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2023年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04 15:40:02 查看人数:41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 889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68人
王锋感动中国个人事迹材料 465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5人
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材料 1025字 15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02人
感动中国人物孟二冬事迹材料 5126字 66段 18分钟 28分钟 40分钟 186人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心得 642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83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710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18人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681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12人
感动中国毛岸英事迹材料 416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04人
典型感动中国物事迹材料 576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88人
有关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材料 296字 6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195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 697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95人
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先进事迹材料 627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52人
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610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56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事迹材料 614字 9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89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840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44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1278字 9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57人

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掀开中国的历史,跳跃在眼帘的是光辉灿烂四个大字。奔腾的长江,宽阔偶的黄河,造就了一个伟大而倔强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沉淀出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爱国精神,也正是这种爱国精神,让一代代中华儿女魂牵梦萦,让一代代华夏赤子舍生忘死。

曾几何时,为了民族稳定,祖国大业,放弃了锦衣玉食的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破,何以家归”的信念携大军毅然北上;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降,高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以;抗日英雄方振武面对强敌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怒吼: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也许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已被日益安稳的生活所替代,那无数英雄先辈的事迹已无法延承,那对国家不幸所发出的怒吼已渐行渐弱,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也似乎成了淡然一笑。但是,谁说我们不能在国旗冉冉升起时深情凝视?谁说我们不能在国家处于不利时义愤填膺?谁说我们不能在国难当头时奋起出力?谁说我们不能唱响爱国之歌!

的确,大家都是平凡人,无法如烽火岁月的英雄一般与祖国生死与共,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这份历史的重担,那么承担着这份责任的你应该是怎样的呢?

你应该是为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做出举世瞩目成就的神舟飞船和“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的科技精英。

你应该是地震灾区争分夺秒创造生命奇迹的人民子弟兵。

你应该是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为祖国山区奉献青春的大学生。

你应该是奥运赛场上自尊而热情的青年志愿者。

许你是新长征突击手,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十大杰出青年。不管你是企业巨子,白衣天使,还是人民卫士,体育健将。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在“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的奋斗中,你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生动的实践在爱国主义这面大旗上写下美丽的赤子情怀。

是的,如果祖国需要,我愿到雪域高原作千里冰川的一朵雪莲,我愿到万里戈壁作茫茫黄沙中的一株绿杉,我愿到帕米尔高原上的红旗让绿色在生命的禁区里闪耀光芒。我也相信,只要祖国需要,在座的每一位都会义无反顾的献出自己最可宝贵的一切一切。这难道不正是伟大民族之魂的闪现吗?

王锋感动中国个人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生死关头,是选择逃生自救还是奋不顾身救人?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河南省南阳市一名普通的托教老师王锋,面对居民楼里熊熊燃烧的大火,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三闯火海,一心救人。38岁的王锋,用留在小巷里带血的脚印,书写了一名普通青年的英勇与果敢。王锋被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他是中国新时代的青年英雄——这样的英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王锋与雷锋,名字就差一个字。雷锋精神倡导的是‘为人民服务’,他用毕生的行动践行着这5个字;而王锋在救火时,用自己的大爱和鲜血,同样为人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出这5个字的伟大。他用自己告诉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热情、乐观、忘我的王锋让人潸然泪下。他用鲜血诠释着见义勇为、奉献他人的人间大义。”

在这个质疑英雄的年代,王锋的故事就像一部电影,但这却不是电影,而是用鲜血写就的事实。他的事迹告诉我们,英雄没有走远,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王锋蹈火的英雄壮举,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中原大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英雄不是一天练成的,英雄的瞬间抉择,其实是多年来形成的行为自觉,是其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的惯性使然。

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25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02位用户喜欢。

今年88岁的沈忠芳,他是《导弹人生》书中12位已过了脱密期的中国导弹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随着淞沪会战爆发,轰炸机时常对上海进行轰炸和扫射。童年的沈忠芳感受最深的就是颠沛流离和对日寇的痛恨,家园被战火摧毁的瞬间,在他的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高中毕业的沈忠芳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亲手设计的飞机,能够保卫祖国的领空。

这里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1958年,沈忠芳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这儿工作。

当时,美军派出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的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

沈忠芳: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它的飞行高度是21000米左右。我们现役的飞机飞不到那么高,炮更打不到那么高,怎么办? 为了摧毁U2,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一次又一次反复实验,付出终于迎来回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号”横空出世。

沈忠芳:西方国家,他们以美国为首对我们封锁,中央指导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奋斗,所以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武器系统。这个很重要,(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

30岁的沈忠芳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同时也在争论不休。

1967年,随着“红旗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迈出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随后几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这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跨入到世界领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对抗能力和国防的实力。

导弹事业让他付出了绝大部分精力,而陪伴沈忠芳一生的`伴侣和战友,同样是北航飞机设计系毕业的徐正年,在承担了中国航天工作的同时,还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因为保密的原因,孩子在年幼时,爸爸就像个陌生人。直到今天,沈忠芳也无法向孩子们和盘托出工作的全部。

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武器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

沈忠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民族。

国士无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武器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感动中国人物孟二冬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26个字,有6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8分钟,朗读时长28分钟,慢速需要40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孟二冬先生(1957-2006),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模范教师。

在同事眼中,他是善良谦和,钻进学问中自得其乐、甘之如饴的人,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学生眼中,他是教他们知识,更教他们做人的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了许多人。

在讲台上,他是神采飞扬,讲述着盛唐气象、魏晋风度的人。

在病床上,他是做完三个大手术仍谈笑风生、乐观幽默的人。

在四十九年的短暂生命中,他用平凡创造了伟大,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学者无比丰富的心灵、高尚的情怀,他体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富有生命力的执着追求,奏响了一曲恢宏的时代英雄交响乐章。

与孟二冬相识相知二十五年的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满怀深情地谈到自己这位得意弟子:“我一向以道德和文章的统一要求学生,他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他为人清正刚毅,治学勤勉踏实,我为之而骄傲。”

01

执着求知的风华少年: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出生于安徽省蚌埠的孟二冬,因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二而得名。后来他和好友谈起自己的名字,笑称是缘于《诗韵合璧》中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可见一斑。

孟二冬的童年和少年岁月,是在动荡和频频的迁徙中度过的。由于“--”对教育的干扰和破坏,本应受到良好基础教育的他,求学之路变得坎坷不平。然而,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固守着那份求知的情结,坚持着那份为学的信念。

他自己靠查字典看的第一本古文书籍是南朝梁人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他特别喜欢其中的“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两句,还用毛笔写成小小的条幅,贴在自己的床头,时刻激励自己。

在泗县中学读书期间,孟二冬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和纯朴厚道,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学习成绩突出,品学兼优,还热爱体育运动,颇具运动天赋,是校田径队和排球队的主力。对待同学,他友善亲和,谦逊质朴,乐于助人,无论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上的事都有求必应。大家评价他做事勤恳踏实、任劳任怨,“学工学农”到乡下劳动,不惜体力,从不偷懒,还抢着帮别人干活。

1977 年冬天,孟二冬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第一年的考试,顺利成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学生。进校伊始,他就为实现“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而不懈地做准备。

同学们都说他是个能坐得住的读书人,读起书来就进入忘我的境界。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里,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背着那个装满书本的军用挎包,有空就坐下来,哪怕是席地而坐也不在乎,取出书就读,有时还在书本上圈圈点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神情十分专注,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

1980年2月初,孟二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专科学业。由于他品学兼优,年纪最轻又热爱文体活动,因而被择优留校,分配到校团委工作。

可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孟二冬却找到中文系老师和学校领导,多次提出回系当老师的请求。他恳切地对校领导说:“我中小学阶段几乎是在‘--’中度过的,师专两年,时光匆匆,我总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现在我最渴望的就是多读点书,回系里当老师可以边教边学,能静下心来多学点东西,我有信心当一名称职的高校教师。”学校领导被他的真诚打动, 批准他回系从教。

孟二冬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经历证明,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能够挣脱纷繁世事、保持宁静心境,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的人,能够享受到顺境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也能够从逆境中寻觅到愉悦和动力。

02

勤勉踏实的学者本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名言,孟二冬始终不渝地践行着。

从1981年以进修教师的身份来到北大,到1985年考取袁行霈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再到1991年重回北大攻读博士学位,直至毕业后在北大留校任教至今,孟二冬三进北大,他的学术轨迹、人生轨迹都与北大密切相连。

“境界”二字是北大师生们提起孟二冬最常用的两个字。

“二冬是一个能坐得住的人,他的心能沉得下来,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都动摇不了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孟二冬当年的导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非常欣赏他在为学上表现出的踏实勤奋的精神和通达捭阖的灵气,称赞他:“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孟二冬是学问中人,“投入”与“愉悦”是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的着眼点。

孟二冬是一个真正进入治学境界的学问中人,他把读书做学问当作生活的一种方式。“世缘俗念消除尽,别是人间清净翁”,他三年读硕的日子,形成了“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日日与典籍相伴,夜夜涵泳其间,每有所得,心自怡然。

他惜时如金,和好友谈起在北大紧张的学习生活时,他说:可惜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要是能再多上几个小时多好,那该能多看多少书啊!

孟二冬治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自己一定要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只要有一点可能,就绝不停留在第二手资料上。考证的资料也尽可能做到没有遗漏、不留遗憾。这种从不言弃、不厌其烦、追根溯源、详尽考证的学习态度,与他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教学风格相得益彰。

1994年,孟二冬计划进行唐代省试诗的研究,阅读了大量唐代科举的相关资料后,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漏,于是放下手中的课题,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

从总集、选集到别集,从正史、野史到笔记,从墓志、方志到家乘,从丛书、类书到姓氏之书,他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唐代登科的士人一个一个地核实,广泛收集资料,参校甄别,将这部资料性极强的学术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仅所录科考人数一项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他这一干,就花去了宝贵的七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上中下三册一百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院长李赋教授曾经问他:“孟老师,听说你为了写一百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七年时间泡在图书馆。天天钻在‘故纸堆’里,不觉得苦吗?”孟二冬回答:“说实在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坐在图书馆里,一闻到线装书那特有的纸香味,心里就感觉到特别踏实。”

2004年,这部专著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了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从最初搜集资料至今书稿完工,屈指算来,已越六七个春秋。寒来暑往,青灯黄卷;日复一日,萧疏鬓斑,几不敢偷闲半日。然而今日之结果,是否已臻当日之构想,似已无须计较。刘勰尝云:‘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文心雕龙·神思》)但能遗惠于学界一二,足慰此心”。孟二冬在该书后记中的这段话,正是他自己治学精神的写照。

03

无私奉献的不朽师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北大,孟二冬所带的研究生们讲起他们的老师,个个心存感激。他们说,孟教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孟二冬在教学中把学生看得很重。在他心中,为人之师的职责是圣洁的,应该用全部心血去投入,来不得丝毫敷衍,要不得半点虚浮,不能愧对学生,不能贻误学生。

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要求,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应,他经常走进自修室,辅导学生学习,解疑答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虚心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他和学生的交流是平等的、谦和的、真诚的,这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

孟二冬对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关爱之心,让学生难以忘怀,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教书、做学问的标准。他以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因为做学问需要耐心细致,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大量的考证和知识积淀,需要老老实实地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孟教授批改学生作业总是一丝不苟。”他的博士生刘占召说。每到批改论文时,孟二冬的家就成了图书馆,到处铺满打开的书,供他随时查找。他看过的学生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夹有小纸条,纸条上除了对论文的框架和立意提出建议外,还有对错别字的改正——常常比学生自己还要认真。

博士生翟景运说:“孟教授在治学方面对学生要求是一流严格,可是,他从未批评过学生。我开始还很奇怪:他是怎样做到的?看到他的纸条,我明白了。如果一位导师在学生论文的每一页都夹上了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条,就凭这一点感动,就能令哪怕稍微有一点自觉性的同学严格要求自己。”

2004年3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支教工作。

到达的第二天他就要求上课。那堂课,教室里座无虚席,有的教师和学生还自己带了凳子坐在后面和过道里。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求知若渴的面孔,他讲得激情澎湃,学子们听得如醉如痴,他们感到孟教授为大家推开了一扇窗,让大家看到了从没见过的一处优美风景。

这堂课,孟二冬在黑板上写了擦、擦了写,用粉笔写了二十块板书,每次都是写得满满的才擦去。他的板书用的是繁体字,从右至左,竖行书写。他的字,用的是端端正正的行书。这样的板书,无声地提示听课的师生们,一名古代文学的学习者、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功底和修养。

此后,孟二冬每节课都提前十分钟开讲。他说:“支教的时间有限,我要把分分秒秒充分利用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们传授知识。”

他要求教学秘书增加他的课时,达到了正常工作量的三倍。除了给学生上课,他还为中文系的教师们开设了唐代科考的选修课。

孟二冬崇高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永远留在了石河子大学学子们的心中。该校中文系学生杜淑娟说:“以前,想到自己毕业后可能要当‘孩子王’,总有些落寞。有时甚至产生这样的想法:生活在落后的西部地区,真是不幸。自从上了孟老师的课后,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重新校正了生活坐标,明白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该坚守什么。如果将来当了老师,我会像孟老师那样,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孟二冬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守拙斋”。他在教师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一丝不苟,十几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热忱、随和、宽厚,已经融入这位学者的整个身心。

孟二冬对学生的牵挂,对授业的严谨尽心,无不显现出一种感人至深的师道魅力。他那从容显现的淡定、儒雅的品格,执着、大爱所展露的境界,正是人们心目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师的形象。

04

乐观坚强的病魔战士:云山风度,松柏精神

2004年4月26日上午,正在新疆支教的孟二冬像往常一样精神饱满地走进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教室,给一百三十名学生讲授唐代文学。同学们都知道,孟老师嗓子沙哑得越来越厉害,还常伴着阵阵咳嗽。他表面上平静,实际强忍着巨大病痛。

下课的铃声响了,孟二冬讲完了最后一课,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踉跄地走下讲台,许多同学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孟二冬被送进了医院。诊断结果出来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挤压着他的气管,使他难以发声;挤压着他的食管,使他难以下咽,哪怕是一口唾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的医护人员至今都还记得孟二冬这个病人。“他是一个坚韧、坚强、乐观的英雄。”护士长王玉英说。

“孟教授话很少,十分坚强。从不把自己的痛苦带给别人。问他有什么不舒服,他都说‘还可以’。如果他说‘我这儿有点儿胀,请帮我看看怎么回事’,就是已经非常严重了。”孟二冬的主管大夫赵虎说,“他很乐观,让他吃药、吃饭、咳痰,不管多疼他都马上配合,没有半点犹豫。他最常问我的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工作?”

2005年6月 孟二冬第二次手术后参加中文系博士答辩会

熟悉孟二冬的人都说他“外庄内谐”,在病榻上,他的性格也丝毫没有改变。

几次手术下来,他常对人说的是:“我的身体就像攒电脑一样,被重新组装了一次。”

开颅手术后,一根十几厘米的长钉永远留在他的头里。前去探望的人都很动容,孟二冬却说:“我这头里是一万块钱啊!”

在病榻上的这一年多里,孟二冬新招了三个博士生和两个硕士生,送走了三个硕士生,并亲自辅导他们的论文写作;2005 年春天,全校运动会,他出现在中文系的仪仗队中;2005 年 5 月,毕业班研究生足球告别赛,他居然上了场;2005 年暑假,他还报名参加中文系工会组织的学车,一个月就拿到了驾照。

他参与了《中国文学史》的修订再版工作;他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2005 年第 1 期),在《国学研究》上发表了七万字的《“无弦琴”的认同与启示》(2004 年第 13、14 期);他开始练习书法,从欧体正楷练起,写的是“云山风度,松柏精神”。

2006 年 1 月 12 日恰好是孟二冬的四十九岁生日,博士生刘占召特意为孟老师在病房里筹办了一个小范围的生日聚会,孟二冬情绪特别好,特意穿了一件大红色的衣服,还跟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兴之所至,他引用《淮南子·原道训》的一句话说:“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回首往昔,他大脑里闪现的不是自己取得了哪些成就,而是自己还有什么不足。

2006年4 月 22 日凌晨,坚强的生命没有抵抗住病魔的侵袭,与癌症抗争了整整两年有余的孟二冬永远闭上了眼睛。清晨来了,外面阳光很亮,春风轻拂,所可惜者,仁者不寿,伊人已去。

“细柳春风,此日护君归后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 一副挽联,何等心境。作为孟二冬的导师,袁行霈教授道出了知己故去的忧伤,而孟教授的弟子们也从中读到了自己对导师无尽的怀念。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心得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3位用户喜欢。

护目镜在他们的脸上,印刻下一道道红印,她也丝毫不退缩。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学生,每每看到这些心里总会泛起涟漪,有敬佩,有感动,也有自豪。

2020年的春节,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过得很不一般,因为在这个举国同庆的节日里爆发了一场瘟疫——“新型冠状病毒”。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打响了。是他们这些白衣天使,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奋战在一线,是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人民服务、奉献。当我在新闻中看到,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挺身而出,亲自去医院了解情况,鼓励一线的医护人员,又积极搞研究攻克疫情;当看到钟爷爷出现在电视上,那双熬的通红的双眼;当看到那些医生、护士为了节约,不浪费一套防护服不敢喝水的时候……太多太多感人的事迹,让我潸然泪下。

在除夕夜时,医院的一道紧急命令,他们就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他们本想陪陪自己的孩子、家人。可是医院紧急命令又将他们从自己的孩子、家人身边拉走了。当别人在家看春节联欢晚会,嗑着瓜子有说有笑的时候,他们却在战场上战斗着。这是和死神的一场“拔河赛”,他们争分夺秒,竭尽全力,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他们是大家的守护神,是当之无愧的天使,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别人的生命,他们多么伟大啊!正因为有了他们,这场灾难才得以压制,正因为有了他们,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才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通过一年多的护理学习,让我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也许护理这条路,很苦很累;也许会面临着无数生与死的考验。但是我不畏惧前路的艰辛,既然我坚定的选择了,就一定会勇敢地走下去。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中国》,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国旗,国歌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国旗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 陈家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

感动中国毛岸英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毛岸英,1922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不以此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

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出生,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带领两名战士攻坚。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发现,一名战士不幸牺牲,另外一名身负重伤。黄继光顽强地匍匐前进,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冒着火舌的枪口,壮烈牺牲,年仅21岁。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夺取了高地。战后,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

典型感动中国物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黄文秀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__年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跟每年千千万万选择留在大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不同,黄文秀毕业便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工作,__年3月又响应组织号召,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一个青春正茂的年轻女孩整日素面朝天,双脚扎进泥土,最终年仅30岁便永远倒在了扶贫路上。

7月1日,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黄文秀同志的优秀事迹,并鼓励广大青年干部和党员同志以黄文秀为榜样不忘初心、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看到这篇报到后,我认为:先进事迹,是一种力量;先进事迹,是一种动力,为弘扬正气,学习先进事迹,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时代风采和公仆本色。我深有感悟,身为宣传部门、驻村干部一员的我,更要像她看齐,学习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硕士毕业后,主动放弃在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毅然加入广西选调生队伍,回到家乡百色工作,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播洒汗水、奉献青春,身处险情时还不忘为广西日报新媒体平台拍下受灾现场的珍贵视频,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

全社会都要认真学习贯彻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守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背水之战、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有关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毛相林

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

毛相林43年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20__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志气,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过上了富裕文明生活。毛相林打通绝壁、誓拔穷根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各地,赢得了人们广泛赞誉,他也陆续获得“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称号。

颁奖词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素材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奋战96小时,出警411次,辗转5个乡镇,行程600余公里,解救和疏散群众2655人。这是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交出的抗洪答卷,而他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停留在7月22日的滚滚洪流中。

陈陆,男,汉族,1984年2月出生,籍贯江苏江都,出生于安徽合肥,大学本科学历,2001年12月参加消防工作,200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生前任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

面对水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陈陆用生命注解人民至上——2008年,因参加汶川抗震救灾表现突出,他被合肥市人民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6年,所在大队因参加抗洪抢险任务成绩突出,被安徽省公安厅荣记集体三等功,他被被安徽省公安厅评为“优秀人民警察”;2020年7月22日,合肥市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导致4个村庄、5.8平方公里被淹,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陈陆乘坐橡皮艇往返搜救被困群众,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陈陆英勇牺牲,年仅36岁……陈陆同志牺牲后,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联追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应急管理部批准他为烈士并追记一等功,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授他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总工会追授他“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陈陆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和地方忠诚履职,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我们要向陈陆同志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克服“不容易”、挑战“不可能”,在风吹雨打中练就担当的“宽肩膀”和成事的“真本领”,用实际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先进事迹材料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我没想到能跟著名天文学家、大学教授等知识分子一同获奖。”4日晚上9点,王广杰在家里观看央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当王广杰看到自己与欧阳自远、戴建业等退休教师共同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银发知播”时,他感慨地说“我没有他们的贡献大,做得还不够。”

在网友们看来,王广杰这话说得谦虚了。“王老师的直播间,现在不只是属于他了,更是电工电子电路等电学知识,交流分享的平台。”网友留声机说,王广杰的直播间里集聚了来自广东、江苏、四川等五湖四海的朋友,有的是求知若渴的青年、有的是电学领域的教授以及电路操作的一线老师傅。

“有问题的网友可以上麦,诉说困惑。热心的老专家们会示意我,这是他的专长,我就会把他请上麦进行讲解。现在除了讲解《电工电子电路基础》这本教材之外,我更像是一个主持人了。”王广杰笑着说,直播时间定在每周一至周五晚7点半到8点半,开播时能达到千人同时在线。“面向青年电工,直播间是学习传授知识的平台;面向老电工、老教授,则变成了大家相互切磋、一起研讨的渠道。”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王广杰口中反复念着沉甸甸的颁奖词,沉吟片刻后说,“虽然我的贡献不如著名学者专家们,但我也不自卑。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一直拼搏、终身奋斗,就足以无愧人生。这份荣誉既是对我的肯定、认可,更是勉励。激励着我向他们学习,努力发光发热,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他也勉励青年们,应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奋斗,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半盲”扶贫局长张渠伟:

推迟手术 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2月18日晚,下乡归来的张渠伟在忙碌一天后并未选择回家休息,而是来到了单位会议室观看节目。节目播出后,同事朋友的祝贺纷纷如期而至,而他本人却感到:“内心很平静。”

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张渠伟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常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还患上了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住院期间,他曾3次拔掉“输液管”偷偷回到了工作岗位。

最严重的时候,医生曾要求他立即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否则就有可能失明。可是他却说:“没时间住院啊,能不能先利用药物保守治疗?”带着3个月的药物,张渠伟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一桩一桩的工作让他分身乏术,连复查都是通过电话联系医院,让医生根据口述症状帮忙开药。

真情的付出也有了回报。据数据统计,渠县四年共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0.6%,这一条扶贫之路,张渠伟走得辛苦,却依旧坚定。

“获此殊荣,我仅是扶贫战线的代表之一。”节目播出后,张渠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份殊荣对他而言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唯有扎根扶贫一线,更加努力地工作和顽强地拼搏,为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张渠伟说。

颁奖辞:

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为深入贯彻落实___总书记关于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切缅怀黄文秀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奋发作为,努力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2019年7月29日下午,离退处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组织收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自治区党委政府共同举办的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报告会上,黄文秀生前同事、亲人、同学和媒体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深情回忆黄文秀感人事迹。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蒋丹丹以“红土地上的生命之花”为报告主题,讲述了黄文秀对驻村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和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真情期盼。百坭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以“永远的第一书记”为主题,讲述了黄文秀走村入户、斗志昂扬,为百坭村群众谋幸福的故事。黄文秀的研究生同学陈丽美说:“文秀总是把微笑给了别人,把坚强给了自己。”在姐姐黄爱娟的心目中,妹妹爱家人、有担当,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热情。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汤婧在采访中一步步走进黄文秀的真实世界,祈愿这份感动永远陪伴我们温暖前行。

观看视频结束后,离退处全体党员干部结合实际,交流了学习体会和工作建议。

一致认为,黄文秀同志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在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致决心,要认真学习黄文秀同志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老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同志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发展改革工作增添正能量。

一致表示,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初心融入到为老同志办理每一件事情当中去,用耐心、细心、诚心做老同志的贴心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心怀感恩,用心用情服务老干部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努力做到让老干部满意、让委党组放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蒋筑英,勇攀科技高峰的光学专家,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6年,蒋筑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期间,他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5门外语。1962年,蒋筑英大学毕业后来到长春,成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并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

1965年,年仅26岁的蒋筑英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上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的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导致颜色失真严重。蒋筑英与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汗水与辛劳。蒋筑英的妻子路长琴至今对他从未陪自己完整地休过星期日“耿耿于怀”。一到星期日,蒋筑英就让路长琴带着孩子去她的哥哥家玩,而他自己则早早就去了实验室。

“有追求,头勤、嘴勤、手勤、腿勤”,这是蒋筑英的同事史光辉对他的评价。在攻克变焦镜头技术难点的时候,由于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次对这项技术进行攻关,因此,当所有技术攻关结束后,要把国内生产的仪器和日本的仪器进行对比检测。蒋筑英做得非常仔细。结果发现,我国研制的镜头和日本的相比,传递函数质量差距不大,但是颜色偏红,有点失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蒋筑英对所有数据逐一进行了分析,最后终于发现,他们使用的玻璃质量存在缺陷。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蒋筑英一生坎坷,因家庭出身一直解决不了入党问题,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没有改变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常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党的事业是永存的。”他爱帮助人,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很少想着自己。他总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愿意别人踩着我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在利益面前,蒋筑英总是最后一个想到自己。所里盖了一个小楼,当时分给蒋筑英一套,但是他三番五次找到所里,说还有比他更困难的同志,他不想要;几次提职和提工资,他也都主动打报告说要往后排;蒋筑英掌握5门外语,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但从不占为己有;他帮助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论文,可是发表时却不让提他的名字;他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出席学术会作报告时,他让一起合作的同志去。

1982年6月,在蒋筑英生命的最后4天里,他收拾好新建的试验室,修好院里被破坏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里修理了下水道,又忍着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飞抵成都的当晚,他就召集验收组人员开会直到深夜11时。次日一大早,他换乘两次公共汽车,步行了3段路程到达工厂,忍着病痛开展工作。

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因长期积劳成疾,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因抢救无效,蒋筑英于第2天下午去世。

蒋筑英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生前一再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去世前不久所里已批准他填写了《入党志愿书》。他去世后,中共吉林省委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2023年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16篇范文)

__,女,__年生人,汉族、讲师、硕士,现任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教研室副主任。自__年大学毕业后,在教育岗位辛勤耕耘__年,政治思想觉悟高,为人正派,作风朴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在工作中,成绩突出。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__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感动中国信息

  •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5篇范文)
  • 感动中国杨怀远事迹材料(5篇范文)96人关注

    “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杨怀远,一位从旧社会走出来的“小叫花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朴素的基层劳动者,并在客轮服务员岗位上缔造 ...[更多]

  • 感动中国最美教师事迹材料(5篇范文)
  • 感动中国最美教师事迹材料(5篇范文)93人关注

    张桂梅, 45 岁, 满族, 中共党员, 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华坪儿童之家院长.2000年以来,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被全国教育总工会 国家教 ...[更多]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11篇范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11篇范文)93人关注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参考(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参考(16篇范文)93人关注

    一抹真情,带来感动一份思念,传递关怀一份温暖,捧出赤诚一份坚强,凝聚力量。平凡中的伟大,草根中的感动。20-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就像一抹阳光透过生活射入生命,在 ...[更多]

  • 2022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2022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16篇范文)92人关注

    中国飞人苏炳添1日在东京奥运田径赛场上以9秒83的成绩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打破亚洲纪录。这一消息让许多亚洲人备感振奋,多家日本媒体也不吝称赞——日本时事通讯 ...[更多]

  •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16篇范文)91人关注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