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13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06 07:30:02 查看人数:36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人间词话读后感 609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98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1468字 14段 5分钟 8分钟 12分钟 294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1367字 12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39人
人间词话小说读后感 594字 5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47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1210字 18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64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995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75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1088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04人
人间词话小说读后感 619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75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1456字 7段 5分钟 8分钟 12分钟 262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1287字 9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72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1115字 9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26人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 1136字 5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22人
初中人间词话的读后感 493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7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摘抄:新样罗衣浑弃却,犹寻旧日春衫著。

感悟:看到这句话脑海里第一时间其实浮现的是一个年轻男子,面前满是绫罗绸缎,但仍坚持穿着一身粗布衣衫,无他,因为这件衣服是他心爱的女子送的。我脑补了一个深情的男子,但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含义后,才发现我的格局实在是太小了(顺便想到了人间词话里说诗词格局的重要性)。

这首是宋徵舆的《蝶恋花·秋闺》,看这名字是不是特别像宋朝的皇帝?非也,他是明末进士,卒于康熙年间。句子里的罗衣指的是清朝的官服,一定要穿春衫,是出于对旧朝的怀念。

所以说很多时候事物的价值并不能用他们的金钱来衡量,蕴含其中的感情和回忆才最为珍贵。像我,生命的前20多年,看到羊,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即使这是我的生肖(暴露年龄了...)现在,看到羊,会想到我的小爱豆,可能嘴角会微微上扬,就像我现在敲字时候的表情一样。

摘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感悟:喜欢这句话,一来是喜欢作者这一份洒脱豁达的心态,不论客观事物如何变化,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里我又想提到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二来,是喜欢这份豪气,沧浪之水被作者拿来洗帽带、双脚,似乎是大材小用,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一股对着庞大、权威之力的毫不畏惧。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又想起前段时间互联网上火爆的填补诗词活动,上句是“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大家纷纷接下两句,精彩答案有很多,我最爱这两句:“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68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人间词话》读后感

——词与意

谁道落花无情意?

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

在细雨纷纷的暮春,最惬意的莫过于手捧书卷,憩于窗棂之旁,沏一壶香茗,享受极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书在怀,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带着清新的心情,让蛰伏的心灵重新焕发活力。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开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的,成功的灵感是一个不速之客,它永远在不经意间光顾,如电光乍现。然而将这句话细细品呷,仿佛又能读出一种超脱成功的喜悦,透着一丝智慧的禅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6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一词诉万绪。

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

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被牵引着,带入到另一个境界,远离白日的喧嚣与繁华,我所见的,是春之暮野。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若无容若的落拓不羁,又怎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心旷神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成功的灵感或许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个回头,冥冥中有个方向指引着你,说:看,他就在那呢。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小说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人间词话小说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0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人间词

——简谈诗词艺术的审美与《人间词话》

近日拜读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有所感悟,对诗词的几分灵韵,人间的几分冷暖,又有了别样的体会。

王国维是清末人,一生命运多舛,无论是从时代,还是从个人的角度,他对生活和学术都注定将有不平凡的见解。王国维词文俱佳,对于诗词的研究更是颇有看法,独具风格,跳出了古人的“文以载道”的思维。推翻了古人的思维,又重新以塑造了更现代的文学思维。如“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如果用现代的快节奏思维,这便是下下等的观点,既无事实,也无明确的理论支撑。但我们不难从更古老的时代找到证据。如苏轼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对比苏轼一生,“风雨”何解,“晴”何解,不言而喻。《人间词话》作为诸派诗词的集大成者,不用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辩证性、联想性思维理解,便索然无味。只以这一人一词一例,足以证明王国维既将诗词的意境解释出来,又将自己的语言解释回诗词,这就是我所谓的古文思维,更是王国维笔下的“境界”。

提起“境界”,就不得不说起《人间词话》和“境界”本意。《人间词话》围绕诗词展开,内容呈点状发散开来,但形散神聚,始终围绕“境界”和“词话”铺陈。那么,“境界”重要吗?以至于王国维先生在开篇便强调“境界”二字。先看看他自己如何说明。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如何翻译,看官自知,那如何鉴赏呢?“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强调了“自”字。字,自然之意。有了境界,自然就有了名句,这夸张了吗?试举一例: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有对事实的客观描写,更多的是对心中感情的流露与升华。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何为意境,即是感悟,又是自然的真情流露,一字精炼,一语骇俗,心中有天地变化,也有芳草荣枯,便是境界。

说完境界,那就更要谈谈王国维的另一名句,“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读了译文,我结合了其他唐诗宋词,姑且说一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其中是否有几分哲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王国维如此写到。可见所谓“有我之境”,是指直接或间接描写了心中情感。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所谓“无我之境”,心有所思,不加言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似这般理解,也不难理解原文的用意了。总览全文,全书时时强调情,景相互配合,相互提升,以成境界。

其实无需太多思考,诗也好,词也好,或是豪放洒脱,不羁狂放,或是婉约清丽,皎皎动人;或是一生酸苦,无人晓得,或是一生快意,恩仇两消;或是我命由我,踏破尘烟,或是低眉屈腰,随波逐流。其实,写出真我,便最好。

那一夜,苏东坡把酒问天,李太白举杯邀月。

那一雨,陆放翁僵卧孤村,李清照浓睡不消。

那一醉,辛稼轩挑灯看剑,韦应物沽酒慰风尘。

那一人,远去,不在流连……

恍惚梦里,将自我流放了数年,诗,词,酒,剑,人间一抹斜阳,印照在《人间词话》上。初来,皆是少年,归去,早已成为了人间……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5位用户喜欢。

岁月无情词有情 ——读《人间词话》有感

我愿有生之年,陪你踏遍河山,日月同伴、天地共眠、聆听返璞归真的桃源,吟诵古今词韵的留恋。

——题记

静安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老人。

初读先生的《人间词话》,我总不能理解,只能一遍一遍地吟诵。但几年的诗词浸润已让我退去了表面的稚嫩,再次走近先生,才发现诗词已渗入先生骨子里,他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深入诗词的灵魂,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书中,静安先生以南唐后主李煜为标,阐明了诗词源于生活。亡国前的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涉世事,享尽荣华富贵,故亡国后,才生得万千感慨,可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李后主身为一国之君,即使沦为阶下囚,也仍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正是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才让李后主对人生的思考又更深一层。哀自身命运之悲,叹芸芸众生之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番大气磅礴之语,岂是一般人所能说出的?可惜“世事漫流随水,算来一梦浮生。”到头来,短暂人生沦为风,化成一场空。

诗词固源于情感,对此,静安先生又似偏爱北宋的豪迈与洒脱。苏子瞻便是文学天河里那颗最为闪耀的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东坡也曾一腔热血立下豪言,却不料转身就被小人诬陷落得锒铛入狱。经过几番大起大落,东坡收敛了许多,可他嫉恶如仇的血性不允许压抑自己的情感。东坡的词,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不灭的信仰与其时刻挂念民间疾苦的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山间小道上那个一往无前的身影将永远被人追随。

诗词也源于自我。静安先生在书中提出词有三境,其最佳境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兜兜转转,你却发现要寻找的一直都在身边。静安先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做最纯粹的自己,而他本身也保持住了最初的模样。他一生都生活在尘世外,步步退让,只为让自己脱离纷争,能静心于学术研究中。他在遗书中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世道变迁带来的精神上的侮辱让他终于承受不住了,为了坚守自己的原则,他选择沉眠于颐和园冰冷却平静的湖水中。

思静而心安,生又何惧,死又何憾!那一日的从容赴死,陨灭的只是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的肉体,静安先生用最纯粹的内心,为后人解读了炎凉世道外的诗词间的真情。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恰似嫩荷之细枝。

时代的变迁,生死的轮回,历史长河的滔滔,积淀下无尽的爱恨情愁。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徜徉于诗词的长河中,唯有真情得以蔓延。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8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题记

在我读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前,谈起王国维,总是下意识地把他定义为空有文学造诸却以自沉方式殉情的死板的清朝遗老。原谅我的无知,所调不知者无罪,直到我翻开了《人间词话》的扉页我仿佛看到了活的静安先生缓缓走出书中温和地与我对视,那一刻,我似手理解了他。他就像一株清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只怪这世道太污浊,没有他的安生之所,唯有以死明志。于是,他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他用一封平平淡淡的遗书、一场悄然无声的死亡告诉人们:我累了,想歇一歇,你们……不必追。他这朵莲花孤芳自赏源于文学之美,他这朵莲花自甘衰败源于世界之恶;他这朵莲花永沉湖底源于生命之轻。

我羡慕静安先生,因为他拥有一颗纯粹的七窍玲珑心。他说:物我需两忘。这不仅是写词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一种态度。他举例解释道:“泪眼间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为有我之境;“采菊东篇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他用词教诲世人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珍惜时光的人。他的话,少了功名利禄的计较,多了清心寡欲的悠闲。他还说:道法缘自然。细细品味,你会发现真诚往往是不需要夸张的。于是我浅悟真实自然往往比强势的诉说更能打动人。文字色彩只是作品的框架,真实情感才是作品的灵魂,他又从李后主《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和《浪淘沙》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中批“后主之情调”。告诉世人词到他手中才真正灵性起来,正因为王国维的慧眼识珠,我才了解到这位亡国之君的辛酸血泪,发现李煜掩于诗词中的一片赤子之心。

王国维在书中多次强调“境界”二字,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有大小却无优劣之分。而词之境界若人生,整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这三界论。王国维提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第一种境界乃是一种自视颇高却又局限于生活牢笼的心态。而这不正是我所正在经历的境界吗?作为一名高中生,虽然过着普通的生活,可现实又教我努力学习,考一所好大学,不能甘于平凡,要有一番雄心壮态,要去奋斗拼博,冲破牢笼,因为这才叫青春!第二种境界便上升为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为目标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而第三种境界则是一种升华,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一种登上顶峰后又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对人生大彻大悟的大境界。

这便是词话人间。人间的词话,活满田园。一词一叶话,一花一世界,每一朵花都值得你我低头细赏,轻嗅。这一朵含苞待放,那一朵花凋叶萎,纵赏千姿百态,共话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小说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摘抄:新样罗衣浑弃却,犹寻旧日春衫著。

感悟:看到这句话脑海里第一时间其实浮现的是一个年轻男子,面前满是绫罗绸缎,但仍坚持穿着一身粗布衣衫,无他,因为这件衣服是他心爱的女子送的。我脑补了一个深情的男子,但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含义后,才发现我的格局实在是太小了(顺便想到了人间词话里说诗词格局的重要性)。

这首是宋徵舆的《蝶恋花·秋闺》,看这名字是不是特别像宋朝的皇帝?非也,他是明末进士,卒于康熙年间。句子里的罗衣指的是清朝的官服,一定要穿春衫,是出于对旧朝的怀念。

所以说很多时候事物的价值并不能用他们的金钱来衡量,蕴含其中的感情和回忆才最为珍贵。像我,生命的前20多年,看到羊,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即使这是我的生肖(暴露年龄了...)现在,看到羊,会想到我的小爱豆,可能嘴角会微微上扬,就像我现在敲字时候的表情一样。

摘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感悟:喜欢这句话,一来是喜欢作者这一份洒脱豁达的心态,不论客观事物如何变化,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里我又想提到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我们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二来,是喜欢这份豪气,沧浪之水被作者拿来洗帽带、双脚,似乎是大材小用,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一股对着庞大、权威之力的毫不畏惧。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又想起前段时间互联网上火爆的填补诗词活动,上句是“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大家纷纷接下两句,精彩答案有很多,我最爱这两句:“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人间词话小说读后感600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5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王国维先生早年从事过西方哲学的研究,而《人间词话》却写于他已厌倦西方哲学而兴趣转移于中国旧文学之际,故其中虽然时时流露出早年所受西方思想之影响,然而就全书的体裁和批评方式而言,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是相似的。

接触到《人间词话》,便不可避免地谈论到“境界”一词,王国维先生开篇便将“境界”一词作为评词的基准:“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在接下来,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批评理论如“造境”和“写境”之说、“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的讨论等等,后部分为批评的实践举例部分。

作为纯粹的诗词评论,“境界”一词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优秀词作所必须具有的特点。境界为词之根本,而“兴趣”、“神韵”乃词的表象。有了意境,“兴趣”“神韵”便自然而然显现出来。无意境之词,纵然辞藻华丽,也不过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实对于各种文学体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才能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通常认为《人间诗话》是王国维关于诗词之学的著作,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可以说,王国维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归结到“境界”这一词上来说,境界不仅仅是对于词、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要求,其实更反映在人生的意义上。

大多数人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三种境界”开始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王国维将这三种境界讲的似乎很透彻分明,阐述了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问的人所需奋斗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体现在“独”和“望尽天涯路”上面,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意为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上,确立目标后,应为之付出无悔的努力;第三个阶段,体现在“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上,就是说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标便会自然的实现。在这里,作者用评词的方式说明了人生哲学的道理。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例如:“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这可以归到理想与现实的讨论;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的论述可以作为自身修养对于处事的影响的论证。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我想,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该做怎样的解释,从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对别人的评价做参考之后,似乎有了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终究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种朦胧的感觉,可能还是没有读懂的缘故吧,不过从叶嘉莹著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可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词的魅力,没有精确的解释,却有很广博的意境,有一种很大气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人生之境,以梦筑之

初读《人间词话》,犹如雾里看花,但若用心品味,则渐能会其深意,霎时如醍醐灌顶,柳暗花明。 ——读《人间词话》有感

王国维是晚清大儒,作为学者的他早期深受西方美学思想的熏陶,突破了旧思想的枷锁,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旧文学,以崭新的思想为钥匙打开新文学的大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王国维创作了《人间词话》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及诗词的新观点,对中国旧文学的批评与指正。《人间词话》至今仍是许多学者钟爱的研究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下面就请让我来表达我读完此书后的些许感悟与收获。

王国维先生对诗词的研究十分深入,因此《人间词话》所涉及的诗词范围十分广阔。想必许多人即使没有读过《人间词话》,也一定对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关于人生三境的三句著名的评断有所耳闻,下面就让我们从这三种境界谈起。

第一境为“立”,即为立志,下决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成就大学问,大事业,首要的便是确立远大的志向,并作好充分的准备,人生而无志,何以成大事?此境背景为树上碧绿的树叶在一夜之间纷纷凋落,在此景下,独自登上高楼,极目远眺无尽的天涯之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我看来,代表了无所适从,没有方向的失落感。“志不强者智不达”,我们需先立志,明确自己的理想,并以此为前进的动力,来摆脱对未知的迷茫与恐惧。以梦为起点,踏上新的征途,此乃人生之一境———“立”。

经历了“立”,第二境便为“守”,即明确了梦想后,要耐得住性子,忍受得住挫折与磨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我们就应砥砺前行,即使过程曲折也要“终不悔”,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惜“人憔悴”。此境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态度。为了自己所追求的学问或事业而不顾一切,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遭受多大的风雨,也要始终坚信光明就在前方!无论做学问还是干事业都需要这股强劲的劲头,需要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艰苦的奋斗。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只有能守住自己的梦想的人,最终才能获得成功。此乃人生之二境———“守”。

经过了前两个境界的磨砺,第三境即为“得”,即经过努力与积累后,最终水到渠成,功成名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描绘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挑战后,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了自己的能力,所追求的目标也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此境之妙或在于此,即于不经意间成大业。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在一次次的积累后,“蓦然回首”,才发现成功早已伴随身边,梦想终得以实现。此乃人生之三境———“得”。

“立”、“守”、“得”便合为人生三境,我们需要经历也必须经历。在我看来,三境之外应有人生四境———“奉献”。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为目标,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我们便是国之脊梁,面对祖国的期望,我们青年应勇立于时代潮头,指梦为马,躬耕脚下,不负韶华。生活本就是一场历练,我们终要身负行囊,剑指远方,想着自己内心的城堡进发。青年们应用自身坚定的意志铸造人生之境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愿有梦青年终能乘长风破万里浪,以梦为基,筑成属于自己的人生之境,以己之力,保祖国繁荣恒昌!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雾失楼台未曾失,月迷津渡不曾迷 ——《人间词话》读后感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以其真性情、其赤子之心,作诗以不隔,以心境绘境界,不为外物所乱,不于世俗中迷失,或于表虽似迷,而于内从未失,方为一代词人。可言之雾失楼台未曾失,月迷津渡不曾迷。

若是迷于外而失于内,其赤子之心无存,其词隔而乏味。为作词而作词,实不可取。真实的经历往往才能酿出绝唱。有我之境,明月“自著我之色”;无我之境,则以情为主,景为客,立于客观,超然物外。

望多年前“几曾识干戈”的后主李煜,虽在政客之中迷失,甚觉“此外不堪行”,未能治理好国家,终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却在词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重的一笔。他作词不隔,以破碎的心观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凭栏远眺,谢了春红的林花,承载着他对时光匆匆逝去的主观感受;独上西楼,寒雨与晚风,击碎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希冀。可正是这交织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才汇聚成了他满腔的热血,肆意地流淌着,筑成了他词作的骨肉,为后人所叹惋,却又津津乐道。

不仅仅是词人,身处当代的我们也应该怀揣初心和赤子之心,坚定自己,不可在外物中迷失,更不可夭折理想,失掉倔强。要用自己一点点的努力来向自己的梦想靠近,令雾失楼台未曾失,月迷津渡不曾迷,这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初心和赤子之心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基石。我们失去了初心和赤子之心,就像航船失去了指引它的灯塔,迷失了航向;香果失去了滋养它的甘霖,失掉了自我。没有了眉目间的坚定,如何能守住净土中的花香?没有了心中的火焰,如何能遨游在无垠天空?没有了足下的力量,又如何能登上理想之峰?这不正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吗?我们可以因一次的失利而否定自己,因外界的诱惑太多而放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无论怎样,留住善,守住心中的一缕花香,微笑向暖踏梦行。必须要永葆初心和赤子之心,永葆心中善良的本性,只为心中之信念,为理想之所向。

保持赤子之心,必不可少的是那“真”。无论是在幽冷山泉之底,在黑夜之道,还是在松林之中,仍要保存着那真!于诗不隔,于事不隔,适时出乎其外,不忘入乎其内,揭开那一层层束缚住赤子之心的纱,进而使之不隔。

初心和赤子之心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不可局限于此,要学会变通。“白云苍狗几千回,惟有溪山长不改。”这里的变通,实质仍是不变。它以赤子之心为基石,将不变藏于内,将变显于外,摒弃那些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使真正的良种厚植于心中净土之上。这看似舍弃了自己的初心,却使得自己不固守惯性思维,以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更加坚定心中的声音,更为雾失楼台未曾失,月迷津渡不曾迷。

词人不可失其赤子之心,以心观物;我们不可失去赤子之心,以行筑梦。旭日初升,桑叶沃若;锦时素年,风华正茂;不失内心,踏梦伴歌;驱雾拨云,含笑追梦。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2位用户喜欢。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王国维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读师范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对自己写词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他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国维说这话的时候刚满三十岁,只写过百来首词,就轻易把八百年来的词人几乎全不放在眼里,写作能写到这等份上,先不说历史评价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够透彻的了。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岁的壮盛之年,跳入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没顶而死,其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有人说他是逊节于清朝的遗臣,有人说他是忧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说他只是受不住罗振玉这位师长的长期欺压,一口怨气咽不下去,就投水自尽了。王国维戏剧性的死亡对历史学者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但对于写作或画画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个体生命的终始短长更重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譬如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

——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

初中人间词话的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境于一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写出了花开得热烈,阳光下的灼灼其华。所谓只是一字,便尽显风流。“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好似柔情倾泻,浑然天成,极其自然。千古壮观之境界,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

山水之程,路途遥遥,行迹千里,夜色深深,千帐之灯尤为壮观美丽。帐内之温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温情脉脉,却又是怎样的酸楚。王国维先生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词话人间,先生之风,境阔言长,再读此书,感悟愈深。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读后感(13篇范文)

一词诉万绪。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被牵引着,带入到另一个境界,远离白日的喧嚣与繁华,我所见的,是春之暮野。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人间词话信息

  • 人间词话读后感(13篇范文)
  • 人间词话读后感(13篇范文)36人关注

    一词诉万绪。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被牵引着,带入到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