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范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春秋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5-01-03 12:30:03 查看人数:7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春秋读后感 1656字 9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53人
热血写春秋读后感 448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18人
家春秋的读后感 4136字 40段 14分钟 23分钟 32分钟 247人
史记·春秋战国读后感 1362字 9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22人
重返春秋战国读后感 802字 10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13人
春秋故事读后感 753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79人
读晏子春秋有感 1092字 5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88人
家春秋读后感 369字 5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96人
家春秋读后感 822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16人
家春秋读后感 591字 9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67人
家春秋读后感 4234字 31段 15分钟 23分钟 33分钟 231人
春秋那些事儿吴越争霸卷读后感 508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29人
春秋战国读后感 825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42人
家春秋读后感 2117字 15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64人
家春秋读后感 544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74人
春秋战国读后感 542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29人

春秋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5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关于春秋读后感

春秋读后感

孔子作《春秋》,提出了“内诸夏,外夷狄”的观点,并且该观点在何休等公羊家的理解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夷夏理论。该理论作为儒家的经典文化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当华夏民族受到外族侵略时,夷夏理论激励了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他们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卫祖国。然而,夷夏之辨作为该理论的精髓,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夷夏之辨,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一套理论。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春秋时期,周王室和它的诸侯国,通称诸夏,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楚国、吴国等,则被称为夷狄。随着诸夏与夷狄的不断碰撞与交融,夷夏关系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

夷夏之辨的最基本一层含义是:“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与“外”,分别是“联合、统一、同化”和“摒斥、分裂、异化”的意思。这是《春秋》公羊学精义之一,这体现了夷夏之间的张力。春秋时期,是四夷交侵、诸夏纷争的时代,为此孔子竭力要维护诸夏之团结以抵御夷狄。提倡“尊王攘夷”的霸业,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精神。比如孔子尽管认为“管仲之器小哉”,还认为他“不俭”,“不知礼”,但由于他能够“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以维护诸夏的团结,抵御夷狄的侵扰而给予崇高的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究其原因,是他维护诸夏团结与中国稳定。

然而,夷夏之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孔子的“夷夏之辨”,全在礼义而不在血缘、种族或政治。即如果夷狄守礼义,则进位诸夏,反之,如果诸夏不守礼乐制度,则贬为夷狄。即诸夏与夷狄的的区分标准,不是种族血统,而是礼义文明。礼义体现了文明的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志,而血缘、种族仅仅只有生物学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礼义。事实上,由于华夏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之间不断交融。孔子正处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他的“异内外”的先进思想,是为夷狄最终进为中国,融入中华民族作理论上的铺垫。所谓人不分东西南北,只要认同共同的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一员。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来说,具有伟大的奠基意义。

孔子曾把吴、越、楚等称为“夷狄”。但他们在血缘关系上与诸夏之国完全相同,只是由于他们交侵诸夏,不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因此孔子“夷狄之”。但到了后来,有的夷狄在行为上发生变化,转而重周礼而尊王室,则“中国之”。如定公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这里对吴称“子”,是因为“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即吴帮助蔡侯打击楚人的柏举之战中,伸张诸夏之正义,打击夷狄。而在昭公二十三年秋七月的鸡父之战,《春秋》曰:“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这是既贬吴,又贬被伐诸国的笔法。为什么不写“吴及顿、胡、沈、蔡、陈、许之师战于鸡父,顿、胡、沈、蔡、陈、许之师败绩。”因为这样,吴便成为中国的主人了。那么,又为什么不写“顿、胡、沈、蔡、陈、许之师及吴战于鸡父”呢这又因为,陈、蔡等国不尊王,不守礼,有似夷狄,所以经文又不让原为诸夏的陈、蔡等国成为中国的主人。公羊家还直言“中国亦新夷狄也”,从而极好地体现了公羊家“以《春秋》当新王”的观点。还有,周是灭了商才得以建立,而宋国为商的后人,由于宋国始终行诸夏之礼,故一直为诸夏成员。这又表明,“夷夏”又不以政治立场划线。

秦汉以后,夷狄不断入主中原,夷狄的“中国之”日益推进,中华民族日益壮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巨大生命力与兼容性。中华文化的力量,反映在中华民族内部:虽然常呈现出“合久必分”的局面,但分裂始终只是政权的对立或军事的割据,而文化本身则从未分裂,这就是中国历史始终呈现“分久必合”的大趋势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也反映在中华民族的外部:世界上其他文化,一旦与中华文化接触或撞击,中华文化均能兼容、融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同化外部文化并壮大发展自身,而自己决不被异类文化所消亡。可以这样认为,如此强大的文化诞生于《春秋》中“异内外”思想。

所以,夷夏之辨,在我看来,就是野蛮与文明之辨。所以韩愈曾指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该说法也指明了“夷夏之辨”的实质。

热血写春秋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看了《热血写春秋》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战地医院的白衣天使》这篇文章,文中写了郭秀贞出生在苏北如东县华丰乡的农村,她在苏中后方医院中工作,在一次紧急撤退中,她背着一个伤员走,她背着独腿伤员正向河边准备上船时,由于力气小,一跤跌在了河滩上,腿疼得厉害,又害怕伤到伤员,急得眼自流。可是那位伤员不但没有哼一声,也没有责怪我,却反而安慰我:“小医务人员,没有关系,我不用你背啦!你扶我上船就行了!郭秀贞听了感动了好一阵子下定决心要学习老战士们勇敢顽强的精神。在苏中后方医院中,还有一位令人无比敬佩的白衣天使,在苏中后方医院6队医务员朱彩同志被捕,敌人要她交出伤员的埋伏地点,对她使用各种酷刑,她咬紧牙关没有出卖伤员,敌人得不到她的口供,竟凶残地将她活埋。年近23岁!”

读到这儿,大家一定感动极了吧!苏中后方医院的白衣天使们心中装着崇高的信仰,她们视死如归,朱彩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61年,但是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苏中后方医院的白衣天使们你们高尚的医德医风令人佩服。我向你们致敬!

《热血写春秋》

家春秋的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36个字,有4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3分钟,慢速需要32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家春秋的读后感

读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平淡的语言,却以书中人物迥异的性格,牵住了读者的心,而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绝然不同的命运,一本书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鲜明的代表。

书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个家庭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老大觉新,从小就是长辈眼中的“宁馨儿”,乖巧、懂事、事事为别人着想,逆来顺受,默默地承受着命运安排给他的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放弃了学业继承家业,放弃了青梅竹马的爱情娶了长辈给选的媳妇,最终他所爱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读这本书读到觉新的时候都感觉心里发闷,看完后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气,为他的隐忍、窝囊,心里不喜欢这个人物,却又一次次地为他牵挂。

老二觉民是一个不为旧势力屈服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跟这个旧家庭顽强地斗争着,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觉慧是一个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老大和他的两个兄弟就像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

家春秋的读后感

刚开始读《家春秋》,感觉内容很复杂,人物很多,事情发现的也很多,刚开始看会很吃力。但每次我都提醒自己要有耐心看完,慢慢地我静下心来看了下去。发觉这书写得很好,具有很大的反映性。

里面每一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现实生活中的老百姓,不同的人物思想决定不同的命运。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不同命运的共同家族的男人。这本书把社会浓缩成一个家族的背景,血淋淋的反映出现实社会下不同追求不同的思想观念下所迎来的不同命运。这三个男人。老大觉新,被家族带着活着,失去追求自己东西的软弱者,老二觉民是一个不为旧势力屈服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跟这个旧家庭顽强地斗争着,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觉慧是一个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

他们三人不同的思想使他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过着不同的生活,老大和老二老三就像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可悲的命运。《家春秋》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内心苦苦的挣扎,努力抗争的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缩的被旧势力冰冻。

家春秋的读后感

今年5月,我终于读完了巴金的巨着——《家春秋》。

这本巨着我花了两年半时间才断断续续读完。当我合上那厚厚的、沉沉的书时,我发现,我的眼泪早像是那止不住的洪水,汹涌地冲破眼眶,一道又一道的泪珠滑落了我的脸颊。

《家春秋》讲述了高宅有兴起至极盛而终于子孙分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书中的人物各个个性鲜明,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一中不同性格的人。

高家的三个孙子——觉新、觉民、觉慧,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性格:觉新是长孙,是一个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的人,是一个做事让人三分的人;觉民是一个有着一腔热血的有识青年;觉慧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勇敢好胜,敢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所以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结局不同。

在《家春秋》一书中,我看到了中国旧社会礼教的可怕。觉新曾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他曾想要出国留学,专攻化学,这一切都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这一身份而破灭了,长辈们让他娶妻生子。天生温顺于长辈的觉新只好娶了瑞玉为妻。高太爷去世时,瑞玉怀有身孕,长辈们因为“血光之灾”这个封建迷信说法,而逼瑞玉出城生产。瑞玉最后在城外难产而死……

诸如此类的惨剧时有发生,蕙、梅表姐、枚表弟、淑贞……哪一个不是被活活逼死的!我为那些年轻的灵魂流过一些泪,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被那些“长辈”顽固不化的“传统礼教”思想所害的!他们都是“牺牲品”!

我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因为在那样的旧社会里,我会闷得透不过气来。

记得我曾厌过学,当我读了《家春秋》中淑华想尽办法想要读书那一段后,我深深地自责,我没有好好地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没有尽到一个做学生应尽的义务——好好学习!在那之后,我明白了很多——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珍惜身边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我庆幸,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因为在那样的旧社会里,我会闷得透不过气来。我们不用去于旧礼教、旧社会作斗争,那么,就应该趁自己年轻之时多学一些知识,早日成为对全社会有用的人。

虽说巴金的《家春秋》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一面,让我看到了、感受到了旧中国旧家庭中人们身不由己的生活,让我觉得生活有时是一场悲剧。但是,我转念一想,这生活好比激流,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停止过,没有什么可以将它阻止,只有自己将自己吓退,我们要做的就是战胜困难。

所以说,生活不是悲剧,它应该是一场“搏斗”,一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困难的搏斗。

在生命的激流流淌途中,那激流必定也曾溅起过浪花,那浪花不是单一的,这里有爱、有恨,有欢乐,当然也有悲伤……要问那动荡不息的激流流动的信念是什么?我想,一定是“战胜困境,汇入海洋”!

我们还年轻,我们要好好生活,好好读书,我们还应该征服生活。就像巴金爷爷说的:“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们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家春秋》读后

巴金写作《家春秋》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几点看法:

笔法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1、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4、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家春秋读后感作文

《家》、《春》、《秋》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后,心底不禁为他人感叹!

这三本书都是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从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事实上这个大家庭里处处充满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真是个虚伪的大家庭!

因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怯弱而背贞压力的觉新;充满正义感的进步青年觉民、觉慧与张蕴华;敢于抗击命运的淑英、鸣凤;花天酒地的克明、冯乐山、克定,还有高老太爷……这些性格与行为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勇于进取、勇于抗争的觉民、觉慧、蕴华……他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就像蕴华所说的,这是一条路,一条充满了危险与挑战的路,这路上到处横着青年们的尸体。如果不搏一搏,坚持着,怎么会拥有自由、美好的青春呢?这条路,淑英、觉慧自由走过了,走到了上海……

觉民与蕴华携手走着,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觉新泽经过了这条路,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远远的绕开了这条路,但他却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这条路留下了自己的“尸体”——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斗志,这就是一种死亡……

该走的走了,该留下的留下了,残存下来的高家哀嚎着,有的为旧时代的终结的害怕;也有为新时代的到来的惶恐。最终高公馆散了,可那个时代人再继续,挣扎着他们的命运,失去的已经是永远的消逝,活着的仍在挣扎。

史记·春秋战国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6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22位用户喜欢。

读《史记》·《春秋战国》篇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史记》·《春秋战国》篇书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几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像战国四大战神、四大谋士、四大刺客还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都出自这里。

说起战国是一个诸雄争霸、鹿死谁手的年代。《史记》战国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刺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读《史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古人如何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是怎样生存、工作和为人处世的。

战国四大战神魔鬼杀神白起,在长平之战与纸上谈兵的赵军将军赵括大战之中,杀死敌将敌军和俘虏约四十多万人,他一生征战杀死敌军和俘虏约有百万之多,所以被人称为魔鬼战神。老将廉颇身死异乡,战神白起被迫自杀,良将李牧千古之冤、金戈铁马、一生征战到头来却是走投无路。战国四大名将只有一位有着不错的结局——王翦。可能是他精通兵法,对这个世界看的很透,他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急流勇退、最后才得以善终。

战国四大谋士王禅、苏秦、张仪、孙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禅。王禅又被称为鬼谷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纵横家的祖师爷。从其一生的成就上来看他背誉为战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也不为过,他的谋略能力算得上是高深莫测,当时有不少名满天下的谋士也是他的弟子,后来“合纵” “连横”也是根据他的思想演变出来的。

战国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其中聂政最让我感动。他为杀狗屠户、而隐于市、但名传于外。韩国大臣严仲子因上奏国相侠累的过失怕被报复找上聂政先下手为强。严仲子用黄金白镒为聂政母亲祝寿,聂政不受、并辞以母在、身未敢许人。后来聂母过世、聂政为酬知己、去见严仲子。严仲子要帮他安排帮手,去刺杀韩国国相侠累。聂政说人多口杂,难以成事,只身前去阻击,趁君臣聚会东孟杀侠累,力战至死(聂政自知无法脱困,怕连累家人,反以剑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死后被暴尸于市,千金悬赏,却无人能指认。一直等到他姊姊前来认尸,说:“此轵深井里聂政!它怕连累我,自毁面貌,我怎能因为怕死,让弟弟无名而终!”说完就在其第尸旁自尽。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士为知己者死。讲述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以及古人身上教发的慷慨血性的品质,和当今社会信仰的缺失,但不缺公义和良心。

战国是个创造成语的时代,有许许多多有名的成语故事都出处在这里如:“远交近攻”、“鸡鸣狗盗”、“围魏救赵”、 “指鹿为马”、“邯郸学步”、“负荆请罪”、 “伯乐识马”……等。其中“围魏救赵”对我感触最深。魏国尽出精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由于齐国距赵国太远,若直接去救怕来不及,故而孙膑出精兵假装攻打魏国都城,迫使魏国撤兵,故称“围魏救赵”。说起这个成语故事使我想到了孙膑,他是鬼谷子的徒弟,他还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田忌赛马”、“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孙膑兵法”等其中“孙膑兵法”就是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更具实操性也是“孙子兵法”的解释版。

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有许许多多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纵横家,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善于审时度势,分析事物的本质与发展和规律,从而采取进一步行动。人生就是政治,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无数前人向我们诠释了这样的道理。

历史对我们很重要,我们作为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但要好好学习现代知识,也要了解历史。

重返春秋战国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一枚小小“春秋”果——读《重返春秋战国》有感

“春秋战国”是个动荡的年代,却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盛世。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小小的心愿就被春风阐释得很芬芳。七国争雄之智慧纷呈,四大刺客之铁血丹心,“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气,一下子钻到了我生命的最深层,我也想要跟他们一样,用自己的花,用自己的累累硕果来诠释整个生命的意义。

你看,小小的我已毫不吝惜地要把一份嫣红投入泥土。我正尽情地汲取着老根从深层土壤中带来的营养,把它们汇聚在我极不起眼的青青的小圆球里。我那毫无遮挡的稚嫩的躯体,就算充当了狂风的玩偶,就算处于那令人心悸的暴风骤雨之中,就算真的要成为辛劳的祭品也在所不惜了……

看着这本《重返春秋战国》,我仿佛听到孔子爷爷俯下身对我耳语:你真了不起,你定能孵出一个香香甜甜的圆满!

我无声地笑了,暗暗发誓要用生命为我们的历史结出一枚丰润的人生果。

我们的今天,也如同春秋战国时期般“百家争鸣,诸子蜂起”,也许我的意志会让我把他们的遗愿演化成新的历史。也许我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一代圣人,但我可能会像屈原那样写出新的《离骚》;也许我不能像廉颇那样战无不胜,但我可能会像李冰那样修筑都江堰造福一方;也许我不能像孟尝君那样脱颖而出,但说不定我就是新时代的西门豹……

历史的光与影结伴滑过我生动光洁的肌肤,点点滴滴的忧喜会贯穿我成长的每一根神经——忧,会被我咽进腹中凝成坚硬的核;喜,会被我写在脸上绽成花般的美丽。也许当第一阵秋风款款吹来的时候,我的果实已赫然呈现。我静静地期待着,期待着秋阳的披阅与润色。

我的梦很完美。我相信自己终于会有一份禁得起咀嚼的芳香。我期盼着在收获的季节里,我要悄悄地告诉那历史的圣者——

摘下我吧!享用我吧!我终于凝聚了花的芳香在我的身体里,我终于继承了核的坚韧在我的生命里。如果你还想看到我的精彩人生,就请把我坚硬的核埋进您的土壤,那样,我就能以下一春季为起点,继续我更加美好充盈的生命历程……

春秋故事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来自遥远的文明和智慧 ——读《春秋故事》有感

“读史使人明智”,为了让自己智慧超群,博古通今,在历史中学习先贤的智慧和品质,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史书,第一本就是《春秋故事》。

刚捧起书时,封面上的古人形象,服装,武器,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想走进去,了解春秋时期的人和事。

“千金一笑”的故事,让我认识了昏庸无道的周幽王,烽火台放火,仅为博美人褒姒一个轻蔑的笑,导致西戎打进,烽火台点火也失去其放送消息的功能。一个这样昏聩的人,占着国君的位子,置国家、人民生死存亡于不顾,实在是国家的灾难。让我想到今年的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我们国家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首位,生命大于一切,生命重于一切。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很快攻克难关,控制住疫情。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也控制在最低范围。居家隔离的人们,也很快解封,短期的限制自由,换回长期的安全和自由。所以,我觉得上层的领导和决策很重要,就像一根指挥棒,会指挥的就指向成功,不会指挥的,便指向灾难。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放下自己的身段,放下自己的地位,放下自己的富贵生活,吃最差的饭,干最累的活,受最惨的侮辱。但是,就是这段“卧薪尝胆”的时光,让他反省,让他积累力量,让他等到了机会,最终起兵打败吴国。爸爸常说,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我也很认同,一时的屈辱不算什么,在屈辱中不能忘记发愤图强,等自己的力量蓄满时,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后面张良的胯下之辱,也和“卧薪尝胆”一样,一时之辱不为辱,发愤图强方为大丈夫。

其中还有很多很多故事,有彰显古人的胸怀的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把握作战的心理和细致入微观察和思考的曹刿,还有“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故事,读起来也是有趣精彩。

读史不一定让我变聪明了,但让我了解了来自遥远的文明,来自遥远的智慧,留存至今,也将继续流传下去。

读晏子春秋有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9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烈日暑期,从图书馆借来《晏子春秋》一书,拜读后,收益匪浅,收获颇多。该书总共八卷合215章,分内篇和外篇,其中内篇为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和杂下六卷;外篇分上下二卷。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

书中曾记载,齐景公问道:“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答:“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爱民。”又问:“以何治国?”回道:“政必合乎民主。”该书记载的君臣对话,处处体现了晏子爱国家、爱百姓、守礼仪的思想,同时在行动上,晏子也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身先表率。有一次,洪涝灾害,而齐景公还在饮酒作乐,晏子多次请求开仓赈灾,而景公不准。晏子只好把家中的粮食拿出了救济灾民,然后辞官远离庙堂。景公无奈,只好答应打开国库救灾,并请回晏子。据载,曾有宫中女子都爱穿男装,最后引发了国都女子都穿男装的潮流,后认为败坏礼仪,要求守卫士兵凡抓到女子穿男装的,一律扯破衣服,但女子穿男装的现象仍屡禁不止。晏子知此事后,认为指标先治本,首先禁止宫女穿男装,一段时间后,城里果然女子穿男装现象销声匿迹了。

晏子头脑机灵,能言善辩,生活节俭,谦逊待人,辅助国政,任用贤能,不辱使命。例如著名的晏子使楚,主要讲述了晏子出访楚国,楚王嫌晏子矮小,有意通过小城边开小口三次侮辱晏子及齐国,而晏子不卑不亢,反客为主,回击了楚王的嚣张,通过外交赢为齐国赢得了美誉。其中成语张袂成阴、比肩接踵、挥汗成雨、南橘北枳、自取其辱等均来自该段历史。

《晏子春秋》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通读全书后,让我发现了许多高尚的精神品质,增长了不少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做事的技巧。晏子兢兢业业、谦谦君子,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实事求是,一心为了国家、百姓着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引申到我们这个年龄段,在学习上更加要以古人晏子为楷模,不自卑、不自弃,不放弃,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知识的高峰,争做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家春秋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家》《春》《秋》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讲述了时代激流中一个大家族走向衰落的一幅生活图景。

书中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人物有:实事求是、无所畏惧的高觉民;性格刚烈的丫鬟鸣凤;胆小怕事的高淑贞;嬉皮笑脸的高觉英;热爱读书、奋发向上的高淑英;软弱、顾家又无奈的高觉新和离家出走的高觉慧。他们因为追求自由,离开家跑到上海求学。觉慧的出走是因为鸣凤自尽,淑英则是因为父亲太严厉。巴金将这些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真实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最喜欢《春》后记里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不错,春天确实是我们年轻人的!

《秋》写的是高家走的走,死的死,只有寥寥几人留了下来,这就是高家的悲惨结局,真是应了一句古话:“富不过三代。”啊。

这部书很好看,再过几年我还要看,也许会有更深的认识,我建议同学们也看看,或多或少能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现状,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

家春秋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还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写得十分鲜明: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琴,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希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希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考虑。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终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还有就是最最顽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涛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家庭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伤心,“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终于有了曾经的光彩。

家春秋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家春秋读后感700字

巴金笔下的《家春秋》,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不仅仅给当时有志气有思想的文人学子指明了道路,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富有内涵的课。

小说描述的是一个正在崩溃边缘徘徊的封建家族的悲欢离合,结尾孕育了希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它以二十世纪初期四川成都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矛盾和爱情为线索,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罪恶和没落,同时也歌颂了觉民,觉慧,琴和淑英等年轻人生活的觉醒和斗争。

通读全文。给我印像最深的就是高家的长子——觉新。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你不能漠视觉新,作为长子,他承受了无形的,却又巨大的压力,在弟妹中举行作揖主义,爱是他为家庭默默付出的一切,万事都让步,为弟妹考虑。也许他让我们痛恨,恨他的懦弱,恨他们的不敢反抗,以至于最后妻儿离他而去,让他内心遭受巨大打击;也许他又让我们同情,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的.结局是凄凉的,我们只能用一声无尽的叹惋来表达对觉新的可怜又可悲的遭遇。相反,觉民,觉慧的反抗精神,着实让人钦佩,与觉新形成巨大反差。

从觉民反抗爷爷安排的婚事,而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从觉慧对家庭的失望,而离家出走,去外面寻找他要的生活;从妹妹豪爽的性格和不凡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了腐朽的时代里新生的力量,给人鼓舞,给人希望。

家:青春是美丽的

春:春天是我们的

秋:秋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年轻,我自信,我奋斗。

家春秋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34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3分钟,慢速需要33分钟,有231位用户喜欢。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透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冯建中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觉新,觉民,觉慧,高家三位重孙,他们都有自我的理想,那是新的思潮,他们也有自我的痛,自我的苦。他们在成长中不断的变,变出不一样的结局。

克明,克安,克定,高家三位主人,他们是腐朽制度的拥护者,是腐朽思想的继承者,他们不相信会有更新的、更自由、更公平、更幸福、更人性化的思潮在涌动、在激荡、在摧毁一切,在创造光明的新世界,所以他们只有颓废的活着,无力的挣扎!

大太太周氏,三太太,四太太王氏,五太太沈氏,陈姨太,在充满铜臭的、没落的大家族里,她们感觉不到存在的危机,感觉不到变幻的世界,在她们的思想中,只有勾心斗角,只有互相猜忌,只有争风吃醋,在一些人眼里,看不到温暖的母爱,在一些人眼里,看不到亲情的光辉,在一些人眼里,甚至捕捉不到人性的亮点,一些人,只有卑微的活着!

鸣凤,翠环,倩儿,丫头,下人,监视户,一样有血有肉,却要理解所谓主人的安排,做什么,想什么,托付于谁,没有自我的想法,没有自我的未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们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们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我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们觉得,时间的一切都是有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我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这便是她们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们的也正是如此。但,只要是人,就不会任人摆布。

可腐朽的制度、愚昧的思想,把一些人牵绊了,走向了一条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坠入绝境的、布满荆棘的、洒满鲜血的、飘荡哀嚎的不归路!他们忘记了自我的理想,自我的抱负,自我的信念,自我的追求,为了寻求一丝一刻的安静,为了摆脱众人的纠缠,他们选取了躲避,选取了屈服,选取了牺牲自我,选取了放下抗争,选取了唯唯诺诺,选取了作揖主义,他们渐渐的忘记了那些完美的、以前那样真实的存在于他们脑海的、以前带给他们奇妙感觉的思想,做了那条路上的又一魂魄,飘荡、哀嚎!

觉新,像一个傀儡,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做着别人要求的没有自我感情的戏。但,有一天他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他看见了这个绅士的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我也成了人们斗争的目标!虽然它的环境使他忘记了自我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他愤怒,他奋斗,但毫无结果,只会给他找来更多的麻烦,他疲倦了,于是他又发明了新的处世的方法,他极力避免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他们,对她们十分尊敬,总之,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他们欢心,只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于是他便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就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齐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但是,在以后的日子,远比他想象中的要难的多,他忍受着痛苦,别人不了解的痛!觉民,有他的理想与抱负,有他的信念与坚强,有他的情感与爱恋,他明白这个家,是一个腐烂的制度,垂死的制度,他没有选取离开,但也煤油跟着它走,跟着它腐烂,跟着它毁灭。他为了那个有着大眼睛、能够理解他、能够鼓励他的女子,一向坚守着心中的圣地,等待机会,寻找他们共同的梦!觉慧,热心的奉献自我,为了那个高尚的梦。但,他却忽略了一个少女的心。当他发现没有理由留下的时候,依然的踏上了新的征途,追寻新的生活!

鸣凤,是一个勇敢的女子,自我的幸福,用生命去捍卫。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后,心底不禁为他人感叹!

这三本书都是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从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事实上这个大家庭里处处充满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真是个虚伪的大家庭!

因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怯弱而背贞压力的觉新;充满正义感的进步青年觉民、觉慧与张蕴华;敢于抗击命运的淑英、鸣凤;花天酒地的克明、冯乐山、克定,还有高老太爷,这些性格与行为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勇于进取、勇于抗争的觉民、觉慧、蕴华他们都会有完美的未来。就像蕴华所说的,这是一条路,一条充满了危险与挑战的路,这路上到处横着青年们的尸体。如果不搏一搏,坚持着,怎样会拥有自由、完美的青春呢?这条路,淑英、觉慧自由走过了,走到了上海。

觉民与蕴华携手走着,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觉新泽经过了这条路,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远远的绕开了这条路,但他却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这条路留下了自我的“尸体”——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斗志,这就是一种死亡。

该走的走了,该留下的留下了,残存下来的高家哀嚎着,有的为旧时代的终结的害怕;也有为新时代的到来的惶恐。最终高公馆散了,可那个时代人再继续,挣扎着他们的命运,失去的已经是永远的消逝,活着的仍在挣扎。

家春秋读后感

读巴金老人的《家春秋》,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平淡的语言,却以书中人物迥异的性格,牵住了读者的心,而不一样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绝然不一样的命运,一本书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鲜明的代表。书中的三兄弟同出自一个家庭却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命运。老大觉新,从小就是长辈眼中的“宁馨儿”,乖巧、懂事、事事为别人着想,逆来顺受,默默地承受着命运安排给他的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放下了学业继承家业,放下了青梅竹马的感情娶了长辈给选的媳妇,最终他所爱的人死的死,散的散。每次读这本书读到觉新的时候都感觉心里发闷,看完后往往要伸伸地吐一口气,为他的隐忍、窝囊,心里不喜欢这个人物,却又一次次地为他牵挂。老二觉民是一个不为旧势力屈服的青年,为了自我的感情跟这个旧家庭顽强地斗争着,最终获得了自我的幸福。老三觉慧是一个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必须会过去,旧制度必须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老大和他的两个兄弟就像是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一样的道路。

《家春秋》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不一样性格的人物内心苦苦的挣扎,努力抗争的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懦弱、畏缩的被旧势力冰冻。

家春秋读后感

很喜欢巴金这位作家,读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写作<家春秋>;时还不满30岁,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书中很多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语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但是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述,个性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述不够鲜明。

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述,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述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我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之后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能够不能够?王志文呢?

景物描述。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述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此刻的“忆童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述,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一样。

家春秋读后感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资料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述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还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写得十分鲜明: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我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琴,在里面扮演的主角不一样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期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期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思考。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最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还有就是最最顽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涛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家庭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期望,新的期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悲哀,“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最后有了以前的光彩。

春秋那些事儿吴越争霸卷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那是一个充满纷争的辉煌年代,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争霸历史,那也是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悲壮故事。

本书从伍子胥全家被小人费无忌残害开始,先讲述了伍子胥在吴王阖闾的帮助下打败楚国,报了杀父弑兄之仇,又讲述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消灭了吴国……从此华夏大地从春秋走向战国。作者以讲故事的口吻,讲述着两千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在幽默中透出残酷的血腥,让人不由得思绪万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透过那段历史,我们又知晓了什么呢?

总结一下,我终于发现了一点奥妙:

一个国家的灭亡,从一个小人开始,从楚国的费无忌至吴国的伯喜否,都是不折不扣的小人,费无忌的无才无德,奸诈小气,让楚国面临伍子胥的复仇之火,伯喜否的有才无德,让失去了伍子胥的吴国,最终走向覆灭,由此,我们得结论,小人比贤人更可怕。

不要多结仇家,复仇之火很可怕。伍子胥灭了楚国,是因为杀父之仇,越王灭了吴国,是因为吴王给他的耻辱,他们的怒火,让神州大地都为之惊颤,冤家宜结不宜解,没什么比仇恨更能蒙蔽人心,也没有什么比仇恨,更加可怕。

放下书,那残酷的时代依旧有种让我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历史都是如此,无法认定谁是对谁是错,只有纷争,还留在枯黄的纸页上,还留在人们的心中。

春秋战国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常言“读史使人明智”,读完《春秋战国》系列长篇历史纪实小说,我深深领略到了其中的道理。

《春秋战国·初霸》为我们讲述了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周王室由盛转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序幕缓缓拉开。旧秩序轰然倒塌,而新世界的影子却遥不可及,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片迷惘与混乱之中。于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周礼,也悄然崩塌,社会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多少不计个人恩怨,为国纾难的说客,游走于烽火硝烟之中。他们深藏智慧,辩才超群,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祭足便是其中的典例。祭足于公元前744年为郑庄公寤生所识。那年寤生还是太子,正在郊外体察民情,听闻百姓口中的祭足料事如神,更是精通《周易》,事后便匆匆前去拜访。一见,果然如此,遂拜其为师。后来,祭足向寤生灌输《周易》之理,更是辅佐他登上王位,为郑国立下汗马功劳,很快,郑国强大了起来。

我很是喜欢祭足这个人物。他曾说过,“易”这个字本来是指蜥蜴。蜥蜴的第一特征就是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人想要发展,首先就要像祭足对郑庄公寤生所说的那样,学会生存,学会顺应环境特性而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然而,这适应环境并不是一味顺从,不思进取。祭足在京城太叔叔段一再压制郑文公时,对他说道蜥蜴的第二个特性:“以静制动,任小虫飞上飞下,我自不动。当时机来临时,以霹雳手段制服对手。”正如祭足所说,以静制动乃是制胜良策。我们要像蜥蜴,学会等待,在等待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把握时机,出其不意战胜对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周王室势力衰弱之际,演绎出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他们身上有许多高尚的品质,深邃的思想值得歌颂与学习。祭足所述周易之理,让郑庄公受益一生,时隔数千年,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春秋战国》一书让我深刻领略到古人的才华与美德,体会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民不聊生,感受到诸侯争霸的气势磅礴。读来惊心动魄,畅快淋漓。

历史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着实使人“明智”。

家春秋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17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家春秋》读后感600字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还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写得十分鲜明: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琴,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希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希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考虑。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终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还有就是最最顽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涛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家庭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伤心,“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终于有了曾经的光彩。

巴金写作《家春秋》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差不多的故事,我有几点看法:

笔法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1,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2,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3,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4,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5,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6,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炸弹,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

家春秋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家》《春》《秋》这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我看的时候,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底不禁为他人感叹!

这三本书都是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了封建时期一个大家庭从兴盛到四分五裂的历史,揭露了旧时期陈腐的封建道德和传统观念的自私与丑恶。

故事里有许多旧礼教的牺牲者,他们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更没有幸福,他们是不必要的牺牲者。琴是我比较喜爱的人物,虽然她不是一个健全的女性,但也象希望的火花微微的照亮了家庭的暗夜。例如高觉新,他是一个有思想的新青年,可他却在旧礼教面前懦弱了起来,锋芒被旧礼教一点点磨平,变成了它的傀儡,使他痛苦不堪。相比之下,他的两个弟弟比他勇敢,他们站起来顽强地反抗命运,甚至于逃出了这个“家”。

我清晰地记得觉慧的一句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读完这句令人热血沸腾的话语,我相信,在“秋天”过后, “春天”一定会来临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高淑英,她是一个被困在大家庭这个笼子里的小鸟,她厌倦了牢笼的生活,在觉民、琴等人的帮助下,她不仅透过笼子看外面的世界,还展翅飞出了牢笼,飞向了蓝天。

此刻,作为一个学生,我能够自由的感受温暖的阳光,能够读我爱的书,能自由的做我想做的事,有梦想、有期望,有未来,真是太幸福了,命运永远掌握在我的手中。

春秋战国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春秋战国读后感作文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一的基础,他借助百里奚的帮助,还有各种忠臣良将的帮助,成就了霸业,秦穆公还曾经感叹道:“我有了百里奚,就犹如齐桓公有了管仲啊!”还有一次为了成就霸业,派孟明视等人出征消灭郑国,不停百里奚的劝阻,结果在路上他们遇到郑国的商人弦高,孟明视认为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于是退兵了,在路上,他们把倒霉的滑国灭掉了。他们回去的时候,经过了晋国,他们没有向晋国借道,晋国的晋囊公说这是对他们的`歧视,于是在崤山设下了埋伏,于是,孟明视他们经过崤山,被埋伏捉住了。。。。。。

孟明视他们被抓住了,晋囊公的母亲是秦穆公的妻子,她想救回故国人,于是及力劝阻把孟明视他们给放了。晋囊公不想违背母亲之命,于是,把孟明视他们给放掉了,大将军赶来劝说,才派将军阳父去追赶,阳父说要送孟明视他们一匹千里马。孟明视好不容易逃出来了,打死也不会回去。于是在湖中央说:“我怎敢再收下贵国的礼物呢?三年后,我们回来报答贵国的厚恩。”意思就是,三年以后,秦国会回来报仇的!孟明视他们逃回来,秦穆公身穿素服,说:“这都是我的过错,你们没坏事。”孟明视很感动,刻苦训练三年之后,士兵个个很厉害,他们再攻打晋国,一鼓作气把晋国打得大败。

秦穆公,真善解人意,把每次错误都归在自己身上,使人振奋!

春秋读后感(16篇范文)

家春秋读后感《家春秋》,透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冯建中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 觉新,觉民,觉慧,高家三位重孙,他们都有自我的理想,那是新的思潮,他们也有自我的痛,自我的苦。他们在成长中不断的变,变出不一样的结局。克明,克安,克定,高家三位主人,他们是腐朽制度的拥护者,是腐朽思想的继承者,他们不相信会有更新的、更自由、更公平、更幸福、更人性化的思潮在涌动、在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春秋信息

  • 家春秋的读后感(8篇范文)
  • 家春秋的读后感(8篇范文)89人关注

    家春秋读后感《家春秋》,透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冯建中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 ...[更多]

  • 春秋读后感(16篇范文)
  • 春秋读后感(16篇范文)74人关注

    家春秋读后感《家春秋》,透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冯建中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 ...[更多]

  • 春秋战国读后感(5篇范文)
  • 春秋战国读后感(5篇范文)38人关注

    春秋战国读后感作文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一的基础,他借助百里奚的帮助,还有各种忠臣良将的帮助,成就了霸业,秦穆公还曾经感叹道:“我有了百里奚,就犹如 ...[更多]

  • 家春秋读后感(8篇范文)
  • 家春秋读后感(8篇范文)27人关注

    《家春秋》,早就有所耳闻,就是一直没能把它看完,近日看到室友带了一套,延续着原来的激情,我一口气把它看完了,家春秋读后感。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见解。高家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