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事迹

钱伟长事迹感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25 19:05:02 查看人数:1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钱伟长事迹感悟 2306字 41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268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1388字 20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49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1775字 23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62人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2256字 53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136人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2581字 28段 9分钟 14分钟 20分钟 116人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771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47人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3455字 41段 12分钟 19分钟 27分钟 294人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 728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88人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 3118字 20段 11分钟 17分钟 24分钟 261人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 363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10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866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64人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事迹简介一览 5094字 59段 17分钟 28分钟 40分钟 279人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752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53人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事迹简介一览 1384字 24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28人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903字 8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241人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 1278字 16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83人

钱伟长事迹感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06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无锡县立初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读书。

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1931年,获得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物,转学物理系。在校期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同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并与孔祥瑛结婚。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用50天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祝寿文集内。

1941年,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1946至1957年,研究圆薄板大挠度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润滑理论、压延加工、连续梁、扭转问题、建筑史、扁壳跳跃和方板大挠度。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

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

1950年,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组织部部长。

1951年,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

1952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

1954年,提出了“圆薄板大挠度理论”(1956年获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54年至1958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同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当年1月发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反对苏联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工作思路,提倡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在清华大学内引发三个月的大讨论,当年6月最终因为建议理工合校及参加民盟会议等原因在反右中被划为右派分子,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万能科学家,停止一切工作。

1958年1月15日,钱伟长在清华大学被正式宣布为“右派分子”,并定为极右分子(这是最严重的等级),除保留教授职务外,其余职务全部撤消,接受批判。后因毛泽东一句“钱伟长还可以当教授嘛”,使他免去北大荒劳动改造的厄运,但是由一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划为右派之后,钱伟长被强制劳动改造,先做实验室助理,扫地劳动一年,其子女被禁止上大学。后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1957至1976年,从事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以及变分原理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研究。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

1968年至1971年,他在下放首都特钢厂“劳动改造”期间,担任炼钢车间的炉前工,帮助工厂设计制造了800吨水压机和2000平方米的热处理车间及其设备。

1972年,钱伟长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1977至1990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1980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当年5月,在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创办《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

1981年,被任命为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1982年,“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1979年完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2年,在中央组织部关于同意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他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1983年1月19日,钱伟长到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1983年至2003年,历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同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钱码”获得198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银牌奖。

1988年,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91年6月,钱伟长被聘为暨南大学名誉校长。1994年1月25日接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职务。

1994年5月17日,经上海市政府任命,钱伟长继任为上海大学校长。

199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2001年11月,受聘为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2006年,获多伦多大学杰出校友奖。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遗体于2010年8月7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8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我国力学专家钱伟长高考物理成绩只有5分,即便如此,他依然因国文、历史双百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然而,去清华报道的第二天,他竟想“弃文从理”,要求转到物理系。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不仅破格进入了物理系,还成了优秀毕业生!

这一系列异乎常人的举动,都源自于他的赤子之心。

钱伟长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是乡村教师,四叔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文学很感兴趣,并积累了扎实的国学基础。

由于连年战乱和父亲的去世,导致他的求学过程断断续续。高考前,数学只学了一些皮毛,英语和物理更是零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却在高考时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其作文《梦游清华园记》更是受到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还被刊登到了《清华周刊》上。

而他的理科成绩就惨不忍睹了:化学和数学一共只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

钱伟长被破格录取得益于当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考录取制度,怪才偏才都可以去读大学,甚至是顶级学府。

1931年9月17日,钱伟长来到清华大学报道。入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民族危亡。爱国心和责任感让他激愤不已:“没有飞机大炮,我们可以自己造。我要学习如何造飞机大炮”。

钱伟长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弃文从理,选择攻读物理系。

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每年招生不超过10个人,以钱伟长的成绩进物理系实在太难了。毫无意外地,他遭到了时任物理系教授吴有训的拒绝。

首次尝试受到挫折的钱伟长并没有妥协,他决定软磨硬泡。每天早上6点,他就来到吴有训办公室前,吴有训一到,他就上去“磨”,弄得吴有训哭笑不得。与此同时,钱伟长还找到了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教授,坦陈其转系的初衷。幸运的是,叶企孙得知他的决定后十分赞赏,认为国难当头,持这种想法应该支持,他不仅同意钱伟长的申请,还鼓励钱伟长学好物理。

就这样,在钱伟长的锲而不舍和叶企孙的帮助下,吴有训终于松口了。不过,他也对钱伟长提出了附加条件,一年级结束后,数理化的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如果达不到,就转系,哪来的回哪去。

钱伟长兴奋地答应了下来,并开始争分夺秒地攻读他最弱的几门学科。

当时清华大学理科课程用的是英文教材,钱伟长的英文基础太差,只能挨个查字典。同时,文科和理科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起初,钱伟长用以往死记硬背的文科方法学习,元素周期表、公式,他全都背了下来,却效果甚微。一连七周的随堂测试,都不及格。

后来,在吴有训的帮助下,钱伟长开始改进学习方法,他不懂就问,不弄懂不罢休。有一次,为了弄懂微积分的一个知识点,他从中学数学开始学起,直到所有知识点都融会贯通。

通过不断摸索,钱伟长终于找对了学习方法,他的成绩不断提升,一年后,他达到了吴有训的要求,顺利升入了二年级。

1935年,钱伟长和同学顾汉章合作完成的论文《北京大气电的测定》在全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这篇钱伟长从事科学工作的“开篇之作”,提供了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因此受到了物理界的普遍关注。

同年,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继续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此后,钱伟长在科学领域不断深入研究,最终成为了中国近代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并为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对理科一窍不通,逆袭为力学泰斗,他秉持“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信念,积极投身祖国科研建设。钱伟长用他98年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国士无双”!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5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三钱之一,伟大的科学家。中国力学之父。

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织部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常委,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漳州职业大学名誉校长,沙洲职业工学院名誉院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江南大学名誉校长、名誉董事长,暨南大学名誉校长、董事长,扬州大学名誉董事长,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名誉校长,天津市耀华中学名誉校长,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主编,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

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提到“力学之父”,肯定会有人想到阿基米德,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力学之父”,他就是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由叔父钱穆教养成人,高考被五大名校同时录取。

钱伟长的父亲钱挚,因为在钱伟长幼年就去世了,所以教育钱伟长的任务就落在了叔父钱穆的身上。

而钱伟长却没有让叔父失望,努力学习,在1930年,他从无锡市第一中学毕业了,回馈给叔父的便是同时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的好成绩。

钱伟长高中时是一个偏科很严重的学生,高考的时候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但是他却考进了清华大学,原因就是他的中文与历史都是100分,这让他直接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给录取了。

不过因为当时的国情,本来文科双百,物理5分的钱伟长竟然毅然决定弃文从物,他转学到了物理系。

几年的时间他沉下心来像是重新学习了一遍物理知识,在1935年,他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并且还获得了换专业后的第一个奖励——“高梦旦奖学金”。之后,钱伟长在导师吴有训的帮助下做光谱分析,并且成功公费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

期间,他仅用50天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还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自此,他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也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学成之后,他带着初心回到了祖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另外还是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

从此他便开始了为祖国奉献的一生。

1956年,是他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同年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自此他便在国土上长期从事力学研究。不管是晦涩难懂的板壳问题、广义变分原理,还是常人避而远之的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他都做出了杰出的的贡献。他不仅提出来了“板壳内禀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还发表了近100篇论文,包括《应用数学与力学论文集》,约300万字。

钱伟长为中国的力学领域做出了数不尽的贡献,包括机械工业、土木建筑方面,还有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所以他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他获得无数奖项,心系教育事业。

1956年,他获得了国家科学奖二等奖;1982年,凭借“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钱伟长曾被授予波兰科学院院士,加拿大拉尔逊多科大学杰出校友与荣誉教授。另外钱伟长还是国际理论力学大会最年轻的大师。

在教育上,钱伟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中国力学研究提供了场所,另外,也是他创立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力学系,并且招收了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作为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的创立者,钱伟长也为教育事业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拆除四堵墙”,坚持“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等等。

钱伟长是伟大的科学家。为中国力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人能及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敬。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56个字,有5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父亲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

1925年,先后在无锡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读书。

1928年,父亲病逝后,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数理化和西洋史。

1930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考被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1931年,获得吴蕴初设立的“清寒奖学金”,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物,转学物理系。在校期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并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同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6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并与孔祥瑛结婚。

出国留学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用50天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60岁祝寿文集内。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年--1946 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学成归国

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6至1957年,研究圆薄板大挠度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润滑理论、压延加工、连续梁、扭转问题、建筑史、扁壳跳跃和方板大挠度。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

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

1950年,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组织。

1951年,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

1952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

1954年至1958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7至1976年,从事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以及变分原理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研究。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

晚年时期

1972年,钱伟长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7至1990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1980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1981年,被任命为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1983年,调任至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1983年至2003年,历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同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

1988年,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90年后,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1994年,钱伟长继任为上海大学校长。

199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2001年11月,受聘为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遗体于2010年8月7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

国学大师钱伟长的人物评价

参与了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1980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促进了力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的力学事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科学分工做得很仔细,有什么工作他都做。(钱学森评)

钱老先生对力学贡献很大,他是力学奠基者之一,他对后辈非常关心,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都很关心,作为上海大学校长,很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很重视基础科学。(谷超豪评)

钱伟长老先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者,虽然这么大年纪,但还一心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探索。上海大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个典范。(饶子和评)

在为人方面,他用谦逊的态度为后辈树立了非常良好的楷模。(吴树青评)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81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116位用户喜欢。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钱伟长的大学路

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再次面临失学的境地。然而,机遇似乎很眷顾他这个有准备的年轻人。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吴蕴初先生那年决定设立“清寒奖学金”,以考试选拔补助家境清寒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钱伟长抓住了这个不可多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一个月内在上海分别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五所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原本是打算多争取被录取的机会,结果,钱伟长居然都考中了。在时任北大教授的四叔钱穆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清华大学。

那年9月10日,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历史系的陈寅恪、中文系的朱自清和闻一多都喜欢上了这个文史知识积累都不错的“才子”,最后他选择了中文系。

刚刚入学,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东北大地。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和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圆明园,实地感受了一段中华民族曾经的被侵略的屈辱史。曾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称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是满目疮痍。看到那些,钱伟长震惊了、愤怒了,决定弃文学理,他要研制飞机、大炮,要科学救国。

从圆明园回来的第二天,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要攻读物理系。吴有训教授查看了他入学考试成绩后,对他说:“你的数理化总共得分25分,中文考这么好。你还是读中文系吧!”

“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大炮,是为了救国。”钱伟长说。

“学文也同样可以救国呀!”吴有训反驳说。

钱伟长并不接受吴教授的逻辑,他就是要读物理,而且他有他的招。从被拒绝的那天起,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没办法,吴有训教授有条件地让了步:“你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中,化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你每门都要能考70分,才收你。若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文学院。”

这个条件虽然很苛刻,但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对于有“追求”的钱伟长来说。从此,这个身高只有1.49米的小伙子拼了命,开始恶补数理化。在同学们那里,对他的印象就是,天天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演算。

那段时间,他一天最多睡5个小时。早晨5、6点起床到科学馆去读书,晚上学校10点熄灯后,他就躲在厕所的角落里看书,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

一年后,钱伟长成功地越过了吴教授给他设定的门槛--通过了物理系的考试。和他一起转进物理系的有五个人,他是唯一一个留下的人。四年后,他更是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学生。

为了科学救国,曲折踏上留学路

1939年,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由中英庚款会组织的第七届留英公费生。那年9月2日,途经香港赴英时,他搭乘的去英国的客轮被扣作军用,第一次留学夭折了。那年12月底,中英庚款会第二次通知钱伟长等在上海通过海运转去加拿大留学。因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和许多英国知名教授,都逃到加拿大去了。上船后,钱伟长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他和大伙认为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他和很多人一起把护照扔在黄浦江里,携行李下船登陆,第二次留学也就此夭折。

1940年8月,钱伟长一行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他们再度乘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对特意前来送行的四叔钱穆说:“我此次西行,绝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家庭,而是走向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

在多伦多大学,由于在板壳统一内禀理论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钱伟长得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

1942年,钱伟长被冯·卡门召到身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与当时已是冯·卡门助手的钱学森合作,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身在异国他乡,但钱伟长谨记周培源老师的话:“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他是炎黄子孙,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得知国内抗战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

由于他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导弹技术研究,美国有关方面劝他留下,而且他的恩师冯·卡门始终不肯答应。无奈,钱伟长便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面的6岁儿子为由,申请回国探亲。1946年8月6日,这位一心报国的动力学家只随身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籍,一路辗转,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清华园。

并不平坦的报国路没能阻挡炽热的报国情

回国后,为了培养更多科学救国的人才,他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承担审稿工作。 这一时期,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除此之外,钱伟长还开创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但是,他的科学报国路并不平坦。1957年1月31日,因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提出了与苏联教育思想相悖的不合潮流的见解,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职。

钱伟长经历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但是,这并未能阻止他对教学与科研的追求。他把工作转入“地下”。一些懂行的专家请他开设各类讲习班,诸如为北京地区冶金学界讲授“晶体弹性力学”、为航空学界讲授“空气弹性力学”、为力学界讲授“颤振理论”……他的这些系统讲座为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68年,钱伟长被下放工厂做炉前工。他没有抱怨,而是和工人们一起,自己建造了 热处理车间。 他发明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轻易地拿起52公斤重的铁棒。他还和工人们一起设计制造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之后,钱伟长接到周恩来总理特派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可是,钱伟长只有学生时的化学基础,他并不懂电池。为了研究坦克用的高性能电池,以解决我国坦克“走着走着就停了”的问题,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查了三百万字的资料,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研制出了比美国通用公司产品性能更高的电池。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2010年钱伟长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给予他的评价,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三钱”之一的学界巨星,钱伟长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法”。这些科研成果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用赤子般的爱国情怀,实现了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

他是我们抬头仰望着的星空中的璀璨星斗。他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自强不息、安贫乐道的气节,探索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民族不断开拓前进。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7位用户喜欢。

因“9·18事变”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

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拒绝中美交战时为美国效力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钱伟长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55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9·18事变”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

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拒绝中美交战时为美国效力

1946年,在国外生活得很好的钱伟长回到国内,到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二战时曾帮伦敦免遭德国导弹袭击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伦敦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地面造成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攻击,伦敦就可避免遭受导弹伤害。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倡议拆掉“四堵墙”

1983年,钱伟长辞去长达38年的清华教授职务,只身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担任校长期间,钱伟长提出“三制”———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教改措施,如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

钱伟长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师资队伍、科学学制、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他说:“我从美国回来就是为了祖国,我要培养更好的学生!”

钱伟长认为,大学教育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专业不应分得过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家不是在大学的“摇篮”里培育出来的,而是在长期建设工作的实践中锻炼成长的。

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了现在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直至逝世。

成就

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

钱伟长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

缅怀

网友沉痛悼念钱伟长

钱伟长逝世的消息让无数国人哀恸。网民自发以发表博客、论坛留言以及制作哀悼网页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要继承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自天津的网友“昂雷斐特”写道:“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巨擘钱伟长教授。您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追求民主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您的功绩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钱老走好!谢谢您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您和您这一代人,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网友“funs2006”写道。

网友“李红A”写下一首悼钱伟长的诗: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三钱”国宝铸栋梁!“力学之父”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中国航天人缅怀钱伟长

一代大师钱伟长溘然长逝,中国航天人纷纷表示哀悼。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惊闻钱老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大师的逝世,是我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陈昌亚说,“除了哀悼,我们更应该牢记前辈的教诲,继承和发扬钱老做学问、做人的优秀品格,追随大师的志向,继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贡献。”

陈昌亚说,作为晚辈,很早就知道了钱伟长先生的事迹,也正是“三钱”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他一步步走上科学道路。“‘三钱’是中国科学界学习的标杆。”陈昌亚说,前辈们极具爱国精神,很多人都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费尽周折从国外返回,一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穿周总理的鞋子出访

1972年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周恩来叫秘书派车去清华大学找钱伟长,这才知道他还在首都钢铁厂劳动。秘书又赶到首钢,带着来不及换下劳动服的钱伟长赶到会议现场。周恩来见状,叫来秘书换衣服给他,并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才得以出访。

科学老爷爷”竟是铁杆“体育迷”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不拿工资没有房子的大学校长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忆钱伟长:

得知钱伟长逝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祁淑英因写《中国三钱》而对三位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钱伟长离世后,中国再无“三钱”。祁淑英2005年在上海大学招待所采访过钱伟长,当时这位大科学家给他的感觉是和蔼可亲。

祁淑英说,钱伟长不管是在清华大学还是上海工业大学,走到哪儿都很认真,特别是当上海大学校长后,不拿学校一分钱薪金,在上海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常年住在学校条件很一般的招待所,祁淑英采访钱伟长就是在招待所里。

回忆起2005年对钱伟长的采访,祁淑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钱伟长刚刚从老家荡口的小学视察回来,钱伟长的家乡情结很浓,每年都要回故乡,和故乡的孩子们见面交流。祁淑英先到上海等着钱伟长,住在上海大学的招待所。钱伟长回来后,住的也是招待所。

祁淑英告诉记者,那年钱老93岁,住的是招待所的里外套间,房间陈设非常简洁,让她难以相信这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生活如此简朴。钱老身边没有家人服侍,只有一位秘书和两位保卫人员。见到钱老的时候,感觉他人很精神,就是腿不太好,需要人扶着。钱老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这位不拿工资,不要宿舍的大学校长吃饭去招待所的食堂,祁淑英亲眼看见钱老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一荤一素一汤。祁淑英说,钱伟长一生为公,心里不想着自己,上海大学在他的带领下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祁淑英在给钱伟长秘书的敬联中写道:“钱老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

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特别是历史卷中的那道关于二十四史的题,我听说只有你一人得了满分;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却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对你来说,学中文更合适,为什么一定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说:"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试期间,我看到外国人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无非就是靠着他们的枪炮比我们好,我觉得文学救不了现在的中国,现在国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两位教授.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仍然回中 文系.同时吴教授还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物理系功课负担很重,没有强壮的身体,难以应付.钱伟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18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7分钟,慢速需要24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学教师,家庭负担重,依靠微薄的薪酬维持家庭生活。因自小受家教影响,钱伟长逐渐养成刻苦自励、坦荡做人的性格。钱伟长5岁入小学读书,后来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就读,开始接触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培养出对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兴趣。1928年,只读了一年初中的钱伟长就考入了苏州中学。苏州中学是江南名校,学校里有许多优秀教师,包括他的四叔钱穆。

苏州中学毕业后,钱伟长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很矛盾,是继续求学还是找一份稳固职业。求学中他一直接受四叔接济,母亲和祖母坚持不能再给四叔增加负担了,但钱伟长又不舍得放弃学业。正在这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上海的一位化学家、天厨味精厂总经理吴蕴初要设立一个“清寒奖学金”,每年为12名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寒的学生提供上大学的资助。钱伟长获悉后决心去试一试,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考取了这份奖学金。暑假,钱伟长只身来到上海,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升学考试。当时各大学都自设考场自出考题,文科和理科都是相同的试卷。钱伟长的理科和英语成绩一般,但在文史方面的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历史试卷有一道题目,要写出二十四史的名称、卷数和作者名,许多学生被难住了,但钱伟长却得了满分。不久,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上述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后,钱伟长接受了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就读。

1931年9月刚入学,“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钱伟长苦苦思索救国报国之途径,他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有些不解,对钱伟长说,“我查过了你的试卷,语文、历史都考得很好,数理化的成绩却不理想,对你来说,学文科很合适,为什么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回答说,“我本来喜爱文学,也准备学文科,但是现在我感到学文科救不了中国,我们国家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吴有训被这位年轻人的爱国热情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提出有一个条件:可以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后数理化的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仍转回中文系。钱伟长接受了这个条件,决心在这一年里夜以继日刻苦努力。他首先攻下了英文关,尔后,继续向数理化进军……年终考试时,他的成绩全都在70分以上。

报国之心倍切

1939年7月,中英庚子赔款基金委员会公开招聘留英公费生20名。社会上报名应聘的人数多达3000多人,钱伟长参加了这一角逐。他选择的是力学专业,只有一个名额,由于他和郭永怀、林家翘3人的考试成绩完全一致,经招生委员会再三斟酌,决定将3人同时录取,这样录取名额变成了22人。

钱伟长和郭永怀、林家翘三人一同进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在导师辛格教授的带领下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术研究。钱伟长到校第一天与教授谈话,获知导师也正在从事板壳理论的研究,这和他在国内研究的课题是一致的,只是研究的路径不同。辛格教授是从宏观方面研究板壳,得到各种板和壳统一的内力素平衡方程,钱伟长则从微观方面研究板壳的静力平衡条件。钱伟长很高兴,商议后决定两人合写一篇论文,由辛格指导,钱伟长执笔,仅用50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后来这篇论文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家论文一起刊登在学术期刊上。

1941年,钱伟长获得多伦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10月又完成博士论文,11月进行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薄板薄壳的内禀理论》中有许多创新,对欧美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薄壳大挠度方程被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1946年5月,钱伟长在美国转机,登上一艘货轮踏上归途,经过20多天的航行抵达上海。同年7月,钱伟长应聘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但昔日幽静美丽的校园,在战争中沦为军医院、马厩、杀人坑,满目疮痍、荒草萋萋,多数建筑已是“四壁皆空”。钱伟长和少数到校的师生,积极投入复校工作。开学后,钱伟长每周讲授15节课时的力学。每月的薪金甚少,在生活的压力下,钱伟长不得不在多所学校兼课。此时,美国的研究所发来邀请,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并表示可以全家迁美定居。但是他们也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在一份保证书上签字,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要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断然予以拒绝,他在这份保证书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NO”。

把科教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1949年3月,清华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钱伟长任常委兼教务长。在超负荷的工作条件下,钱伟长不放弃教学工作,并对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1972年10月,我国派出科学家代表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访问结束后回国作总结汇报,钱伟长提出要加强应用计算机的建议,因为他在国外看到计算机已被广泛使用,对各项信息管理、科研工作开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钱伟长重点介绍各国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提供了相关资料和建议。

事后,社会上流传有关部门不通知钱伟长出国是因为怕他趁访问之机“移居国外”。有记者专访钱伟长,他坦诚地回答说,“我是不会走的,我在壮年时代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回到了战乱中亟待建设的祖国。物质享受对我如浮云,把知识和技术献给国家和人民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我的岗位就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竭尽全力办好上海大学

钱伟长来到上海大学,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和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他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进行改革。首先是明确上海大学的定位和办学方向。根据上海大学是主要为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提出要“拆掉四堵墙”。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社会和工厂并为之服务;二是拆除校内各部与各学科之间的墙,打通现存的“部门所有制”;三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积极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四是拆除旧的教学思想的墙。“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是外部指导,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钱伟长还在上海大学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在新校区栽树种花,开河养鱼和鸳鸯,“是我设计的,法国总理来校参观,对校区优美的环境称赞不已,还向我要去了一对鸳鸯。”

钱伟长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才思敏捷、直言不讳的人。他认为教学是否成功,要看毕业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到知识是否有用。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和培养自学能力,而不是开设过多的专业课和灌输老化的现成的知识。他提出要办好工科,必须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理科和工科互相渗透,有利于把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他提出学校里每一个学科都要把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自己学科发展中去。钱伟长要求上海大学教授同时要挑起教学和科研两副担子。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靠做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这是主要的方法。钱伟长提出,大学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为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如果学生毕业后,还是不教不会,就说明你办教学失败了,这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钱伟长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心,教他们读文献、出题目,经常和他们进行阶段性讨论。他认为研究生和大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学生看到的东西是人家组织过、消化过、系统化了的东西,而研究生学的东西是正在发展之中的,其中有不少问题,甚至还有争论。教学研究生的方法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吊在半空中,逼着他去想。他说,我喜欢主动的青年人,应该让青年人在老师的面前有平等的地位,引导他们勇于表达自己在学习上的见解。这些带有独创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弥足珍贵。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尽管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钱伟长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当获悉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立即向冯·卡门教授提出了回国请求.可是教授怎么也舍不得放这位精明强干的学生走.最后,钱伟长提出要回国探望阔别6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的6岁的孩子.冯·卡门教授无奈,只得放行,他再三叮嘱钱伟长:"早点回来!"

1946年5月6日,钱伟长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为了不引人注意,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些书籍.

钱伟长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清华园,立即投入了艰苦紧张的复校工作.开学了,工作繁忙,教学任务很重,生活却非常艰苦,他不得不在好几所大学兼课.这时,美国的研究所托人来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可以全家迁去定居,但要在一个表格上签字,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说,当初从美国出来,就没有想到要再回去.他毫不犹豫地在那张表格上写下了"NO".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是中国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中国解放后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 [39] 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40] 为中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1939年9月2日,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钱伟长在留学途从王竹溪那里借到拉夫著的《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他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之创新思想,提出了新的统一内禀理论。 1940年9月中旬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吉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吉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辛吉教授提出把两种理论合在一起,钱伟长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冯·卡门教授祝寿文集之中。爱因斯坦看后说:“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的名言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事迹简介一览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94个字,有5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8分钟,慢速需要40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无锡是一个河网密布的鱼米之乡。然而在上世纪初,当西方科学已是蓬勃发展的时候,无锡市人民还在忍受封建主义的压榨和资本主义的剥削。

钱伟长的父亲作为家中长子,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他肩头,不仅要照顾妻儿,还要照顾底下四个弟弟,生活过得非常困难。因为家境不好,钱伟长格外懂事,在他五六岁时,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田野间,经常能看到钱伟长割草的身影;在小河里,能看到他时而潜入水中捕鱼捉虾;亦或是在他家中,看到他在埋头糊纸盒。

虽然家境贫穷,但钱伟长的父亲格外重视教育事业。钱伟长7岁时,便将他送入当地一所还不错的学堂学习。但没过多久,七房桥就被一场大火吞噬,钱伟长的家也变成了一片灰烬,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没有办法,父亲只好带一家子人从七房桥搬到荡口镇生活,钱伟长也转学到一所小学读书。钱伟长一边用功读书,一边帮家里干活。

小学毕业后,母亲劝他去铁路局或者邮政厅打工,迫于生计,钱伟长不得不辍学打工。1925年,父亲被无锡县一所中学聘用,家里的生活得到改善,钱伟长也得以继续在无锡县学习。

钱伟长来到无锡县立初中读书,因为成绩优异,不久后被叔父钱穆任教的苏州中学高中部录取。苏州中学当时远负盛名,有大批优秀的老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严格的教育制度。在苏州中学,钱伟长对历史文学有很大的兴趣,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物理、化学、生物成绩非常差劲。

之后,父亲因病去世,弟弟妹妹又接二连三夭折,对钱伟长打击非常大。于是,他化悲愤为动力,努力学习,被清华、交通等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听取叔父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兴趣后,钱伟长选择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1年9月,钱伟长怀揣“文学梦”走进清华大学。同年9月18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当时广播里播放着“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并声称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不如节省兵力”。钱伟长听到这句话当时就火大,决定要专攻物理系,学会造飞机大炮。

同时,这一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因“九一八”事变,变得十分热门。清华大学新生都想转专业进入物理系,但是教育资源有限,只有10个名额。

为了可以转入物理系,钱伟长每天早上都去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有训认为钱伟长物理成绩太差,只有5分,不如好好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没有同意。

但最终敌不过钱伟长的坚持,吴有训决定让钱伟长先来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这年期末考试,钱伟长的物理和高数成绩没有达到70分,那就不能继续学物理,要回去好好学文学。

面对吴有训提供的宝贵机会,钱伟长十分开心。虽然他物理考得不好,但他相信自己可以好好学。皇天不负有心人,钱伟长这一年时间都在努力学习,一天最多只睡5个小时。

就这样,钱伟长在一个学期内把高中所有课程都补上了,并且还学完了大学课程,在期末考试中,钱伟长每一门都在70分以上。四年后,钱伟长成为物理系最优秀的学生,他也将自己的“文学梦”蜕变成“强国梦”。吴有训十分器重钱伟长,收他为研究生,二人一起研究光谱分析。

1939年夏天,钱伟长当时正在西南联大任教。这年因为“庚子赔款”事件,英国便在上海、昆明、重庆等地招收20人公费去英国留学。虽只招收20人,但当时却有3千人报名参加考试。

钱伟长也想把握机会,也报名了,但他选择的专业只招收一人。考试成绩公布后,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并列第一。经过再三斟酌,确定将他们3人都录取。

9月1日,22位留学生在香港集合,打算一同前往英国。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对德国宣战,无法接收留学生,这一件事就被耽搁了。

同年12月,英国告知留学生来上海集合,安排他们去加拿大留学。当他们即将踏上轮船时,才拿到护照,但有一个学生仔细一看,发现这居然是去日本的签证。

这可让学生炸开了锅,一同学说:“日本侵略我国,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领土,屠杀同胞,我郭某人不会去日本留学。”接着大家都把行李扛回家,看着轮船远去。

直到1940年1月,钱伟长等人才拿到真正前往加拿大的护照。在多伦多大学,钱伟长拜师辛吉教授门下,并有序开展科研工作。

一天下课后,辛教授把钱伟长叫来自己的办公室,询问道:“你来我这里,准备做什么呢?”钱伟长老老实实回答:“我之前是学物理的,在国内做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对弹力学感兴趣,现在想继续从事之前的研究。”

辛教授听到后眼前一亮,拍着钱伟长的背,高兴地说道:“太好了,我也正在研究这个课题,我们一起合作吧!”于是师生二人一起努力,争取突破板壳内禀统一这个难题。

半年后,钱伟长终于登上了弹力学这座高峰。在艰苦的思考和繁琐的计算中,运用张量分析原理,找到了统一的公式,这对世界而言是一重大突破,那年钱伟长才28岁。

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中,同时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因此名声大噪。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表现,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随后,收到了冯·卡门的邀约,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钱伟长来到美国后,发现钱学森也在冯·卡门的门下工作。

早在1936年,冯·卡门就开始倡导开展火箭推进系统的研究,并在1944年成立了喷射推进实验室。冯·卡门对中国学生努力学习,勤奋爱动脑的行为十分赞许。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伟长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钱伟长主要担任的课题是火箭的起飞、飞行中火箭的翻滚、火箭的弹道控制等。没多久钱伟长便发布了好几篇论文,并在研究、设计等环节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之后钱伟长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和研究。在这个课题中,大家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科学家都有设想人造卫星在太空失去动力后,每绕地球一圈就会往下掉一点,最后坠入大气层被烧毁。那么每绕地球一圈会下降多少呢?冯·卡门将这个问题留给钱伟长计算。

钱伟长在宿舍奋战三天,在第四天上班时将结果汇报给了冯·卡门。这一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直到今天都还在被大家使用。之后冯·卡门又让钱伟长做了许多其他课题,钱伟长算得又快又准。

正当钱伟长工作已小有成就,得心应手时,他听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消息,当即打算回国。但冯·卡门怎么舍得让这么能干的助手回去呢?直接拒绝了钱伟长的回国要求。

眼看这个办法行不通,钱伟长只好另辟蹊径。几天后,钱伟长找到冯·卡门,以一种哀求的语气说道:“我已经七年没有回去了,我非常思念我的妻儿,希望您可以允许我回国探望,请让我请假回家探亲吧……”钱伟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冯·卡门也不好拒绝,同意他回家探亲,并嘱咐他早点回来。

1946年5月,钱伟长踏上了从洛杉矶开往上海的轮船。他早就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打算,为了不被怀疑,他只带了两个手提箱回去,手提箱中都是最重要的研究资料,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带。

回国后,钱伟长立即投身于重建清华大学的工作。他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同时还在另外三所大学兼职任教。他也不负众望,包下了这几所学校物理系的所有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工资非常低,生活过得很艰苦。有了两个小孩后,钱伟长不得不经常借钱为生。

1948年,钱伟长的生活面临重大困难,他之前所在的美国研究院给他送来了护照,并允许他全家前往美国。

但条件是钱伟长需要签订一份类似于“如果中美交战,钱伟长必须无条件忠于美国”的合约。虽然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钱伟长还是拒绝了美国的邀请。

同年,钱伟长参加了创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同时出版了《弹性力学》,并成立了我国首个力学研究班。这个班的大部分成员,毕业后都成为了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为中国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做出不少突出贡献。

1954年,钱伟长和学生一起从事科研工作,并出版了科学著作《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这本书中的解法也被大家公认是最经典、最实际、最便捷的解题方法,后被人称为“钱伟长法”。

钱伟长一直默默研究科学理论,将论文全部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仅在1979年,钱伟长就发表了15篇研究论文。

1980年,钱伟长恢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身份,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再一次走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坛,他的课程吸引了很多听众,为此钱伟长还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并撰写了六七十万字的演讲稿。

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后,发现这里存在许多弊端,他把这些弊端归纳总结为“四堵墙”。

钱伟长在会议中指出:“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一是出人才,二是出成果。”同时,他认为学校要建设好,必须拆除这“四堵墙”。针对拆除“四堵墙”,钱伟长多次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堵“墙”,是有关学校和社会脱节的问题。当前学校教的东西并不是国家建设中需要的东西,或者说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了。想要使大学继续获得社会的认可,就需要促进大学里各系和各部门同有关厂、所建立协作关系,使学校更广泛深入同社会取得联系。

第二堵“墙”,是有关校内各系、各专业之间的对立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跨学科,如果在各学科间筑起高墙,只会使学生故步自封。现在各个院系专业之间对立的状态,一成不变的思想,难以适应当今社会跨学科领域的合作,也难以面对经济建设综合发展的局面。

第三堵“墙”,是有关教育和科研之间的隔绝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师一般只教书,很少在教书之余做实验,这样的教书方法难免出现一个讲义用十几年的状况。也不能一队教师只做教学工作,另一队教师只做科研工作,应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搞科研,向一个教师队伍、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目标努力。

第四堵“墙”,是有关教与学的矛盾问题。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极少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历来那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死板地由老师灌输给学生,教学观念存在很大问题。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有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有更强胜任力的人。

从上海工业大学到上海大学,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脉络来看,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拆除四堵墙”。作为“拆除四堵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才教育思想也作为办学理念,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与支持,从而直接推进上海大学的教学改革。

钱伟长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历来反对专业分得很细,直指过分专业化的问题。他说:“过去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现在是知识密集型工业。”社会生产不停发展,行业知识持续更新,多领域不同知识的碰撞,才能有更多创造。

因此,他对过去的专业教育提出了批评:“狭窄的专业教育,只能适应比较停顿的社会。”钱伟长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去的大学教育体制和教学体制已经产生了诸多弊端。

其中最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死板,二是太针对。钱伟长指出大学教育的误区,表明我们决不能局限于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终生发展考虑。

在钱伟长看来,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角度来看,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通才,而不是专才。专业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当今时代的创新进步,多是通过专业之间不同知识的碰撞而迸发出现。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教理论力学的不懂材料力学,教材料力学的不懂理论力学,是不行的。

另外,钱伟长主张学科专业通过选修课拓宽。他认为:基本的东西要宽,尽量把专业去掉,改用选修课的方式。我们的学科专业通过选课拓宽,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不同院系的课程。因为从学生知识结构发展的规律来讲,专是在广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课程体系上,拓宽基础反对专业细化,跨越学科发展、适应学科交叉的新形势。

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钱伟长多次提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的整个过程;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行为,在这点上可将两者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交叉是必然的,是客观规律。

同时,钱伟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认为应该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学科交叉中寻找实际问题,突破关键瓶颈。在高等学校进行改革,及时改进我们系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把它们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最后,钱伟长针对学科综合化的趋势,明确提出了文理结合。二战以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展日益频繁,比如计算机知识跨越交叉到其他学科等等。有时候,还会在几种学科之间形成新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即“学科的综合化”。

学科的综合化,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发展也向综合化进行,高等教育的综合化将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我们国家长时间的学科分裂,降低了人才质量。因此学科的综合发展势在必行,专业化教育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考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交叉,倡导通过文理结合,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在钱伟长的领导下,上海工业大学越办越好,随后与其他四所大学合并为现在的上海大学。到1996年,上海大学已经成为了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在2007年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比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钱伟长直到2010年7月去世都是上海大学校长,享年98岁。

钱伟长的英雄事迹介绍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一段不完美的人生开局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七房桥镇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也曾在家附近的池塘里捉过虾、摸过鱼,为了生计,他还曾帮家里采过桑养过蚕、挑过花刺过绣。但是,他有一个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大家庭--他的父亲钱挚和四叔钱穆(后成为中国国学大师)擅长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六叔和八叔分别以诗词、书法和小品、杂文见长。在这些家里人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祖国浩瀚的文化。钱伟长在进小学以前就读过《水浒传》、《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历史名著。

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某种程度上“救”了年轻的钱伟长。初中毕业后,祖母和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去捧邮局职工、铁路员工之类的“铁饭碗”,养家糊口。但是这一主张遭到钱伟长父亲和四叔的反对。渴望继续学习的钱伟长,为了减少奶奶和母亲的反对力度,就拼命帮家里干活。幸运的是,他和父亲以及四叔赢得了“胜利”,最后还是争取到了读高中的机会。

侥幸升上高中的钱伟长学得很苦。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的小学和初中是断断续续的,因为经常遭遇停学逃难,11年的小学初中生活,真正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五年。因此,他的数学只学了一点点,物理和外语也没有学过。

好在,他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严老师。严老师经常为他开小灶。在自修室熄灯后,钱伟长就和严老师一起到他的办公室挑灯夜读,高中三年养成的“开夜车”的习惯一直陪伴着钱伟长后来的科学研究。

也恰恰是这段磨难,练就了钱伟长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坚韧刚毅的品质。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事迹简介一览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4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有一位同学,以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但是在他入学后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这让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所有人都诧异高考物理成绩只有5分的他怎敢有这样的决定?但是他用力学方程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是谁?他就是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chang)。

故事里的人

钱伟长

钱伟长出身名门,是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他的亲叔叔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的家学渊源让他在上大学前就精通国学和历史。高考时钱伟长的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满分,而物理仅考了5分。即便如此,他仍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

“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深受触动。国难当头,他拍案而起说: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为了让叔叔钱穆同意他的决定,他去找了顾颉刚做说客。

说服了家人还得说服学校。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接受物理成绩只有5分的文科学生转系;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寻找这个文史满分的学生赶快来报道。

最后,顾颉刚和钱穆分别去和吴有训和陈寅恪两人解释,吴有训也受不了钱伟长天天软磨硬泡,转系问题得以解决。

但是系主任吴有训是有条件地答应钱伟长进入物理系学习的:一年内物理、数学和化学的成绩必须达到70分,否则…哼哼...你懂得...

'宝宝心里苦啊..宝宝连初中的数理化也没怎么学过啊...'只有我等弱货才这么想!人家钱伟长的字典里根本没有“苦”字!机会自己争取到了,就必须抓住它!抓住它!

经过超级认真地学了2个多月后,钱伟长的测验成绩依旧一塌糊涂。而更要命的是,他发现一个叫华罗庚的“同学”泡图书馆的时间居然比他还要长!还常常考满分!!还学一些其他人完全看不懂的东西!!!

看到这里,我们肯定在默默地给钱伟长计算心理阴影面积了,然而人家钱伟长认为这就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啊,有啥啊,头悬梁锥刺股呗,2个月不行就1年呗、2年呗…..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啊,经过长期的努力,钱伟长逆袭成功,拿到了物理系的第一名!从此钱伟长的学业就一发不可收拾!

你肯定以为钱伟长就是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NO,其实人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

大二就拿了全国跨栏亚军,牛吧?你想想那画面,一个身高1.49米的小伙子嗖嗖地跨过了1.06米的栏,刘翔那么高的时候也未必能跨过去啊!万一跨不过去呢,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多么大的风险啊!!

遥想伟长当年作为国足主力左前锋,在菲律宾举行的东亚运动会上狂虐日本队!想想现在逢日必败的国足,你们到底是几个意思啊~~~

哎,不说了,我只想给学霸,不,是学神跪了!鞠躬根本无法表达我的敬仰之情!

1940年,钱伟长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弹性力学,1942年又顺便拿了多伦多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

1942到1946年间,钱伟长师从大名鼎鼎的冯卡门,研究火箭、导弹以及降落伞等课题。冯卡门是何许人也?这货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航空航天专家,但是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收了3个中国学生:钱学森、钱伟长和郭永怀。这三个学生也给老师长脸,回中国后擅于制造各种导弹、火箭卫星和原子弹啥的。

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后说:“这货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啊。”

周总理亲切地说: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就是中国科学界的'三钱'嘛。

言归正传,钱伟长因为有感于祖国危难和民族需要,才弃文从理。弃文从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并付诸于行动。正如鲁迅先生立志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弃医从文一样,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大概就是说的像钱老这样的人吧。

钱伟长主要事迹概括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不拿工资没有房子的大学校长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忆钱伟长:

得知钱伟长逝世的消息后,记者采访了著名传记文学作家祁淑英,祁淑英因写《中国三钱》而对三位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钱伟长离世后,中国再无“三钱”。祁淑英2005年在上海大学招待所采访过钱伟长,当时这位大科学家给他的感觉是和蔼可亲。

祁淑英说,钱伟长不管是在清华大学还是上海工业大学,走到哪儿都很认真,特别是当上海大学校长后,不拿学校一分钱薪金,在上海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常年住在学校条件很一般的招待所,祁淑英采访钱伟长就是在招待所里。

回忆起2005年对钱伟长的采访,祁淑英至今印象深刻。当时钱伟长刚刚从老家荡口的小学视察回来,钱伟长的家乡情结很浓,每年都要回故乡,和故乡的孩子们见面交流。祁淑英先到上海等着钱伟长,住在上海大学的招待所。钱伟长回来后,住的也是招待所。

祁淑英告诉记者,那年钱老93岁,住的是招待所的里外套间,房间陈设非常简洁,让她难以相信这么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生活如此简朴。钱老身边没有家人服侍,只有一位秘书和两位保卫人员。见到钱老的时候,感觉他人很精神,就是腿不太好,需要人扶着。钱老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这位不拿工资,不要宿舍的大学校长吃饭去招待所的食堂,祁淑英亲眼看见钱老的饭菜很简单,只有一荤一素一汤。祁淑英说,钱伟长一生为公,心里不想着自己,上海大学在他的带领下一直保持清廉的作风。祁淑英在给钱伟长秘书的敬联中写道:“钱老的一生是艰难曲折的一生,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8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作为 两弹一星 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 三钱 ;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 9 18事变 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 偏科生 ,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 瘸腿 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等形式寄托哀思,并表示要继承钱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来自天津的网友 昂雷斐特 写道: 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巨擘钱伟长教授。您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的一生,追求民主的一生,追求进步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您的功绩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

钱老走好!谢谢您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您和您这一代人,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 网友 funs2006 写道。

网友 李红A 写下一首悼钱伟长的诗:自强不息钱伟长,老骥伏枥恨更长。爱国爱民赤子心,坎坷一生历沧桑。学富五车冠中西, 三钱 国宝铸栋梁! 力学之父 西游去,求解方程到何方?

中国航天人缅怀钱伟长

一代大师钱伟长溘然长逝,中国航天人纷纷表示哀悼。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 萤火一号 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惊闻钱老逝世的消息非常难过。 大师的逝世,是我们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陈昌亚说, 除了哀悼,我们更应该牢记前辈的教诲,继承和发扬钱老做学问、做人的优秀品格,追随大师的志向,继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贡献。

陈昌亚说,作为晚辈,很早就知道了钱伟长先生的事迹,也正是 三钱 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事迹引导他一步步走上科学道路。 三钱 是中国科学界学习的标杆。 陈昌亚说,前辈们极具爱国精神,很多人都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费尽周折从国外返回,一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穿周总理的鞋子出访

1972年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周恩来叫秘书派车去清华大学找钱伟长,这才知道他还在首都钢铁厂劳动。秘书又赶到首钢,带着来不及换下劳动服的钱伟长赶到会议现场。周恩来见状,叫来秘书换衣服给他,并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才得以出访。

科学老爷爷 竟是铁杆 体育迷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是钱伟长的口头禅。 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在很多场合,钱伟长总要现身说法,畅谈自己对体育一往情深的渊源。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 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 ,在就读的:123

钱伟长事迹感悟(16篇范文)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钱伟长信息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介绍(16篇范文)87人关注

    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与世长辞。当晚,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一片哀婉,数百名师生自发来到广场,点燃烛光、手持鲜花,举行哀悼仪式, ...[更多]

  •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钱伟长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69人关注

    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与世长辞。当晚,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一片哀婉,数百名师生自发来到广场,点燃烛光、手持鲜花,举行哀悼仪式, ...[更多]

  •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16篇范文)65人关注

    一:在教学上,钱伟长辛勤耕耘、不断进取,在繁忙的公务中常抽时间和学生、青年一起具体地探讨如何攻难关、做学问,他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快乐.他思路敏捷,见多识广,心地 ...[更多]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作文(16篇范文)63人关注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 ...[更多]

  •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中国科学家钱伟长事迹简介(16篇范文)60人关注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尤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谁也想不到。钱伟长高考的时候,文科考得很好。他语文和历史满分,共200分。 ...[更多]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52人关注

    在留学生涯刚起步的时候,能写出一流的论文,这让钱伟长树立了自信。同时这位论文集中唯一的青年学生,也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两年后,在他的欢迎下,钱伟长来到了美国 ...[更多]

  •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27人关注

    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他渴望回国效力。他如是描述当时心里的矛盾:“我爱国吗?干吗有本事为外国人服务呢?”他多次 ...[更多]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16篇范文)23人关注

    钱伟长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