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制度大全 > 制度范本

企业 绩效考核制度(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9:52:10 查看人数:62

企业 绩效考核制度

第1篇 企业 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每一项工作的执行必定有它的执行目的,用途及原则等。那么在绩效考核方案中,要遵守哪些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呢以下简单资料可供参考。

一、绩效考核的定义、目的和用途

1.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保证企业目标和使命的实现,发展组织,发展员工。

2.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考核(以下简称“考核”)是指用系统的方法、原理,评定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

3.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

4.考核的结果主要用于压力传递、报酬管理、职务调整、工作反馈、工作改进、组织发展和员工发展。

5、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二、考核的原则

1.一致性:在一段连续时间之内,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不能有大的变化,至少应保持1年之内考核的方法具有一致性;

2.客观性:考核要客观的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光环效应、个人关系亲疏不同、偏见等带来的误差;

3.公平性:对于同一岗位的员工使用相同的考核标准;

4.公开性:员工要知道自己的详细考核结果。

三、考核的内容和分值

a月度考核

1.一般员工(部长以下,不含部长,以下同)的月度考核

1.1.一般员工部门月度考核的内容分以下二部分:

1.1.1.重要任务

本月度内完成的重要任务是指:影响年度总目标实现的工作、部门月度工作重点中该员工承担了部分或全部任务的工作或其岗位职责中最重要的内容部分。考核的项目不超过3个。(见员工考核a表)

重要任务的考核评分原则为:

a、先核定供部门主管分配的考评总分,下属考评分之和不得超过该分值。供部门主管分配总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供部门主管分配的总分=86×n(n为该部门一般员工总数)

b、考评分的分配原则:

员工所得月度考评分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得少于1分。

1.1.2.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每周工作结束后,部门主管应对下属员工本周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综合评分并记录。每月工作结束后,部门主管应上报员工本月四周的考核评分情况。

每月结束后,各部门应及时将下属的重要任务考核情况、以及本月四周的周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记录送至人力资源部存档。(见员工考核b表)

1.1.3.对财务部和配送部员工采用重大事件法:考核其差错率、服务效率(见员工考核表c)。

1.1.4.以上考核事项评分的原则为:

a、先核定供部门主管分配的考评总分,下属考评分之和不得超过该分值。供部门主管分配总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供部门主管分配的总分=86×n(n为该部门一般员工总数)

b、考评分的分配原则:

员工所得月度考评分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得少于1分。

1.2.分值计算

原则上,总分满分为100分,重要任务占40%,月度工作完成情况占60%。员工在部门内的考核成绩等于:

重要任务项考核分×40%+月度工作完成情况考核分×60%

(见员工考核a、b表),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1

1.3.一般员工的考核最终成绩与部门绩效分挂钩,由人力资源部根据部门所得绩效分计算,计算方法如下:

一般员工本月绩效考核分=个人考核分×70%+部门绩效分(即部门主管的月度绩效考核综合分)×30%

第2篇 进入公司工作体会--建立完善到执行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岁末年初,回想自己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这一年,有过很多让自己难忘的瞬

间,其中来到——五龙福园的这段工作经历更是记忆深刻。从我进入公司到工作部门的调整,再到成为部门负责人的这一过程,时间不算太长经历却不同,其中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都是很难得的收获。首先感谢支持、帮助我的领导、同事。但是更要感谢一直信任、鼓励我成长的领导们,当我选择了长安五龙福园的同时,感谢你们也选择了我,并且给予我良好的发展、发挥空间。也是你们的信任、支持与理解,使我有勇气承担一个部门的工作。

从公司的组建到现在,已经历时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作为公司的一名行政人员,在此期间经历的更多的是关于公司架构调整、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以及到目前各规章制度的出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可见他的含义又是显而易见的。

是的,制度还是要不断完善、修订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因为制度的目的所在。我们也多次提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用来服务于人,而不是制约人的。那么,制定合法的、合理的、有效的、人性化的制度就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关键,使我们的制度有法可依,不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员工个人的立场,以及公司的利益方面,公司制定的制度都要站的注脚,经得起各方面的评激,得到各方多数人正确的理解与认可。

在整理修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在围绕制度进行着各项工作事务,制度是维护公司各环节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有效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制度让活动在企业里的每个人有章可循。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每个集体就要每个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的人有一个统一的规程,依照正确的制度和规章安排、完成工作,能够相互之间协调从事。如果没有制度,各人都随意发挥,到每一级、每一环节没有制度约束,谁想怎样就怎样,我们的工作将没法做,将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其中就会有冲突、矛盾,就连浪费都是必然发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制度还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是出现过一些工作的失误,同时公司的各项工作也总有没能按原计划完成的情况出现,其实纠其原因很多就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够过硬,相关的制度也并没有执行,才导致计定的工作停歇。所以,首先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合理完善的制度就不可能有效的去做其他工作,也会给公司的销售经营再到战略发展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一定的阻力。一个完整的企业,它的制度和经营方式是不可能,也不能相互脱节的,是相互紧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次,使员工按照正确的管理制度约束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按照规则做事。工作就是工作,只要按制度、流程来做事不带任何个人主观意愿,一切都能以公司的决策为主,程序也就是程序,不能讲求其他特殊,该到什么环节就到什么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公司上下都照章办事,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大步前进,不断创新的。

同时,各项制度的制定也是防患于未然的,虽然说是要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能就等待问题的出现吗?不能,我们要通过各种事例和经验,要先预知很多事情的很多问题所在,要掌握主动权,有应对各种问题的措施,以及抑制各种不良现象发生的作用。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如果没有原则,没有事先的方向,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就会应验了。其实,事情都是因果存在的,因为没有预料就会有想不到的或好或不好的事情发生,因为没有预料就会有想不到的结果出现,只要我们有很充分而正确的准备,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我们都会有效的解决,我们应该做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企业。

人总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解决问题,企业、公司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再到总结经验,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制度。所以,我们的制度同样也是要不断完善的,而且是要各方共同来完善的,因为问题要在不同部门的不同环节发现,也就是说公司的各项制度虽然是由行政财务管理中心办公室出台的,但是我们更需要各方领导、同事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用有借鉴的建议和想法来完善我们的制度,完善我们的行政工作。有建议、有想法就请正面给我们提出,包括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注意或想到的问题,也才能使我们及时解决问题,以服务、协调好个部门的工作。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家,虽然部门不同,但是大家为公司发展壮大而努力的目的是一样的,也正所谓分工不分家。因此,我们也不怕承担责任,也敢于改正错误,公司发展靠大家,我会拿出自己所有的精力来做好我们的工作。

第3篇 煤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的安全生产管理

我国经过24年的深化改革,已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云南煤炭行业按照省政府对十个行业的整合思路,建立起以后所煤矿为“龙头企业”的云南东源煤业集团公司,完成了云南煤炭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创立。云南煤炭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谋求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运作。企业内部过去行使(政府)安全监察职能将分离出去。政府部门已经不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对企业安全的管理也转换为监督执法,这种监督主要是运用法律手段,查处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行为。然而,煤矿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易发的行业,在政企分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煤炭企业所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感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近年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先后作出了i00多条有关指示批示。明确指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企业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日程上,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住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产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生产,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人员伤亡,给伤亡家属造成失去亲人的精神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生命安全是职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对职工权益的最大维护。在煤矿,搞好安全生产是落实“****”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建立和落实企业内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这里的“权责”包含现代企业制度里的生产、经营、安全各方面,包含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员工各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只有权责明确了,才能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消除权责不清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推诿扯皮现象。因此,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将不同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班组长以及每个岗位工人身上。只有明确安全责任,人人分工负责,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激发员工的安全责任感,遵章守规,搞好安全生产。

三、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意识,依法治矿,搞好安全生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业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保障形成开放的、与世贸成员国接轨的投资与外贸环境,国家正大力健全法律法规,《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并生效。然而,很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我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或者不懂法,或者明知故犯,没有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使从业人员在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以至发生事故而铛琅入狱。自从《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出台后,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均有人被判刑入狱。因此,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矿,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趋势也是必然。

煤矿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严格管理,狠反三违,又要保证必要的投入、更新装备,还要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保安能力。只有认真落实“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依法治矿,严格管理,发扬深严细实安全工作作风,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第4篇 关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再思考团的工作

关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再思考团的工作

[内容提要]在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上海纺织的许多国有老企业进行了改制和转制。企业的资产归属、组织网络、管理体系、劳资关系、共青团组织的物质依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共青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组织、工作态势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如团的职能定位、组织的管理模式、青年工作的形式等都有待于再思考。

本文致力于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团组织所存在的六大问题及三大主体作用,并结合实际着重阐述了团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的五大工作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的新型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这也给团的工作赋予了新的机遇、课题与任务。

当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其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组织制度不合理和管理制度不科学等。而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并结合上海纺织这些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团的工作。

有许多深层次问题值得审视、研究和再思考,这不仅牵涉到团组织现阶段在公司企业中的组织地位、职能定位和具体作用,也牵涉到整个团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于将来的发展走势问题。因此,结合团组织的实际,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对团的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团工作面临的现状和矛盾问题

(一)团的工作难度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工作对象少了。当前的纺织企业中,青年数相对集中的单位极少,人员分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企业领导不重视。在一些效益差的单位,客观情况造成领导无暇顾及团工作。而有些单位的领导则是主观上不重视,特别是在一些生产任务紧、人员精简的合资企业更是如此,认为团组织可有可无。

3、团的活动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减弱了。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青年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价值取向呈多层次、多元化。

无可回避的是企业团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青年的需要,青年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多的选择,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单位。

4、团的经费短缺。目前,团组织的活动经费主要是由行政拨款,一些企业拨给团组织的经费普遍很少,甚至没有。

在合资企业中,开支则要受到中外合资双方的关注,如果是股份制企业,开支还要受到全体股东的关注,过去那种由厂长单独划“一块”经费给团组织的做法有些行不通了。

(二)团的干部队伍问题。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团工作的开展。目前,企业团干部队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任命中存在“拉郎配”的情况。部分企业没有将最优秀的青年选拔到团的岗位上来,特别是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选拔团干部时,往往是选“跑得开”的,这样就人为造成团干部质量欠佳。

2、一些团干部缺乏工作激情。主要容易发生在两种团干部身上。

一是表现为被动型的团干部,“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只要企业领导重视,团工作就好办,将企业团工作开展不好的原因归结为领导不重视,工作较为被动,缺乏创新进取、自成系统的精神。二是容易发生在老团干身上,团工作年限一长就变成了“老油子兵”。

因此,工作不是扎扎实实地开展,而是靠“吃老本”和搞投机取巧,所谓以“巧”制胜。

3、团干部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不少团干部很有工作激情,工作非常努力,但是缺乏现代企业管理、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等知识,团工作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没有战略思想。

因此,难以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来寻找确定团工作开展的有效运作方式和所要达到的工作境界。

(三)团的组织架构问题。目前,企业团组织都是在同级党组织直接领导下的党政工团这一行政架构里。

国有企业按照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目标转机建制,已有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矛盾依然突出,企业难以“四自”,其原因之一为企业还不是真正的投资主体。团组织作为现代公司企业里的一个组织,同样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

目前企业的团组织还是受双重领导,除了受本企业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又同时受上级团组织的协助管理。在这一点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隶属维系关系,基层企业团组织必须完成上级团组织的工作任务,参加上级团组织组织的活动。

再往团的根基组织看,企业通过改制后,其管理日趋科学化,团组织在很多事上不便于直接操作。尤其是在基层企业的最基层,改制后的车间,甚至班组分工更细、任务更重,有的还兼有“三班倒”,这对于团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如团总支、团支部的设置及团总支和团支部书记人选的选定都需要作重新的权衡和调整等。

(四)团的组织目标问题。现代企业意味着什么呢公司制企业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目标是使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某种角度说,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因此,企业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组织目标。

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就要尽量减少成本。团组织要想在企业内生存下去,如果在组织目标上不能与企业保持一致,或者无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就会遭到企业的排斥,团组织形象受挫、地位下降、工作被弱化、甚至只是作为一种“摆设”充当一下门面,就不足为奇了。

(五)团的参政议政问题。现代企业的典型代表是股份制公司,股份制公司的组织架构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目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党组织、工会组织的有关领导干部都能依法进入“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都能保持相关工作的连续性,但尚未有相关法规制度依法保障团干部进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领导机构。依据目前国有企业团组织的运作情况,团组织只能在“经理层”这一执行层次上设立。

当然,在监事会里团组织也是有可能发挥作用的,并且在本行业里已经有了先例,但是,团组织要进入决策层(即董事会)是不太可能的。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关键还是看其所发挥的作用。

(六)团的观念转变问题。《公司法》明确规定企业有权自行设置内部机构,而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上下级之间主要依据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关系,即靠资本来相互联结。

隶属关系必将弱化,“团要管团”必然淡化。但我们面对各种矛盾和困难时也应看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我们团的建设来说是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因为它迫使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放弃固有的计划经济时quot;单位人”的观念,彻底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告别,改掉自身存在的一切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陈规陋习,着眼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共青团组织的主体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要求共青团组织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是现代企业对团组织的要求,同时,这些作用也指导着现代企业团工作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共青团组织至少应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一)特殊的政治作用《党章》第49条和第50条分别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从这一点上决定了团组织和党组织所存在特殊的政治血缘关系,也决定了团组织在现代企业中特殊的政治作用。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团组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积极争取党的领导。

同时也要求企业党组织主动地把党的青年工作纳入企业党组织轨道,使党建和团建能够双轨并进,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党组织应加强和改善对团组织的领导,为团组织独立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团组织解决自身无法克服的团难。

特别是要加强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并轨建设,使公司企业团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设置得更合理,运转得更高效。

第5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安全生产管理

我国经过24年的深化改革,已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云南煤炭行业按照省政府对十个行业的整合思路,建立起以后所煤矿为“龙头企业”的云南东源煤业集团公司,完成了云南煤炭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创立。云南煤炭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谋求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运作。企业内部过去行使(政府)安全监察职能将分离出去。政府部门已经不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对企业安全的管理也转换为监督执法,这种监督主要是运用法律手段,查处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行为。然而,煤矿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易发的行业,在政企分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煤炭企业所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感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近年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先后作出了i00多条有关指示批示。*明确指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企业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日程上,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住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产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生产,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人员伤亡,给伤亡家属造成失去亲人的精神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生命安全是职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对职工权益的最大维护。在煤矿,搞好安全生产是落实“****”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建立和落实企业内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这里的“权责”包含现代企业制度里的生产、经营、安全各方面,包含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员工各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只有权责明确了,才能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消除权责不清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推诿扯皮现象。因此,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将不同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班组长以及每个岗位工人身上。只有明确安全责任,人人分工负责,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激发员工的安全责任感,遵章守规,搞好安全生产。

三、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意识,依法治矿,搞好安全生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业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保障形成开放的、与世贸成员国接轨的投资与外贸环境,国家正大力健全法律法规,《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并生效。然而,很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我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或者不懂法,或者明知故犯,没有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使从业人员在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以至发生事故而铛琅入狱。自从《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出台后,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均有人被判刑入狱。因此,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矿,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趋势也是必然。

煤矿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严格管理,狠反三违,又要保证必要的投入、更新装备,还要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保安能力。只有认真落实“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依法治矿,严格管理,发扬深严细实安全工作作风,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第6篇 企业制度创新规范

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因而通常也可以称之为企业制度再造。

企业制度创新对企业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不少人在谈到企业的定义的时候,往往都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将各种生产要素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经营主体。

由此可见,企业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简单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细胞,也是一个经济有机体,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机制来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经营机制。

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同样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这种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最重要的机制就是企业创新机制。

所谓企业创新机制,就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到研究与开发,从创新内容的形成到创新结果的扩散,再到市场效益的形成,然后又由于市场需求发展再进入新一轮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顺序,也有交叉和交互作用,只有在正确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的支持和推动下,企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得以不断循环,持续发展。

在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很弱,这关键是由于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

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

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

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创新内容

制度创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如组织的结构、组织运行规范等。

大的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小的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作为市场微观基础的企业组织要适应这一巨大的变革,必须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及运作方式,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出资人制度。

变国有企业为国家投资企业,经过资产评估或清产核资,量化对企业投资的总量,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委托、授权转变为运营和投 资。

政资分离后,那些代表国家专营国有资产的部门、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公司承担出资人的有限责任。

2、建立法人财产权制度。

企业总资产一方面来自出资人,一方面来自债权人,企业具有对总资产所表现出来的如资金、物资、人力、设备、物业等多种资源形态的优化、处置、组合权力,以其达到资产增值和扩充的目的。

3、所有者权益制度。

国有出资人对投资企业,已经组织起集团的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充分建立起所有者权益制度,它表现为对经营者选择的控制、对投资回报的控制、对重大经营决策的控制。

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科学地规范和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实现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是企业领导体制的重大变革。

5、企业的配套制度。

主要指与制度创新的配套展开相关的基本制度。

如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等。

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需要各不同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组成及构建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1、企业创新动力机制

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

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

一般来说,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三种动力推进。

1) 市场拉动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导致创新。

其中市场需求引致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该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而诱致能节约该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竞争引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实际威胁(由于竞争者成功地引入创新,使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竞争上处于劣势)和潜在威胁(如竞争者r&d投入的规模和重点,创新投入强度和结构,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等),而迫使企业从事创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2)科技推动是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

仅有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企业创新是无法实现的。

科技发展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另一个决定性力量。

3)政策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各种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光有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而没有企业内部正确有效的激励政策,市场再好,科技再先进,也无法促使企业员工主动进行创新。

因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以上三种创新动力最终可归结为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维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

而要使企业创新具有强大的动力源泉,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这是建立创新机制的前提条件。

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由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有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在当今世界企业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的浪潮中,自主地组织研究开发和各种创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其次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眼光。

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如下个人品质: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决策能力、毅力和敢于冒风险。

而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所具备的能敏锐地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敢于并善于先人一步、超人一等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

而要制定正确创新战略,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具备战略管理眼光,懂得先行战略规划,能够明确本企业现在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将来会是什么,能够明确本企业的创新活动现在进行得如何、应该如何进行、将来会如何进行。

只有这样,企业领导者才能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进而及时作出正确的创新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员工,带领企业全体员工从事创新活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再次,企业应建立激发创新意识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和鼓励员工勇于创新的其他激励制度。

建立创新指标考核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根据创新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决定企业员工地位的升降、技术职称的高低、分配待遇的多寡。

最后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创造性氛围,人人崇尚创新,争创新高,形成以创新为特色的企业精神。

2、企业创新运行机制

企业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

一个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能够使企业创新活动在正确决策下得以持续不断地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

创新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

感性阶段。

创新在此时只是一个思想。

企业必须为创新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思想产生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创新者提供两类资源:时间和信息,同时企业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机构来收集、处理和管理新思想。

概念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创新思想的可行性按照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领域方面的条件加以论证。

于是,创新的技术、市场和组织方面得以确定,一个正式建议报告就可拟定,该报告将陈述新思想的可行性依据、实现方法等。

这一报告将提交给经理。

在这一阶段中,项目领导者要使创新思想更有说服力,要利用组织能力使自己的同事、下属和企业外专家支持这一项目;公司的结构要鼓励职工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合作。

开发阶段。

此时,纸上的原型成为试验制品。

将面临这样一个决策:是否要进行投资,以便大规模生产新产品。

在这一阶段中,人力资源和资金及其他要素须联合起来,而要使这种联合富有成效,一个创新组织须具有以下三特征:特定性,这是一种完成特定目标所须的暂时结构;正式性,内部结构和程序相当明确,企业内人人皆知;自主性,这种结构有自己的控制程序,且可违背惯例。

同时这个组织必须及时关注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领域的新变化,以便改进项目。

作业阶段。

此前几阶段工作都是在不打断企业原有生产程序下进行的。

现在,企业要进行组织创新,使创新成果与企业日常活动衔接起来。

这就要求企业准备一个适当的生产结构,这既可以通过建一个新厂、也可以在现行结构内加入新活动而做到。

这里,以下三种投资是关键的:技术方面,获得、制造生产设备的手段;市场方面,营销手段(如市场调查、广告、推销战略、培训用户等)的开发;组织方面,实行新的管理、监督和决策程序,对从事创新项目的人员进行奖励,奖励应既有精神,如晋职、大张旗鼓进行表彰等,又有物质,如加薪、奖金、股权、期权等;既根据创新的最终结果,但又主要根据创新者的创造性、组织能力和风险态度。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在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企业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决策、指挥、控制、信息反馈的组织、制度和各种人才的合理结构,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管理和实施创新过程中诸多环节的有机运行的组织系统,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晋奖刺激、沟通顺畅、合作有效,从而促进企业创新顺利进行。

目前,一些企业在组织机构上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等问题,严重妨碍了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在深化改革中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建立知识、信息共享机制,使企业组织朝着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3、企业创新发展机制

企业创新发展机制是在创新利润的驱动下,企业充分挖掘利用和发展内部资源并广泛吸纳外部资源,加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储备,不断谋求创新发展的机制。

现代企业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若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并有所发展,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有可能破产倒闭。

企业要能够不断的创新,就要有资源的储备和积累机制,处理好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首先,在人才上,要牢固树立“人本观念”,积极强化企业的人才优势。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解和掌握知识经济规律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知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而企业要在网罗人才和培训人才上独辟蹊径,国外抢购“人才青苗”、“国际性人才”以及实行员工“终身培训”很值得我们学习,国内一些企业从高考落榜生中择优录送各大学进行定向代培超前储备人才以及选送优秀人才出国培训也非常有借鉴意义。

当然,企业不仅要网罗和培训人才,更要想法留住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能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能满足人才成就感的机制。

其次,在技术与信息上,除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学习积累机制以总结企业技术经验、提高员工技术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外,企业还必须建立技术与信息搜集机构,专门负责搜集相关技术和信息资料,及时跟踪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动态。

对一些暂时不具备独立发展技术条件的企业来说,应建立起利用外部资源“借鸡下蛋”的机制。

中国每年重大科研成果有6万多项,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约20%,这方面有巨大潜力,需要我们去利用和开发。

另外,对企 业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优势但又不完全具备独立开发能力时,可通过与其它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以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再次,在资金上,中国企业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科研创新经费的投入,为企业员工从事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这是稳定企业科技队伍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企业增强持续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中国企业的科研创新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0.5%,大中小企业平均水平分别为0.78%,0.34%, 0.37%,而美国、日本、韩国的平均水平都在5%以上。

以上三种创新机制,不是简单的迭加,而是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由内在动力、有效运行、不断发展三个方面的机制构成一种企业创新活动不断循环增值的新机制系统,并贯穿于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

这种创新机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企业建立起了这种有效的创新机制,就能不断地将知识、信息、技术、物质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就能不断地促进知识的生产、积累、创造、应用和扩散;就能不断地加强信息的传播、交流、加工和扩充;就能不断地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就能不断地刺激关键资源的成长,最终实现资产的增值,并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建立起了这种有效的创新机制,就会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长盛不衰。

一批企业的蓬勃发展,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市场的发展,最终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典型实例就是当今技术更新周期最快的计算机行业。

美国的intel公司利用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推出一代又一代的微处理芯片,使众多著名的计算机公司不得不采用它制造的计算机核心部分,跟着英特尔走。

英特尔让自己也让美国牢牢地占领了这一重要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

国家的繁荣富强既不能靠继承,也不能仅靠资源和储备,只能来自于有效的创新机制推动下的持续不断的创新。

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也要依赖于企业决策者的创新动机,这种动机同样来源于企业决策者对企业长远发展所作的考虑。

并且同样需要以前三种机制作为基础。

同时要看到,竞争对企业创新的作用相当重要,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地开拓新产品,改进技术,调整内部组织并开辟更多更新的市场领域。

鉴于此,企业创新机制的构造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家的培育,这是企业创新的内在推动力量。

(2) 统一市场的完善,这是企业创新的外在动力。

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竞争经济,市场机制具有一种自我选择的机制,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它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鞭策着企业的当事人努力推进创新。

(3) 创新实力的开拓,这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条件。

这包括二点内容:一是创新资金的取得。

按销售额提取技术开发费不失为获取创新资金的好办法;另外,在银行设立专项“创新风险贷款”业务,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是人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企业除了利用本身的人才储备外,可以与科研单位联手共同推动企业创新。

(4) 创新收益的“内在化”,这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创新收益“内在化”是指创新收益要在创新各当事人中进行分配。

一方面,要对创新所费资产和劳动,即创新成本进行补偿;另一方面是对创新主体,特别是创新骨干给予奖励,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创新是有风险的,必要的奖励使得企业和有关人员愿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事创新行为。

(5) 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这是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

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放宽税收、提供优惠贷款和财政支持、减少对创新收益的提取比例、优质优价、奖励创新人员等。

传统体制下企业缺乏积累和创新的主动意识,原因有三:

(1) 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一切发展和创新都要听命于政府,不存在积累和创新机制作用的客观条件;

(2) 企业决策者的利益与企业利益脱钩,从而也不具备形成积累和创新的主观条件;

(3) 企业没有组织、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竞争,因此也不具备积累和创新机制作用的外部条件。

所以,企业的自我发展机制能否形成,取决于企业能否成为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重要性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正如人们上面所讲的,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因而企业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

有人讲,企业就是出资人之间的合约,也就是出资人以契约方式规定出企业制度,然后按照所规定的企业制度来组建企业。

因此,没有企业制度,就根本谈不到企业的存在,当然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就是企业制度。

(二)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因为企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所以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

企业及企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守企业制度的安排,不能违反企业制度的任何一种安排。

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说,企业制度实际上是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三)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组成人员,无论是ceo,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必须遵守体现企业制度要求的各种规则,也就是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的准则,就是企业制度。

正是基于此,人们通常把企业制度称之为员工的行为规范。

(四)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企业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

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有活力的。

反之,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不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个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没有活力的。

就像中国原来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没有活力,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企业制度安排有问题,它们的企业制度安排无法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因此,企业制度是企业活力的最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根本不可能有企业的活力。

(五)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企业要有序化运行,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而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行,就必须要有一个运行的程序,程序要对企业运行有约束,那么约束企业运行的程序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企业制度。

因此,企业制度实际上就是约束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以及企业本身行为的一种准则。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的有序化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企业制度。

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没有企业的有序化运行。

例如,我们有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无法有序化地运行,就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企业制度,因而有的民营企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活力是很充足的,但是没过几年就消亡了,原因就在于它的企业制度设计不合理,企业制度设计也可能确实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及企业的活力,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约束,因而很快就消亡了,成为短命的企业。

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障。

(六)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

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无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资本经营活动,都必须要在一定的体制框架中进行,这种体制框架,就是企业制度。

因此,可以说,没有一种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就不可能有企业的高效经营活动,因为没有企业良好的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的活动就没有体制保障,从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根本无法高效地展开。

正是基于此,所以人们通常说,高效的企业经营活动实际上是有赖于良好的企业制度的。

正因为企业制度创新有着上述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讨论企业问题,首先要讨论的是企业制度创新问题。

也就是说,所有要研究企业问题的人以及经营企业的人,都首先要考虑企业制度的创新问题。

就经营企业的人来说,如果企业制度问题解决不好,就谈不到企业充满活力的问题,也就谈不到企业的有序化发展的问题,当然更谈不到企业高效益经营的问题;就研究企业问题的人来说,如果搞不清楚企业制度创新问题,就根本不可能深入地把握企业的实质性问题,从而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企业问题。

由此可见,讨论企业问题,往往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

第7篇 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办法

制度是企业运营的法规性保障,没有制度的企业很难想象会乱成个什么样子。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1】

制度是企业运营的法规性保障,没有制度的企业很难想象会乱成个什么样子。

可现实中我们见到的制度要么是过于完美了,要么是过于呆板了。

有的公司花很长时间辛辛苦苦制作出厚厚的一本制度,就是执行不下去,员工都不买账。

这是为什么呢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理论合理,实际没用。

就是说理论上是合理的,是考虑到企业利益的,但不可能执行下去,因为并不适合企业实际。

搞理论上的东西很容易,只要想想企业大概需要哪几方面的内容,然后分细就行,这种东西不可能有什么用的。

如果制定者把企业需要的都能“想”出来,那他就应该老板,因为他什么都想到了,所以跟着他肯定发大财。

一部完善的制度应该反应在两方面:适合企业实际,最大激发集体的创造潜能。

做到第一方面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想做到第二件更难!首先要求人们改变对制度的狭义思考:它不仅仅是约束性的东西,也必须是有激励作用的。

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制度里几乎全是如何罚,如何奖的很少,这就是狭义思考的结果了。

中国人都不喜欢被人管着,即便你管他也得表现出来是在帮他、拉他,这样才能让他对你心服口服,管理上的策略是这样,制度制定上是一样的。

这是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不一样的地方。

企业制度的制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综合研究,就能搞出适合企业实际的且能激发集体创造力的本子了。

一、结合企业文化

制度是灌输和贯彻企业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

例如强调“奉献”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私利,打击因私损公,而倡导公的内容;强调“沟通”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自我封闭,打击地盘主义,

而倡导团队凝聚的内容;强调“创新”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固步自封,打击过份经验主义,而包容某些失败,倡导学习的内容……反过来讲离开了企业文化的制度就没有生命力了。

有时会听到员工在底下这样议论:唉,都这样。

我工作过好几个企业了,他们都这样……这就是离开了企业文化的反应。

企业在强调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制度差异化,因为既然你想搞差异,你在运作上就必然和别人不一样,你也就需要不一样的保障了。

二、与企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阶段性任务,相应地就不可避免的要应对不同的问题。

制度这时的作用是就保障企业在这个阶段的运营,圆满完成阶段性任务。

例如在成长阶段的企业中大多强调销售,这时的制度应该偏重销售方面,“能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而其他的某方面是应该包容;而在发展已经成熟的企业中,更加注重整体协调,所以制度就必须考虑全局,注重综合治理。

三、与企业资源的适应性

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不断促进企业资源的完善,而不是无谓消耗资源。

就拿人才来说,当企业处于人才缺乏时期的时候,在制度的某些方面就必须考虑到包容性,不要人都让制度罚走了、吓走了,谁还为企业做事而在人才充沛的时间,就要考虑到对人的综合要求--现在是要质的时期了。

四、充分考虑到市场因素

这是很多企业制度中所缺乏的,所以一线工作人员常常会有所抱怨:领取某物料要签n个字……每个企业因自身业务组合、主力业务及赢利模式等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作业流程。

制度在这里的任务就是充分保障作业流程的顺利实施,就是说手里拿着笔,眼睛却要盯到市场上去,盯到一线去,这样出来的制度才不会成为效率的绊脚石,而且将促进效益提升。

五、服务于员工的理念

前面讲过了,中国人是最不服管的,所以你不能讲你是管他的人,你只能讲你是帮他、拉他的人,他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你。

制定制度是一样的,要确立服务员工的理念。

首先就是制度本身要易于理解,要简化,让员工很快能看明白,这样也容易记得住了。

至于简化这点在西方企业就不适合,因为那边就是法(制度)来管人,法(制度)是最高的,没有能超越它的东西,所以西方企业的制度很厚;但中国人是讲理(合理)、讲情(感情)的,

不仅仅讲法,只跟员工讲法他就不愿意、不接受了,因为他在想这件事不是我愿意的,而是有原因的……这就是中国人,所以制度要简化,不仅仅是易记,更重要的是留下合理权变的空间。

没有这个空间,你权变了,员工会认为制度根本没用,有了这个空间,员工会认为你讲理讲情,即便罚了,也服了。

再有就是考虑到执行层面,能签两个字绝不签三个,多的那个字是制造员工的麻烦,是浪费管理者的时间,是消耗企业的资源。

六、共同制定

就是要发动所有员工对制度的建设献计献策。

也许您已经尝试过了,直接跟员工讲让他们提意见他们是不理会的,这种心态很普遍:你搞吧,你搞出来了我们再否定。

所以不能直接跟他们讲提意见,而是采取一些策略探测他们的内心。

例如我们就这样做过:在为某企业制定制度前,我们让每个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者写一篇东西,就是如果给他机会做一个企业,他会怎样去创建。

当时采取的匿名打印投箱的征稿形式,加上之前又做了一些动员工作(当然没告诉他们真实目的),所以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而从汇总的结果里面确实找到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及建议。

七、有罚必有奖

前面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就是某企业罚太多而基本找不到什么奖的制度。

这是不对的,中国人最善于思考了,这么明显的“不公平条约”摆在他们面前还能看不出来吗很可能一些人在看着这样的制度同时就想着如何找个新工作离开了。

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错的反面就是对,罚的反面就是奖。

当然实际制定的时候真的完全这么做就太呆板了,不同的事情上奖和罚的比例肯定是不一样的。

注意到整体比例就好了,45:55或者55:45都可以,不要失调。

八、治病救人的心态

西方企业制度是“杀人”的,你干的好留下,出差子了走人;中国企业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更人本。

有一个企业曾经用过这样的办法:三个业务员没有完成月销售任务,按规定是要扣工资的,后来工资也确实扣了,但又给他们加了一条罚:让他们去看《羊皮卷》,连续一周的时间内每天早会上讲他们的感悟。

后一个月,除一个人量很接近任务未完成外,另外两个都完成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治病救人,多救一个企业多一个可用之人。

当然,也有那种“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请他回家了。

九、奖罚手段创新

其实上面的例子已经谈到了创新手段。

这里要指出的是,很多企业的制度里面到处都是钱:罚**元,奖**元。

这并不好,会让员工觉得就是种金钱交易。

变种方式,首先会让人感到新奇、有兴趣,其次只要变到点子上,比单纯金钱手段有用。

怎么就到点子上了员工不想做、不愿做的是什么,不想失去的是什么,这些就是罚的点,当然一定要合理的;员工想做、愿做的是什么,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些就是奖的点,当然也必须是合理的。

十、实时更新

制度不能是死东西,一成不变最终肯定变为形式主义了。

就象杀毒软件几乎天天都要更新,因为天天都有新病毒;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员工队伍、企业组织相应的也是变化状态中,企业制度要注意实时更新,当然并不是要天天变、月月变,这就不是制度了。

当外界发生的变化导致企业自身在组织、管理、运营层面发生改变的时候,制度就必须变了,而且最好是变在前面,这样主动权就在企业手里了。

所以制定制度肯定要考虑要制定制度的更新机制,由谁来做,怎样去做,这也是整体制度的一部分内容。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2】

所谓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包括各种规章、规定、办法、条例以及实施细则等等。

优良的企业制度对于企业日常管理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企业所有干部职工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制度明确规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实现什么目标等。

倘若失去了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干部职工的日常行为将无从规范。

企业制度建设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原有制度或建立新制度,以保证和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

制度建设可固化企业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按照制度约束的轨道运行,避免偏离企业长远战略目标;可对企业的各项制度进行协调整合,

使企业形成良性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可体现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落实,制度建设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反映出来;可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对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制度的制定。

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发扬调查研究之风,制度出台前要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和充分的讨论,使制度具有实际操作性;要遵守国家、行业的法律法规,

不违背上级要求,涉及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要广泛征求意见;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能够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朝着企业的既定目标前进;要保证制度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要涵盖工作的全部内容和过程,各项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相互冲突,注重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

二是制度的遵守和执行。

制度制定部门要牵头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让大家熟悉制度的规定要求、程序步骤、目的意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做遵守制度的表率,

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增强大家的规范自律意识,形成人人学制度、用制度、守制度的良好风气和自觉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要注重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部门间、同事间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要求相互提醒、监督,督促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凡违规者都要受到处罚,确保制度严格执行。

三是制度的修正和完善。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制度也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要按时对现行制度进行梳理评审,结合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形成制度的“立、改、废”计划,由责任部门监督实施;针对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应及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结合质量监管体系及安全标准化等工作的最新要求,不断修正制度标准,细化工作流程,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形成良性机制,发挥制度的整体效能。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1.营造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一家企业的控制活动都是存在于必要的控制环境当中。

控制环境通常是指建立、强化或者减少特定政策、程序与效率所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一般是指那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控制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之贯彻与执行、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加强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

应当注意到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之营造。

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就应当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

规范性的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应当看董事会与企业的负责人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成效主要取决于该企业员工之控制意识以及行为,而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所具有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十分重要。

就理论而言,内部控制自身就具有局限性,其中关键在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控制是否随意,或者是否会相互串通,从而搞出内部人控制。

所以,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自觉地执行内部控制之意识变得十分重要。

要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管理职能与关系,从而为每一个组织的内部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实施办法。

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主要有股东会或者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

股东会一般是从资产所有者的角度实施重大决策的,通过监督经营者,能够有效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以促进资产的增值与保值。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时,经营管理机构和股东会的责任是不一样的,有利于经营管理岗位上的人员选拔,并自主地开展经营与管理。

董事会与经营管理部门之分设,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与经营。

2.设置富有成效的内部控制活动

针对企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职责分离。

职责分离可以说是现代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要求,而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均应严格地依照不相容职务彼此分离之原则,科学规范地划分各种职责权限,从而形成彼此制衡之机制。

二是工作流程。

要确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让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均能自动地检查另一位员工或者更多人的工作过程,以实现相互牵制之目的。

为了真正实现以上目标,应当对每一个岗位设计采用工作流程图之办法,在工作流程图当中,应当明确地规定每一个员工应当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什么时候去做和怎么正确地进行工作等等。

工作流程图设计之目的应实现让管理的过程更加标准化,也就是要能实现让不同的员工都依据工作流程图去开展相同的工作,并能得到一样的工作结果。

三是票据和记录控制。

票据可以说是证明交易发生之证据。

应当实行票据保管、收款和会计记录人员之岗位分离:对全部票据开展预先编号,全部作废票据都应妥善地保存,对于已使用的票据主要是由会计人员开展定期消号,

并及时和票据保管人员加以核对,从而防止交易漏记或者出现重复记录等现象,以保障全部收入与结算款项均能及时和准确地入账。

四是资产接触和记录使用。

资产接触和记录使用一般是指限制接近资产与接近重要的记录,从而保障资产与记录之安全。

保护资产与记录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措施是运用实物与技术保护措施。

例如,把存货存入仓库从而防止偷盗,仓库主要是由胜任的员工来管理的,还能减少存货之残损。

对于凭证与记录实施实物安全保护,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因为凭证与记录出现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要的支付成本。

在应用电算化核算的状况下,每一个岗位均只能应用自身所设置的密码接触由自身所负责的数据,而复核岗位只能开展数据查询与复核,而并不具备修改已形成数据记录之权力。

五是绩效考评。

为实现一定的工作目标,应当进行更有成效的激励与奖惩机制,从而能够激励各位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控制的主动性。

企业各个部门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绩效考评会议的方式,作为对其工作目标最后完成情况进行事后控制,不但能够总结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成果,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与改进工作之过程。

运用绩效考评,并配合相关的奖惩措施,并将各部门之目标和个人的工作目标进行紧密地结合,而部门之工作目标也能够通过个人工作目标之达成而实现。

3.强化内部审计以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在企业各层级的员工当中,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来说,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都具有十分重要而且又极为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当中的重要力量。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都被赋予了全新的职责与使命。

所以,企业审计部门之作用不但要监督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真正被执行,而且还应当帮助企业去进行控制环境之建设,从而成为内部控制过程中设计之顾问,建议企业管理层建立起一种健康而积极的公司文化,让员工们能够自觉地将办事准确与职业道德放置于第一位。

企业总部应当建立起审计部门,直接接受企业董事会的领导,而且二级公司也应当建立起审计部门,并做到和财务部门平级,从而确保审计具有独立性,而各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下一级单位实施审计,并对本级公司负责。

4.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得以合理运行之前提条件。

为此,一是要真正改变当前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从而引进与招聘所需的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

他们不仅知识水平比较高,而且观念比较新,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新的观念与思想,从而有利于各项新制度之制定与落实。

二是要强化专业会计人员的方针政策教育、法制法规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纪律性,让其能够具有更为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当遵纪守法,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丧失应有的原则。

三是要强化对于专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教育,要坚持定期开展培训,定期进行考核,进行严格的上岗证管理,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与素质。

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还要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知识,并能合理地运用内部控制之方法,并实现企业之内部控制目标。

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道德教育与技能培训也不可忽视,唯有让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真正地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掌握了更加科学的企业内部审计办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地发挥对于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作用。

5.切实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

对于风险的关注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等能力,并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作用。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与管理过程当中,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在制定战略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主要是服务于风险管理之需求:而到了战略实施这一阶段之后,风险管理主要就体现在内部控制之过程。

不管以上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对于风险进行积极管理依然是实施内部控制之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依据业务项目分别加以制定的,对于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之要求一般都是分散在贯穿于各个规范当中的。

在今后对于规范的制定和修订之时,应当不断加强对于风险因素的重视程度,从而督促各家企业真正地建立起风险意识。

要围绕着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起富有成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对风险进行预警、识别、评估、分析与报告等各种措施,对于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开展全面性防范与控制。

第8篇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学习体会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学习体会

文章标题:“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学习体会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通过一周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使自己的思维豁然开朗,受益非浅。下面结合公司的发展实际,浅谈一下在“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方面的体会。

一、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公司通过切实履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完善公司制度,约束和规范了员工的行为。

1、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确立了所有者、公司法人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关系,并在不断发展中建立完善了300多项管理制度,做到了每项经营活动、每个工作环节员工的行为规范有规可循,每个岗位的职责、义务、奖惩都有明确的规定,制度的执行情况严格与奖惩、升迁等挂钩。

2、经营中的重大问题由董事会充分讨论民主决策;经理层由股东组成,确保了投资者的利益;监事会列席董事会,从不同角度审查、监督董事会的各项决策活动和对经理层的经营活动,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并通过管理创新,使各项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高。

3、通过保证投资者(股东)的投资回报,重视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协调,包括对经理层与员工的激励以及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避免了因高管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管理创新、激励作用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

现代的竞争,资源不是优势,钱不是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公司制胜必须发挥激励的作用。

1、没有创新的工作是没有成效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的干部不是优秀的干部。公司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管理创新奖励实施办法,把“超越自我、创新求优”确定为公司核心价值观。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围绕主价值链再造,进行了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把“做强做大,打造一流企业”确立为公司的共同愿景。

3、将“严格自律表里如一,身体力行争当表率,关心厚爱严暖结合,全员同心共创佳绩”作为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将“设计师、仆人、教练”作为领导者的角色。企业领导者成为企业文化的代表。

4、将薪酬、目标、培训、工作设计、职业生涯、员工参与等作为重要的激励因素,通过实施绩效考核,促进了工作质量的提高。

总之,作为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在经济体制转轨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体察到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的脉搏,了解国际管理发展趋势,找到现实差距与当代管理“接口”的途径,把握管理创新可行和适度的进程,努力创造推进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使企业管理“更上一层楼”。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学习体会》来源于管理者范文网,欢迎阅读“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学习体会。

第9篇 s企业制度汇编格式

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1.目的

对施工质量进行过程控制,保证施工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项目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相关文件

3.1《文件控制程序》

3.2《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管理程序》

3.3《不合格品控制管理程序》

4.定义:

5.职责

5.1责任领导

本制度的责任领导是生产副经理,其职责为:负责监督、指导本制度的实施,负责执行文件的审批。

5.2责任部门

本制度的责任部门为工程部,其职责为:负责本制度实施的检查。

5.3执行层

本制度的执行层为项目部,其职责为:负责落实施工质量管理策划、施工准备、施工质量和服务的有关管理要求。

6.工作程序

6.1工程部会同项目部在工程开始施工前负责编制工程施工质量策划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应反应以下方面的要求或引用相关文件予以说明:

1 质量目标和要求;

2 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

3 施工管理依据的文件;

4 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的需求和配置;

5 场地、道路、水电、消防、临时设施规划;

6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7 进度控制措施;

8 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及其相关标准;

9 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10 对违规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11应收集的信息及其传递要求;

12 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方式;

13 施工管理应形成的记录;

14 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

15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其他要求

6.2、编制完毕后,应报公司生产副经理审批,审批合格后报甲方代表或总监理工程师批准,批准后做为工程施工过程控制的策划文件予以实施。

6.2、施工准备:

项目部应按照施工策划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包括策划建立项目管理机构、文件准备、材料物资准备、工具设备准备、人力资源入场准备、施工临时用建筑物的搭建等。施工准备完毕后,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向监理方或发包方进行报审、报验。施工企业应确认项目施工已具备开工条件,按规定提出开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工。

6.4、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4.1、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1 正确使用施工图纸、设计文件、验收标准及适用的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适用时,对施工过程实施样板引路;

2 调配符合规定的操作人员;

3 按规定配备、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机具、检测设备;

4 按规定施工并及时检查、监测;

5 根据现场管理有关规定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控制;

6 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控制;

7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8 采取半成品、成品保护措施并监督实施;

9 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

10 对分包方的施工过程实施监控

6.4.2 应根据需要,事先对施工过程(焊接、大体积混凝土、地下室防水等)进行确认,包括:

1 对工艺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评审,并对操作人员上岗资格进行鉴定;

2 对施工机具进行认可;

3 定期或在人员、材料、工艺参数、设备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确认

6.4.3 应建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施工记录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应包括:

1 施工日记和专项施工记录;

2 交底记录;

3 上岗培训记录和岗位资格证明;

4 施工机具和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管理记录;

5 图纸的接收和发放、设计变更的有关记录;

6 监督检查和整改、复查记录;

7 质量管理相关文件;

8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中规定的其他记录

6.4.4应按公司规定要求进行工程移交和移交期间的防护。防护内容包括成品保护、标识保护等。服务应包括:1 保修,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进行,保证达到甲方的要求; 2 非保修范围内的维修,由工程部负责组织实施,酌情报价,积极进行,保证达到甲方满意;3 合同约定的其他服务。按合同要求组织实施。

施工质量检查制度

1.目的

对施工质量检查工作进行控制,保证施工检查有效实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项目部工程施工质量检查。

3.相关文件

3.1《文件控制程序》

3.2《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管理程序》

3.3《不合格品控制管理程序》

4.定义:

5.职责

5.1责任领导

本制度的责任领导是生产副经理,其职责为:负责监督、指导本制度的实施,负责执行文件的审批。

5.2责任部门

本制度的责任部门为工程部,其职责为:负责本制度实施的检查。

5.3执行层

本制度的执行层为项目部,其职责为:负责按此制度的要求落实施工质量检查工作

6、工作程序

分定期检验和日常检验:

定期检验:针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和质量通病,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整改,做好记录。

日常检验:质量检查人员对日常的施工质量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和指导,并按要求做好记录,检查范围,工序检查、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检查。

6.1 工程部每季度对所属项目部进行1次定期质量大检查,由公司组织检查小组,检查前进行策划并下发通知,检查过程中做好记录,检查后下发通报。项目部根据需要可以开展不定期检查及季节性检查。

6.2 项目部每月进行2-3次定期质量大检查,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组织检查小组,检查过程中做好记录,检查后进行总结分析,并形成记录。

6.3 项目经理每天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

6.4 项目质检员及其他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适时巡查,及时纠偏,确保过程能力,并形成检查记录。

6.5班组之间在工序完成后,由班组长组织开展自检、互检、交接检,并做好相关手续,确保工序质量。

6.6 项目部定期检查时,对工程实物质量、工程资料、管理资料等进行全面检查。不定期检查、季节性检查视主题确定检查内容。

6.7 项目部日常检查时,主要对工程实物质量、施工组织、工艺流程、工序质量等进行检查。

6.8 项目部组织的各类检查以实测为主,目测为辅,并检查资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

6.10 班组之间的自检、互检、交接检为全数实测。

6.11 检查过程中发现一般性质量隐患或质量问题时,检查组(人)开具整改通知单,并要求受检人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由检查人进行验证。

6.12 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质量隐患时,检查组(人)有权开具停工整改单,并视情况严重程度对被检查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6.13 凡在检查过程中不服从管理、不配合检查时,检查组(人)有权对被检查单位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试验、检测管理制度

一、适用范围

1.适用于公司承揽工程的检验试验管理;

二、相关文件

1.《管理手册》

2.《物资进货验收程序》

三、实施职责

1.本制度由工程部负责管理;

2.工程部负责进货检验试验的管理,各项目部负责具体实施;

3.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工作,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

4.建筑材料检验试验管理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外委试验;

5.最终检验试验由公司工程部门负责组织检验;

四、工作流程

4.1进货检验和试验

4.1.1所有进厂物资均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试验,具体见《物资进货验收程序》规定;

4.1.2未经检验或试验合格的物资,(包括原材料、外购件、外委加工配制件等)不准投入使用或加工(4.1.4的紧急放行情况除外);

4.1.3顾客提供的物资,开箱时也应做好开箱验证记录和签证;

4.1.4如因工程急需,来不及检验或试验而放行时,需有可靠的追回程序,并应对该物资做唯一性标识,以便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时能立即追回和更换(习惯称为紧急放行)。紧急放行的授权人为项目部经理或技术负责人;

4.1.5进货检验和试验,主要包括:

<1>供方质量文件

<2>物资外观检查

<3>有规定时抽样检验和试验。

4.1.6检验和试验合格后均应办理检查验收签证;

4.1.7所有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不得用于工程施工和安装。

4.2过程检验和试验

4.2.1工程开工前,由项目部负责编制质量检验的有关要求(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反映),其中有关顾客、监理方面的内容,应取得顾客或其代理人的认可同意。

4.2.2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工作,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实施;

4.2.3建筑材料检验和试验由项目部委托外部实验室负责实施;

4.2.4外委检验、试验时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外委委托,并负责将试验结果送达有关验证单位;

4.2.6在所要求的分项或分段工程的检验和试验工作未完成之前,或必需的试验报告未收到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4.2.7如应施工急需来不及在检验试验报告完成前就要转入下道工序,则必须有可靠的追回程序(习惯称例外放行),并应在相应的产品上做出明确唯一的标识,做好记录;

4.2.8例外放行,需经项目部经理批准。

4.3最终检验和试验

最终检验和试验由公司工程部门、项目部根据顾客安排与监理、设计单位等配合完成;工程资料的形成应与工程进度同步。工程部应按规定及时向有关方移交相应资料。

4.4检验试验人员

从事检验和试验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并取得认可的证书。

4.5检验试验记录

4.5.1检验和试验记录是证明采购物资、在建工程、在制产品和最终产品(或工程)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有检验和试验均应做好检验和试验记录或签证;

4.5.2过程检验试验记录按工程行业要求的验收记录表格执行;

4.5.3最终检验和试验记录(即分部验收记录、单位工程验收记录)由公司工程部负责记录;

4.5.4检验试验记录内容应完整,且真实可靠,并应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4.5.5检验试验应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用合格的书写材料亲笔签字,不得代签字或使用打印机打印。

4.6不合格

检验和试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规定处置。

4.7监督检查

检验和试验控制,由工程部负责监督检查

第10篇 创建本质安全企业制度

倡导本质安全理念,创建本质安全企业

一、本质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管理就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控制,使其符合安全生产规范,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1、安全第一的哲学观。2、以人为本的情感观。3、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4、预防为主的科学观。

二、环境本质安全

环境本质安全是指空间环境、时间环境、物理化学环境、自然环境和作业现场环境等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基本安全生产条件。

1、空间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外部安全距离,平面(总图)布置、通道、活动(生产、经营、操作、采掘)空间、安全出口、设备设施布置及各种安全卫生设施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

2、工作人员在精力、体力能承受的法定工作时间内从事工作,符合性别、年龄及生物钟等要求。设备设施在使用周期内得到适时检测检验、维修保养,保持正常运行,及时更新、升级、更换,避免带病运行,超期运转。

3、采光(自然、人工)、通风(自然、机械)、温度、湿度、噪声、气体、粉尘及有毒有害物质,易燃易爆等危险源的控制,符合国家标准,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4、发生地震、土地塌陷、暴雨、洪水、泥石流、塌方、雷电等自然灾害,能及时预报、预警和应对,将风险控制在最低、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机(物)的本质安全

机(物)的本质安全是指设备和系统在设计和建造环节充分考虑到应具有较完善的安全防护功能,以保证设备和系统能够在规定的运转周期内安全、稳定、正常地运行。操作失误时,设备能自动保证安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发现并自动排除,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是为追求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改造和采取各种措施的最佳组合。

1、技术创新及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得到较大程度的应用,着力提高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安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技术装备达到先进水平。

2、设备准入:执行国家或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实施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设备、设施的审批、准入制度。消除或避免设备、设施的性能缺陷,从根本上消除或避免发生事故的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安全生产和工况条件的需要。

3、人适机、机宜人:人能够熟练掌握设备、设施的性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设施的功能;设备的功能结构尽可能适宜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得到人机互动,密切协调,和谐统一。

4、防护、保险、信号等各种保护装置齐全可靠: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故障条件时,则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安全措施,形成最佳组合的安全体系,达到最大限度的安全。同时尽可能采取完善的防护、保险、信号等措施, 即使操作失误或出现故障,能自动排除,切换或安全停机;不论操作人员是否发现,设备能自动报警,并作出应急反应,并能显示设备发生故障的部位。

5、系统安全性能可靠:系统各单元之间构成具有统一性的特定功能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最佳效果。

四、人的本质安全

“本质型的安全人”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而是一个不断趋近的动态目标,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安全人。他的“根本”、“内在”就体现在人的安全行为与思想意识,“根本”就是在行为上处处确保安全,“内在”就是思想上时时想到安全。通俗的解释就是: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机、环境、管理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

1、心理健康:(1)智力标准;(2)情绪标准;(3)意志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7)注意力集中度;(8)人格健全;(9)个性张扬;(10)懂得施善。

2、身体健康:(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化;(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

3、五个要素:安全意识安全知识 安全技能安全行为安全保障

第11篇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律顾问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有效参力师场竞争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本保障措—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对外经济联系日趋广泛。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依法管理企业。

依法经营企业的目标,真正把企业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实行科学法策;推动依法冶企、强化内部管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经营风险,依法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当前企业领导层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诞生、推进并日臻成熟,对规范企业的组织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随着法制境的日益完善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

早在1986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厂长工作条例》就明确规定;“厂长可以设置专职或聘请兼职的法律顾问。副厂长、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法律顾问,在厂长领、导下进行工作,并对厂长负责”。

在当前市场经济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较好地发挥了企业法律顾问的法律参谋、法律保障、法律培训、法律监督四项功能。在提供法律服务方面,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队伍也实现了由打官司、讨债向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建立企业法律机制转变;由被动、事后提供法律服务向主动、超前的法律服务转变;由缺乏有机联系的法律调整向综合的协调职能转变。

特别是1997年,国家先后制定发布了《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等法律文件,这为现代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今年年初,国家经贸委进一步确定了“九五”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目标,具体目标是:组织结构上,大型、特大型企业都应配备专职企业法律顾问并设立法律事务机构;中型企业应配备专职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内容上,应完成从事后处理向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转变;队伍建设上,要建立一支10万人左右的素质较高、具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专职企业法律顾问队伍。

第12篇 企业制度体系规范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反复认证后产生的认识的外在化,以文字手段体现着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课题的驾驭能力。

通俗的理解,制度就是外在化的认识。

人们创建制度、修复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前进道路上的流程性、琐碎性事务,确保其始终沿着当下的正确认识来运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制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结合烟草行业实际,就企业管理中的制度体系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制度具有群体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重视制度。

制度总是调整着一定范围内的秩序,给予一定规模的群体以运行的流程和节点。

基于这一特性,制度代表着群体的利益,是各个个体综合利益平衡的结晶。

制度的这种平衡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整体效率的最大化,而且对单个个体的理性预期有了一定的回应,能够统一整体的运行节奏、运行轨道。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对于存在于群体中的而游离于制度之外的个体,制度总会以某种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惩戒,最终确保其纳入制度的范畴,以重视制度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制度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于大多数人的遵循,也在于对游离制度之外个体的惩戒。

制度具有客观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遵循制度。

制度是外在化的规则性意识,必然客观的反映着一定的事件、过程、要素。

制定制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数个体以各自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实践积累,基于推动某项工程实现、运行而共同化学组合的结果;制度执行的过程是整体意识与客体对象磨合、碰撞的状态,进而检验着制度的合理性。

制度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正常情况下应该受到群体的遵循,因为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让整体的意识与客观世界进行更好的融合。

即便制度出了纰漏,也还有改进循环的阶段,能够对制度本身进行有效的修复。

制度具有前瞻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尊重制度。

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在于当下的实际状态,落脚点在于对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嫁接出发点与落脚点的过程足以彰显出制度的前瞻性。

制度应该具有这样的特性,唯如此,才能既满足群体当下的需求,又顺应对未来的某种期待,这完全符合人类不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这一特性决定了群体应该尊重制度,因为尊重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尊重未来、尊重发展、尊重期待。

只有群体具有了这种尊重制度的意识,才能唤起内心对制度的信仰,进而养成制度大于一切的心理积淀。

制度具有可塑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呵护制度。

应该讲,没有一个制度能够原模原样的长存下去。

因为制度存在的客观条件、群体的综合状态等等都会发生可预期或者难以预料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制度的修复问题。

这也是制度可塑性的反映。

对于制度的可塑性,应该以修复的态度来看待。

制度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制度性的自我修复功能,这个应予尊重。

既然可塑,就为群体各个阶段的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管理、实现提升的空间,每项制度都期待着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这里,应该更加重视制度可塑性中的颠覆性修复。

应该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尽量避免颠覆性修复,让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对制度本身的刚性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制度具有隔离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维护制度。

制度与现实之间,与事件本身的规律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隔膜。

这种隔膜是人的认识无法跳跃的,是现实存在的,也是人不断追求予以压缩的地带。

人无完人,人的认识没有边界,同样,客观世界展现给我们的是公平公正的,但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调研,认真研判,妥善应对。

隔离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对制度的完美性进行绝对的认同,要保持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和进取精神,改革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制度,让制度体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

当前,行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具体表现为:

一是存在重建立、轻健全的情况。

制度动态管理的理念不够成熟,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当规模数量的制度成了应景之作,因事而制定、因时而制作,事情完了、时间过了制度就空置起来,出现了制度空转,缺乏动态化的管理;系统管理的理念不够成熟,在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设置,对制度进行系统的盘点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形成制度分类管理体系,达不到分门别类、有序管理,从而造成了制度臃肿、层次不清。

二是存在重设计、轻操作的情况。

制度在原则性方面固然要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有效的弥合具体操作环节的疏漏,确保执行匡正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权力失控;同时,更应该重视制度的执行力问题,能不能操作、操作水平如何、如何管理操作资源,这些问题需要制度体系进行切实的关注。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制度原则性与规则性的统一,既能达到宏观上的对接,又能实现微观上的介入。

三是存在重效果、轻过程的情况。

制度出台后,执行效果是检验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过程也是不能忽视的基础因素之一。

执行效果需要一连串的能够经得起检验的过程链的支撑,任何一个过程链都足以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影响整体效果的最优化。

在监督制度的过程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引进过程管理理念,不断加大对制度的全程监督。

四是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

因某项活动而建立的配套制度规模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这就需要树立转化的思维,确保配套制度在活动完成后或全面或部分的转嫁到相关机制中去,有效避免活动形式的消失带来制度价值的失灵。

另外,制度自身廉洁性对于确保执行制度的廉洁性有着直接的作用,在监督监察制度廉洁性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五是存在重建设、轻储备的情况。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与外在的沟通也日益密切,各种偶然的、必然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内部的变化。

这就需要制度体系具有一定的张力,能够预料得到、控制得了。

因此,制度储备就变的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当前,做好制度储备工作,不仅仅是考验制度建设水平的事情,更是对制度责任感的拷问。

历史上,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这种“使法必行之法”,其实质就是法治精神。

“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说靠监督,有人说靠激励,也有人寄希望于惩戒。

这些都不无道理,但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有赖法治精神。

正如卢梭所说,“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

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从这个意义上看,制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条文有多么复杂严密,也不仅体现在群体对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制度精神、制度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日常行为之中。

而这种对制度精神层面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正是导致制度建设中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根本原因。

为此,应该做到“五个注重”,不断提升制度建设的水平。

一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价值管理。

对于制度而言,其价值突出体现在对良好的群体秩序的控制方面,体现在对复杂问题有序化调节方面,体现在对基础性工程进行规划固定方面。

不仅制度的制定需要着眼价值的考量,管理制度也要考虑价值的平衡问题。

根据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将制度体系区分为战略性制度、基础性制度、操作性制度、人文性制度、规则性制度等多个类别,对体系整体进行价值性的区分和管理。

评价制度的价值尺度应该是多元的,兼顾整体和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兼顾平衡与调整,兼顾效果与节约。

二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廉洁审查。

个体不规范的行为触犯了一定的制度,必然会受到制度的制裁,这是制度设计者的初衷。

这里,要更加重视制度本身的廉洁性问题。

执行制度也许对于个别不规范行为亮了绿灯,但如果制度本身存在廉洁性不强的问题,在设计这个环节出了纰漏,那负面影响的范围和力度将超过任何一个环节。

因此,要加强对制度廉洁性的审查,责成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以廉洁性为标准,做制度建设的“漏斗”和“过滤器”,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的行为。

三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全员参与。

制度能否代表群体的根本利益,能否凝聚群力推动事业发展,从建设操作技术方面来讲,还是要重视全员的有序参与。

这就需要避免单个个体或部分个体闭门造制度,缺乏实地调研、缺乏群众参与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活力、没有了动力,要广泛动员,激发干部职工建设制度的热情,主动参与、全程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干部职工从内心上像认同自己一样认同制度,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制度。

四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心态培养。

无论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还是监督制度、修复制度,关键在于落实制度、执行制度。

靠什么执行、靠什么落实,一方面要增强执行制度的正面引导,让那些规范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规范发展的实惠;一方面要增强执行制度的负面惩戒,让那些顶风作案、不顾制度的行为受到制度性的惩罚,提升不规范行为的成本;第三,也是最长远的举措,还是要培养群体的制度心态,让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重视制度,以制度为纲,靠制度干事,形成好习惯。

五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预期调整。

群众对于制度的期待是多元化的、阶段性的。

这与制定制度的客观实际也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对此,要积极顺应,任何置若罔闻、不顾民意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以制度建设为己任,以群体的制度预期为着眼点,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宏观驾驭作用,更加重视基层微观的介入作用,做好制度的预期调整工作,让工作始终充满激情,让职工充满期待,让企业更具活力。

企业 绩效考核制度(十二篇)

企业每一项工作的执行必定有它的执行目的,用途及原则等。那么在绩效考核方案中,要遵守哪些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呢以下简单资料可供参考。一、绩效考核的定义、目的和用途1.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