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6 12:20:02 查看人数:8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383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165人
治沙英雄石光银人物事迹 1969字 18段 7分钟 11分钟 16分钟 146人
陕西治沙英雄石光银先进事迹 1496字 7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23人
播绿愚公石光银事迹简介 2085字 8段 7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28人
治沙英雄石光银人物事迹 1584字 17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99人
“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事迹材料 742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52人
石光银治沙事迹简要概括 446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8人
播绿愚公石光银事迹简介 824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7人
治沙英雄石光银人物事迹 2817字 40段 10分钟 16分钟 22分钟 279人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939字 12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98人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679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12人
陕西治沙英雄石光银先进事迹 567字 8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94人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2068字 30段 7分钟 12分钟 16分钟 262人
陕西治沙英雄石光银先进事迹 2184字 33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51人
“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事迹材料 1875字 7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07人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1899字 15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36人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治沙英雄”石光银介绍

人物简介

他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 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做出杰出贡献。

适用主题: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绿色环保

写作示范

坚持不懈,弘扬治沙人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不懈方能成就未来。新时代“治沙英雄”石光银历时40余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彻底改变了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在荒漠沙地里打造了绿水青山。假如石光银缺少了这不变的恒心,又怎么会有与荒沙斗争数十年的毅力?石光银的事迹告诉我们,要弘扬治沙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精神,才能为民族复兴蓄力,向人民幸福发力,成就精彩未来。

每一个典型人物都是一个素材,要深入挖掘每个素材不同的适用主题,更能多角度地进行应用,希望各位考生能多多积累,为作文做足准备。

治沙英雄石光银人物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69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烈日炙烤着大地,7月中下旬的一天,气温逼近40摄氏度,石光银焦急地查看着今年新种的樟子松,并反复叮嘱工人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土壤的水分状态,及时浇灌……”

虽已汗透衣背,但这位年近七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位“全国治沙英雄”依然坚守在抗旱造林第一线。“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就是治住沙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石光银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治沙30多年始终坚守的信念。

回想起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颁中国共产党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时的情景,石光银仍然十分激动:“咱干了这么点儿事,党却给了这么高的荣誉!沉甸甸的奖章往脖子上一戴,不由得让人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也很大。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干、好好干、干到底,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1952年,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童年时,一场场风沙常常掩埋了庄稼、房屋,“沙都到了房梁上”。在他记忆里,风沙带来的苦难和贫困,迫使自己家前前后后搬迁过9次。

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时年32岁的石光银辞去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成立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乡亲们祖祖辈辈受风沙的害,住在这地方,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治住沙!”石光银当时承包了3000亩荒沙地,成了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的“第一人”。

为了治沙,他举家搬迁到了风沙最大的四大号村,带领7家农户一头扎进茫茫大荒漠。治理3000亩荒沙地,不是件容易事,横在石光银面前的,是三大“拦路虎”:资金难筹集、劳力难组织、风险难预测。

在3000亩荒沙地上栽树,仅种苗一项就需要10万元,但7家农户拿出的全部积蓄只有750元。心急如焚的石光银避开妻儿,卖掉了自家的84只羊和1头骡子。其他农户相继卖掉自家的牲畜,还从各自的亲友处借贷,才凑够了树苗款。

1984年的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荒沙地栽旱柳、沙柳和杨树。好在天公作美、雨水好,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3000亩荒沙变成绿洲。

坚定了治沙决心的石光银再次承包5.8万亩荒沙地。在这片荒沙中,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就是特大沙梁——狼窝沙。狼窝沙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夏季地表温度能达到60多摄氏度、冬季可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要在这里把树栽活,难度可想而知。

石光银贴出“招贤榜”,号召十里八乡的乡亲一起治沙。一旦资金投进去见不到收益,会连累大家穷上加穷。为此,石光银成立新兴林牧场,将股份制引入治沙中,户户有股、按股分红的机制激发了农户的治沙积极性。

1986年,石光银带领乡亲拉开“大战狼窝沙”的序幕。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庵子。风吹、日晒、沙烤,大家的脸被晒得黢黑,嘴上起泡,眼里布满血丝。不幸的是,当年刮了10多次六级以上大风,他们栽的树苗有90%被毁,几乎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

石光银强忍悲痛,鼓舞大家振作起来。第二年,他又带着大伙儿干了一个春天,但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这时,石光银意识到“治沙不能蛮干,也要讲高科技”,所以他到榆林、横山等地学习治沙经验。1988年春,他带领乡亲们第三次奋战狼窝沙,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取得了治沙胜利,80%的树木活了下来。看到从沙窝里出来时如同“野人”的石光银,妻子心疼地放声大哭。

在30多年的治沙历程中,石光银带领大家历尽千辛万苦,在承包的25万亩荒沙和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树木的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一条长达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林草长起来了,风沙小了,四大号村变富了。为了让治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了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石光银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依托林草资源发展畜牧产业,先后办起新兴林牧场、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等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从几百元提升至3万元。

由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大。近几年,石光银带领公司员工展开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达100多万株,面积已达5万亩,价值2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石光银还带动白于山区曾经最贫困的50户272人搬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还无偿为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大家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逐渐摆脱了贫困。他还自筹资金建起荒沙小学和光银希望小学,为当地孩子解决上学难题;垫资500多万元,为乡亲们修通了从定边至海子梁的砂石“致富路”……

在石光银的带领下,定边县先后涌现出杜芳秀、王志兰等众多治沙典型,当地的林草覆盖率也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5%提高至现在的32%。石光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世界杰出林农奖等60多项荣誉。

“荣誉是过去的,咱拿到这些荣誉,就要对得起这些荣誉,要想想咱还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啥。”石光银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打算加大治沙及农业工作的科技投入,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治沙事业,让治沙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陕西治沙英雄石光银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9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石光银,生于1952年,定边县海则梁乡农民。从小饱受风沙危害的他靠着顽强的信念、超常的毅力,累计承包治理荒沙13.6万亩、盐碱滩5.5万亩,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了长百余里、宽12里的绿洲,为阻挡黄沙南侵、改善生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2年,20岁的他担任同心干大队队长,带领本队群众栽植杨树和沙柳,用3年时间治理荒沙1万多亩,建起了全乡第一片沙漠绿洲。1984年春,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政策出台后,他举家从海子梁最北面的圪塔套村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第一个站出来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成为榆林市个人承包荒沙造林的第一人。他组织7户农民,筹措10余万元,当年春、秋两季,男女老少齐上阵,将3000亩荒沙地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榆树,成活率达到87%。为了防止牲畜践踏,他又跑到银川购回铁刺丝,全部围挡起来。石光银的成功,带动了群众,大家纷纷要求承包治理荒沙,当年海则梁乡就有187户村民承包了6万多亩荒沙治理任务。

1985年春天,石光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治沙经验,林业厅领导对他联户承包治沙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使他备受鼓舞。他没有满足成绩,回到乡里便和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5.8万余亩荒沙治理的合同。这片大沙漠东西长20多公里,有狼窝沙、黑套沙、榆树套等几十个大沙梁,是国有林场许多年都治不好的、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扩大治沙力量,他联合周围6个村127户农民首创了股份制治沙公司,开创了群众自主大规模治沙新模式。他的公司,集体和农户都有经济责任和目标,户户有股,股股有利,多投多得。群众心理踏实了,治沙造林的劲头更大了。

石光银带领大家苦干实干,到1990年,5.8万亩荒沙全部得到治理。1999年,市、县林业局联合评估组对这块长45里、宽十几里的人工林进行了1个多月的测算,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达92.5%,当时林木总价值达3000多万元。风小了,沙固住了,四大壕村变富了,1996年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2000年人均产粮2000斤,人均收入1850元。1997年,他又相继承包了国营长城林场的荒沙5万亩、定边县盐化厂荒沙1.5万亩、草滩墩农场的荒沙829亩,1998年又签订了承包治理5.5万亩盐碱滩的合同……

近年来,他依托治沙公司大搞沙区综合利用开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闯出一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路子。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奶牛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绿色野菜食品厂、纯净水厂、育苗基地等实体。所造林木和固定资产总价值达8000多万元,年纯收入100万元,年产粮食46万斤。

治沙带动了脱贫致富,石光银在治沙过程中,不忘扶贫帮困,造福百姓。他用自己的推土机无偿给群众推沙丘、平水地3000多亩,他自己出钱买来打井机具,无偿给群众打多管井164眼。他给群众担保贷款百万元,让群众搞基本建设。垫资百万块砖,让群众盖新房,他搞生态移民,新建了十里沙行政村。他自筹资金120万元,建了两所学校。他垫资500万元,修通了定海公路。他出资30万元,拉土压沙,给十里沙群众改良土壤……。在老石的关照帮扶下,有300多户,上千人走出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石光银的事迹,受到了沙区人民的热切称颂,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表彰。他先后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省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市党代会代表、市委候补委员;被定边县委、县政府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多次授予“劳动模范”、“治沙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生产者”、“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治沙英雄”等荣誉称号;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林农奖”,他还被邀请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并介绍治沙经验,为我国的治沙事业赢得了赞誉。曾10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播绿愚公石光银事迹简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8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定边县原海子梁乡同心干圪垯套村。风沙给乡亲们带来的苦难,带来的贫困,石光银记忆犹新。在他童年时代,一场场风沙,使庄稼、房屋都被沙淹埋了,因为风沙危害,迫使他的家九次搬迁。在他7岁那年的一天,和邻家一个5岁的男孩在野外放牲口时,遭遇了沙尘暴袭击,两个孩子被沙尘暴刮出了三十多里,三天后,家人和乡亲们在内蒙一个名叫巴特的家找到了石光银,但那个活奔乱跳的五岁的男孩,却被沙尘暴给吞噬了,这是当年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景象的真实写照和痛苦记忆,这让幼小的石光银恨透了风沙,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

1967年,石光银担任原海子梁乡圪塔套村小队长期间,带领全村人苦战三年种活了1.4万亩树木,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打破了在沙漠里种不活树的旧观念,为他今后坚持治沙造林奠定了信心。1984年,他响应中央发出的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决然地辞掉原定边县海子梁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干起了治理荒沙、植树造林的伟大事业。他顶着方方面面的不理解,拒绝了亲朋好友的劝阻,义无反顾地带领着他的七个治沙好伙伴,一头扎进了茫茫沙海。石光银首先承包治理了集体荒沙地3000亩,个人第一次大面积在荒沙里栽树,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买树苗资金严重不足,他带头卖掉了自己家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其他6个治沙伙伴也卖掉了自家的家畜,石光银又东借西凑才凑够了买树苗款,这一年他带领7户人家齐上阵,在3000亩荒沙地上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杨树,成活率达到85%以上,联户承包治沙首战告捷;1985年春,陕西省林业厅邀请石光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介绍治沙经验,震撼了与会人员,受到省厅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更加坚定了他进一步治沙的决心。他从省城回来后,马上与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并在海子梁乡政府的门口贴出了一张招贤榜,榜告四方父老:有人愿来我旗下与我一起治理承包长茂滩荒沙者,不分民族,不分身份,山南海北的,一概欢迎,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响应。1986年春季,他带领100多人,打响了“三战狼窝沙”的战斗,石光银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那些日子,吃的是被风吹的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庵子,种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风吹、日晒、沙子烤,嘴上起火泡,裂血口,脸晒得黢黑,眼里布满了血丝。然而这年四、五月份遭遇了十多次六级以上大风,风蚀沙埋,栽上的树苗90%被毁。第二年,石光银带领大伙又干了一个春天,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两战两败的巨大打击,严重地挫伤了治沙人的积极性,但是,共产党员石光银在挫折面前不屈服,他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步行到县林业局找林业技术员请教,带上几个人到横山、榆林等地学习治沙经验。1988年春,他带领群众开始了第三次奋战狼窝沙,采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的科学治沙方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间地栽植杨柳树,通过这个办法,终于取得了胜利,树苗成活率在80%左右。

1994年,石光银又与海子梁同心干村签订了合同,承包治理了4.5万亩盐碱滩;1996年、1998年承包治理了定边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湖区植被状况得了明显的改善,盐湖受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盐产量、质量得到了保证;1997年,他成功承包治理了国营长城林场荒沙4.55万亩;2003年春,石光银按照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标准,做了设计规划,抓住墒好的机遇,一季造林5万亩,

1998年,通过上级技术人员实地核查、验算,治沙公司有纯杨树11745亩,乔灌混交林16650亩,沙柳花棒、柠条29500亩,活立木积蓄量26609.4立米,植被率达92.5%,林木总价值3086万元,以每年净增值5%计算,年增值154.3万元。生态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原来的片片荒沙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林草长起来了,风变小了,沙固定了,沙区人民变富了。2002年以来,沙区人均占有粮年年在1000公斤以上,人均年纯收入上万元,他所在的白泥井四大壕村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原定边县海子梁乡被榆林市命名为小康乡。

治理荒沙、碱滩,建设绿色生态,这是石光银治沙公司永恒的主题。到2004年底,石光银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得到了全部有效治理,并且反复造林面积35万亩,累计投入劳力100多万个,直接资金投入5000多万元。

鉴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很大,所以,进行低产林改造刻不容缓。因此,他把“优化树种,提升森林品位”作为公司治沙造林的中心工作来抓,带领公司全体员工迅速开展了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面积已达5万亩,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达一百多万株,价值二千多万元,同时将承包林地边界进行了打水泥桩拉网刺长达20多公里,对保护林地起到了显著效果,到目前为止所有费用都由他全部支付。

石光银治理荒沙、植树造林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地感染和调动了当地和周边乡镇以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一些乡镇上千户近万人踊跃承包治理荒沙的积极性,使成片的荒沙碱滩得到了有效治理,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石光银始终坚持“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宗旨,为了能给沙区农民兄弟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家致富奔小康而不断努力,他的治沙事业永远在路上。

治沙英雄石光银人物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84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石光银人物介绍

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石光银,男,汉族,1952年2月生,1973年7月入党,陕西定边人,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出生在定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因为风沙肆虐,十几年间,石光银的父亲带着全家老小总共搬了9次家,从那时起,石光银便立下了治沙的志向。

1968年,石光银当选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苦战3年,在不毛之地种活了树林。1984年,石光银成立了一家治沙公司,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认准的事,砸锅卖铁也要干。为筹措树苗款,石光银把家里养的几十只羊和一头骡子赶到集市上卖。他带领乡亲们三战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经过多年努力,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回报,5.8万亩沙地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后续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也得到了有效治理。石光银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联合1000多户农户,先后办起了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等经济实体,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石光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七一勋章”等称号。

七一勋章奖项历程

播报201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 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2016年4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加强总体谋划,创造性开展工作,多次召开委员会会议,以及地方、部门和专家学者座谈会,深入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起草制定了党内、国家、军队3个功勋荣誉表彰条例。

七一勋章获得者简介和事迹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坚持志愿服务十余载群众心中的“活雷锋”

王兰花,回族,宁夏吴忠人,1995年11月入党。她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毕生事业,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她带领“王兰花热心小组”先后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件,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开展公益活动7000多场次,推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的志愿者从最初7人发展到6.5万余人。她是群众心中的“活雷锋”,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称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做工人要做到最好”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

艾爱国,湖南攸县人,1985年6月入党。他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集丰厚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于一身,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作为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倾心传艺,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等称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治沙与致富相结合荒漠中营造百里绿色长城

石光银,陕西定边人,1973年7月入党。他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还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用音乐歌颂党和祖国知名作品广为传唱

吕其明,安徽无为人,1945年9月入党。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一生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劳动人民。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生态好了,致富就有奔头了

“狼窝沙”的名字留了下来,和石光银栽下的树一起成为那段岁月的见证。

如今,这里成了毛乌素沙漠边缘牢固的生态屏障。30多年间,石光银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

漫步林间,脚下的沙土柔软湿润。石光银蹲下来,搓起一把青苔,乐呵呵地科普道:“这就是植被良好的表现,就是这个东西把沙子变成了土,沙子才不会流动。”

固沙,已是一个久远的话题。生态恢复,成了石光银永恒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之后,石光银意识到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粗放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显著,低产林改造成为他新的计划,通过不断改良,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达100多万株。“林子的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上来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话。”石光银说。

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仍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先后开办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十多项经济实体,惠及农户1000多户,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治沙造林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传承

“种树和培养娃娃是一样的,要精心呵护才能成材。”树荫下,石光银悉心地把造林的经验一点一点传给孙子石健阳。他攒了多半辈子的心得成为孙子学习林业知识的“传家宝”,25岁的石健阳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已成长为懂得林业科技的第三代治沙人。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我想把学到的林草专业知识和高新技术带回这片土地,不光要把生态变好,还要发展好林下经济产业链。”石健阳说。

爷孙俩并肩,那片沙地,已经草木繁盛;那股干劲,在年轻的血液里更加炽热。

石光银治沙事迹简要概括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6月29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今年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共产生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来自榆林的治沙英雄石光银是我省唯一的“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1973年7月入党,陕西定边人,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改变当地“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

颁授仪式结束后,石光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七一勋章”对自己既是一种荣誉和肯定,更是对今后工作的鼓励和指引。“我感到很荣幸、很激动,同时深刻认识到肩上责任重大。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一心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他说。

石光银表示,陕西人民用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取得今天的治沙成果,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造林成果,让黄土地变得更绿更美。

播绿愚公石光银事迹简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7位用户喜欢。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20世纪80年代榆林一期、二期治沙奖励政策,让许多有雄心的农民跃跃欲试,纷纷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沙地合同,榆林大漠涌现出很多治沙传奇人物。石光银、牛玉琴属于其中的佼佼者。在石光银等治沙名人的带动下,在榆林人民从不言弃的坚持下,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实现了“由黄变绿”的根本性转变,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沙退人进、局部良性循环”转变。

千年沙漠,终变绿洲。

年近七旬的石光银极力践行,他主导在已经固定的沙丘上栽植云杉、樟子松、侧柏、臭柏等常绿树种,把曾经的沙丘变成蜿蜒青山。忙碌了大半生的石光银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从不懈怠地奋战在造林治沙战线上。他引种驯化,带领当地群众在狼窝沙的阔叶林中见缝插针,补种了5000余亩常绿树种。特别是樟子松,长势相当好。谁也没想到,沙漠里能种活松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英雄就是创造奇迹的人。在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带动下,许多人跟着他在沙漠中造林治沙,一片一片的乔灌草、针阔林、水路田在沙漠中推进,毛乌素的流沙被固定,逐渐土质化,逐步出现百草萌发、鹰击长空的自然美景。凭借多年的努力,这里已被打造成一条50多公里长、10多公里宽的绿色屏障,针叶树种与落叶树种,还有花棒等大灌木,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曾经飞沙走石的毛乌素南部,长成一幅四季变换的风景画。

正是在石光银等一代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浩瀚的毛乌素沙漠逐渐变成草长“鹰”飞的美丽家园。

英雄为民,无私奉献。老黄牛石光银不但带领贫困户培育苗木、植树种草,而且把大额款捐给贫困户,支持贫困户抚育果园,栽培中草药,发展养殖业,发展移动大温棚种植,脱贫致富奔小康。据不完全统计,石光银近年来帮扶了300多户,让1000多人脱贫,走上小康的致富路。

天空变得瓦蓝,空气变得清新,毛乌素沙地边的村庄里青砖磊磊,树木密布,海子清亮。这里每一株参天的大树,每一声小小的鸟鸣,每一朵鲜花的盛开,都是石光银造林治沙事迹的见证者。

治沙英雄石光银人物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17个字,有4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他,出生在陕北定边,从小被风沙撵着走,立志要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他,长大后坚守梦想,扎根大漠40余年,一家三代都奉献在毛乌素沙地,在沙海里筑起了长百余里的沙漠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历史;

他,治理荒滩25万余亩、植树5300多万株(丛),还创办治沙公司,将荒沙治理与沙区资源开发相结合,“沙漠绿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一年四季黄沙满天,当地群众饱受风沙之苦,是当时乡亲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1952年,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

“风沙无情,7岁那年在一场沙尘暴里我和小伙伴被卷出30多里地,3天后才被父亲找回,而小伙伴却就此失踪。那些年风沙撵着我们走,我们一家搬了9次家”。

“一定要战胜风沙!”石光银暗自下决心。

1968年,石光银当选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经过三年苦战,在不毛之地种活了1.4万亩树木,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

“那时的我不仅为家乡这片‘不毛之地’出现了第一片绿洲而欣喜,也为自己打破了人们认为沙窝里栽不活树的观念而兴奋不已。”石光银说。

1984年,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与海子梁乡政府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从此开启了漫漫治沙路。

在石光银治沙展馆,一张落款日期为1985年6月5日的 “招贤榜”非常醒目。

“四方父老乡亲:我叫石光银。我成立了一个荒沙治理公司,要治理狼窝沙。我已经联络了七户,现在我贴出招贤榜,榜告四方父老,凡有人愿意与我一起治理狼窝沙的,一概欢迎……”

正是当年这张招贤榜,让更多人知道了石光银治沙的决心。“一个人治沙的力量有限,要团结更多的人进来,劲儿往一处使。”石光银感慨地说,招贤榜贴出后,周边的乡亲们陆续都加入治沙行列。

“不治沙就没办法,一场风沙就能把种在地里的庄稼全部掩埋,吃饭都是问题”,和石光银一起治沙的杨树华深有感触。治沙,仅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种草种树,谈何容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刚开始承包治沙的时候,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严重不足。一同治沙的7户人家拿出全部积蓄才750元,我卖掉了自家全部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这才凑够了树苗款。”石光银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加之雨水充沛,治理区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初战告捷,让石光银和乡亲们看到了希望。他又与国营定边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然而,治沙之路并非坦途,还充满着荆棘。“印象最深、最难的就是狼窝沙治理。”石光银所说的狼窝沙如今已经绿树成林,部分沙土已经布满了苔藓。

走进狼窝沙林区,石光银和乡亲们当年种的小白杨树已经成了十几米高的参天大树。树林郁郁葱葱,时不时有狐狸、猯子、鸟雀等动物在林中穿行飞过。

“狼窝沙是我们承包治理荒沙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面积6000余亩,沙丘纵横,常年大风不断。”和记者面对面坐在沙地上,石光银讲起在这里治沙的艰难历程。

1985年,石光银带领招贤榜招来的100多户乡亲开启了“三战狼窝沙”的战斗。

1986年春天,石光银和群众在沙漠中苦干了几十天,树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而几场大风过后,刚栽种的树苗几乎全部被毁。

1987年春天,石光银带领大伙又干了一个春天,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两战两败让不少乡亲们都灰心了,有人选择了离开。我就想着一定不能向风沙屈服,去外面找找专家,兴许有办法!”

面对前两次的惨痛教训,石光银带人开始外出考察学习。1988年春,石光银带领群众第三次征战狼窝沙,采用“障蔽治沙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然后栽植杨柳树……

“终于取得了成功,90%以上的树苗都成活了!”石光银欣喜地说,“树苗成活了,就给了人希望,大家都认识到沙子并不可怕,只要人有决心、有恒心,用科学方法,沙一定能被治住。”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长达800余公里的沙障。

“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地付出,不仅‘三战狼窝沙’最终征服了周边5.8万亩荒沙,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而且后来又取得更大的成果,如今治理国营、集体荒沙、碱地总面积达25万亩。”石光银环顾着四周的绿树告诉记者:“这些树见证了这里环境的巨变,它们都是功臣!”

每次来狼窝沙,石光银都要叮嘱护林员要及时修剪林木,他像一个父亲一样疼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这些树木都是我的孩子,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也欣慰了!”穿过一片樟子松林,石光银回忆起2008年的植树节。

动员全家人参与治沙,已经是石光银一家人的常态。在治沙公司急需人才的时候,石光银动员在县城上班的儿子回家帮他治理荒沙。2008年植树节,在从外地调运树苗返回的途中,他唯一的儿子发生车祸不幸身亡。

石光银强忍着巨大悲痛,在安葬儿子的第三天,又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奔赴在治沙造林第一线。“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只要一天不死,我就栽一天树。我虽然没了儿子,但我还有孙子,我要让我的孙子继续治沙造林,让治沙造林事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石光银目光坚定。

从记事起就跟着爷爷治沙,大学读了林业专业,如今石健阳已经大学毕业。“爷爷坚韧的治沙精神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大学毕业选择回来治沙也是为了让家乡的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

石健阳说:“环境改善了,我要发挥专业特长,研究适宜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像苹果树、桃树,再带动瓜果蔬菜的种植,最终形成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石光银还通过成立联合党支部,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联户1000多户,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先后办起了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经济实体,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走进十里沙村,道路两边的蔬菜大棚充满生机,小洋楼在阳光下璀璨夺目,目光所及之处皆充满绿意。“30年前这里根本看不到绿色,风沙袭来,庄稼全毁,颗粒无收。”站在自家的大棚前,十里沙村村民崔浩感叹。

生态环境的变化让周边群众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崔浩在自家大棚里忙活着,大棚里的辣椒再有半个月就上市。“不愁销路,去年收入超过6万呢!如果没有老石他们治沙,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呢!”

村民吃上了生态饭,再也不用担心风沙了。近年来,在石光银的帮助和捐赠下,按照“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村民参股、共同分红的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的路子。“仅322座蔬菜大棚,去年为农户增收480多万元。”十里沙村副支书蒋杰说。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荒漠变绿洲。”榆林市委书记、市长李春临告诉记者,正是以石光银为代表的一大批治沙人的不忘初心、艰苦奋斗、苦干实干,今日的定边县毛乌素风沙草滩区,早已成为沃野良田遍布的“塞上粮仓”。

如今,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石光银仍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治沙英模的责任与担当。

“党员不能只想着自己,要看群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群众吃够了风沙苦,我们就要把沙子治住,身在沙海不治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石光银坚定地说。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9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他紧跟党走,对党忠诚;

他治沙造林,创造了治理毛乌素的奇迹;

他创新模式,带领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他是林业战线上一面耀眼的旗帜!

治沙英雄石光银荣获“七一勋章”的消息让人振奋。这位坚守在毛乌素沙漠南部治沙一线的英雄,创造了治沙奇迹,使这里的人们告别了风沙和贫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边,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给周边乡亲带来了贫困和苦难。因风沙入侵,童年时代的石光银随父母搬了9次家。在他的小伙伴被沙尘暴卷走后,石光银下定决心,要治住沙子,与沙漠战斗到底。

造林治沙的榜样就在身边。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小滩子村的李守林因造林治沙成功,20世纪60年代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石光银以李守林为榜样,暗暗给自己鼓劲。

石光银的能力逐渐得到党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担任了同心干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植树治沙。当时班子不同意、群众有意见,石光银反复做工作。他的赤诚之心打动了群众,开始带领群众大规模造林治沙。3年造林1.4万亩,创造了当时定边县海子梁乡唯一一块沙漠绿洲。

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理荒沙荒山。国家扶持政策让石光银吃下了“定心丸”,他与海子梁乡政府签订了合同,承包治理该乡农场的3000亩荒沙,成为当时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为了治沙,石光银辞去海子梁乡农场场长职务,举家从北搬到南,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这一举动成为海子梁乡的爆炸性新闻,全乡议论纷纷。家人的担心、亲朋好友的劝阻,都没有动摇石光银治沙的决心,他说:“我们祖祖辈辈受风沙害,咱住这地方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治住沙,我是共产党员,我决心已定。”石光银的治沙决心也感动了乡亲,“我们没有说服你,你反倒把我们说服了,为了过上好日子,是死是活,我们都和你绑在一块干。”就这样,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联合治沙。

荒沙地栽树,仅种苗款就要10万元,7户人家拿出全部积蓄,总共才750元。为筹措资金,石光银咬咬牙,顾不上妻女的哀求,把家里赖以生存的84只羊、1头骡子赶走卖了。其他被说动一同治沙的乡亲们也纷纷变卖家畜,石光银又向亲友、信用社借贷,才凑够了买种苗的钱。

这年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男女老少,在3000亩荒沙地上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杨树。这年雨水好,树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治沙首战告捷。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宣部、国家林业局今天召开学习石光银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号召向石光银同志学习,用石光银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环境建设。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石光银是我们身边的英雄,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广大林业、绿化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要学习石光银绿化荒漠、改善生态的创业精神,学习他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学习他勤于探索、执着求知的科学精神,学习他敢想敢干、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学习他扶贫帮困、为民解难的奉献精神。他说,石光银的精神崇高而伟大,是激励我们努力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再造秀美山川战略目标的新的精神动力。当前林业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要实施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推进林业五大历史性转变,需要大批石光银式的党员干部去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王成祖动情地说,石光银从事的是一项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神圣事业。他和他的同路人们,用智慧破解生态建设的时代难题,用意志创造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用心血造福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性的灾难必须用改善生态的行动来解决,等待没有出路,只有奋起抗争才有希望。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表示,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特别需要石光银精神。他表示,广大防沙治沙战线上的干部职工,一定要认真学习石光银的先进事迹,强化工程管理,活化政策机制,搞好科技支撑,实行依法治沙,弘扬治沙精神,抓好工程和治沙工作。

石光银在发言中说,治沙是他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

全国绿委、中宣部、国家林业局的有关人士及社会各界代表百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陕西治沙英雄石光银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治沙几年后,石光银就意识到,治沙和致富是统一的。

从1997年开始,石光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劝说定边白于山区最贫困的50户272人逐渐迁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他在已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无偿给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发展养殖业,逐渐走出了贫困。

经过几年的摸索,石光银及其团队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他先后办起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等10多项经济实体。

“治贫先治愚。”这是石光银多年治沙和扶贫的另一个经验。他的公司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荒沙小学、光银希望小学,解决了十里沙村及周边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

2015年,石光银成为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十里沙村先后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村级生产道路建设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宽带网络户户通实现全覆盖,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

自2019年起,石光银又支持当地村民新建了322座移动大棚,并流转200亩土地,在全村发展枸杞、蜜桃种植产业。

在今年两会上,他除了关注生态环境外,也关心乡村振兴。“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穷。”石光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石健阳的记忆中,他的爷爷特别喜欢坐在陕北的土炕上和群众唠嗑,询问乡亲们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在他当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觉得服务群众就是他应该做的事。”石健阳说。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68个字,有3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人物事迹

6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石光银缓步走上领奖台,在雄壮的《忠诚赞歌》乐曲声中戴上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这简短的出场介绍,让更多的人记住了这副宽厚的肩膀扛起来的不凡事业,也为“治沙人”的故事写下梗概。

风沙之苦填满儿时记忆

一场盛夏的雨洗净了陕西定边县的天空,石光银带着孙子石健阳走在自己亲手栽下的樟子松林带间,分辨不清的鸟鸣奏响清晨的狂欢,松针仍旧挂着前夜的雨滴……眼前这片6000多亩的绿洲有个令人生畏的名字——“狼窝沙”。30多年前,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名字一样险恶,沙丘纵横,狂风肆虐,流沙随时都能威胁人的生存空间。

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石光银自小吃尽了风沙的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四季黄沙漫天成为当地群众的梦魇。为了躲避流沙侵害,石光银的父亲曾举家搬迁9次。

不治沙,就会一直穷下去

风沙填满了石光银的童年记忆,成为那个年代定边人难言的苦楚,“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这是当时毛乌素沙地边缘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一阵风刮过来,沙子就上了房梁,昨天还高高的麦子被埋得什么也不剩了,那样的环境一亩地只能产一二百斤粮。”石光银回忆道。

当地资料显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间,榆林沙区已有21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剩下的145万亩农田也被沙丘包围,1949年6月时,榆林林草覆盖率仅有1.8%。

沙进人退局面持续恶化,连片的“不毛之地”严重制约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不给大家把沙治住,这个地方的穷根儿就拔不了,我那个时候下定决心,以后就干治沙这一件事。”石光银说。

“砸锅卖铁也要把沙子治住”

至暗时刻,往往有勇士前行。

当选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石光银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经过三年苦战,成功造林1.4万亩,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

1984年,石光银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承包荒沙3000多亩,卖掉了家里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带上几户村民干起了战天斗地的治沙事业。天公作美,这一年的雨水给石光银帮了大忙,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很高。

喜人的变化鼓舞了石光银的斗志。1985年,他再次立下军令状,要承包治理5万余亩荒沙。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海边,不少人担心他的诺言难以实现,这里何曾见过一棵树?可是话已经说出口,不干不行,乡亲们口中的那个“石疯子”翻身骑上骡子,裹着草籽走进沙窝窝。

苦战“狼窝沙”

在承包的沙地中,占地6000多亩的“狼窝沙”最难驯服,这里沙梁挨着沙梁,常年大风不断。1986年,石光银领着上百号人,在“狼窝沙”一扎就是几十天。饿了就掰块玉米馍,渴了就舀点沙糊糊水,困了就在茅草庵子眯一觉,树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而几场大风过后,刚栽的树苗几乎全部被毁。

因为缺乏经验,头两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到30%,苦没少吃,树却不见活多少。“当时很多人都不干了,我想治沙不能蛮干,于是就跑去问专家,看看人家怎么种树。”石光银说。问了林业专家后石光银才知道之前的治沙方法并不科学,只有乔木、灌木结合栽种才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第三年春天,石光银带着群众再战“狼窝沙”,借助“障蔽治沙法”搭设了800余公里的沙障,凶猛的流沙终于得以巩固,九成树苗都活了下来。

生态好了,致富就有奔头了

“狼窝沙”的名字留了下来,和石光银栽下的树一起成为那段岁月的见证。

如今,这里成了毛乌素沙漠边缘牢固的生态屏障。30多年间,石光银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

漫步林间,脚下的沙土柔软湿润。石光银蹲下来,搓起一把青苔,乐呵呵地科普道:“这就是植被良好的表现,就是这个东西把沙子变成了土,沙子才不会流动。”

固沙,已是一个久远的话题。生态恢复,成了石光银永恒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之后,石光银意识到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粗放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显著,低产林改造成为他新的计划,通过不断改良,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达100多万株。“林子的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上来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话。”石光银说。

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仍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先后开办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十多项经济实体,惠及农户1000多户,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治沙造林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传承

“种树和培养娃娃是一样的,要精心呵护才能成材。”树荫下,石光银悉心地把造林的经验一点一点传给孙子石健阳。他攒了多半辈子的心得成为孙子学习林业知识的“传家宝”,25岁的石健阳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已成长为懂得林业科技的第三代治沙人。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我想把学到的林草专业知识和高新技术带回这片土地,不光要把生态变好,还要发展好林下经济产业链。”石健阳说。

爷孙俩并肩,那片沙地,已经草木繁盛;那股干劲,在年轻的血液里更加炽热。

陕西治沙英雄石光银先进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84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51位用户喜欢。

“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这简短的出场介绍,让更多的人记住了这副宽厚的肩膀扛起来的不凡事业,也为“治沙人”的故事写下梗概。

荒沙不治 穷根难除

风沙之苦填满儿时记忆

一场盛夏的雨洗净了陕西定边县的天空,石光银带着孙子石健阳走在自己亲手栽下的樟子松林带间,分辨不清的鸟鸣奏响清晨的狂欢,松针仍旧挂着前夜的雨滴……眼前这片6000多亩的绿洲有个令人生畏的名字——“狼窝沙”。30多年前,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名字一样险恶,沙丘纵横,狂风肆虐,流沙随时都能威胁人的生存空间。

石光银在自己最早治理的“狼窝沙”林地里(2020年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石光银自小吃尽了风沙的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四季黄沙漫天成为当地群众的梦魇。为了躲避流沙侵害,石光银的父亲曾举家搬迁9次。

不治沙,就会一直穷下去

风沙填满了石光银的童年记忆,成为那个年代定边人难言的苦楚,“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这是当时毛乌素沙地边缘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一阵风刮过来,沙子就上了房梁,昨天还高高的麦子被埋得什么也不剩了,那样的环境一亩地只能产一二百斤粮。”石光银回忆道。

当地资料显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间,榆林沙区已有21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剩下的145万亩农田也被沙丘包围,1949年6月时,榆林林草覆盖率仅有1.8%。

沙进人退局面持续恶化,连片的“不毛之地”严重制约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不给大家把沙治住,这个地方的穷根儿就拔不了,我那个时候下定决心,以后就干治沙这一件事。”石光银说。

战天斗地 大漠传奇

“砸锅卖铁也要把沙子治住”

至暗时刻,往往有勇士前行。

当选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石光银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经过三年苦战,成功造林1.4万亩,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绿洲。

1984年,石光银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承包荒沙3000多亩,卖掉了家里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带上几户村民干起了战天斗地的治沙事业。天公作美,这一年的雨水给石光银帮了大忙,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很高。

喜人的变化鼓舞了石光银的斗志。1985年,他再次立下军令状,要承包治理5万余亩荒沙。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海边,不少人担心他的诺言难以实现,这里何曾见过一棵树?可是话已经说出口,不干不行,乡亲们口中的那个“石疯子”翻身骑上骡子,裹着草籽走进沙窝窝。

苦战“狼窝沙”

在承包的沙地中,占地6000多亩的“狼窝沙”最难驯服,这里沙梁挨着沙梁,常年大风不断。1986年,石光银领着上百号人,在“狼窝沙”一扎就是几十天。饿了就掰块玉米馍,渴了就舀点沙糊糊水,困了就在茅草庵子眯一觉,树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而几场大风过后,刚栽的树苗几乎全部被毁。

因为缺乏经验,头两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到30%,苦没少吃,树却不见活多少。“当时很多人都不干了,我想治沙不能蛮干,于是就跑去问专家,看看人家怎么种树。”石光银说。问了林业专家后石光银才知道之前的治沙方法并不科学,只有乔木、灌木结合栽种才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第三年春天,石光银带着群众再战“狼窝沙”,借助“障蔽治沙法”搭设了800余公里的沙障,凶猛的流沙终于得以巩固,九成树苗都活了下来。

造林一生 福荫一方

生态好了,致富就有奔头了

“狼窝沙”的名字留了下来,和石光银栽下的树一起成为那段岁月的见证。

如今,这里成了毛乌素沙漠边缘牢固的生态屏障。30多年间,石光银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彻底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历史。

漫步林间,脚下的沙土柔软湿润。石光银蹲下来,搓起一把青苔,乐呵呵地科普道:“这就是植被良好的表现,就是这个东西把沙子变成了土,沙子才不会流动。”

固沙,已是一个久远的话题。生态恢复,成了石光银永恒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之后,石光银意识到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粗放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显著,低产林改造成为他新的计划,通过不断改良,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达100多万株。“林子的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上来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话。”石光银说。

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仍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先后开办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和5万亩生态林等十多项经济实体,惠及农户1000多户,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治沙造林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传承

“种树和培养娃娃是一样的,要精心呵护才能成材。”树荫下,石光银悉心地把造林的经验一点一点传给孙子石健阳。他攒了多半辈子的心得成为孙子学习林业知识的“传家宝”,25岁的石健阳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已成长为懂得林业科技的第三代治沙人。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我想把学到的林草专业知识和高新技术带回这片土地,不光要把生态变好,还要发展好林下经济产业链。”石健阳说。

爷孙俩并肩,那片沙地,已经草木繁盛;那股干劲,在年轻的血液里更加炽热。

他,长大后坚守梦想,扎根大漠40余年,一家三代都奉献在毛乌素沙地,在沙海里筑起了长百余里的沙漠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历史;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先进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全国劳动模范”石光银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7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当时的一首民谣,道尽了风沙肆虐之下,当地群众恶劣的生产环境和贫苦的生活状态。据资料显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间,榆林沙区已有21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剩下的145万亩农田也被沙丘包围。到1949年6月时,榆林林草覆盖率仅有1.8%。因此,风沙之苦填满了石光银的儿时记忆。风沙不仅压塌了庄稼,导致颗粒无收,还淹没了居所,让石光银不得不随父母搬家九次。“沙进人退”的局面在持续恶化。

从那时起,植树造林、拔除穷根的梦想便在石光银的心里扎下了根。1968年,石光银当选村里生产队的小队长后,开始带领村民在荒沙里种树。经过三年苦战,他们成功造林1.4万亩,让久居“不毛之地”的家乡出现了第一片绿洲。这片绿洲,也打破了村民们“沙窝里栽不活树”的观念。

石光银大规模地植树治沙,始于1984年。这一年,身为党员的石光银积极响应党中央允许个人承包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辞去定边县海子梁乡南海子农场场长职务,举家搬进沙区,成为全国承包治沙的第一人。当时有人为石光银放弃“铁饭碗”惋惜,他却坚定地说:“身在沙海不治沙,怎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呢?”随后,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并与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为了筹措买树苗的资金,石光银拿出所有的积蓄,卖掉家里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带动几户村民一起,干起了战天斗地的治沙事业。经过一年的艰辛劳作,再加之这一年雨水充沛,治理区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石光银继续治沙造林的信心与决心。于是,他又与国营定边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并榜告四方乡亲、招贤纳士,再次凝聚起127户484人的治沙队伍。

这次承包的沙地中,地形复杂而又常年刮大风的狼窝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1985年,为了堵住这个大风口,他带领100多名村民打响了“三战狼窝沙”的战斗。据石光银回忆:“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庵子。风吹、日晒、沙烤,大家的脸都被晒得黢黑,嘴上起火泡,眼里布满血丝。”不但工作条件艰苦,天公也不作美!频繁的大风致使刚栽上的树苗几乎全部被毁,乡亲们的付出都打了水漂。石光银强忍着悲痛,鼓励大家振作起来,带领乡亲们又奋战了一个春天。但这次八成的树苗仍未逃过被风沙毁掉的命运。连续两次失败,让石光银意识到:治沙不能只靠蛮干,要讲科学。在吸取教训后,石光银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治沙经验,还向专家请教种植技术。1988年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第三次奋战狼窝沙,以“障蔽治沙法”为指导,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然后在沙丘间地栽植杨柳树。最终,他们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总长度达800余公里的沙障,使得树苗成活率达90%以上,成功攻克了狼窝沙的难关。

进入20世纪90年代,石光银治沙的脚步继续加快。他于1994年承包治理了4.5万亩盐碱滩,于1996年、1998年分别承包治理了定边县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于1997年承包治理了国营长城林场荒沙地4.55万亩……30多年间,石光银累计承包治理荒沙、荒滩25万余亩,植树5300多万株(丛),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条长达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在治沙的过程中,石光银始终认为“作为党员,不能只顾自己,还要让群众一起好”,致力于将治沙与致富统一起来。为此,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包括个人出资实行生态移民,把生活在生态极为恶劣地区的50户特困农民迁移到自己承包的沙地上,为他们盖房子、打水井、分口粮田,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组织80多名农民办起“农民文化夜校”,带动沙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投资数万元建起“黄沙小学”,解决十里沙村及周边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等。如今,他的治沙公司仍在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寥寥几句颁奖词,勾画出“治沙英雄”石光银在大漠深处奋力书写绿色传奇与红色荣光的光辉事迹。实际上,除石光银外,我们还有“让沙漠绿起来”的治沙能手王有德、“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的治沙女王殷玉珍、“用信念撑开一柄沙漠绿伞”的治沙劳模王银吉等一大批石光银式的治沙模范和群体。他们与石光银一起,扩大了中国的绿色版图,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奏响了一曲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之歌!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99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1985年春,石光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介绍治沙经验,发言得到肯定,这进一步坚定了他的治沙决心。从省城回来后,石光银与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并在海子梁乡政府门口贴出了“招贤榜”,追随他治沙的百姓增加到127户。

5.8万亩荒沙中,有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难度最大的特大沙梁狼窝沙处在风口上,大沙梁高10多米,80%以上是沙丘,地表温度夏季高达60多摄氏度、冬季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要在这里把树栽活,难度可想而知。为激发大家的治沙积极性,石光银成立了新兴林牧场,把股份制引入治沙中,户户有股、按股分红,投劳折钱顶股。

1986年春季,石光银带领100多人,一头扎进狼窝沙,拉开了“大战狼窝沙”的序幕。种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石光银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冷凉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小庵子。风吹、日晒、沙烤,这些治沙人不停地干,嘴上起火泡、裂血口,脸被晒得黢黑,眼里布满血丝,但谁也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然而,这年六级以上大风刮了10多次,风蚀沙埋,栽上的树苗90%被毁,苦就这样白受了,钱就这样白花了,力就这样白出了。

看着那惨淡的场景,大伙低着头,没有言语,还有一些人的脸颊被泪水打湿。石光银一个劲地抽闷烟,好久才对大伙说:“把眼泪擦干,振作起来,我就不信没办法!”石光银的妻子高生芳理解丈夫的初心,她对石光银说:“你可要扛住,你一倒全完了。治沙的事,哪有个好做的,做不好重做嘛。”简短的几句话让石光银感到无比欣慰。他振作精神,挨门逐户做工作,并给大家承诺:你们只出劳力,剩下的事都由我来想办法。

1987年,石光银带领大伙又干了一个春天,但是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两战两败的巨大打击并没有击垮他,吸取教训,石光银决定寻求科学造林的办法。在请教定边县林业局林业技术员后,他带上几个人到横山、榆林等地学习治沙经验,为治沙再备战。

1988年春,石光银带领群众再战狼窝沙,采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即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涧地栽植杨柳树。采用这种治沙法,工作量比前两次大得多,每亩要搭沙障40丈,石光银带领群众在6000亩荒沙上共搭设了800多公里防沙屏障。

一连几十天在沙窝,即使病了也坚守在治沙阵地上,这一战结束后,石光银掉了一身肉,脸变黑了,两眼布满血丝,满嘴燎泡,头发胡须长得像野人,仿佛苍老了十几岁。这一战,石光银胜利了,树的成活率在80%左右。1998年,榆林市、定边县林业局抽调技术人员实地核查狼窝沙治理情况,植被覆盖率达92.5%。

此后,石光银还带领群众绿化了海子梁乡同心干村4.5万亩盐碱滩、长城林场4.55万亩沙地、盐化厂湖区7.5万亩盐碱地等,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实现了沙退人进,为当地农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沙区人民谋幸福是石光银身为共产党员的初心。石光银把治沙与致富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共帮扶1000多人脱贫,海子梁乡也被榆林市命名为“小康乡”。

海子梁乡团结村的王志岗是个残疾人,家有6口人,住两间破土房,生活很困难。石光银把他招收到治沙公司,给他承包了千亩荒沙,担保贷款1000元、借给1000元,还给他20亩水地,打了井,供给树苗,让他栽了树,饲养了几十只羊。在石光银的帮助下,王志岗很快走出了贫困。

海子梁乡的孤儿常维国,无依无靠,靠讨饭、小偷小摸过流浪生活,石光银把他招进林场,教育他走正道,帮他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常维国逢人便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盖房子娶老婆不忘石光银。”石光银先后为3个像常维国这样的穷孩子,安排了适当的工作,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在治沙公司周边,居住着10多个村庄2万多人口。造林治沙成功后,这些村庄的畜牧业得到发展,农副产品品种多、质量好,但因不通公路,车辆进不来,产品难以外运。为此,石光银垫资500多万元,修建了35公里砂石公路,被乡亲们称为“致富路”。

在扶贫帮困过程中,石光银意识到治贫要先治愚。为了让定边沙区的农民子弟能就近上学,在承包治沙的20年间,他先后办了两所学校。

20世纪80年代,因沙漠阻隔,长茂滩的30个适龄儿童没上学,石光银果断决定在这里建一所学校。沙窝里住的百姓知道后,说不出有多高兴,特别是那些孩子们蹦蹦跳跳,在沙窝里高喊:“石爷爷给我们盖学校了,我们就要念书了。”学校开学那天,沙窝里20多户人家全部到校庆祝。2002年,石光银划出18亩水地,投资110万元,又建了光银希望小学,为十里沙及周边村的农民子弟就近上学提供了便利。

数十年来,石光银在造林治沙、扶贫帮困方面办了许多实事、大事,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他获得了中央、省、市的60多项荣誉,2002年被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16篇范文)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当时的一首民谣,道尽了风沙肆虐之下,当地群众恶劣的生产环境和贫苦的生活状态。据资料显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间,榆林沙区已有21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剩下的145万亩农田也被沙丘包围。到1949年6月时,榆林林草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石光银信息

  •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治沙英雄石光银主要事迹(16篇范文)85人关注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当时的一首民谣, ...[更多]

  • 石光银治沙事迹简要概括(16篇范文)
  • 石光银治沙事迹简要概括(16篇范文)28人关注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当时的一首民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