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30 14:00:03 查看人数:98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 1481字 19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39人
黄旭华伟大事迹简短 955字 1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36人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1396字 10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08人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先进事迹简介 985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57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个人事迹一览 1350字 13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41人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1963字 7段 7分钟 11分钟 16分钟 244人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 1472字 16段 5分钟 8分钟 12分钟 219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1976字 24段 7分钟 11分钟 16分钟 274人
黄旭华事迹简介和精神品质 412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90人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698字 8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57人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 2104字 16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49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500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59人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先进事迹简介 1289字 20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62人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984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96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事迹简介 1253字 16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71人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先进事迹简介 1812字 25段 7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02人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81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人物简介:

黄旭华,男,汉族,1926年3月出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海丰,中共党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隐姓埋名30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领导团队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19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2020年1月,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他总不在家,四季的衣服鞋袜,早晚的茶水饭点,凡是家里的事情都用不着他管。单位分了2斤猪肉,他倒正好回来了……”夫人李世英笑着“吐槽”黄旭华在家的表现。

“要利用这个机会夸她一下,表扬她一下。”黄旭华接过话茬,引得大家一阵欢笑。

把核潜艇放在第一位,是黄旭华的原则,也是李世英一直以来的坚守。

1956年,黄旭华与同单位的李世英结婚,两年后便赴京参与核潜艇研制。李世英没有多问,托人给丈夫捎去了衣物。直到四年后,她也被调到北京参与核潜艇项目,才知道丈夫从事的事业。

黄旭华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家里的事情几乎全靠李世英打理。冬天每月供应的300斤煤,全部由她用簸箕一趟趟搬回家;地震了,她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拉着大女儿去住安置帐篷;有一年冬天,大女儿黄燕妮上学途中跌入雪坑昏迷,李世英独自一人在床边守候了9天9夜……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为了家里的一件事情把丈夫从工作中叫回来。

“核潜艇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尽力支持他,家里的事不给他拖后腿,我觉得这是我的本分。”李世英说。

1988年年初,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迎来了第一场“大考”——在南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紧张的气氛在参试人员之间蔓延,有人甚至开始写近似“遗嘱”的家书。

为了给参试人员鼓劲,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当场宣布将上艇与大家一起下潜。

试验之前,他带着李世英回了趟广东老家,并把要进行极限深潜的事告诉了她:“万一我回不来,我的老家你怎么也得去一次。”

“你是总师,你必须要下去,艇上100多个人的生命安全你要负责到底,否则这个队伍就不能带了。”妻子内心翻江倒海,对他却假装冷静。

极限深潜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时年64岁的黄旭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消息传来,李世英哭了。“她之前表现得冷静,是担心动摇我的决心,影响我的情绪。直到我深潜成功了,压在她心里面的大石头,终于落下来了。”黄旭华哽咽着回忆。

歉意与感激时常萦绕,黄旭华尽己所能,用爱去弥补。

每次出差回家,黄旭华总会想着给妻子买点东西,不知买什么好,就跟着别人学。有一次见别人买了块印花布,也跟着买了一块,回家一看,发现妻子早就有一件这样布料的衣服了。李世英开玩笑:“你可以背得出你工程上的多少数据,就记不得我在你面前穿了几年的印花布衣服。”黄旭华跟着别人买菜却是灵得很,到菜市场,先暗中找一个看上去很精通家务、和妻子年龄相仿的人,人家买什么,黄旭华就跟着买什么,妻子果然满意!

每年下雪,黄旭华只要在家,总会陪女儿们一起去堆雪人,父女试比高下,玩得不亦乐乎。过年了,他买许多鞭炮,还别出心裁弄来个空罐头盒戴在大鞭炮的头上,一炸,先是一声闻所未闻的奇响,再是罐头盒凌空几丈跳起霹雳舞,孩子们笑弯了腰:“爸爸,过了年就把你送到托儿所去!”

家里的“音乐会”也是表达爱意的好方式,很随意的时间里,有一个人哼哼两句,其他人便自发跟着唱起来,吹口琴、拉二胡、打扬琴……黄旭华样样都能来,以一身才艺,博一家欢乐。

“为事业尽力,以爱来治家。”黄旭华说,“我们从来没有跟对方讲过一句我爱你,或我要给你什么荣华富贵,但是我们一直是心心相印的。为了国家的事业,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促进,这就是爱的实际行动。”

黄旭华伟大事迹简短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5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几十年风雨兼程,黄旭华说,他最遗憾的是没能将工作与家庭更好地平衡,“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

因为核潜艇研制是绝密项目,他对外闭口不提。30多年里,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工作。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远方的母亲。

“文章没提我的名字,但是有‘黄总设计师’和‘他的妻子李世英’,我母亲知道这就是我。妹妹告诉我,母亲一遍遍地读,还把兄弟姐妹叫到跟前说,‘三哥的事,你们要理解、要谅解’。”

说起父母亲,黄旭华总是眼眶湿润。“有人时常问我怎样理解‘忠孝不能两全’,我总是这样告诉他们: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对于妻子,黄旭华充满感激和愧疚。

“我们在同一战线上,有相同的使命,我知道研制核潜艇有多难,不给他拖后腿,让他没有牵挂地去攻坚克难。”李世英说。

黄旭华爱孩子,但是他太潜心于核潜艇研制。那段时间里,女儿真切的感受是“爸爸回家是出差”,小女儿黄峻记得,最长一次出差将近一年。

“虽然爸爸没有更多的时间陪我们,但他用行动教育了我们。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品格,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大女儿黄燕妮说。

核潜艇是黄旭华一生的事业。他说:“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如今,黄旭华仍然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资料,依然老骥伏枥。

黄旭华说:“当年搞核潜艇时有四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听起来比较土气,但这是真正的财富。”

新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80后”高级工程师钱家昌说,黄院士呈现的精神品质,是一颗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新时代更需要老一辈核潜艇人那不惧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和独特的创新基因。

“第一代核潜艇人筚路蓝缕,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说,他们所开创的核潜艇事业,继续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在黄旭华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他指挥大合唱的照片。从2006年开始,连续几年所里文艺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由他指挥全体职工合唱《歌唱祖国》。

记者问:“在您的心中,爱国主义是什么?”

黄旭华答:“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时光回溯到六十年前,时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走进了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他这才知道是“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选中了他。当时设计组只有29人,分为船体组,以及动力、电气三个专业组。

黄旭华至今记得,报到时领导找他谈话说了三条: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即使将来万一犯了错误,也不能离开,只能留在里面打扫卫生,因为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黄旭华毫无犹豫。“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这与“党和国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么啊?当年,他加入地下党,不就是无名英雄吗?“党和国家信任你”,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最为看重的荣誉。“当无名英雄,是小事情!”黄旭华风轻云淡地说。

1956年年底,黄旭华因公出差广州,顺道回老家海丰田墘镇三天,探望父母兄妹。此后三十年,对父母而言,黄旭华只是一个会按月给他们寄生活费的神秘的北京信箱号码。“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从此都没有联系了。此后三十年里,他们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他们。”黄旭华说。

1958年6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原子能事业三人领导小组成员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两天后,周恩来总理对这份绝密文件进行了批示并呈送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签批后,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正式启动。鉴于当时中苏两国的关系,最初我国曾希望核潜艇事业也能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无论是中方参观苏联核潜艇工程,还是请苏联提供核潜艇的技术援助等要求,都遭到了苏方的漠视和回绝,苏方还提出了“成立联合舰队”“在中国建立与苏联核潜艇通信的长波电台”等一些中国领导人认为无法接受的建议,被激怒的毛泽东留下了穿越时空的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我们必须拥有核潜艇。我们只要还有一艘战略核潜艇潜在海底,帝国主义就不敢按下核按钮。”黄旭华说,“正是这个信念激励着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一万年太久,必须只争朝夕地完成核潜艇的研制任务。”

但是,当时中国人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之前,黄旭华虽是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的潜艇科长,但当时苏联交由我国“转造”的都是常规潜艇,而他在上海交大读造船专业时学的是民船设计。

曾有人建议,将已经引进的苏联常规潜艇中间剖开,加一个核反应堆,但后来很快发现没这么简单。“我们认为还是要从情报入手,从国外报刊资料的点点滴滴中寻找蛛丝马迹,弄清核潜艇究竟是什么。”黄旭华于是提出了他的“骑驴找马”理论:“我们没有马怎么办?那就先骑上身边的驴子找起来!核潜艇在任何国家都是绝对机密,要在文献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说,我们找资料既要用‘放大镜’,沙里淘金,追踪线索;又要用‘显微镜’,去粗取精,看清实质;更要用‘照妖镜’,鉴别真假,去伪存真。”

就在黄旭华他们艰难地摸索时,1960年年中,苏联突然宣布中断对中国所有的技术援助,还撤回了全部专家。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又遭受严重困难,国家进入生活困难时期,伙食很差,一个人一个月也只有1斤肉、3两油。大多数科研人员因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而每个人的办公费才8分钱。但即便如此,留下来的科研人员依然“不改其志”,啃着咸菜窝窝头搞科研。

1965年的春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第11次中央专委会议,正式批准核潜艇研制重新列入国家计划。中央决定成立719所,黄旭华和尤子平担任副总工程师。而719所正与核潜艇总体建造厂隔山而居。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先进事迹简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是黄旭华夫妇在养育下一代一直坚持的原则。

在家里,小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大人从来不帮,就连参加高考这样重要的日子黄旭华夫妇都不会去接送。学滑冰,黄旭华从来都是站在一旁,让孩子自己摸索,哪怕摔个鼻青脸肿;学游泳,父亲把她们举起来,往水里一丢,让她们自己扑腾。夫妇俩对女儿们的成长也不过多干预,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品质。

但有一样,却是他们不厌其烦对孩子们讲的:“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更要做一个有人性、有人格、有尊严的人。自己一辈子干什么都要想到国家,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决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国家如今的富强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奋斗过来的,不能说我们就应该享受这个条件,没有这个道理。你应该珍惜,而且要继续奋斗。”这是黄旭华给出的理由。

大女儿黄燕妮至今记得小时候看父亲工作时的情景。“我那时候人还没有桌子高,搬个小板凳坐在他书桌下面看他,很长时间,他一动都不动,那种专注忘我的神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时候我就说,我长大了要坐在爸爸对面办公。”

在女儿们的印象里,无论条件多么艰难,父亲都是一脸平和,没有一句怨天尤人的话,也从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

“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就会跟着去做。”黄燕妮说,“那时虽然都不知道父亲具体是干什么的,但那份体现在点点滴滴中的忠心和热爱,对我影响很大。我就想,我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像他那样做事。”

1980年,在全市招考中,黄燕妮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研究所,成了父亲黄旭华的同事,实现了小时候“要坐在父亲办公桌对面办公”的豪言。如今,她也已退休,和父亲一样,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

小女儿黄峻则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武汉广播电视台,将宣传工作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出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又选择回到武汉,回到了原来的岗位。“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不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工作,是要让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变得更好。”黄峻说。武汉发生新冠疫情后,从事对外宣传的她早早就开始了工作,积极宣传武汉的抗疫努力和武汉重启后的新生,“让全世界知道武汉,了解中国”。

“我们可能作不了像父亲那样大的贡献,但他忠于国家、热爱事业的信念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才能对得起自己和家人。”女儿们说。

如今,家里最小的外孙也已在读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他总喜欢来跟外公聊聊在后辈们那里,黄旭华是亲人,更是榜样。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个人事迹一览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0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们学会感动,从这群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的印记,看到中国人的脊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沉默是金--黄旭华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无声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为我国的高科技术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都不知道自己儿子这么大出息。 对此,感动中国委员会的颁奖词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是啊,无声但是其力千钧!像黄旭华爷爷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感动我的不止黄院士一人,也不止组委会评选出的十人。还有一部分人,也和他们十人一样,坚守信念,持之以恒;把奉献举在头上,把责任放在心上;把道义担在肩上,把艰辛咬在嘴上;把聪明、智慧、仁心、善良,紧紧地捆在身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燃烧自己,释放光芒。他们,都是共和国真正的精英,时代的楷模,国人的榜样!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国家功勋模范“黄旭华”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6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事迹简介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七项技术,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事迹材料

一、先后担任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和彭士禄院士等共同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实现了我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起步异常艰难,面对各国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和彭士禄、赵仁凯等总师密切协作、分工配合,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突破了被誉为“七朵金花”的七项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潜艇技术,解决了我国核潜艇的有无问题,实现了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使我国拥有了海上X威慑和X反击能力。黄旭华主持制订了第一代核潜艇艇体总体和全艇主要设备配置方案,解决了核潜艇总体设计难题,为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并决策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形艇体外型,采用X舵和艉舵相结合的操纵方式,通过风洞、旋臂水池和自航模等20多项试验研究,出色地解决了水滴型核潜艇高、低速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难题,实现了我国“核动力水滴型”的一步到位;应用__塑性稳定等理论,论证了导弹舱的多种结构方案,经仔细计算和模型试验分析比较,决策采用__体双排结构形式,并推导出导弹舱大直径双排大开孔等耐压结构新的设计计算方法,攻克了大直径艇体结构设计与建造等重大技术难题;组织、指挥了核潜艇系泊航行试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极限深潜等一系列重大试验,解决了试验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黄旭华在一代艇研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排名第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二),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第一)。

二、主持完成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大幅提升在役核潜艇的综合作战、反潜隐身等技术水平。为提升核潜艇全寿期的技术水平,黄旭华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主持完成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装,使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声隐身性能显著提高,安全可靠性持续增强,服役期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满足了当时形势下海军的作战需求。黄旭华主持了现代化改换装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开展了新技术应用于核潜艇的可行性分析,解决了新设备与艇总体的协调匹配性、电磁兼容性和可靠性设计等问题,提出了现代化改换装的总体方案;提出采用新型螺旋桨、指挥台围壳顶部大开口启闭装置等新技术,显著降低了第一代核潜艇的水下噪声,提高了艇的隐蔽性;综合集成了当时最先进的鱼雷武器、水声对抗武器和综合声纳系统,大幅提升了一代艇的综合作战能力;提出了核潜艇延寿论断和经济、安全的退役处理总体方案,解决了核潜艇安全延长服役和退役问题。第一代核潜艇的现代化改换装和升级工程,于2001年和2003年两次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金奖。

三、主持第二代核潜艇预先研究工作,为核潜艇的跨越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黄旭华组织论述了我国第二代核潜艇研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二代艇的概念图像,梳理了关键技术,并开展了预先研究工作,为推动二代艇的立项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黄旭华决策采用__X高强度钢做第二代核潜艇耐压艇体材料,组织有关厂所联合攻克了应用__X高强度钢的艇体结构设计、艇体结构建造技术和焊接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为二代艇实现大尺寸战略导弹密集装载提供了技术储备;梳理了战略导弹齐射面临的主要困难,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了总体、水动力、结构、武备和操艇等多专业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并组织力量论证了解决方法,为二代艇实现由近程组射向远程齐射的跨越提供了技术储备。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美国专家认为第二代核潜艇“使解放军首次具备可信的远程海基X力量”、“极大地拓展中国潜艇的作战运用范畴”。

四、指导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引领核潜艇技术创新超越。作为核潜艇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黄旭华始终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和国际军事变革,梳理了未来核潜艇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黄旭华指导开展了我国未来核潜艇的发展型谱规划;指导探索了新一代__多用途核潜艇等多个创新概念;面向未来水下战争分布式、无人化、体系对抗的新特点,指导论证了水下作战体系的技术发展路线图。上述研究工作,明确了核潜艇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有力支撑了水下作战领域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论证,为推动我国核潜艇装备的持续创新和跨越赶超做出了突出贡献。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72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尤其是核潜艇技术,都被列入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黄旭华走上研制核潜艇的道路,就已经做好了无法“赢得身前生后名”的准备。

“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刚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时,领导给黄旭华提出要求。

从此,黄旭华的身影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远在老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从事的工作。

1987年,在老家的黄母收到了一本黄旭华寄来的上海《文汇月刊》,其中刊登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文章并未提及具体名字,但提到了其夫人李世英,黄母这才恍然大悟。

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没想到,30年没回家、被兄弟姐妹们埋怨“不孝”的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

她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三哥(黄旭华在兄弟姐妹中排第三)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黄旭华在远方得知,他哭了,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了黄旭华继续核潜艇事业的动力。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词作家阎肃为黄旭华写的词。黄旭华从不讳言“爱”字:“我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他顿了顿,“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黄旭华的办公桌上有张照片,照片上的他衬衣、领带、西裤,正在指挥一场大合唱。自从2006年开始,研究所每年文艺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他指挥全体职工合唱《歌唱祖国》。

在为国打造重器而隐姓埋名的日子里,黄旭华需要承受很多不能言说的孤寂和痛苦。随着解密期的到来,他终于能和家人团聚,也一步步走进了公众的视线。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中国好人”、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

而今日,尽管在核潜艇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奉上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称呼,黄旭华并不接受,认为这是集体的功劳、团队的贡献。“我仅仅是核潜艇研究战线中的一个成员,站在我的岗位上,完成交付给我的任务而已。而且核潜艇牵扯的面很广,是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2000多个科研院所和高校大协作搞出来的。”

的确,为做惊涛骇浪的大事,选择隐姓埋名的人,不只是黄旭华。

“作为我国核潜艇战线的一名老兵,近60年来与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我永世不忘。”在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颁奖典礼上,黄旭华声音洪亮:“我愿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2016年10月15日,中国首艘核潜艇游弋深海40多年后退役,进驻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而它的总设计师仍在“服役”。除了每天上班,黄旭华还经常到校园、科研院所做讲座。对于年轻一代的科研设计人员,黄旭华会送给他们“三面镜子”:一是“放大镜”——扩大视野,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放大信息,看清其内容和实质;三是“照妖镜”——鉴别真假,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

黄旭华也深深影响了大女儿黄燕妮——这位719所前工程师,年轻时投身到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中,循着父亲的人生轨迹一直工作到退休。

而黄旭华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随者”变成“领跑者”。

从1945年“弃医从工”,到30年的隐姓埋名,1988年一起深潜,黄旭华,与绝大多数时候在这个世上“沉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一样,是“无轻重”的一叶,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名藏于九地之下,声动于九天之上。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76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1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经常有很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院士擅长扬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夫人年轻时很喜欢苏联歌曲,现在演唱苏联民歌更是驾轻就熟,大女儿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家里两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着,一把送给了大女儿。只要不出差,平时过节时,家里都会聚上不少人,举行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气氛。

黄旭华事迹简介和精神品质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原籍广东省揭阳市(今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田墘街道),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名誉所长等职。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研制,分别获1985年和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提高奖"特等奖。2014年被评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04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曾任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军代表的杨连新说:第一代核潜艇上的每一块钢板、每一台设备的零部件都是中国原创原装,使用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器仪表多达2600多项、46000多台件,电缆有300多种,各种管材有270多种。全国共有2000多家工厂、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军队单位参与了核潜艇的研究、设计、试验、试制和生产,涉及24个省、市、自治区和21个国家部委,其规模之大在中国造船史和军工史上都是空前的。核潜艇是中华民族聚合力的结晶,是这一民族聚合力创造的奇迹。自从核潜艇工程于1965年3月重新启动,到1970年年底“401”艇下水,不过5年多时间。

黄旭华至今记得在“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的仪式上,钱学森激动地说:“毛泽东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现在不是一万年,不是一千年,不是一百年,也不是十年,我们就搞出来啦!”

坐在一旁的黄旭华百感交集。核潜艇是他的理想,1945年他因优异成绩取得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保送资格,稍晚又接到上海交大造船工程系录取通知书。从小的大海情结、工业救国的理想,让他毅然选择了上海交大。交大求学期间,他加入地下党,走上革命道路。在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元年”受命入列,3年后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政委苏振华任命他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他内心十分感激组织的知遇之恩。

“那时,我父母的成份被划为‘工商地主’,实际上我父母只有一点薄地糊口。”黄旭华说,“核潜艇是绝密工程,当时很多年轻有为的同志因为‘成分问题’,被迫离开这个岗位。而组织上这么信任我,我也很珍惜这份信任,我要在这个岗位上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我的理想。”

为了核潜艇,黄旭华30年没有回老家。1961年12月,父亲黄树榖仙逝,黄旭华都没能送上父亲最后一程。“我心里很难过,我也想回家去送送老父亲。但我知道这项工作的保密纪律很严,虽然我知道如果我提出来,组织上是一定会批准让我去的,但这会让组织上为难。我身上带的‘密’太重大了,当时的研究任务又这么重,我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

三十年没有回老家,他的8个兄弟姐妹难免对他有所埋怨。1985年3月,他的二哥黄绍振病逝,享年65岁。因工作繁忙,他也未能回老家相送。直到1987年第一代核潜艇的保密程度出现了些微的松动,作家祖慰才在那年《文汇月刊》的第二期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事迹。黄旭华把这期《文汇月刊》寄给母

亲,这篇文章虽然全篇没有提到“黄旭华”三个字,但写了“他妻子李世英”,老母亲知道这是她的三儿媳,文章尚未读完,老人已经泪流满面。读罢,老人把其他的子女都叫到身边说:“三哥正在为国家做大事情,你们从此不许说三哥的不是。”

黄旭华的妹妹后来告诉三哥,此后,每当老母亲想念老三了,就把这本《文汇月刊》拿出来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双泪长流。

黄旭华直到1986年11月出差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才首次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广东老家。母亲已经从一位硬朗干练的六旬大妈,成为白发苍苍、望穿秋水的93岁老人。黄旭华在广东肇庆陪伴老母亲三天后,即告辞回所。

每当说起铸造国之重器的大师,如“两弹一星”的元勋王淦昌、彭恒武、程开甲、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陈能宽……我们心中就充满敬意。其实,为之付出牺牲的还有更多的普通人,就如黄旭华的父母兄妹,中国这样的普通家庭何止成千上万! 他们无名如沙砾、沉默若黄土、平凡似溪流,却是哺育和支撑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的血肉。

黄旭华献身中国核潜艇事业整一个甲子了。今天,身为中船重工719所名誉所长的他,敬终如始,依然在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未来出谋划策。每天早晨,只要不外出开会,他都会出现在719所的家属院里,打一套兼具杨氏太极和陈氏太极特点的“太极长拳”。上午上班时间,他会准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但他总是谦逊地说,现在,他只是新一代核潜艇研制团队的“啦啦队”,偶尔客串一下“场外指导”。

对别人称颂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一概否认。说他“隐姓埋名”,他说:“我们这个行业隐姓埋名的专家太多了。”

时光荏苒,甲子沧桑。回首往事,黄旭华说:“我从中国核潜艇事业开创的第一年起,为之服务了六十年,这让我很自豪。”

六十年来,正是这初心和使命,激励着黄旭华痴迷核潜艇事业。任何艰难曲折都动摇不了他内心的定力,可谓坚忍不拔。“国家也好,家国也罢,有国才有家。”黄旭华说。这就是大国重器和他的设计师的故事。

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现场,92岁高龄的黄旭华学长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轻轻地推开了学校为他演讲准备的座椅,坚持站立着向大家讲述心中的“交大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黄旭华深情回顾了自己在交大的学习生活,并分享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艰辛历程。他表示,正是母校给予他的智慧和能力,正是母校培育他的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支撑他在偏僻的葫芦岛隐姓埋名十余年,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当黄旭华以颤抖而坚决的语调说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时,全场掌声雷动。

黄旭华还语重心长地对交大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第一需要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面要广;第二,要有思想准备要自力更生,争取外援可以不放松,但是立足点是我们自己;第三,创新的道路不可能平平坦坦的,往往是要经历不少个反反复复,要有这个思想准备;第四,科学发展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4月25日,我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专题报告会,黄旭华始终对党忠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执着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事迹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着我市干群。黄旭华院士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潜艇之父,他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30年隐姓埋名,身先士卒,默默坚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追求和道德情操。

黄旭华的感人事迹不仅是汕尾人的骄傲,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应立足本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市的教育创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黄旭华院士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下一代,培养出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并教育学生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总之,我们要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对照先进找差距,着力查找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团结奋斗,积极凝聚推动汕尾教育事业发展的正能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汕尾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先进事迹简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9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谈起家,黄旭华首先说到的总是自己的父母:“我在工作当中,如果有一点成果,这些因素除了党的教育培养外,都是受我父亲母亲的影响。”

黄旭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学成之后选择离开富饶的祖籍广东揭阳,来到了相对贫瘠的海丰县田墘镇定居,“那时候那里是盐碱地,地方病很多,最穷最需要医生。他们有这个思想,就是做医生不是要去最好的地方,而是去最需要的地方。”

由于没有专门学校接受过正规的医学训练,父母常常为无力救治更多的疑难病人而遗憾。因此,他们一直教育黄旭华兄弟姐妹9人要好好读书,有所成就。父亲在汕尾和乡亲合力创办了白沙中学,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出钱出力,不求回报。

黄旭华的母亲是产科医生,只要有产妇家属来求诊,无论多晚,无论家里的孩子怎样哭闹,二话不说就拿起药包出门。有穷人交不起医药费,母亲就说:“小孩儿会叫人的时候,抱过来叫我一声干娘就好了。”这么多年来,她有多少干儿子干女儿,数都数不过来。

父母这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黄旭华心中深深埋下了种子。

黄旭华小学毕业时,正值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从老家去汕头、去梅县、去桂林,却始终找不到一张平静的书桌。炮火与动荡中,他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弱国就会受人家欺凌,受人家宰割,要中国不再受欺负,中国得强起来。

出生于医生之家的他,毅然改变了从医志向,将航空与造船作为了自己填报大学的志愿,之后,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当时核垄断大国的核威慑,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被调往北京,参加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老家探亲,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这一别,竟是30年。

恪守对组织的承诺,绝不对外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黄旭华埋首当起了无名英雄。他与父母、兄弟姐妹的联系只剩下一个信箱号码。

“做什么工作?有没有像别的兄弟姐妹们一样干得好?”母亲再三写信问他。每次他都避而不答。时间久了,老人家便不再问。

“你不回去你会后悔的,家里的人也会怨你的。”父亲和二哥去世的时候,不少人劝他向组织上提一提,请个假回去一趟。

“我向组织提,组织一定会同意我回家,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我相信父母会理解我,就算有埋怨,我自己承担。”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85年,《解放军报》发表文章《骑鲸蹈海赖神将》,中国研制新潜艇第一次见报,保密大门逐渐放开。

应该找机会回一趟家了。

1986年11月,已是花甲之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借出差之机回了趟广东老家。93岁的老母亲拉着他去游七星岩,一路上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却再没问他在做什么工作。“她认为不该问的,也问不出来。”

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

黄旭华把这期《文汇月刊》寄给母亲,文章全篇没有提到“黄旭华”三个字,但写了“他的贤内助李世英”。母亲将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知道被兄弟姐妹们误解为忘记养育自己亲生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是在为国家做这件事情。

母亲将其他子女们都找过来,讲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母亲的话传来,黄旭华哭了。“俗话说忠孝难两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当我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节目中的10个英雄人物,伟大的感人事迹令我的心灵震撼,并为之动容。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深思。其中,有几个人物令我记忆犹新。“春风化雨,秋月生辉,用救赎的力量点燃心灯,用坚强的意志见证奇迹。”这是组委会给孙炎明的颁奖词。

从警28年来,孙炎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扎根基层,默默耕耘,把全部精力与心血都奉献给了公安事业。7年前得知自己患有脑癌时,乐观向上的他决定只给自己一个小时时间的悲伤,并在手术后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用自己的爱心感化羁押在看守所的失足人员。

对于孙炎明来说,20__年过得非常充实、幸福、快乐,非常有收获,这让他有强大的信任感,用心去做值得做的事情。他的体会是:如果你想人生有意义,就从本职岗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孙炎明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和默默的奉献,一朝爱岗不难,难就难在从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敬业,孙炎明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与岗位的执着坚守,让他这个平凡的基层监管人民警察不再平凡。说完了爱岗敬业的孙炎明,再来说一说诚信仁义的孙家兄弟。人间有真情,有真爱。“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他们兄弟俩20__以诚信为本,每年坚持大年三十前将工人们的工钱一分不少地发到每一个农民工手中。20__年年关,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回湖北黄陂,在账本丢失的情况下,按照农民工自己报的账目,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信义兄弟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责任的力量和人格的伟大。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事迹简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3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出生于1924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受此影响,黄旭华原本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生。然而,突如其来的“七七事变”使得他的志向转变。

在黄旭华看到日本敌机在中国的领空肆意盘旋、狂轰滥炸时,他果断地弃医从工,选择了能帮助中国提升国防实力的工科专业。在新的志向的指引下,黄旭华顺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在此期间,他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一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一边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1953年,已开始从事船舶设计制造工作的黄旭华,被派往德国和苏联进行学习和考察。在那里,黄旭华见识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回国后,黄旭华被安排了仿制苏联潜艇的工作。

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中国虽然暂时站稳了脚跟,但战场上暴露出的我国尖端武器几乎为零、国防力量薄弱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原本,我们寄希望于苏联,希望向苏联学习技术。但苏联却一口回绝,认为凭借当时中国的实力想要造核潜艇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后来,苏联又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这件事使我们终于明白:靠人不如靠自己。

就这样,有着仿制潜艇经验的黄旭华,成为了研制核潜艇事业的一份子。虽然都是潜艇,但是常规潜艇和核潜艇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就算是经验丰富的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面前,也近乎一张白纸。

三十年,隐姓埋名

1958年,我国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正式成立。研发队伍中,除了34岁刚刚结婚的黄旭华,其余都是20出头的青年大学生。此后的三十年,黄旭华等人一心扑在了核潜艇事业上,过上了隐姓埋名的艰难生活。

研发核潜艇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不能也不会向其他人透露半分信息。整整三十年,黄旭华从未回过老家,他的心中记挂自己的双亲,记挂自己的妻女,却只能通过写信交流。

在给父母妻女的信中,黄旭华对于自己的工作信息都是闭口不谈。后来,黄旭华没能为自己的父亲奔丧,母亲对他寒了心,他却没有为自己争辩。

一直到1987年,黄旭华已经完成大部分工作,进入到了“身份脱敏”阶段,他才把关于自己的报道寄回了家。报道中虽然没有透露出黄旭华的关键信息,但老母亲还是从只言片语中明白了,原来儿子30年在外不是不孝,而是在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做贡献。

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家乡,虽乡音无改,但鬓毛已衰。

核潜艇制造过程中的坎坷

如今,中国的国防实力强大了,曾经这段不为人知的的历史也终于被解密。通过各种资料记载和黄旭华的回忆,我们终于了解到这段历史背后的坎坷。

起初,黄旭华等人接到任命时,对于如何制造核潜艇是一筹莫展,但他们还是积极地搜寻各种资料,主动地加班加点,每个人都充满干劲。

没有资料,那就掘地三尺,把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拼接在一起,画出一张又一张草图;没有计算机,那就用最传统的算盘和计算尺,人工计算和检验;没有样板,那就把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拆开,反复研究;没有高级的测量器材,那就用“过磅秤”的土方法,愣是把艇体重心和重量的关系给“秤”了出来。

可以说,在第一艘核潜艇的制造过程中,黄旭华等人遇到了无数的技术难题,但他们都凭借着沉着与坚持一一化解了。

“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先进事迹简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12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02位用户喜欢。

走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的办公室,两个潜艇模型、一幅十六字的书法作品格外醒目。

隐姓埋名几十年的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面对“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他却表示,自己仅是作为一个代表来领受这份荣誉。

“我们核潜艇这个工作是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站在我这个岗位上,和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做好。牵涉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我仅仅是其中一员,是一个代表,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属于集体的。”黄旭华说。

少年坎坷,立志报国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战争年代,黄旭华的求学之路极为曲折坎坷。小学毕业后,因全面抗战爆发,他曾半年多未能上学。得知县城中学搬迁到山区,他和二哥走了4天山路,脚都磨出了血泡。后来,几经波折他终于考上桂林中学。

桂林作为当时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深受日军轰炸之苦。每次防空警报一响,人们就得出城躲进防空洞。跑警报成为乱离人的生存方式。黄旭华回忆说,警报一天不解除,就要在山洞躲一天,挨饿一天。日本人轰炸的时候,满城烟火,一片废墟。

“我的人生,就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里决定的。”彼时的黄旭华深深感到,中国太弱,弱国就要挨打,就要被宰割。他决定要学航空,学造船,要科学救国。黄旭华先后考上了当时的中央大学航空系和国立交通大学船舶系。他毅然选择船舶专业。也正是在大学期间,黄旭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入党转正时,黄旭华曾表示,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大众,可以牺牲一切。需要他流血,他毫无顾虑地流血。需要把血一次流光,没有问题。如果需要一滴一滴地慢慢流,那是极大的考验,也没有问题。

年逾花甲,勇探龙宫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边研究、边实验、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靠着简陋的算盘和计算尺,靠着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靠着笨重的磅秤……通过大量的计算和试验,黄旭华和同事们打破常规造船程序,最终将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舰体、发射装置等“七朵金花”一一摘下。1970年12月,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

1988年4月,我国首次进行了核潜艇深潜试验。试验之前,部分参试官兵思想产生了波动。“我们这次试验,绝不是让大家去光荣的,而是要大家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在和参试官兵座谈时表示,将和大家一起下潜。

当潜艇完成极限深潜试验,起浮到安全深度时,全艇参试人员沸腾了。艇上人员请黄旭华题字,情之所至,他挥笔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我们这条艇,从里到外,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搞的,所有设备仪表,全部是中国生产,没有一样是国外进口的。”黄旭华说。

大国重器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黄旭华指着书柜顶上的裱框表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是1974年交付第一艘核潜艇时总结的核潜艇精神,现在依然没有过时。

对国家的忠,是最大的孝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1958年,黄旭华到北京出差。到京之后,他才知道,国家让他组织开展核潜艇研制。工作要求他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

黄旭华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就这样,他淡化了与亲戚朋友的往来。1962年,妻子因工作需要调至北京,小家才算聚拢,但还是聚少离多。他被女儿称作“到家做客的‘客家人’”。而他与广东老家的联系,仅限于书信、电报和每月寄回的生活费。

1957年元旦离开广东老家时,黄旭华母亲叮嘱他要常常回家看看。当时他满口答应。谁也没想到,再一次见到母亲时,已经是1986年11月。

一别就是30年。父亲、二哥去世,黄旭华都没能回家奔丧。老家人问他干什么,不能说;家里有大事,不能回。兄弟姐妹甚至是母亲都难免心有郁结。

1987年,黄旭华将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文汇月刊》寄给了母亲。文章写了“黄总设计师”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数十年的事迹。文章还提到了“他妻子李世英”。

霎时间,黄旭华母亲几十年的疑惑解开了。老人把其他子女都叫到身边: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黄旭华看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欠了父亲、母亲、爱人、女儿,欠了一辈子都还不了的情债。”黄旭华说,如今他每一个冬天都会戴母亲留下的围巾,“围了这条围巾,就感觉母亲一直在跟我一道”。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

事迹简介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七项技术,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我国新一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黄旭华信息

  •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黄旭华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98人关注

    事迹简介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出生,广东揭阳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 ...[更多]

  •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
  • 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16篇范文)62人关注

    黄旭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 ...[更多]

  •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共和国勋章黄旭华事迹简介(16篇范文)46人关注

    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 ...[更多]

  •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 黄旭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20人关注

    人物简介: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