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窦娥冤读后感(11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30 21:00:02 查看人数:71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窦娥冤读后感 1089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72人
窦娥冤的读后感 609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01人
读窦娥冤有感 1624字 9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74人
窦娥冤读后感 607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90人
窦娥冤读后感 1064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02人
窦娥冤读后感 1326字 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07人
窦娥冤的高中读后感 1202字 4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03人
窦娥冤读后感 654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78人
窦娥冤读后感 794字 3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66人
窦娥冤读后感 3251字 25段 11分钟 18分钟 26分钟 169人
窦娥冤学生读后感 1445字 5段 5分钟 8分钟 12分钟 167人

窦娥冤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8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窦娥冤读后感范文

窦娥冤读后感范文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窦娥冤读后感范文,

窦娥冤的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窦娥死了,她临死立下三桩誓愿: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窦娥是悲剧的主角,可这出剧里的主要人物谁不是悲剧的承受着呢?

窦娥经历坎坷,是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与儿媳的经历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们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个接脚的丈夫,却不见得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岂不也是悲剧加悲剧?

若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历经沧桑,遭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谁曾关心她?谁让他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可以依赖的感觉?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么其他的人物呢?

赛卢医,想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发现,做恶未遂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做写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在张驴儿的威逼之下,成了杀父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从军”的下场。

张驴儿是个流氓恶鬼千刀万剐地也难解心头之狠。但是他又何尝没有收无常的戏弄:喜欢上窦娥,又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也落了个凌迟的下场。所以《窦娥冤》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王国维称他为“及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也无愧色”想到卢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悲剧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剧从来就不应该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词,我们活着是因为“那里”有悲剧。

窦娥冤的

读窦娥冤有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2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窦娥冤》是一部典型充满悲剧色彩的元杂剧,剧中故事情节贴近中国古代老百姓生活,对白清晰易懂,情节条理清楚,有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法学研究价值。读完全部内容,虽然对窦娥的遭遇充满同情,对张驴儿的恶人先告状和太守梼杌的昏庸无能充满憎恨,但是对窦天章最终能够为女儿窦娥昭雪而感到欣慰。

读完《窦娥冤》,内心虽然感慨万分,但对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却值得人们深思。

封建礼俗根深蒂固。在古代,三从四德是女人们必须遵守的繁文缛节之一,体现了女人地位之地下,生活之委屈。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三从四德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病入骨髓,深深地植入人们的大脑中,尽管有些人也曾有相反意见。在本剧中,窦娥就是遵守三从四德的一个典范。七岁的时候被父亲以还账为由卖给蔡婆婆家当儿媳妇,那时窦娥年岁虽小,但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17岁成亲后不久丈夫却去世还要默默地为其守孝,窦娥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没有任何怨言;面对张驴儿父子逼婚的胁迫,窦娥以三从为由誓死不从,更加体现了窦娥对妇道的遵从,也因此导致了后面悲剧的发展。倘若窦娥在丈夫死后自谋生路,不为其守孝,倘若窦娥在张驴儿提出 “接脚”要求时答应他,不理会邻居的看法,可能就不是以悲剧结束生命。因此,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是窦娥悲剧下场的原意之一。

官吏的昏庸无能。太守梼杌在审理窦娥案时缺乏理性的证据支持,凭借严刑拷打获取扭曲的真相实属荒谬。而且,在用刑的先后顺序时听了张驴儿的一面之词,缺乏理性思考。再者,官吏以审理案件作为收入来源存在冤假错案的隐患。窦娥案中太守梼杌在得知张驴儿的描述后,没有对窦娥犯罪动机进行调查,也没有对窦娥杀人用的毒药来源追查,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是审理案件必须步骤,然而太守梼杌却忽略了,也许是他想早点审完此案早点拿到薪酬了事,毕竟追查上述线索、证据是需要时间的,这样必然降低了涉案效率,也放慢了挣钱的不凡。有点草菅人命的意思。太守梼杌作为一方父母官,既没有尽到责任,也不具有父母官的能力。官吏的昏庸无能,办案随意是窦娥悲剧下场的另一重要原因。

社会制度混乱。赛卢医欠蔡婆婆连本带利四十两银子,为了不还蔡婆婆银子,竟然动了杀人的念头,凸显了当时人们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更加体现了当时社会制度对违法者的宽容,是的他们不畏惧而肆无忌惮,增加潜在犯罪者犯罪的概率。同理,张驴儿父子以死相威胁让蔡婆婆祖女作其老婆,也是对当时法律的漠视,明知即使杀了人也不会有事,所以才如此猖狂。古代的中国社会,法律制度不完善,对犯罪者打击力度不足,造成弱肉强食、杀人不偿命的社会风气。人们遇到问题时不会过多考虑后果,漠视他人生命的权利,以强制手段解决问题,这是当时人们的一般思维方式,也是窦娥悲剧下场的原因之一。

窦天章高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女儿缺少关爱。窦天章在窦娥七岁那年便离乡背井赴京赶考,撇下年幼女儿留给别人做童养媳,一心只为功名的窦天章宁愿抛弃女儿也要功成名就,实在有些残忍。并且在其高升做官后,对仍旧女儿不闻不问,缺少关爱,没有及时回想看望窦娥是否过得好,缺乏父女情。倘若窦天章在做官后及时回家接回女儿窦娥,想必窦娥也不会有如此下场。因此,笔者认为窦娥的悲剧也有其父亲窦天章不负责的原因。

窦娥及蔡婆婆没有正确处理好钱财。其一,蔡婆婆原来借给窦天章二十两银子没有要回,在此基础上蔡婆婆没有吸取教训,仍然借给赛卢医银子,实属不长记性,是整个悲剧的导火索。其二,从蔡婆婆两次借钱给别人说明他们家比较富裕,然而蔡婆婆及窦娥没有正确利用这些钱财,比如请一些侍从、管家之类的人员,让家里边有男人,遇到事情也不会收人欺负。如果蔡婆婆家家里有其他的男人,我想赛卢医和张驴儿也不会动了杀人的念头,接下来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所以蔡婆婆及窦娥没有利用自己的资源使家庭变得强大也是悲剧的原因。

虽然《窦娥冤》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故事发展似乎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但是,这种现象在古代肯定会有现实的版本。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社会、法律改进和文学具有现实性意义。

读窦娥冤有感范文

窦娥冤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窦娥、这个苦命的女子,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买到了蔡家做童养媳,17岁的时候成婚,但是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与婆婆相依为命。但是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婆媳为俩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不料由张父误食而死。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将窦娥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出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

书上只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我又上网把整篇文章都看完了。就来发表一下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造成想窦娥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多因素,一个因素就是窦娥本身的性格,窦娥的心地善良,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但是她也有着刚强的一面,同时她还有反抗精神。在当时看来,窦娥这种刚烈的性格在当时社会的妇女中是很少见的。也就是因为窦娥的这种和黑暗势力斗争的精神决定了窦娥悲惨的命运。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知道她蒙冤而死。

而最大的一个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窦娥冤》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放高利贷、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这就是元代社会状况。

所以我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么个和平幸福的社会里还是很幸运的。

窦娥冤

窦娥冤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窦娥冤读后感小学800

窦娥冤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2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窦娥冤》它的故事渊源于《 列女传 》中的《 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

笔下的窦娥是一个孝顺的儿媳,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

窦娥的性格具有双面性。首先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她的叛逆与反抗。她的性格的一面就是这种不屈的精神。面对张驴儿的陷害她不屈服,即使是在法场之上也要对社会进行最后的诅咒,以表白自己的冤屈。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她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顺从。由于父亲窦天章是读书人,自小在父亲的教导下窦娥对于封建时代女子所要遵守的一切礼节规范是熟记于心的,并且始终严格遵守,不肯越雷池一步。窦娥的反抗正是出于顺从。她要维护封建的传统,维护她心中的道德规范,所以她反抗。也因此,她反抗的并不是什么罪恶,而是与她多年来所坚持的不一样的道德操守。诚然,张驴儿、赛驴医等人是丑陋的、阴暗的,但是窦娥的反抗也并没有十分鲜明的进步意义。

情节上,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同时,通过对其他人物形象的描写,显示出窦娥的善良与遭遇的悲哀。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 端正好 ]、[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而昏庸的官吏不仅没有受到处罚,还因此加官进爵,显示社会的黑暗,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在写作手法上,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使悲剧气氛更浓烈。在语言上,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窦娥冤读后感1000

窦娥冤的高中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0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虽然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然而,事实上人们对元曲的认知要远远少于其他两者,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中文课本鲜少提及的缘故还是,人们对此本就缺乏兴趣,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里的惊鸿一瞥。突然觉得有些可惜,这些曾在历史上散发过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历史协商赞誉的一笔,便消失无踪。好在,现代的那些戏曲大师们还没有摒弃他们,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人记得它们。也许在人文的历史上这些东西会渐渐淡去光泽,但在戏曲的舞台上却愈加光芒万丈。

提到元杂剧,就不得不提及两个元曲的祖师爷:汤显祖、关汉卿。我想大多数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一种认知:对二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怎的也想不起来,其相关的作品。也许我们知道,但时间的磨合早已让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作者对不上号,只是偶尔别人娓娓道来时,才会如梦初醒:原来如此。就如同我这次读的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撇开《窦娥冤》来看关汉卿,印象中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这些被烙在记忆中奉献给了应试教育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反之,撇开关汉卿来看《窦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却终究不能从脑海里找到它的出处。直到今天,才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实早年在书中学到这个剧目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充满了好奇,却直到今天才寻得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窦娥冤》除了是一部相当出色地戏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小说。我想这样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畅宛如一气呵成,情结细腻生动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大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加之神话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进现实,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戏曲本身的观赏性。至此,我算是真正知道了这个千古奇冤的案子究竟是怎样的。

《窦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个英灵着的角色,在向人们诉说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情况,也可以说,《窦娥冤》就是长久以来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缩影。人们在对现实社会无力回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戏曲这一出口,元曲的行调格式并不是规范的戏曲格式,不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亦或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那样将每一个人物刻画殆尽,每一出场顺序,每一段独白、独白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元杂曲则更加注重生活化,也许并没有想过要将这样的戏剧搬上像《贵妃醉酒》那样的舞台,只是用来聊以慰藉生活在苦痛中的大众罢了。某种意义上来说,《窦娥冤》实则是把人们的苦痛与愿望以曲目的形式唱给大家听。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关汉卿生前并没有什么功成名就,写的东西也不受人们待见,这种被许多人视作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摒弃了。终于有一天,当人们生活水生火热之时,才发觉之前的歌功颂德是多么的愚昧,于是又将那些在某一个时间里被自己丢掉的东西拿回来重新审视。毫无疑问,好的作品是需要历史来沉淀的,且这种沉淀是建立在人民的认知上的。

窦娥冤的高中读后感800

窦娥冤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真正善良、淳朴之人,必然是对别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宁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难和非人的折磨也不愿别人因为自己而受一点点累、吃一点点亏。

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对任何一种统治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无赖流氓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什么时候合流、什么时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决条件的。大凡一个朝代越是到统治的中晚期,这些势力联合起来对底层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杀戮的趋势就越明显。

窦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现实的黑暗与不公,__世纪的读者却不能没有一点哲学的、历史的常识。兼济天下对绝大多数小知识分子而言当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却是他们必须领悟、掌握的生存策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今东西,概莫能外。不要奢望公平,公平需要自己去争取;不要相信仁义,仁义取决于人,但现实中不仁不义、难仁难义的人那么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百姓是愚顽鲁钝的,强权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愿景,更有赖于高明的智慧才能实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担荷人类苦难”?别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稣基督、佛陀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你还是先掂掂自己的斤两吧!

社会当然在发展,也会进步。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牺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却死得不仁不义、不明不白的糊涂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可以围观,你可以装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死的伟大,布鲁诺、谭嗣同、遇罗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生活就是修行,至于能修成什么果,全在于自家的修持和缘法。善哉!

窦娥冤读后感600

窦娥冤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虽然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然而,事实上人们对元曲的认知要远远少于其他两者,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中文课本鲜少提及的缘故还是,人们对此本就缺乏兴趣,总之我们仅有的一点信息也只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里的惊鸿一瞥。突然觉得有些可惜,这些曾在历史上散发过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历史协商赞誉的一笔,便消失无踪。好在,现代的那些戏曲大师们还没有摒弃他们,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时,也还总有那么一些人记得它们。也许在人文的历史上这些东西会渐渐淡去光泽,但在戏曲的舞台上却愈加光芒万丈。

提到元杂剧,就不得不提及两个元曲的祖师爷:汤显祖、关汉卿。我想大多数人对这两个人都有一种认知:对二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却怎的也想不起来,其相关的作品。也许我们知道,但时间的磨合早已让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作者对不上号,只是偶尔别人娓娓道来时,才会如梦初醒:原来如此。就如同我这次读的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撇开《窦娥冤》来看关汉卿,印象中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这些被烙在记忆中奉献给了应试教育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罢了。反之,撇开关汉卿来看《窦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却终究不能从脑海里找到它的出处。直到今天,才将两者真正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实早年在书中学到这个剧目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充满了好奇,却直到今天才寻得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窦娥冤》除了是一部相当出色地戏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饱满丰富的小说。我想这样的小说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是没有几个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畅宛如一气呵成,情结细腻生动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大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加之神话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进现实,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戏曲本身的观赏性。

《窦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个英灵着的角色,在向人们诉说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情况,也可以说,《窦娥冤》就是长久以来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缩影。

窦娥冤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51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69位用户喜欢。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初中1

这一天我读完了《窦娥冤》这本书,读完后,早已泪流满面。这本书主要讲了:窦娥是个美丽善良而又坚贞不屈的劳动妇女。她七岁死了爹,十岁死了娘,从小就没有父母的疼爱,为了殡葬母亲,卖身顶债作了童养媳,成年不久,就克死了老公,被流氓欺负,而且还吃了人命官司,最后判了死刑。她要死后热血溅红了三尺的白练;然后立即大雪纷飞,掩埋了她的遗体;继而,楚州大旱了三年。

多感人的故事啊!多可怜的窦娥啊!多不幸的童年啊!我情不自禁的发自心里的愤怒。我十分的清楚——我们比窦娥幸福,快乐;说到痛苦,我们又是窦娥几分之一呢?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个温暖的避风港,吃好,睡好,住好,穿好,一切都好,没有忧虑,只有快乐。但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寄生虫,生在福中不知福,例如我的同桌梁剑锋,每天都要人催着才做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吃东西,开小差……他却不知道,他的幸福,全是他的爸爸所供应给他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要为国争光,因为我们的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为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初中2

窦娥死了,她临死立下三桩誓愿: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窦娥是悲剧的主角,可这出剧里的主要人物谁不是悲剧的承受着呢?

窦娥经历坎坷,是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与儿媳的经历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们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个接脚的丈夫,却不见得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岂不也是悲剧加悲剧?

若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历经沧桑,遭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谁曾关心她?谁让他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可以依赖的感觉?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么其他的人物呢?

赛卢医,想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发现,做恶未遂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做写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在张驴儿的威逼之下,成了杀父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从军”的下场。

张驴儿是个流氓恶鬼千刀万剐地也难解心头之狠。但是他又何尝没有收无常的戏弄:喜欢上窦娥,又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也落了个凌迟的下场。所以《窦娥冤》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王国维称他为“及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也无愧色”想到卢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悲剧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剧从来就不应该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词,我们活着是因为“那里”有悲剧。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初中3

记不得是第几次观看河南豫剧《窦娥冤》了,每次看后都会心情沉重,随着剧情发展心境键入。为古人担忧、悲泣。一曲千古流唱的窦娥冤,感天动地,让人断肠。

窦家之女名叫端云,自幼丧母,父亲将她抚养成人,并许配蔡门为妻,完婚之后,父亲便依依不舍的前去京城赶考。端云嫁入蔡门后,婆婆将其改名为窦娥,谁知窦娥天生的苦命,新婚不久,丈夫就死于天命,丢下她们一老一少两个寡妇。一日婆婆出去讨帐,债主为了赖账,将窦娥婆婆骗至郊外,欲将其勒死,被前来此处的张驴父子救下,当张驴父子知悉窦娥婆婆家境之后,便心起歹意,硬逼窦娥婆媳嫁于张驴父子为妻,窦娥婆婆羞辱难当,坚决不从,张驴父子威胁老婆婆说如若不从就将其勒死,老婆婆无奈,将张驴父子带回到家中,张驴父子对窦娥婆媳百般调戏,怎奈窦娥生性刚烈,弄得张驴父子难以如愿,所以张驴之子就心生歹意,趁窦娥给婆婆端羊肚汤之机,便将毒药放至汤中,让窦娥端于婆婆服用,本想借窦娥之手除掉婆婆,然后逼窦娥与其成婚,谁料窦娥婆婆身体欠安,不思茶饭,张驴父亲正在眼馋,见婆婆不思饮用,便端起一饮而尽,结果一命鸣乎,张驴见状,便将窦娥告上公堂,硬说窦娥药杀公爹,在重金收买之下,可恶的昏官硬判窦娥死罪,重刑之下窦娥宁死不招,无奈昏官欲将窦娥婆婆大刑加身,为了不让年迈的婆婆身受皮肉之苦,窦娥无奈含冤招认。被打入死牢。赴刑场之时,窦娥柔情满怀,苦苦思念父亲,“一腔恨压心头怨气难消,佩枷锁赴刑场怎能心甘,临刑前望京师苦苦思念,血泪啼啼久等待,心急煎烈盼父来,早来片刻咱能见,迟来一步相见难”。行刑之前窦娥满腔悲愤指天骂地许下三桩誓愿,“善恶错堪你枉为天,清浊不辨你枉为地,苍天若知我窦娥冤,誓愿应在这山阳县,第一桩,穷尽东海千倾水,难洗窦娥一身冤,沾沾青天神灵显,收去甘露旱三年;第二桩:热血不把大地染,血溅白廉挂高竿;第三桩:满天乌云为我聚,西北风儿为我旋,苍天若知我窦娥冤,皑皑白雪把我掩,一身清白留人间。果然窦娥死后,六月天下大雪,楚州旱三年,鲜血飞溅挂高竿。

常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自古就有无道的昏官,为了蝇头小利,不惜闷着良心草菅人命。老天爷也有打瞌睡的时候,所以就有了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发生,还好,窦娥的父亲在她死后终于为她平反昭雪,惩治了恶人,总算皆大欢喜!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初中4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窦娥是一个孝妇。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最后平反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平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因此,我下定决心,学习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初中5

真正善良、淳朴之人,必然是对别人索求甚少,必然是宁愿自己承受所有的苦难和非人的折磨也不愿别人因为自己而受一点点累、吃一点点亏。

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对任何一种统治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官吏公差和无赖流氓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什么时候合流、什么时候同污是需要一些先决条件的。大凡一个朝代越是到统治的中晚期,这些势力联合起来对底层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杀戮的趋势就越明显。

窦娥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现实的黑暗与不公,21世纪的读者却不能没有一点哲学的、历史的常识。兼济天下对绝大多数小知识分子而言当然是非分之想,明哲保身却是他们必须领悟、掌握的生存策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今东西,概莫能外。不要奢望公平,公平需要自己去争取;不要相信仁义,仁义取决于人,但现实中不仁不义、难仁难义的人那么多,“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百姓是愚顽鲁钝的,强权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所以自求多福不但是美妙的愿景,更有赖于高明的智慧才能实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担荷人类苦难”?别傻了,省省吧,孔夫子、耶稣基督、佛陀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你还是先掂掂自己的斤两吧!

社会当然在发展,也会进步。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是正如煤的形成,牺牲必巨,成果必微,成不了仁却死得不仁不义、不明不白的糊涂蛋真不知道有多少呢。你可以围观,你可以装大尾巴狼,但一定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死的伟大,布鲁诺、谭嗣同、遇罗克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

生活就是修行,至于能修成什么果,全在于自家的修持和缘法。善哉!

窦娥冤学生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4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广泛的群众基础。该剧描写了一个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的弱小无助的寡妇窦娥在无赖流氓张驴儿的坑害下,被诬为“毒死公公”的罪魁祸首而斩首示众,最终借助托梦而冤情大白的故事。本故事历来被理解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型作品,窦娥的冤案被认为是由于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贪污腐朽无能造成的,而窦娥也被认为是反抗封建统治、反抗贪官污吏压迫的典型。

可是通过本次品读本故事我对一些地方产生了疑问,窦娥的冤案真的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无能而导致的吗?窦娥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是否是因为对贪官污吏的愤怒、对社会阴暗的怨恨呢?如果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而判成死罪,那么窦娥又为什么不怒骂官吏,而要对天地日月,妖魔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首先,如果仔细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 窦娥之冤与“无心正法”的“滥官污吏”其实关系不大。窦娥冤案的背后隐情本来就纷繁复杂,而楚州太守桃杌在剧中判案时仅能通过犯人的一面之词、头脑中的判断及对犯人施加刑法来断定双方的对错,而且在剧中张驴儿的供词确实更加符合大家头脑中的常理。于是在古代审案科技不发达而犯人窦娥又在将要向窦婆婆施加刑法时承认自己下毒药害死了自己之前矢口否认的“公公”时,太守桃杌自然而然就判断“大逆不道”窦娥是有罪的。其次,主人公窦娥的思想也是前后矛盾的,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常常以青天自喻。于是生长在封建思想下的窦娥一直以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官府能给她还一个清白。于是当张驴儿以命案相要挟时,她毫不扰豫地选择了“官了”。她本以为官府会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她在公堂上慷慨陈词、义正辞严地为自己辩白,显然也是将官府看成了是一个能够主持正义的地方。可是到被问成死罪之时,她却发出了“衙门自古朝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及“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呼喊。而且在剧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浊清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由此可以看出窦娥此时确实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有强烈的愤恨。可是在戏剧的第四节中,窦娥在向父亲申冤时, 窦娥公开声称“不告官司只告天, 心中怨气口难言”, 又说:“本一点孝顺的心怀, 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窦娥这时却又像是在否认自己先前对官府黑暗的判断了。但是当她说“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又像是在影射桃杌等这些官吏。我认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主人公窦娥本身并不认为她的冤案是由于官吏是贪官污吏造成的,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她选择让可以代表明察秋毫的天地的父母官来判自己的清白,然而太守桃杌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还了她一个公道。于是她认为天地被蒙蔽了双眼,闭塞了视听,于是她痛骂天地,而作为天地的代表的官员她的恨意是不深的。最后窦娥冤案的解决也很具有传奇色彩,案情的解决完全是靠窦娥冤魂的托梦哭告与在审案是冤魂出堂作证,才帮助窦天章了解了案情,缉拿了罪犯。

窦娥的故事发生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可是对我们现代的司法执行依然是有启发的。首先窦娥冤案的造成在当时有很大原因是由于证据的不充分,因此我们在给一个案件下结论前一定要做出充分的考察调研,这样做才能尽可能的还原案件的真相。其次从剧中窦天章复查案件导致窦娥冤魂过来伸冤的情节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案件的监督也十分重要,监督是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检验,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利用它。

《窦娥冤》学生

窦娥冤读后感(11篇范文)

窦娥、这个苦命的女子,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买到了蔡家做童养媳,17岁的时候成婚,但是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与婆婆相依为命。但是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婆媳为俩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不料由张父误食而死。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将窦娥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出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书上只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我又上网把整篇文章都看完了。就来发表一下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造成想窦娥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多因素,一个因素就是窦娥本身的性格,窦娥的心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窦娥冤信息

  • 窦娥冤读后感(11篇范文)
  • 窦娥冤读后感(11篇范文)71人关注

    窦娥、这个苦命的女子,7岁的时候就被父亲买到了蔡家做童养媳,17岁的时候成婚,但是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与婆婆相依为命。但是流氓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婆媳为俩妻,窦娥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