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16 12:50:02 查看人数:6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781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91人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 3356字 31段 12分钟 19分钟 26分钟 299人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 333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24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个人事迹一览 640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16人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1396字 10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99人
黄旭华事迹简介和精神品质 4869字 34段 17分钟 27分钟 38分钟 298人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 904字 9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294人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939字 13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24人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 1643字 10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82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个人事迹一览 893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52人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044字 23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26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4865字 33段 17分钟 27分钟 38分钟 211人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先进事迹简介 1074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50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事迹简介 1253字 16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94人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336字 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51人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1963字 7段 7分钟 11分钟 16分钟 115人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汉族,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县,祖籍广东揭阳市,客家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

黄旭华同志为某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作为卓越的技术专家和杰出的技术组织管理者,在某型号产品横空出世、从无到有的光辉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年,黄旭华同志任中国某型号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任总设计师,负责我国第一代两型产品的技术抓总工作。其间,他主持制订了长征1号和长征6号首艇与动力协调总体方案,提出并决策采用水滴型艇体,为某型号艇总体研究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同其它同志一道,共同领导、组织协调审定了某艇方案论证、研究设计、施工建造、航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总技术负责人,成功执行了某产品水下发射试验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在某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身体力行,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湖北日报》等多家报刊先后争相报道过黄旭华同志的先进事迹,盛赞黄旭华为“中国某艇之父”、“中国的脊梁”。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黄旭华同志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93年两次获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1996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荣立一等功;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黄旭华院士在国家海洋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海洋人物”。同时,在中宣部等11部门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已被提名为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黄旭华同志为我国型号产品研制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仍为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56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如果不出意外,他长大后也会像父亲一样悬壶济世,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然而一场战争爆发,却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

七七事变后,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了。可日本鬼子轰炸愈发频繁,每次警报一响,还在上小学的黄旭华和同学都被逃难的人潮挟搂着往城外的山洞跑。逃难的经历让幼小的黄旭华感到无比屈辱:“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土地,为什么别人敢来我们家欺负我们?!我不学医了,我要造飞机、造大炮,造军舰!”

于是,黄旭华走上了一条与父辈完全不同的道路,21岁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54年,他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曾经的少年郎已成长为国之栋梁,可黄旭华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些成就所带来的荣誉,他的命运,又一次被改变了。

1958年的春天,研究所通知黄旭华到北京开会,黄旭华没多想,连行李都没带就来到了北京。可到了北京才知道,这次,他回不去了。

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开会”的共有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此行的目的,都一无所知。

直到几天后,聂荣臻元帅亲自给大家开会,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在当时,核潜艇是顶尖的军事装备技术,为打破当时的军事强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下了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随后,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29位经过反复遴选的杰出专业人才,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开始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而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顶尖的科研难度意味着严苛甚至说残酷的保密要求,而那时的黄旭华很清楚,“保密”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就这样,年轻的黄旭华没有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放下了从前的一切荣誉与成就,从亲友们的身边消失了,他留下的,只是一个神秘的145信箱……

这个145信箱在哪呢?不在北京,在海上。

研究核潜艇当然得去海上,因为机密和危险,还必须是远离人烟的海上。在海上奔波了几个月后,黄旭华和战友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小岛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偶尔只有经过伪装的民船靠岸送给养和信件。就这样,黄旭华带着团队到岛上扎下了根。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29名科研人员已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可就是这样一支堪称“天团”的队伍,都没有一个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长什么样。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在可能爆发的核战争中,核潜艇担负着第二次核打击的重任。只要一个国家还剩下一艘如幽灵一般飘荡在大洋之中的核潜艇,那么它就足以对侵略者发动致命的报复,甚至扭转战局!因此,核潜艇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是其他武器装备能够比拟的。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也纷纷加强了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同时将其列为顶级机密。所以说,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是真正地从零开始。

那么第一艘核潜艇,到底该怎么造呢?说出来您都不信,帮了大忙的,是一个小小的玩具模型。

原来,就在整个团队艰难推进的时候,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搁在别人,可能不会太在意,一个玩具有什么参考价值,可黄旭华不一样,他通过计算、对比,发现这个玩具模型与他们之前搜集到的许多媒体资料数据都是相吻合的,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于是,一个玩具模型,就成为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的重要参考资料!

为了尽早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核潜艇的发展列入了国家战略,并打破常规造船程序,采取了边研究、边试验、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的“五边”政策。除了这打破常规的“五边”政策,缺乏计算机支持的研制团队,甚至用上了算盘、计算尺。这是什么概念?这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需要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而一艘核潜艇的发电量,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艇内仅控制阀门就有一万多个,各种仪表达到几千个,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但黄旭华和团队的成员们,却只能凭着手里原始的算盘与计算尺,与这些天文数字展开激烈的战斗。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这一场核潜艇从零到一的攻坚战,黄旭华和他的团队赢了,而且赢得足够漂亮,可接下来的10年,他们却依然像核潜艇一样,深深地藏在历史的海洋中,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继续默默无闻地付出着。

1988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我国最新研制的新型号潜水艇在交付海军使用之前,必须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可就在试验即将进行之前,黄旭华发现参与实验的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

原来,在此之前有国外的先进核潜艇在进行深潜实验时失事沉没,所有参试人员一百余人全部遇难。面对这样的情况,黄旭华的解决办法简单而有效:“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他这一句话,点燃了整个会议室,战士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位时年62岁的总设计师,要和他们一起去冒险。而黄旭华的心里,却没有太多波澜,作为总设计师,他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一百多个艇员的生命安全负责。这一点,黄旭华有信心。

实验的日子很快到来了,黄旭华与艇员们一同进入潜艇,慢慢沉入深海。

50米、100米、130米、160米、180米、190米、195米、197米……随着深度不断增加,核潜艇下潜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每一秒都像是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狭窄的潜艇仓内,安静地甚至能够听得到一百多颗心脏跳动的声音,海水的压力不断增大,潜艇外壳也在慢慢发生着形变,下沉到300米时,潜艇顶壳因为承受着巨大的水压逐渐变形,发出咔咔的声音,个别的焊条因为到达了承压极限而撕裂,发出了好像尖叫般惨烈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的深处令人毛骨悚然。而黄旭华却依然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就这样,这艘国产核潜艇满载着黄旭华和艇员,一直下沉到既定的实验深度,再缓慢地上浮到海面。实验,成功了!

这次深潜试验,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同时,他也成为了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成功后,黄旭华兴奋地拿起笔写了几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从此,中国核潜艇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

30年前,黄旭华最后一次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黄旭华点头答应。可从这之后的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甚至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了联系,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在北京哪一个单位?黄旭华能给出的回答,永远是沉默。

父亲将他寄回的钱退回,姐姐也写信骂他“越大越不懂事”——面对那张退回来的汇款单,黄旭华心中五味杂陈,再后来,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父母和兄弟姐妹除了145信箱外,完全没有其他任何能联系到他的方式。等到黄旭华收到信时已是半个月后,父亲早已离开人世,老人家是带着埋怨和不解走的。在父母兄妹眼中,这样的黄旭华,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不孝子。1987年,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母亲。

文章中并没有提到黄旭华的名字,可三十年未见儿子的母亲,硬是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他的样子。母亲满脸泪水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篇文章,她把子孙们召集过来,郑重地对大家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得谅解!”

如今,黄旭华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母亲去世的时候,黄旭华留下了母亲的一条旧围巾。每年冬天,他都会戴母亲的围巾。那时他才会感觉到,母亲永远与他在一起。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2019年9月17日,为新中国军事装备事业隐姓埋名奉献一生的黄旭华被授予了“共和国勋章”,而黄老却说:“这荣誉,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是我国核潜艇的总工程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社会的发展还是非常滞后的。国家领导人为了能够增强国家的力量,秘密开展了研制核潜艇的工作,而担任这个工作的总工程师就是黄旭华。

为了保障工作的保密性,黄旭华不得不孤身前往“孤岛”,并且一呆就是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对家里人也是采取保密的态度,甚至在父亲病危的时候也没有赶回去。在不知情的人眼里,黄旭华俨然是一个不孝顺的儿子,黄旭华本人也一直觉得此事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好在他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尽管当时我国对核潜艇的了解很少,但是黄旭华和和他的团队硬是在十年后成功研制核潜艇。在当时如此薄弱的科学环境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令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壮举。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个人事迹一览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一、黄旭华院士个人经历 黄旭华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x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 1957 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 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 30 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 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x老家,见到 93 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7 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 9 个兄

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 10 个月不在家。结婚 8 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时光回溯到六十年前,时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走进了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他这才知道是“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选中了他。当时设计组只有29人,分为船体组,以及动力、电气三个专业组。

黄旭华至今记得,报到时领导找他谈话说了三条: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即使将来万一犯了错误,也不能离开,只能留在里面打扫卫生,因为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黄旭华毫无犹豫。“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这与“党和国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么啊?当年,他加入地下党,不就是无名英雄吗?“党和国家信任你”,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最为看重的荣誉。“当无名英雄,是小事情!”黄旭华风轻云淡地说。

1956年年底,黄旭华因公出差广州,顺道回老家海丰田墘镇三天,探望父母兄妹。此后三十年,对父母而言,黄旭华只是一个会按月给他们寄生活费的神秘的北京信箱号码。“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从此都没有联系了。此后三十年里,他们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他们。”黄旭华说。

1958年6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原子能事业三人领导小组成员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两天后,周恩来总理对这份绝密文件进行了批示并呈送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签批后,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正式启动。鉴于当时中苏两国的关系,最初我国曾希望核潜艇事业也能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无论是中方参观苏联核潜艇工程,还是请苏联提供核潜艇的技术援助等要求,都遭到了苏方的漠视和回绝,苏方还提出了“成立联合舰队”“在中国建立与苏联核潜艇通信的长波电台”等一些中国领导人认为无法接受的建议,被激怒的毛泽东留下了穿越时空的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我们必须拥有核潜艇。我们只要还有一艘战略核潜艇潜在海底,帝国主义就不敢按下核按钮。”黄旭华说,“正是这个信念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一万年太久,必须只争朝夕地完成核潜艇的研制任务。”

但是,当时中国人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之前,黄旭华虽是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的潜艇科长,但当时苏联交由我国“转造”的都是常规潜艇,而他在上海交大读造船专业时学的是民船设计。

曾有人建议,将已经引进的苏联常规潜艇中间剖开,加一个核反应堆,但后来很快发现没这么简单。“我们认为还是要从情报入手,从国外报刊资料的点点滴滴中寻找蛛丝马迹,弄清核潜艇究竟是什么。”黄旭华于是提出了他的“骑驴找马”理论:“我们没有马怎么办?那就先骑上身边的驴子找起来!核潜艇在任何国家都是绝对机密,要在文献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说,我们找资料既要用‘放大镜’,沙里淘金,追踪线索;又要用‘显微镜’,去粗取精,看清实质;更要用‘照妖镜’,鉴别真假,去伪存真。”

就在黄旭华他们艰难地摸索时,1960年年中,苏联突然宣布中断对中国所有的技术援助,还撤回了全部专家。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又遭受严重困难,国家进入生活困难时期,伙食很差,一个人一个月也只有1斤肉、3两油。大多数科研人员因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而每个人的办公费才8分钱。但即便如此,留下来的科研人员依然“不改其志”,啃着咸菜窝窝头搞科研。

1965年的春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第11次中央专委会议,正式批准核潜艇研制重新列入国家计划。中央决定成立719所,黄旭华和尤子平担任副总工程师。而719所正与核潜艇总体建造厂隔山而居。

黄旭华事迹简介和精神品质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69个字,有3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7分钟,慢速需要38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人物简介:

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作为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事迹材料:

结缘核潜艇

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田墘镇。在家乡读过初中后,为了进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数十公里跋山涉水去广东梅县再辗转广西桂林中学求学。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他,战乱中见到日军的舰艇炮击沿海城市,他就暗下决心,要为振兴祖国造船事业作出贡献。就为了这个目标,他在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船舶制造专业。从此,黄旭华与船舶、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毕业。青年时代的黄旭华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奉献一生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然而,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请求研制导弹核潜艇,党中央、毛泽东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制。1959年,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访华,我国领导人希望前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前苏联有,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蓝色巨鲸”出海

1958年国家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之后,当时年仅32岁的黄旭华便与一批科研人员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偏僻的半岛上,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舰船制造基础薄弱的国度,进行这项尖端复杂的国防科研是很困难的。当时困难之大,今天难以想象:没有特厚钢材的加工设备,甚至连核潜艇专用的特殊高强度钢板的研制工作也没有开始;艇上成千上万的零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涉及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工厂和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关键的是当时我们的核工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国外可借鉴的资料和发表的论文真假难辨,每查阅一份资料都要求用 “第三只眼”去认真分析、反复试验。1962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但仍保留部分技术骨干继续关键技术的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给研制工作吹来了东风,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

谁能想到,在研究工作开始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是啥模样,大家都没见过。研究探索过程中,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对 “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他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常规潜艇因大部分时间可水面航行而大多采用适应水面航行的常规线型,而核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为了尽量减少水对潜艇的阻力,必须采用水滴型体。为了掌握水滴型体水下和水面航行的操纵性,美国采取了分三步走的办法。我们是不是要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呢?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一头扎进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解决我国核潜艇建造以及如何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黄旭华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这 “三件法宝”,工程终于取得了巨大进展。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及其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几万个数据,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核潜艇外形设计三步并作一步,成功研制出了水滴型。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被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技术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从1965年~1970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 “蓝色巨鲸”下海试航!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 “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1988年,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性军种。

首位亲自下水深潜的总设计师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一年黄旭华已经62岁。内行人都明白,这是一次重要的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几百米在地面上再平常不过,但在水下这可是核潜艇下潜的极限深度,具有很大的危险性。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核潜艇 “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中还未接近极限深度300米时出事了,核潜艇和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了。

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这艘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核潜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的大关吗?黄旭华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在指挥艇上坐镇指挥就可以了,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当到达设计深度时,核潜艇的艇壳每平方厘米要承受几十公斤的压力,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 “咔哒” “咔哒”的声响,在水下几百米深处听起来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年~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30年来,他的8个兄弟姐妹不知道他在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这个儿子在干什么,母亲从60来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30年,别梦依稀。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正是这些无私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院士曾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虽已退下一线,但仍在为国防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主要成就

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泽东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试验,没有试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厚钢板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1963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走别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战斗中不能走侦察兵走过的老路而要走侦察兵画给你最近的线路那样,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态。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历尽艰辛,中国的核潜艇终于搞出来了。

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无法知道失败原因。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包括有关专家都似有疑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黄旭华也明白: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n向……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 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核潜艇形成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试验。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试验,上世纪60年代,美国核潜艇“长尾鲨”深潜试验时沉没,艇上一百多人全部丧生。“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一百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黄旭华这样形容深潜试验的危险性。

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由于北方水浅,中国核潜艇在问世18年后,才到南海开始这项试验。有了第一次深潜,中国核潜艇才算走完它研制的全过程。

64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这次重要而危险的试验。他说:“我是总师,我要对潜艇负责,对艇上战士负责。”

其实,黄旭华心里比谁绷得都紧,妻子李世英成了他的支持者。他和妻子是同事,在工作中相知相爱。她知道试验的危险性,说的却是:“你是总师,必须下去,不然队伍都带不好,没人听你的话。再说,你要为艇上人的生命负责到底。”黄旭华明白,妻子比他更紧张,她的平静,只是为了不动摇他的决心。

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高1米多。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哒”的响声。极度紧张的气氛中,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各种数据。

当深度仪的指针指向了极限深度时,潜艇经受住了考验,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上浮到了安全深度,潜艇里的官兵都沸腾起来,试验成功,新纪录诞生了!

作为世界上首位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挥笔写下了四句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痴’字,一个‘乐’字,我痴迷核潜艇工作一生,乐在其中,这两个字就是我一生的写照。”黄旭华说。

同年,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具有二次核报复能力的国家。

从而立到花甲,黄旭华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从无到有、第二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和第三代核潜艇的探索赶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持制定了第一代核潜艇与核动力协调总体方案;主持完成了第一代艇现代化改装;主持开展了第二代艇预研工作;作为战略科学家,为中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装备的持续创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9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24位用户喜欢。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_颁奖典礼》终于在_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从_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就开始制作《感动中国》了。看了这么多年,发现评选出来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都有共性。

1、科学家: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忘我工作为国家;

2、医生:医术高超,人格高尚,为患者省医药费;

3、教师:为教育放弃家庭,放弃前途,坚守在贫困山区;

4、见义勇为者:很多获奖者为救别人,失去生命或者健康;

5、民间慈善贡献者:生活简朴,心系慈善公益;

6、警察或军人:坚守岗位,不顾个人安危;

7、母亲:平凡的母爱,但是很伟大;

不说了,虽然每一期的感动都大同小异,但是这仍然是一档传播正能量的好节目。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4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82位用户喜欢。

上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遭遇西方列强围追堵截、封锁威慑。鉴于国防安全形势需要,1958年,中国决定上马核潜艇项目,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竟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美国听说了,嗤之以鼻,完全没当回事。毛泽东听了汇报,异常气愤,一拍桌子:“你们不援助,那我们自己干!”“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于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核潜艇作为绝密项目,迅速启动。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从此,隐姓埋名,仿佛人间消失,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干什么!仅仅十年后,1970年,中国首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长征一号”下水,震惊了全世界,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阔别家乡参加核潜艇项目后,他长达30年未能回家。直到1986年,解密期过后,他才顺道回家探望银发满头的老母,阔别30年,母子再度相对,竟无语凝噎!一个已耄耋,一个已花甲。而父亲则早已去世,父子再未能重逢!抱着苍老的母亲,“不孝子”黄旭华,不禁失声痛哭!但他依然没向母亲解释什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依旧责骂他不孝。

直到1987年,一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在《文汇》杂志刊登,黄旭华将文章寄给了母亲,里面虽然没有写出他的真名,却提到了核潜艇的“黄总设计师”,并提到了他夫人李世英的名字。母亲这才恍然大悟,立即将子女们召集到一起,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你们要谅解!”30年隐忍、30年不孝、30年委屈,对祖国母亲尽了忠,也终于,对生身母亲有了一个交代。

1954年,参与战斗舰艇研究设计,1958年,调任海军核潜艇研究室任副总工。那时候,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又赶上“三年灾害”,研发核潜艇的难度,可想而知。首先就是人才匮乏。没有技术、没有工具、没有原材料。没有核潜艇模型,但找到了两个美国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于是对玩具进行拆解,揣测结构原理;没有大型运算用的计算机,那就用算盘和计算尺,用纸和笔,计算出惊人的大数据;没有资料,没有图纸,那就大海捞针,从国外报刊杂志上捕获蛛丝马迹;没有食物,那就饿着肚子干,黄旭华后来回忆说:“如果那时候有杯豆浆,心里就暖融融的!”

就在这样的简陋艰苦环境中,黄旭华和同事们吃住都在研究所,一门心思扑在核潜艇上。一有情况,零下20摄氏度,掀起被窝就能起身工作。仅仅几年,1964年,第一艘核潜艇就研制成功,1970年就顺利下水。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为了测试改进核潜艇的性能,他无数次亲随潜艇深潜检测,那是需要冒着牺牲的危险的。1988年,黄旭华亲自随潜至南海300米深处,检测记录各项指标数据,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第一人。他说:“我是总师,我要对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战士负责”,试验成功后,他豪情满怀挥笔写下:“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因为祖国的召唤,因为保密的需要,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三十载,默默奋斗在科研一线,甘当无名英雄。30年里,父母、8个兄弟姐妹竟都不知他在干什么!父亲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全家人都在骂他不孝、无情、冷血。黄旭华泪流满面地说:“有人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怎么理解?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又说:“我非常爱我的夫人,女儿,父母。但在核潜艇这个事业上,我可以牺牲一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他一生崇尚俭朴生活,坚持艰苦奋斗。办公室没有空调,夏季经常在40摄氏度高温下蒸桑拿。分房时,挑了没人要的顶楼,直到2005年,才给家装了一台空调。院士的他,没有专车,所里最好的车,是用了多年的“桑塔纳”。名片上,好多年连手机号码都没有,手机也是后来才买。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却把享受视为身外物。舍弃了个人,舍弃了小家,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大家。

功成名就天下晓,归来仍旧少年心。耄耋之年,93 岁高龄,他至今却仍未退休。每天早上8点半,他准时出现在核潜艇研究所的院士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副老花镜、一只放大镜,陪伴晚年的,依旧还是工作。他说:“我愿意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贡献力量”;“我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个人事迹一览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1954年,参与战斗舰艇研究设计,1958年,调任海军核潜艇研究室任副总工。那时候,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又赶上“三年灾害”,研发核潜艇的难度,可想而知。首先就是人才匮乏。没有技术、没有工具、没有原材料。没有核潜艇模型,但找到了两个美国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于是对玩具进行拆解,揣测结构原理;没有大型运算用的计算机,那就用算盘和计算尺,用纸和笔,计算出惊人的大数据;没有资料,没有图纸,那就大海捞针,从国外报刊杂志上捕获蛛丝马迹;没有食物,那就饿着肚子干,黄旭华后来回忆说:“如果那时候有杯豆浆,心里就暖融融的!”

就在这样的简陋艰苦环境中,黄旭华和同事们吃住都在研究所,一门心思扑在核潜艇上。一有情况,零下20摄氏度,掀起被窝就能起身工作。仅仅几年,1964年,第一艘核潜艇就研制成功,1970年就顺利下水。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为了测试改进核潜艇的性能,他无数次亲随潜艇深潜检测,那是需要冒着牺牲的危险的。1988年,黄旭华亲自随潜至南海300米深处,检测记录各项指标数据,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第一人。他说:“我是总师,我要对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战士负责”,试验成功后,他豪情满怀挥笔写下:“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因为祖国的召唤,因为保密的需要,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三十载,默默奋斗在科研一线,甘当无名英雄。30年里,父母、8个兄弟姐妹竟都不知他在干什么!父亲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全家人都在骂他不孝、无情、冷血。黄旭华泪流满面地说:“有人问我忠孝不能两全,你怎么理解?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又说:“我非常爱我的夫人,女儿,父母。但在核潜艇这个事业上,我可以牺牲一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他一生崇尚俭朴生活,坚持艰苦奋斗。办公室没有空调,夏季经常在40摄氏度高温下蒸桑拿。分房时,挑了没人要的顶楼,直到2005年,才给家装了一台空调。院士的他,没有专车,所里最好的车,是用了多年的“桑塔纳”。名片上,好多年连手机号码都没有,手机也是后来才买。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却把享受视为身外物。舍弃了个人,舍弃了小家,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大家。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44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题记: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黄旭华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当“蓝色巨鲸”奔向大海之际,在场的人无不热血沸腾,他更是喜极而泣。

隐姓埋名,荒岛求索,深海求证,他和他的同事们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青丝变为白发,依旧铁马冰河。

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他就是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走进他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模型,一个深蓝、一个金黄,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又仿佛隐藏着他那激荡人生里的重重谜团:

是什么让他守口如瓶30年,父亲临终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核潜艇,不到十年就搞了出来?是什么让一个花甲老人以身试潜,成为世界第一个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又是什么魔力让一个年逾九旬的老人依然痴迷核潜艇?

辗转求学:颠沛流离立救国之志

初次见面,硬朗的身板、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记忆,一点也看不出眼前这位老人已经九十高龄。黄旭华中气十足而带点潮汕口音的普通话,把我们带回到80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7年冬,广东省海丰县田墘镇的乡村舞台上,一个流亡的小姑娘正唱着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台下观众群情激奋。

这是抗日宣传剧《不堪回首望平津》,台上的小姑娘正是男扮女装的黄旭华,那年他13岁。“那时我就想,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一点事情。”

战火纷飞,山河飘零。

连天的战火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黄旭华的中学时代不得不辗转广东揭西、梅县和桂林、重庆等地求学。

父母是医生的黄旭华,儿时的志向是从医,治病救人。然而,一路坎坷的求学经历,让他决定弃医从工。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黄旭华说,我不想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1945年9月,海边出生的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了学术成长的起步。同时,加入校学生进步社团“山茶社”,进行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1949年春的一天,大学四年级的黄旭华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有人跟我开玩笑:你研制核潜艇以后,就是‘不可告人’的人生了!我说:是的,我很适应,因为上大学时,我就开始‘不可告人’的地下党人生了。”黄旭华说。

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转正。汇报思想时,他用这样的一段话表明心志: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誓言无声。入党转正时的话语,成为其一生信守的诺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65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7分钟,慢速需要38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作为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事迹材料:

结缘核潜艇

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田墘镇。在家乡读过初中后,为了进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数十公里跋山涉水去广东梅县再辗转广西桂林中学求学。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他,战乱中见到日军的舰艇炮击沿海城市,他就暗下决心,要为振兴祖国造船事业作出贡献。就为了这个目标,他在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船舶制造专业。从此,黄旭华与船舶、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毕业。青年时代的黄旭华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奉献一生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然而,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请求研制导弹核潜艇,党中央、毛泽东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制。1959年,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访华,我国领导人希望前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前苏联有,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蓝色巨鲸”出海

1958年国家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之后,当时年仅32岁的黄旭华便与一批科研人员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偏僻的半岛上,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舰船制造基础薄弱的国度,进行这项尖端复杂的国防科研是很困难的。当时困难之大,今天难以想象:没有特厚钢材的加工设备,甚至连核潜艇专用的特殊高强度钢板的研制工作也没有开始;艇上成千上万的零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涉及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工厂和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关键的是当时我们的核工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国外可借鉴的资料和发表的论文真假难辨,每查阅一份资料都要求用 “第三只眼”去认真分析、反复试验。1962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但仍保留部分技术骨干继续关键技术的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给研制工作吹来了东风,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

谁能想到,在研究工作开始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是啥模样,大家都没见过。研究探索过程中,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对 “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他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常规潜艇因大部分时间可水面航行而大多采用适应水面航行的常规线型,而核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为了尽量(请收藏本站:www.isanxia.com)减少水对潜艇的阻力,必须采用水滴型体。为了掌握水滴型体水下和水面航行的操纵性,美国采取了分三步走的办法。我们是不是要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呢?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一头扎进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解决我国核潜艇建造以及如何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黄旭华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这 “三件法宝”,工程终于取得了巨大进展。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及其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几万个数据,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核潜艇外形设计三步并作一步,成功研制出了水滴型。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被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技术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从1965年~1970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 “蓝色巨鲸”下海试航!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 “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1988年,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性军种。

首位亲自下水深潜的总设计师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一年黄旭华已经62岁。内行人都明白,这是一次重要的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几百米在地面上再平常不过,但在水下这可是核潜艇下潜的极限深度,具有很大的危险性。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核潜艇 “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中还未接近极限深度300米时出事了,核潜艇和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了。

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这艘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核潜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的大关吗?黄旭华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在指挥艇上坐镇指挥就可以了,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当到达设计深度时,核潜艇的艇壳每平方厘米要承受几十公斤的压力,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 “咔哒” “咔哒”的声响,在水下几百米深处听起来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年~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30年来,他的8个兄弟姐妹不知道他在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这个儿子在干什么,母亲从60来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30年,别梦依稀。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正是这些无私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院士曾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虽已退下一线,但仍在为国防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主要成就

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泽东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试验,没有试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厚钢板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1963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走别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战斗中不能走侦察兵走过的老路而要走侦察兵画给你最近的线路那样,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态。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历尽艰辛,中国的核潜艇终于搞出来了。

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无法知道失败原因。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包括有关专家都似有疑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黄旭华也明白: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n向……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 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先进事迹简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提到海军,大家脑海中可能首先就会想到航母,毕竟航母作为大国重器,已经成了一国综合国力的象征。而除了航母之外,海军中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装备,那就是潜艇。

潜艇有着“水下幽灵”之称,能对敌方的大型水面战舰进行跟踪、突袭等,能对各国海军的重要战舰造成巨大威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核反应堆用来为潜艇提供动力的行为,使得潜艇的续航能力、航速等都有了很大提升,而核潜艇也就成了各国海军的发展重点之一。

如果要说起中国的核潜艇,那就不能不谈到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中国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黄旭华“深潜”三十年未归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之前我国长期处在战争中,所以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都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中国海军和新中国同岁,成立时连战舰都十分匮乏,就更别提什么潜艇甚至是核潜艇了。在美国和苏联相继研制出核潜艇后,中国意识到自己将来要想不受制于人,现在也必须有所行动。1958年,中国开始涉足核潜艇领域,造船专业出身的黄旭华从这时起就成了一名“潜艇人”,将自己的大半生都扑在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上。同样是在1958年,对中国进行错误定位的苏联当局,向中国提出了打造“联合舰队”的要求,在刚刚完成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中国看来,这显然是在侵害中国的国家主权,于是我方断然拒绝。次年,苏联在访华时就对我国发出了嘲讽,称中国没有能力造出核潜艇。

我国丝毫不屈服于苏联的强权,反而表示,即使花上一万年时间,我们也要打造出自己的核潜艇。也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黄旭华等人坚定了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这一奉献就是30年的隐姓埋名。

要取得突破又谈何容易,美苏等国必然会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再加上当时中国的军工实力也比较弱等原因,所以我国核潜艇发展得可谓是举步维艰。黄旭华团队坚持不懈的查找资料,甚至用上了算盘、磅秤来计算数据,终于在1970年成功推出了我国的首款潜艇“长征一号”,并将其装备于我国海军,而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在投身于核潜艇研制事业的这段时间里,黄旭华仅依靠书信和家人保持联系,隐姓埋名30年,期间也没有回家。对于家人的询问,黄旭华出于保密原因也只能避而不答。而他的父亲直到去世,也没能再见上儿子一面,而且也不知道儿子在哪里工作。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家乡,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六旬老人,他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终于才盼到才见他一面。

相信若是让黄旭华再做一次选择,他也会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中来。对于黄旭华等人的奉献,我们始终都要抱有感激之情,毕竟没有他们的付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可能会更加滞后。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事迹简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3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出生于1924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受此影响,黄旭华原本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生。然而,突如其来的“七七事变”使得他的志向转变。

在黄旭华看到日本敌机在中国的领空肆意盘旋、狂轰滥炸时,他果断地弃医从工,选择了能帮助中国提升国防实力的工科专业。在新的志向的指引下,黄旭华顺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在此期间,他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一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一边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1953年,已开始从事船舶设计制造工作的黄旭华,被派往德国和苏联进行学习和考察。在那里,黄旭华见识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回国后,黄旭华被安排了仿制苏联潜艇的工作。

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中国虽然暂时站稳了脚跟,但战场上暴露出的我国尖端武器几乎为零、国防力量薄弱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原本,我们寄希望于苏联,希望向苏联学习技术。但苏联却一口回绝,认为凭借当时中国的实力想要造核潜艇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后来,苏联又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这件事使我们终于明白:靠人不如靠自己。

就这样,有着仿制潜艇经验的黄旭华,成为了研制核潜艇事业的一份子。虽然都是潜艇,但是常规潜艇和核潜艇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就算是经验丰富的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面前,也近乎一张白纸。

三十年,隐姓埋名

1958年,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正式成立。研发队伍中,除了34岁刚刚结婚的黄旭华,其余都是20出头的青年大学生。此后的三十年,黄旭华等人一心扑在了核潜艇事业上,过上了隐姓埋名的艰难生活。

研发核潜艇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不能也不会向其他人透露半分信息。整整三十年,黄旭华从未回过老家,他的心中记挂自己的双亲,记挂自己的妻女,却只能通过写信交流。

在给父母妻女的信中,黄旭华对于自己的工作信息都是闭口不谈。后来,黄旭华没能为自己的父亲奔丧,母亲对他寒了心,他却没有为自己争辩。

一直到1987年,黄旭华已经完成大部分工作,进入到了“身份脱敏”阶段,他才把关于自己的报道寄回了家。报道中虽然没有透露出黄旭华的关键信息,但老母亲还是从只言片语中明白了,原来儿子30年在外不是不孝,而是在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做贡献。

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乡,虽乡音无改,但鬓毛已衰。

核潜艇制造过程中的坎坷

如今,中国的国防实力强大了,曾经这段不为人知的的历史也终于被解密。通过各种资料记载和黄旭华的回忆,我们终于了解到这段历史背后的坎坷。

起初,黄旭华等人接到任命时,对于如何制造核潜艇是一筹莫展,但他们还是积极地搜寻各种资料,主动地加班加点,每个人都充满干劲。

没有资料,那就掘地三尺,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拼接在一起,画出一张又一张草图;没有计算机,那就用最传统的算盘和计算尺,人工计算和检验;没有样板,那就把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拆开,反复研究;没有高级的测量器材,那就用“过磅秤”的土方法,愣是把艇体重心和重量的关系给“秤”了出来。

可以说,在第一艘核潜艇的制造过程中,黄旭华等人遇到了无数的技术难题,但他们都凭借着沉着与坚持一一化解了。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1954年1月21日,美国制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核潜艇的诞生,使得潜艇长期潜航作战变成现实。核潜艇可以经过长期潜伏,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对目标突然发动核攻击,拥有强大的核威慑能力。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重大波动,美国和苏联同时成为新中国的对手。为了应对巨大的压力,让新中国拥有二次核打击能力。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迅速展开了核潜艇研制项目。但新中国的军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加上苏联撤走了技术专家,没有任何技术参考可言,研制的难度可想而知。根据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回忆:虽然我们计划为潜艇装反应堆,但当时基本没有技术参考,当涉及到舱室如何安排,管线如何排列,反应堆怎么安装时,我们就搞不明白了,整个研制计划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时我国急需一个核潜艇技术参考,哪怕是一个模型都可以,这个时候,美国的一个玩具公司却帮了我们这个忙。

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正是这些科学家数十载的艰苦奋斗,我国才拥有了大国重器核潜艇当时,美国有一家模型厂商名叫伦瓦尔(Renwal)的公司,他们公司的产品主要是高精度军事模型。在50年代末,美国第一代战略核潜艇服役以后,公司老总雷瑞斯·H·格瑞希尔立刻命令设计师和的军事参考顾问通过自己的推测,基本还原出了“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内部结构,因此出产了1:200的模型产品。

这家公司的潜艇模型很快推广到了各大市场,引起了一位中国外交官的关注。他在回国赶赴机场的途中,看见几个美国孩童在家长的带领下抢购模型玩具时,不由得停下车,对他的妻子说:这玩具一定不错,而且还便宜,只卖1.95美元,买个回去给咱们的孩子吧。而这位外交官并不知道,他这一举动为我国的核潜艇研制帮了大忙。

外交官回国后,黄旭华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请求将模型给他,看一看有无值得参考的地方。当黄旭华看到模型后,高兴得大喊:啊!好,实在是太好了,天赐我也啊!黄旭华在回忆录中说:我当时高兴极了,这艘玩具是一艘铁皮做的导弹核潜艇,通体咖啡色和铁灰色相间,最重要的是,虽然它是玩具,但它的基本细节和结构却做得很棒,发射筒和各装饰可装可卸,十分高级,给我们的潜艇研制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如黄旭华所说,虽然是玩具模型,却为我国的潜艇研制工作带来的重大进展。因为当时我国对潜艇的基本结构的了解,还是二战的水面潜艇艇身。这下好了,有了模型,可以直接了解美国最先进的核潜艇结构。

Renwal公司核潜艇包装盒及其实物图,可见模型内构清晰可见,对于缺乏潜艇制造经验的我国科学家来说无疑是重要参考有了这个模型玩具,我国获知了核潜艇的基本结构。黄旭华总设计师带领的团队历时十余载奋斗,1970年10月26日,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成功下水,并于1974年8月1日正式服役,人民海军拥有了远洋作战的能力。

而那家模型厂商,因为这件事则倒了霉。当美国得知潜艇结构泄密后十分愤怒,专门开了听证会,质询这个模型公司老总,为何玩具潜艇的结构要和美军的真实潜艇一模一样?这个公司的设计师解释说:这个内构是他们通过资料自己推想出来的,没想到却和真的一模一样,纯属巧合,这不能怪我们!伦瓦尔模型公司此后被限制制造高精度军事模型,后来迅速衰落,被其它公司收购。后来,以田宫为首的日本模型厂商迅速崛起,挤占了欧美模型厂商的生存市场。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6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事迹简介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七项技术,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事迹材料

一、先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和彭士禄院士等共同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实现了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起步异常艰难,面对各国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和彭士禄、赵仁凯等总师密切协作、分工配合,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突破了被誉为“七朵金花”的七项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潜艇技术,解决了我国核潜艇的有无问题,实现了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使我国拥有了海上X威慑和X反击能力。黄旭华主持制订了第一代核潜艇艇体总体和全艇主要设备配置方案,解决了核潜艇总体设计难题,为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并决策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形艇体外型,采用X舵和艉舵相结合的操纵方式,通过风洞、旋臂水池和自航模等20多项试验研究,出色地解决了水滴型核潜艇高、低速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难题,实现了我国“核动力水滴型”的一步到位;应用__塑性稳定等理论,论证了导弹舱的多种结构方案,经仔细计算和模型试验分析比较,决策采用__体双排结构形式,并推导出导弹舱大直径双排大开孔等耐压结构新的设计计算方法,攻克了大直径艇体结构设计与建造等重大技术难题;组织、指挥了核潜艇系泊航行试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极限深潜等一系列重大试验,解决了试验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黄旭华在一代艇研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排名第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二),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

二、主持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大幅提升在役核潜艇的综合作战、反潜隐身等技术水平。为提升核潜艇全寿期的技术水平,黄旭华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主持完成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使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声隐身性能显著提高,安全可靠性持续增强,服役期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满足了当时形势下海军的作战需求。黄旭华主持了现代化改换装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开展了新技术应用于核潜艇的可行性分析,解决了新设备与艇总体的协调匹配性、电磁兼容性和可靠性设计等问题,提出了现代化改换装的总体方案;提出采用新型螺旋桨、指挥台围壳顶部大开口启闭装置等新技术,显著降低了第一代核潜艇的水下噪声,提高了艇的隐蔽性;综合集成了当时最先进的鱼雷武器、水声对抗武器和综合声纳系统,大幅提升了一代艇的综合作战能力;提出了核潜艇延寿论断和经济、安全的退役处理总体方案,解决了核潜艇安全延长服役和退役问题。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换装和升级工程,于2001年和2003年两次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金奖。

三、主持第二代核潜艇预先研究工作,为核潜艇的跨越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黄旭华组织论述了我国第二代核潜艇研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二代艇的概念图像,梳理了关键技术,并开展了预先研究工作,为推动二代艇的立项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黄旭华决策采用__X高强度钢做第二代核潜艇耐压艇体材料,组织有关厂所联合攻克了应用__X高强度钢的艇体结构设计、艇体结构建造技术和焊接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为二代艇实现大尺寸战略导弹密集装载提供了技术储备;梳理了战略导弹齐射面临的主要困难,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了总体、水动力、结构、武备和操艇等多专业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并组织力量论证了解决方法,为二代艇实现由近程组射向远程齐射的跨越提供了技术储备。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美国专家认为第二代核潜艇“使解放军首次具备可信的远程海基X力量”、“极大地拓展中国潜艇的作战运用范畴”。

四、指导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引领核潜艇技术创新超越。作为核潜艇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黄旭华始终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和国际军事变革,梳理了未来核潜艇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黄旭华指导开展了我国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型谱规划;指导探索了新一代__多用途核潜艇等多个创新概念;面向未来水下战争分布式、无人化、体系对抗的新特点,指导论证了水下作战体系的技术发展路线图。上述研究工作,明确了核潜艇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有力支撑了水下作战领域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论证,为推动我国核潜艇装备的持续创新和跨越赶超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

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一、黄旭华院士个人经历 黄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黄旭华信息

  •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
  •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62人关注

    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 ...[更多]

  •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16篇范文)46人关注

    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