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张爱玲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11:00:02 查看人数:10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张爱玲读后感 881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65人
张爱玲传读后感 629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60人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727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75人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读后感 945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15人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 1013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79人
封锁张爱玲读后感 445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0人
张爱玲传读后感 668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35人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741字 10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48人
小团圆张爱玲读后感 1053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87人
精选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读后感 2095字 25段 7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13人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893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80人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470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42人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 2955字 23段 10分钟 16分钟 23分钟 187人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 767字 4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10人
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2685字 23段 9分钟 15分钟 21分钟 186人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1271字 11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37人

张爱玲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张爱玲,以它独特的社会阅历和心理感受,描写着那个没落阶级的遗老遗少。她清醒的意识到那个阶级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剖析。《金锁记》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响较大的一部中篇小说。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张爱玲

张爱玲传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人生自坦然 ——《张爱玲传》读后感

20世纪40 年代,有一位女子几乎一夜名满天下。她擅长描写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有学者认为,她的作品是当时文学的巅峰之作。她的作品聚焦于日常,没有政治,没有火焦气。她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上海和香港的风韵犹存。

然而,如同传奇一般的她,却活得寂寞,童年的阴影,感情的起伏,就连死亡,都是一人孤独的死去。 没有人真正的懂得她,无论你将她置于神坛,还是凡尘中,她都是坦然、洒脱,“对于讲我的话,我一点好奇心都没有,提起我的也不一定与我有关”。这就是她,一个让无数学者痴迷的她。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的古宅中。她家世显赫,是清朝贵族的遗脉,骨子里就透着常人学不来的贵族气质。尽管张爱玲对家世小心的保持着距离,但是依旧对她有着影响,她为人处世的标准,人生理想的追求等,都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她以后的生活中。可能张爱玲就是一个唯美的纯粹主义者。

正因为这一点对于那场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倾城之恋,她却爱得“低到了尘埃里”。但好比她自己所说:“这世上的爱没有一种不是千疮百孔的”。 最终,这场倾城之恋结束了。也正是这场倾城之恋,张爱玲说:“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爱,认真的……”。在她36岁时,终于等到了自己的爱情,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赖雅像是张爱玲袍子上的“虱子”。但是张爱玲却将这件“爬满了虱子”的“袍子”珍藏了十一年。

1995年中秋节,在团圆的日子里,她书写了别离、孤独、平静和傲然。

在她的一生中,她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认真拒绝了她不愿意、不喜欢的事。她活得比一般人要坦然、洒脱的多。

读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拥有一份完美的幸福,总想时时、事事都随人愿,工作、金钱、家庭、房子等等,无不令人趋之若鹜。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是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好像在时时考验着人们,打击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觉不到完美,就像俗语说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或许这就是生活给人们的令样的美的享受吧。张爱玲的代表作《半生缘》,就是在字里行间体现了这种令样的美。

主人公沈世钧和顾曼桢从相识、相爱到分手,让读者从一开始的兴奋和祝福,到最后为他们惋惜、痛惜,读者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心悬此间。相爱时她在他眼中是一个温柔美丽可以相伴一生的人,他在她眼中是一个温厚善良可以托付终身的伴侣,然而命运却和他们开起了玩笑,天性单纯的顾曼桢被别有用心的姐姐设计残害,落得个受辱、关押的境地,而沈世钧多次寻找未果又在听信顾曼桢与别人结婚的谣言下匆匆与不喜欢的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过着平俗的生活。极度失落的他随工作取得成就依然放不下那曾经的一份纯情,直到十几年后真相大白却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时间是残酷的,生活是苍凉的,一生的情半生的缘也只能在苍凉中变得了无痕迹。小说的最后作者在有意无意之中又将那群十多年前的故人安排在不同的场合下再次相遇,所不同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面对曾经,唯有仰天叹息此情可待成追忆吧。

是的,生活中残缺时时存在,就看人们如何去面对了。就像有人喜欢初生的朝阳,认为它代表着新生和希望,但是有的人却喜欢夕阳西下的余辉,因为它好像自己此时的心境。有人偏爱秋那丰收的硕果,有人却认为秋天带来的是凄凉……不同的心境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张爱玲的就给人一种残缺的美的感受。虽然读起来有时感受到隐隐的心痛,心底的那种异样的感受却是不足与明言道出的,这也是一种令样的美吧。

张爱玲半生缘小说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回首半生如梦,何处停留,住在心里的那个人,藏在泪中。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你像风来了又走,我心慢慢留空。

“世均,我们回不去了。”

多少的激动,多少的情感,多少的过往,在此时竟只化成了这一声回不去的叹息。我的心被深深揪紧了,多么盼望两人能在历经劫难之后,重新牵起对方的手,重拾那份纯真的爱,然而我无法否认,命运中的他俩,只有半生缘分。

曼桢与世均相识的那一幕,平平淡淡,只透着些微的局促,但命运的齿轮却在此刻开始转动。他们坚持着对爱的信仰,甚至规划着久久远远的未来,他们仿佛可以永远这么幸福下去,但总有些事不会尽如人意。

曼桢的姐姐曼璐,仿佛是一个梦魇,硬生生的将他们的爱情折断,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来对待曼璐。说她是一个可怜人吧,她的确是,为了家,她牺牲了自己的名声与爱情,沦为一个妓x;然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为了丈夫,她可以狠心将自己的妹妹推入火坑。但她最终得到的是什么呢?只是一个人孤苦的病死在床榻而已。

曼桢撕扯着喉咙喊着救命,渴望冲破这黑色的牢笼,冲进世均的怀抱,向他诉说着害怕与愤恨。她将窗户打破,却只伤了自己的手而已,黑暗依旧笼罩着她,渐渐夺去她所剩的希望。多年以后,曼桢就是在世均发现她手上这道疤痕的时候,向他讲述自己的经历的。她的语气很平淡,仿佛那是别 人的记忆。但曼桢不朝他看,仿佛看见了他就说不下去似的,那些岁月怕是已经深深地裂开在她的的心底,无论多少年也无法抚平了吧。

我那时竟是气狠狠地骂着世均,骂他软弱,骂他为什么不能去救出曼桢,却跟另一个女人结了婚,也许后来的世均也是这么深深自责的吧。我现在也不那么偏激地一味站在曼桢的角度去想了,站在世均的角度想想,其实他也没什么错,他的家庭给予他的压力,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在外的工作而是回家继承祖业;使他不得不顾虑曼桢的姐姐是妓x这件事,而因此引起两人的争吵;使他在多年以后重遇曼桢却再也回不去了。他也是这么莫名其妙的被曼璐欺骗了,说他笨也好,说他无能也好,却始终无法改变他是一直爱着曼桢的事实,爱情中没有对错,只不过他们的爱情中多了许多错过而已。那是命运给他们安排的不得不走下去的爱情悲剧。

我只叹命运捉弄人,人世间有多少段姻缘竟也是就此散了。人世间的许多东西,都值得我去感慨去深思,就如命运这东西,我却是无论如何也摸不透的啊!

《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华美绮丽,终归为白——读《张爱玲文集》有感

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华美得有些失真。金壁辉煌照亮了半边天,酒馆歌厅,戏院剧场里的柔柔歌声缭绕在空中,热闹非凡。目光所及处,尽是华美而绮丽的大红大紫。她喜欢这样的颜色——耀眼绚丽,给人以暖意。但是在这华美中,有着止不住的妖冶,就像希腊传说中九头女巫的眼睛,看上一眼便登时毙命;也多么像世间一种名为“情”的东西,紧紧包围她,叫她逃脱不了。

十六岁那年,张爱玲乘夜私逃,离开了父亲和继母的公馆,离开了充满大烟味道的小房间,牌桌上永不停歇的赌局和“上流社会”的种种秘辛,逃离出那个令人窒息的雷峰塔。她传奇式的一生,从这里开始,却在不知名的地方独自结束,仿佛昙花来到这世间走一遭,仅为了那一瞬的芳华灿烂,之后便兀自凋零在风中,只留下几片花瓣的余香,以及人们无尽的叹惋。

是她的幸抑或不幸呢?那样的有才气、孤高的品性,过早地成名,以及——踏入一场名为“爱情”的赌局。

只可惜,她赌得满盘皆输,倾家荡产,只好“自将萎谢”了。

她的作品,鲜少有结局美满的,文章从头至尾,总深深渗入一种无奈的哀伤和怨毒。《金锁记》最是其中代表。文中的七巧,穿戴着金银珠饰,瘦削而刻毒,她腕上的金镯子,像一个金枷锁,困住了她一生,让她疯狂——她转而又将这枷锁高高举起,重重砸向别人。她的眼神、话语中竟都淬着满满的恨意。可是,没有爱,哪来的恨?她爱得癫狂,也恨得淋漓尽致,她似水,柔情万千,又如火,烈焰炽热。

如果用花来形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子,七巧便是那怨毒美艳的罂粟;赛姆生太太则是妖而无格的牡丹;薇龙似是沾染尘埃的白莲;流苏恰如无可依附的藤蔓。她们一个个,都在这红尘俗世中摸爬滚打,无非是为了那一场“爱情”的赌局,她们小心翼翼地估量彼此价值,判断成功的可能性,待到她们以为时机成熟了,就义无反顾地掷上所有筹码,飞蛾扑火般决绝荒唐地投进了赌局中。

张爱玲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感情中全心投入,只愿从此“岁月静好”,却终于所托非人,落得个良辰空对,好景错付。执念太深,她在与胡兰成决裂后,还寄去一张支票,是《太太万岁》的稿酬。她曾经是那般有名气,有才气,可如同流星划过般,她终是在寂廖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就连去世后尸体也几天之后才被发现在自家浴缸中。我很难把这里的张爱玲和年轻时的她联系到一起,那个微抬着下巴,眼神中带着点淡漠、倨傲的穿着鲜艳旗袍的女子,终是消失了,消失在繁华而冷漠的大上海,所有曾经艳丽的华美的红和紫,终究归为了无穷无尽的白。

归为平静。

封锁张爱玲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0位用户喜欢。

《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描述的是“封锁”这段时间里一个电车上的人物各种各样的心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微型的社会。

吕宗桢是一个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吴翠远是一个申光大学的英文教师,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各自的家庭中甚至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一个很好的角色。但在他们的内心却很寂寞、孤独和疲惫,在他们的内心渴望有一个人能了解他们,因此他们在“封锁”这段时间里一个电车上相遇了并聊了起来。开始吕宗桢只是为了躲避他的表侄才坐在吴翠远的身边,也是为了气气自己的太太才和吴翠远聊了起来,但后来他们却聊得越来越投机了,一直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开始蠢蠢欲动了。可是“封锁”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他们依然会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也会把今天发生在电车上的事忘了。

每个人都是这样,在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欲望”,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里会展现出来。可是“欲望”过后一切又会恢复平静,一切又会是原来的模样,没有丝毫的改变,也许他们害怕会有任何的改变而不想去改变吧!这也许就是人类的矛盾吧,既渴望有害怕!

《封锁》张爱玲

张爱玲传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关于张爱玲,她的文字华丽、凄凉,她的人生亦是如此。闻名一时的她终究是孤独老去……

懵懵懂懂的她视线定格在远去的母亲身上,纵有不舍,还是要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那年,她十岁。面对沉沦的父亲、败落的家庭,她想要逃离。她在家中“要沉下去”的书房里拼命读书。她一边要忍受后母的欺侮,一边要在思念母亲的煎熬中苦苦度日。她终于逃出了这座荒岛,她的坎坷人生也就此开始。

她渐渐在上海文坛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年,她二十三岁。她的文章多以悲剧结尾,这或许与她的家世有很大关系。她多次想要出国留学,但屡遭战争未果。她不甘心,仍旧向往国外的生活。在香港大学,她认识了炎樱,那个性格与她互补的女孩。她们说说笑笑,生活看似十分美好。然而战争击碎了她的梦,她又回到了上海——那个让她成名却又让她感到伤心的地方。

她遇到了心目中的他,他令她惊喜,迅速地在她心里生了根。那年,她二十四岁。她也曾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将整颗心交与胡兰成,而胡兰成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逃跑并背弃了他们的誓言。她孤独而又绝望。她的倾城之恋不过一场破碎、凌乱的梦。

她只身一人前往美国,并在这里认识了赖雅。那年,她三十六岁。那时的她正值好年纪,却嫁给了穷困潦倒、比她大二十九岁的赖雅。赖雅年老多病,她不得不到台湾写作赚钱为赖雅买药。赖雅终究比她早一步先走。十一年的陪伴随赖雅去了,她又遭受沉重的打击。

她老了,自己孤独地生活在他乡。1995年9月8日,她被发现在家中去世。那个与众不同的她走了,一代传奇也落下帷幕。

这就是她——张爱玲,避世而不弃世的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倾城之恋

小团圆张爱玲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看《小团圆》看得有些恍惚,其实前半部分的很多内容之前在张爱玲的其它作品中一再读到过,而心中隐隐期待的正是由她自述那段著名的斑驳陆离的情感过往。

张与胡兰成的事多多少少知道些,不管是一身寂寞情迷云雨还是为才倾心唯此知音,总逃不开自愿委身汉奸的污名。张的文字令人恍惚,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始终蜷缩一隅,随时恍惚的人。在那个小角落里,家国恩仇不过是淡到可以忽略的背景,义务与责任感更无从谈起,这或许在于她自幼父母亲情缺失,连“爸”“妈”都从来没有叫过的孩子,与任何人之间俱是隔膜——无人于我有责任,我又有责任于何人?更兼脆弱与敏感,便把恍惚当做自我保护的方式,让周围所有都不真切,不清晰,裹成一具模糊的壳,似乎不仅能滑开伤害,还能维持内部温度,至少可以令自己觉得不太冷。被迫形成的封闭及戒备如心结茧,只有渴望被填满的虚空在又迷惘又明确地等待。

乍见某君,伊竟颇解衷怀,一句话,一个眼神,好比忽然被初春野地里的毛毛草搔进鼻孔,又痒又想笑。其实不过是随手拈起来,怎么之前却没谁这样做过?然后就陷进去了。不是不能早一点抽身,不是没见到伊拿着满把毛毛草在手里。或有因舍不得而忍耐的成分,更可能是习惯了勿施责任于人而若即若离地放任。一面清醒刻薄地批判,一面却任由自己混沌其中,保持恍惚。即便到“汉奸之妻,人人可戏”的那一日,她恍惚里瞬间坐上老虎凳,如此悲凉的一幕竟也能信笔轻轻带过,可见当时心茧之厚,层层包裹,他人无法触及也就罢了,自己更是碰也不碰。

而胡竟是这样的一个滥人啊!小说正文前罗列出张与友人的有关通信,里面称其为“无赖人”,提到当年之所以“雪藏”《小团圆》都是因为担心为其抓住利用,好在台湾政界苟延残喘,害怕为其连累而被拖下水。曾经爱侣而今如此避之唯恐不及,可以想见胡为人。

无论真相是什么,后来人总是愿意当成传奇来回味。以前看电影《滚滚红尘》感动得稀里哗啦,现在想想,那里面的沈韶华性情激烈忘我,绝非张爱玲,而纯是三毛写照。男主角行止尚算收敛,乡下三人尴尬见面那幕也因戏里他窘迫嗫嚅的形象似乎并不如何令人厌恶。三毛大概只想拿大时代里众生对命运的无奈来做稀释剂,以泼洒她轰轰烈烈的“爱情即生命”的主题颜色吧。忽发奇想,《色戒》里易先生杀了王佳芝,倒象是看见张爱玲自己被胡兰成杀了,至少是她的某部分就此死了。

“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小团圆》以此段开头,又以此段结尾,而她终于可以不再等待。

小团圆张爱玲读后感1000

精选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95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1。同时爱上两个人算不算爱?

从社会的道德正义来决定,振保算不上是个理想的好男人,有了妻子,既然还到处留情。但就他没有发生嫖妓行为而论的话,振保的状况也不尽然是他的错,怎麽说呢?因为那是他个人魅力四射所导致的结果,他不留意的,就能够让女人欣赏他、无所顾忌的爱上他。您也许会说,有本事让女人无条件的奉献,难道就能够为所欲为?我想,如果振保是抱著玩弄感情的心态,那他肯定会受到社会大众道德正义派强烈的谴责。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所谓的第三者彼此都是真心相爱的话呢?难道这不算爱?

爱一个也是爱,爱两个人难道就不是爱?也您会说∶“是不能同时爱上两个人吧?”那我就得问∶“为什麽不能同时爱上两个人呢?”我想,如果彼此能够沟通好、幸福相处,即使是三角恋、一夫多妻等状况还是有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同时爱上两个人还是爱吧!当然,振保去嫖妓、公开玩女人等事实都应是备受谴责之事。两个人情感的沟通已经够复杂的了,更何况2人以上阿!

2。振保

振保是否就应与娇蕊发展恋情呢?笔者认为不就应,俗语说的好!朋友妻,不可妻,再怎麽样,也会对不起朋友,更何况士洪更是带给他们兄弟俩住处的好朋友!不要说是与娇蕊发展恋情,连想他都不就应想,振保不但不就应与娇蕊发展恋情,就应还要努力详加劝告娇蕊改善跟他人不当的外遇行为,当士洪与娇蕊之间的媒人,所以,笔者认为振保如此的行为犹如禽兽所为、忘恩负义,甚至禽兽都不如。

3。娇蕊与烟鹂

开始时,娇蕊及烟鹂与妓女没有两样,不断的勾引男人,不知礼义廉耻,甚至比妓女还悲哀,称不上为谋生的职业而只沦为情感的傀儡。後来,也不明白他们是否还有继续外遇,反正两个都算是有夫之妇了。

其他人物,硬要算的话,我也觉得笃保是情感傀儡的帮凶,明白他的哥哥把持不住,与娇蕊发展恋情也不帮忙劝解,如果担心以下犯上,那至少如此不伦之恋总也要告诉他的母亲吧!这两兄弟都让父母担心,算不得孝子!

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读后感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我记住了这句话。

前两天看完了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每读张爱玲的小说,总会让人有那种透但是气来的感觉,喜欢她细腻的文笔,但又有些惧怕她的不近人的冷清。

故事讲述的是在振保的生命里就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红玫瑰太天真任性,风情万种。

白玫瑰是传统女性的懦弱,红玫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她所拥有一切,断然和老公离婚,妄想这样安排好就能和振保在一齐,但振保听到后一阵慌乱,所有自私的想法都出来了,剩下的只有辜负了。

白玫瑰自觉得很爱振保,因这他是她的老公,所以爱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传统的中国女性,其实也蛮委屈的,而且没有人能够诉说,妻子也许是一件妨碍眼的居家摆设罢了,糊里糊涂嫁了人,结果还是成了牺牲品。

振保因为为了实现自我理想的生活,害了自我和两个女人,只觉得最值得同情的是白玫瑰,白玫瑰并非不好,只因为他不爱,却因为“适合做太太”便拿来填充自我的生活,他却不明白有时候人只靠理智生活不顾忌内心的感受,最终很难朝着自我以前策划的,理智的即定路线行驶,会受到内心的煎熬。每个人都值得别人去爱,都总有一个人为你痴迷,但白玫瑰却因为振保选取了她而失去了这种机会。因为不爱,白玫瑰的美在他看来都厌烦,毫不动心,他毫无知觉相反还潜意识里怨忿她。

总期望爱的不一样,以前爱的,时光长久了又会觉得很无趣。

总是在自我浪荡后,来后悔。

娶了一个安静的妻子,又觉得不是自我爱的,但是确实放心的。猛然之间,突然发现,其实并不然,你不曾爱她,她也寻获着自我想要的……。朋友的妻子,爱着,偷来的快乐觉。得世界上那个时候她给了你所有的新鲜和刺激感觉。

当她爱他,那么勇敢的时候,他却开始变得懦弱了。退缩,退缩,直至逃走。再遇上时,她已然不是原先的那个她了。当时忘着她离去的背影时,他眼神里面的是后悔么?也许总要有一个女人,让男人明白感情,然后当他明白的时候,再付出的时候确实另一个人了……

我很佩服那个之后在公车上碰到的,已经变老的红玫瑰,振保问她是否过得好,是否爱她此刻的老公,她点头说:“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样去爱,认真的,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去爱的,所以…”振保又说:”你很快乐”她说:“我但是是在往前走,碰到什么是什么。”我想她是一个很勇敢的女人,“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去爱的”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女人,我想不会有太多的。

我也很喜欢这句话。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样去爱,认真的,爱到底是好的。

振保能够让我看出了他的人性,还有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挣扎与悲哀,其中又有琐屑且易逝的欢喜,最终是无奈,淹没在时代里了。

感觉挺唯美的,值得一读的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80位用户喜欢。

《封锁》是张爱玲的一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辆电车上,因为封锁,电车停了,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中。

故事的男主人公吕宗桢,是华贸银行的会计师,妻子托他带了包子,却不一点为他的形象着想,然而不管怎么说,包子可以充当晚饭。他饿了,一部分的报纸粘住了包子,他小心地撕下了报纸,包子上印上了字,他去读反印在包子上的字。他的对面坐着一个老头子,老头子的旁边就是我们的女主人公吴翠远,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女儿,在学校她是一个好学生。她大学毕业之后,她在母校担任英文助教。趁着封锁,批改学生的卷子。

本来两人不会有什么交集,却不想,吕宗桢一抬头看见了他太太的姨表妹的儿子——董培芝,他想娶她的女儿,就一定会想他献殷勤,若是被他发现了,可不得了。为了躲避董培芝,他做到了对面去,吴翠远刚好把他挡住了。可是董培芝还是看见了他,他就将计就计,伸出一只手臂搁在吴翠远背后的窗台上,不声不响的宣布了他的调情计划。虽然他知道这并不能吓跑他的侄儿,还有可能被打小报告。

慢慢聊着聊着,他向她倾诉家里的烦心事,她理解他。他们恋爱了。吕宗桢甚至打算重新结婚,却又不打算离婚,因为女儿已经十三岁了。打算娶妾,吴翠远说:好人家的孩子未必肯。她恨家里的人,想要气他们,就想答应做他的小妾,可是吕宗桢又想到不能害了她,她是上等人,又受了那么好的教育,他又没钱,不能坑了她的一生。她想到以后肯定会结婚,但绝遇不到这样可爱的人了。之后他们又互相留了电话号码,封锁结束了,她明白了:封锁期间发生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梦破灭了。

男主人公不负责任,已经结婚了还去调情,但他还算有一点担心,因为女儿的存在,不离婚,想和她在一起,又怕坑了她的一生,封锁结束,但车上发生的一切就当是没有发生过。

而女主人公呢,她是一个好人,她的家人的要求她都做到了,但后来她的家人只想她找一个有钱的女婿,她恨他的家人,她一点也不快乐。因此在电车上,她会爱上吕宗桢,甚至为了气气家人,甘愿做吕宗桢的小妾。封锁结束后,她明白了这一切都只是梦,现在梦醒了。

所以,不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人生在世,没有必要为了另一半委屈自己,也没有必要太过强求某些,随心随性,顺其自然,就好。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55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3分钟,有187位用户喜欢。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

用意象来反应主人公的命运,一直是张爱玲的最爱。而张爱玲在《留情》中一开头就用了意象“炭”来解释女主人公的命运。张爱玲之所以用“炭”背后含着两层意思。首先“炭”向我们展现了女主人公生活的物质的满足与优越性。“他们家十一月里就生了火”但这在一般家庭里却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小说的另一户人家没落的杨家却没有如此的优待。《留情》里的女主人公敦凤的命运就像是炉里的炭一样,貌似盆里的炭火红的燃烧着,充满着生命力,但实质却是消耗着自己的生命,最终化为灰烬,直至死亡。“炭”这一意象成功的反应了敦凤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看似光鲜华丽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女主人公无尽的无奈和愁苦不满。“炭”本身意味着死亡。“树木"意味生命。炭是树木死亡所遗留下的产物,敦凤第一次婚姻失败本已宣判敦凤“生命”的“枯竭”与看不到希望的“死寂”,但米先生的出现给予她第二次生活”燃烧”的希望,但这种“希望”却直逼让敦凤联系到了“死亡”这种死亡不仅是心理上的,更是生理上的。她嫁给了一个六十岁的老头,敦凤和米先生生活在一起虽有物质的优越,但却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惆怅”在别人羡慕的背后,却是内心对这种婚姻的不满与羞耻。

可以说如果敦凤有更好的选择觉不会嫁给六十岁的老头,但已有一次婚姻的敦凤,本已没有什么选择,守了十多年寡的敦凤在这期间的生命只有孤独与寂寞。米先生的出现给予了敦凤逃离这种生活状态的机会,但她却不得不忍受那种和老年人生活所带来的死亡感与沉寂感。不到四十岁的敦凤虽已不再年轻但依然盼望有着激情与充满活力的生活,但嫁给米先生后这种生活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以后只可能出现在敦凤的幻想之中。但敦凤嫁给米先生也不是没有一点满足感的,至少别人看来敦凤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一般人总是用物质来评价一个人的婚姻幸福与否。而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往往片面的把自己婚姻的不幸归结为“金钱”的缺乏。但现实很多婚姻的“名存实亡”除了金钱的因素,还有许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比如两人的沟通,理解。我觉得自私的人是永远得不到“爱”的,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幸福”的婚姻。因为“爱”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而自私的人把这种付出往往当做是“无意义”。因此自私就没有“爱”。有功力性和目的"性的婚姻也就是没有“爱”的,因为这种婚姻往往把“物质”看到第一位,而不是先看那个男人。这种婚姻虽带着点惆怅,但依然会有许多女人选择和敦凤一样的路,这种婚姻至少外人是羡慕的,至少可以向外人证明自己还是有点魅力的,但这种证明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

张爱玲把敦凤置于两种三角关系中,首先敦凤处于米先生和他另外一个太太的三角关系之中,又处于米先生和杨太太的微妙关系之中,这也是整部小说写得最成功的一部分,敦凤的处境是尴尬的对于米先生她只是个姨太太,对于杨太太来说米先生只是她扔掉的不要的“烂鞋”罢了,在这些关系中她毫无优越感(物质除外),这些都不免让敦凤感到失望,也透着她光鲜生活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但她的选择至少逃脱了寂寞,获得了物质的满足,在没有“爱”的婚姻里,获得的东西总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从小说中来看米先生对敦凤其实是不错的,但他也对原来的太太表现出了“留情”,米先生的太太生病了,他是关心的,虽然她在敦凤面前极力的掩饰,但他在同敦凤去舅妈家里所表现的急躁与不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但米先生和原来的太太生活在一起时,只有整日的争吵,有时人真的很奇妙,当你失去一个人时你想到的总是他的好,敦凤也一样。当他和年老的丈夫同坐着一辆车时,她居然怀恋起他那个“花花公子”的前夫起来。敦凤与米先生的“留情”也是很多人再婚中所拥有的一种“微妙”心态。

虽然敦凤与米先生的结合是各怀目的的,但他们都彼此在乎对方的想法,比如米先生没有一开始便去他另一个太太那里,这是在乎敦凤想法的表现。而敦凤故意放慢脚步让米先生跟上,也是愿意得到米先生的关心与在乎的,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但就是这“在乎”也可让他们没有争吵,和谐的生活一段时间了。

张爱玲在小说中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婚姻的现实。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

他们家十一月里就生了火。小小的一个火盆,雪白的灰里窝着红炭。炭起初是树木,后来死了,现在,身子里通过红隐隐的火,又活过来,然而,活着,就快成灰了。它第一个生命是青绿色的,第二个是暗红的。火盆有炭气,丢了一只红枣到里面,红枣燃烧起来,发出腊八粥的甜香。炭的轻微的爆炸,淅沥淅沥,如同冰屑。

结婚证书是有的,配了框子挂在墙上,上角凸出了玫瑰翅膀的小天使,牵着泥金飘带,下面一湾淡青的水,浮着两只五彩的鸭,中间端楷写着:

一年乙酉正月十一日亥时生淳于敦凤江苏省无锡县人现年三十六岁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三月九日申时生……

敦凤站在框子底下,一只腿跪在沙发上,就着光,数绒线的针子。米晶尧搭讪着走去拿外套,说:“我出去一会儿。”

敦凤低着头只顾数,轻轻动着嘴唇。米晶尧大衣穿了一半,又看着她,无可奈何地微笑着。半晌,敦凤抬起头来,说:“唔?”

又去看她的绒线,是灰色的,牵牵绊绊许多小白疙瘩。

米先生道,“我去一会儿就来。”话真是难说。如果说“到那边去”,这边那边的!说:“到小沙渡路去,”就等于说小沙渡路有个公馆,这里又有个公馆。从前他提起他那个太太总是说“她”,后来敦凤跟他说明了:“哪作兴这样说的?”

于是他难得提起来的时候,只得用个秃头的句子。现在他说:

“病得不轻呢。我得看看去。”敦凤短短说了一声:“你去呀。”

听她那口音,米先生倒又不便走了,手扶着窗台往外看去,自言自语道:“不知下雨不下?”敦凤像是有点不耐烦,把绒线卷卷,向花布袋里一塞,要走出去的样子。才开了门,米先生却又拦着她,解释道:“不是的——这些年了……病得很厉害的,又没人管事,好像我总不能不——”敦凤急了,道:

“跟我说这些个!让人听见了算什么呢?”张妈在半开门的浴室里洗衣裳。张妈是他家的旧人,知道底细的,待会儿还当她拉着他不许他回去看他太太的病,岂不是笑话!

敦凤立在门口,叫了声“张妈!”吩咐道:“今晚上都不在家吃饭,两样素菜不用留了,豆腐你把它放在阳台上冻着,火盆上头盖着点灰给它焐着,啊!”她和佣人说话,有一种特殊的沉淀的声调,很苍老,脾气很坏似的,却又有点腻搭搭,像个权威的鸨母。她那没有下颏的下颏仰得高高的,滴粉搓酥的圆胖脸饱饱地往下坠着,搭拉着眼皮,希腊型的正直端丽的鼻子往上一抬,更显得那细小的鼻孔的高贵。敦凤出身极有根底,上海数一数二有历史的大商家,十六岁出嫁,二十三岁上死了丈夫,守了十多年的寡方才嫁了米先生。现在很快乐,但也不过分,因为总是经过了那一番的了。她摸摸头发,头发前面塞了棉花团,垫得高高的,脑后做成一个一个整洁的小横卷子,和她脑子里的思想一样地有条有理。她拿皮包,拿网袋,披上大衣。包在一层层衣服里的她的白胖的身体,实哚哚地像个清水粽子。旗袍做得很大方,并不太小,不知为什么,里面总像是鼓绷绷,衬里穿了钢条小紧身似的。

米先生跟过来问道:“你也要出去么?”敦凤道:“我到舅母家去了,反正你的饭也不见得回来吃了,省得家里还要弄饭。今天本来也没有我吃的菜,一个砂锅,一个鱼冻子,都是特为给你做的。”米先生回到客室里,立在书桌前面,高高一叠子紫檀面的碑帖,他把它齐了一齐,青玉印色盒子,冰纹笔筒,水盂,钥匙子,碰上去都是冷的;阴天,更显得家里的窗明几净。

郭凤再出来,他还在那里挪挪这个,摸摸那个,腰只能略略弯着,因为穿了僵硬的大衣,而且年纪大了,肚子在中间碍事……

张爱玲天才梦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0位用户喜欢。

今年的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张爱玲的《天才梦》,从中了解到那时的张爱玲处在怎样的一个人生阶段。她纯粹是一位片面发展的天才,既是神童亦是生活上的低能者。三岁能背诵唐诗,七岁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的时候选择了做一个钢琴家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惊异于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少年英才。

但张爱玲在生活上用她的话说简直是一个废物,她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补袜子,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她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却不知电铃在哪儿。接连三个月去医院打针,却仍不认识那条路,她甚至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学习适应环境:学着煮饭,用肥皂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可最终却是一个个失败的试验,使她的思想失去了均衡。然而,她却在另外一方面,也就是在没有人与人交际的场合却能充满生命的欢悦。在弹奏钢琴时想象着那八个音符不同的个性,可以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汽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

通过品读《天才梦》,我心中对她充满了敬意,她对文字与生俱来的驾驭能力和对音乐的美好感觉,用看似普通的言语表达了自己于当时社会之中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承载着怎样一份年轻的心灵,展示了她的喜乐与哀苦。

最后十九岁的张爱玲得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感悟,即“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华丽的袍”象征着人生的欢愉,而“蚤子”则象征着人生的痛苦。其实生命也正是由这两者构成的。生命不会仅仅只有欢乐愉悦,它往往伴随着各种艰辛和痛苦,而这些通通都是生命中所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在面对这些艰辛和痛苦时,不应该一昧地妥协、退让,而应该迎难而上。正如老师所说的,人生是为了解决一个个的困难,我们不能反过来被困难解决。 既然我们的人生离不开困难,不如就勇敢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欢愉和挫折吧!

张爱玲半生缘有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85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半生缘有感一

认识《半生缘》是因为张爱玲,认识张爱玲是因为《半生缘》。

翻开书的精美扉页,不禁想起江南水乡的女子身着蓝底碎花布旗袍,挽着发髻,举着油纸伞,漫步在湿润的窄道胡同里。也许只有这样的背景才配得上张爱玲的世界。

可惜曼桢不是一位富足娴雅的江南小裤,她只是一位贫穷家庭的一份子,姐姐为了她的学习而放弃自己的生活作了舞女,一再的堕落,也没有让家庭的生活改善许多。曼桢的悲哀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初看张爱玲的半生缘,是恨那鸿才,若不是他欺侮了曼桢,也许曼桢与世钧就不会在茫茫人海中失去了对方,更不会在几十年后望着物是人非的世界喊着,“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啊,除了他们未变的爱情,还有何当初是一样的!

可是看久了,竟也默然了,我该憎恶什么?是鸿才,还是当时的社会?若不是当初社会舞女是个多么正当,而这种正当仅在法律上,在社会上是饱受歧视的,曼璐又怎会由自怨自哀到人格扭曲到为了保住丈夫而利用妹妹呢?而鸿才这种行为什么惩戒也没得到,曼桢的母亲也默认了这种事,世钧才见不到被关起来的曼桢呵!说到底,间接造成这种悲哀的是什么?相信以一目了然。那就是薄弱的法律和几乎没有的法律意识

眼泪忽然落了下来,在纸上当印成了深深的棕色……

半生缘有感二

每次看张爱玲的书前,我都要给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担心书中抑郁的阴霾会让自己喘不过气来。这次读《半生缘》亦是如此。

读完全书,我觉得作者的书名起得着实好。世均和曼桢、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缘分,他们没有结局的爱情实在令人惋惜。读的过程中,我屡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着急,总是觉得就差这么一点点就可以幸福了,但是这两对有情人就像是两对平行线,心系彼此,却永远无法相交。

仔细想想,书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在旧社会背景的影响下蒙上了一层无法脱离的悲剧色彩。在阅读前几章时我就已经抑郁得喘不过气了。在这里就讲讲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个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为有钱的父亲逼迫自己继承家业,逃离了原来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个体,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像叔惠一样出众大胆,但是却无法摆脱自己寡言沉闷的性格,把对曼桢深沉热烈的爱埋在心里,无法勇敢当着长辈的面把自己和曼桢订婚的事情说出来。也许,当初他早点把曼桢娶了,后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曼桢是一个我又爱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时又是那么地软弱。我要是她,当时被祝鸿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杀,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装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机逃跑。当她最终逃出来得知世均订婚后,内心肯定是非常绝望的,但是我觉得她绝望的同时也应该满足自己最后一个心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同时想办法让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鸿才的禽兽行为。但是她做不到,因为她考虑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胆怯了。

我觉得,整个故事的美好结局是被一帮旧社会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搅和的。要是世均的母亲支持他和曼桢的感情,要是她当时没有把曼桢寄给世均的信烧了,要是曼桢的姐姐不会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桢的母亲当时把故事的真相告诉世均,要是曼桢的母亲没有一味退让,要是......也许这对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爱,就要勇敢地说出来,勇敢地付诸行动。但是这一点,不仅仅是旧社会的人们,哪怕是新世纪的我们,有时也很难做到。

半生缘有感三

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太匆匆,转眼又是一个秋。回首半生,恍如一梦,何处停留?迷蒙中,化作一只风筝,在天涯尽头,擦身而过,注定的结果。

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鲜有的几个没有戾气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实则坚实勇敢,与世钧的爱情像缓缓流淌的乐章,沁人心脾,也像陈年老酒,愈沉淀愈香醇。秋日,在世钧目光中,踩着落叶甜蜜地离开,缠满绒线的红宝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约定,原本以为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静,浪漫,温馨,怎奈何,阴错阳差的一个转身,天翻地覆,空余半生缘,半生泪。

提起曼桢,不得不提起曼璐。虽说曼桢是曼璐的牺牲品,可是对于曼璐,实在不忍多说什么。醉生梦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远是强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强势的压迫下战战兢兢,如蝼蚁般生活着。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女孩子,声色场所陪舞卖笑,迎来送往,辛苦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家庭。直到错过了最好的年华,才猛然惊觉韶光已逝,美人迟暮,像盛极的花渐趋凋落。当年美好的初恋成了心口的朱砂痣,挥之不去,亦无可奈何。这不是她能选择的。贫苦人家的女儿在冲突与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样做?

曼桢可以理解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谁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诩正派的人会理解她吗?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想的人太少。后来的她陷入癫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与豫瑾约会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这终究还是抓不住的过往。

其实,早就怀疑就算没有曼璐的“借腹生子”,曼桢与世钧就能走到一起,厮守一生吗?社会地位的差异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顾,世钧家人能接受吗?世钧的母亲,一个中产阶级的贵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风光无限,却在与姨太太的争宠斗争中输得一败涂地,内心渴望丈夫回归却强作满不在乎,将全盘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物质生活富足无忧,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虚伪,贪婪。一方面拼命制造自己的豪门优越感,另一方面竭力讨好大户石太太,这样的人能接受来自贫寒之家、有个舞女姐姐的曼桢吗?就算进了沈家门,曼桢又该承受多少压力与白眼?阴晴不定的寡妇大嫂,势利眼的下人,哪一个是好惹的,哪一个不想看她的笑话?长此以往,夹在其中的世钧不会厌烦吗?

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畸形社会下悲剧酿成的催化剂,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怜的生命。充满着高尚与卑鄙,新潮与顽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边花天酒地,一边一本正经地大谈时局政治,一边接受别人的谄媚与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远背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受人歧视,祸及家人。当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时,借腹生子,门当户对的旧习俗旧观念却硬生生冲散了原本相爱的人们,曼桢与世钧,翠芝与叔惠,他们挡不住的是命运的翻云覆雨还是内心的怯懦与退让?如果当初能勇敢一点,决绝一点,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可惜早已没有如果,没有了当初。

十四年后,兜兜转转再次相见,早已为人父母,结局已定,只能叹一声:我们,回不去了,无悲无喜。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束,世钧继续着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曼桢守着当初心花无涯的惊艳,耐得住九寞终老。十四年物转星移,不复当年模样,各自需寻各自路。半生匆匆,就当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醒了,泪干了,曲终人散,天各一方。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7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流言》是作家张爱玲的一本散文集。张爱玲在我的心中是海派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派、京派从上个世界初就产生了显著的差别。而张爱玲是从骨子里爱着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张爱玲或者说成是她的仆人口中的爱玲小姐,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即使张爱玲在两岁的时候曾经随父母到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张爱玲爱着的仍然是上海,这里的上海并不包括她的父亲和后母。

这段时间认识了几位来自于上海的朋友。从那几位上海朋友身上,我看到的上海人是非常勤奋、时尚、有毅力且具有生活的小情调的。

《流言》中的“我”全是张爱玲。张爱玲在散文里写到自己喜欢一个人没事坐在巴士二层采摘树叶,或者是听市声,或者是穿过人行道上小火炉扇出的滚滚白烟。张爱玲也自嘲自己虽然是个天生写小说的人,但是却不会幽默、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路痴,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见客这一点倒是跟我的一个好朋友有点类似,他说自己怯生。

在这本书收录的散文《童言无忌》里面张爱玲讲述了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故事。张爱玲虽然出身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宦子弟人家,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并不是美好的。张爱玲直到10岁才在她母亲向她父亲的强烈要求下第一次走进了当时只属于男孩子的学校。张爱玲青年时期多在外住校。有一次张爱玲返家看见亲弟弟在看连环画,这与自己当年看的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完全不是一个品位。张爱玲为弟弟着急,但是张爱玲也自身难保。那时后母已然在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张爱玲即使看到亲弟弟被父亲无端扇耳光,也只有默默端起手中盛饭的碗挡住自己眼睛里晶莹的泪水。就是这时,张爱玲也会遭到后母的嘲讽。张爱玲爱着自己的亲弟弟,她也对弟弟的习以为常而感到抱歉。

张爱玲与父亲、后母的决裂是从父亲把她软禁以后。张爱玲从那时起,身边除了母亲、朋友,仿佛能有的朋友不多,即使说出来恐怕也就只有一个朋友。张爱玲用了beverlynichols的一句关于狂人的半明半昧的“在你的心中睡着月光”来描写自己那时的心境。这时的张爱玲既充满了愤怒和仇恨,又充满了对生活的温柔。

当然在散文《爱》中,张爱玲那段关于爱情的描写也让我如痴如醉。“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草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讲的是一个悲剧。

这个关于爱的故事是这样的。早年有一个姑娘和一个男孩相识,就那一面和男孩问候的那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多年之后,女孩被卖作妾后又几经转卖。当女孩老成了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时,沧桑的脸上现出青涩的笑靥,那是因为她正在回味那一句多年前的“噢,你也在这里吗?”。爱情已然错过,回味却有着可爱的甘甜。这或许就是爱的另外一种力量。

张爱玲的天才和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视角。过人的才气、与常人不同的生活不能、喜欢上海的小资情调、不做作却又世故可爱,这些让我特别喜欢这位来自上海的作家张爱玲。我喜欢她的勇敢,我喜欢她的直率,我喜欢她的勤奋,我喜欢她的可爱,我也喜欢她的小资。

张爱玲就是爱玲小姐,永远不同的爱玲小姐。

“在你的心中睡着月光”,可是你却很温柔。

张爱玲《流言》读后感

张爱玲读后感(16篇范文)

华美绮丽,终归为白——读《张爱玲文集》有感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华美得有些失真。金壁辉煌照亮了半边天,酒馆歌厅,戏院剧场里的柔柔歌声缭绕在空中,热闹非凡。目光所及处,尽是华美而绮丽的大红大紫。她喜欢这样的颜色——耀眼绚丽,给人以暖意。但是在这华美中,有着止不住的妖冶,就像希腊传说中九头女巫的眼睛,看上一眼便登时毙命;也多么像世间一种名为“情”的东西,紧紧包围她,叫她逃脱不了。十六岁那年,张爱玲乘夜私逃,离开了父亲和继母的公馆,离开了充满大烟味道的小房间,牌桌上永不停歇的赌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张爱玲信息

  • 张爱玲读后感(16篇范文)
  • 张爱玲读后感(16篇范文)10人关注

    华美绮丽,终归为白——读《张爱玲文集》有感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华美得有些失真。金壁辉煌照亮了半边天,酒馆歌厅,戏院剧场里的柔柔歌声缭绕在空中,热闹非凡。目光所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