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 455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32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 697字 | 9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05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 571字 | 4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57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 431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26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 422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34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 466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03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 1496字 | 7段 | 5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126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 876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28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 471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12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 418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89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 976字 | 24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80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 430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12人 |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黄大发,男,1935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为解决草王坝村山高石多、缺水严重的问题,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和铁锤,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他坚守初心使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无论是在村干部任上,还是离任后,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千方百计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村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群众期盼什么,他就谋划推动什么。村里通水后,他又先后组织了通电工程、通路工程,彻底改变了村民用电和出行问题。他说: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在黄大发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有机稻米、有机高粱,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养殖肉牛、生态猪、蜜蜂等,群众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底,该村顺利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称号。“七一勋章”获得者。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5位用户喜欢。
石光银是陕西定边县人,年近古稀的他把从青春到暮年的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奉献给了治沙事业。
为何要把治沙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这还要从石光银小的时候说起。
他出生的定边县原海子梁乡同心干圪瘩套村,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扶贫题材剧《山海情》里这句对荒漠戈壁的描述,也是定边县的真实写照。
风卷黄沙,遮天蔽日,是石光银幼时记忆里最常见的场景。风沙过后,土墙被推倒,羊群被刮散,农田和水井被掩埋……风沙给乡亲们带来的苦难和贫困,刻在每个人的肌肤里。
历史上,陕西榆林生态曾遭到严重破坏,绵延千里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黄土高原裸露出苍黄的颜色,与毛乌素沙漠连成一片。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年间,榆林地区有6个城镇、412个村庄、210万亩农田被流沙吞没。“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下,人们不得不一次次背井离乡。
石光银讲述,十几年间,父亲带着全家老小总共搬了9次家,最后落脚在毛乌素沙漠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原海子梁乡四大壕村。3年后,黄沙又逼近家门,本来还想搬,但父亲累垮了,病倒了,实在搬不动了。
除了自小就饱受风沙之苦,石光银专注于治沙的坚定信念还源于儿时的一段沉痛回忆。
在他7岁那年,有天和邻家一个5岁男孩在野外放牲口时,遭遇了沙尘暴袭击,两个孩子被沙尘暴刮出30多里。三天后,家人和乡亲们在内蒙古一位名叫巴特的人家里找到了石光银,但那个活奔乱跳的邻家男孩却被沙尘暴吞噬了……
“沙逼人退”的惨痛记忆让幼小的石光银恨透了风沙,“因为这件事,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下定决心,长大什么也不干,就跟沙子斗到底。”石光银接着说,我们祖祖辈辈几代人都吃了风沙的亏,受风沙的害,要拔掉穷根,必须先解决沙漠化问题。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石光银,男,汉族,1952年2月生,1973年7月入党,陕西定边人,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出生在定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因为风沙肆虐,十几年间,石光银的父亲带着全家老小总共搬了9次家,从那时起,石光银便立下了治沙的志向。
1968年,石光银当选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苦战3年,在不毛之地种活了树林。1984年,石光银成立了一家治沙公司,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认准的事,砸锅卖铁也要干。为筹措树苗款,石光银把家里养的几十只羊和一头骡子赶到集市上卖。他带领乡亲们三战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经过多年努力,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回报,5.8万亩沙地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后续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也得到了有效治理。石光银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联合1000多户农户,先后办起了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等经济实体,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石光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七一勋章”等称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祁发宝,男,1978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69316部队部队长。
他秉承军人热爱祖国、扎根边防的初心,军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阿里地区工作,在平均海拔4500余米、高寒缺氧风力强的恶劣环境中,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执行任务时40余次遭遇暴风雪和泥石流,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卫国戍边的决心始终不移。他真情带兵育人,把战士当家人,他所在的团坚持“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的不成文规定,战士们都说“部队长就像自己的兄长一样”。他御敌守边、英勇无畏,2020年6月15日晚,在加勒万河谷与越线外军交涉时,他寸步不退、拼死搏斗,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终因寡不敌众陷入包围,被外军残暴攻击致重伤昏迷,践行了“纵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铮铮誓言。
曾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曾荣获新疆军区“百名优秀基层主官”、西部战区“边防管控先进个人”等称号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202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4位用户喜欢。
魏德友,男,1940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1连退休职工。
他始终秉持“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坚定信念,57年如一日扎根边防一线。1964年初,他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来到新疆塔城地区萨尔布拉克草原戍边卫国。期间,他带头参加“铁牛队”行动,与邻国军队对峙三天三夜;他主动请缨担任“牛群组”组长,迎着外军、顶着风险巡边护边;他还把自己的妻子从山东接到连队,住进半地窝子里,把家安在边境线上。兵团驻地调整后,他仍然坚守萨尔布拉克草原巡边护边,无论严冬酷暑,每天往返于边境线区域,防止不法分子趁机越境、图谋不轨。50多年来,他巡边护边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圈,磨破了80多双鞋子,堵截临界牲畜数万只,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多次在极端恶劣天气下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负责的管控区内未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他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的家被称为“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称号。“七一勋章”获得者。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她坚守贫困地区教育一线40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贫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从2002年起四处奔走,克服重重困难,于2008年8月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先后帮助约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该中学在她的带领下,连续11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她坚持以党建引领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课,每周开展“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合唱一支革命歌曲、观看一部红色电影、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活动。她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在1997年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后,仍然坚守讲台,持续13年家访,行程11万余公里。自2001年起,她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当177名孤儿的“妈妈”。多年来,她将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热爱的教育事业。
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七一勋章”获得者。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9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石光银,生于1952年,定边县海则梁乡农民。从小饱受风沙危害的他靠着顽强的信念、超常的毅力,累计承包治理荒沙13.6万亩、盐碱滩5.5万亩,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了长百余里、宽12里的绿洲,为阻挡黄沙南侵、改善生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2年,20岁的他担任同心干大队队长,带领本队群众栽植杨树和沙柳,用3年时间治理荒沙1万多亩,建起了全乡第一片沙漠绿洲。1984年春,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政策出台后,他举家从海子梁最北面的圪塔套村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第一个站出来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的合同,成为榆林市个人承包荒沙造林的第一人。他组织7户农民,筹措10余万元,当年春、秋两季,男女老少齐上阵,将3000亩荒沙地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榆树,成活率达到87%。为了防止牲畜践踏,他又跑到银川购回铁刺丝,全部围挡起来。石光银的成功,带动了群众,大家纷纷要求承包治理荒沙,当年海则梁乡就有187户村民承包了6万多亩荒沙治理任务。
1985年春天,石光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治沙经验,林业厅领导对他联户承包治沙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使他备受鼓舞。他没有满足成绩,回到乡里便和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5.8万余亩荒沙治理的合同。这片大沙漠东西长20多公里,有狼窝沙、黑套沙、榆树套等几十个大沙梁,是国有林场许多年都治不好的、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扩大治沙力量,他联合周围6个村127户农民首创了股份制治沙公司,开创了群众自主大规模治沙新模式。他的公司,集体和农户都有经济责任和目标,户户有股,股股有利,多投多得。群众心理踏实了,治沙造林的劲头更大了。
石光银带领大家苦干实干,到1990年,5.8万亩荒沙全部得到治理。1999年,市、县林业局联合评估组对这块长45里、宽十几里的人工林进行了1个多月的测算,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达92.5%,当时林木总价值达3000多万元。风小了,沙固住了,四大壕村变富了,1996年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2000年人均产粮2000斤,人均收入1850元。1997年,他又相继承包了国营长城林场的荒沙5万亩、定边县盐化厂荒沙1.5万亩、草滩墩农场的荒沙829亩,1998年又签订了承包治理5.5万亩盐碱滩的合同……
近年来,他依托治沙公司大搞沙区综合利用开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闯出一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路子。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奶牛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绿色野菜食品厂、纯净水厂、育苗基地等实体。所造林木和固定资产总价值达8000多万元,年纯收入100万元,年产粮食46万斤。
治沙带动了脱贫致富,石光银在治沙过程中,不忘扶贫帮困,造福百姓。他用自己的推土机无偿给群众推沙丘、平水地3000多亩,他自己出钱买来打井机具,无偿给群众打多管井164眼。他给群众担保贷款百万元,让群众搞基本建设。垫资百万块砖,让群众盖新房,他搞生态移民,新建了十里沙行政村。他自筹资金120万元,建了两所学校。他垫资500万元,修通了定海公路。他出资30万元,拉土压沙,给十里沙群众改良土壤……。在老石的关照帮扶下,有300多户,上千人走出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石光银的事迹,受到了沙区人民的热切称颂,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表彰。他先后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省九次、十次党代会代表;市党代会代表、市委候补委员;被定边县委、县政府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多次授予“劳动模范”、“治沙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生产者”、“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治沙英雄”等荣誉称号;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杰出林农奖”,他还被邀请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并介绍治沙经验,为我国的治沙事业赢得了赞誉。曾10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7月6日上午,市林业和草原局举行“向‘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同志学习致敬”座谈会,邀请载誉归来的石光银同志做主题报告,副市长马秀岚主持座谈会,市林业和草原局机关全体人员和局属单位部分党员干部参加。
石光银同志入场时,全体人员起立,鼓掌欢迎治沙英雄、陕西省唯一的“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同志。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石光银同志的颁奖词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做出杰出贡献”。
马秀岚副市长对石光银同志获此殊荣表示祝贺。她表示,石光银同志是榆林治沙人的代表,更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林业建设战线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面旗帜。为陕西争了光、为榆林添了彩。市林草局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组织开展好全系统向石光银同志学习活动,宣传好英雄先进事迹,传承优良作风,讲好治沙故事。全市林草系统党员干部汲取时代楷模的榜样力量,向英雄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林草事业有贡献的人,一代一代传好接力棒,努力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石光银同志深情讲述了获得“七一勋章”的感受。他说:“获得‘七一勋章’对我既是一种最高的荣誉,是对我们榆林治沙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今后工作的鼓励和指引。我获得的奖章是陕西乃至全国所有林业人共同努力、不懈奋斗而得来的。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一心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一代代榆林人民坚持与沙漠斗争,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取得榆林今天的治沙成果,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造林成果,总结榆林宝贵的治沙经验,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更好地造福榆林人民。”
石光银的报告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市林草局副局长张培谦、市造林绿化服务中心主任拓飞、市林草资源管护中心主任苗昕等纷纷发言,大家一致表示,石光银同志获得“七一勋章”实至名归。作为一名林业人,今后一定要向石光银同志学习,继承和发扬榆林治沙精神,以不屈不挠、与时俱进的精神,投身到榆林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陈定昌,男,1937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原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原院士,2020年9月逝世。
他是“为国铸盾”的功勋,国家重大专项总师,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我国精准制导领域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防空体系研究和三代防空装备的实践者、拓新者和谋划者,带领团队先后突破第一代防空导弹面临的U2飞机干扰难题,完成第二代防空导弹制导系统和系统总体设计,攻克第三代防空导弹关键技术,主导我国反导体系能力建设,领导完成重大试验,为形成新时代制衡强敌的战略威慑能力做出历史性贡献,迫使美国改变国防战略,被业内誉为“新时代的两弹一星”。他坚守初心使命,常常一年200多天守在戈壁试验场,77岁高龄时仍亲自担任总师,主持完成重大反导试验,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倾心为国家培养人才,先后培养包括20余名国家重点型号总师、副总师以及一大批骨干,牵引和带动30余家单位相关专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现代化武器装备建设。
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某工程重大贡献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村)党支部原书记。
他是新中国开国少将廷懋之子,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离开“将军家庭”,插队到锡林郭勒盟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为一名普通牧民,一干就是40多年。他探索“蹄腿理论”,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带头开展“围栏轮牧”,改变牧民“靠天养畜”的习惯,并通过种植沙柳、杨柴、榆树等,改善了草原生态。他带领牧民探索产业脱贫之路,组织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和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从1983年的2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4460元,公司解散后,他把获得的251万元收益分给38户牧民。他在农牧民培训基地当“讲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牧民宣讲党的惠牧政策、生态保护、科学养畜和理财知识,把自己几十年钻研摸索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牧民。
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称号。“七一勋章”获得者。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英雄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6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在蒙语中,“毛乌素”是“坏水”和“寸草不生之地”的意思。六十九年前的石光银,就出生在陕西省的一片“毛乌素”中。
像是宿命一般,那里漫天黄沙的开场,铺垫了这位后来知名“治沙英雄”与沙抗争的一辈子。
“我从小就恨透了风沙,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石光银近日在北京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被邀请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日前举行的一次集体采访,谈履职,谈感受。
石光银现在有多重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但他的言语透露出,“治沙人”仍是他最本色的身份认同。这也与外界认知相一致,“治沙英雄”是大家对他最直观的印象。
但英雄并不好当。
先是受尽了风沙的苦。全家一连“九迁”、“沙进人退”的地区常态自不用提,单单是童年的一场遭遇,就让他至今后怕。
7岁那年,原本和伙伴在野外放牲口的他,被一场漫天沙尘刮到了三十多里地开外。3天后,父亲在一个蒙古包里找到了他。但他的伙伴,却命丧尘沙。
于是他立志“反击”。
“种树!”
1984年,32岁的石光银在试水十多年后,一口气与乡政府签订了3000亩荒沙承包治理的合同,成为中国首位包地治沙的农民。
那时,为了筹措买树苗的钱,他卖掉了家里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还四处借贷。
但治沙的故事,就从这里埋下了成功的伏笔。
第一年,十余次大风,九成栽好的树苗被摧毁。初战失败。
第二年,八成的树苗又惨遭风沙“毒手”。再战铩羽。
但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剧情没有发生在石光银身上。
总结失败经验,招募更多同仁,到先进地区学习成功经验,引进“障蔽治沙法”……手握正确战术,石光银终于在与“沙魔”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
这一战,就是三十多年。
今天,还是那个叫“毛乌素”的地方,有5300多万株乔灌木生长在石光银承包的那片地中,像一片百余里长的“绿色长城”,宣告着外人口中奇迹般的治沙胜利。
但当地人都明白,与其说“奇迹”,不如说是石光银的一股斗志。
这股斗志,有不甘。石光银时常想,如果当年有这样的一片绿林,他的伙伴就不会命丧沙尘。
他也时常想,如果他的伙伴还活着,看到这片因绿变富的地方,一定会感到欣慰。这些年,风小了,沙固了,因为生态状况的改变,产业发展起来了,人们也变富了。
想到这,石光银在采访现场有些感慨。“对我而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治沙进行到底。”他缓缓地说。
回去后,为了防止二次沙化,石光银还要进行二次造林。他说,“还要在林地内创造更大的价值,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再好一点”。
石光银的治沙故事,似乎没有终点。
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摘抄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孙金娣,女,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仙林农牧场党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二级巡视员。
她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开创仙林网格化党建模式,优化党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她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在推行“网格化”党建工作中,每天常态化巡查网格,网格事务随叫随到。在她的带领下,街道干部个个成为“多面手”,人人都能独当一面。她倾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领干部群众开展地下室整治和水环境整治,建立“一户一档”居民档案,发动组建志愿服务队,让群众全天候看得到党员,有困难第一时间找得到干部,把一个情况错综复杂的“矛盾窝子”转变成为连续11年进京赴省去市到区上访“四个零”的和谐样板,被誉为“新时代城市版的‘枫桥经验’”。在她的带领下,南京市仙林街道党工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19项国家级荣誉。
曾荣获“抗击新冠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