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英雄事迹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24 07:00:04 查看人数:26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500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1人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285字 4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221人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 4978字 56段 17分钟 27分钟 39分钟 101人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 1428字 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40人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 1182字 5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97人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1052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92人
张思德英雄事迹素材摘抄 698字 9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64人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 4869字 39段 17分钟 27分钟 38分钟 195人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1142字 11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92人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1033字 5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42人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346字 5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36人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762字 2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09人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1052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50人
张思德英雄事迹素材摘抄 1113字 10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67人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 1168字 2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57人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566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97人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1位用户喜欢。

“好消息,今天上午的电影是《张思德》。”李嘉迪大呼小叫地对我说。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迅速地吃了早饭,跟老兄一起去看电影了。

张思德是部极富教育性的片子,它主要讲述的是张思德在部队的故事。张思德乐于助人,大公无私。后来,他被调到挖煤队当队长,他工作勤奋,关心队员,博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但他在一次挖煤时突然遇到煤洞垮塌,他帮助别人躲避了危险,自己却牺牲了。

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张思德他默默无闻地工作,又帮队友同志补衣补裤,却不求回报。到了挖煤队还是一如既往地工作、奉献,在生死关头还只想着别人,先人后己,不惜牺牲自己,他这种忘我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想想我自己,有时因为父母对自己照顾不周,或者是要求自己比较严格,就埋怨他们,的确是太不应该了。

看了影片后,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自己不能多一些奉献而少一点索求呢?我要好好学习张思德那种乐于助人的品质,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大家解除困难,多为他人利益着想。在学习上发扬不怕苦的精神,刻苦努力,长大为社会尽自己一份责任。

我想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从中学到自己应该学的东西,使自己在学习中长大。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张思德(1915年—1944年),四川仪陇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十多年来,张思德的形象是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张思德精神具有永恒性也具有发展性,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功效和引领作用。它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1933年参加红军,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的卫士。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毛——亲自出席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78个字,有5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7分钟,慢速需要39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的追悼大会在延安举行,整个会场黑压压地站着一群前来悼念的同志,大家神情肃穆,手捧花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也一同出席,大会上毛泽东亲手为张思德同志书写了一副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随后,毛泽东还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那么,毛泽东为何会对张思德的牺牲做出如此高度评价?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往事呢?

1915年4月,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我国农村还处于极度贫穷时期,家家户户为了生计没日没夜地在地里劳作,张思德的父母也不例外。

那时候,张思德母亲在庄稼地里忙活的时候,突然觉得一阵恶心,接着还呕吐了起来。经过检查,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对于这个孩子的到来她喜忧参半,想到家里的光景,她明白这不是养育孩子的好时候,但终究还是舍不得,决定将孩子生下来。

长时间的辛苦劳作本就让母亲不堪重负。孩子在肚子里一天天长大,母亲却日渐消瘦,一个瘦小的女人日日挺着个大肚子在地里干活,想想就让人心酸,生下张思德后,身体变得更为虚弱。在张思德还是小婴儿时,他的母亲就因病逝世了。父亲也无力抚养张思德,于是就将他送给了自己的弟弟张行忠,让他代为抚养。

张思德等于同时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其实张思德原本是有两个哥哥的,但大哥被地主剥削致死,二哥出门乞讨饿死在街头。在那个吃人的时代,死很简单,活着才是最难的事!

所幸,张思德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婶刘光友对他视如己出,两口子是出了名的忠厚善良。由于没有奶水哺育,所以刘光友只好带着张思德去邻居家里讨一些谷米,熬成米糊喂养他,可以说,张思德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在叔叔婶婶的爱护下,张思德一天天长大。在抚养张思德的同时,夫妇二人也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反复叮嘱张思德不要忘记他人的恩德,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要及时伸出援手。

也正是由于夫妇俩的教导,张思德从小就非常懂事,主动为家里干活,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干活小能手。但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封建地主的压迫下,张思德一家被迫搬到离韩家湾二十多里地的六合场生活。

不久之后,叔叔张行忠因病逝世。张行忠的死亡,让这个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变得岌岌可危,也激发出张思德反抗压迫和剥削的决心,立志解放全中国的穷苦老百姓。他要去参加革命,为广大的贫苦农民讨一个说法。

而命运的转机也在此刻悄悄来临。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翻过大巴山,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次年八月,解放了仪陇,建立六合乡苏维埃政权。

红军本着团结群众的原则,希望在六合乡发展基层干部。勤奋刻苦的张思德,在一群人中显得鹤立鸡群,他帮助当地成立了乡政府、赤卫队、少先队,后被红军任命为少先队队长。

1933年,张思德毅然决然投入红军队伍的怀抱,从此背井离乡,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同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兵分两路,从毛儿盖地区继续北上,开始向大草地进军,这是一段十分艰险的路程。

因为这大草地与其说是草地,倒不如说是一片流沙,那里的土地稀松黏软,走在上面一个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

不仅如此,大草地的自然环境也极其恶劣,时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冷风就像刀子一样刮在红军战士们脸上。但即便是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将张思德打倒,他和战友们始终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在草地上奋力跋涉。

1936年7月,两军顺利会师,战士们重新北上。北上途中,红军缺衣少粮,吃饭是个大问题。都是些年轻士兵,长途跋涉下来早已精疲力竭,大家都想着能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但张思德却不同,一到吃饭的时候他就不见踪影。后来大家无意中发现,他是在偷偷吃野菜,为了能让大家填饱肚子,大家十分感动,纷纷劝他一起吃,他却笑着说:“野菜挺好吃的,我喜欢吃,你们还在长身体,你们多吃点。”但张思德的年纪比他们也大不了几岁。

但就算再怎么省,粮食也是日渐减少,战士们甚至把皮带都扔到锅里煮了吃。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看着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的战友,张思德心里有了主意。

不久,张思德就向组织提出了“尝百草”的想法。因为他时常外出寻找野菜充饥,一路上发现了好几种可以食用的野菜,确实有些难以下咽,但为了填饱大家的肚子,寻找野菜是当时唯一的办法。就这样,张思德自告奋勇带领战士们一同寻找。

这野菜也分有毒和没毒,为了避免大家误食有毒的野菜,张思德总是自己先尝一遍,如果没事,他才放心拿给大家吃。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生的希望带给他人,这就是张思德。

有时候,他也会吃到有毒的野菜,情况一度危急。面对大家的担忧,他还反过来安慰道:“我这是尝百草嘞,有趣得很,不打紧。”张思德总是一心为他人着想,却不顾自身安危。

后来,寻找野菜的队伍有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天中午,张思德又和几个战士一起去寻找野菜,他们在一片丰沛的水草地里发现了一簇从前没有见过的植物,这种植物长得与野萝卜有几分相似,一名饥肠辘辘的战士将这植物摘下,想都没想就要往嘴里送。

说时迟那时快,张思德立马就将这植物夺下,他对大家说道:“大家别急,这种野菜从前没见过,我想试试有没有毒,如果没问题你们再吃也不迟。”说着,他就吃起这野菜来。

可没过多久,张思德就晕了过去,大家急成了一锅粥,好在有几人还算镇定,他们连忙让张思德服下可以解毒的药物。过了许久,张思德才慢慢醒了过来,战士们都很紧张,连忙问他:“张思德你感觉怎么样,还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可张思德却迷迷糊糊地说道:“这野菜有毒,你们千万别吃,千万别吃……”有好几个年轻小战士听了这话,感动到流下了眼泪。在长征途中,张思德连续三次过草地,在这充满艰险的路程中,张思德多次负伤,身体状况愈发不好。

后来,上级组织体恤张思德的伤情,将他送进关中分区的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希望他能够在那里好好疗伤。在此期间,张思德帮助学校干了很多事情,完全没有一个病人的样子。

有一次,张思德接到上级命令,需要运送一批重要物资到延安去。随即,他带着几个士兵马不停蹄地往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赶去。

当天下了大暴雨,入夜后道路泥泞难行。为了安全着想,张思德合理安排时间,让每一个战士都有机会休息,自己却在风雨中不辞辛劳地检查这批物资的情况。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一直是军队里的劳动楷模。

除此之外,张思德还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张思德深刻懂得这个道理,并且落实到行动之中。一旦接受任务,他就会破除一切阻力,将任务圆满完成。

从帮营长送信一事就可以看出来。1940年春,张思德奉命担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班长,那年冬天,天气严寒,带领士兵们训练了一天的张思德接到营长下达的任务,任务内容是给王家坪总参谋部一局作战室送一份急件,这份急件十分重要,必须当晚送达。

张思德本可以不必亲自前去,当时他手下有大批士兵,随便派遣一人前去便可。但考虑到当时已经是傍晚,他不愿意耽误大家晚上休息的时间,便决定自己去送,让战士们好好休息。于是,张思德带着这份急件连夜赶往作战室。

雪天夜路难行,张思德只能冒着风雪缓慢挪动脚步,眼看着离目的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他心里十分着急。

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突然间,天空中下起了暴雨,雨水将张思德整个人淋湿。但张思德却一心想着送信,完全不顾自己的处境,把大衣脱了下来,将这份急件包裹在大衣里面,一路抱着这大衣行走,手脚冻得僵硬。

后来,张思德将这份急件完好无损送到了总参谋部作战室。他本人却被这场大雨淋成了落汤鸡,还得了一场感冒,咳嗽了好几天。

时间转眼来到1944年,当时已没有什么战事,局势相对稳定。闲不下来的张思德,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安塞县石峡峪庄开荒种地,在那里张思德度过了一段辛苦的时光,在大生产活动中发光发热。

入秋以后,天气渐凉,当地急需大量炭火预备过冬,但这烧木炭可是项技术活,火候很重要,一不小心就会搞砸。村里苦于找不到会烧炭的帮手,张思德自告奋勇帮村里烧木炭。

原来张思德本就是烧木炭的一把好手,对于烧炭的温度他总是精准拿捏,他烧起炭来,总是又快又好。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没想到张思德竟然还会这么多技能,每次他灰扑扑地从烧炭窑里出来,总是赢得大家一片赞叹。每当这个时候,张思德就笑得只剩一口大白牙,只要是组织需要,不管是打仗还是烧炭,他总是在第一线。

时间不等人,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临了,单靠这几个从前的小窑洞铁定不够用。张思德决定进山多挖几个新的大窑洞,带领大家一起烧炭,有了足够的炭火这个冬天就不愁了。

也许是天妒英才,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决定前往山里开挖窑洞。其实那天天气并不好,天空中下着雨,道路泥泞难行,山里又雾蒙蒙的,能见度很低,本不便入山。

但为了能够尽快为大家烧出足够的木炭过冬,张思德还是义无反顾向着山里出发。同行的一共有八名伙伴,张思德将大家分成三个组,分开行动,和张思德一组的是一名叫做小白的年轻战士,两人干劲十足,不一会儿就已经挖出个大洞。

二人在窑洞里干得热火朝天,谁也没有注意到雨势逐渐变大。窑洞顶端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越来越薄,变得极不稳定,面对突然出现的崩塌,张思德再一次挡在了他人面前。

伴随着土块掉落,窑顶上方传来开裂的声音。说时迟那时快,在窑洞倾倒下来的那一刻,张思德拼尽全身力气将小白推出窑洞,小白还没反应过来,回头一看窑洞已经完全崩塌,到处不见张思德的身影。他赶忙大声呼喊着张思德的名字,但始终无人回应……

此时,张思德已经被深埋在窑洞里,周围黏湿的土壤将他完全裹挟,留不出一丝缝隙,就这样,张思德为救战友而牺牲,年仅29岁,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年龄,他的未来本还有着无限可能,但所有的可能性都在那一秒终止了。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延安。大家都清楚张思德的为人,舍己为人是张思德一贯的作风,他们对张思德此次的英勇事迹并不感到惊讶,但大家都为他的逝世感到惋惜。接下来几天,部队里的气压都很低沉。

毛泽东听闻张思德的死讯,悲痛万分,当即下达了三条指令 :“第一,派人清洗,为他换上干净衣服;第二,买一口好棺材,将遗体运回延安;第三,要为张思德同志举办追悼会。具体时间定好告诉我,我到时要去参加,还要进行讲话。”这就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张思德的战友陈耀曾经回忆道: “当时我们通讯班一共十二人,张思德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却比我们要成熟许多,与其说张思德是我们的班长,不如说他是我们的大哥哥,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照顾我们所有人,我一直很感激他。

同时我也很为他担心,他总是默默奉献,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那时候,我们缺衣少粮,每次开饭都只能吃个半饱,大家训练起来都没有力气,张思德发现这一点后,每次都吃得很少,往往是匆匆扒了几口饭就离开了饭桌。

时间久了,张思德的身体逐渐消瘦,一个原本精壮的小伙子现在浑身上下没二两肉。可他干起活来总是很有干劲,比我们所有人做得都好,实在是令人心疼又敬佩。一起共事的时间里,我从没听过张思德喊苦喊累,他像是一个陀螺,为革命事业不断奋斗,永不停歇。

张思德同志不但对工作勤勤恳恳,对人民群众也是深切爱护。他一有闲暇时间,就去帮当地的老百姓干活,在百姓的院子里、庄稼地里、甚至是水井旁,大家总能看到张思德忙碌的身影,他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对于张思德的帮助,老百姓十分感激,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更是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革命事业,在国家发展的征途中,他勇于拼搏,坚持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一生的真实写照。纵观张思德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张思德年幼时满了艰辛,少年时历经磨难,没有过什么安稳日子,可以说是平凡又坎坷。

但他生于微末不自艾,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上战场,下农场,全都不在话下,最后为了人民的利益、战友的安全,张思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毛泽东曾经说过: “我们的队伍秉承着服务人民、解放人民的深刻理念,要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好事。张思德同志做到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

今天,我们重读张思德同志的光辉事迹。一方面,我们要时刻记住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习张思德同志身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一样一心为国的共产党员,才成就了共产党今天的辉煌。张思德同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光辉夺目,作为后辈,我们要坚持发扬张思德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同时,从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中汲取营养,反馈到社会当中去。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毛泽东追悼张思德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发表已经70多年。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户晓,超越时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他怒气填膺,猛冲上前将敌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是年秋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丹巴黑水河边。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之间的溜索。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使用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都有些发怵。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但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钩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伤刚好!”原来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我先过!我先过!”岸边的战士们也纷纷抢上前来,张思德伸开双臂拦住大家说:“争啥子呀,我们都要过去的嘛!”说毕,转身便跨到竹筒垂下的绳结上,随即滑了出去。溜索在空中抖动,岸边的战友们都提心吊胆地盯着他,希望他快些滑到对岸。可是,张思德慢慢地一段一段地检查那根溜索;到了河心上空,他竟用力摇晃那根溜索。战友们都为他惊叫起来。身临险境的张思德却毫不在乎,为了给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他已忘掉一切,一步一步地沿溜索向前滑。张思德终于顺利地到达对岸:“同志们,可过啊!”他的大声呼喊,使河边的战士们欢跳起来。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从毛儿盖等地北上,进入茫茫大草地。草地里水草丛生,风雨无常,泥泞潮湿,行军极端艰苦。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畏艰难,奋力跋涉,同甘共苦,互励互助,希望早日走出草地。可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大搞分裂活动,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命令部队掉头南下。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眼看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心中产生了疑团:为什么两军会合后,又各自分开行动呢?当时,张思德等普通战士,并不了解中央领导层内部发生的严重分歧。部队南下后,张国焘公开打出反对党中央的旗帜,这使许多红军指战员异常痛心。由于张国焘的战略方针的根本错误,南下红军不得不同以逸待劳的优势敌人展开激战,部队大伤元气。张思德在战斗中又一次负伤,身体更加消瘦。张国焘的分裂图谋失败后,不得不重新北上。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在很久的时候就曾听老人们讲过党的好同志张思德同志的故事,然而,还是年少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也不知道伟大的毛泽东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普通的革命战士的牺牲而潸然泪下;或许是思想的觉悟没有达到,也许是生在两个不同时代的隔阂,至今我都不敢相信张思德同志确有其人。然而,在历史的事实面前,我的质疑显得不堪理会,倒成了一种在思想觉悟上想有所突破的累赘,亦或是被事实抨碎后依然不能救赎的自嘲。在党课中,我是第一次观看《张思德同志》这部电影,终于觉得张思德同志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震撼,还有对社会的深思……

从电影中,仿佛断断续续得连起了我幼时那些故事记忆,在我的心里,张思德同志是党的好同志,他有着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秀品质,他很热情,他热情于帮助邻家捉猪,帮着队友捡球,帮助前线下来的战友完成心愿;他还是那么热情,在朋友不小心走了资派后,他不怕连累,时时刻刻不忘激励自己的朋友。“有人在喊你是你活下去最大的理由”可能因为张思德同志的鼓励,他的朋友最终回到了革命的大道。他沉默寡言,即使被别人误会也从来都不讲原因,鲁迅先生所谓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或许就是在说这样的革命者吧;在他任劳任怨的背后还有些许顾全大局,为了完成革命的任务,他主动承认错误,搞好同志之间的关系。

我在热衷于描述张思德同志的激情中,却寒心于当今的部分社会现象。是谁造就了这个社会,还是这个社会造就了这些冷漠的人?那个撑杆打捞尸体要价的船夫,那个车祸现场漠然走开的大妈,还有公交车上看着歹徒打伤乘务员围观的群众……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张思德同志。

记得《战争与和平》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什么一个民族的存亡就决定于那个不到民族总体人口十分之一的军队的力量呢?”而在笔者看来,也十分相信民族的胜利在于精神的不灭,在于文化的强盛。我再也不想看到八国联军抢夺时,民众眼中的漠然;也不想看到中华儿女泪于人前的无奈;更不愿意有一天我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骄傲被一点点的剥削。说到这里有些所谓的理智者们,当然会觉得我的观点过于偏激。其实不然,作为为共产主义事业时时奋斗的我们来说,要坚决防止一切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更何况这种很可能给党和国家带来危害的部分社会现象呢?党在伟大的毛泽东的带领下,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丰功伟绩,与共产革命先驱们的未雨绸缪是离不开的。所以,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的。学习张思德同志的精神对一名共产主义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张思德同志的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是我所希冀的,而我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当然相信在党的带领下,社会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革命前进的路上,还有很多障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是一种必然。在这个物质的时代,也只有张思德精神才能让更多的同志回到革命的道路上来。

时代需要张思德同志的精神,需要这个最可爱的人!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从电影里重温张思德短暂平凡但却熠熠生辉的一生,感受他默默无闻、勤苦奉献的崇高而执着的革命精神。张思德当过勤务员、通信员、警卫员,搞过生产、烧过木炭。作为共产党的一员,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奉献。最后在执行烧炭任务中,因炭窑突然崩塌,为救战友的生命而不幸牺牲。张思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生无我想,尽瘁为人民”的英雄,当舞台灯光突然灭了,手忙脚乱的人们找不到梯子,张思德同志主动充当梯子;当主席的车子爆胎了,张思德同志翻了几个山头,连背带扛又滚,竟是一个人取回了新的车胎;当大娘的猪跑到了河里,张思德二话没说,跳进河塘里抓猪……张思德拥有着说不完的先进事迹,点滴间凝聚着他对党、对事业、对人民的纯而深的革命情感。

张思德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珍贵革命精神,却在时间的长河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树立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筑了牢固的思想防线,成为党员和同志们经久不衰的追求目标。学习张思德,践行“尽瘁为人民”的精神,是我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题之一。

“尽瘁为人民”首先要忠心耿耿对党。张思德为送毛泽东同志的一封重要的亲笔信件,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为躲避敌人追捕,毅然跳入一个臭气熏天的水沟,一待就是半天,直到敌人撤走。他的这种勇气和毅力正来源于他对党的忠心

“尽瘁为人民”其次要任劳任怨对工作。张思德同志对他的本职警卫工作(如换轮胎,烧炭)都表现出全身心的,忘我的投入。他对工作不仅像雷锋同志所说“像夏天般的火热。”而且,从不讲价钱。用他战友的话就是“你怎么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就是张思德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而对比我们的工作态度,我们自惭形秽:粗心大意出差错,拈轻怕重推责任,休息少了还抱怨,如同井底之蛙,思想永远停留在自私自利的狭隘里。殊不知,尽瘁为人民,首先要做到一生无我想,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保持正确的工作原则。

“尽瘁为人民”最终要真心实意对人民。张思德同志眼中的人民就是保育院的孩子,红军的遗孤,老红军炊事员,身负重伤的指战员。。。是生活,工作在他身边的战友,乡亲,包括他为之服务的人民的领袖。在他们身上张思德同志倾注了无限的爱。如雷锋同志所说“像春天般的温暖。”同样,我们也应该善待身边的所有人,尽己所能,为别人创造与幸福,

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所谓增人玫瑰,手留余香。

学习张思德就是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为一生无我想,尽瘁为人民的人生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张思德英雄事迹素材摘抄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瞧,有一个人正满头大汗地跑来,那不是张思德吗?

电影《张思德》看似是一个最平凡的故事,但这背后却蕴涵着许多关于人的道德精神信仰的东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毛泽东给张思德的评价。

60年前,在抗日战征后期的延安,勤务兵张思德在一次烧炭中光荣牺牲。张思德参军几十年,经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但仍是一个勤务兵。他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张思德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是一个情操高尚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那个时代,还有与他有过联系的人们。那个叫宋光明的小男孩,那位不想退役而绝食的红军老战士,那位“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后来又重新做人的张秉钟,还有一个叫“小白”的小战士,这些人的心底永久的存在一个人:一个好爸爸,一个好儿子,一个唯一值得敬佩的战友,舍己为人的烧炭班长。没有什么特殊的力量,就单单一个好人的魅力感染着他们,这种魅力值得珍藏在内心深处细细品味就如那位老红军战士在张思德的炕上咀嚼含在嘴里的红枣般,细细的,无声。

今天回顾延安时期那段峥嵘岁月,那样一群普通的革命者与领袖的生活、感情和奋斗经历,就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扉,激起阵阵涟漪,让人回味无穷。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渐渐的,就把“道德”这个词给淡忘了。古人云:“修身才能正己,正己才能正人,正人才能以德齐家,以德治国。”意思就是只有众人有道德才能治理好国家。

那么张思德的精神也给了我们一些思索与启示。那就是不图名利、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高尚节操和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影片结束时,又出现了张思德那张纯朴的笑脸……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69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7分钟,慢速需要38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提起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七八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详、背诵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从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

在石家庄“中华老报馆”,珍藏着一张泛黄陈旧的延安《解放日报》,报头下方日期显示1944年9月21日,就在这张报纸上,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在一版发表。更多的人正是通过它记住了张思德的名字。

1915年4月19日,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几代是佃户。他出生7个月,母亲因病无钱医治离世,由幺叔娘(婶母)抚养,靠吃“千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幺叔娘(婶母)为了让他记住乡亲们的恩情,取名“思德”。张思德12岁始,给地主割草、放牛、担水、扫院子,养活自己。

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张思德的家乡。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率领部队消灭了嘉陵江以东之敌,乘胜追击。逃跑的残敌拉走和破坏了江东船只,妄图依托嘉陵江天险阻止红军西进。一个漆黑夜晚,张思德凭着一身好水性,只身泅水到对岸江边,用镰刀割断缆绳,拖回了两只渡船,为强渡西征,立下了战功。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草地,以野菜充饥,每次挖野菜,张思德总要先尝一尝。一天中午,部队在一片沼泽地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找野菜,来到一个水塘边,小战士惊喜地大叫:“班长,瞧,野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不远处长着一簇簇、一丛丛肥嫩的野菜。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来就吃,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夺了回来,先放到自己嘴里嚼了嚼,味道甜丝丝的。不一会儿,他肚子疼痛,直想呕吐,对小战士说:“这菜有毒,不能吃,快告诉大家!”说完便失去知觉。“班长!班长!”小战士大声喊叫。战友们闻声而来,只见张思神志昏迷,连忙送往卫生所,经抢救才苏醒过来。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冲锋在前,右腿两次负伤,强忍剧痛与敌拼杀,击毙敌机枪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的一一五师开赴前线,他因伤病被编入留守处警卫连任副班长。张思德不顾自己的伤病,经常帮助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打水、扫地、打草鞋、刷便盆,把伤病员换下的衣服,悄悄拿到河边去洗干净。这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庄严宣誓:“我跟定党,跟定毛泽东革命到底,永不回头!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保守机密,遵守纪律,带领群众,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1941年冬,张思德与2名战士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过石砭,看到一辆小汽车陷入冰窟窿里,他门立即跑去推车,只见车子后轮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张思德见状,把鞋一脱,跳进冰窟窿里,抱起石头砸车轮前的冰坨子,又喊战友搬来一些小石块,垫在车轮下。司机发动车子,一轰油门,“咕咚”一声,车子从冰窟中滚了出来。

这辆车是毛泽东乘坐的。毛泽东询问后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临走时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1942年春,杨家岭修建大礼堂。在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对向另一边的榫头时,“嘎巴”一声,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粗大的木梁直往下落。在这岌岌可危之际,张思德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顶住大梁,避免了一场伤害,他自己却受了伤。路过这里的毛泽东发现了,便立即派人去请医生,并吩咐把受伤的战士抬到他的窑洞,毛泽东在观察伤情时,认出了张思德,关切地说:“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1942年11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当了多年班长的张思德精简为一名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决定。教导员淳杰与他谈心,张思德坚定地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1943年4月,张思德因表现出色,被调到中央警备团警卫队内卫班,在毛泽东身边当警卫员。张思德非常高兴,暗下决心“好好当一名枣园哨兵!”当天,他就换了一身整洁的军装,与战友一起为毛泽东站了第一班岗。

张思德把全部心血用到照料主席的生活和警卫上。他通过细心观察,很快地掌握了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执勤中,走路或做事情,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声;给毛泽东送洗脸洗脚的热水时,他都要亲手试试冷热合适了才端过去。每天一早起来,他轻手轻脚地把主席窑洞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到窑洞附近走走看看,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狗,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叽喳,用小石头向树上掷,把鸟儿撵走;如果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让首长们等一会儿再来。

毛泽东常走的路,只要有一点坑坑洼洼,他就铲来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外出,他提前把冲锋枪和马灯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地站在车边。

毛泽东乘坐的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赠送的,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员站立的踏板。每次出车,张思德“抢占”这个位置。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冽,冻得手脚麻木。大家要换换他,他总是笑着说:“我喜欢冷风吹。”

1943年冬,延安天气特别寒冷。按规定可以放下帽耳,但张思德执勤时从未放下,他说:“放下来听觉就不灵了,有情况不能及时反应。”张思德宁让耳朵长了冻疮,脸冻得发紫发青,也不肯把帽耳放下来。

1944年7月,为解决中央机关和部队冬季取暖,上级决定从警卫班抽人到安塞烧木炭。张思德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我烧过炭,有经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张思德带领4名战士背着行李,带着工具来到安塞县石峡峪村,根据山势和青冈树林的大小,选择烧窑点。

“烧炭是为了战胜敌人的封锁,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烧出更多更好的炭。”

为加快进度,张思德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挖窑,一路负责伐树。他们早出晚归,戴月披星,很快打出了两孔炭窑。战友们把青岗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开始装窑、点火。从早到晚,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装运,忙个不停。出炭是最紧张、最危险的环节,需要分秒必争,时不我待。张思德每次都是争先钻进炭窑,以惊人的速度拖出木炭,一根一根往外送。仅一个月,就烧了5万多斤优质木炭。

9月5日,天下着萧萧秋雨,张思德和白满仓、王玉森赶挖一孔新窑。张思德用小铁镐刨窑壁、窑顶,白满仓用锨把刨下来的土扔到窑外,王玉森在窑外铲土。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铁锹修整窑面,突然,窑顶传来“咔咔”的声音,接着从上面掉下几块碎土。在这生死关头,张思德本可跳出窑口,他却将生的希望送给了战友,猛力将小白推出窑口,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只听“轰隆”一声,窑坍塌了,白满仓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却被埋在窑里边。白满仓大声哭喊:“班长!班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穿过幽深的山谷,传遍寂静的山林。

周围的人纷纷赶来,很快救出了白满仓,白满仓指着倒塌的窑:“张思德还在里面,赶快救他。”大家不停地挖。只见张思德双手握着小铁锹手柄,胸口压在手柄上,一动不动。张思德就这样地离开了世界,年仅29岁。

噩耗传来,内卫班的战士失声痛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考虑到张思德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决定把消息直接报告毛泽东,他走进主席的办公室,见主席正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的说了出来:“报告主席,张思德牺牲了。”

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双手按着桌子站起来。听完张思德牺牲的简要经过,他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缓缓走到窗前,望着张思德牺牲的方向,“张思德现在在什么地方?”古远兴报告说:“还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毛泽东听了很生气,说:“不行!要很快挖出来,要放哨看好。山里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

说完,毛泽东又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数着指头给古远兴明确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窑洞里,挥毫泼墨,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以寄托他对这位普通战士的无限哀思。

9月8日下午2时,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在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的干部、战士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大会。会场的土台上搭起了棚布,台两边摆满了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西北公校、警卫团等送来的花圈和战士们采集来的一束束山花。台上方挂着“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横幅,台中央党旗下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毛泽东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挽词,挂在张思德的遗像旁边。

一点多钟,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杨尚昆的陪同下,从枣园住处走出来。他脚步缓慢地走进会场,抬起他题字的花圈放到张思德的遗像前,默哀了许久。这时,许多战士忍不住哭出声来。

追悼会在陕北当地的唢呐吹奏哀乐声中开始,中央警备团团长兼政委吴烈宣布向张思德遗像默哀三分钟,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张思德29年的生平事迹后,毛泽东神情庄重地走到临时搭建的小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即兴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毛泽东打着手势接着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的讲话声音洪亮,字字千钧,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场聆听的人备受教育和启发。会后,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演讲的内容作了速记,秘书处秘书长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等人都做了认真记录,他们一起参照记录整理毛泽东的讲话,形成文稿后,由胡乔木呈毛泽东审阅。

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秘书们不仅把他的讲话整理成文稿,而且陈伯达认为讲话很重要,对全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并建议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说,这是即兴讲话,有感而发,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陈伯达说,这篇讲话中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于是他对陈伯达说,我看看再说。

夜晚,毛泽东处理完要事后,在油灯下把这份几十页的文稿看了一遍。记录稿15000多字,太长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体现,言简意赅,让人们都能看得懂。毛泽东决定修改压缩、把讲话中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对讲话稿进行删节。第一遍删节后,文章剩了8000多字,还是觉得长;第二遍删节到5000多字,仍觉得长;又继续修改压缩,直到第五遍压缩到688个字(不含标点)时才觉得满意。

秘书处拟制的文稿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讲话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挥毫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作为标题。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毛泽东亲致哀悼”为题,进行了报道,刊载了毛泽东讲话的全文,并发表通讯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和他的英雄事迹。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后来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中的优秀儿女。

随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原著之一。

1996年,原总政治部将张思德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2009年9月14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4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为一位伟大的解放军战士张思德的题字。

张思德其实只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为何用“伟大”来形容他?这,可以从电影中找到答案。

“‘你来帮我一下吧,晚了解就赶不上看亲嘴了。’听到战友的话,张思德毫不犹豫地上去帮助他放映电影。影院里观看的人已是哄堂大笑。”在张思德的时代里,电影可以说是“稀有资源”,放映电影不是他的责任,但他仍“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他,不仅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战友帮忙。“影院里观看的人已是哄堂大笑”,这电影该多有趣啊!张思德难道不想看吗?他一定想。看电影是有趣的,放映电影是看不到有趣的电影的。也许,张思德的心里也会有一番小小的斗争,不知该不该帮忙,但在顷刻间,他已作出决定:帮!

“你最大的缺点是不爱说话,最大的优点也是不爱说话。”电影中,张思德做了许多类似的好事,又有谁知道?其实,正是他的“不爱说话”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形象。他不是为了表扬而做好事,也不是为了私人利益做好事,他是真正地为了群众做好事。“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张思德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奉献中去,他就是那种难得的、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更可贵的是,他做了好事还不说话,使这种奉献变得默默无闻。

在军营之外的群众队伍里,也有许许多多像张思德一样的人。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岗位,从世界500强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到汶川地震中为灾区捐款的老乞丐。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段,也许是年过八旬的老爷爷老奶奶,也许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愿意为大家做好事,你都会成为这个日益壮大的队伍中的一员。

在我们班级里,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同学,他叫邹佳栋。邹佳栋平时很调皮,老爱闹事,放学时,经常被老师在办公室留上几小时。他也有优点,他和其他男同学一样,喜好为班级做好事:扫地、排课桌、拖地……样样抢着干。做完事后和张思德有一模一样的反应,不吭声。也就是说,他不会做完后就大声说:“这是我干的,你要表扬我!”

前一阵子,一封大红的信寄到了我们班级。不知为什么,班主任贺老师看过信后高兴得眉飞色舞,让我把信送给大队辅导员。辅导员老师看过后,只是淡淡地说:“我知道了。”从她湖水般平静的眼神中,我没有发现任何异样。这到底是封怎样的信?

一星期后,答案揭晓:表扬信!原来,在商场购物的张阿婆扭伤了脚,多亏了邹佳栋帮她拎包,感觉到把她送回了家。所以张阿婆给学校寄来了感谢信。老师把邹佳栋连着表扬了好几个星期。

邹佳栋和张思德一样,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所以才会有这一连串的好事光顾他。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学习张思德的品质,世界就会更美好。张思德的品质就是电影给我们的最美好的纪念品。

这多么象电影中的场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的家畜丢了,张思德立刻去追。在生活中,这事带着同样的身躯,穿着不同的衣服来了:同样是需要帮助的老太太,也同样是个热心的人。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电影以张思德奔跑作为开头和结尾的画面,我觉得电影是意喻张思德只是一名普通人。同时也意喻了共产党人也都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这部电影通篇只表现了一个理念:那就是任何一个成功的大厦都是一块砖一块砖累积而成的;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是普通人辛勤劳动积累的结果,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电影先是表现张思德当警卫员,做事总是负责任的风风火火,跑步完成。比如汽车轮胎坏了,都是背着轮胎跑步前进,以至于由于鞋爱坏而总是光着脚板走路。然后又表现了他爱心的一面:让一个受了刺激的小男孩健康成长;帮一个老大娘追猪;帮助一个即将牺牲的团长约见毛泽东。作为对比,他的一个与他同时参军的老战友已经成了一个主任。而他依然是战士。这个对比的意义就是,究竟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电影在其中几次通过张思德与同伴之间在不同场合的对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是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人民服务。他的那个主任战友由于贪污被判刑一年。为了帮助这个战友重树信心,他几次探监,帮助那个主任成功的又找回了自我。

电影最后是他调到烧炭队后,表现他如何领导这个队的。当下大雨时,张思德去给炭窑遮盖,遮盖好之后他没有离开炭窑而是在里面避雨,这是他忽视安全的一个严重错误。作为长期在山沟里生活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大雨对于黄土坡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泥石流。大雨造成的泥石流将炭窑覆盖,张思德同志牺牲。从这个角度看张思德同志不适合作为领导,只适合当兵。应该吸取安全生产的教训。

我觉得这部电影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去观赏,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幸福中生活的大学生,能使我们了解到革命的艰难性,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负责任的说,类似于张思德这样的人如果活到现在的话,依然是革命的,先进的,不会被糖衣炮弹打倒的。倒是那些类似于它的主任战友的那些人,由于倚老卖老,将自己的资历作为是升官发财、贪图享受的资格,这些人先后被糖衣炮弹打倒。中国革命的成功都是依靠向张思德这样人的辛勤劳动。纵观现在,当我们还有大批的人活在贫困之中时,却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因贪图享受而被判刑,这些共产党员的党证是如何混到的手的?他们的党性都到哪里去了呢?

以上是我通过看这部电影所联想到、体会到的一些思想汇报,也仅是我个人很不成熟观后感。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还请党组织老师给予我辅导,帮助我逐步成熟,使我能早日达到迈入党组织殿堂的标准,早日加入这个光荣的大家庭。同时,我也会向张思德学习,尽自己所能为周围人服务。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的。请党组织老师监督我!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老班长,张思德。张思德,我好战友啊——”松涛阵阵,石峡峪的山沟,齐奏哀歌。战友们扑在张思德冰冷的身上,一齐失声痛哭起来......

这,就是电影《张思德》的结尾,看到这里,泪水早已划过我的脸颊,湿润了我的衣襟。

一个一心只为人民服务的大好人就离开了我们。如果说人民无数棵树,那张思德便是树茎下的泥土了。他的一生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这芬芳飞进了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几个张思德,但我明白人只要有一颗想为你人机服务的心,那你也会拥有那份泥土的芬芳。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到很惭愧,影片中张思德到死都是为了别人,而我,平时就连把一片纸屑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这样的小事都办不到。

同学们,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不懂得替他人着想,服务呢?如果是,那你就和我一起,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我相信你我也会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2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过《张思德》这部电影吧!张思德是一位奋勇拼搏的普通战士,他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在整个影片中叙述了张思德短暂的一生,在工作时,他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在休息时,他会在战士们之间发生一些平凡温情的故事。可不幸的是:在家乡烧过木炭的张思德主动承担了最苦最累的烧碳工作,和战友一起来到荒凉的安寨山里砍柴烧碳。就在一次碳窟工作时,碳窟突然崩塌,他不幸牺牲了。同学还记得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同样,替法西斯卖力,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去死的就比鸿毛还轻。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死亡的考验是无情的。但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不能两全其美时,我们的人民共产党人员却毫不畏惧,竟不顾生命安全与敌人拼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是多么壮烈的举动呀!

以前,我幼稚地认为:英雄是在一刹那出现的,但我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才明白,英雄并不是由于一时冲动才出现的。他们从小就有着革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平时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他们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呀!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读四年级时的这场“非典”病中,那些不顾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病房里,手术台上的“白衣天使”,发扬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与病魔斗争。是他们让一批一批的病人康复出院,虽然有一部分医务人员因公殉职,但全国人民会永远记得他们…...看着英雄比自己,真是隔着长江握手——差得太远了。以前,我只知道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一心只想往头脑里装知识,不愿为班级负责,对班级工作一点儿也不关心,有时还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闹道德不可开交,这让我太惭愧了。现在,我深深地懂得了:作为21世纪的我,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将来孝敬父母,报效祖国。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张思德》这部影片是我噙着热泪看完的,电影是结束了,可张思德那憨厚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影片《张思德》以全新的视角,刻画了张思德这个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管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热闹的场面,那一切看似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带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

剧中的张思德不爱说话,他从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始终勤勤恳恳地做事。影片中有个事例特别人让我感动:队中的小白,消极怠工,当张思德批评了他一句,小白就负气偷偷离开, 张思德发现后,立刻去追小白。张思德气喘吁吁地追了一路,喊了一路,追上了小白后,张思德几乎以恳求的语气对小白说:“你跟我回吧!”张思德一脸的真诚,没有一丝的责怪。小白回来后,全队同志都商议处分小白,但是张思德却说:“今天的事主要怪我,我不该发脾气。”语气里还有深深的自责。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小白。张思德用他的宽容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小白。从此,小白变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积极,成了班里的骨干。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你看他无论是修车胎、帮老乡追猪,还是下炭窑,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计较个人名利。对孩子,他非常关爱,他无私的爱和憨厚的笑终于使得受到惊吓不愿说话的福利院孤儿开口动情地叫他爸爸。看看毛泽东给张思德作的评价吧:缺点是做事不说话,优点是做事不说。这恰恰是张思德的人生写照啊!

影片中有多处感人场面,最让我心痛不已的是,当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大雨冲击,炭窑突然崩塌,二十九岁的张思德不幸牺牲。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一颗落下来……

张思德所做的都是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别人的事,公众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就会积极主动去帮忙。他对所有人的爱如同那冬日里的缕缕阳光,温暖、舒适;似沙漠中的滴滴泉水,希望、憧憬……

我由张思德联想到自己,记得有一次:天阴沉沉的,乌云笼罩了天地。好像就快下雨了似的。刚好那天轮到我值日,我心里真有些不情愿,巴不得找个理由逃回家。做值日时,组长叫我倒垃圾,我还强词夺理,推却了。只肯干自己份内的事,多一点也不干。我想想张思德,又想想自己,即后悔又惭愧。我以后一定要以张思德为榜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剧已落幕,张思德亦远走,但他那种处处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像一盏启明灯,照亮我前方的道路。张思德精神将永存我心中!

张思德英雄事迹素材摘抄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张思德其实只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为何用“伟大”来形容他?这,可以从电影中找到答案。

“‘你来帮我一下吧,晚了解就赶不上看亲嘴了。’听到战友的话,张思德毫不犹豫地上去帮助他放映电影。影院里观看的人已是哄堂大笑。”在张思德的时代里,电影可以说是“稀有资源”,放映电影不是他的责任,但他仍“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他,不仅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战友帮忙。“影院里观看的人已是哄堂大笑”,这电影该多有趣啊!张思德难道不想看吗?他一定想。看电影是有趣的,放映电影是看不到有趣的电影的。也许,张思德的心里也会有一番小小的斗争,不知该不该帮忙,但在顷刻间,他已作出决定:帮!

“你最大的缺点是不爱说话,最大的优点也是不爱说话。”电影中,张思德做了许多类似的好事,又有谁知道?其实,正是他的“不爱说话”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形象。他不是为了表扬而做好事,也不是为了私人利益做好事,他是真正地为了群众做好事。“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张思德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奉献中去,他就是那种难得的、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更可贵的是,他做了好事还不说话,使这种奉献变得默默无闻。

在军营之外的群众队伍里,也有许许多多像张思德一样的人。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岗位,从世界500强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到汶川地震中为灾区捐款的老乞丐。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段,也许是年过八旬的老爷爷老奶奶,也许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愿意为大家做好事,你都会成为这个日益壮大的队伍中的一员。

在我们班级里,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同学,他叫邹佳栋。邹佳栋平时很调皮,老爱闹事,放学时,经常被老师在办公室留上几小时。他也有优点,他和其他男同学一样,喜好为班级做好事:扫地、排课桌、拖地……样样抢着干。做完事后和张思德有一模一样的反应,不吭声。也就是说,他不会做完后就大声说:“这是我干的,你要表扬我!”

前一阵子,一封大红的信寄到了我们班级。不知为什么,班主任贺老师看过信后高兴得眉飞色舞,让我把信送给大队辅导员。辅导员老师看过后,只是淡淡地说:“我知道了。”从她湖水般平静的眼神中,我没有发现任何异样。这到底是封怎样的信?

一星期后,答案揭晓:表扬信!原来,在商场购物的张阿婆扭伤了脚,多亏了邹佳栋帮她拎包,感觉到把她送回了家。所以张阿婆给学校寄来了感谢信。老师把邹佳栋连着表扬了好几个星期。

邹佳栋和张思德一样,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所以才会有这一连串的好事光顾他。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学习张思德的品质,世界就会更美好。张思德的品质就是电影给我们的最美好的纪念品。

这多么象电影中的场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的家畜丢了,张思德立刻去追。在生活中,这事带着同样的身躯,穿着不同的衣服来了:同样是需要帮助的老太太,也同样是个热心的人。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长征,是张思德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战斗历程。在工作中,他常以长征事迹和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和身边的战友们。据和他同在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工作的陈耀回忆:张思德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当组织上派他带一个班去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里去烧木炭时,首长问他:“有困难吗?”他回答:“困难是有,不过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比过雪山草地时少多了。”对领导交给的任务,不管多么艰难,他总是坚决去完成。他常说的口头禅是:“事情总是人办的!”张思德对通信工作恪尽职守,勤奋不懈。每当接受送信任务时,不管风狂雨急,他总是按时把信件送到目的地。他对通信班的战友说:“通信工作是军中的耳目,是件很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常讲起长征中七名通信战士的故事:在川西,红军一个营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一座小山上,几次组织突围都未成功。情况万分危急,营首长决定派人和兄弟部队取得联系。这时,七名通信战士挺身而出,他们记着同样内容的口信,趁天黑从几个方向悄悄下山,准备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但刚刚摸到山脚,就被敌人发觉,枪声顿时燃豆般响起。七名通信战士经过激战,六名战士牺牲了,剩下的一名战士腰部也负了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向前爬呀爬,终于越过了封锁线。当他到达兄弟部队时,腰部已染满鲜血。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创痛,断断续续地向首长传达完口信的最后一句话,才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七名通信战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一个营的红军得救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通信班的全体战士,他们决心学习这七名通信战士,坚决完成领导交给的通信任务。

张思德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团结同志,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他对副班长陈耀说:“脏活、累活咱们要先去干,不能怕艰苦。”他以亲身的经历告诉陈耀,要爱护每一名战士。他说:“长征时,有一点吃的东西,总是首先让给战士,战士让给首长。为什么要那样互相爱护呢?因为咱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大家都是为一个目标战斗的阶级兄弟。”张思德平时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先人后己。陈耀说:“我非常钦佩,常常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这样省吃俭用,穿得缝缝补补呢?’他解释说:‘我过去的生活比现在苦得多,当上红军,我觉得生活幸福多了。现在革命还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注意节约一点儿,就能为革命解决好大问题。’”陈耀回忆说:张思德有只搪瓷碗,还是长征时带过来的。搪瓷几乎已掉光,里外都是坑坑巴巴,破旧得不像样子。有一次,部队发了一只新搪瓷碗,他却把新的送给了别人,自己依然用那只旧的。当时,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十分困难,张思德这种艰苦朴素、先人后己的优良作风是时代的需要,这会产生一种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那时相比已有霄壤之别,但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先人后己的思想生活作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创造美好未来时仍然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我是一个处处想着自己,心中没有他人的学生。在我看了电影《张思德》后,我深受启发,影片中的张思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思德助人为乐的精神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战友犯错了,他一次又一次地去安慰他,用真诚感动了战友;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孤儿,张思德知道后就经常去看望他,给他讲故事,还用仅有的一点钱给他买糖吃;一名老兵的眼睛花了,张思德就为他找来了老花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天下着大雨,张思德正在矿洞里热火朝天地工作着,山体突然滑破了,泥土从上铺天盖地往下滑,不时还带动几块石头,声音如天闪雷鸣般咆哮着。看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心里默默叫道:“张思德,你快跑啊!”可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张思德遇难后战士们都失声痛哭。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人,有哪个人可与张思德相比呢?就拿自己说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做什么事都是先考虑自己。在家里父母把最好的留给儿女,连看电视都是自己说了算。在学校里,有时跟同学吵架;有时用言语伤害别人;有时知道同学有题目不会做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我与张思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张思德》给我的教育意义真是太大了,今后我要向张思德学习,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张思德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田。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16篇范文)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1915年4月出生,才7个月大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将他送给婶娘喂养,张思德从小就是吃全村人的奶水长大的,所以取名叫思德。两年后,张思德的父亲也因病去世,张思德成了孤儿,是全村的百姓养活了他。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8岁的张思德参加了红军,后随着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经历千辛万苦,1936年才到达延安,后于1937年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张思德信息

  •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16篇范文)
  •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16篇范文)79人关注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更多]

  •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16篇范文)
  •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16篇范文)26人关注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1915年4月出生,才7个月大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将他送给婶娘喂养,张思德从小就是吃全村人的奶水长大的,所以取名叫思德。两年后,张思德的父亲也 ...[更多]

  •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16篇范文)11人关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看完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毛泽东<span>对他的评价在我耳边久久回响,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平平凡凡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