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企业 车辆管理制度
公司车辆管理制度范本
为使公司车辆管理统一合理化,合理有效的使用各种车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更有效的控制车辆使用,最真实的反映车辆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以及对公司所有车辆的保养和维修进行控制,以确保车辆安全、良好的运行状况以及保养和维修的及时、经济、可靠,特制定本制度。
一、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公司各部门的所有车辆。
二、 车辆使用管理
1、职责
1.1行政经理负责办公室车辆派遣及使用,并对各部门用车进行审批、协调、安排,保证办公室车辆的有效使用。
1.2 运营车辆由车辆管理人员负责车辆调度及管理,旨在最大限度的配置车辆使用,最有效的管理车辆。
2、公务车辆使用管理
2.1 公务车辆使用管理
公务用车除财务外原则上是各部门经理,因公使用公车的须填写《公务车辆使用申请表》,必须由总经理批准,行政部备案。
2.2 公务车辆使用安排
2.2.2 行政部对审批通过的用车申请,填制《车辆派遣表》,将每次外出的时间、地点、公里数记入并有申请外出人签字认可。
2.2.3 公务车辆驾驶人员在收到《车辆派遣表》时,应提前检查车辆状况及油量情况,按照派遣表上的时间按时出车,并填写好派遣表的相关数据。
2.2.4 公务车辆申请人员在办理公司事宜时,应严格按照派遣表中所规定的时间返回公司,如果在派遣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及时返回公司,应提前向行政部说明原因,获得批准后方可延时返回公司。
2.2.5 公务车辆驾驶人员办完事后应及时返回公司,如遇交通阻塞或意外情况不能按时返回公司的,应提前向行政部说明原因,获得批准。
2.2.6 公务车辆驾驶人员返回公司后应将填好的派遣表及时上交行政部审核,审核无误后存档。
公司公务车驾驶人不得擅自将车开回家。办完公事必须将车辆停放在规定的地点。不得因私使用车辆。
2.3 运营车辆使用管理
2.3.1 公司配送部、备件库、售后部均配有营运货车,且车辆数量较多,应设专人管理,旨在保证车辆安全运营的同时,最大化的配置车辆运营。
2.3.2 各部门车辆出车、送货应由车辆管理人员统一调度,公司任何人员不得私自调度车辆,更不能因私使用公司车辆。
2.3.3 车辆管理人员应根据公司总体的运营要求,对车辆的出车及保养进行合理安排,驾驶员应服从车辆管理人员的安排,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告知管理人员。
2.3.4 公司车辆驾驶人员须有驾驶证件,并且要熟知交通相关法规和上海市路况、路名。
2.3.5 公司车辆不得对外出租和出借。
2.3.6 公司所有车辆钥匙应有车辆管理人员统一保存、管理,出车时连同《车辆出车安排表》一起交给需要出车的驾驶人员,驾驶人员应在《车辆出车安排表》上签字,表示钥匙已收到。
2.3.7 公司所有驾驶人员每天下班前须将公司车辆停放在公司指定的地方后,将车辆钥匙交由管理人员保管。如遇特殊情况车辆当天不能返回公司的,须经部门经理批准。
2.3.8 车辆管理人员根据公司运营需要,及时安排车辆出车,对需要出车的车辆应填制《车辆出车安排表》。
2.3.9 驾驶人员在接到《车辆出车安排表》时,在规定的时间应到达指定的地点,完成配送任务后应及时返回,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及时返回公司的,应及时向管理人员说明情况,获得批准后方可。
2.3.10 车辆管理人员应对出车车辆进行登记,填制《车辆送货登记表》,当车辆返回时,应及时填写返回公里数,并由驾驶员确认签字。对出车异常的车辆应询问其原因,情况严重的应上报公司。
2.3.11 驾驶人员在车辆送货过程中的停车,要遵守交通法规,在允许停车的区域停放车辆,防止因此罚款。
2.3.12 部门间车辆调用应经部门经理批准,并报车辆管理人员备案。
三、 车辆用油管理
1、 职责
1.1 行政部经理负责对公务车辆的用油进行监督、控制,财务部辅助配合监控管理。
1.2 运营部门由车辆管理人员负责对车辆用油进行监督、控制,财务部辅助配合监控管理。
1.3 各部门应加强车辆用油管理,节约用油开支,使车辆均能在经济耗油的情况下有效的运营。
2、车辆油卡管理
2.1 公司所有车车辆统一油卡加油,实行一车一卡制度。
2.2 公司所有车辆禁止现金加油,驾驶人员应随时携带油卡,不得以任何理由用现金加油,如遇特殊情况需现金加油,须经部门经理、财务经理批准,并报车辆管理人员备案。
2.3 车辆加油卡办理后,管理人员应按车牌号与油卡号码进行备案登记,每月进行核对。油卡一经备案,不允许变更,如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油卡坏了,不能正常加油时,应报车辆管理人员,及时修理或使用备用油卡加油。2.4 禁止车辆间互换油卡,禁止使用其它车辆的油卡加油,如遇特殊情况,应经车辆管理人员同意。
2.5 车辆管理人员应根据车辆需要办理备用油卡,在车辆所配油卡金额不足时备用,车辆在使用备用油卡时应做好备用卡使用记录,便于月底数据统计。
2.6 驾驶员在使用油卡加油时,应保留好每次加油的小票,小票要保持连续性,月底按顺序粘贴在《车辆用油统计表》上。
2.7 驾驶员在油卡充值前,应统一根据车辆管理人员的口令,在某一统一的时间点记录本月车辆用油的实际数据,其中:
a.月初余额为油卡在上次充值前的余额。
b.本月充值为油卡上次充值的金额。
c.月末余额为油卡最后一次加油后的金额。
d.本月用油=月初余额+本月充值-月末余额+备用卡加油金额+现金加油
f.起始公里数为上次记录数据时的车辆公里数。
l.中止公里数为本次记录数据时的车辆公里数。
j.中止公里时油箱所剩油量为本次记录数据时油箱的油量金额化。
2.8 一车一卡,一车一表,管理人员在申请充值时应将每辆车的《车辆用油统计表》上报财务审核。
2.9 车辆在使用备用卡加油时,应收集好小票,并在小票背面注明加油车辆车牌号,交给车辆管理人员,车辆管理人员对每张备用卡须填《备用卡加油统计表》,连同《车辆用油统计表》一齐上报财务审核。
2.10 特别注意事项:《车辆用油统计表》中的现金加油与备用卡加油应详细记录日期与备用卡号。
3、充值申请流程
3.1 车辆管理人员应实时了解车辆油卡的用油情况,在油卡金额接近500元时,及时申请油卡充值。
3.2 车辆管理人员在申请充值时,须做好《车辆用油统计表》工作,并保证将《车辆用油统计表》及时上报财务,财务在对油卡充值审核时要对上次充值的用油情况进行审核。
3.3 车辆油卡充值申请审核通过后,财务部将以支票或本票转交车辆管理人员,车辆管理人员应提供正确的公司名称,并指定专人领取,及时充值
3.4 车辆油卡充值要求开具增值税票,车辆管理人员应在收到支票或本票后一周内将充值增值税票带回公司财务部。
3.5 车辆管理人员给油卡充值后,应将各车辆充值明细连同增值税票一齐带回公司财务部。
四、 车辆维修、保养管理
1、 职责
1.1对维修服务公司需有行政和部门经理及车辆管理人员共同考评和选择,使用哪家维修厂原则上使用4s店的维修。车辆管理人员对维修项目进行审核。
1.2车辆管理人员负责对维修质量进行验证,并保存相关的评定、维修质量、维修记录等资料。
1.3驾驶人员负责定期检查车辆状况,并处理简单的车辆故障。1.4驾驶员负责及时发现、检查故障;并填写《车辆维修申请单》;确认保养维修合格;保留更换部件交公司验审;对维修质量进行及时反馈。
2、 工作流程
2.1日常检查、保养、维护
2.1.1驾驶员须做好车辆出、收车检查,保持车辆内、外清洁。
2.1.2行驶中注意车辆是否有异常声响。
2.1.3经常检查各润滑点,发现缺油或油变质应立即补充或更换。
2.1.4驾驶员每月底进行检查保养。
2.1.5每月由驾驶人员对电瓶外表进行清洁,经常检查电瓶使用情况,保持电瓶周围干燥清洁和有效工作能力。
2.1.6每月由驾驶人员检查车辆消防设施。
2.1.7车辆管理人员对车辆进行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车辆造成机械事故及影响运输任务。
2.1.8车辆日常补胎及小零件更换必须在正规的4s店进行,取得正规发票,不允许抵票报销。
2.2定期保养
2.2. 1驾驶人员要严格按照车辆保养相关规定定时对车辆进行保养。车辆公里与保养项目标准见《保养标准表》。
2.2.2保养维修必须在指定的维修厂进行,驾驶员不得自行选择修理厂。
2.2.3驾驶员根据车辆运行里程数填写运行记录,经车辆管理人员核实后,由部门经理安排车辆保养时间。
2.2.4驾驶员须办理完审批手续后方可对车辆进行保养、修理,不允许先斩后奏。2.2.5定期保养操作流程:
驾驶员填写《车辆维修申请单》----部门经理检查---审批(需要财务经理及部经理审批须审批)--凭审批后的《车辆维修申请单》(项目、金额)通过报帐中心借款---对审批后的项目进维修---维修过程中如需增加维修项目,由部门经理确认维修---对维修车辆进行检查---索取发票及维修清单----会计人员对维修项目进行审核------通过报帐中心冲销借款。
2.3.1在行驶过程中发现故障,驾驶员应及时检查,查明原因并判断故障严重程度和对行驶安全的影响程度,主动设法排除故障。
2.3.2如驾驶员无法排除故障,须估算费用并征得部门经理同意就近寻找修理厂处理,对故障严重程度及发生故障的原因应及时汇报,请示处理方案。
2.3.3发生修理后必须将更换的部件交回公司验审。车辆管理人员对车辆突发修理原因进行鉴定、审核。
2.3.4突发修理的操作流程:口头向领导进行维修申请---获批准后进行维修(不能到指定处修理时,选择就近的修理厂)---补填《车辆维修申请单》---对维修质量进行反馈和记录-----车辆管理人员鉴定、审核----部门经理签字----走报帐中心报销。
2.4保养、维修后的车辆须经车辆管理人员及驾驶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运输。
3、特别事项
3.1公司应指定有资质的专门车辆保养、修理点,便于修理、维修,可指定两至三个点。
3.2公司为避免修理点配件价格过高,应根据修理点单独指定汽车配件供应点。
3.3公司应根据修理点提供的保养及维修清单去指定的配件供应点购买所需配件,杜绝在同一个点既买配件又做维修。
3.4车辆保养、维理不允许驾驶员用现金交易,驾驶员应在指定维修点修理后,由公司隔月统一支付。
3.5新车在5000公里时都有一次免费保养,各新车驾驶员注意利用。
五、车辆罚款及理赔管理
1、车辆罚款管理
1.1 客运车载货罚款
1.1.1此类罚款为公司计划内罚款,驾驶员应在送货过程中有意识的避免此类罚款的发生。当发生时,驾驶员态度应良好,争取少罚款或不罚款。
1.1.2驾驶员应妥善保管开具的罚款单,经部门经理审核后,可用其它发票冲抵报销。
1.2 车辆停车罚款
1.2.1驾驶员应熟知交通停车相关规定,将车辆停放在允许停车的地方。
1.2.2该类罚款公司不允许发生,如有发生,应详细了解罚款原因,属于驾驶员出于个人利益而发生的乱停车罚款,公司不予报销。该类罚款在报销时应特别注意审核。
2、车辆事故理赔管理
2.1车辆事故理赔是基于车辆保险的意外保证,驾驶人员应在提高自身驾驶技能的同时,认真遵守交通法规,鉴于公司车辆之多,理赔业务之多,特制定此办法。
2.2车辆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应及时联系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进行事故鉴定,出具鉴定报告。
2.3驾驶员应及时到保险公司指定的修理点将车辆尽早修好,不要耽误正常工作,修理费先由驾驶员垫支或凭保险公司的事故受理单向公司借款支付。
2.4保险公司在受理交通事故后,会将一联写有理赔号码的受理单交于驾驶员,尔后保险公司系统会将该起事故的理赔号码发送至驾驶人员所留的手机上,驾驶人员应妥善保管。
2.5驾驶人员应将正确无误的公司名称及银行帐号告知保险公司,在保险公司受理事故后应跟踪保险公司及时将理赔款汇之公司帐号。
2.6当公司已确定收到该笔理赔金额时,驾驶人员应凭载有理赔号的受理单或理赔号来财务部领款或办理冲账手续。
2.7财务部应根据所报理赔号与银行到账凭证载明的号码与车牌号对应,确定相符后方可支付或冲账,否则不予办理。
第2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安全生产管理
我国经过24年的深化改革,已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云南煤炭行业按照省政府对十个行业的整合思路,建立起以后所煤矿为“龙头企业”的云南东源煤业集团公司,完成了云南煤炭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创立。云南煤炭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谋求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运作。企业内部过去行使(政府)安全监察职能将分离出去。政府部门已经不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对企业安全的管理也转换为监督执法,这种监督主要是运用法律手段,查处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行为。然而,煤矿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易发的行业,在政企分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煤炭企业所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感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近年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先后作出了i00多条有关指示批示。*明确指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企业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日程上,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住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产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生产,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人员伤亡,给伤亡家属造成失去亲人的精神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生命安全是职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对职工权益的最大维护。在煤矿,搞好安全生产是落实“****”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建立和落实企业内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这里的“权责”包含现代企业制度里的生产、经营、安全各方面,包含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员工各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只有权责明确了,才能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消除权责不清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推诿扯皮现象。因此,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将不同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班组长以及每个岗位工人身上。只有明确安全责任,人人分工负责,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激发员工的安全责任感,遵章守规,搞好安全生产。
三、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意识,依法治矿,搞好安全生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业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保障形成开放的、与世贸成员国接轨的投资与外贸环境,国家正大力健全法律法规,《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并生效。然而,很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我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或者不懂法,或者明知故犯,没有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使从业人员在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以至发生事故而铛琅入狱。自从《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出台后,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均有人被判刑入狱。因此,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矿,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趋势也是必然。
煤矿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严格管理,狠反三违,又要保证必要的投入、更新装备,还要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保安能力。只有认真落实“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依法治矿,严格管理,发扬深严细实安全工作作风,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第3篇 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办法
制度是企业运营的法规性保障,没有制度的企业很难想象会乱成个什么样子。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1】
制度是企业运营的法规性保障,没有制度的企业很难想象会乱成个什么样子。
可现实中我们见到的制度要么是过于完美了,要么是过于呆板了。
有的公司花很长时间辛辛苦苦制作出厚厚的一本制度,就是执行不下去,员工都不买账。
这是为什么呢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理论合理,实际没用。
就是说理论上是合理的,是考虑到企业利益的,但不可能执行下去,因为并不适合企业实际。
搞理论上的东西很容易,只要想想企业大概需要哪几方面的内容,然后分细就行,这种东西不可能有什么用的。
如果制定者把企业需要的都能“想”出来,那他就应该老板,因为他什么都想到了,所以跟着他肯定发大财。
一部完善的制度应该反应在两方面:适合企业实际,最大激发集体的创造潜能。
做到第一方面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想做到第二件更难!首先要求人们改变对制度的狭义思考:它不仅仅是约束性的东西,也必须是有激励作用的。
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制度里几乎全是如何罚,如何奖的很少,这就是狭义思考的结果了。
中国人都不喜欢被人管着,即便你管他也得表现出来是在帮他、拉他,这样才能让他对你心服口服,管理上的策略是这样,制度制定上是一样的。
这是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不一样的地方。
企业制度的制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综合研究,就能搞出适合企业实际的且能激发集体创造力的本子了。
一、结合企业文化
制度是灌输和贯彻企业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
例如强调“奉献”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私利,打击因私损公,而倡导公的内容;强调“沟通”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自我封闭,打击地盘主义,
而倡导团队凝聚的内容;强调“创新”的企业里,制度就应该多一些反对固步自封,打击过份经验主义,而包容某些失败,倡导学习的内容……反过来讲离开了企业文化的制度就没有生命力了。
有时会听到员工在底下这样议论:唉,都这样。
我工作过好几个企业了,他们都这样……这就是离开了企业文化的反应。
企业在强调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制度差异化,因为既然你想搞差异,你在运作上就必然和别人不一样,你也就需要不一样的保障了。
二、与企业发展阶段的适应性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阶段性任务,相应地就不可避免的要应对不同的问题。
制度这时的作用是就保障企业在这个阶段的运营,圆满完成阶段性任务。
例如在成长阶段的企业中大多强调销售,这时的制度应该偏重销售方面,“能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而其他的某方面是应该包容;而在发展已经成熟的企业中,更加注重整体协调,所以制度就必须考虑全局,注重综合治理。
三、与企业资源的适应性
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不断促进企业资源的完善,而不是无谓消耗资源。
就拿人才来说,当企业处于人才缺乏时期的时候,在制度的某些方面就必须考虑到包容性,不要人都让制度罚走了、吓走了,谁还为企业做事而在人才充沛的时间,就要考虑到对人的综合要求--现在是要质的时期了。
四、充分考虑到市场因素
这是很多企业制度中所缺乏的,所以一线工作人员常常会有所抱怨:领取某物料要签n个字……每个企业因自身业务组合、主力业务及赢利模式等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作业流程。
制度在这里的任务就是充分保障作业流程的顺利实施,就是说手里拿着笔,眼睛却要盯到市场上去,盯到一线去,这样出来的制度才不会成为效率的绊脚石,而且将促进效益提升。
五、服务于员工的理念
前面讲过了,中国人是最不服管的,所以你不能讲你是管他的人,你只能讲你是帮他、拉他的人,他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你。
制定制度是一样的,要确立服务员工的理念。
首先就是制度本身要易于理解,要简化,让员工很快能看明白,这样也容易记得住了。
至于简化这点在西方企业就不适合,因为那边就是法(制度)来管人,法(制度)是最高的,没有能超越它的东西,所以西方企业的制度很厚;但中国人是讲理(合理)、讲情(感情)的,
不仅仅讲法,只跟员工讲法他就不愿意、不接受了,因为他在想这件事不是我愿意的,而是有原因的……这就是中国人,所以制度要简化,不仅仅是易记,更重要的是留下合理权变的空间。
没有这个空间,你权变了,员工会认为制度根本没用,有了这个空间,员工会认为你讲理讲情,即便罚了,也服了。
再有就是考虑到执行层面,能签两个字绝不签三个,多的那个字是制造员工的麻烦,是浪费管理者的时间,是消耗企业的资源。
六、共同制定
就是要发动所有员工对制度的建设献计献策。
也许您已经尝试过了,直接跟员工讲让他们提意见他们是不理会的,这种心态很普遍:你搞吧,你搞出来了我们再否定。
所以不能直接跟他们讲提意见,而是采取一些策略探测他们的内心。
例如我们就这样做过:在为某企业制定制度前,我们让每个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者写一篇东西,就是如果给他机会做一个企业,他会怎样去创建。
当时采取的匿名打印投箱的征稿形式,加上之前又做了一些动员工作(当然没告诉他们真实目的),所以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而从汇总的结果里面确实找到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及建议。
七、有罚必有奖
前面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就是某企业罚太多而基本找不到什么奖的制度。
这是不对的,中国人最善于思考了,这么明显的“不公平条约”摆在他们面前还能看不出来吗很可能一些人在看着这样的制度同时就想着如何找个新工作离开了。
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逻辑,错的反面就是对,罚的反面就是奖。
当然实际制定的时候真的完全这么做就太呆板了,不同的事情上奖和罚的比例肯定是不一样的。
注意到整体比例就好了,45:55或者55:45都可以,不要失调。
八、治病救人的心态
西方企业制度是“杀人”的,你干的好留下,出差子了走人;中国企业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更人本。
有一个企业曾经用过这样的办法:三个业务员没有完成月销售任务,按规定是要扣工资的,后来工资也确实扣了,但又给他们加了一条罚:让他们去看《羊皮卷》,连续一周的时间内每天早会上讲他们的感悟。
后一个月,除一个人量很接近任务未完成外,另外两个都完成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治病救人,多救一个企业多一个可用之人。
当然,也有那种“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请他回家了。
九、奖罚手段创新
其实上面的例子已经谈到了创新手段。
这里要指出的是,很多企业的制度里面到处都是钱:罚**元,奖**元。
这并不好,会让员工觉得就是种金钱交易。
变种方式,首先会让人感到新奇、有兴趣,其次只要变到点子上,比单纯金钱手段有用。
怎么就到点子上了员工不想做、不愿做的是什么,不想失去的是什么,这些就是罚的点,当然一定要合理的;员工想做、愿做的是什么,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些就是奖的点,当然也必须是合理的。
十、实时更新
制度不能是死东西,一成不变最终肯定变为形式主义了。
就象杀毒软件几乎天天都要更新,因为天天都有新病毒;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员工队伍、企业组织相应的也是变化状态中,企业制度要注意实时更新,当然并不是要天天变、月月变,这就不是制度了。
当外界发生的变化导致企业自身在组织、管理、运营层面发生改变的时候,制度就必须变了,而且最好是变在前面,这样主动权就在企业手里了。
所以制定制度肯定要考虑要制定制度的更新机制,由谁来做,怎样去做,这也是整体制度的一部分内容。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2】
所谓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包括各种规章、规定、办法、条例以及实施细则等等。
优良的企业制度对于企业日常管理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企业所有干部职工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制度明确规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实现什么目标等。
倘若失去了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干部职工的日常行为将无从规范。
企业制度建设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原有制度或建立新制度,以保证和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
制度建设可固化企业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按照制度约束的轨道运行,避免偏离企业长远战略目标;可对企业的各项制度进行协调整合,
使企业形成良性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可体现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落实,制度建设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反映出来;可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对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制度的制定。
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发扬调查研究之风,制度出台前要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和充分的讨论,使制度具有实际操作性;要遵守国家、行业的法律法规,
不违背上级要求,涉及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要广泛征求意见;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能够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朝着企业的既定目标前进;要保证制度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要涵盖工作的全部内容和过程,各项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相互冲突,注重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
二是制度的遵守和执行。
制度制定部门要牵头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让大家熟悉制度的规定要求、程序步骤、目的意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做遵守制度的表率,
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增强大家的规范自律意识,形成人人学制度、用制度、守制度的良好风气和自觉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要注重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部门间、同事间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要求相互提醒、监督,督促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凡违规者都要受到处罚,确保制度严格执行。
三是制度的修正和完善。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制度也要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要按时对现行制度进行梳理评审,结合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形成制度的“立、改、废”计划,由责任部门监督实施;针对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应及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结合质量监管体系及安全标准化等工作的最新要求,不断修正制度标准,细化工作流程,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形成良性机制,发挥制度的整体效能。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1.营造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任何一家企业的控制活动都是存在于必要的控制环境当中。
控制环境通常是指建立、强化或者减少特定政策、程序与效率所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一般是指那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控制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之贯彻与执行、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加强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
应当注意到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之营造。
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就应当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
规范性的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应当看董事会与企业的负责人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成效主要取决于该企业员工之控制意识以及行为,而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所具有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十分重要。
就理论而言,内部控制自身就具有局限性,其中关键在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控制是否随意,或者是否会相互串通,从而搞出内部人控制。
所以,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自觉地执行内部控制之意识变得十分重要。
要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管理职能与关系,从而为每一个组织的内部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实施办法。
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主要有股东会或者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及监事会。
股东会一般是从资产所有者的角度实施重大决策的,通过监督经营者,能够有效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以促进资产的增值与保值。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时,经营管理机构和股东会的责任是不一样的,有利于经营管理岗位上的人员选拔,并自主地开展经营与管理。
董事会与经营管理部门之分设,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与经营。
2.设置富有成效的内部控制活动
针对企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职责分离。
职责分离可以说是现代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要求,而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均应严格地依照不相容职务彼此分离之原则,科学规范地划分各种职责权限,从而形成彼此制衡之机制。
二是工作流程。
要确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让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均能自动地检查另一位员工或者更多人的工作过程,以实现相互牵制之目的。
为了真正实现以上目标,应当对每一个岗位设计采用工作流程图之办法,在工作流程图当中,应当明确地规定每一个员工应当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什么时候去做和怎么正确地进行工作等等。
工作流程图设计之目的应实现让管理的过程更加标准化,也就是要能实现让不同的员工都依据工作流程图去开展相同的工作,并能得到一样的工作结果。
三是票据和记录控制。
票据可以说是证明交易发生之证据。
应当实行票据保管、收款和会计记录人员之岗位分离:对全部票据开展预先编号,全部作废票据都应妥善地保存,对于已使用的票据主要是由会计人员开展定期消号,
并及时和票据保管人员加以核对,从而防止交易漏记或者出现重复记录等现象,以保障全部收入与结算款项均能及时和准确地入账。
四是资产接触和记录使用。
资产接触和记录使用一般是指限制接近资产与接近重要的记录,从而保障资产与记录之安全。
保护资产与记录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措施是运用实物与技术保护措施。
例如,把存货存入仓库从而防止偷盗,仓库主要是由胜任的员工来管理的,还能减少存货之残损。
对于凭证与记录实施实物安全保护,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因为凭证与记录出现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要的支付成本。
在应用电算化核算的状况下,每一个岗位均只能应用自身所设置的密码接触由自身所负责的数据,而复核岗位只能开展数据查询与复核,而并不具备修改已形成数据记录之权力。
五是绩效考评。
为实现一定的工作目标,应当进行更有成效的激励与奖惩机制,从而能够激励各位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控制的主动性。
企业各个部门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绩效考评会议的方式,作为对其工作目标最后完成情况进行事后控制,不但能够总结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成果,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与改进工作之过程。
运用绩效考评,并配合相关的奖惩措施,并将各部门之目标和个人的工作目标进行紧密地结合,而部门之工作目标也能够通过个人工作目标之达成而实现。
3.强化内部审计以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在企业各层级的员工当中,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来说,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都具有十分重要而且又极为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当中的重要力量。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都被赋予了全新的职责与使命。
所以,企业审计部门之作用不但要监督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真正被执行,而且还应当帮助企业去进行控制环境之建设,从而成为内部控制过程中设计之顾问,建议企业管理层建立起一种健康而积极的公司文化,让员工们能够自觉地将办事准确与职业道德放置于第一位。
企业总部应当建立起审计部门,直接接受企业董事会的领导,而且二级公司也应当建立起审计部门,并做到和财务部门平级,从而确保审计具有独立性,而各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下一级单位实施审计,并对本级公司负责。
4.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得以合理运行之前提条件。
为此,一是要真正改变当前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从而引进与招聘所需的高校财经专业大学生。
他们不仅知识水平比较高,而且观念比较新,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新的观念与思想,从而有利于各项新制度之制定与落实。
二是要强化专业会计人员的方针政策教育、法制法规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纪律性,让其能够具有更为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当遵纪守法,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丧失应有的原则。
三是要强化对于专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教育,要坚持定期开展培训,定期进行考核,进行严格的上岗证管理,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与素质。
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还要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知识,并能合理地运用内部控制之方法,并实现企业之内部控制目标。
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道德教育与技能培训也不可忽视,唯有让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真正地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掌握了更加科学的企业内部审计办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地发挥对于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作用。
5.切实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
对于风险的关注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等能力,并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作用。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与管理过程当中,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在制定战略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主要是服务于风险管理之需求:而到了战略实施这一阶段之后,风险管理主要就体现在内部控制之过程。
不管以上两者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对于风险进行积极管理依然是实施内部控制之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依据业务项目分别加以制定的,对于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之要求一般都是分散在贯穿于各个规范当中的。
在今后对于规范的制定和修订之时,应当不断加强对于风险因素的重视程度,从而督促各家企业真正地建立起风险意识。
要围绕着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起富有成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对风险进行预警、识别、评估、分析与报告等各种措施,对于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开展全面性防范与控制。
第4篇 企业制度重要性规范
企业制度的重要性【1】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运作,并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利益关系,将企业内外矛盾降低到最低限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可以保障企业运作的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完善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地设置权利、义务、责任,使员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企业规章制度如此重要,但目前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企业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却不能顺利执行。
很多企业通过检查、处罚等行政手段解决制度执行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
主要原因有筹划阶段考虑不周,企业制定规则制度时未进行系统策划,对规则制度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把握不当;制定阶段方法陈旧,盲目移植成功企业的规则制度,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实施时影响因素处理不善。
企业只注重规则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忽视了对相关员工的培训,缺乏公平性,难过“人情关”;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完善,造成员工在工作中不知道要干什么,能干什么。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行为规则的总和,是一种显现的企业文化。
员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企业的规章制度,首先是内容,体现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执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目的,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在全体职工的自觉遵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要向员工进行宣传教育,让员工真正认识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教育员工认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加健全规章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
同时典型事例教育员工认识到无章可循的危害性,引导员工查漏洞、想办法、建措施,把防范措施纳入规章制度中,使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与完善。
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论规矩、何以成方圆”也正是其中的道理。
企业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企业的管理者更应当带头的去遵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品一貌去教育员工,正如“子帅已正,孰敢不正”。
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建立整套稳定成熟的运营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而员工也应当利用规章制度保护自己劳动权益的同时,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展示自己的才华,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2】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挑战,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加之企业经营改制中存在的不完善的运作,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峻。
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
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
它是通过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一、科学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
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
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
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合法,保证经 营活动的高效、经济,保证企业内部管理活动顺畅而又相互制约,最终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 益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
企业实施的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传统 性和一般性。
一般而言,设计企业内部控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因企制宜,兼顾灵活。
除上述最基本原则之外还与下述一些基本原则是密不可分的。
(一)、相互牵制原则
(二)、成本效益原则
(三)、岗位责任原则
(四)、协调配合原则
(五)、系统网络原则
总之,建立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实事求是,因企制宜,不能照搬书本,一味追求控制,而不管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
企业的内部控制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应能达到一个基本目标。
三、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从五个方面着力
1.人员素质控制是关键。
人是内控制度的主体,首先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
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
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
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就高层管理者的控制而言,首先是其应德才兼备,其次是要设计和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内部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控制检查制度,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利益、或非法牟取私利。
2.组织控制要科学。
首先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
要注重把握①在决策层内部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
特别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必要的集中决策,集体领导,形成即相互支持与协助,又相应提醒与制约的优势,落实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
②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
3.业务程序及信息质量控制要完整。
企业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科学高效有序的运行,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定内部业务程序。
控制的要求是,按组织控制的要求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工,授予各机构及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审批权,强调任何机构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得行使审批权,也不得越权审批,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必须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及时、正确、全面的反映和记录,并复核记录内容,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及时完整。
会计信息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建立和和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
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
4.资产保护控制要灵活。
内部控制的各种控制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对不同类型的资产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1)货币资金的控制。
(2)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控制。
(3)债权性资产的控制。
(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
5、内部审计控制制度要严密。
内部审计制度是单位内部设置得专职的审计机构和专职人员,通过经常和定期的审查活动,做到查错防弊,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
因此,各企业单位应强化监控,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四、下面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巨人集团失败的教训和海尔集团成功的经验来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巨人集团案例
巨人集团曾经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该企业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上沉落了。
这样一家资产好几亿,年产值号称数十亿的企业破产,究其原因,管理当局的决策失误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
决策权过度集中在少数高层决策人手中,尤其是一人手中,负面效果同样突出。
特别是这个决策人兼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而其他人很难干预其决策,危险更大。
总结巨人集团失败的经验教训,其计划过程失控也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计划动因不明确;计划非理性,试图超越规范;过程失控,如计划制定较为粗放,计划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反馈与检讨,计划柔性不足,在市场状况即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时缺乏对策,企业原有经营管理模式及经营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计划不匹配,人才的压力也是导致计划失控的原因之一等。
(二)青岛海尔集团案例
在1984年海尔集团曾一度亏损147万元,濒临破产倒闭,可是经过了18年的奋斗,到2001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海尔集团在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多个营销点,产品销往87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是中国家电行业唯一一家五大产品全部通过is09001国际质保体系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014001认证的家电企业,也是中国第一个列入美国ul认证名录的企业,并通过了欧盟en45001认证,是中国第一家产品在国内就可以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
2000年5月海尔集团还被美国著名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和美国《财富》杂志社评为全球“最佳营运公司”。
海尔集团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的成就,其成功的经验是很多的,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海尔集团有非常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控制中的环境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海尔集团的管理当局重视基础管理,有不断地组织变革的思想,注意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注重学习美国式的开放创新、个性舒展与日本的吃苦耐劳、团队精神,并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创造性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海尔管理体系。
如实行oec账表化管理,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人凭业绩,管事凭考核;坚持管理高质量,不做表面文章,注重管理实效,以法治厂,无一例外”。
其次,人事政策合理和有效。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海尔集团通过实践,制定出了合理的员工聘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
其用人的原则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让每个人不仅能感受到来自内部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且能将压力转化为竞争的动力。
海尔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对于在岗的干部每月考评一次,根据考评结果进行选拔上岗或淘汰降职;而工资的发放则分档进行,计效联酬等方法。
第三,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及明确的职责划分方法。
海尔的管理当局认为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进行。
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机构调整,从直线职能式管理经过矩阵结构管理到“市场链”管理,最终形成了责权明确的四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各个层次各负其责,形成了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以上两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控,尤其是控制环境中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失误造成的;而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也在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风格、文化理念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等。
我国的内部控制思想较国外起步晚,这也导致我国近年来公司丑闻更是频频曝光。
从早期的“郑百文”, “银广夏”,“麦科特”,“蓝田股份”,“东方电子”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到2005年,伊利股份董事长被拘留,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和金正数码及深圳石化董事长被捕,开开公司高层人员携款潜逃。
反省以上事件,问题无不出在公司的管理经营上,而内部控制不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总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控制环境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第二,不注重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组织结构和职责权限不明确。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第四,对企业的监督不力。
如上所述,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而债权人对企业的监控作用也很小等,因此造成一些企业看似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对企业效益的提高却很难发挥作用。
五、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主要的控制方法包括:(1)会计系统控制,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系统,保证企业遵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从而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2)内部审计控制,这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在资产安全控制和经营绩效控制中,也广泛采用内部审计控制方式(以下略),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资产安全控制
资产安全控制的目标是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主要控制方法有:(1)限制接触控制,就是指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可接触、处置资产。
主要适用于现金等变现资产,以及各种存货资产。
(2)定期盘点控制,是指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盘点清查,进行账实核对。
如果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经营绩效控制
经营绩效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与效益。
控制方法主要有:(1)授权批准控制,即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
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不能进行。
这样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滥用了职权。
(2)奖惩激励控制,就是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激励和约束被控制者,使其更好地为实现其控制目标服务。
其手段可以通过合理的薪金制度、职务晋升制度等加以实施。
(3)全面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一系列具有顺序的环节组成。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就需要实行全面预算体系,推行预算管
综上所述,科学和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显示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理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形成需要: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总结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通过剖析典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般性规律,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5篇 企业制度管理
企业规章制度管理规定
一、管理职能
1、 行政部是公司规章制度的综合管理部门,其职责是:
(1) 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2) 负责公司各种规章制度的分类编号。
⑶ 负责主办或会签颁发及废止有关规章制度或文件。
(4) 负责协调各种规章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并在内容上不断完善。
(5) 负责编制规章制度年度修编计划,并组织实施。
(6) 有权代表公司解释有关规章制度。
2、 有关职能部室是公司本专业规章制度的归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 负责组织实施公司有关规章制度修编计划。
(2) 负责审核有关本专业的规章制度及会审、会签其他部门有关规章制度。
⑶ 负责草拟颁发或废止有关规章制度或文件。
(4) 有权监督所属部门及职工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
工资的80%;六到十天的(含十天)发给合同日工资的70%;十一天以上的发给合同日工资的65%;连续病假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发给合同工资60%;连续病假超过三个月以上,依据《劳动法》和按劳动合同
第六条 第三款规定办理。员工病假期间,必须在家疗养休息,不得搞第 起实施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管理条例的解释权归公司董事会。
第6篇 s企业制度汇编格式
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1.目的
对施工质量进行过程控制,保证施工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项目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相关文件
3.1《文件控制程序》
3.2《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管理程序》
3.3《不合格品控制管理程序》
4.定义:
5.职责
5.1责任领导
本制度的责任领导是生产副经理,其职责为:负责监督、指导本制度的实施,负责执行文件的审批。
5.2责任部门
本制度的责任部门为工程部,其职责为:负责本制度实施的检查。
5.3执行层
本制度的执行层为项目部,其职责为:负责落实施工质量管理策划、施工准备、施工质量和服务的有关管理要求。
6.工作程序
6.1工程部会同项目部在工程开始施工前负责编制工程施工质量策划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应反应以下方面的要求或引用相关文件予以说明:
1 质量目标和要求;
2 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
3 施工管理依据的文件;
4 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的需求和配置;
5 场地、道路、水电、消防、临时设施规划;
6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7 进度控制措施;
8 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及其相关标准;
9 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10 对违规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11应收集的信息及其传递要求;
12 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方式;
13 施工管理应形成的记录;
14 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
15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其他要求
6.2、编制完毕后,应报公司生产副经理审批,审批合格后报甲方代表或总监理工程师批准,批准后做为工程施工过程控制的策划文件予以实施。
6.2、施工准备:
项目部应按照施工策划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包括策划建立项目管理机构、文件准备、材料物资准备、工具设备准备、人力资源入场准备、施工临时用建筑物的搭建等。施工准备完毕后,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向监理方或发包方进行报审、报验。施工企业应确认项目施工已具备开工条件,按规定提出开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工。
6.4、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4.1、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1 正确使用施工图纸、设计文件、验收标准及适用的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适用时,对施工过程实施样板引路;
2 调配符合规定的操作人员;
3 按规定配备、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机具、检测设备;
4 按规定施工并及时检查、监测;
5 根据现场管理有关规定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控制;
6 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控制;
7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8 采取半成品、成品保护措施并监督实施;
9 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
10 对分包方的施工过程实施监控
6.4.2 应根据需要,事先对施工过程(焊接、大体积混凝土、地下室防水等)进行确认,包括:
1 对工艺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评审,并对操作人员上岗资格进行鉴定;
2 对施工机具进行认可;
3 定期或在人员、材料、工艺参数、设备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确认
6.4.3 应建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施工记录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应包括:
1 施工日记和专项施工记录;
2 交底记录;
3 上岗培训记录和岗位资格证明;
4 施工机具和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管理记录;
5 图纸的接收和发放、设计变更的有关记录;
6 监督检查和整改、复查记录;
7 质量管理相关文件;
8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中规定的其他记录
6.4.4应按公司规定要求进行工程移交和移交期间的防护。防护内容包括成品保护、标识保护等。服务应包括:1 保修,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进行,保证达到甲方的要求; 2 非保修范围内的维修,由工程部负责组织实施,酌情报价,积极进行,保证达到甲方满意;3 合同约定的其他服务。按合同要求组织实施。
施工质量检查制度
1.目的
对施工质量检查工作进行控制,保证施工检查有效实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项目部工程施工质量检查。
3.相关文件
3.1《文件控制程序》
3.2《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管理程序》
3.3《不合格品控制管理程序》
4.定义:
5.职责
5.1责任领导
本制度的责任领导是生产副经理,其职责为:负责监督、指导本制度的实施,负责执行文件的审批。
5.2责任部门
本制度的责任部门为工程部,其职责为:负责本制度实施的检查。
5.3执行层
本制度的执行层为项目部,其职责为:负责按此制度的要求落实施工质量检查工作
6、工作程序
分定期检验和日常检验:
定期检验:针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和质量通病,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整改,做好记录。
日常检验:质量检查人员对日常的施工质量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和指导,并按要求做好记录,检查范围,工序检查、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检查。
6.1 工程部每季度对所属项目部进行1次定期质量大检查,由公司组织检查小组,检查前进行策划并下发通知,检查过程中做好记录,检查后下发通报。项目部根据需要可以开展不定期检查及季节性检查。
6.2 项目部每月进行2-3次定期质量大检查,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组织检查小组,检查过程中做好记录,检查后进行总结分析,并形成记录。
6.3 项目经理每天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
6.4 项目质检员及其他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适时巡查,及时纠偏,确保过程能力,并形成检查记录。
6.5班组之间在工序完成后,由班组长组织开展自检、互检、交接检,并做好相关手续,确保工序质量。
6.6 项目部定期检查时,对工程实物质量、工程资料、管理资料等进行全面检查。不定期检查、季节性检查视主题确定检查内容。
6.7 项目部日常检查时,主要对工程实物质量、施工组织、工艺流程、工序质量等进行检查。
6.8 项目部组织的各类检查以实测为主,目测为辅,并检查资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
6.10 班组之间的自检、互检、交接检为全数实测。
6.11 检查过程中发现一般性质量隐患或质量问题时,检查组(人)开具整改通知单,并要求受检人定人、定时间、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由检查人进行验证。
6.12 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质量隐患时,检查组(人)有权开具停工整改单,并视情况严重程度对被检查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6.13 凡在检查过程中不服从管理、不配合检查时,检查组(人)有权对被检查单位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罚。
试验、检测管理制度
一、适用范围
1.适用于公司承揽工程的检验试验管理;
二、相关文件
1.《管理手册》
2.《物资进货验收程序》
三、实施职责
1.本制度由工程部负责管理;
2.工程部负责进货检验试验的管理,各项目部负责具体实施;
3.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工作,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
4.建筑材料检验试验管理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外委试验;
5.最终检验试验由公司工程部门负责组织检验;
四、工作流程
4.1进货检验和试验
4.1.1所有进厂物资均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试验,具体见《物资进货验收程序》规定;
4.1.2未经检验或试验合格的物资,(包括原材料、外购件、外委加工配制件等)不准投入使用或加工(4.1.4的紧急放行情况除外);
4.1.3顾客提供的物资,开箱时也应做好开箱验证记录和签证;
4.1.4如因工程急需,来不及检验或试验而放行时,需有可靠的追回程序,并应对该物资做唯一性标识,以便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时能立即追回和更换(习惯称为紧急放行)。紧急放行的授权人为项目部经理或技术负责人;
4.1.5进货检验和试验,主要包括:
<1>供方质量文件
<2>物资外观检查
<3>有规定时抽样检验和试验。
4.1.6检验和试验合格后均应办理检查验收签证;
4.1.7所有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不得用于工程施工和安装。
4.2过程检验和试验
4.2.1工程开工前,由项目部负责编制质量检验的有关要求(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反映),其中有关顾客、监理方面的内容,应取得顾客或其代理人的认可同意。
4.2.2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工作,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实施;
4.2.3建筑材料检验和试验由项目部委托外部实验室负责实施;
4.2.4外委检验、试验时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外委委托,并负责将试验结果送达有关验证单位;
4.2.6在所要求的分项或分段工程的检验和试验工作未完成之前,或必需的试验报告未收到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4.2.7如应施工急需来不及在检验试验报告完成前就要转入下道工序,则必须有可靠的追回程序(习惯称例外放行),并应在相应的产品上做出明确唯一的标识,做好记录;
4.2.8例外放行,需经项目部经理批准。
4.3最终检验和试验
最终检验和试验由公司工程部门、项目部根据顾客安排与监理、设计单位等配合完成;工程资料的形成应与工程进度同步。工程部应按规定及时向有关方移交相应资料。
4.4检验试验人员
从事检验和试验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并取得认可的证书。
4.5检验试验记录
4.5.1检验和试验记录是证明采购物资、在建工程、在制产品和最终产品(或工程)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有检验和试验均应做好检验和试验记录或签证;
4.5.2过程检验试验记录按工程行业要求的验收记录表格执行;
4.5.3最终检验和试验记录(即分部验收记录、单位工程验收记录)由公司工程部负责记录;
4.5.4检验试验记录内容应完整,且真实可靠,并应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4.5.5检验试验应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用合格的书写材料亲笔签字,不得代签字或使用打印机打印。
4.6不合格
检验和试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规定处置。
4.7监督检查
检验和试验控制,由工程部负责监督检查
第7篇 进入公司工作体会--建立完善到执行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岁末年初,回想自己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这一年,有过很多让自己难忘的瞬
间,其中来到——五龙福园的这段工作经历更是记忆深刻。从我进入公司到工作部门的调整,再到成为部门负责人的这一过程,时间不算太长经历却不同,其中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都是很难得的收获。首先感谢支持、帮助我的领导、同事。但是更要感谢一直信任、鼓励我成长的领导们,当我选择了长安五龙福园的同时,感谢你们也选择了我,并且给予我良好的发展、发挥空间。也是你们的信任、支持与理解,使我有勇气承担一个部门的工作。
从公司的组建到现在,已经历时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作为公司的一名行政人员,在此期间经历的更多的是关于公司架构调整、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以及到目前各规章制度的出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可见他的含义又是显而易见的。
是的,制度还是要不断完善、修订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因为制度的目的所在。我们也多次提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用来服务于人,而不是制约人的。那么,制定合法的、合理的、有效的、人性化的制度就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关键,使我们的制度有法可依,不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员工个人的立场,以及公司的利益方面,公司制定的制度都要站的注脚,经得起各方面的评激,得到各方多数人正确的理解与认可。
在整理修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在围绕制度进行着各项工作事务,制度是维护公司各环节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有效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制度让活动在企业里的每个人有章可循。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每个集体就要每个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的人有一个统一的规程,依照正确的制度和规章安排、完成工作,能够相互之间协调从事。如果没有制度,各人都随意发挥,到每一级、每一环节没有制度约束,谁想怎样就怎样,我们的工作将没法做,将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其中就会有冲突、矛盾,就连浪费都是必然发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制度还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是出现过一些工作的失误,同时公司的各项工作也总有没能按原计划完成的情况出现,其实纠其原因很多就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够过硬,相关的制度也并没有执行,才导致计定的工作停歇。所以,首先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合理完善的制度就不可能有效的去做其他工作,也会给公司的销售经营再到战略发展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一定的阻力。一个完整的企业,它的制度和经营方式是不可能,也不能相互脱节的,是相互紧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次,使员工按照正确的管理制度约束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按照规则做事。工作就是工作,只要按制度、流程来做事不带任何个人主观意愿,一切都能以公司的决策为主,程序也就是程序,不能讲求其他特殊,该到什么环节就到什么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公司上下都照章办事,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大步前进,不断创新的。
同时,各项制度的制定也是防患于未然的,虽然说是要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能就等待问题的出现吗?不能,我们要通过各种事例和经验,要先预知很多事情的很多问题所在,要掌握主动权,有应对各种问题的措施,以及抑制各种不良现象发生的作用。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如果没有原则,没有事先的方向,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就会应验了。其实,事情都是因果存在的,因为没有预料就会有想不到的或好或不好的事情发生,因为没有预料就会有想不到的结果出现,只要我们有很充分而正确的准备,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我们都会有效的解决,我们应该做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企业。
人总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解决问题,企业、公司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再到总结经验,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制度。所以,我们的制度同样也是要不断完善的,而且是要各方共同来完善的,因为问题要在不同部门的不同环节发现,也就是说公司的各项制度虽然是由行政财务管理中心办公室出台的,但是我们更需要各方领导、同事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用有借鉴的建议和想法来完善我们的制度,完善我们的行政工作。有建议、有想法就请正面给我们提出,包括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注意或想到的问题,也才能使我们及时解决问题,以服务、协调好个部门的工作。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家,虽然部门不同,但是大家为公司发展壮大而努力的目的是一样的,也正所谓分工不分家。因此,我们也不怕承担责任,也敢于改正错误,公司发展靠大家,我会拿出自己所有的精力来做好我们的工作。
第8篇 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研究和探讨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以公司制度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这种体制较之传统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传统的工会工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企业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对于保持和增强企业工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是当前工会工作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坚持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实践“****”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首先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坚持把职工群众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和民主管理的主体,通过加强民主管理,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广大职工群众分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形成凝聚人心、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其次,抓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明确企业党政主要领导,就是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负责人,统一协调民主管理开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二是明确工会组织是民主管理工作的工作机构;三是建立长效机制。
二、注意完善制度,力求抓好载体
为使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要坚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在抓好载体上下功夫。一是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如企业每年的行政工作报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职工“四金”交缴情况及企业改制等情况,必须都要在职代会上进行审议或通报,特别是企业改制,必须把企业改制政策、改制方案、资产审计、评估等重大事项及时向职工公开;必须依法落实职代会对改制方案的审议权、资产的监督权;必须将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提交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二是坚持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每年由企业工会与行政就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保险、福利、教育和培训、纪律和奖惩等有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与行政协商,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由工会主席代表职工与公司行政进行签约。三是坚持实行厂务公开,切实做到组织、内容和形式“三落实”。在组织上,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挂帅、行政负责、纪检、工会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在内容上,将传统的公开,即:“企业想公开的内容”,转变为“职工想知道的内容”,增强了厂务公开的透明度和互动性。在形式上,严格把握厂务公开的原则、重点、程序、方法,力求做到有先后之分、层次之分、范围之分,注意公开的实效性。
三、重视关心职工,构建和谐企业
企业在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尊重职工民主权利、关注职工素质的提高。
一是积极开展创建“职工满意企业”、“当好企业好主人”、“职工信得过的企业经营者”主题活动。
二是按照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目标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创文明班组、建文明岗位、做文明职工”活动。
三是遵循为职工多办实事的宗旨,认真做好职工生活保障和关心职工家庭等工作,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四、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责是推进民主管理工作的前提。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职工、依法有序、真正做到党、政、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自觉将民主管理的运作、要求体现在各自的工作中,从党的全局来把握和推进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
(二)健全机制,规范运作是推进民主管理的基础。要规范民主管理,必须有一整套工作制度和机制。企业在健全职工参与机制上,重点抓好三个环节:首先完善职工董事制度,其次提高职代会运行质量。三是提高职工代表的民主参与水平。
(三)坚持程序,注重过程是推进民主管理的手段。民主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条不是看结果,而是看程序,工会组织要敢于坚持按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操网作程序规范运作。工会维权是参与决策过程中的维权。民主管理要坚持的就是程序,就是要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规范地履行民主程序。
(四)敢于思考,发挥效应是推行民主管理的目的。要敢于思考新课题,敢于探索新路子,坚持和发展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职代会制度绝不能成为事后去解决矛盾的机制,民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职工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与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通过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广泛共识,聚合整体力量,保证管理的科学、决策的正确以及实施的顺利有效。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真正体现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职工主人翁的地位。
第9篇 企业制度体系规范
浅谈企业管理中的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反复认证后产生的认识的外在化,以文字手段体现着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课题的驾驭能力。
通俗的理解,制度就是外在化的认识。
人们创建制度、修复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前进道路上的流程性、琐碎性事务,确保其始终沿着当下的正确认识来运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制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结合烟草行业实际,就企业管理中的制度体系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制度具有群体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重视制度。
制度总是调整着一定范围内的秩序,给予一定规模的群体以运行的流程和节点。
基于这一特性,制度代表着群体的利益,是各个个体综合利益平衡的结晶。
制度的这种平衡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整体效率的最大化,而且对单个个体的理性预期有了一定的回应,能够统一整体的运行节奏、运行轨道。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对于存在于群体中的而游离于制度之外的个体,制度总会以某种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惩戒,最终确保其纳入制度的范畴,以重视制度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制度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在于大多数人的遵循,也在于对游离制度之外个体的惩戒。
制度具有客观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遵循制度。
制度是外在化的规则性意识,必然客观的反映着一定的事件、过程、要素。
制定制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数个体以各自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实践积累,基于推动某项工程实现、运行而共同化学组合的结果;制度执行的过程是整体意识与客体对象磨合、碰撞的状态,进而检验着制度的合理性。
制度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正常情况下应该受到群体的遵循,因为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让整体的意识与客观世界进行更好的融合。
即便制度出了纰漏,也还有改进循环的阶段,能够对制度本身进行有效的修复。
制度具有前瞻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尊重制度。
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在于当下的实际状态,落脚点在于对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嫁接出发点与落脚点的过程足以彰显出制度的前瞻性。
制度应该具有这样的特性,唯如此,才能既满足群体当下的需求,又顺应对未来的某种期待,这完全符合人类不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这一特性决定了群体应该尊重制度,因为尊重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尊重未来、尊重发展、尊重期待。
只有群体具有了这种尊重制度的意识,才能唤起内心对制度的信仰,进而养成制度大于一切的心理积淀。
制度具有可塑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呵护制度。
应该讲,没有一个制度能够原模原样的长存下去。
因为制度存在的客观条件、群体的综合状态等等都会发生可预期或者难以预料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制度的修复问题。
这也是制度可塑性的反映。
对于制度的可塑性,应该以修复的态度来看待。
制度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制度性的自我修复功能,这个应予尊重。
既然可塑,就为群体各个阶段的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管理、实现提升的空间,每项制度都期待着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这里,应该更加重视制度可塑性中的颠覆性修复。
应该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尽量避免颠覆性修复,让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对制度本身的刚性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制度具有隔离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应该维护制度。
制度与现实之间,与事件本身的规律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隔膜。
这种隔膜是人的认识无法跳跃的,是现实存在的,也是人不断追求予以压缩的地带。
人无完人,人的认识没有边界,同样,客观世界展现给我们的是公平公正的,但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调研,认真研判,妥善应对。
隔离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对制度的完美性进行绝对的认同,要保持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和进取精神,改革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制度,让制度体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
当前,行业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具体表现为:
一是存在重建立、轻健全的情况。
制度动态管理的理念不够成熟,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当规模数量的制度成了应景之作,因事而制定、因时而制作,事情完了、时间过了制度就空置起来,出现了制度空转,缺乏动态化的管理;系统管理的理念不够成熟,在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设置,对制度进行系统的盘点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形成制度分类管理体系,达不到分门别类、有序管理,从而造成了制度臃肿、层次不清。
二是存在重设计、轻操作的情况。
制度在原则性方面固然要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有效的弥合具体操作环节的疏漏,确保执行匡正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权力失控;同时,更应该重视制度的执行力问题,能不能操作、操作水平如何、如何管理操作资源,这些问题需要制度体系进行切实的关注。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制度原则性与规则性的统一,既能达到宏观上的对接,又能实现微观上的介入。
三是存在重效果、轻过程的情况。
制度出台后,执行效果是检验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过程也是不能忽视的基础因素之一。
执行效果需要一连串的能够经得起检验的过程链的支撑,任何一个过程链都足以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影响整体效果的最优化。
在监督制度的过程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引进过程管理理念,不断加大对制度的全程监督。
四是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
因某项活动而建立的配套制度规模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这就需要树立转化的思维,确保配套制度在活动完成后或全面或部分的转嫁到相关机制中去,有效避免活动形式的消失带来制度价值的失灵。
另外,制度自身廉洁性对于确保执行制度的廉洁性有着直接的作用,在监督监察制度廉洁性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五是存在重建设、轻储备的情况。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与外在的沟通也日益密切,各种偶然的、必然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内部的变化。
这就需要制度体系具有一定的张力,能够预料得到、控制得了。
因此,制度储备就变的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当前,做好制度储备工作,不仅仅是考验制度建设水平的事情,更是对制度责任感的拷问。
历史上,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这种“使法必行之法”,其实质就是法治精神。
“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说靠监督,有人说靠激励,也有人寄希望于惩戒。
这些都不无道理,但还有一点往往被人忽视,那就是有赖法治精神。
正如卢梭所说,“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
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从这个意义上看,制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条文有多么复杂严密,也不仅体现在群体对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制度精神、制度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日常行为之中。
而这种对制度精神层面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正是导致制度建设中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根本原因。
为此,应该做到“五个注重”,不断提升制度建设的水平。
一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价值管理。
对于制度而言,其价值突出体现在对良好的群体秩序的控制方面,体现在对复杂问题有序化调节方面,体现在对基础性工程进行规划固定方面。
不仅制度的制定需要着眼价值的考量,管理制度也要考虑价值的平衡问题。
根据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将制度体系区分为战略性制度、基础性制度、操作性制度、人文性制度、规则性制度等多个类别,对体系整体进行价值性的区分和管理。
评价制度的价值尺度应该是多元的,兼顾整体和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兼顾平衡与调整,兼顾效果与节约。
二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廉洁审查。
个体不规范的行为触犯了一定的制度,必然会受到制度的制裁,这是制度设计者的初衷。
这里,要更加重视制度本身的廉洁性问题。
执行制度也许对于个别不规范行为亮了绿灯,但如果制度本身存在廉洁性不强的问题,在设计这个环节出了纰漏,那负面影响的范围和力度将超过任何一个环节。
因此,要加强对制度廉洁性的审查,责成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以廉洁性为标准,做制度建设的“漏斗”和“过滤器”,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的行为。
三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全员参与。
制度能否代表群体的根本利益,能否凝聚群力推动事业发展,从建设操作技术方面来讲,还是要重视全员的有序参与。
这就需要避免单个个体或部分个体闭门造制度,缺乏实地调研、缺乏群众参与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活力、没有了动力,要广泛动员,激发干部职工建设制度的热情,主动参与、全程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干部职工从内心上像认同自己一样认同制度,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制度。
四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心态培养。
无论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还是监督制度、修复制度,关键在于落实制度、执行制度。
靠什么执行、靠什么落实,一方面要增强执行制度的正面引导,让那些规范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规范发展的实惠;一方面要增强执行制度的负面惩戒,让那些顶风作案、不顾制度的行为受到制度性的惩罚,提升不规范行为的成本;第三,也是最长远的举措,还是要培养群体的制度心态,让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重视制度,以制度为纲,靠制度干事,形成好习惯。
五是注重对制度建设的预期调整。
群众对于制度的期待是多元化的、阶段性的。
这与制定制度的客观实际也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对此,要积极顺应,任何置若罔闻、不顾民意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以制度建设为己任,以群体的制度预期为着眼点,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宏观驾驭作用,更加重视基层微观的介入作用,做好制度的预期调整工作,让工作始终充满激情,让职工充满期待,让企业更具活力。
第10篇 现代企业制度框架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两种资本关系的界定与对人力资本的激励
(一)两种资本关系的界定
出资人资本――货币资本
人力资本
――技术创新者
――职业经理人
(二)人力资本为什么登上了历史舞台,是知识时代的特征。
竞争力是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两大标准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者
――市场标准与职业经理人
(三)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1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
――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职务消费、福利补贴
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期权激励――其后果是人力资虽不是出资人,但却拥有了企业产权。
――人力资本持股与职工持股
2对人力资本的权利与地位的激励
――首席执行官――ceo
ceo除了拥有总经理的全部权力外,还拥有董事长的部分权力。在ceo产生的条件下董事会不再对重大经营决策拍板,而主要功能是选择、考评和制定以ceo为中心的管理层的薪酬制度。
――战略决策委员会
是支持或者否定ceo经营决策的最主要咨询机构,其人员主要是社会上在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以及各种产业方面的知名人士构成。
――独立董事
往往是经济与法律方面的权威人士,是从社会价值方面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人力资本在经营中说了算
人力资本在保证货币资本增值保值的条件下, 可以独立的经营企业,并不只有日常经营权。出资的权力仅仅表现在产权的利益回报上,而不在其他方面。
3对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指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范畴。
在观念上承认人力资本的地位作用
等级差别理念
能力差异与收益差异
――强调能力差异、分工差异、收入方式差异以及收入水平差异为特征的企业文化就是为了为人力资本的地位的提高及充分发挥作用服务的。
(四)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
1内部约束
公司章程的约束
――《公司法》第十一条 设立公司必须依照本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具有约束力。
第二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和住所;
(二)公司经营范围;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
(五)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六)股东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
(七)股东转让出资的条件;
(八)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九)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十)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
(十一)股东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合同约束
――任何人力资本到企业中来就业, 都必须与企业签订非常详尽的合同。这种合同对企业商业机密的保护、技术专利的保护、竞争力的保护都要体现出来。
偏好约束
激励中体现约束
――国际上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往往是实行期权,期权一般5年以上才能行权。
机构约束
――注重完善企业最高决策机构,把人力资本和企业之间的磨擦与矛盾,演化成人与机构之间的矛盾。
2外部约束
法律约束
――《公司法》第四十六条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负责召集股东会,并向股东会报告工作;
(二)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四)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六)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
(七)拟订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的方案;
(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九)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总经理)(以下简称经理),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
(十)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四十七条 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董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
第四十八条 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副董事长或者其他董事召集和主持。三分之一以上董事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会议。
第四十九条 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除本法有规定的以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召开董事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日以前通知全体董事。
董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五十条 有限责任公司设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二)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三)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四)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六)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七)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
(八)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
第五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较少和规模较小的,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立董事会。执行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
执行董事的职权,应当参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由公司章程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董事会的,执行董事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五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规模较大的,设立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监事会应在其组成人员中推选一名召集人。
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较少和规模较小的,可以设一至二名监事。
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第五十三条 监事的任期每届为三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五十四条 监事会或者监事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财务;
(二)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 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四)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
(五)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
第五十五条 公司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以及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应当事先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并邀请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列席有关会议。
第五十六条 公司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二)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三)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五)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公司违反前款规定选举、委派董事、监事或者聘任经理的,该选举、委派或者聘任无效。
第五十八条 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
第五十九条 董事、监事、经理应当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董事、监事、经理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第六十条 董事、经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
董事、经理不得将公司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
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第六十一条 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
董事、经理除公司章程规定或者股东会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第六十二条 董事、监事、经理除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经股东会同意外,不得泄露公司秘密。
第六十三条 董事、监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道德约束
――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市场约束
――人力资本市场准入规则与流动规则
社会团体约束
――企业家协会
媒体、舆论约束
二、企业产权制度
――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
(一)产权清晰
――是产权制度的基础。
――法律上的清晰
――经济上的清晰
1产权的最终所有者对产权具有极强的约束力
要有完整的产权约束依据
――产权的收益目标或收闪的具体数量(契约、预算)
要有良好的产权约束机制
――传达机制,实际上就是产权约束的手段及方式的总和。
2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了责权得的内在统一
授权经营的责任
――企业净资产的增值保值
授权经营的权利
――生产经营权与资本经营权
授权经营的利益
――工资制度决定权、经营者持股制度与员工持股制度
(二)产权结构多元化
1产权结构一元化必须向产权结构多元化转变
――一股独大的弊端
2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方式
――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
――产权清晰到自然人
――独立董事制度
3非竞争性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
4产权结构多元化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相对控股
――产权流动
――利益承诺
(三)产权具有可交易性
――资本经营,企业通过买卖资产、买卖企业来实现利润。它是生产经营的扩张机制、是生产经营的退出机制、是生产经营技术发展机制。
产权的可交易性主要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完善产权的交易市场
2完善产权的定价机制
――收益决定法,即则资产所带来的收益或盈利能力来决定资产的价格。(国际惯例)
3提高产权交易的效率
4完善产权交易的法律界定
――保证资产交易的公平和不歧视原则。
(四)产权组织体系合理化
――在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条件,任何一个企业的产权都是则各种不同类的产权构成的,把这种不同类的产权的组合,就叫做产权组织体系。
1产权组织体系的构成成分
――自然人产权、法人产权(公司法人产权)、社团产权、社区产权、公共产权、国有产权。
2产权组织体系中的主导产权
3产权组织体系的组合方式
――有限责任公司方式、股份公司方式
(五)产权是纯粹的经济性产权
――不能把不属于产权范畴的内容依附在产权里。
1需要剥离四种历史负担
――债务负担
――富余人员负担
――退休金负担
――企业办社会负担
2国有资产变现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有资产变现的认识问题
――国有资产变现的方式问题
――国有资产变现的渠道问题
――国有资产变现的资金用途问题
三、企业管理制度
――是企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延伸,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功能的一种贯彻机制、作用机制。一个企业仅仅有一个好的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而没有好的管理制度,那么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必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不断地随着生产力发展以及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调整而变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一)企业管理模式
――影响企业管理整个过程的基本因素和特征。
1亲情化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者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功能来实现自身对企业的管理。由于处理家族血缘关系的原则与企业管理的原则的根本不一致性,最后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转变成内耗功能,并显示出该模式下企业管理的致命弱点,如不及时调整,将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毁灭。
2友情化管理模式
――以朋友的友情化原则为原则来处理企业中各种关系的企业管理模式。
3温情化管理模式
――强调人情味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是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大锅饭。
4随机化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并且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其责权利也是相对称的。
6未来目标式企业管理模式
――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和有利因素,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企业管理轴心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 企业安排自己的管理制度、选择自己的管理措施而必然围绕的中心。
1以生产要素管理为管理轴心
――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备及材料管理、技术管理。
2以经营流程管理为管理轴心
――一般在经营中以生产线的设置为基础的企业,往往都把流程作为企业管理的轴心。
3以质量管理为管理轴心
――指整个管理的重点是跟踪产品质量,从原料进入车间开始跟踪产品的效用及质量,通过质量控制来实施对企业的管理。
4以岗位管理为管理轴心
――在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条件下,由于岗位的责权利是企业及竞争上岗的人都认可的,因而企业的管理制度已不再是企业单方面强制实行的规章制度,是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共同认可的契约规则。这种企业管理的重点是放在对岗位的设计上,岗位的责任、权利、利益的编制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编制完了之后用岗位来选人,而且选择的机制只能是竞争上岗。企业应随着自身的发展而重新设计不同的岗位并重新进行竞争上岗,从而使企业永远充满活力。
5以资源管理为管理轴心
――资源全控方式
对能够决定企业命运的资源,除企业最高负责人外,任何人不得介入,全部要实行控制。(如独家代理)
――资源分解方式
对一个整体资源进行分解,任何人都有只拥有资源的一部分,只有在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资源,并加以利用。
――资源高度集中方式
对体现为对财务的集中控制。
――资源监控方式
体现为对客户监控,对客户的情结不能表现为公司中的那些与客户打交道的员工的个人情结,而是要造就公司情结。
――资源垄断方式
体现为对技术的控制。
(三)企业管理体制
――企业管理制度的最基本框架。
1总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
2事业部制与分公司的关系
3纵向管理与横向约束的关系
4管理与决策的关系
5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四)企业管理目标
1利润最大化目标与理性化目标的关系
2企业设计目标与市场认可目标的关系
3企业目标与非企业目标的关系
――非企业目标主要为企业负责人的政治目标和个人情结,不能把非企业目标当成企业目标。
4企业规模目标与流动性目标的关系
5企业速度目标与稳定目标的关系
(五)企业管理的手段
1利用经营过程中的技术设备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强调通过调整技术设备而使其快速盍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的管理,使人在机器的快速盍中更多地付出劳动,通过机器控制人而最后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管理。
2利用利益约束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是目前最一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管理者通过对被管理者利益需求的满足来调整被管理者的欲望及行为,最终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3利用契约规则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手段。
4利用新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企业管理软件。
5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行为科学。
(六)企业管理组合
1正常管理与反危机管理的有效组合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设计中,首先要求对所有企业管理活动都制定正常的管理条例,但公此不够,考虑到危机与风险的存在,在制定好正常的管理条例之后,还必须要分析危机与存在的风险,制定反危机与防风险方案。
2工作性管理与非工作性管理的有效组合
――是目前企业管理组合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新动态,非工作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对员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影响。
3调动积极性与有效控制的有效组合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4有形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的有效组合
――无形资产的增长可以有力地推动有形资产的快速增长。无形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客户管理。客户是企业生产增长和利润增加的基础。
5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有效组合
――被管理者的行为方式要与管理者的行为方式相对应。被管理者与管理者最好是同行,相互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较相同,而且管理者对他所管理的产业及企业比较熟悉。
四、企业文化
――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范畴。
――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
(一)经营性企业文化
――是指企业处理它与外部的关系时所持有的价值理念。
1企业利益与消费者主体地位有效结合双赢理念
――消费者权益保护。
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效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产品质量。
3增强竞争力与协作竞争有效结合的理性竞争理念
4企业发展与宏观调整有效结合的快速性应变理念
――国家政策性调整。
5有形资产增值与无形资产增值有效结合的品牌理念
――品牌、形象、知识产权
6市场有效需求与市场潜在需求有效结合的动态创新理念
7企业快速发展与稳健经营有效结合的反危机理念
――要有企业发展计划
8全面增强企业优势与企业个性特色有效结合的比较优势理念
9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有效结合的主动性价值理念
10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有效结合的开放性拓展理念
(二)管理性企业文化
――是企业在处理内部管理的各种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
1责任、权利、利益有效结合的责权利对称性管理理念
2管理收益与管理成本有效结合的高效率管理理念
3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与员工自然人的风险与收益有效结合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理念
――企业要通过各种机制将自身的风险和收益量化到员工的自然人身上。
4管理者素质提高与被管理者能力增长有效结合的互动性管理理念
5管理现代化与企业适应性有效结合的理性化管理理念
6管理制度与人本主义有效结合有契约化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7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有效结合的有序化管理理念
8员工自我约束与外在制度约束有效结合的员工主体自觉性管理理念
(三)体制性企业文化
――是为了维系企业体制的存在,人们所应该拥有的价值理念。
1主体自主性与诚信原则有效结合的忠诚理念
2自我创新能力与协作原则有效结合的团队理念
3员工利益最大化与勤奋创业精神有效结合的敬业进取理念
4机会均等与等级差别有效结合的差别理念
――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能力的差别导致人们在企业中的分工是有差别的。
――能力的差别导致分工的差别,分工的差别导致人们收益方式的差别。
――能力有差别,分工有差别,收益方式有差别,最后导致人们的收益水平有差别,差别在是合理的,差别小才是不合理的。
5提高效率与追求公平有效结合的效率唯一性理念
6自我选择与契约化原则有效结合的制度至上理念
五、企业发展战略
(一) 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企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基于自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有效协调自己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全方位的综合因素出发,对自己的生产经营和酱经营所进行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是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自觉行为所依据的基础。
――是约束企业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主要规范。
(三)企业发展战略的内容
1产业发展战略
单业性产业发展战略与多业性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单业性发展战略的选择 ――多业性发展战略的选择
2市场发展战略
――价格战略 ――质量战略
――效用战略 ――品牌战略
――资源战略 ――服务战略
――客户战略 ――文化战略
――技术战略 ――销售战略
3技术发展战略
――技术方向战略 ――技术生成方式战略
4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工作能力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流动与稳定相结合
――工作性管理与非工作性管理相结合 ――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
5资本融通战略 ――要处理好债务资金与资本金的关系
――要处理好不同种类债务资金的相互关系 ――要处理好不同种类资本金的相互关系
6资本经营战略 ――选择资本经营目标
――选择资本经营方式 ――塑造资本经营平台
(四)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量力而行原则
3比较优势原则 4规模经济原则
5流动性原则 6务本性原则
7开放性原则 8动态性原则。
第11篇 关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再思考团的工作
关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再思考团的工作
[内容提要]在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上海纺织的许多国有老企业进行了改制和转制。企业的资产归属、组织网络、管理体系、劳资关系、共青团组织的物质依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共青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组织、工作态势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如团的职能定位、组织的管理模式、青年工作的形式等都有待于再思考。
本文致力于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团组织所存在的六大问题及三大主体作用,并结合实际着重阐述了团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的五大工作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的新型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这也给团的工作赋予了新的机遇、课题与任务。
当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其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组织制度不合理和管理制度不科学等。而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并结合上海纺织这些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团的工作。
有许多深层次问题值得审视、研究和再思考,这不仅牵涉到团组织现阶段在公司企业中的组织地位、职能定位和具体作用,也牵涉到整个团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于将来的发展走势问题。因此,结合团组织的实际,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对团的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团工作面临的现状和矛盾问题
(一)团的工作难度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工作对象少了。当前的纺织企业中,青年数相对集中的单位极少,人员分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企业领导不重视。在一些效益差的单位,客观情况造成领导无暇顾及团工作。而有些单位的领导则是主观上不重视,特别是在一些生产任务紧、人员精简的合资企业更是如此,认为团组织可有可无。
3、团的活动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减弱了。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青年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价值取向呈多层次、多元化。
无可回避的是企业团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青年的需要,青年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多的选择,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单位。
4、团的经费短缺。目前,团组织的活动经费主要是由行政拨款,一些企业拨给团组织的经费普遍很少,甚至没有。
在合资企业中,开支则要受到中外合资双方的关注,如果是股份制企业,开支还要受到全体股东的关注,过去那种由厂长单独划“一块”经费给团组织的做法有些行不通了。
(二)团的干部队伍问题。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团工作的开展。目前,企业团干部队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任命中存在“拉郎配”的情况。部分企业没有将最优秀的青年选拔到团的岗位上来,特别是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选拔团干部时,往往是选“跑得开”的,这样就人为造成团干部质量欠佳。
2、一些团干部缺乏工作激情。主要容易发生在两种团干部身上。
一是表现为被动型的团干部,“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只要企业领导重视,团工作就好办,将企业团工作开展不好的原因归结为领导不重视,工作较为被动,缺乏创新进取、自成系统的精神。二是容易发生在老团干身上,团工作年限一长就变成了“老油子兵”。
因此,工作不是扎扎实实地开展,而是靠“吃老本”和搞投机取巧,所谓以“巧”制胜。
3、团干部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不少团干部很有工作激情,工作非常努力,但是缺乏现代企业管理、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等知识,团工作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没有战略思想。
因此,难以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来寻找确定团工作开展的有效运作方式和所要达到的工作境界。
(三)团的组织架构问题。目前,企业团组织都是在同级党组织直接领导下的党政工团这一行政架构里。
国有企业按照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目标转机建制,已有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矛盾依然突出,企业难以“四自”,其原因之一为企业还不是真正的投资主体。团组织作为现代公司企业里的一个组织,同样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
目前企业的团组织还是受双重领导,除了受本企业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又同时受上级团组织的协助管理。在这一点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隶属维系关系,基层企业团组织必须完成上级团组织的工作任务,参加上级团组织组织的活动。
再往团的根基组织看,企业通过改制后,其管理日趋科学化,团组织在很多事上不便于直接操作。尤其是在基层企业的最基层,改制后的车间,甚至班组分工更细、任务更重,有的还兼有“三班倒”,这对于团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如团总支、团支部的设置及团总支和团支部书记人选的选定都需要作重新的权衡和调整等。
(四)团的组织目标问题。现代企业意味着什么呢公司制企业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目标是使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某种角度说,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因此,企业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组织目标。
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就要尽量减少成本。团组织要想在企业内生存下去,如果在组织目标上不能与企业保持一致,或者无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就会遭到企业的排斥,团组织形象受挫、地位下降、工作被弱化、甚至只是作为一种“摆设”充当一下门面,就不足为奇了。
(五)团的参政议政问题。现代企业的典型代表是股份制公司,股份制公司的组织架构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目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党组织、工会组织的有关领导干部都能依法进入“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都能保持相关工作的连续性,但尚未有相关法规制度依法保障团干部进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领导机构。依据目前国有企业团组织的运作情况,团组织只能在“经理层”这一执行层次上设立。
当然,在监事会里团组织也是有可能发挥作用的,并且在本行业里已经有了先例,但是,团组织要进入决策层(即董事会)是不太可能的。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关键还是看其所发挥的作用。
(六)团的观念转变问题。《公司法》明确规定企业有权自行设置内部机构,而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上下级之间主要依据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关系,即靠资本来相互联结。
隶属关系必将弱化,“团要管团”必然淡化。但我们面对各种矛盾和困难时也应看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我们团的建设来说是挑战,更是一次机遇。
因为它迫使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放弃固有的计划经济时quot;单位人”的观念,彻底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告别,改掉自身存在的一切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陈规陋习,着眼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共青团组织的主体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要求共青团组织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是现代企业对团组织的要求,同时,这些作用也指导着现代企业团工作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共青团组织至少应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一)特殊的政治作用《党章》第49条和第50条分别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从这一点上决定了团组织和党组织所存在特殊的政治血缘关系,也决定了团组织在现代企业中特殊的政治作用。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团组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积极争取党的领导。
同时也要求企业党组织主动地把党的青年工作纳入企业党组织轨道,使党建和团建能够双轨并进,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党组织应加强和改善对团组织的领导,为团组织独立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团组织解决自身无法克服的团难。
特别是要加强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并轨建设,使公司企业团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设置得更合理,运转得更高效。
第12篇 煤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的安全生产管理
我国经过24年的深化改革,已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云南煤炭行业按照省政府对十个行业的整合思路,建立起以后所煤矿为“龙头企业”的云南东源煤业集团公司,完成了云南煤炭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创立。云南煤炭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谋求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运作。企业内部过去行使(政府)安全监察职能将分离出去。政府部门已经不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对企业安全的管理也转换为监督执法,这种监督主要是运用法律手段,查处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行为。然而,煤矿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易发的行业,在政企分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煤炭企业所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感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近年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先后作出了i00多条有关指示批示。明确指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企业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日程上,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住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产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生产,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人员伤亡,给伤亡家属造成失去亲人的精神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生命安全是职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对职工权益的最大维护。在煤矿,搞好安全生产是落实“****”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建立和落实企业内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这里的“权责”包含现代企业制度里的生产、经营、安全各方面,包含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员工各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只有权责明确了,才能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消除权责不清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推诿扯皮现象。因此,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将不同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班组长以及每个岗位工人身上。只有明确安全责任,人人分工负责,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激发员工的安全责任感,遵章守规,搞好安全生产。
三、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意识,依法治矿,搞好安全生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业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保障形成开放的、与世贸成员国接轨的投资与外贸环境,国家正大力健全法律法规,《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并生效。然而,很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我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或者不懂法,或者明知故犯,没有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使从业人员在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以至发生事故而铛琅入狱。自从《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出台后,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均有人被判刑入狱。因此,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治矿,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趋势也是必然。
煤矿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严格管理,狠反三违,又要保证必要的投入、更新装备,还要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保安能力。只有认真落实“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原则,依法治矿,严格管理,发扬深严细实安全工作作风,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