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英雄事迹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31 11:45:02 查看人数:6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 4869字 39段 17分钟 27分钟 38分钟 293人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 1884字 6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04人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1052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43人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566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59人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762字 2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50人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1137字 11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53人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 1861字 17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51人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362字 4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26人
学习“张思德”先进事迹和精神 1304字 7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24人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1136字 6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69人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765字 2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89人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1033字 5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74人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 2160字 8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78人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1319字 10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93人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412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4人
张思德英雄事迹素材摘抄 520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2人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69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7分钟,慢速需要38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提起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七八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详、背诵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从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

在石家庄“中华老报馆”,珍藏着一张泛黄陈旧的延安《解放日报》,报头下方日期显示1944年9月21日,就在这张报纸上,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在一版发表。更多的人正是通过它记住了张思德的名字。

1915年4月19日,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几代是佃户。他出生7个月,母亲因病无钱医治离世,由幺叔娘(婶母)抚养,靠吃“千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幺叔娘(婶母)为了让他记住乡亲们的恩情,取名“思德”。张思德12岁始,给地主割草、放牛、担水、扫院子,养活自己。

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张思德的家乡。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率领部队消灭了嘉陵江以东之敌,乘胜追击。逃跑的残敌拉走和破坏了江东船只,妄图依托嘉陵江天险阻止红军西进。一个漆黑夜晚,张思德凭着一身好水性,只身泅水到对岸江边,用镰刀割断缆绳,拖回了两只渡船,为强渡西征,立下了战功。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草地,以野菜充饥,每次挖野菜,张思德总要先尝一尝。一天中午,部队在一片沼泽地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找野菜,来到一个水塘边,小战士惊喜地大叫:“班长,瞧,野萝卜!”张思德一看,水塘不远处长着一簇簇、一丛丛肥嫩的野菜。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来就吃,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夺了回来,先放到自己嘴里嚼了嚼,味道甜丝丝的。不一会儿,他肚子疼痛,直想呕吐,对小战士说:“这菜有毒,不能吃,快告诉大家!”说完便失去知觉。“班长!班长!”小战士大声喊叫。战友们闻声而来,只见张思神志昏迷,连忙送往卫生所,经抢救才苏醒过来。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在一次战斗中,张思德冲锋在前,右腿两次负伤,强忍剧痛与敌拼杀,击毙敌机枪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的一一五师开赴前线,他因伤病被编入留守处警卫连任副班长。张思德不顾自己的伤病,经常帮助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打水、扫地、打草鞋、刷便盆,把伤病员换下的衣服,悄悄拿到河边去洗干净。这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党旗,他庄严宣誓:“我跟定党,跟定毛泽东革命到底,永不回头!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保守机密,遵守纪律,带领群众,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1941年冬,张思德与2名战士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过石砭,看到一辆小汽车陷入冰窟窿里,他门立即跑去推车,只见车子后轮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张思德见状,把鞋一脱,跳进冰窟窿里,抱起石头砸车轮前的冰坨子,又喊战友搬来一些小石块,垫在车轮下。司机发动车子,一轰油门,“咕咚”一声,车子从冰窟中滚了出来。

这辆车是毛泽东乘坐的。毛泽东询问后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临走时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1942年春,杨家岭修建大礼堂。在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对向另一边的榫头时,“嘎巴”一声,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粗大的木梁直往下落。在这岌岌可危之际,张思德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顶住大梁,避免了一场伤害,他自己却受了伤。路过这里的毛泽东发现了,便立即派人去请医生,并吩咐把受伤的战士抬到他的窑洞,毛泽东在观察伤情时,认出了张思德,关切地说:“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1942年11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当了多年班长的张思德精简为一名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决定。教导员淳杰与他谈心,张思德坚定地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1943年4月,张思德因表现出色,被调到中央警备团警卫队内卫班,在毛泽东身边当警卫员。张思德非常高兴,暗下决心“好好当一名枣园哨兵!”当天,他就换了一身整洁的军装,与战友一起为毛泽东站了第一班岗。

张思德把全部心血用到照料主席的生活和警卫上。他通过细心观察,很快地掌握了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执勤中,走路或做事情,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声;给毛泽东送洗脸洗脚的热水时,他都要亲手试试冷热合适了才端过去。每天一早起来,他轻手轻脚地把主席窑洞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到窑洞附近走走看看,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狗,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叽喳,用小石头向树上掷,把鸟儿撵走;如果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让首长们等一会儿再来。

毛泽东常走的路,只要有一点坑坑洼洼,他就铲来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外出,他提前把冲锋枪和马灯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地站在车边。

毛泽东乘坐的轿车是爱国华侨陈嘉庚赠送的,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员站立的踏板。每次出车,张思德“抢占”这个位置。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冽,冻得手脚麻木。大家要换换他,他总是笑着说:“我喜欢冷风吹。”

1943年冬,延安天气特别寒冷。按规定可以放下帽耳,但张思德执勤时从未放下,他说:“放下来听觉就不灵了,有情况不能及时反应。”张思德宁让耳朵长了冻疮,脸冻得发紫发青,也不肯把帽耳放下来。

1944年7月,为解决中央机关和部队冬季取暖,上级决定从警卫班抽人到安塞烧木炭。张思德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我烧过炭,有经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张思德带领4名战士背着行李,带着工具来到安塞县石峡峪村,根据山势和青冈树林的大小,选择烧窑点。

“烧炭是为了战胜敌人的封锁,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烧出更多更好的炭。”

为加快进度,张思德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挖窑,一路负责伐树。他们早出晚归,戴月披星,很快打出了两孔炭窑。战友们把青岗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开始装窑、点火。从早到晚,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装运,忙个不停。出炭是最紧张、最危险的环节,需要分秒必争,时不我待。张思德每次都是争先钻进炭窑,以惊人的速度拖出木炭,一根一根往外送。仅一个月,就烧了5万多斤优质木炭。

9月5日,天下着萧萧秋雨,张思德和白满仓、王玉森赶挖一孔新窑。张思德用小铁镐刨窑壁、窑顶,白满仓用锨把刨下来的土扔到窑外,王玉森在窑外铲土。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小铁锹修整窑面,突然,窑顶传来“咔咔”的声音,接着从上面掉下几块碎土。在这生死关头,张思德本可跳出窑口,他却将生的希望送给了战友,猛力将小白推出窑口,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只听“轰隆”一声,窑坍塌了,白满仓在窑口被压住半截身子,张思德却被埋在窑里边。白满仓大声哭喊:“班长!班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穿过幽深的山谷,传遍寂静的山林。

周围的人纷纷赶来,很快救出了白满仓,白满仓指着倒塌的窑:“张思德还在里面,赶快救他。”大家不停地挖。只见张思德双手握着小铁锹手柄,胸口压在手柄上,一动不动。张思德就这样地离开了世界,年仅29岁。

噩耗传来,内卫班的战士失声痛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考虑到张思德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决定把消息直接报告毛泽东,他走进主席的办公室,见主席正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的说了出来:“报告主席,张思德牺牲了。”

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双手按着桌子站起来。听完张思德牺牲的简要经过,他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缓缓走到窗前,望着张思德牺牲的方向,“张思德现在在什么地方?”古远兴报告说:“还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毛泽东听了很生气,说:“不行!要很快挖出来,要放哨看好。山里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

说完,毛泽东又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数着指头给古远兴明确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窑洞里,挥毫泼墨,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以寄托他对这位普通战士的无限哀思。

9月8日下午2时,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在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的干部、战士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大会。会场的土台上搭起了棚布,台两边摆满了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西北公校、警卫团等送来的花圈和战士们采集来的一束束山花。台上方挂着“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横幅,台中央党旗下悬挂着张思德的遗像,毛泽东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挽词,挂在张思德的遗像旁边。

一点多钟,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杨尚昆的陪同下,从枣园住处走出来。他脚步缓慢地走进会场,抬起他题字的花圈放到张思德的遗像前,默哀了许久。这时,许多战士忍不住哭出声来。

追悼会在陕北当地的唢呐吹奏哀乐声中开始,中央警备团团长兼政委吴烈宣布向张思德遗像默哀三分钟,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张思德29年的生平事迹后,毛泽东神情庄重地走到临时搭建的小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即兴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毛泽东打着手势接着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的讲话声音洪亮,字字千钧,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场聆听的人备受教育和启发。会后,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演讲的内容作了速记,秘书处秘书长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等人都做了认真记录,他们一起参照记录整理毛泽东的讲话,形成文稿后,由胡乔木呈毛泽东审阅。

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秘书们不仅把他的讲话整理成文稿,而且陈伯达认为讲话很重要,对全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并建议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说,这是即兴讲话,有感而发,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陈伯达说,这篇讲话中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于是他对陈伯达说,我看看再说。

夜晚,毛泽东处理完要事后,在油灯下把这份几十页的文稿看了一遍。记录稿15000多字,太长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体现,言简意赅,让人们都能看得懂。毛泽东决定修改压缩、把讲话中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对讲话稿进行删节。第一遍删节后,文章剩了8000多字,还是觉得长;第二遍删节到5000多字,仍觉得长;又继续修改压缩,直到第五遍压缩到688个字(不含标点)时才觉得满意。

秘书处拟制的文稿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讲话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挥毫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作为标题。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毛泽东亲致哀悼”为题,进行了报道,刊载了毛泽东讲话的全文,并发表通讯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和他的英雄事迹。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后来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中的优秀儿女。

随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原著之一。

1996年,原总政治部将张思德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2009年9月14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8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后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张思德拉着红二方面军战友的手,眼里闪动着兴奋的泪光。在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等首长传达了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已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传达了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会合的决定,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思德和战友们回想起一年前和中央红军会师的热烈情景,想起了南下途中那段艰难的岁月,如今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又将重新回到党中央的怀抱,心情万分激动。

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进入茫茫草地。当时,张思德在红四方面军通信营任通信班班长。虽在战争中多次负伤,身体瘦弱,两颊深陷,面色憔悴,两脚被草地中的污水泡得红肿,但他眼睛明亮,精神抖擞,整天忙碌不停。每当上级的送信任务到来后,他总是立刻就走,在泥泞的草地里匆忙跋涉,从不叫苦。通信班副班长见他身体不好,又事事抢先,心中不忍,希望他注意休息,并对他说:“班长,你总是这样不成啊,送信任务还是大家轮流干吧!”张思德却说:“我们班好多同志年岁小,不能让他们再多跑路,我自己多跑几遍,让大家都能走出草地,都能北上啊!”副班长见他不依,便说:“那我可以多送。”张思德则说:“一样嘛!”这正像毛泽东在悼念张思德的时候所说:“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夜晚,红军指战员在草地宿营。草地里寒冷潮湿,通信班的战士们困乏地挤卧在一起。深夜,张思德常起来看看,见草皮底下渗水了,便把战友们叫醒,让他们起来活动活动身体,再挪个稍干的地方。有时,大家睡熟了,他独自守着篝火,不时添加些柴草,并把一些湿柴烤干,以备次日点火用。

在草地里行军多日,红军指战员带的干粮吃完了,不得不采野菜充饥。有一次,炊事班老班长端着一碗野菜糊糊递给张思德,说:“给,把它吃了!”张思德推辞道:“不,你自己吃吧。你年岁大,要多保重。”老班长却说:“莫惦记我,你们年纪轻,往后路长呢……”张思德深深感谢这位老班长,他接过糊糊,悄悄地走出去,又把它送给了班里两个外出拾柴归来的小战士。

战士们以野菜充饥,但吃野菜中毒的事时有发生。朱德总司令号召大家识别各种不同的野菜和有毒的野草。张思德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尝百草”的活动,学习分辨不同野菜的特点和性能。有一天傍午,部队在一片水草丰茂的洼地上休息。张思德和一名小战士便到附近地区找野菜,他们在一处水塘边看到一片青葱的野草。那个小战士惊喜地叫道:“班长,瞧,这是野萝卜!”那个小战士说着便弯腰去采摘。张思德忙喊住他说:“别急于采,有些看样子好看的野草,却是有毒的。”他先撕下一片野草叶子放到嘴里,嚼了嚼,味道倒是甜丝丝的。他让小战士先别尝,采一些带回去,做鉴定。不久,张思德感到肚子疼,要呕吐,吐出来的是清水,知道自己中毒了。他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不能吃,告诉同志们。”小战士忙叫来班里的战友,大家见张思德脸色发青,面部浮肿。他们赶到营部取来解毒的药物,张思德服后才脱离了危险。从草地继续往前走,到达噶曲河边。这是黄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雪山融化的冰水流入河中,河宽水寒。张思德和几个水性好的战士挽起臂膀,踏进寒流,站在水深处,保护着不会凫水的战士,直到通信营的战士都安全过了河,他们才向对岸踏去。他们上岸后正准备追赶队伍,忽听到身后有呼救的声音,回头看到不远处,有总部几个过河的女战士被上游直泄下来的冰水冲倒了,她们在水中挣扎着。张思德和战友们立即向下游奔去,拦住了被水流冲倒的女战士,把她们一个个护送上岸。上岸后,张思德见有个背药包的女战士神志不清,急忙取出背包里的一块盐巴,用搪瓷碗化了碗盐水,给女战士喝了。那个女战士清醒了,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张思德指着前方说:“快到旱草地了,加把劲往前走吧!”

终于走出草地了。张思德和战友们不禁热烈欢呼起来。傍晚宿营时,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兴奋地谈论着。张思德一边缝补破旧的衣衫,一边和战友们展望未来的生活。大家盼望已久的三军会师,到陕北见党中央、毛泽东,北上抗日的愿望就要实现了。次日,迎着朝阳,张思德随部队继续向陕北前进。

张思德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他先后在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连、中央军委警卫营、中央警备团等单位工作。他曾到土黄沟烧炭,南泥湾开荒,做毛泽东的警卫战士,到安塞县开荒和烧炭,直到因安塞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张思德对工作极端负责,艰苦奋斗,团结同志,无私奉献,深受战友们和群众的爱戴。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张思德》这部影片是我噙着热泪看完的,电影是结束了,可张思德那憨厚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影片《张思德》以全新的视角,刻画了张思德这个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管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热闹的场面,那一切看似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带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

剧中的张思德不爱说话,他从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始终勤勤恳恳地做事。影片中有个事例特别人让我感动:队中的小白,消极怠工,当张思德批评了他一句,小白就负气偷偷离开, 张思德发现后,立刻去追小白。张思德气喘吁吁地追了一路,喊了一路,追上了小白后,张思德几乎以恳求的语气对小白说:“你跟我回吧!”张思德一脸的真诚,没有一丝的责怪。小白回来后,全队同志都商议处分小白,但是张思德却说:“今天的事主要怪我,我不该发脾气。”语气里还有深深的自责。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小白。张思德用他的宽容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小白。从此,小白变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积极,成了班里的骨干。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你看他无论是修车胎、帮老乡追猪,还是下炭窑,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计较个人名利。对孩子,他非常关爱,他无私的爱和憨厚的笑终于使得受到惊吓不愿说话的福利院孤儿开口动情地叫他爸爸。看看毛泽东给张思德作的评价吧:缺点是做事不说话,优点是做事不说。这恰恰是张思德的人生写照啊!

影片中有多处感人场面,最让我心痛不已的是,当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大雨冲击,炭窑突然崩塌,二十九岁的张思德不幸牺牲。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一颗落下来……

张思德所做的都是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别人的事,公众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就会积极主动去帮忙。他对所有人的爱如同那冬日里的缕缕阳光,温暖、舒适;似沙漠中的滴滴泉水,希望、憧憬……

我由张思德联想到自己,记得有一次:天阴沉沉的,乌云笼罩了天地。好像就快下雨了似的。刚好那天轮到我值日,我心里真有些不情愿,巴不得找个理由逃回家。做值日时,组长叫我倒垃圾,我还强词夺理,推却了。只肯干自己份内的事,多一点也不干。我想想张思德,又想想自己,即后悔又惭愧。我以后一定要以张思德为榜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剧已落幕,张思德亦远走,但他那种处处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像一盏启明灯,照亮我前方的道路。张思德精神将永存我心中!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9位用户喜欢。

我是一个处处想着自己,心中没有他人的学生。在我看了电影《张思德》后,我深受启发,影片中的张思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思德助人为乐的精神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战友犯错了,他一次又一次地去安慰他,用真诚感动了战友;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孤儿,张思德知道后就经常去看望他,给他讲故事,还用仅有的一点钱给他买糖吃;一名老兵的眼睛花了,张思德就为他找来了老花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天下着大雨,张思德正在矿洞里热火朝天地工作着,山体突然滑破了,泥土从上铺天盖地往下滑,不时还带动几块石头,声音如天闪雷鸣般咆哮着。看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心里默默叫道:“张思德,你快跑啊!”可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张思德遇难后战士们都失声痛哭。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人,有哪个人可与张思德相比呢?就拿自己说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做什么事都是先考虑自己。在家里父母把最好的留给儿女,连看电视都是自己说了算。在学校里,有时跟同学吵架;有时用言语伤害别人;有时知道同学有题目不会做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我与张思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张思德》给我的教育意义真是太大了,今后我要向张思德学习,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张思德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田。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2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过《张思德》这部电影吧!张思德是一位奋勇拼搏的普通战士,他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在整个影片中叙述了张思德短暂的一生,在工作时,他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在休息时,他会在战士们之间发生一些平凡温情的故事。可不幸的是:在家乡烧过木炭的张思德主动承担了最苦最累的烧碳工作,和战友一起来到荒凉的安寨山里砍柴烧碳。就在一次碳窟工作时,碳窟突然崩塌,他不幸牺牲了。同学还记得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同样,替法西斯卖力,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去死的就比鸿毛还轻。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死亡的考验是无情的。但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不能两全其美时,我们的人民共产党人员却毫不畏惧,竟不顾生命安全与敌人拼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是多么壮烈的举动呀!

以前,我幼稚地认为:英雄是在一刹那出现的,但我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才明白,英雄并不是由于一时冲动才出现的。他们从小就有着革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平时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他们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呀!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读四年级时的这场“非典”病中,那些不顾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病房里,手术台上的“白衣天使”,发扬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与病魔斗争。是他们让一批一批的病人康复出院,虽然有一部分医务人员因公殉职,但全国人民会永远记得他们…...看着英雄比自己,真是隔着长江握手——差得太远了。以前,我只知道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一心只想往头脑里装知识,不愿为班级负责,对班级工作一点儿也不关心,有时还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闹道德不可开交,这让我太惭愧了。现在,我深深地懂得了:作为21世纪的我,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将来孝敬父母,报效祖国。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为一位伟大的解放军战士张思德的题字。

张思德其实只是一位平凡的普通人,为何用“伟大”来形容他?这,可以从电影中找到答案。

“‘你来帮我一下吧,晚了解就赶不上看亲嘴了。’听到战友的话,张思德毫不犹豫地上去帮助他放映电影。影院里观看的人已是哄堂大笑。”在张思德的时代里,电影可以说是“稀有资源”,放映电影不是他的责任,但他仍“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他,不仅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战友帮忙。“影院里观看的人已是哄堂大笑”,这电影该多有趣啊!张思德难道不想看吗?他一定想。看电影是有趣的,放映电影是看不到有趣的电影的。也许,张思德的心里也会有一番小小的斗争,不知该不该帮忙,但在顷刻间,他已作出决定:帮!

“你最大的缺点是不爱说话,最大的优点也是不爱说话。”电影中,张思德做了许多类似的好事,又有谁知道?其实,正是他的“不爱说话”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形象。他不是为了表扬而做好事,也不是为了私人利益做好事,他是真正地为了群众做好事。“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张思德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奉献中去,他就是那种难得的、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更可贵的是,他做了好事还不说话,使这种奉献变得默默无闻。

在军营之外的群众队伍里,也有许许多多像张思德一样的人。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岗位,从世界500强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到汶川地震中为灾区捐款的老乞丐。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段,也许是年过八旬的老爷爷老奶奶,也许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愿意为大家做好事,你都会成为这个日益壮大的队伍中的一员。

在我们班级里,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同学,他叫邹佳栋。邹佳栋平时很调皮,老爱闹事,放学时,经常被老师在办公室留上几小时。他也有优点,他和其他男同学一样,喜好为班级做好事:扫地、排课桌、拖地……样样抢着干。做完事后和张思德有一模一样的反应,不吭声。也就是说,他不会做完后就大声说:“这是我干的,你要表扬我!”

前一阵子,一封大红的信寄到了我们班级。不知为什么,班主任贺老师看过信后高兴得眉飞色舞,让我把信送给大队辅导员。辅导员老师看过后,只是淡淡地说:“我知道了。”从她湖水般平静的眼神中,我没有发现任何异样。这到底是封怎样的信?

一星期后,答案揭晓:表扬信!原来,在商场购物的张阿婆扭伤了脚,多亏了邹佳栋帮她拎包,感觉到把她送回了家。所以张阿婆给学校寄来了感谢信。老师把邹佳栋连着表扬了好几个星期。

邹佳栋和张思德一样,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所以才会有这一连串的好事光顾他。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学习张思德的品质,世界就会更美好。张思德的品质就是电影给我们的最美好的纪念品。

这多么象电影中的场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太太的家畜丢了,张思德立刻去追。在生活中,这事带着同样的身躯,穿着不同的衣服来了:同样是需要帮助的老太太,也同样是个热心的人。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1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多少年来朱德与张思德家乡的人民总是自豪地说:“在解放军中,我们仪陇出了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最大的官朱德总司令,一个是最小的官班长张思德”。而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长征中还有着精彩的相聚和颇为传奇的故事。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过草地。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张思德所在班的班长张显扬与另外一些骨干,正是在这时候被红四方面军抽调给朱总司令担任警卫工作。

还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张思德就从随处可见的石刻标语“我们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也是仪陇人”中,得知了朱总司令是自己的老乡,他为此很感自豪。自从班长张显扬被派到朱总司令身边工作后,张思德多次找过张显扬,一则汇报班里工作,二则聊叙分别后战友的思念之情。

一次,张思德跑去找张显扬时,恰逢张显扬不在,他正欲离去。朱总司令却叫住了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首长,张思德显得很紧张。朱总司令笑吟吟地问:“你是不是找你的班长张显扬啊?”

张思德忙不迭地应道:“是,首长……我找班长……”

不料朱总司令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了,你是我的小老乡,也是仪陇人,对不对?”

不待张思德回答,朱总司令又说:“我是马鞍场的,你是六合场的。”

听了这话,张思德心里一阵感动,他没想到朱总司令对自己的情况早已有所了解。接着,朱总司令又说:“听说你作战很勇敢,负过几次伤,在反六路围攻中还缴获了敌人的两挺机枪。小老乡,好好干,要为家乡人民多争光。”

不久,张思德因表现突出,升为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班班长。这期间,他经常在首长间送信、传令,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朱总司令。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为进一步解决吃的问题,朱总司令还提议举办一个草地“野菜博览会”。直属队和附近的部队都派来了代表,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采野菜大队。这一次,大家采摘了60多种可吃的野菜。朱总司令又嘱咐张显扬与张思德带人将这些野菜分类整理好,用水养起来,待办博览会时用。

朱总司令一手操办的“野菜博览会”在草地上隆重开幕了。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60多种奇形怪状的野菜整齐地排列在红军大学的场地上,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参观着这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博览会。一位红军战士指着牛耳大黄,瞪大眼睛惊讶地叫道:“这不是中药材吗?”正在一旁的朱总司令笑着说:“是啊!药材也来参加革命了,它也算是‘革命菜’了!”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朱总司令平易近人,与最基层官兵同甘共苦,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张思德。然而,张思德也许不知道,他在长征中的表现,也在朱总司令心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张显扬回忆:胜利到达陕北后,一次中央军委警卫营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战士和班长骨干。朱总司令亲自给负责遴选的干部推荐了言语不多、阶级觉悟高、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就是后来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的前身。这个部队长期担任警卫中央领导的任务。后来,张思德到了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伟大的长征,使张思德完成了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从而使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长征成就了我军著名的英模——张思德!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看完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在我耳边久久回响,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平平凡凡的工作岗位,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那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张思德——一个烧木炭的士兵,他为了掌握好烧炭的火候,不分昼夜地巡回各窑,不怕温度高,爬到窑顶观察烟色,正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以他烧出的木炭质量特别好。

张思德爱人如已,助人为乐。他用一颗爱心去关心、照顾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他和战友小白去挖窑,窑洞即将挖成时突然塌方,为救小白,自已却被埋在了窑洞里,光荣牺牲了。

虽然那是发生在60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看起来却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管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学习他那种爱岗敬业、爱人如已、助人为乐的精神。

学习“张思德”先进事迹和精神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0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以往,"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于我而言只是个符号,简单却又陌生。它从未引起我的思考,"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做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切似乎距离我相当遥远。但看完《张思德》以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就是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实际行动付诸于点滴生活,去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

还记得毛泽东对张思德的评价吗?对,就是"你这个同志嘛,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也是做事不吭声"。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心中有一种莫明的伤感,张思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木讷寡言,憨厚诚实,无论干什么都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从影片中知道他是一个老战士,参加过长征,走过三次草地,和他同时入伍的差不多都当了官,然而他还是个勤务兵。但他呢?他心里完全没有这些世俗名利,当面对别人的逗笑时,他只是憨厚的一笑,我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多么高尚的灵魂。"做事不作声"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不知道。但我清晰的明白能做到这一点的绝不会太多。因为不给自己邀功就很难得了。

看完影片后,我曾想如果把张思德放在现在,那会是怎样?其实于我而言,他的许多行为我无法理解,尽管我在心底里崇拜着他。我想到如果他把官做到更大一点,难道不能帮到更多的人吗?不,也许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也许是我的思想深度还不够,是我不能够理解他,不能够理解他那崇高的思想。因为社会上只有有像张思德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为社会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繁荣。就如同新中古成立以后,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一批批甘于奉献自己的人。是我不够成熟,过于天真。张思德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正如别人对他名字的解释,"思",是有思想的思;"德",是有道德的德。他出生于贫苦家庭,他亲历过各中艰辛,他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他更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是最可爱的人。

就人品而言,他身上找不出任何瑕疵。他勤劳善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尤其他对那一老一小的真挚付出,真真切切体现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对孤独老人,他想儿子一般;对孤僻小孩,他又如同父亲一样。两个不幸的人,被他真切的装在了心底,他像儿子般抚慰了老人那可孤独的心,找寻了活的希望;他又像父亲般将那个孩子捧在手里,用父亲般慈爱的心呵护那颗脆弱的心,然他找到了温暖,让他的世界出去乌云布满阳光。这就是张思德,平凡中更现伟大的人。

张思德是个好人,但它却没能长命,仅仅二十九岁就离开了我们。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在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之际,没有了那时的艰辛,但"为人民服务"却不能丢。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品质。也许我们大多数都做不到张思德那样,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服务于人民群众;其次,在学习生活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给别人帮助。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奔跑的人,记住那张憨厚的脸,记者那个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名字张思德,同时,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缅怀和张思德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千余人,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了庄严而肃穆的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撰写挽联,并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讲话。这名战士就是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红军,在战火与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1937年,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1940年春,张思德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作为班长,他总是承担全班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经常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又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地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都干劲儿十足,工作成绩也异常出色。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因班干部需精简下派,所以领导决定将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面对职务上的调整,他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并说道:“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自此,他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中央领导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还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44年初,为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来到距离延安30多公里外的安塞县生产农场,并被选为副队长。夏末秋初,张思德带领突击队员进入安塞县林区烧制木炭,准备过冬。他不怕苦、不怕累,处处树起模范标兵的大旗:白天,他巡视炭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时还带着火星,但每次出炭,他总是第一个钻进窑中作业。战友们见他大汗淋漓,脸被烤得通红,便一再请求他交换下位置,但他总是执意不肯。在张思德的感召下,战士们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烧炭5万多斤。9月5日,张思德带着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受雨水影响,炭窑突然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友小白推出窑口,小白得救了,年仅29岁的张思德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3天后,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站在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的手势,沉痛而坚定地发表讲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讲话经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过《张思德》这部电影吧!张思德是一位奋勇拼搏的普通战士,他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在整个影片中叙述了张思德短暂的一生,在工作时,他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在休息时,他会在战士们之间发生一些平凡温情的故事。可不幸的是:在家乡烧过木炭的张思德主动承担了最苦最累的烧碳工作,和战友一起来到荒凉的安寨山里砍柴烧碳。就在一次碳窟工作时,碳窟突然崩塌,他不幸牺牲了。同学还记得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同样,替法西斯卖力,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去死的就比鸿毛还轻。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死亡的考验是无情的。但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不能两全其美时,我们的人民共产党人员却毫不畏惧,竟不顾生命安全与敌人拼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是多么壮烈的举动呀!

以前,我幼稚地认为:英雄是在一刹那出现的,但我看了《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才明白,英雄并不是由于一时冲动才出现的。他们从小就有着革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平时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他们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呀!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读四年级时的这场“非典”病中,那些不顾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病房里,手术台上的“白衣天使”,发扬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与病魔斗争。是他们让一批一批的病人康复出院,虽然有一部分医务人员因公殉职,但全国人民会永远记得他们…...看着英雄比自己,真是隔着长江握手——差得太远了。以前,我只知道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一心只想往头脑里装知识,不愿为班级负责,对班级工作一点儿也不关心,有时还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闹道德不可开交,这让我太惭愧了。现在,我深深地懂得了:作为21世纪的我,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将来孝敬父母,报效祖国。

张思德同志的事迹简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电影以张思德奔跑作为开头和结尾的画面,我觉得电影是意喻张思德只是一名普通人。同时也意喻了共产党人也都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这部电影通篇只表现了一个理念:那就是任何一个成功的大厦都是一块砖一块砖累积而成的;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是普通人辛勤劳动积累的结果,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电影先是表现张思德当警卫员,做事总是负责任的风风火火,跑步完成。比如汽车轮胎坏了,都是背着轮胎跑步前进,以至于由于鞋爱坏而总是光着脚板走路。然后又表现了他爱心的一面:让一个受了刺激的小男孩健康成长;帮一个老大娘追猪;帮助一个即将牺牲的团长约见毛泽东。作为对比,他的一个与他同时参军的老战友已经成了一个主任。而他依然是战士。这个对比的意义就是,究竟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电影在其中几次通过张思德与同伴之间在不同场合的对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就是对人民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人民服务。他的那个主任战友由于贪污被判刑一年。为了帮助这个战友重树信心,他几次探监,帮助那个主任成功的又找回了自我。

电影最后是他调到烧炭队后,表现他如何领导这个队的。当下大雨时,张思德去给炭窑遮盖,遮盖好之后他没有离开炭窑而是在里面避雨,这是他忽视安全的一个严重错误。作为长期在山沟里生活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大雨对于黄土坡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泥石流。大雨造成的泥石流将炭窑覆盖,张思德同志牺牲。从这个角度看张思德同志不适合作为领导,只适合当兵。应该吸取安全生产的教训。

我觉得这部电影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去观赏,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幸福中生活的大学生,能使我们了解到革命的艰难性,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负责任的说,类似于张思德这样的人如果活到现在的话,依然是革命的,先进的,不会被糖衣炮弹打倒的。倒是那些类似于它的主任战友的那些人,由于倚老卖老,将自己的资历作为是升官发财、贪图享受的资格,这些人先后被糖衣炮弹打倒。中国革命的成功都是依靠向张思德这样人的辛勤劳动。纵观现在,当我们还有大批的人活在贫困之中时,却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因贪图享受而被判刑,这些共产党员的党证是如何混到的手的?他们的党性都到哪里去了呢?

以上是我通过看这部电影所联想到、体会到的一些思想汇报,也仅是我个人很不成熟观后感。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还请党组织老师给予我辅导,帮助我逐步成熟,使我能早日达到迈入党组织殿堂的标准,早日加入这个光荣的大家庭。同时,我也会向张思德学习,尽自己所能为周围人服务。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的。请党组织老师监督我!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6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1915年4月出生,才7个月大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将他送给婶娘喂养,张思德从小就是吃全村人的奶水长大的,所以取名叫思德。两年后,张思德的父亲也因病去世,张思德成了孤儿,是全村的百姓养活了他。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8岁的张思德参加了红军,后随着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经历千辛万苦,1936年才到达延安,后于1937年入党,被提拔为警卫营通讯班班长。延安精兵简政时,张思德又被降为普通士兵,但他毫无怨言,依旧是勤勤恳恳的工作。1944年初,为了响应中央的大生产运动,已经任毛泽东警卫班战士的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大生产运动,到安塞县楼萍乡石峡峪建立农场。当时由中央警卫团、社会部、毛泽东警卫班各抽调数人组成一个30人的生产队,由社会部的宫韫书任队长,张思德任副队长。这个生产队开春就开荒400余亩,种上了谷子,当年就丰收了,除了解决自己的口粮外,还上缴一百石。入秋后,为了完成上交一万斤木炭的任务,张思德带领战士白满仓、王玉森、朱劳士等人去开挖烧炭用的窑洞。9月5日,安塞地区下着小雨,挖窑洞的时候,张思德在最里面,白满仓在洞口往外铲土,王玉森则在外面运土。上午10点左右,由于雨水浸湿了泥土,窑洞顶上的土质承受不住,突然间塌方,张思德和白满仓瞬间被掩埋在土中,窑洞外的王玉森赶紧大喊救人,周围的人迅速赶过来,大家奋力挖土,很快就挖出了白满仓,白满仓大喊着:“张思德还在最里面,你们快救他啊!”众人拼命的挖,终于挖到了张思德的头,接着是挖出了他的背,朱劳士和季文魁将手伸进他的腋窝,奋力将张思德“拔”了出来,大家将张思德平放在地上,张思德胸膛里“咕噜咕噜”的响,鲜血从他的嘴里“汩汩”的冒了出来,渐渐的停止了呼吸。朱劳士大声呼喊张思德的名字,可惜他已经听不到了。

朱劳士与张思德是老乡,又同在警卫班三年,他从小就是孤儿,与张思德同病相怜,两人关系最好。张思德的牺牲,朱劳士哭的死去活来。这时,队长温韫书去打电话询问上级如何处理,大家都守在张思德的遗体旁。过了一会儿,温韫书回来了,要求将张思德就地掩埋,朱劳士坚决不答应,与温韫书吵了起来,温韫书说,这是上级的命令。原来,温韫书打电话请示了中央社会部的领导,领导指示不要告诉毛泽东,就地掩埋。社会部、警卫团、中央办公厅、书记处办公厅都同意这个处理意见,先不要告诉毛泽东,等以后再向他解释。于是,张思德被就地掩埋了。

当天,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就传到了毛泽东警卫班,大家都很悲伤。第二天,整个枣园都知道了张思德牺牲了,唯独毛泽东和江青不知道。晚上,毛泽东开始办公,他终于知道了这件事,把警卫员贺新华叫到屋里,要他和周西林二人开车去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来。毛泽东说:“前方打仗死人,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后方生产也死人,不应该呀!”当时,枣园所有人都认为,张思德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死了就死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地掩埋就算了。毛泽东可不这么想,他当晚沉思了很久,打电话把社会部的师哲叫来,吩咐他明天要办三件事:1.将张思德的遗体处理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2.买一口棺材入殓。3.警卫团开追悼会,我参加,有话讲。

而贺清华和周西林回来向毛泽东报告,说石峡峪离枣园有70多里路,且处在深山老林里,汽车开不进去。毛泽东说:“你们想办法用骡马驮,或者用担架抬,总之一定要把张思德同志的遗体运回来。”贺清华和周西林走后,毛泽东站在院子里,望着安塞方向对身边的人说:“张思德同志是老红军,参加过长征,身上负过两次伤,却在后方生产中牺牲,不应该呀!”大家都悲伤不语。

贺清华和周西林连夜往返一百多里路,终于在第二天早上把张思德的遗体运了回来。毛泽东仔细看了张思德的遗体,替他擦干净脸上的泥土,吩咐警卫员送到警卫团去。回到窑洞里,毛泽东按捺不住悲伤,提笔写下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警卫团政治部主任张挺桢取走了挽联。

9月8日下午两点,张思德的追悼会开始,毛泽东率领参加追悼会的全体人员向张思德的遗体默哀,整个会场都为之感动,不少战士们哭了起来。主持人致完悼词后,请毛泽东讲话。毛泽东缓步走上台,会场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毛泽东没准备演讲稿,他即席发言,一手叉着腰,一手挥动着手势,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有的人死的重于泰山,有的人死的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毛泽东说:“今后我们这个队伍不论死了谁,不论是伙夫还是战士,我们都要给他开追悼会,为他送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泽东的讲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追悼会于下午四点结束。

会后,警卫团将张思德埋葬在枣园以南西川河南岸的桃花峁上,这里距离警卫团团部不远。在毛泽东对张思德的遗体做出新的处理决定后,警卫营营长古远兴(张思德的上级)指责社会部的领导,说他们对战士毫无感情,战士牺牲了,就地掩埋就结束了。而毛泽东讲究官兵平等,为张思德开了追悼会,并亲自为张思德题写了挽联,还是毛泽东对普通战士们好呀!

在几个月后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发表讲话,再次提到了张思德,且再次强调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毛泽东说:“紧密联系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是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万岁!

张思德英雄人物事迹简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1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今天,冬季已经不再寒冷。红色的歌声,依然飘扬在大巴山。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2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4位用户喜欢。

观《张思德》有感张思德,一个陌生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张思德生于1915年4月,在抗日战斗中,全力为人民服务。一个名叫宋光明的孩子,在战斗中失去了爸爸妈妈,成了一个孤儿。为此,孩子养成了不太爱说话的习惯。孩子认张思德为爸爸,张思德并没有生气,给孩子当了一个尽职的好爸爸。张思德工作干得很猛,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办事不吭声。

后来,因矿场倒塌,困在山洞中而死。他死时才29岁。望着张思德,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张思德为人民,为祖国付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他虽然不是死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但他是为人民而死,他死得壮烈。望着他,我想起了自己不爱为人民服务的坏毛病。记得有一天,我看见了一个残疾人,我没有去帮助他,而是一再地嘲笑他,假装他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更不用说认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作弟弟或妹妹了。但现在我一想起这件事,就觉得自己做得非常不对,心里很内疚。张思德爷爷,您虽然已经在沃土下长眠,但您那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前进,再前进

张思德英雄事迹素材摘抄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张思德》是北京紫禁城电影公司出品,有一股大片的味道!以交响乐团演奏为主的电影配乐的水准不在一般好莱坞电影配乐之下,很切合画面的推进,抒情主题起到渲染作用,就算是拿出来单独听也很具可听性,好像是一个国内作曲家的出品。导演的确有一手,拍主旋律片不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许许多多的细节,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主题、刻画人物,有血有肉的角色不再如墙上的标语一般空洞,编剧是刘恒,同样功不可没。

电影采用黑白胶片,一部黑白片,这些年来除了张国师的《俺的爹爹娘娘》之外,《张思德》也算第二部了罢。黑白年代,纯真年代,那些人都这么纯,那些镜头都这么亲切:延安灿烂的日子,经典的席地手摇织布机,再现战士力与美的挥铁镐开荒秋收,纯情女战士跳着集体舞,河畔洗衣饮马犹如《东邪西毒》里边刘嘉玲饮马桃花溪的味道,鲁艺里边跳芭蕾的女文艺兵,还有照例是自作风趣的我领导人,还有那个木讷的大龄未婚做事不吭声的张思德,这个踹三脚也出不来一个屁的勤快好心的小矮个。

为什么服务,为人民服务,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南泥湾359旅……熟悉的名词,记得以前的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么?还有历史课本里边的段落么?通过《张思德》来一次怀旧,解放区的天果然是……

落笔细腻,感情真挚,优!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16篇范文)

《张思德》是北京紫禁城电影公司出品,有一股大片的味道!以交响乐团演奏为主的电影配乐的水准不在一般好莱坞电影配乐之下,很切合画面的推进,抒情主题起到渲染作用,就算是拿出来单独听也很具可听性,好像是一个国内作曲家的出品。导演的确有一手,拍主旋律片不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许许多多的细节,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主题、刻画人物,有血有肉的角色不再如墙上的标语一般空洞,编剧是刘恒,同样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张思德信息

  •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16篇范文)
  • 张思德同志英雄事迹(16篇范文)79人关注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更多]

  •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16篇范文)70人关注

    《张思德》是北京紫禁城电影公司出品,有一股大片的味道!以交响乐团演奏为主的电影配乐的水准不在一般好莱坞电影配乐之下,很切合画面的推进,抒情主题起到渲染作用,就 ...[更多]

  • 张思德英雄事迹素材摘抄(16篇范文)
  • 张思德英雄事迹素材摘抄(16篇范文)69人关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看完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毛泽东<span>对他的评价在我耳边久久回响,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平平凡凡的 ...[更多]

  •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16篇范文)
  • 关于张思德的事迹和资料(16篇范文)62人关注

    《张思德》是北京紫禁城电影公司出品,有一股大片的味道!以交响乐团演奏为主的电影配乐的水准不在一般好莱坞电影配乐之下,很切合画面的推进,抒情主题起到渲染作用,就 ...[更多]

  •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16篇范文)
  •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素材(16篇范文)26人关注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1915年4月出生,才7个月大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将他送给婶娘喂养,张思德从小就是吃全村人的奶水长大的,所以取名叫思德。两年后,张思德的父亲也 ...[更多]

  •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16篇范文)11人关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看完张思德这部电影后,毛泽东<span>对他的评价在我耳边久久回响,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平平凡凡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