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 8644字 | 66段 | 29分钟 | 47分钟 | 67分钟 | 264人 |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 1131字 | 9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59人 |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 1128字 | 7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100人 |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 1249字 | 10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150人 |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 1333字 | 9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20人 |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 1479字 | 14段 | 5分钟 | 8分钟 | 12分钟 | 220人 |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 8656字 | 68段 | 29分钟 | 47分钟 | 67分钟 | 287人 |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 763字 | 4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86人 |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 765字 | 4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95人 |
教育心理学十二讲读后感 | 1411字 | 10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53人 |
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 1233字 | 5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106人 |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44个字,有6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9分钟,朗读时长47分钟,慢速需要67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1
在“全名阅读”与“书香校园”活动的感召下,我也主动地参与的活动之中,捧起了久违的书籍,思绪万千,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我经历月余的时间,记下百余页的笔记,把刘国政主编的一部《小学教育心理学》终于读完了。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感悟颇深。
《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具体地从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到让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也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理论知识,书中例举大量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和实验数据,使阅读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观念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从中真可谓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此书共十二章四十四小节详细具体的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对提交我们从教技能,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教育教学思路,也为广大教师避免走弯路开阔视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无穷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2
合上书,难免有些思绪万千,真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想一想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重拾《教育心理学》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竟是那样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仅仅是从量上掌握不足,从质的提高上更是难以提起。再加上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加让我感觉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确,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弥补这么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养的捷径之一。
总的来说,这本书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后阅读就会发现其内容还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实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也解决了老师的部分心理问题;不光是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问题、道德修养。
写至此,我不得不说一些题外话,说一说自己的从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讲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于是,才能往往发挥到极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画又是讲故事,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学生的目光。问题是表演一旦不被认可,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么讲已经编写好了教案,设计好了计划,一切都按部就班,学生就这般让老师牵着鼻子,认真的走完四十分钟。问题是人人都愿意被牵着鼻子吗?一旦有走神儿的出现,我的威严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许多人就会被逼上梁山,说是我要学,实际往往会变成要我学。
三是《教育学》上讲究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实际上学生心中有多少疑问,他们的层次如何,我很少去备学生,一堂课下来,主体到底动了多少?到底调动了他们多少积极性?仔细体会其中之味 ,似乎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课堂上疲惫不堪,课后大量习题伺候,学生写的是人困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尽。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点,靠的是牺牲自己和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是以知识为本位,分数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并没有考虑我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次的读书学习,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将几道题,写几个字,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仔仔细细地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等教育理论落在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正正经经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也明白了,心理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影响教师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失衡,我们的语言往往会表达的尖酸刻薄。先抛开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不说,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情绪背后有没有过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会影响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俗话说:“欲速而不达”就是这个理。因此,老师必须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于是想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如果自己的心理并不健康,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狱,做伤痛的`终结者。要不然,自己心里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又如何去面对心理并不成熟的孩子呢?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所表演的那个小品,讽刺一些人自己心里就有病,反而给别人看心理,装模作样的去做心理医生,结果,没把别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于地,让人贻笑大方。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做到时不走极端,情绪上不大起大落,不在个人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从而使自己心态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进而就会高高兴兴上班去,快快乐乐回家来。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一定要用心去听孩子的苦衷,去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轻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绝不轻易的下结论,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确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协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使每一个孩子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充满阳光、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的主导性、针对性,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学艺术。有一句话说得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你就会发现许多。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用眼睛去发现丑,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被灰尘蒙蔽。
当然,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是千变万化,百人百性。由于他们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们还不会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调节自己的心理,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发泄自己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所以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导。否则,他们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关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心理上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结成一定的疙瘩,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点大学毕业毕业,但心理上的阴影也会伴其一生,从这一点上来说,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吗?
事实证明,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在灵动课堂的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收获,对我校在灵动课堂所实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班有一位学生叫王宇豪,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要到讲台做展示,也总是哼哼唧唧,词不达意。以前我总是与其家长联系,夹七夹八地诉说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饭时,我与孩子们一起排队,唯有王宇豪同学将勺子递到我的手上,让我先打。对于他的这种做法,我在与家长联系时,反复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礼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没想到王宇豪变了。从此,他总是积极地参与班级的一些事务,包括发言,帮助同学。他的成绩也是一路飙升。究其因,我想这应该是孩子心理上起了变化,我的一句简单的话与往日对他的否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肯定触动了他心里那一块温柔,开启了他追求进步之门,让孩子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可见,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就是这个理!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们中医上的治病,痛在头上,也许病因在脚上;痛在脚上,也许病因在腰啊!
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阅读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深入学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适当有效的评价,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为我校在灵动课堂教学的模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3
最近读了罗伯特.斯莱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译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大。本书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例证将各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
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序地举手发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对此,本书在行为学习理论这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教师,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我们班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提问时,你们该怎么做?”其中有个学生的手举到空中,说到:“我知道!举手并安静等待!”教师叹了口气,试图忽视她,但班上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并越叫越起劲,最后只得叫她。
其实,这里面教师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了,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不仅提高了那位学生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
看了这个例子,我感触颇深,之前的教育实践中,我所采取的许多教学方法多是沿袭传统的。而这本书在对这些传统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那些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学的一种行为理论——阳性强化法。它的原理是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等,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们试图建立一种行为习惯时,要分清哪些行为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忽视。在开始忽视某种行为时,可能会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持续地忽视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适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们最终会放弃忽视,像例子中的教师那样,在不经意中就给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地回答问题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将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借助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于教学。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正讲着课,一个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键盘敲得一阵响,使得全体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朝他看去。
这时我该怎么办?训斥他?忽视他?让他去办公室?向全班同学解释他的行为干扰了正常教学,破坏了开学初全班同学制定的课堂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应对不良行为的措施,而且每种措施相对应的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不同的。依照书中所谈,我沉住气,认真地分析场景:当他捣乱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这种目光聚焦的感觉,这表明他在寻求同学们的关注。这时我如果训斥他,可能会增加同学们对他的注视,进而会奖励他的捣乱行为,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忽视该行为。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学生看到我没理他,照常上课,其他同学也没看他,竟也停止了敲击。
看来有效的教学既不是一些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则;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应用于实践,满足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不管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他们必须精通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有意识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风或非此即彼的简单套用。教师应该立足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开阔视野,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为学习理论,本书作者在发展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学生多元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那么鲜活,浅显易懂,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本书配有卡通图画,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及趣味性。同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导航。也使一线教师能够短时间内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4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10个√换一颗☆,10颗☆换一个印章,10个印章换一样小礼物。读到米斯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后,方才明白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意义: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就有,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人,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来成功的希望。因此,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学习、用心实践。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5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6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课文就是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而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高智商,低素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仅仅把分数当做评价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老师要像警察,能发现学生变化的蛛丝马迹;老师要像良医,能够对症下药,医好学生的“顽疾”;老师要像慈母,用爱心对待每一位犯错误的学生。
三、要将教育学、心理学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教育学、心理学是每一个出身的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对问题学生,我们有可能急噪,有可能“恨铁不成钢”,有可能恶语相加,有可能冷嘲热讽,以至于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会从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这一点出发的,为什么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教师和学生矛盾的事件,甚至是剑拔弩张、以血的教训换来我们深思的事情越来越多呢?我想关键还是要灵活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还这么不懂事。”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所以对待学生,我们要研究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共性,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来因材施教。 五、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也就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教给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不做无用功。既做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又做一个懂得高效率工作的人。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力地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的应用到语文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中去,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1000字左右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10个√换一颗☆,10颗☆换一个印章,10个印章换一样小礼物。读到米斯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后,方才明白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意义: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就有,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人,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来成功的希望。因此,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学习、用心实践。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有关《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面。读了《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我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怎样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型,语言的层次性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又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与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密切相关,这就充分说明了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是关键,即通过听、看、想等内在活动最终转化为说这一外部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探索学生的感知规律,构建我们想要的情感课堂,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
在本书中,我重点研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部分内容。书中将其列为数学基本素质的第五个要素,指出“数学语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对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则简略地提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建构……数学交流……组织学生讨论” 等等。要了解学生数学表达存在的困难具体有哪些情况,才能找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的路径。分析起来,情况有三:
第一种:数学知识本来就没学懂,大脑里是空洞的或混乱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是一言不发或“胡说八道”,因为他无话可说,一说就错。
第二种:对于一些极为抽象的数学语言无法转化为普通语言。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其中抽象性数学语言既高度抽象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比如概念的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有时学生就无法将其转化为他们所熟悉的、亲近的、容易理解的事物,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深刻,此时的数学语言就会显得更加抽象,在学生眼中就不再“通俗化”,反映到口中也就更难于表达。
第三种,将“听、看、想”的内容和结果转化为“说”的困难,这一点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存在,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就要求老师要尽量的多宽容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一些自信,大胆的,灵活的,创造性的去说。
反思我自己的数学课堂,学生说的确实太少了。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过去的数学教育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的“英才教育”。今天,我们理应是“大众数学”“生活中数学”的倡导者,也完全应该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孩子们都喜欢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坚定的心声。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79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最近我读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读完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以下是我的读书体会:奖励和惩罚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奖励会带给孩子自信,带来满足,激发追求更高目标,但也会带来自满,带来盲目自信,从而阻碍孩子的进步。惩罚可以引起孩子内疚和悔恨,让孩子明白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不对的,从而吸取教训,下决心克服和纠正。因此要正确应用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惩罚学生要适当
奖励:成绩很好的学生,取得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学生,做了好人好事的学生。惩罚:一是觉得这个学生能够做好的事但是没有做好。老师会怀着一种失望的心态惩罚学生。二是对待那些问题学生,因为他们屡犯错误,屡教不改,老师会怀着一种无奈的心态对他们严厉惩罚。
事实上差生不仅很少有受奖励的机会,反而是受惩罚的主要对象。为了试着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或寻找受奖励的机会,为了让更多层面的学生得到奖励,每学期评选一次 “校园之星”活动,诸如“学习之星”“文学之星”“文明之星”“励志之星”“才艺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等等。
二、奖励和惩罚要能触动学生
现阶段,提倡赏识教育的多、惩罚教育的人少。原因之一是“惩罚”一旦运用不好就容易留下体罚学生的嫌疑。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有的会越来越自信,有的可能会越来越经受不起挫折、越来越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赏识教育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不能走极端,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都是教育学生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两者不可偏废。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赏识学生,也应该大胆且慎重的惩罚学生。
在某些方面受表扬的学生会得到肯定与激励,让他更有信心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如果在班级等集体场合表扬一个学生,还能对整个集体的学生起到导向的作用。当众批评一个学生,也会起到警示全班的作用,但也可能会让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让他不在乎。
因此奖惩要注意时效,不等于凡事都要在第一时间内处理,需要捕捉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时机,有时甚至需要等待时机,尤其是对学生实施惩罚。比如,某老师讲课时发现某同学正看课外书,教师立即停下课来呵斥,或者没收书籍,甚至当众把书撕掉,势必会伤害该学生自尊,甚至激怒学生而引发激烈的冲突,当然,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情绪,不利于教学顺利进行。因此,此时教师不宜“趁热打铁”,可暗示学生停止看课外书,冷静下来,课后找恰当的时机耐心帮助学生。
三、奖惩措施要合理
有的教师认为奖励的量越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有的教师认为惩罚的力度越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就改得越彻底。但事实上,过量的奖励,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后果,如骄傲、轻视他人等;过量的惩罚会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易使学生产生对教育教学的反感,甚至逃避教育,厌弃学习。因此,奖罚要适度。
奖励要适度。要注意奖励面适度,面过小会使人觉得可望不可及,失去主动性、积极性;面过大,会让人感到来得容易,成功感不强,从而不珍惜,表现出对奖励的无所谓的态度。还要注意奖励不求全,不能等到一个人各方面都优秀才去奖励,只要取得了某项成就就应予以某方面的奖励,纵然被奖励的学生还存在其它缺点也无妨。
惩罚要适度。教师应该明白运用惩罚的目的是要转变学生的态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又持久的转变。尤其对学习上的中差生使用惩罚要特别注意防止过度。如果过度,学生的行为会变得消极,反过来又会增大他们产生学习过失的可能性,这时教师往往会感到有进一步使用惩罚的必要,这样就会形成经常对中差生使用惩罚的倾向。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钻研,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使我们的教育能起到实效性。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56个字,有6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9分钟,朗读时长47分钟,慢速需要67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1
最近读了罗伯特.斯莱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译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大。本书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例证将各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
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序地举手发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对此,本书在行为学习理论这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教师,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我们班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提问时,你们该怎么做?”其中有个学生的手举到空中,说到:“我知道!举手并安静等待!”教师叹了口气,试图忽视她,但班上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并越叫越起劲,最后只得叫她。
其实,这里面教师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了,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不仅提高了那位学生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
看了这个例子,我感触颇深,之前的教育实践中,我所采取的许多教学方法多是沿袭传统的。而这本书在对这些传统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那些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学的一种行为理论——阳性强化法。它的原理是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等,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们试图建立一种行为习惯时,要分清哪些行为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忽视。在开始忽视某种行为时,可能会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持续地忽视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适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们最终会放弃忽视,像例子中的教师那样,在不经意中就给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地回答问题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将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借助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于教学。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正讲着课,一个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键盘敲得一阵响,使得全体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朝他看去。
这时我该怎么办?训斥他?忽视他?让他去办公室?向全班同学解释他的行为干扰了正常教学,破坏了开学初全班同学制定的课堂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应对不良行为的措施,而且每种措施相对应的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不同的。依照书中所谈,我沉住气,认真地分析场景:当他捣乱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这种目光聚焦的感觉,这表明他在寻求同学们的关注。这时我如果训斥他,可能会增加同学们对他的注视,进而会奖励他的捣乱行为,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忽视该行为。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学生看到我没理他,照常上课,其他同学也没看他,竟也停止了敲击。
看来有效的教学既不是一些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则;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应用于实践,满足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不管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他们必须精通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有意识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风或非此即彼的简单套用。教师应该立足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开阔视野,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为学习理论,本书作者在发展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学生多元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那么鲜活,浅显易懂,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本书配有卡通图画,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及趣味性。同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导航。也使一线教师能够短时间内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2
在“全名阅读”与“书香校园”活动的感召下,我也主动地参与的活动之中,捧起了久违的书籍,思绪万千,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我经历月余的时间,记下百余页的笔记,把刘国政主编的一部《小学教育心理学》终于读完了。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感悟颇深。
《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具体地从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到让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也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理论知识,书中例举大量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和实验数据,使阅读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观念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从中真可谓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此书共十二章四十四小节详细具体的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对提交我们从教技能,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教育教学思路,也为广大教师避免走弯路开阔视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无穷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3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课文就是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而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高智商,低素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仅仅把分数当做评价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老师要像警察,能发现学生变化的蛛丝马迹;老师要像良医,能够对症下药,医好学生的“顽疾”;老师要像慈母,用爱心对待每一位犯错误的学生。
三、要将教育学、心理学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教育学、心理学是每一个出身的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对问题学生,我们有可能急噪,有可能“恨铁不成钢”,有可能恶语相加,有可能冷嘲热讽,以至于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会从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这一点出发的,为什么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教师和学生矛盾的事件,甚至是剑拔弩张、以血的教训换来我们深思的事情越来越多呢?我想关键还是要灵活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还这么不懂事。”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所以对待学生,我们要研究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共性,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来因材施教。
五、学习与劳动相结合。
也就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教给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不做无用功。既做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又做一个懂得高效率工作的人。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力地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的应用到语文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中去,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4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10个√换一颗☆,10颗☆换一个印章,10个印章换一样小礼物。读到米斯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后,方才明白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意义: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就有,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人,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来成功的希望。因此,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学习、用心实践。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5
合上书,难免有些思绪万千,真的,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想一想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重拾《教育心理学》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竟是那样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仅仅是从量上掌握不足,从质的提高上更是难以提起。再加上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加让我感觉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确,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弥补这么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养的捷径之一。
总的来说,这本书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后阅读就会发现其内容还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实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也解决了老师的部分心理问题;不光是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问题、道德修养。
写至此,我不得不说一些题外话,说一说自己的从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讲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于是,才能往往发挥到极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画又是讲故事,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学生的目光。问题是表演一旦不被认可,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么讲已经编写好了教案,设计好了计划,一切都按部就班,学生就这般让老师牵着鼻子,认真的走完四十分钟。问题是人人都愿意被牵着鼻子吗?一旦有走神儿的出现,我的威严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许多人就会被逼上梁山,说是我要学,实际往往会变成要我学。
三是《教育学》上讲究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实际上学生心中有多少疑问,他们的层次如何,我很少去备学生,一堂课下来,主体到底动了多少?到底调动了他们多少积极性?仔细体会其中之味 ,似乎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课堂上疲惫不堪,课后大量习题伺候,学生写的是人困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尽。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点,靠的是牺牲自己和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是以知识为本位,分数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这种情况下,并没有考虑我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次的读书学习,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将几道题,写几个字,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仔仔细细地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等教育理论落在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正正经经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也明白了,心理的发展变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影响教师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失衡,我们的语言往往会表达的尖酸刻薄。先抛开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不说,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情绪背后有没有过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会影响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俗话说:“欲速而不达”就是这个理。因此,老师必须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于是想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如果自己的心理并不健康,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狱,做伤痛的终结者。要不然,自己心里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又如何去面对心理并不成熟的孩子呢?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所表演的那个小品,讽刺一些人自己心里就有病,反而给别人看心理,装模作样的去做心理医生,结果,没把别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于地,让人贻笑大方。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做到时不走极端,情绪上不大起大落,不在个人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从而使自己心态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进而就会高高兴兴上班去,快快乐乐回家来。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一定要用心去听孩子的苦衷,去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轻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绝不轻易的下结论,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确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协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使每一个孩子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充满阳光、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学的主导性、针对性,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学艺术。有一句话说得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你就会发现许多。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用眼睛去发现丑,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被灰尘蒙蔽。
当然,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是千变万化,百人百性。由于他们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们还不会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调节自己的心理,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发泄自己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所以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导。否则,他们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关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心理上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结成一定的疙瘩,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点大学毕业毕业,但心理上的阴影也会伴其一生,从这一点上来说,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吗?
事实证明,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在灵动课堂的实践中也有不少的收获,对我校在灵动课堂所实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班有一位学生叫王宇豪,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使要到讲台做展示,也总是哼哼唧唧,词不达意。以前我总是与其家长联系,夹七夹八地诉说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饭时,我与孩子们一起排队,唯有王宇豪同学将勺子递到我的手上,让我先打。对于他的这种做法,我在与家长联系时,反复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礼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没想到王宇豪变了。从此,他总是积极地参与班级的一些事务,包括发言,帮助同学。他的成绩也是一路飙升。究其因,我想这应该是孩子心理上起了变化,我的一句简单的话与往日对他的否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肯定触动了他心里那一块温柔,开启了他追求进步之门,让孩子由被动走向了主动。可见,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就是这个理!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们中医上的治病,痛在头上,也许病因在脚上;痛在脚上,也许病因在腰啊!
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阅读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深入学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适当有效的评价,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为我校在灵动课堂教学的模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6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800字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800字作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十二讲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教育心理学十二讲读后感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所谓"教育心理学十二讲"便是针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十二个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如关于"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人的心理的实质"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学习过程的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掌握知识过程的心理分析" "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 "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及"教师心理"等.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可以说,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本书之所以要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我想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
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归纳书中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150字
在读了《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后,“以宽容收获孩子的笑容”和“笑一笑,乐一乐”这两节最能引起我的共鸣。
在“以宽容收获孩子的笑容”这一节有这样一个一个事例:一个一向从严治班的班主任,批评吵闹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抗。他就让学生匿名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好几个学生都建议老师给学生改过的机会,不要发脾气。老师很受启发,认识到要严而有度。这个事例简直是在说我一样,我对学生常常大声批评,学生也写日记希望我不要生气,对身体不好。虽然我感动于学生的懂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是过分苛求学生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犯错误很正常,上帝还原谅呢,为什么我们就要生气,严厉批评呢?书中的`话仿佛就是对我说的:苏霍姆林斯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同时书中谆谆教导,作为教室不能忽视宽容这种教育策略。昨天下午崔xx考试还是不写卷子,我想发怒时突然想到这本书的教导,于是仔细看了他的试卷,夸奖他说:你写的题比以前多了,有进步。没有想到放学时,他对他妈妈大声说:老师夸我考试写题有进步。我那是夸他,我是咬着牙忍着气说的啊,可是他竟然高兴的报告给家长。这让我领略到了宽容的力量。
“笑一笑,乐一乐”这一节,则强调了幽默的力量。令人愉快的幽默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可能提高学生记忆力百分之十五。面对期末复习和包班的现状,每天沉重的皱着眉头,很难有笑容给学生。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比我们更苛求阳光雨露的心灵怎么能适应今日每天重复的复习时光?我没有智慧和学识待给学生思考性的幽默,但我可以尽量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笑容和快乐啊。上课有张师德投票表,我把各科老师名字写黑板上让学生抄在表格里。崔某说:“我把你的名字写成和数学老师合在一起的了,你叫黄小肖。”班上大笑,我很想严厉的吵他破坏课堂纪律,但想想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不是希望更多的给学生轻松宽容的氛围么?于是我也笑,说:“那我也可以叫崔龙龙了。”班上学生更是开心的大笑。下课一个女生问:老师你和浩然谁眼睛大啊?这么没有知识含量的问题我以前一定会瞪她一眼转身而去,但我看过《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之后不这样做了,我觉得应该让后学生感受到老师和他们是一样的,可以做很多他们那个年龄喜欢的事情。于是我走到悍然面前,摘下眼镜,和他比谁的眼睛大。看着浩然瞪大的眼睛,最后还用手指撑起眼皮,周围学生目不转睛的比较这我们俩的眼睛,我一下笑喷了。沉重的复习阶段还能有这样转瞬即逝的欢笑时光,对学生老说是多么难得啊。而我除了对他们笑一笑,并没有做什么啊。模拟考试下来,我们班100分多了,我似乎觉得这是笑一笑的功劳。
古诺特博士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发觉我是教学成败的学习气氛,身为老师,我掌握无比的权利,使学生过得悲惨或快乐,我可以作为折磨人的工具或继发灵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开心,也能伤人或救人。”确实惶恐啊,我们手中的权利决定着学生一天的心情甚至整个童年的回忆。就为这个,我不敢停下阅读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