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管理标准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持续改进标准解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2-07 17:26:10 查看人数:67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持续改进标准解释

第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持续改进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持续改进

9.3持续改进

9.3.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持续改进成本动量、成本水平、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性。

目的和意图

组织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实现持续改进,以增强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成本水平满足要求的能力。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持续改进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持续改进成本动量、成本水平、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性。

●持续改进(cca2101:2008标准第2.6.12条)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成本分析、业绩评价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改进的重点是改善成本水平和提高成本管理能力。持续改进要求组织不断地寻找进一步改进的机会,并采取适当的改进方式。改进的途径可以是日常的改进活动,也可以是突破性的改进项目。

●在成本方面的持续改进主要包括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和成本水平的改进两个方面。其改进的基本要求是依靠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持续改进来促进成本水平的不断改进;其改进的规律是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越改越少和越改越小;其改进的目的就是组织在成本方面不断追求卓越,使成本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时使成本水平尽可能的低。其改进的基本原理是首先改进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较大的问题、影响成本水平的问题和人的主观意识问题。

●组织应利用成本战略方针的贯彻和落实、成本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成本策划(包括成本管理体系策划和成本水平策划)、成本改进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成本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成本核算、体系审核、成本分析、预防和纠正措施、业绩评价、成本激励、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或期望等活动或信息持续改进成本动量、成本水平、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性。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持续改进涉及所有要素条款。

第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应用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应用

标准条文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本标准可作为组织成本管理的依据和最高管理者评价组织成本管理业绩的依据。同时也是第三方审核评价组织成本管理能力的依据。

本标准也适用于需要向顾客提供成本和成本管理能力信任的组织。

目的和意图

明确了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适用范围和用途。

理解要点

●cca2102:2008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都是通用的,不针对某一具体行业,适用于各种类型(如: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不同规模(如:员工的多少、产值的高低、占地和建筑面积的大小)和提供不同产品(如: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的组织。

●cca2102:2008标准可作为组织向其内部(如:董事会、最高管理者)和外部(如:顾客、相关方)证实成本管理能力和业绩的依据。同时,也是第三方(如:cca中国成本协会)审核评价组织成本管理能力的依据。组织可将本标准视为内部和外部在成本管理方面对组织提出的系统要求。

●当顾客对产品成本有要求时,组织为提供信任可以采用本标准向顾客证实自己满足产品成本要求的能力。

第3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成本管理体系运行

4.7.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按成本管理体系策划(见4.6)输出的结果,持续有效地实施和运行成本管理体系,以确保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成本发生过程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见4.7.2和7.1)。

目的和意图

本要素条款规定了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按成本管理体系策划(见4.6)输出的结果,持续有效地实施和运行成本管理体系,并对成本管理体系运行实施控制。

●组织成本战略方针和成本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来保证的。因此,组织应对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予以控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识别和确定与成本控制和成本保证有关的活动;

――对这些活动应进行策划,并确保这些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成本控制(cca2101:2008标准第2.6.10条)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成本要求。

●成本保证(cca2101:2008标准第2.6.13条)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满足成本要求的信任。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涉及所有要素条款,是体系所有要素有效运行的保证。

第4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监视和测量要求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监视和测量要求

8监视和测量要求

8.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过程:

a)证实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实现的结果;

b)证实成本管理体系、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c)成本管理体系、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

这应包括对统计和会计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目的和意图

监视和测量是对成本管理体系过程、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所达到的结果进行监视和测量的过程。因此,应通过监视和测量来发现成本管理体系过程、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未满足要求的问题,为成本改进提供正确输入,以保持预期的过程能力,最终确保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本要素条款给出了监视和测量控制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过程:

a)证实成本目标(预期成本水平)的实现情况和实现的结果;

b)证实成本管理体系、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符合性;

符合性主要是指成本管理应符合成本管理体系标准;成本发生过程应符合流程和作业标准、成本动量标准、资源预算;成本水平应符合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

c)成本管理体系、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

●这应包括对统计和会计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将统计核算用于监视和测量主要是研究成本水平规律性的认识和趋势性的发展,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将会计核算用于监视和测量主要是研究成本水平的价值量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满足政府的要求。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要素条款应指导以下要素条款:

――8.2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3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

――8.4成本管理体系审核。

第5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预先控制要求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预先控制要求

6成本预先控制要求

6.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在成本发生前对产品成本水平和其他需要控制的成本水平进行预先控制,为成本发生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和输入,以预防成本发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目的和意图

成本控制越往前移越有意义。组织在成本发生前对成本水平进行预先控制目的是为成本发生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和输入,确保预期成本水平的实现。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预先控制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成本的天敌是成本发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预防成本发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应对成本进行预先控制,为成本发生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和输入。成本预先控制的内容通常包括产品成本设计、成本策划、制定成本目标和编制成本计划等活动。

●其他需要控制的成本通常是指产品成本以外的管理成本、研究和开发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后勤保障成本等,也包括产品成本中的质量成本控制。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要素条款对以下要素条款起指导作用:

――6.2产品成本设计

――6.3成本策划

――6.4成本动量标准

第6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记录控制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记录控制

标准条文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以提供为证实成本水平、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活动满足要求所需的证据。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对记录予以控制,并确保记录:

a)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和及时;

b)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c)标识完整和唯一;

d)有适宜的贮存环境、条件和方法;

e)得到适当的保护,防止损坏、泄露和丢失;

f)保存到规定的期限,并按规定要求进行处置。

对空白记录表格的控制,属文件控制范畴,应按4.3.3的要求进行控制。

目的和意图

为了控制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成本水平的证据,证实成本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成本水平满足要求,保持成本的可追溯性,本要素条款规定了对记录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记录(cca2101:2008标准第2.8.6条)是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记录是特殊类型的文件,是成本管理体系文件的一种,它致力于提供成本管理和成本水平符合要求以及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其本身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贮存在任何媒体上。记录表格就是记录信息的承载媒体。

注1:记录可用于为可追溯性提供文件,并提供验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证据。

注2:通常记录不需要控制版本,但记录表格需要控制版本。

●记录主要用于为可追溯性提供文件,并提供验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证据。成本方面的记录通常包括:与成本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如评审记录、成本放行记录、内部审核记录、业绩评价记录、培训记录、文件发放记录等;与成本水平有关的记录,如成本核算记录、成本报表、分析报告、会计凭证、会计帐册等。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以提供为证实成本水平、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活动满足要求所需的证据,保持成本方面的可追溯性(可以追溯成本的发生过程和历史情况)以及利用记录开展成本分析、预测和研究。

●记录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多媒体的。

●对于记录表格应该理解为依据性的文件,因为表格中各栏的填写要求是填表的依据;表格填写后应该理解为证据。成本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是指已形成(记载了活动事项和数据)的记录,而不是空表格。

●组织应按标准的要求编制、实施和保持《记录控制程序》,其内容可包括:记录控制的职责和权限、记录的分类和范围、记录的设计和审批、记录的填写和标识、记录的收集和整理、记录的归档和保存、记录的查阅和复制、记录的作废和处理等。组织应按程序的要求对成本管理体系所需的记录予以控制并确保记录:

a)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和及时;

――真实:记录的信息应反映客观事实、没有虚假成分,记录不得修改,但可勘误。

――准确:数据准确、语言准确、计量单位准确、标点符号准确、栏目填写准确。

――全面:记录的内容应全面(包括:所记录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及时:在过程中记录或事后及时记录,不能靠回忆来补记录。

b)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清晰:不能涂抹、不能弄脏、不能省略、不能修改、字迹工整、逻辑准确。

――识别:正确标识,并能正确识别。

――检索:检索迅速、准确、及时提供。

c)标识完整和唯一;

――记录名称、记录编号、用量序号等标识应完整,不可省略。

――记录标识应是唯一的。

d)有适宜的贮存环境、条件和方法;

――组织对已形成的成本记录在定期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应做到归档保存,并应满足文档和财务档案管理的要求。

――对已保存的记录应做到分类编目,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对记录的贮存应有适宜的环境以及保持防火、防潮、防霉变、防虫蛀等措施和条件。

e)得到适当的保护防止损坏、泄露和丢失;

记录在填写、使用和传递过程中应得到适当的保护,防止损坏和丢失,对有保密信息的记录还应防止保密信息的泄露。

f)保存到规定的期限,并按规定要求进行处置。

――组织为有效提供满足顾客、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成本管理体系中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并在保存期限内保护好记录。

――一般情况下与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有关记录的保存期限按体系规定执行;与成本核算有关的记录(包括财务凭证、帐册、报表等)的保存期限按会计制度或准则执行;有法律法规要求的记录其保存期限按法律法规要求执行;与顾客有关的记录其保存期限按顾客要求执行;与组织改善成本水平有关的记录(如成本动量、标准成本、预算等记录)可能需要永久保存。

●对空白记录表格的控制,属文件控制范畴,应按4.3.3的要求进行控制。

●记录和文件的区别(见下表):

记录和文件的区别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管理体系所有要素条款的实施和运行都有可能产生记录,以提供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成本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的证据。因此,所有要素条款都需要按本要素条款的要求对记录进行控制。

第7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术语和定义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术语和定义

标准条文

本标准采用了cca2101:2008《成本管理体系术语》、cca2103《成本管理团队要求》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项目”和“服务”。

目的和意图

明确了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中术语和定义的来源和惟一解释途径。

理解要点

●cca2102:2008标准采用了cca2101:2008《成本管理体系术语》和cca2103《成本管理团队要求》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

●从产品(cca2101:2008标准第2.5.2条)定义来看,过程的结果就是产品。产品可分为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或它们的组合,由此可见“服务”和“项目”属于“产品”的范畴。cca2102:2008标准中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和“项目”。

第8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提高成本因素改进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标准条文

组织应在成本设计、成本发生和成本管理体系过程中,持续、全面、系统和充分地识别并确定提高成本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成本改进方案消除这些提高成本因素,以持续改进成本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并规定提高成本因素控制的职责和权限以及过程要求,以确保提高成本因素得到识别、确定、核算、风险评价、报告、调查、处置和消除。

组织在确定提高成本因素时,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认可成本的合理性。

组织在建立成本目标时,应考虑这些提高成本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和控制的程度及其效果(见6.3.2)。

提高成本因素包括成本事件和不合格,但对不合格的控制组织应按8.6的要求进行。

为消除提高成本因素所策划和实施的成本改进方案应是文件化的,并确定:

a)预期的结果;

b)为实现预期所赋予的有关职能和各层次的职责和权限;

c)为实现预期所采取的改进措施、方法和时间表;

d)成本改进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和责任的追究。

成本改进方案在实施前应得到评审和批准,以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必要时,应针对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项目或运行条件的变化对成本改进方案进行修改或更新。

提高成本因素识别、确定、风险评价和改进方案实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组织成本管理的核心就是把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并保持已降低的成本水平。降低和保持成本水平的过程就是消除提高成本因素和发挥成本优势的过程。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优势是这些过程的前提和依据。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提高成本因素改进的方法和要求。

理解要点

●提高成本因素(cca2101:2008标准第2.2.1条)是提高成本的原因和条件。提高成本因素包括浪费源(提高成本的原因)和浪费(提高成本的条件)。

●浪费(cca2101:2008标准第2.2.2条)是指资源的非预期使用或使用和控制不当或没有节制(控制)或这些情况的组合。在没有数量基准的情况下,识别和确定浪费,与人的认识程度相关。浪费与系统状态相关,如汽车燃料的浪费可能与汽车本身的状态相关。浪费在过程中产生,如设计、采购、生产、安装、销售、服务等过程。

●浪费源(cca2101:2008标准第2.2.3条)是浪费的发生源。发生源是指产生浪费的根源,一般存在于组织的场所、设备、装备、活动、事件、人员的意识和行为等方面。

●浪费和浪费源是同时存在的,有浪费就有浪费源;反之,有浪费源就会产生浪费。所以,组织应同时对这两方面进行识别、确定、分析和控制。

●提高成本因素可能来自组织内部(如浪费行为),也可能来自组织外部(如供方提供产品的紧急涨价)。

●造成提高成本的原因和条件有人的因素(如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提高成本因素),也有物的因素(如因机器设备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提高成本因素)。人的因素通常被称为主观因素,物的因素通常被称为客观因素。对提高成本因素的性质,人们认识的角度或目的不同,其所属的类别也就不同。提高成本因素的类别一般有:

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人的因素/物的因素;

重要因素/一般因素;

定性因素/定量因素;

现存因素/潜在因素;

长期因素/短期因素;

一次性因素/经常性因素;

直接因素/间接因素;

固定因素/变动因素;

人为因素/自然因素;

预期因素/非预期因素;

连续性因素/非连续性因素;

循环性因素/非循环性因素;

技术性因素/非技术性因素;

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

区域性因素/非区域性因素;

季节性因素/非季节性因素;

可确定因素/不可确定因素;

可追溯因素/不可追溯因素;

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因素;

可发展因素/不可发展因素。

(不限于此)

理解上述分类有助于管理者:

提高对成本因素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开阔视野,确保提高成本因素得到全面、系统、充分和准确地识别和确定;

评价提高成本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程度(见3.5.6风险评价);

制定和实施《成本控制方案》,以消除或减少提高成本因素;

提高成本意识,更新成本理念。

●组织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应:

持续。作为活动应定期开展,持续地识别和确定。

全面。识别的范围应全面,不留盲区或死角。

系统。识别和确定组织所有过程中的提高成本因素。

充分。在持续、全面和系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找出提高成本因素。

●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经营决策;

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方法、时间和空间等资源;

产品实现、服务提供、管理与控制、后勤保障等过程;

质量、安全、环境、财务、市场等现状;

经营模式、运作方式、管理制度等机制;

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

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时机;

沟通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

●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现场勘察;

专题访谈;

散发调查表;

成本分析会;

头脑风暴法;

合理化建议;

数据分析(如:比较分析、动态分析等);

内部审核;

活动检查;

成本管理小组活动;

管理评审;

专家诊断。

(不限于此)

●组织应在成本设计、成本发生和成本管理体系过程中,持续、全面、系统和充分地识别并确定提高成本因素,并

采取有效的成本改进方案消除这些提高成本因素,以持续改进成本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组织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的方法应:

具有有效性。可以确保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优势得到识别和确定,并满足持续、全面、系统和充分的要求;

具有科学性。能够在识别和确定过程中去伪存真;

具有针对性。能够针对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优势的范围和性质进行识别和确定;

具有时效性。能够确保识别和确定的时效性;

具有主动性。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并规定提高成本因素控制的职责和权限以及过程要求,以确保提高成本因素得到识别、确定、核算、风险评价、报告、调查、处置和消除。

●组织在确定提高成本因素时,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认可成本的合理性。成本具有认可和不认可的特性。认可成本(cca2101:2008标准第2.2.4条)是指管理者最终认为应该发生的成本。不认可成本(cca2101:2008标准第2.2.5条)是指管理者最终认为不应该发生的成本。这种“认为”是对成本合理性的认识和判定,这种认识和判定体现在成本应不应该发生如果应该发生,那么应该发生多少应该由谁来发生应该何时发生应该在何地发生等方面,并受管理者认识程度的影响。“最终认为”是指发生成本以后的最终认可或不认可。组织在确定提高成本因素时应考虑成本的认可和不认可状态,认可成本不一定是合理的成本,不认可的成本一定是提高成本因素。一旦成本被认可,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认可成本的合理性和适宜性,防止认可成本给组织带来风险。

●组织在建立成本目标时,应考虑这些提高成本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和控制的程度及其效果(见6.3.2)。提高成本因素的存在影响组织的成本水平,组织应评价这些影响所带来的风险程度。组织在制定成本目标时应考虑这些风险和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的程度及效果,也就是说成本目标中应包括消除提高成本因素的目标。

●成本风险(cca2101:2008标准第2.3.2条)是指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带来的风险”有两个特性:一是可能性,是指所带来的风险的概率;二是严重性,是指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风险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总体反映。组织提高成本的情况是经常的、多方面的。所以,成本风险也是经常的存在的,也是多方面的。

●风险评价(cca2101:2008标准第2.3.4条)是指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成本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充分认识风险程度和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并通过权�来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以便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来消除降低现存的或潜在的成本风险。风险评价主要应针对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危险和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大小或严重程度。二是将风险与成本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其是否可以接受。

●提高成本因素的存在,能影响组织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目标的实现,组织应对这些影响所产生风险的程度进行评价,为制定和实施《成本改进方案》提供必要的输入,以确保控制、消除或降低成本风险和实现成本目标。

●提高成本因素的性质不同,所产生的风险程度也就不同,组织在设置风险级别时应考虑并确定经常性浪费和一次性浪费的严重程度,并对提高成本因素所浪费或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分级和排序。风险级别的设置组织应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规定。严重程度是指浪费或损失影响组织成本水平和成本目标实现的程度,对严重程度的评价和判定取决于管理者的认识程度。

●提高成本因素包括成本事件和不合格,但对不合格的控制组织应按8.6的要求进行。成本事件(cca2101:2008标准第2.条)是指导致或可能导致提高成本的重大情况。何为重大情况组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规定,如重大决策失误、大量资金沉淀、人身伤亡安全事故、环境事故、劳资纠纷、原材料紧急涨价和自然灾害等。成本事件的发生有的是人为的(如重大决策失误),有的是自然的(如自然灾害);有的来自于组织内部(如人身伤亡安全事故),有的来自组织外部(如原材料紧急涨价);有的是可预见的(如人身伤亡安全事故),有的是不可预见的(如有些自然灾害或战争)。认识这些性质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和预防成本事件的发生。成本事件本身是提高成本因素,当某些提高成本因素被管理者认为或判定为重大的提高成本情况时,这些提高成本因素应上升为成本事件来进行控制。

●为消除提高成本因素所策划和实施的成本改进方案应是文件化的,并确定:

a)预期的结果;

b)为实现预期所赋予的有关职能和各层次的职责和权限;

c)为实现预期所采取的改进措施、方法和时间表;

d)成本改进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和责任的追究。

●成本改进方案(cca2101:2008标准第2.8.5条)是指为消除提高成本因素和发挥成本优势所采取的措施的文件。其目的就是消除提高成本因素和发挥成本优势,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改进方案是成本策划的结果,应针对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优势逐一制定。

●组织在策划和制定成本改进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优势的性质;提高成本因素的风险程度和成本优势的利益程度;成本方针和目标的要求;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影响程度;人员素质情况和履行控制职责的难度;改进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时机;持续改进活动;实施和实现成本改进方案所需资源的提供。

●成本改进方案在实施前应得到评审和批准,以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必要时,应针对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项目或运行条件的变化对成本改进方案进行修改或更新。

●提高成本因素识别、确定、风险评价和改进方案实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 成本控制方案和纠正措施的区别(见下表)

成本改进方案和纠正措施的区别

成本改进方案

纠正措施

概念

活动时机

目的

对象

依据

工作重点

活动

活动时间

结果

逻辑关系

执行人员

为消除提高成本因素和发挥成本优势所采取的措施。

识别和确定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优势之后

消除或减少提高成本因素和发挥成本优势

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优势

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优势报告或清单

改善成本水平。主要是处置

改善成本水平(降低成本)

较长

降低成本

成本改进方案包含纠正措施

成本工程师和管理人员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不合格发生之后

消除实际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实际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报告

改善成本管理水平。主要是分析原因

改善管理水平

较短

不再发生不合格

纠正措施不包含成本改进方案

责任人员和管理人员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第9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职责和权限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职责和权限

标准条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的各职能和层次以及对成本有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核算和验证工作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理解、沟通和履行。

目的和意图

为了在成本和成本管理方面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和协调工作,以便有效地运行和保持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成本目标,本要素条款规定了职责和权限的要求。

理解要点

●最高管理者应规定组织各职能(与成本和成本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如生产主管部门、财务主管部门和采购主管部门等)和层次(与成本和成本管理有关的层次,如公司、工厂、车间和班组等)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规定对成本有影响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对成本有影响的人员包括:

――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是指能代表组织立法和检查执法情况的人员。如: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部门经理和部门职能人员等。

――执行人员。执行人员是指不能代表组织立法,只是执行文件的人员。如:设计人员、采购人员和操作人员等。

――核算人员。核算人员是指从事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等核算工作的人员。

――验证人员。验证人员是指从事判定成本和成本管理有效性的工作的人员。如:成本管理体系审核人员、审计人员、检查人员和计量人员等。

上述人员往往具有独立行使职权的功能。组织各职能和层次内的岗位和编制设置的确定(定岗定编),是规定各类人员职责和权限的基础和依据。

●各职能、层次和各类人员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应尽可能充分,不留盲点和死角。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应形成文件,并予以保持。已规定的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得到理解、沟通和履行。

●对已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沟通是为了:

――使各职能、层次和各类人员了解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能;

――使各职能、层次和各类人员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成本和成本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明确与其他职能、层次和人员的相互关系;

――明确各项活动间的接口;

――成本和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对已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沟通的方式可以是会议、培训、文件或口头传达等。

●落实职责和权限的基本原则:

――谁的“孩子”谁抱走;

――谁的“山头”谁来守。

●组织可采用成本考核、成本否决或成本激励等手段来确保职责和权限得到充分履行。

●成本管理职责涉及成本管理体系全部要素,通常包括:

――制定和实施成本战略和实现成本战略规划;

――制定和实施成本方针和成本目标;

――规定和落实成本职责和权限;

――改善或保持成本水平的策划;

――作业管理和作业流程的策划;

――文件和记录;

――建立和实施成本动量标准、标准成本、制度、方法等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编制和实施资源预算和成本计划;

――按照成本计划的要求采取作业技术和活动;

――根据成本损失的程度系统地、连续地应用控制方法,在为组织增加更多的效益方面改进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尽可能地控制成本风险、降低成本,节省资源,使利润最大化,以满足组织和顾客的期望;

――开展成本核算,测量成本水平;

――成本培训和教育;

――成本放行;

――实施成本检查(审核、审计)、体系审核、业绩评价、成本分析和持续改进;

――实行成本否决和激励。

(不限于此)

上述这些职责的落实,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来推动,实施和履行这些职责涉及组织的全体人员。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职责和权限涉及所有其他的要素条款,是实施所有要素条款的根本保证。

第10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业绩评价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业绩评价

9.4成本业绩评价

标准条文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评价,以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内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应确保收集到以下必要信息为最高管理者进行业绩评价提供输入:

a)成本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b)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

c)成本动量和作业标准的准确程度;

d)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e)成本分析的结果;

f)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及改进的机会;

g)以往业绩评价的跟踪措施;

h)可能影响成本管理体系策划的变更;

i)成本风险;

j)供方的成本保证能力以及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

k)顾客反馈等外部成本信息;

l)改进的建议。

业绩评价的输出应包括资源需求、成本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成本发生过程的改进、成本水平的改进、成本战略方针和目标以及其他要素改进的决策。

组织应对业绩评价输出的改进决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案(包括: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和成本改进方案),并实施、跟踪和验证这些措施和方案,以满足最高管理者对成本改进要求。

业绩评价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业绩评价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就成本管理体系的现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成本战略方针和成本目标的贯彻落实及实现情况进行正式的评价,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评价活动来总结成本管理体系的业绩,并从当前业绩上考虑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同时还应考虑任何可能改进的机会,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组织在市场中所处地位及竞争对手的业绩予以评价,从而找出自身的改进方向。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业绩评价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业绩(cca2101:2008标准第2.6.23条)是指满足要求的程度。业绩通常包括:成本管理体系业绩和成本水平业绩。成本管理体系业绩决定成本水平业绩;成本水平业绩是成本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和体现。

●业绩评价(cca2101:2008标准第2.6.18条)是指最高管理者为评定成本管理体系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业绩评价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评价活动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主持,并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如遇下列情况时,可由最高管理者决定增加评价的频次:

――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

――新技术的出现;

――成本概念或管理模式发生变化;

――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发生变化;

――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不限于此)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对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评价,以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内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应确保收集到以下必要信息为最高管理者进行业绩评价提供输入:

a)成本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b)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

c)成本动量和作业标准的准确程度;

d)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e)成本分析的结果;

f)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及改进的机会;

g)以往业绩评价的跟踪措施;

h)可能影响成本管理体系策划的变更;

i)成本风险;

j)供方的成本保证能力以及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

k)顾客反馈等外部成本信息;

l)改进的建议。

●业绩评价的输出应包括资源需求、成本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成本发生过程的改进、成本水平的改进、成本战略方针和目标以及其他要素改进的决策。

●组织应对业绩评价输出的改进决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案(包括: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和成本改进方案),并实施、跟踪和验证这些措施和方案,以满足最高管理者对成本改进要求。

●业绩评价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业绩评价和内部审核的区别(见下表)

业绩评价和内部审核的区别

内部审核 业绩评价 目的 ―― 依据 ―― 性质 使用 执行人员

检查和评价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体系标准、成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其他控制文件

检查活动

频次较多

审核组(内审员)

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业绩、现状和环境的持续的适宜性

顾客及相关方的期望、体系审核的结果、成本报告

评价活动

频次较少

最高管理者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业绩评价涉及所有其他要素条款,是对其他要素条款实施的适宜性、符合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第1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输入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产品成本设计输入

6.2.3产品成本设计输入

标准条文

组织应确定与产品成本水平要求以及决定、驱动和影响产品成本水平有关的输入,这些输入应包括:

a)预期的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

b)动态的价格信息;

c)成本战略实现规划(见5.3);

d)组织的系统状态和可降低成本的条件;

e)成功的低成本方案和惯例;

f)适用的质量、安全和环境要求;

g)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h)成本核算的要求;

i)产品成本设计所需的其他要求。

组织应保持输入的记录(见4.3.4),并确保这些输入在充分性和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见4.3.3)。

目的和意图

正确地确定产品成本设计输入是保证产品成本设计质量的必要前提和验证设计输出的重要依据。本要素条款给出了产品成本设计输入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产品成本设计输入基于产品要求和预期的产品成本目标。产品要求着重于描述预期的产品功能和使用要求;产品成本目标则是满足产品要求的期望成本。产品成本设计输入是进一步将产品和成本这两部分要求转化为对成本动量的要求。

●组织应确定与产品成本水平要求以及决定、驱动和影响产品成本水平有关的输入,这些输入应包括:

a)预期的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

b)动态的价格信息;

c)成本战略实现规划(见5.3);

d)组织的系统状态和可降低成本的条件;

e)成功的低成本方案和惯例;

f)适用的质量、安全和环境要求;

g)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h)成本核算的要求;

i)产品成本设计所需的其他要求。

●产品成本设计输入确定后应予以记录,组织应保持这些输入的记录(见4.3.4)。组织应评审所有与产品和产品成本水平要求有关的输入。评审中应特别注意那些不完整的、含糊或矛盾的要求,并确保这些输入信息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产品成本设计输入是产品成本设计输出的前提和条件。

第1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预防和纠正措施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预防和纠正措施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标准条文

组织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确定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

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或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并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d)验证和确认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评价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见9.4)。

为消除潜在或实际不合格原因而采取的任何预防或纠正措施,应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相适应。

组织应识别和实施因预防或纠正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文件的更改。

由预防或纠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制定和实施预防和纠正措施是预防和消除潜在不符合或不符合原因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发生和重复发生。本要素条款给出了预防和纠正措施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预防措施(cca2101:2008标准第2.13.6条)是指为消除潜在不符合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一个潜在不符合可能存在多个原因,采取预防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预防潜在不符合的发生。预防措施的对象是潜在不合格。就成本管理体系而言,组织应对体系活动和成本水平等潜在不合格、潜在的成本事件以及潜在的提高成本因素均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其原因,并防止其发生。成本管理体系中对预防措施提出了基本要求,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也是组织成本管理体系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以及防患未然的需要,是降低和控制成本,满足管理者、顾客、相关方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组织采取预防措施的前提是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和潜在的成本事件。一般情况下组织在成本方面的潜在问题是很多的,对此,组织应充分识别和确定,并确保采取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减少或消除因潜在不合格和潜在成本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浪费或损失,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纠正措施(cca2101:2008标准第2.13.4条)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一个不符合可能存在多个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再发生。成本管理体系同其他管理体系一样对未满足要求所导致的不合格(不符合)均应采取纠正措施。就成本管理体系而言,组织应对体系活动和成本水平等不合格、成本事件以及提高成本因素均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其原因,并防止再发生。成本管理体系中对纠正措施提出了基本要求,这是组织成本管理体系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降低和控制成本,满足管理者、顾客、相关方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见下表)

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

纠正

纠正措施

目的

实质

结果

工作重点

工作顺序

消除实际不合格

消除现象(治标)

不合格可能会再次发生

处置

消除实际不合格原因

消除原因(治本)

不合格不再发生

分析原因

●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是有区别的(见下表)

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区别

纠正措施

预防措施

活动时机

目的

___

对象

依据

___

活动时间

结果

执行人员

不合格发生之后

消除实际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实际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报告

___

较短

不再发生不合格

责任人员

不合格发生之前

消除潜在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潜在不合格原因

数据分析的结果、评审结果、成本记录

较长

不发生不合格

管理人员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确定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

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或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并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d)验证和确认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评价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见9.4)。

●已发生的或潜在的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可能来自:领导不重视;人员缺乏成本意识和责任感;成本发生过程失控;未严格执行文件或程序和文件规定不当;缺少程序和文件或使用文件不当;计划安排不当;职责和权限分配不当、规定不清楚或未履行其职责和权限;缺乏培训;严重缺少资源;对供方控制不当或失控;审核、检查和监督不够,考核不严,赏罚不明等方面。

●制定预防措施应针对潜在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制定时应根据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优先顺序,必要时应考虑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研究潜在事件和不符合的发展趋势,防止发生事件和不符合,确定相关责任部门和活动接口,对较长时期的预防措施应安排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制定纠正措施应针对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研究事件和不符合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应确定相关责任部门和活动接口,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按规定的时限完成。

●为消除潜在或实际不合格原因而采取的任何预防或纠正措施,应评价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相适应。

●组织应识别和实施因预防或纠正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文件的更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和成本水平文件的不适宜可能导致产生不合格的

原因。因此,组织在制定和实施预防和纠正措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对这些文件的更改,组织应识别这些文件的更改需求,并按4.3.3的要求进行控制。

●由预防或纠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持续改进标准解释(十二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持续改进9.3持续改进9.3.1总则标准条文组织应持续改进成本动量、成本水平、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有效性。目的和意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专题

相关成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