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管理标准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责任成本标准解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11-20 查看人数:98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责任成本标准解释

第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责任成本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责任成本

标准条文

最高管理者和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应确保组织的各职能和层次以及各类人员的责任成本得到规定,以明确他们应负有的成本责任。

责任成本应:

a)是责任者的可控成本;

b)得到评审、批准和更新(见4.3.3);

c)作为规定成本放行职责的输入和依据(见4.4.2);

d)作为制定业绩评价和成本考核指标的输入和依据(见9.4和9.5)。

目的和意图

责任成本(cca2101:2008标准第2.1.9条)是指以责任部门或单位或个人为对象所归集的可控成本。落实好责任成本是成本管理的关键。落实责任成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成本方面能够明确责任,让组织所有的可控成本都有责任者来负责控制,并承担相应的成本责任,以增强责任者对成本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控制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为实现成本目标做出贡献。本要素条款规定了责任成本的要求。

理解要点

●最高管理者和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应确保组织的各职能和层次以及各类人员的责任成本进行规定,并形成文件,以明确他们应负有的成本责任。

●落实责任成本的原则是谁发生的成本,就是谁的责任成本;下级发生的成本,是上级的责任成本;在单位内发生的成本,是该单位和其领导的责任成本;某一职能内发生的成本,是该职能部门和其领导的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应:

a)是责任者的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cca2101:2008标准第2.2.8条)是指组织或个人可以控制的成本。可以控制的成本通常是指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和能施加影响的成本。

――责任者可以是单位或部门或个人。

b)得到评审、批准和更新(见4.3.3);

――对责任成本的规定形成文件后,应组织评审,并确保所发现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再报相关领导批准后执行。

――责任成本在执行过程中若发现问题或不适宜时应进行修改或调整,必要时进行更新。

c)作为规定成本放行职责的输入和依据(见4.4.2);

――责任成本的责任者一般都具有成本放行职能,因此对这些部门、单位或人员应规定成本放行的职责。

――责任成本应与成本放行相接口,确保成本责任和放行权限相匹配。

d)作为制定业绩评价和成本考核指标的输入和依据(见9.4和9.5)。

没有业绩评价和考核,落实责任成本就成了空谈。为此,对责任成本组织应转化为业绩评价和成本考核指标进行考核,这就需要责任成本规定后应与业绩评价和考核指标进行接口,并输入相关信息,是使考核依据充分。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责任成本是实施一下要素条款的根本保证:

――4.4.2职责和权限;

――4.5.2人力资源;

――4.7.2运行要求;

――4.7.3信息和沟通;

――6.2产品成本设计;

――6.3.2成本目标;

――6.3.3成本计划;

――6.4成本动量标准;

――7.2.2流程和作业标准;

――7.2.3成本动量装置控制;

――7.3资源预算控制;

――7.4成本放行控制;

――7.5成本风险控制;

――7.6供方成本控制;

――8.2成本发生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3.2成本核算;

――8.4成本管理体系审核;

――8.5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

――8.6不合格控制;

――9.2成本分析;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9.4成本业绩评价;

――9.5成本否决和激励。

第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核算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核算

8.3.2成本核算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成本核算过程进行策划,并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应包括:

a)成本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b)成本计划实施结果的测量;

c)产品成本设计结果的测量(见6.2.4);

d)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的测量(见9.3.3);

e)成本改善方案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的测量(见9.3.3和9.3.2)。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和实施成本核算的策划、原则、范围、内容、时机、频次、方法、所依据的准则、计算口径、计算公式、职责和权限以及记录、报告和评审所需的控制。

为确保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满足要求,当成本核算的结果判定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见9.3.2)。

由核算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对成本控制的业绩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核算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成本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2条)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做好计算成本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建立并严格执行材料的计量、检验、领发料、盘点、退库等制度;建立健全原材料、燃料、动力、工时等消耗定额;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成本核算的组织方式。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真实反映成本水平,并对成本控制的业绩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

●组织应对成本核算过程进行策划,并采用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应包括:

a)成本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b)成本计划实施结果的测量;

c)产品成本设计结果的测量(见6.2.4);

d)提高成本因素所产生的浪费和损失的测量(见9.3.3);

e)成本改善方案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的测量(见9.3.3和9.3.2

●组织应采用以下核算方式对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测量:

――业务核算。业务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4条)是指在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从业务技术的角度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对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需要多少套工作服进行核算,对销售人员一年打了多少个销售电话进行核算等。业务核算一般由主管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业务核算通常采用实物量为计算单位。

――统计核算。统计核算(cca2101:2008标准第2.11.5条)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的工作服消耗量占全公司工作服消耗量的比重,销售人员打电话的数量占全公司电话数量的比重等。统计核算一般由主管统计工作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统计核算通常采用实物量和价值量为计算单位。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cca2101:2006标准第2.11.3条)是指在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通过会计的方法进行定量考核和计算的过程。如对钢铁公司炉前工人一年消耗了多少钱的工作服进行核算,对销售人员一年打了多少钱的销售电话进行核算等。会计核算一般由财务会计部门或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主要以货币为计算单位。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和实施成本核算的策划、原则、范围、内容、时机、频次、方法、所依据的准则、计算口径、计算公式、职责和权限以及记录、报告和评审所需的控制。并按规定的要求和遵循成本核算原则实施成本核算,以确保成本核算过程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

●为确保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满足要求,当成本核算的结果判定成本水平和成本控制业绩未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见9.3.2)。

●由核算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除职能基础成本核算(传统核算)外,还包括abc作业成本法和sc标准成本法等核算方法,组织应根据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成本核算方法,在选择核算方法时应注意实施的复杂程度和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是否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如国内和国际会计准则等)要求。当组织改变成本核算的方法时应相应修改《成本核算控制程序》的内容,防止成本核算过程失去控制。如需要时,组织成本核算方法的改变还应得到税务部门的书面批准,以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采用成本核算软件进行成本电算化的组织应对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进行确认,确保其能力满足要求,保证成本核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组织应具备一定的成本道德,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确保成本数据的客观和准确。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核算为以下要素条款提供成本测量信息:

――4.7.2运行要求;

――4.7.3信息和沟通;

――6.2产品成本设计;

――6.3.2成本目标;

――6.3.3成本计划;

――8.4成本管理体系审核;

――8.6不合格控制;

――9.2成本分析;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9.3.3提高成本因素改进;

――9.4成本业绩评价;

――9.5成本否决和激励。

第3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业绩评价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业绩评价

9.4成本业绩评价

标准条文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评价,以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内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应确保收集到以下必要信息为最高管理者进行业绩评价提供输入:

a)成本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b)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

c)成本动量和作业标准的准确程度;

d)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e)成本分析的结果;

f)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及改进的机会;

g)以往业绩评价的跟踪措施;

h)可能影响成本管理体系策划的变更;

i)成本风险;

j)供方的成本保证能力以及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

k)顾客反馈等外部成本信息;

l)改进的建议。

业绩评价的输出应包括资源需求、成本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成本发生过程的改进、成本水平的改进、成本战略方针和目标以及其他要素改进的决策。

组织应对业绩评价输出的改进决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案(包括: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和成本改进方案),并实施、跟踪和验证这些措施和方案,以满足最高管理者对成本改进要求。

业绩评价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业绩评价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就成本管理体系的现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成本战略方针和成本目标的贯彻落实及实现情况进行正式的评价,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评价活动来总结成本管理体系的业绩,并从当前业绩上考虑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同时还应考虑任何可能改进的机会,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组织在市场中所处地位及竞争对手的业绩予以评价,从而找出自身的改进方向。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业绩评价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业绩(cca2101:2008标准第2.6.23条)是指满足要求的程度。业绩通常包括:成本管理体系业绩和成本水平业绩。成本管理体系业绩决定成本水平业绩;成本水平业绩是成本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和体现。

●业绩评价(cca2101:2008标准第2.6.18条)是指最高管理者为评定成本管理体系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业绩评价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评价活动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主持,并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如遇下列情况时,可由最高管理者决定增加评价的频次:

――国家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

――新技术的出现;

――成本概念或管理模式发生变化;

――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发生变化;

――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不限于此)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对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的业绩进行评价,以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内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应确保收集到以下必要信息为最高管理者进行业绩评价提供输入:

a)成本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b)成本目标的实现情况;

c)成本动量和作业标准的准确程度;

d)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e)成本分析的结果;

f)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及改进的机会;

g)以往业绩评价的跟踪措施;

h)可能影响成本管理体系策划的变更;

i)成本风险;

j)供方的成本保证能力以及产品成本和价格水平;

k)顾客反馈等外部成本信息;

l)改进的建议。

●业绩评价的输出应包括资源需求、成本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成本发生过程的改进、成本水平的改进、成本战略方针和目标以及其他要素改进的决策。

●组织应对业绩评价输出的改进决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案(包括: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和成本改进方案),并实施、跟踪和验证这些措施和方案,以满足最高管理者对成本改进要求。

●业绩评价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业绩评价和内部审核的区别(见下表)

业绩评价和内部审核的区别

内部审核 业绩评价 目的 ―― 依据 ―― 性质 使用 执行人员

检查和评价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体系标准、成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其他控制文件

检查活动

频次较多

审核组(内审员)

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业绩、现状和环境的持续的适宜性

顾客及相关方的期望、体系审核的结果、成本报告

评价活动

频次较少

最高管理者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业绩评价涉及所有其他要素条款,是对其他要素条款实施的适宜性、符合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第4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成本管理体系运行

4.7.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按成本管理体系策划(见4.6)输出的结果,持续有效地实施和运行成本管理体系,以确保成本管理体系活动和成本发生过程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见4.7.2和7.1)。

目的和意图

本要素条款规定了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按成本管理体系策划(见4.6)输出的结果,持续有效地实施和运行成本管理体系,并对成本管理体系运行实施控制。

●组织成本战略方针和成本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来保证的。因此,组织应对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予以控制。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识别和确定与成本控制和成本保证有关的活动;

――对这些活动应进行策划,并确保这些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成本控制(cca2101:2008标准第2.6.10条)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成本要求。

●成本保证(cca2101:2008标准第2.6.13条)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满足成本要求的信任。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管理体系运行涉及所有要素条款,是体系所有要素有效运行的保证。

第5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文件控制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文件控制

标准条文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对成本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予以控制,并确保:

a)文件在发布前得到评审和批准,并确认其适宜性、可行性和充分性;

b)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识别、获得和使用现行文件的最新版本;

d)从使用处及时收回作废和/或失效的文件,防止这些文件的非预期使用,需要保留这些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e)对需要保密的成本水平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并规定这些文件的保密要求;

f)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分发到使用处。

目的和意图

成本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重点是让所有执行文件的部门和人员都能确保使用现行有效版本的成本管理体系文件,以防止误用作废和/或失效的文件。本要素条款规定了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文件控制是指对文件的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更新、再次批准、标识、回收和作废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文件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因为,文件是成本管理体系活动的依据,如果管理者在从事成本管理工作或开展成本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用错了文件(依据错了),那么这些工作或活动就一定错了。所以,组织必须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当空白的记录表格未填写时,表格栏是填写表格的依据,是一般的文件;当记录表格被填写后,作为证明活动过程或结果的证据时,是记录的范畴。作为记录应按4.3.4记录控制的要求予以控制。

●按本标准的要求,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控制程序》,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予以控制。《文件控制程序》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文件控制的目的、文件控制的范围、文件控制的职责和权限、文件的标识、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复制、归档、借阅等要求以及文件的修改或更新、文件的作废与换版、文件的日常管理、外来文件的控制等(需要时)。(不限于此)

●对成本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的控制,组织应确保:

a)文件在发布前得到评审和批准,并确认其适宜性、可行性和充分性;

――为什么文件在发布前要得到评审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评审的目的就是集思广益找问题、堵漏洞,使文件更充分、更适合于组织的实际情况,为领导批准发布文件提供条件。通过对文件的评审,可以使参加评审的人员加深对文件的理解,达成共识,便于文件的贯彻执行。

――文件评审的方式可分为:会议评审、会签评审、起草人自审三种情况。

――为什么文件在发布前要得到批准组织采用批准的形式使成本管理体系文件生效(有效)。因此,文件批准的目的就是使文件生效,未经批准的文件属于无效文件。授权人员在批准文件过程中可以对该文件进行发布前的最后审查把关,并以批准的形式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文件被批准是权威性的具体体现,可以强制文件的贯彻执行,用批准的形式还可以分清和追溯发布文件的责任人。确认文件得到批准的形式按照国际惯例就是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如果在文件中看不到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就可以认为该文件未被批准,属无效文件。而在我国的组织中文件经常是以盖公章的形式进行批准(如“红头”文件),往往看不到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这样就需要追溯和确认其文件的底稿,验证其是否经过了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如果追溯不到授权人员的亲笔签字,就应视为其文件未被批准。

――文件批准的方式是授权人员手签。

――文件评审和批准的重要性是确保其充分性(完整、全面、系统、不遗漏)与适宜性(适合于组织的实际情况,并具有可操作性和易操作性)。

b)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文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充分或不适宜等问题,通过定期评审的方式以发现并消除这些问题。

――必要时(如果文件存在的问题较多或不适用时,也就是说不对文件进行修改或更新就会影响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时)应修改或更新文件。

――对已修改或更新的文件应再次得到批准(持续使文件有效)。

――对文件的修改应由原审批部门或批准人进行审批。若改变原审批部门或批准人时,必须获得原审批的背景资料。

――对文件的修改或更新,应明确其原因、方式、步骤、内容和性质,并保持记录。

c)识别、获得和使用现行文件的最新版本;

――所有使用文件的场所或工作人员必须得到文件(将文件发放至使用处或向文件主管部门索取)。

――必须得到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

――文件的版号和修改号是识别文件的现行版本和现行修订状态的标识,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标识方式(如“a/0”为a版第0次修改)对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进行识别,以确保获得文件的现行版本。文件的版号和修改号标识应得到控制,在对文件进行更改或更新时应相应改变其原有的版号和修改号,以体现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否则标识将失去意义,无法识别。

――可采用《现行受控文件清单》的方式对文件的现行版本进行控制。组织为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除了正确地制定《文件编号规则》和实施唯一性标识外,还应编制和定期公布《现行受控文件清单》,并在清单中标明现行修订状态(有效版本的修改号),以便文件使用人能及时识别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和确保使用清单中所规定的文件,达到防止误用文件的目的。

――要求现行版本的目的是防止使用失效版本的文件,使活动的依据产生错误。

――保持文件发放或文件领用的记录,记录中应体现文件名称、文件编号、版号/修改号、分发号、领用人签字、发放时间等信息。

d)从使用处及时收回作废和/或失效的文件,防止这些文件的非预期使用,需要保留这些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按文件的发放记录或文件使用记录第一时间收回作废文件。

――确保文件持有人使用唯一(分发号)的有效文件,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当作废文件需要保留时,应采用加盖“作废保留文件”印章的形式进行标识,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对作废保留文件只能用于追溯历史情况和在研究、策划和制定有关文件时的参考,不得用于指导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和成本水平的实现

e)对需要保密的成本水平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并规定这些文件

的保密要求;

――由于竞争的需要,组织的许多成本管理体系文件需要保密,通常情况下这些需要保密的文件都是与成本水平有关的文件,如成本目标、成本动量标准、标准成本、成本计划等。

――组织应对需要保密的文件提出保密的要求,作出规定,并按规定对这些文件进行保密的标识和管理,以防止保密信息的泄露。

f)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分发到使用处。

――外来文件是指组织应执行或参照执行的来自组织外部的文件。如与成本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国际、国家、行业、协会和地方标准等)、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文件、行业协会的管理文件、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文件、顾客提供的规范性文件、供方提供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相关方提供的文件等。

――组织应对这些外来文件进行识别,控制其分发范围,跟踪修订状态,并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第6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策划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策划

6.3成本策划

6.3.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对设计输出的成本水平的实现过程进行策划,并确定:

a)成本目标和成本计划;

b)如何实现成本目标的过程和途径;

c)为实现成本水平要求所需的文件、方法和资源;

d)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过程;

e)成本水平的改进过程;

f)为证实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策划时应识别成本指标间的经济关系和逻辑关系,并确保这些关系的正确性。

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见4.3.3)。

由策划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成本策划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成本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提供相关资源以实现成本目标。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目标的总体要求,其目的是使组织通过策划活动来保证预期的成本水平的实现。

理解要点

●成本策划包括成本管理体系策划和成本水平策划两个部分,成本管理体系策划(见4.6),本要素条款主要是对成本水平策划的控制。

● 成本水平策划的内容一般包括如何制定、执行和考核动量标准或标准成本的策划;如何建立、执行和检查资源预算的策划;如何编制、执行和检查成本计划的策划;如何降低和保持成本水平的策划;如何分析和评价成本水平的策划等(不限于此)。

●科学合理的成本水平是设计出来的,如何实现设计输出的成本水平,是成本策划的主要任务。因此,组织应对设计输出的成本水平的实现过程进行策划,并确定:

a)成本目标(见6.3.2和成本计划(见6.3.6);

――成本目标包含目标成本的概念,即某项成本的目标成本。对目标成本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实际成本来确定目标;二是先确定目标,之后再按目标要求进行成本设计。本标准倡导并支持第二种方法。

――成本计划是实现成本目标的手段和保证,通常情况下一个较长时期成本目标需要通过阶段性的成本计划来实施。

b)如何实现成本目标的过程和途径;

c)为实现预期的成本水平要求所需的文件、方法和资源;

d)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过程;

e)成本水平的改进过程;

f)为证实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组织在进行成本策划时应识别、确定和处理好成本指标间的经济关系和逻辑关系,并确保这些关系的正确性。

●成本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见4.3.3)。

●由成本策划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以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策划是以下要素条款有效实施的重要的输入:

――6.3.2成本目标;

――6.3.3成本计划;

――6.4成本动量标准;

――8.3成本水平的监视和测量;

――9.2成本分析;

――9.3持续改进。

第7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成本否决和激励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否决和激励

9.5成本否决和激励

标准条文

组织应建立适宜的成本否决和激励机制,以支持成本管理体系、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应制定、执行和保持文件化的成本否决和激励方案,并确保:

a)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履行;

b)成本否决和激励的范围、内容、时机、方式、方法、条件、程序和准则得到规定和实施。

目的和意图

成本否决和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支持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以及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体现成本管理在组织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提高组织全体人员的成本意识和成本控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否决和激励的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适宜的成本否决和激励机制,以支持成本管理体系、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水平的持续改进。应制定、执行和保持文件化的成本否决和激励方案,并确保:

a)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履行;

b)成本否决和激励的范围、内容、时机、方式、方法、条件、程序和准则得到规定和实施。

●成本否决(cca2101:2008标准第2.6.21条)是指用成本控制和降低成本的非预期结果来否定其他方面的业绩。成本否决是组织深化成本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行成本否决以成本作为组织业绩的最终评价指标是组织强化成本控制的一种管理机制。组织实行成本否决的实质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效益说话;成本否决的指导思想就是讲求代价,效益第一。任何工作或活动都不能脱离成本和效益这个纲。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提高成本、损失效益,即使在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也是违背组织最终目的的,是不可取的。组织实行成本否决有利于促进成本管理工作,提高人员的成本意识和对成本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控制成本、降低成本,实现成本目标和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否决的内容通常应体现在成本管理制度中,应按制度规定实施考核,并保持透明、坚定和一视同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和公开,这样才能达到成本否决的促进作用和效果。

●一般情况下“非预期结果”指的是:未实现成本目标、未控制和消除提高成本因素、未实现成本计划、超出动量标准、超出资源预算等(不限于此)。

●成本激励(cca2101:2008标准第2.6.22条)是指激发和鼓励成本改进的手段。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成本否决和激励涉及所有其他体系要素条款,是保证、支持和促进成本管理体系所有要素条款有效实施的活动。

第8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应用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应用

标准条文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本标准可作为组织成本管理的依据和最高管理者评价组织成本管理业绩的依据。同时也是第三方审核评价组织成本管理能力的依据。

本标准也适用于需要向顾客提供成本和成本管理能力信任的组织。

目的和意图

明确了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适用范围和用途。

理解要点

●cca2102:2008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都是通用的,不针对某一具体行业,适用于各种类型(如: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不同规模(如:员工的多少、产值的高低、占地和建筑面积的大小)和提供不同产品(如: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的组织。

●cca2102:2008标准可作为组织向其内部(如:董事会、最高管理者)和外部(如:顾客、相关方)证实成本管理能力和业绩的依据。同时,也是第三方(如:cca中国成本协会)审核评价组织成本管理能力的依据。组织可将本标准视为内部和外部在成本管理方面对组织提出的系统要求。

●当顾客对产品成本有要求时,组织为提供信任可以采用本标准向顾客证实自己满足产品成本要求的能力。

第9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预防和纠正措施标准解释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预防和纠正措施

9.3.2预防和纠正措施

标准条文

组织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确定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

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或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并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d)验证和确认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评价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见9.4)。

为消除潜在或实际不合格原因而采取的任何预防或纠正措施,应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相适应。

组织应识别和实施因预防或纠正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文件的更改。

由预防或纠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制定和实施预防和纠正措施是预防和消除潜在不符合或不符合原因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不合格的发生和重复发生。本要素条款给出了预防和纠正措施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点

●组织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预防措施(cca2101:2008标准第2.13.6条)是指为消除潜在不符合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一个潜在不符合可能存在多个原因,采取预防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预防潜在不符合的发生。预防措施的对象是潜在不合格。就成本管理体系而言,组织应对体系活动和成本水平等潜在不合格、潜在的成本事件以及潜在的提高成本因素均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其原因,并防止其发生。成本管理体系中对预防措施提出了基本要求,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也是组织成本管理体系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以及防患未然的需要,是降低和控制成本,满足管理者、顾客、相关方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组织采取预防措施的前提是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和潜在的成本事件。一般情况下组织在成本方面的潜在问题是很多的,对此,组织应充分识别和确定,并确保采取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减少或消除因潜在不合格和潜在成本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浪费或损失,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纠正措施(cca2101:2008标准第2.13.4条)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一个不符合可能存在多个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再发生。成本管理体系同其他管理体系一样对未满足要求所导致的不合格(不符合)均应采取纠正措施。就成本管理体系而言,组织应对体系活动和成本水平等不合格、成本事件以及提高成本因素均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其原因,并防止再发生。成本管理体系中对纠正措施提出了基本要求,这是组织成本管理体系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降低和控制成本,满足管理者、顾客、相关方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见下表)

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

纠正

纠正措施

目的

实质

结果

工作重点

工作顺序

消除实际不合格

消除现象(治标)

不合格可能会再次发生

处置

消除实际不合格原因

消除原因(治本)

不合格不再发生

分析原因

●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是有区别的(见下表)

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区别

纠正措施

预防措施

活动时机

目的

___

对象

依据

___

活动时间

结果

执行人员

不合格发生之后

消除实际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实际不合格原因

不合格报告

___

较短

不再发生不合格

责任人员

不合格发生之前

消除潜在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潜在不合格原因

数据分析的结果、评审结果、成本记录

较长

不发生不合格

管理人员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确定潜在不合格或不合格的原因;

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或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并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d)验证和确认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评价所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见9.4)。

●已发生的或潜在的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可能来自:领导不重视;人员缺乏成本意识和责任感;成本发生过程失控;未严格执行文件或程序和文件规定不当;缺少程序和文件或使用文件不当;计划安排不当;职责和权限分配不当、规定不清楚或未履行其职责和权限;缺乏培训;严重缺少资源;对供方控制不当或失控;审核、检查和监督不够,考核不严,赏罚不明等方面。

●制定预防措施应针对潜在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制定时应根据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优先顺序,必要时应考虑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参加,研究潜在事件和不符合的发展趋势,防止发生事件和不符合,确定相关责任部门和活动接口,对较长时期的预防措施应安排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制定纠正措施应针对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制定,研究事件和不符合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应确定相关责任部门和活动接口,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按规定的时限完成。

●为消除潜在或实际不合格原因而采取的任何预防或纠正措施,应评价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和风险相适应。

●组织应识别和实施因预防或纠正措施而引起的任何文件的更改。成本管理体系文件和成本水平文件的不适宜可能导致产生不合格的

原因。因此,组织在制定和实施预防和纠正措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对这些文件的更改,组织应识别这些文件的更改需求,并按4.3.3的要求进行控制。

●由预防或纠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第10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预先控制要求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预先控制要求

6成本预先控制要求

6.1总则

标准条文

组织应在成本发生前对产品成本水平和其他需要控制的成本水平进行预先控制,为成本发生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和输入,以预防成本发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目的和意图

成本控制越往前移越有意义。组织在成本发生前对成本水平进行预先控制目的是为成本发生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和输入,确保预期成本水平的实现。本要素条款给出了成本预先控制的总体要求。

理解要点

●成本的天敌是成本发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预防成本发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应对成本进行预先控制,为成本发生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和输入。成本预先控制的内容通常包括产品成本设计、成本策划、制定成本目标和编制成本计划等活动。

●其他需要控制的成本通常是指产品成本以外的管理成本、研究和开发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后勤保障成本等,也包括产品成本中的质量成本控制。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要素条款对以下要素条款起指导作用:

――6.2产品成本设计

――6.3成本策划

――6.4成本动量标准

第11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流程和作业标准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流程和作业标准

流程和作业标准

标准条文

组织应根据成本动量标准的要求制定、执行和保持文件化的流程和作业标准,并确保:

a)流程和作业得到识别和定义;

b)流程和作业实施的过程和要求得到规定;

c)成本动量要求得到规定并与成本动量标准保持一致;

d)必要时,得到测试和验证,以确认其有效性和稳定性;

e)发布前得到评审和批准并发放到使用处(见4.3.3)。

组织在执行流程和作业标准时应定期组织评审,评审的结果可能导致调整或修改标准的情况。组织应识别和实施这些调整或修改需求,并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和相关人员获得已变更的信息。由调整或修改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制定流程和作业标准是为了规范流程和作业,更好地控制成本动量发生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过程能力,实现预期的成本水平。

本要素条款给出了制定流程和作业标准的要求。

理解要点

●流程和作业标准是规范流程和作业的文件。组织应根据成本动量标准的要求制定、执行和保持文件化的流程和作业标准,并确保:

a)在标准中应识别和定义流程和作业,如生产一种产品都需要哪些作业,他们的生产顺序是怎样的;

b)在标准中应规定流程和作业实施的过程和要求(流程和作业应该如何实施);

c)成本动量要求得到规定并与成本动量标准保持一致;

d)必要时,对流程和作业进行测试和验证,以确认其有效性和稳定性;

e)流程和作业标准在发布前应得到评审和批准并发放到使用处(见4.3.3)。

●组织在执行流程和作业标准时应定期组织评审,评审的结果可能导致调整或修改标准的情况(见4.3.3)。组织应识别和实施这些调整或修改需求,并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和相关人员获得已变更的信息。由调整或修改所引起的任何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流程和作业标准也是组织其他管理(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的基础工作。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本条款支持6.4成本动量标准条款。

第12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风险控制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官方解释:成本风险控制

7.5成本风险控制

标准条文

组织应建立和保持适宜的成本预警机制和过程对成本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并确保:

a)识别和确定成本风险;

b)策划和建立成本预警指标体系;

c)确定成本风险警戒线和极限;

d)及时预防和预报;

e)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并在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等成本风险发生时及时作出响应,以消除或减少损失和对成本目标的影响。

必要时,尤其是在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响应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预案进行评审。如果可行,组织还应定期测试这些预案。必要时,对预案进行更改或更新。评审、测试和更改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目的和意图

提高成本因素和成本事件的存在可能导致成本风险的发生,组织应对任何由成本而引起的风险进行控制,以确保成本战略方针和成本目标的实现。本要素条款规给出成本风险控制的要求。

理解要点

●建立适当的成本预警机制和过程(成本预警系统),是预防和控制成本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因此,组织应建立和保持适宜的成本预警机制和过程对成本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成本预警(cca2101:2008标准第2.3.3条)是指在成本方面识别、预测、预报和预防不可接受风险的一组活动。

●组织应编制、实施和保持《成本风险控制程序》,并确保:

a)识别和确定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cca2101:2008标准第2.3.2条)是指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风险。

――成本风险来源于成本事件(包括紧急情况)、不合格和提高成因素。

b)策划和建立成本预警指标体系;

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是组织需控制的成本风险指标系统,是成本预警系统的核心和最主要的控制内容,也是设计和建立成本预警系统的首要工作。组织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成本风险的严重程度)对成本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策划,这种策划具体体现在:充分地识别成本风险;按组织的要求确定需控制的成本风险;编制形成《成本预警指标清单》;对已确定的成本预警指标进行分类(如财务指标、销售指标、质量指标等);区分上限指标、下限指标和上下限指标;识别和确定各指标间的经济关系和逻辑关系,典型的成本风险指标间的经济关系和逻辑关系(见下图)。

注:这种逻辑关系可以用“如果”、“那么”来形容。

典型的成本风险指标间的经济和逻辑关系图

c)确定成本风险警戒线和极限;

――组织应根据《成本预警指标清单》,对已确定的成本预警指标(包括上限指标、下限指标和上下限指标),逐一策划和确定组织不可接受的风险极限和警戒线数值。在对成本风险警戒线数值进行策划时,组织应根据成本风险的严重程度和管理者的需要,按组织的要求可设置一条或多条成本风险警戒线,设置多条警戒线可以促使组织提前进入预警状态,以便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进行响应。因此,设置的警戒线越多,对成本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越有效。但应注意管理成本的增加。

――组织可以采用警戒线标识或控制图方式表示所设置的警戒线(见下图)。

注:上下限指标监视图同理,故略。

典型的成本预警指标监视模型

――由于成本预警指标之间存在着经济和逻辑关系,所以组织在确定成本风险警戒线和极限数值时应对这些经济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综合平衡,以保证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是科学和合理的,以及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数值间是平衡的。

――当组织的某些情况发生变化(如组织的规模、体制、所处的市场环境、经营方式、经营条件、抗风险能力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导致其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数值不适宜的情况,组织应识别这些变化,必要时,对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数值进行修改,以确保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是适宜的。对指标数值的修改应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予以控制,由修改所引起的记录组织应予以保持。

d)及时预防和预报;

――随着成本的发生,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成本水平进行动态预测,并通过将成本预测结果与成本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成本预警指标逐一进行比对的方式对成本预警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监视,确保潜在的成本风险得到识别、确定和控制。当成本水平临近或达到警戒线时,组织应及时地进行预报(发出风险警报),并分析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以预防成本风险的发生。

――对成本预警指标的监视频次,组织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策划,并确保满足预防和预报的时机要求(保证充足的预防和响应时间)。

――为确保成本预报信息的沟通和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组织在建立成本信息系统时,应对成本预报信息的传递、沟通、分析和处理等问题进行策划,并形成文件。

e)应急准备和响应。

――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在于主动评价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识别应急的需求,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计划或措施(应急预案),以便预防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发生或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提高成本的机会。

――为确保成本风险来临时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增强组织的抗风险能力,组织应在成本风险预报前和成本事件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

――在成本风险预报后和风险到来时(如成本水平达到风险警戒线或风险极限,发生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及时、有效地进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并在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等成本风险发生时及时作出响应,以消除或减少损失和对成本目标的影响。应急准备和和响应(紧急情况处理)控制程序的基本内容包括应急准备紧急情况处理的职责和权限的落实;识别和确定潜在的浪费或损失(提高成本因素)事件和紧急情况;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做出响应和紧急情况的处理(包括启动应急疏散程序);统计、报告和分析;如何预防和减少损失和对成本目标或利润目标的影响。组织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一般包括重大人身和财产安全事故;重大设备安全事故;重大质量事故;火灾;自然灾害(地震、台风、冰雹、水灾、滑坡、泥石流、疫情等);主要供方紧急涨价;法律法规紧急限制;紧急断电、限电等(不限于此)。

●为了确保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的有效性,必要时组织应对这些预案进行评审,尤其是在紧急情况、成本事件和成本风险预报响应后,更应该根据实际的应急和响应情况来评价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的有效性,以便改进计划和程序,提高应急

和响应能力,消除或减少损失。如果可行,组织还应对这些预案进行测试,必要时对预案进行更改或更新。以提高预案的实施能力,包括可能要求对事件和紧急情况进行完整地模拟。测试的方法可包括实际演习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际演习的目的在于,测试预案最关键部分的有效性和应急响应过程的完整性。尽管日常的训练在预案的执行过程期间可能有用,但实际的仿真演练更为逼真和有效。如果可行,组织还应鼓励和吸收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参与实际演练。组织需按预定计划进行实际演练时应评价其效果,识别计划和程序的缺陷或不足以及其他问题,以供评审。

●评审、测试和更改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3.4)。

与其他要素条款间的相互关系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责任成本标准解释(十二篇)

cca2102:2008《成本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解释:责任成本标准条文最高管理者和成本管理体系负责人应确保组织的各职能和层次以及各类人员的责任成本得到规定,以明确他们应负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专题

相关成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