命的有华罗庚。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

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超过了80分,转系的梦想成功了!

在此后的岁月中,钱伟长起早贪黑地学习,四年之中,通过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他学到了需要八年完成的课程内容,满足了化学系、物理系都能毕业的要求,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更重要的是在清华名师们的指点下,他学会了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和钱伟长一起改学物理的清华学生共有5个,但是最终只有钱伟长一人坚持到毕业。

靠教书筹路费奔赴西南联大

当年的物理系本科生就业选择面很窄,钱伟长也不想谋个官职或者从商,为了科学救国的理想,毕业后钱伟长选择了攻读硕士学位,1935年,成为了清华物理系吴有训教授的研究生。

经济困难的钱伟长当时幸运地申请到了已故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用遗产设立的“高梦旦奖学金”,钱伟长跟着吴先生进行 X-线衍射,原子光谱学等研究,研究生阶段,他与同学顾汉章一起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物理学论文《北平大气电量的测定》,‚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物理学年会上钱伟长宣读了这篇论文,这是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也是钱伟长科学研究的起步,之后他又完成了有关电离钙、钾和单游离硒的光谱研究的三篇论文。

在研究生阶段,钱伟长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学生运动中,他和清华国学系的孔祥瑛相识相恋。孔祥瑛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她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为了躲避战火,大量北京的高校纷纷往西南迁移。因为家境贫寒,钱伟长无法和其他师生同行。为了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理念,筹措到足够的路费,他来到在天津的耀华中学教授了一年的物理课,当时他培养出了火箭控制专家梁思礼院士等一批杰出人才,这也是他未来成为教育家的预兆。

1938年,钱伟长开始了南下,他要前往西南联大,与清华的师生们一起战斗,保留中国科学事业的火种。

这次的长途跋涉也改变了钱伟长的科研走向,当时的中国大地被日寇的敌机狂轰乱炸,大量难民流离失所,钱伟长看着满目疮痍的祖国,心如刀割,痛苦万分。他认为中国必须要有人做航空科学研究,有自己先进的武器,这样就不会被人随意欺凌。随后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了航空工程方面,他要从事力学研究,这是航空工程最基础的物理学领域。

来到西南联大后,钱伟长在教书的同时,开始钻研弹性理论。

1939年,中英庚款第七届公费留学生招生委员会同时在上海、昆明、重庆三地招考,总招生名额仅仅二十名,但是报考者超过三千人。钱伟长报考的是力学专业。其中力学专业原拟录取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各一名,共两人。由于前三名考生钱伟长、林家翘、郭永怀的考试分数相同,原清华、北大的理学院院长叶企孙、饶毓泰决定破例同时录取,于是这届庚款留学生共达二十一人。1939年9月2日,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

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钱伟长借到一本《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不仅板、壳分开,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

四十多年后,钱伟长将自己当时的研究设想和研究目标告诉了上海大学终身教授戴世强。

首先是板、壳的分析处理“各自为政”,各种形状的板壳(如柱壳、锥壳、球壳、环壳等等)又“各搞一套”,各有各的描述方法;

其次是各种处理方法花样繁多,众说纷纭,十分混乱,没有一种系统的简化与近似方法;另外,多数处理方法基于一些先验性假设,如克契霍夫-勒夫假设,理论上不够严谨。

因此,钱伟长就想,为什么不能另辟蹊径,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呢?于是,经过刻苦钻研,新理论的雏形悄然诞生。他采用微观视角,以微元体为出发点,引进三维应力-应变关系,得到用应变分量表示的平衡方程和协调方程;同时首次以张量分析和黎曼几何为工具,得到了用板壳中面的拉伸变形张量和曲率变形张量的六个分量表示的全部方程,建立了弹性薄板薄壳的内禀统一理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理论,避免了一些纯经验的假设;而且经过条分缕析,归纳岀各种板壳类型,建立了相应的方程,有希望把过去的各种类型的方程悉数“收入囊中”。

1940年8月,21位留学生搭乘“俄国皇后”号抵达加拿大,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三人前往到多伦多大学深造。钱伟长师从应用数学系主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辛吉教授。辛吉教授是爱尔兰人,也是著名的应用数学家和英国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领域颇有建树。1939年,二战爆发,他在德军空袭伦敦时被疏散到加拿大,之后在多伦多大学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应用数学系,并把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精神带到了多伦多大学。仅仅入学半年,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三人就拿到了硕士学位,成为了多伦多大学的一段佳话。

在大洋彼岸成为“中国骄傲”

说来也巧,钱伟长和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就十分投缘,因为他和辛吉教授都在研究“板壳内禀理论”的统一性问题。只不过辛格教授的研究偏向宏观,他的研究更加微观。

板壳内禀理论是力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例如,方板、圆板、三角形板、环形 7 板、球形壳、柱形壳、锥形壳、环形壳、波纹形壳等等,实践中,必须了解它们承受各种载荷时的平衡和运动状况。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和辛格都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

1941年5月11日是现代航空大师、美籍匈牙利人冯• 卡门(T. von Kármán)教授六十岁寿辰。美国科学界在前一年就决定为他出祝寿文集。

冯• 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他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实验室后来也成为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喷气实验室。

在第一次相见时,辛吉教授就提议把自己的宏观理论和钱伟长的微观理论合在一起,写出一篇论文,投交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用以祝贺冯• 卡门教授的寿辰。钱伟长经过50天的日夜苦战,就拿出了论文初稿。此后,辛吉教授与钱伟长进行了反复讨论、修改,论文《弹性板壳内禀理论》终于诞生,发表在冯·卡门教授六十诞辰纪念文集中,该祝寿论文集于1941年夏季刊发,文集有二十几位作者,除了钱伟长是未到而立之年的年青学者以外,纪念文集上的作者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学术权威,其中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数学家冯·诺依曼、柯朗,力学家铁木辛柯、冯·米赛斯、莱斯纳等人。

当年,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论文后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爱因斯坦的高度评价也使得钱伟长奠定了他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

为什么钱伟长的文章会得到爱因斯坦的认可呢?对于这段迷雾,戴世强教授的解释是这样的,钱伟长的博士论文的名称叫做“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内禀就是内在统一理论,他用曲面几何做工具,建立了中面坐标系,来研究板壳的微观距离,建立了一个内在统一理论。而研究曲面上几何问题需要用到黎曼几何,钱伟长充分利用了黎曼几何进行了张量分析。爱因斯坦研究广义相对论时,所用的工具也是黎曼几何,因为用了相同的数学工具,所以他肯定会比较关注钱伟长的论文。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因斯坦对于黎曼几何的掌握能力还略逊于钱伟长,因此爱因斯坦会对钱伟长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去解释板壳理论的能力非常钦佩,所以才会感叹表示“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无论如何,28岁的钱伟长此时成为世界科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获得硕士学位后,郭永怀、林家翘赴美深造,钱伟长继续从师辛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他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学科的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于1944年发表上美国《应用数学季刊》的一、二卷上,后来也成了板壳理论中的经典文献。文中提出的关于扁壳(即跨度远小于曲率半径的壳体)的非线性方程组之后在国际上被称为“钱伟长方程”。1977年在美国出版的《板壳渐近解》一书中,将钱伟长当年的工作认定是“划时代的工作”。

在科学领域成绩斐然

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的推荐,钱伟长来到了冯·卡门教授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还获得了教职,1942年到1946年期间,钱伟长担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哥根海姆实验室喷射推进研究所总工程师。

在冯 ·卡门的指导下,钱伟长完成了有关水轮机曲线导叶的实际离角计算和变扭的扭转问题的研究,还参与了超音速的锥流计算等重要研究课题。钱伟长撰写的《变扭率的扭转》一文,曾使冯·卡门赞叹不已,称誉这是一篇经典式的论文,后来此文由他们两人共同署名发表在美国《航空科学月刊》上,冯 ·卡门曾说这篇论文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

当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特别是下士式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细致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

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地区上演了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行动:海面上,600多艘军舰大炮齐鸣;在空中,数千架轰炸机怒吼天际。盟军史无前例地以288万兵力、参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海军舰艇9000艘之多投入这次登陆战役,以雷霆万钧之势猛扑诺曼底的德军防地,乌云和硝烟顿时笼罩了海滩。

钱伟长与林家翘根据情报资料,研究了德国V-1与V-2导弹的最大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他们认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制造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他们建议对英国伦敦城内主要标志性建筑物用色彩进行巧妙伪装,将伦敦城的著名建筑诸如伦敦塔、白金汉宫、圣保罗教堂、不列颠博物馆、伦敦桥、天文台与道路都涂上草绿、灰暗的保护色,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同时,在伦敦东郊区像玩魔术般的让其神奇地呈现一座灯火时明时暗、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的假伦敦城,让德国人造成一种错觉。

丘吉尔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德军中计,23000多发导弹乖乖地听命于钱伟长设计的弹道射程,全部飞到伦敦东郊区,假伦敦城被导弹摧毁得寸草不留,而伦敦城安然无恙。

后来,钱伟长又参加了美国人造卫星的规划和研制工作。他通过反复研究和计算,首次提出判明人造卫星在天际运行的轨道由于能量消耗,每绕地球一周将降低多少高度的简便计算方案,以及火箭弹道的微分修正等,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做出了贡献。

1945年8月,中国抗战取得了胜利,在美国科学界发展如日中天的钱伟长坐不住了,他归心似箭,期望能尽快回国,为新中国的发展尽一份赤子之心。但是钱伟长参与了很多美国政府的绝密研究,美国政府怎么可能轻易放他这样的科学人才回到中国,钱伟长对此十分清楚,他开始默默为回国做准备。

义无反顾投入新中国建设

1946年春,钱伟长以回国探亲的理由向冯·卡门告假回国,他已经离别妻儿六个年头,在拒绝多次后,冯·卡门最终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因为欧美人同样十分注重家庭之爱,他同意让这位中国助手回国一次。为了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钱伟长仅仅带上了简单的行李和必要的研究书籍,就匆忙登上自洛杉矶开往上海的远洋轮,他要用自己多年所学建设久经战火洗礼的中国。

回国的钱伟长担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46年9月,钱伟长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清华大学,也见到了久别的妻儿。当时的清华园在战争时期被日本人改成伤兵医院,遭到了严重破坏,钱伟长积极参与到复校工作中去。

但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并不想建设新中国,而是忙着发动内战。现实无情粉碎了钱伟长的梦想,当时的物价飞涨,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不仅报国无门,甚至连吃饭都是问题。美国方面获知他的现状后提出,希望他回去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同时允许他全家迁居美国。作为这个优惠待遇的附加条件是:让他在一张申请书上签字允诺,保证在中国和美国有可能发生冲突的时候,永远忠于美国。

钱伟长没有动摇科技报国的理想和信念,他拒绝了美国政府的“好意”,坚持在清贫的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科学梦想。

圆薄板大挠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问题,其非线性方程由冯·卡门在910年提出,但长期没有找到好的求解方法。1934年,韦(Way)提出了幂级数解法,但是,收敛太慢。冯·卡门在1940年提出这个问题还需要一种工程师能够运用的解法。1947年,钱伟长找到了解决的好方法。他发表的《均匀载荷下固定圆薄板大挠度变形》一文,提出以中心挠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应用力学季刊》称为“钱伟长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48年,他又发表了著名论文《均布载荷下固定圆薄板在特大挠度下的渐近特性》,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渐近方法,后来在奇异摄动理论中被称为合成展开法,成了合成展开法的“开山鼻祖”。

在困难中坚守的钱伟长终于迎来了曙光,1948年末,解放军来到了北平城下,他的岳父老同盟会员孔繁霨先生受华东军区委托,北上参加动员傅作义先生起义的工作。

面对充满希望的新中国,钱伟长激动万分,他和航空系青年教师董寿莘辗转了来到了解放军进城工作组驻地良乡,与荣高棠、钱俊瑞、叶剑英、陶铸几位同志激动地讲述起北平城内,以及清华园内的情况。

1949年3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叶企孙任主任,钱伟长成为了副教务长,他还幸运地参加了开国大典。建国后,钱伟长又先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和技术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担任《力学学报》《物理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正是新中国建国伊始,国内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出于对祖国新生的欣喜和对青少年成长的关爱,纷纷执笔撰写了一批科普性通俗读物,钱伟长也是其中一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热情洋溢地撰写了一本名为《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的科普通俗读物。在这本书的“绪言”和“编后记”中,钱伟长热情颂扬了新中国对科学技术和专家们的重视,解放了生产力,期待着科学技术一定会有飞跃的发展。但他也同时指出,对祖国的历史遗产应抱有科学态度,如许多古代的传说、后人的牵强附会、外行表面的、甚至渲染过分的描写,均不足为据,对他们的真实性和科学价值,应该运用考古学上的材料来加以分辨等等。全书洋溢着一位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充满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本书的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50年钱伟长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后,随中央慰问团赴东北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伤病员,在东北各地历经十几个城市,深感旧中国在国民党统治下,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对于建设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理枷锁。新中国的科学技术虽然落后于西方工业先进国家,但要赶上他们,超越他们,并不是不可能的。中国祖先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创造发明,中华民族同样也是优秀民族,有着光荣的创造发明的遗产,只要我们有自信,能团结,我们是能富强起来的。为了实现这个“中国梦”,钱伟长在慰问期间就开始执笔起草写作有关我国古代科技发明事迹的文章,用以激励青年坚定创建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1951年1月后,他一连在《中国青年》、《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好几篇有关中国科学发明史实的文章,如《中国古代的科学创造》、《中国古代三大发明》等,1953年又编著了《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一书。

为了培养新中国的科学大军,钱伟长先后为清华师生和京郊高等院校的教师开设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应用数学等课程,后来又从全国高校中选拔优秀的三年级学生,参与创办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由钱学森担任班主任,他担任副班主任,并亲自授课。

1954年,钱伟长和他的学生林鸿荪、胡海昌、叶开沅共同写成了专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这部著作荣获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钱伟长当选了波兰科学院院士。1956年另一本专著《弹性柱体的扭转理论》问世了,美国《应用力学评论》杂志立即以较大的篇幅对此书进行评论,做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因为开创性的学术贡献,钱伟长、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四人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艰难险阻无法磨灭科研报国斗志

世界著名作曲家兼演奏家贝多芬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挫折是人生最好的试金石。钱伟长无疑是卓越的科学家,他始终是人生的强者。

1957年,钱伟长雄心勃勃地制定出新的庞大的科学活动计划,踌躇满志,希望再攀高峰的时候,意料不到的打击接连而至。

因为一篇署名文章,他被打成右派,科研团队也解散了,出书的计划被取消,论文也不能发表,白天他是清洁工,从事是繁重的劳动工作。只有晚上回到狭小的家中,才能争分夺秒地继续从事自己的科研工作。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钱伟长做了很多面向实际的研究工作。他曾代叶堵沛院士起草了加速推广转炉的建议书,设计了高炉加压顶盖机构;在李四光的恳求下,钱伟长研究了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并推荐自己的研究生潘立宙去从事该项研究;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为人民大会堂眺台边缘工字梁的稳定提出增强方案;为北京工人体育馆屋顶网络结构提出计算方法……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首都钢铁公司特殊钢厂做了一名炉前工,55岁的钱伟长拿着近20公斤重的搅拌铁棍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抱怨这一安排。钱伟长和工人们一起白手起家建造了热处理车间,他发明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更容易地拿起20公斤重的铁棒。他还和工人们一起设计建成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周恩来总理没有忘记困境中的钱伟长,他把研发坦克电池的任务交给了钱伟长,这是一种高性能的军工电池,但是钱伟长学的是力学,电池研发涉及的是材料学和化学。接近花甲之年的钱伟长骑着一辆自行车,在一年中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他牵头成立了十余人的研制小组,在两年时间内,翻译了三百万字的外文资料,提出了很多方案和计算数据,在全组同志共同努力下,设计出一种效率比普通电池高七、八倍的新型电池,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生产的电池。

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为何可以放下身段,在长达十多年的困难阶段中,不计名利,依然锲而不舍地坚持研究工作,甚至去从事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的科研工作呢?

戴世强回忆说,在1981年时,钱伟长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他的回答是:“我对党、对祖国、对我个人的前途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要向前看,不能向后看,我一直相信我们国家会好起来的,要不然,我就不可能活到现在了。”他还说过:“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哪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子女的?你能说母亲错打你几下屁股,你就记恨了吗?天下没有这个事情。我们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应当是永恒的。”

1972年10月,由周总理推荐,钱伟长参加了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了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他回到了母校多伦多大学,学校专门组织了授予钱伟长博士学位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

1978年,年届65岁的钱伟长满怀欣喜地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他沐浴在科学的春风中,再一次憧憬和期待。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立下宏愿:每年写一本书,写十五篇论文,办好一个刊物,当好两家外国杂志的编委。

钱伟长他在他的《应用数学和力学论文集》序言中写道:“‘四害’已除,重新获得了工作的权利。欣逢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春风拂人,奋起之情油然而生。虽已年近七旬,还能为四化效力,感到无限幸福。我力图夺回已经失去的良好岁月,日以继夜的工作。”

钱伟长对友情也极为看重。1979年,钱伟长住在清华大学照澜院小区。钱伟长和郭永怀是留学时的同学也是挚友,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因为要给郭永怀撰写传记,郭永怀的研究生李家春和戴世强经常前去拜访,钱伟长非常支持,一聊就是2个多小时。

1979年,中国力学方面的重要学术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创刊,钱伟长将冯·卡门写的一篇文章《用数学武装工程科学》作为《应用数学和力学》的创刊词,并让李家春和戴世强翻译成英文。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钱伟长富有前瞻性地倡导非线性力学。从1980年到1983年,钱伟长共举办了若干非线性力学领域的学术会议。他根据非线性力学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将理性力学、奇异摄动理论、非线性波、非线性稳定性、分叉、突变、混沌等逐年召开专题讨论会,最终形成了“3M系列学术会议”,即现代数学力学会议。1985年,时机成熟,钱伟长创办了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每四年一届,该会议已成为该领域颇有影响的国际例会。

拆墙理论打造高水平的上海大学

1983年,上海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邀钱伟长出任校长。

上海工业大学与钱伟长原来所在的清华大学有很大的差距,上海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9月30日,时称上海工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是原上海市委工业部副部长李华。1972年,上海工学院撤销建制,并入上海机械学院。1979年恢复建制,成立上海工业大学,后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因为某些原因,这所大学的校长岗位已经空缺了两年之久。在对上海工业大学进行了一番“考察”后,钱伟长接下了这份工作。当时他72岁,按规定已经超龄。

在美国的时候,钱伟长就经常和同去留学的中国同学们一起想象,将来要回国办一个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这成为缠绕在他心中的一个梦想。这样的梦想在他晚年得以付诸实践。

1994年,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上海大学,四校合并时,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题词含义深远。

肩负着重担,钱伟长不辱使命。

钱伟长南下上任后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将原本的二学期制变成了三学期制,上海工业大学也成为了在国内率先实行西方大学三学期制的中国大学。

三学期制的提出最早来自于康奈尔大学于1918年举行的一次非正式教师会议。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康奈尔大学希望提供灵活的注册入学时间,以服务于当时服兵役的大学生和学生军团。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大批学生中断学业入伍,还带来了大量老兵安置问题,因此,哈佛大学也进行了三学期制改革,为这些人提供灵活入学的机会。同时,当时的哈佛校长还指出,三学期制能够满足一些希望压缩教育过程总时间、更快毕业的学生的需要。战争之后,三学期制逐渐在更大范围得到普及,因为他自身有诸多优势,包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鼓励教师之间的协调、扩大课程范围、减少对资源的需求、提高调度和变更的灵活性等。

考虑到当时两学期制存在的弊端,即一方面高校教学内容庞杂,另一方面学期过长导致学生一开始松懈学业,钱伟长希望通过学期制改革促使教学内容得到精简,并锻炼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这是一个三个理论学习学期加一个实践教学学期的教学制度。两学期制有36个星期授课,调整至三学期制后,授课周数就降至30个星期,这既解放了教师,为其提供科研便利,也最大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今天,教育工作者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大学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要与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挂钩。而早在20多年前,钱伟长已经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拆掉四堵墙”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精髓,即:拆掉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

拆去第一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工厂企业的联系, 适应上海新的工业结构的需要,改造和发展专业,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方针。钱伟长一生中执著地追求“办能兴国的教育”。

拆去第二堵“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是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发挥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优势,淡化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拆除第三堵“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是主张高等学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反对在大学里人为地把教学与科研绝然分开。

拆掉第四堵“教与学之间的墙”。钱校长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在工作中能不断学习新知识,面对新条件能解决新问题的人。”

鲜为人知的是,掌舵上海大学,钱伟长过着的是不领工资、不要住房的“无产者”生活。“乐乎楼”是靠近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南门的校区招待所,自钱伟长任原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以来,他就一直居住在这招待所的二楼——一间很简朴的屋子,二十多年如一日。钱伟长也不穿现成买来的衣服,都是请学校附近的裁缝用最简单的布料做衣服。但是即使在古稀之年和耄耋之年,钱伟长每天的工作时间保持在5个小时以上。

钱伟长为上海大学引入和培育了大量的人才。初时南下,钱伟长就调集了潘立宙、卢文达、孙厚钧和蔡树棠等力学专家来到原上海工业大学。1996年,钱伟长已年过八旬,为了从兰州大学引进程昌钧教授,他也亲自跑到上海市人事局,克服了年龄超过55岁的教授难以进沪的障碍,程昌钧教授到沪后,立即帮助钱先生创建力学系。

戴世强也是钱伟长当年从中科院力学所引入的人才,他至今保留着1984年6月14日钱伟长给他写的亲笔信。这封信写在两张白纸(相当于B5大小)上,信封超小,笔迹苍劲有力。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关于他从中科院力学所到上海工大力学所的调动问题;二是叙述筹建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设想和举措。

2000年,上海大学因为学科建设的需要,向远在北京科技大学的翟启杰教授发出了邀请,让翟启杰最难忘的是当时87岁的钱伟长拉着他整整谈了一个上午,不仅在科研工作上给予支持,还关心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18年后,翟启杰领衔的“脉冲磁致振荡连铸方坯凝固均质化技术”荣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而上海大学培养的一批人才也在飞速崛起。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文波在1990年师从钱先生攻读硕士学位,钱先生对于这位当过工人的青年学者并没有歧视,而是积极鼓励他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并为他指定了“施工工程中保护地面构筑物”的科研方向,周文波收集了300多条国内外隧道成败经验,建立了“软土隧道盾构法施工对于周边环境防治”的专家系统,后来在国内建设中被广泛应用。60后吴明红已经成为了中国环境科学领域的知名女科学家,70后的张建华也成为了中国知名的新型显示首席科学家……

因为钱伟长教育理念的浸润,上海大学多年来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今天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S)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49、43、28位,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近年来,每年都有科学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者自然科学奖,上海大学成为了上海这座东方之珠土地上熠熠生辉的创新巨擘。

钱伟长的科学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他从中华最艰辛的岁月中走来,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去为人、去从学,去做事,为华夏崛起拼搏了终身,矢志不渝,无怨无悔,成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表率。

2012年10月9日是钱伟长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当日,钱伟长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时任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沈晓明专门前来为铜像揭幕。2018年10月9日钱伟长诞辰106年纪念日当日,钱伟长孙女钱泽红女士和上海大学校领导为钱伟长图书馆前方的“钱伟长坐像”雕塑揭去了幕布。在未来的岁月中,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将静静地“注视”着蓬勃向上发展中的上海大学,他的科学精神将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无数学子未来的前行之路。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弃文从理!为什么钱伟长要做出这样的人生抉择?

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的钱伟长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他的求学生涯也颇为传奇。钱伟长先生的一生,就是不断刻苦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用知识来爱国强国的一生。其实,钱伟长先生最初是一名文史满分的尖子生,在考上清华大学的第三天,他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抉择,那就是就弃文从理。为什么钱伟长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弃文从理,只为救国。原来,当钱伟长进入大学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一心想,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只有“造飞机大炮”才能救国。当时只有19岁的他,充满了“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这样的决定,钱伟长无怨无悔。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是战争的苦难,还是政治的厄运,始终没有压倒他。在钱伟长心中,知识既是改变人生的力量,又是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是爱国强国的力量。

钱伟长用自己的知识作为爱国和强国的力量,为人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人才,首要的是爱国。钱伟长的爱国报国之心使其发奋努力,在自然科学方面成就荣光,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师级人物,成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这极大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而他的教育理念,同样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让华夏大地诞生出了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知识和成就,来引发做人做事理念的变革,引发教育理念的变革,为我国造就出了一大批像他一样的优秀科学家。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56个字,有5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

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读书。

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1931年,获得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物,转学物理系。在校期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同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并与孔祥瑛结婚。

出国留学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用50天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祝寿文集内。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年--1946 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学成归国

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6至1957年,研究圆薄板大挠度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润滑理论、压延加工、连续梁、扭转问题、建筑史、扁壳跳跃和方板大挠度。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

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

1950年,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织。

1951年,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

1952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

1954年至1958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7至1976年,从事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以及变分原理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研究。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

晚年时期

1972年,钱伟长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7至1990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1980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1981年,被任命为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1983年,调任至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1983年至2003年,历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同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

1988年,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90年后,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1994年,钱伟长继任为上海大学校长。

199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2001年11月,受聘为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遗体于2010年8月7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

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评价

参与了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1980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促进了力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的力学事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科学分工做得很仔细,有什么工作他都做。(钱学森评)

钱老先生对力学贡献很大,他是力学奠基者之一,他对后辈非常关心,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都很关心,作为上海大学校长,很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很重视基础科学。(谷超豪评)

钱伟长老先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者,虽然这么大年纪,但还一心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探索。上海大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个典范。(饶子和评)

在为人方面,他用谦逊的态度为后辈树立了非常良好的楷模。(吴树青评)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22位用户喜欢。

尽管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钱伟长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当获悉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立即向冯·卡门教授提出了回国请求.可是教授怎么也舍不得放这位精明强干的学生走.最后,钱伟长提出要回国探望阔别6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的6岁的孩子.冯·卡门教授无奈,只得放行,他再三叮嘱钱伟长:"早点回来!"

1946年5月6日,钱伟长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为了不引人注意,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些书籍.

钱伟长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清华园,立即投入了艰苦紧张的复校工作.开学了,工作繁忙,教学任务很重,生活却非常艰苦,他不得不在好几所大学兼课.这时,美国的研究所托人来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可以全家迁去定居,但要在一个表格上签字,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说,当初从美国出来,就没有想到要再回去.他毫不犹豫地在那张表格上写下了"NO".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 升学率高的,哪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 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 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个人经历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 、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 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相关科学成就

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法”。 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 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96个字,有4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20分钟,慢速需要28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一:

在教学上,钱伟长辛勤耕耘、不断进取,在繁忙的公务中常抽时间和学生、青年一起具体地探讨如何攻难关、做学问,他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快乐.他思路敏捷,见多识广,心地坦诚,随时都有令人叹止的新点子 .

1951年,钱伟长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1956年他和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在教育事业方面,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兵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世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50年代,他曾经指导了18名研究生和10多名共事的助手,以及三期力学研究班学员.他和学生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例如,他和叶开沅等人的师生关系曾以“迷人的师生关系”为题报道过.80年代,在70高龄之后,他又创办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出版了《应用数学和力学》(中文版、英文版)及《中国应用数学和力学进展》(英文)两种杂志,继续指导了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博士生.

从切身体会出发,他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办学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文献和钻研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员的教学和科研的结合,重视理科工科的结合,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重视学校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二:

作为学界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的一生可谓成果丰硕,为后人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学术财富与精神财富.

然而,他的一生却经历过大起大落,面对人生的转折,钱伟长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命 视频:钱伟长笑谈当年考入清华时物理仅得5分 来源:cctv新闻频道 运:“回顾我这一生,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一生当中所有重大选择都是为了祖国.”

高考中文历史满分,物理只考5分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

起先,他就学于家乡的七房桥小学,后来由于家乡失火,他又陆续进过荡口镇的三所小学,但学习时断时续,时间都不长.13岁时,他来到了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读书.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随在苏州中学任教的叔父钱穆读书,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之后就一直跟随着叔父生活.

在19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化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 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把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进黄浦江

1939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当得知所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

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

如果中美交战,拒绝站在美国一边

抗战胜利后,钱先生1946年就从美国回到中国.

1948年,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都非常艰难,生活非常苦.这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老朋友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加州理工学院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当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他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曾助伦敦免遭德国导弹袭击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请求被转到了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开创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

回国后,钱伟长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8年受钱学森之邀准备去美国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终因其拒绝放弃中国而忠于美国,未获得签证未成行.其间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和学术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后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发明“钱码”,输入速度第一

“--”结束后,中国的科教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钱伟长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术研究中,而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也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了重要贡献.钱伟长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即“钱码”)在1986年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从34种方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a类方案,单人输入速度第一.

1983年,70高龄的钱伟长以年轻人般的活力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钱伟长语录

――我不是党员,不过我还是拿党的事业作为我的终生事业.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个人吃点亏不要后悔,不值得后悔.

――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所以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我说我是看国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我的基础好一点,有这个能力可以这样做.

――我可以临时开一个题目,保证三个月内就可以开展.我会查资料,看书也快,今天干完这个,明天就可转到另外一个题目去.我的题目很杂,什么都有,因此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学校体育很重要.好处之一是自身健康,另外运动也可以培养人,培养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

三: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还延续着义庄制度.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60年代在台湾作资政,继续研究国学.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也学到算术、自然、音乐等新课程.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学习到数理化和西洋史,进一步打开了他求知的大门.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西洋史老师杨人缏、中国史老师吕叔湘、地理老师陆侃舆,都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文学课则由他的叔父钱穆任教.他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里晚自修,在理科方面有了一些进步.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但他为科学救国而弃文学理,自强不息,闯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门.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文学和历史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和上海吴蕴初的清寒奖学金.来到清华大学后,即发生了九一八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惊人事变,出于忧国忧民之心,他要求读物理系,学习近代科学技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答应他试读一年.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18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7分钟,慢速需要24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学教师,家庭负担重,依靠微薄的薪酬维持家庭生活。因自小受家教影响,钱伟长逐渐养成刻苦自励、坦荡做人的性格。钱伟长5岁入小学读书,后来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就读,开始接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培养出对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兴趣。1928年,只读了一年初中的钱伟长就考入了苏州中学。苏州中学是江南名校,学校里有许多优秀教师,包括他的四叔钱穆。

苏州中学毕业后,钱伟长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很矛盾,是继续求学还是找一份稳固职业。求学中他一直接受四叔接济,母亲和祖母坚持不能再给四叔增加负担了,但钱伟长又不舍得放弃学业。正在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上海的一位化学家、天厨味精厂总经理吴蕴初要设立一个“清寒奖学金”,每年为12名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寒的学生提供上大学的资助。钱伟长获悉后决心去试一试,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考取了这份奖学金。暑假,钱伟长只身来到上海,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升学考试。当时各大学都自设考场自出考题,文科和理科都是相同的试卷。钱伟长的理科和英语成绩一般,但在文史方面的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历史试卷有一道题目,要写出二十四史的名称、卷数和作者名,许多学生被难住了,但钱伟长却得了满分。不久,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上述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后,钱伟长接受了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就读。

1931年9月刚入学,“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钱伟长苦苦思索救国报国之途径,他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有些不解,对钱伟长说,“我查过了你的试卷,语文、历史都考得很好,数理化的成绩却不理想,对你来说,学文科很合适,为什么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回答说,“我本来喜爱文学,也准备学文科,但是现在我感到学文科救不了中国,我们国家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吴有训被这位年轻人的爱国热情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提出有一个条件:可以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后数理化的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仍转回中文系。钱伟长接受了这个条件,决心在这一年里夜以继日刻苦努力。他首先攻下了英文关,尔后,继续向数理化进军……年终考试时,他的成绩全都在70分以上。

报国之心倍切

1939年7月,中英庚子赔款基金委员会公开招聘留英公费生20名。社会上报名应聘的人数多达3000多人,钱伟长参加了这一角逐。他选择的是力学专业,只有一个名额,由于他和郭永怀、林家翘3人的考试成绩完全一致,经招生委员会再三斟酌,决定将3人同时录取,这样录取名额变成了22人。

钱伟长和郭永怀、林家翘三人一同进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在导师辛格教授的带领下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术研究。钱伟长到校第一天与教授谈话,获知导师也正在从事板壳理论的研究,这和他在国内研究的课题是一致的,只是研究的路径不同。辛格教授是从宏观方面研究板壳,得到各种板和壳统一的内力素平衡方程,钱伟长则从微观方面研究板壳的静力平衡条件。钱伟长很高兴,商议后决定两人合写一篇论文,由辛格指导,钱伟长执笔,仅用50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后来这篇论文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家论文一起刊登在学术期刊上。

1941年,钱伟长获得多伦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10月又完成博士论文,11月进行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薄板薄壳的内禀理论》中有许多创新,对欧美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薄壳大挠度方程被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1946年5月,钱伟长在美国转机,登上一艘货轮踏上归途,经过20多天的航行抵达上海。同年7月,钱伟长应聘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但昔日幽静美丽的校园,在战争中沦为军医院、马厩、杀人坑,满目疮痍、荒草萋萋,多数建筑已是“四壁皆空”。钱伟长和少数到校的师生,积极投入复校工作。开学后,钱伟长每周讲授15节课时的力学。每月的薪金甚少,在生活的压力下,钱伟长不得不在多所学校兼课。此时,美国的研究所发来邀请,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并表示可以全家迁美定居。但是他们也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在一份保证书上签字,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要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断然予以拒绝,他在这份保证书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NO”。

把科教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1949年3月,清华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钱伟长任常委兼教务长。在超负荷的工作条件下,钱伟长不放弃教学工作,并对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972年10月,我国派出科学家代表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访问结束后回国作总结汇报,钱伟长提出要加强应用计算机的建议,因为他在国外看到计算机已被广泛使用,对各项信息管理、科研工作开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钱伟长重点介绍各国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提供了相关资料和建议。

事后,社会上流传有关部门不通知钱伟长出国是因为怕他趁访问之机“移居国外”。有记者专访钱伟长,他坦诚地回答说,“我是不会走的,我在壮年时代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回到了战乱中亟待建设的祖国。物质享受对我如浮云,把知识和技术献给国家和人民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我的岗位就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竭尽全力办好上海大学

钱伟长来到上海大学,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和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他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进行改革。首先是明确上海大学的定位和办学方向。根据上海大学是主要为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提出要“拆掉四堵墙”。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社会和工厂并为之服务;二是拆除校内各部与各学科之间的墙,打通现存的“部门所有制”;三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积极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四是拆除旧的教学思想的墙。“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是外部指导,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钱伟长还在上海大学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在新校区栽树种花,开河养鱼和鸳鸯,“是我设计的,法国总理来校参观,对校区优美的环境称赞不已,还向我要去了一对鸳鸯。”

钱伟长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才思敏捷、直言不讳的人。他认为教学是否成功,要看毕业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到知识是否有用。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和培养自学能力,而不是开设过多的专业课和灌输老化的现成的知识。他提出要办好工科,必须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理科和工科互相渗透,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他提出学校里每一个学科都要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自己学科发展中去。钱伟长要求上海大学教授同时要挑起教学和科研两副担子。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靠做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这是主要的方法。钱伟长提出,大学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为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如果学生毕业后,还是不教不会,就说明你办教学失败了,这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钱伟长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心,教他们读文献、出题目,经常和他们进行阶段性讨论。他认为研究生和大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生看到的东西是人家组织过、消化过、系统化了的东西,而研究生学的东西是正在发展之中的,其中有不少问题,甚至还有争论。教学研究生的方法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吊在半空中,逼着他去想。他说,我喜欢主动的青年人,应该让青年人在老师的面前有平等的地位,引导他们勇于表达自己在学习上的见解。这些带有独创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弥足珍贵。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6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点开之前:谁这么嚣张?

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火了。这篇#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作者是钱伟长,18岁那年,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物理却只考了5分。九一八事变后,他决心学造飞机大炮以振中国军力,终成一代物理大师。

这篇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作者是钱伟长,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这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点开之前:这么嚣张?点开之后:哦没事了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是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39] 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40] 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1939年9月2日,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钱伟长在留学途从王竹溪那里借到拉夫著的《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他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之创新思想,提出了新的统一内禀理论。 1940年9月中旬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吉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吉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辛吉教授提出把两种理论合在一起,钱伟长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冯·卡门教授祝寿文集之中。爱因斯坦看后说:“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的名言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43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尤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谁也想不到。钱伟长高考的时候,文科考得很好。他语文和历史满分,共200分。然而,他在科学方面做得很糟糕。他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考了20分。

钱伟长理科考得那么差,按理说要么考不上大学,要么上大学的时候只能选文科。然而,他选择了科学。后来,他在科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后,钱伟长在科学上做的很烂。为什么他反而选了理科,清华大学物理系同意让他读?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他的父亲叫,是吴越王六世孙的后代。钱智读书时,学习成绩和学识都很优秀。最后被推荐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深造。然而,因为他必须培养他的三个弟弟,同时支持他的家人,他回到家乡,创办了心有小学,并担任校长。

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经过一段动荡时期,民国初年,钱智在七方桥开办了七方桥心有小学。然后去荡口和后宅办学。因此,钱智是著名的教育家。钱伟长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当钱伟长16岁时,也就是1928年10月,他的父亲钱智因病去世。钱伟长只好跟着叔叔钱穆,去苏州上高中。

众所周知,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清末民国的历史研究上颇有建树,是一位著名的学者。1927年到苏州中学教更高班语文,于是父亲去世后,钱伟长随叔父钱穆到苏州求学。

但是,钱伟长以前从来没有学过数学和物理,尤其是英语。所以他高考的时候,这几科都考的很差。他英语0分,物理5分,化学数学20分。钱伟长虽然理科考得很差,但是文科考得很好,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

当时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不一样。那时候的高考属于不拘一格的人才。只要某一科表现突出,他们就可以上大学,而不是看总分。这也是当时高考非常著名的一个特点。钱伟长因为语文和历史考试成绩优异,同时被清华、交大、浙大、武汉、中央五大名校录取。钱伟长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上清华后,准备去清华读历史系。他去找和他叔叔钱穆有关系的顾颉刚,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知道,顾颉刚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方面是因为钱伟长是钱穆的侄子;另一方面,由于钱伟长历史考了满分,顾颉刚对这位历史天才非常重视。因此,他欣然同意去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

同时,顾颉刚还向时任历史系主任的陈寅恪汇报了此事。陈寅恪听说有个历史满分的学生来读书。他心里当然很高兴,爽快地答应了。

然而,1931年钱伟长刚进清华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军一夜之间占领了东北三省,中国军队在东北三省毫无抵抗,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这件事对钱伟长触动很大。他认为,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然而,一旦日本人入侵中国并将其摧毁,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可能从此消失。中国可能在他们这一代约会。

所以钱伟长认为读历史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至少对当时的现实没有帮助。要有很大的帮助,你必须学习科学,尤其是物理。只有学好物理,造好飞机大炮,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人赶出去。

于是,钱伟长一夜之间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他不想学历史,他想学物理。

钱伟长先去找顾杰刚,向顾杰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希望顾颉刚能够帮助他,说服他的叔叔钱穆,希望钱穆能够支持他的决定。

虽然顾杰刚觉得钱伟长物理成绩不太好,毕竟只考了5分。但是,年轻人有这样的远大志向,当然要积极支持。于是他主动帮钱伟长劝说钱穆,说我们国家首先要站起来。不站出来,就会因为科学落后而被欺负。优优资源网的年轻人有一个学理科的志向,我觉得应该支持他。

本来钱穆是坚决反对的。但在顾颉刚的劝说下,钱穆最终同意了钱伟长的决定。

钱伟长想转清华物理系,物理只考了5分。优优资源网科技部部长吴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一个考试只考了5分的孩子怎么可能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顾杰刚因此帮助钱伟长说服了吴。顾颉刚对吴说,年轻人有选择志向的权利,他愿意为国家学习,所以他一定能克服困难。虽然他考试只考了5分,但主要是因为他学习晚。只要他有坚定的志向,我相信他能考上。

为了顾颉刚,也为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最终,吴勉强同意钱伟长去物理系学习。不过,他也提了一个要求。如果一年后,钱伟长的数理化成绩不能达到70,那他就不能继续读下去了。

这边,顾颉刚又和钱穆商量,要钱穆给陈寅恪解释。毕竟陈寅恪一直在等历史和语文都得了满分的高材生来这里读书。然而等了很久,这个人迟迟不来。最后,经过钱穆向陈寅恪解释,陈寅恪也明白了钱伟长的意思。

经过钱伟长一年的努力,所有的理科科目终于达到了吴主任的要求。于是他继续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此后,钱伟长致力于科学的深入研究,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正如顾颉刚所说,钱伟长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正是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爱国情怀,有自己的努力,所以最后才能成功。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31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面对钱伟长,推选委员杜玉波说,奠基中国近代力学,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一生坎坷,从未放弃理想,为国家谋,为天下谋。

推选委员纪宝成说:《论语》载: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钱先生以毕生的身体力行,昭示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信仰。

颁奖辞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事迹回溯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钱伟长:如果要是考状元,我是要考状元的。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得知这个屈辱的消息后,当天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钱伟长:蒋介石说的,谁要站起来,不要抵抗,因为人家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这个火了,年轻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个玩意儿了,我要学飞机大炮。

而之前的录取考试中钱伟长数理化加英文的总成绩只有25分,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钱伟长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

钱伟长:我这些都没考虑。我是将来要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

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后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

1939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获得宝贵的去加拿大学习的资格,但是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逗留三天,钱伟长等留学生拒绝上船。

钱伟长:我就不干了,敌国我们不能去,当场就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埔江里头了。

经过近一年的等待,1940年8月,钱伟长等留学生才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轮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赴加拿大50天后就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名,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至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收入颇丰。

钱伟长:那很不错,大概八万美金一年呢。

就在钱伟长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

钱伟长: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

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

钱伟长:最后一项我填不下去了。他是讲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

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钱伟长: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听这些话。 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

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成为不了当时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蓝图才刚刚展开,反右运动来了。1957年6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扫地一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

钱伟长: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我也不退。

被打成右派后,钱伟长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一百多项。

钱伟长:我是爱国的,对国家好才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

1979年钱伟长重新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直至2010年去世。九十八年,钱伟长用九十八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主要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8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37位用户喜欢。

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生。那年9月2日,途经香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用,第一次留学夭折了。那年12月底,中英庚款会第二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大留学。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上船后,钱伟长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他和大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他和很多人一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携行李下船登陆,第二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月,钱伟长一行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大学,由于在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身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手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老师的话:“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他是炎黄子孙,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

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人才,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工作。 这一时期,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除此之外,钱伟长还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但是,他的科学报国路并不平坦。1957年1月31日,因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提出了与苏联教育思想相悖的不合潮流的见解,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职。

钱伟长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但是,这并未能阻止他对教学与科研的追求。他把工作转入“地下”。一些懂行的专家请他开设各类讲习班,诸如为北京地区冶金学界讲授“晶体弹性力学”、为航空学界讲授“空气弹性力学”、为力学界讲授“颤振理论”……他的这些系统讲座为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工厂做炉前工。他没有抱怨,而是和工人们一起,自己建造了 热处理车间。 他发明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轻易地拿起52公斤重的铁棒。他还和工人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之后,钱伟长接到周恩来总理特派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可是,钱伟长只有学生时的化学基础,他并不懂电池。为了研究坦克用的高性能电池,以解决我国坦克“走着走着就停了”的问题,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查了三百万字的资料,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制出了比美国通用公司产品性能更高的电池。

钱伟长身处困境却研究不辍,他追求科学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的强盛与发展。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三钱”之一的学界巨星,钱伟长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法”。这些科研成果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用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实现了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

他是我们抬头仰望着的星空中的璀璨星斗。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民族不断开拓前进。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七七事变”的爆发,扰乱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事业,也暂时中断了钱伟长的学习。清华大学迁到了昆明。为了筹集路费南下,钱伟长在天津教了一年中学物理课。

一年后,钱伟长和四个朋友一起,乘船经香港、越南海防,再从河内经滇越铁路,于1939年初到达昆明西南联大。

刚到西南联大,钱伟长就得到了执教的机会,此时他也遇见了该校中文系四年级女生孔祥瑛。这年七月,钱伟长参加中英庚款基金会第七届留英公费生考试被录取。孙祥瑛正巧大学毕业,两人决定结成终身伴侣。8月1日结婚这天,清华文科方面由朱自清出面,理科方面由吴有训出面,分别担任主婚人和证婚人。

刚结婚的钱伟长准备去读“庚款”的研究生。1939年9月2日,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

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钱伟长借到一本《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不仅板、壳分开,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苦苦埋首数月,他用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居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

3个月后,钱伟长再次出发,准备去加拿大深造——由于战争爆发,许多英国的名教授都逃难到加拿大去了。

在上海英租界接学生们上船后,中英庚款的负责人把护照发给学生,护照上有日本的签证。钱伟长回忆说:“他倒是好意,说你们过日本的时候啊,息船3天,没事可以到横滨去玩玩。”但留学生们不愿领情。

“日本占领我国领土,我们受了那么多苦,还签证跑那里干什么?当场有留学生就把护照扔进黄浦江里了,22人全下船了。结果负责中英庚款的那位英国人自己承认错了。他说我们不懂得你们中国人的爱国心,你们先回去再说。”

1940年9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批接受中国研究生。

钱伟长跟随的是应用数学系的辛祺教授。师生第一次见面,辛祺教授就发现自己和钱伟长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只是导师宏观,学生微观而已。尽管当时所得到的结果还不能统一,但深信既是同一实质,必将能统一。也就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即决定师生分两段写成一篇论文,投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祝贺冯·卡门教授60岁诞辰。

祝寿论文集于1941年夏季刊出,共24篇论文,作者均为“二战”时集聚北美的知名学者,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铁木辛柯、科朗等,钱伟长是唯一的中国青年学子。这一成绩增加了钱伟长的知名度。经过一年努力,钱伟长打通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通道,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钱伟长事迹感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9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

钱伟长长期从事力学研究,在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41年提出“板壳内禀理论”,其中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称为“钱伟长方程”。1954年提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获1956年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79年完成的“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4年设计提出的“钱码”,获得198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银牌奖。曾被授予波兰科学院院士,加拿大拉尔逊多科大学荣誉教授。1986年被选为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1988年获澳门东亚大学荣誉博士称号。1997年9月23日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等共约300余万字;还担任5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和一些国内学术刊物的顾问。曾创办《应用数学和力学》刊物,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著有《变分法及有限元》、《广义变分原理》、《穿甲力学》,合著有《弹性力学》。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这件事被转到著名科学家冯·卡门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钱伟长正在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他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中国科学家钱伟长。

作为一名教育家,钱伟长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突出贡献。他提出了“拆除四堵墙”的办学理念;坚持“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提倡和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

在1949年至1956年的短短几年间,钱伟长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参与制定了我国“十二年科技规划”。

1990年后,钱伟长还担任暨南大学的名誉校长和校董会董事长,漳州大学、沙洲工学院的名誉校长,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侨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还任美国《应用数学进展》、《国际工程科学月刊》,荷兰《分析和设计工作中的有限元》,英国《薄壁构件》等杂志编委;乌克兰《应用力学》等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编审委员会委员;《辞海》副主编;重庆出版社《现代化探索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应用数学和力学丛书》主编。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一段不完美的人生开局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镇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曾在家附近的池塘里捉过虾、摸过鱼,为了生计,他还曾帮家里采过桑养过蚕、挑过花刺过绣。但是,他有一个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大家庭--他的父亲钱挚和四叔钱穆(后成为中国国学大师)擅长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六叔和八叔分别以诗词、书法和小品、杂文见长。在这些家里人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祖国浩瀚的文化。钱伟长在进小学以前就读过《水浒传》、《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名著。

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某种程度上“救”了年轻的钱伟长。初中毕业后,祖母和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去捧邮局职工、铁路员工之类的“铁饭碗”,养家糊口。但是这一主张遭到钱伟长父亲和四叔的反对。渴望继续学习的钱伟长,为了减少奶奶和母亲的反对力度,就拼命帮家里干活。幸运的是,他和父亲以及四叔赢得了“胜利”,最后还是争取到了读高中的机会。

侥幸升上高中的钱伟长学得很苦。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的小学和初中是断断续续的,因为经常遭遇停学逃难,11年的小学初中生活,真正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五年。因此,他的数学只学了一点点,物理和外语也没有学过。

好在,他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严老师。严老师经常为他开小灶。在自修室熄灯后,钱伟长就和严老师一起到他的办公室挑灯夜读,高中三年养成的“开夜车”的习惯一直陪伴着钱伟长后来的科学研究。

也恰恰是这段磨难,练就了钱伟长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韧刚毅的品质。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高考物理只有五分,却选择弃文从理

1912年10月,钱伟长出生在江南小城无锡,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在小学之前就熟读《水浒传》、《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18岁那年,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但是钱伟长的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更是考了0分。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成绩是要被拒之门外的,但是钱伟长的中文和历史成绩过于优秀,被破格录取。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民族情绪高涨。消息传到清华园之后,钱伟长在一夜之间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这对于高考数理化加起来只有25分的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终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钱伟长选择物理系之后,除了吃饭睡觉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八名优秀毕业生之一,之后有去到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辗转来到美国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

在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抗日战争胜利,他毅然选择了回国。1946年5月,冲破重重阻碍的钱伟长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这一年他34岁。回国后的钱伟长在大学当起了老师,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

这一时期,钱伟长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著作。他为我国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3年,已经年过七旬的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校长,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他最关心的是人才的培养,1996年上海大学已经是全国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10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与世长辞。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

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特别是历史卷中的那道关于二十四史的题,我听说只有你一人得了满分;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却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对你来说,学中文更合适,为什么一定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说:"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试期间,我看到外国人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无非就是靠着他们的枪炮比我们好,我觉得文学救不了现在的中国,现在国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两位教授.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仍然回中 文系.同时吴教授还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物理系功课负担很重,没有强壮的身体,难以应付.钱伟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16篇范文)

一:在教学上,钱伟长辛勤耕耘、不断进取,在繁忙的公务中常抽时间和学生、青年一起具体地探讨如何攻难关、做学问,他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快乐.他思路敏捷,见多识广,心地坦诚,随时都有令人叹止的新点子 .1951年,钱伟长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1956年他和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在教育事业方面,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钱伟长信息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16篇范文)87人关注

    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与世长辞。当晚,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一片哀婉,数百名师生自发来到广场,点燃烛光、手持鲜花,举行哀悼仪式, ...[更多]

  •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69人关注

    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与世长辞。当晚,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一片哀婉,数百名师生自发来到广场,点燃烛光、手持鲜花,举行哀悼仪式, ...[更多]

  •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16篇范文)65人关注

    一:在教学上,钱伟长辛勤耕耘、不断进取,在繁忙的公务中常抽时间和学生、青年一起具体地探讨如何攻难关、做学问,他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快乐.他思路敏捷,见多识广,心地 ...[更多]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16篇范文)63人关注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 ...[更多]

  •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16篇范文)60人关注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尤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谁也想不到。钱伟长高考的时候,文科考得很好。他语文和历史满分,共200分。 ...[更多]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52人关注

    在留学生涯刚起步的时候,能写出一流的论文,这让钱伟长树立了自信。同时这位论文集中唯一的青年学生,也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两年后,在他的欢迎下,钱伟长来到了美国 ...[更多]

  •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27人关注

    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他渴望回国效力。他如是描述当时心里的矛盾:“我爱国吗?干吗有本事为外国人服务呢?”他多次 ...[更多]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23人关注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