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科学家事迹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概括(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28 16:40:03 查看人数:83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概括 407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76人
科学家钱学森先进事迹 1230字 11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61人
外国著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1333字 10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61人
关于颜宁科学家个人先进事迹 771字 10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38人
科学家的简要先进事迹范文 848字 3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35人
科学家先进事迹心得启发 518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76人
颜宁科学家个人先进事迹素材 518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97人
“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 984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93人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作文 1942字 20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61人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2695字 13段 9分钟 15分钟 21分钟 293人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故事 1303字 1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89人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概括 626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29人
科学家先进事迹材料 1345字 22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03人
搜集科学家先进事迹 774字 3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44人
写一些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作文素材 510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72人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2303字 40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237人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概括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安徽人,后来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科学家钱学森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0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生前一直坚持不准给他写传。有人曾经想写,他知道后十分严厉地说:“我还没死,你们急什么!”

1991年钱老满80岁,正好这一年中国科协要换届,钱学森将退出所有一线科技工作。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中央酝酿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但整个酝酿过程钱学森一无所知,授奖仪式在10月16日举行。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10月10日这一天,有关人员才向他本人报告。对于这么高的荣誉,钱学森态度冷静,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授奖仪式之后,新闻媒体出现了一个宣传钱学森、学习钱学森的高潮。

那几天,涂元季秘书也忙得不亦乐乎。一天上午,钱老把他叫到办公室。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还在忙啊?我们办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这件事(指对他的宣传报道)也要适可而止。这几天报纸上天天说我的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就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

涂元季坦率回答,听到了一些不同意见。“有的年轻人说,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

钱老立即说:“你说的这个情况很重要。说明这件事涉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奖励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我所代表的那个集体,那一代人。所以,‘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我得十分谨慎。在今天的科技界,有比我年长的,有和我同辈的,更多的则是比我年轻的,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科技事业作贡献。不要因为宣传钱学森过了头,伤了别人的感情,影响到别人的积极性,那就不是我钱学森个人的问题了,那就会涉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所以,要适可而止,现在应该画个句号了。请你马上给一些报纸杂志打电话,叫他们把宣传钱学森的稿子统统撤下来。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宣传了。”

涂秘书回到办公室,立即照办。《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都表示尊重钱老本人意见,明天不再见报了。有一个杂志,他们也表示尊重钱老意见,但下期的稿子已下厂排版,有两篇回忆与钱老交往中受到教益的文章,不好撤下来。

钱老闻知后说:“这样的回忆性文章都是在一个人死了以后才发表的。我还没死,他们急什么?”秘书赶紧打电话告诉该杂志的主编:“钱老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天大的困难你们去想办法克服,但稿子一定得撤。”

在钱老毫不客气的坚持要求下,宣传他的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从那之后,所有想出版刊登钱学森传记的组稿活动,都被钱学森办公室拒之门外。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因为钱学森党性极强,他对党交给的任务从来没有半点含糊。有一年,要求写一个关于他的几万字的传略条目,就不再坚持己见了,但他把涂元季叫到跟前叮嘱:“写传不是为写而写,更不能为个人歌功颂德去写传,而是要通过写传反映一个时代,反映我们党在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导以后的工作。所以,第一,要实事求是;第二,千万不要写出矛盾来,我决不和任何人争功劳,特别是关于我们国家‘两弹一星’。我过去多次讲过,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时,回到祖国,做了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这就是我的观点,是实事求是的观点。你要按照这个观点去写。”

外国著名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注意:这个试验是很危险的,千万不要擅自尝试。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雷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

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避雷针的发明及出现,使得人们的房子及建筑物都有了专属天使的保护,再也不怕雷电了。人也是从出生到长大,所以避雷针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避雷针的发展轨迹是什么呢?

1、北美传播

而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由于避雷针已在费城等地初显神威,它立即传到北美各地,随后又传入欧洲后来才进入亚洲。

2、传入法国

避雷针传入法国后,法国皇家科学院院长诺雷等人开始反对使用避雷针,后来又认为圆头避雷针比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好。但法国人仍然选用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据说当时的法国人把富兰克林看作是苏格拉底的化身。富兰克林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他的肖像被人们珍藏在枕头下面,而仿照避雷针式样的尖顶帽成了1778年巴黎最摩登的帽子。

3、传入英国

避雷针传入英国后,英国人也曾广泛采用了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但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在英国人眼中似乎成了将要诞生的美国的象征。据说英国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出于反对美国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国全部后家建筑物上的避雷针的尖头统统换成圆头,以示与作为美国象征的尖头避雷针势不两立,这真是避雷针应用史上一件有趣的事情。

关于颜宁科学家个人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走上科学之路

走上科学之路,对颜宁来说多少有点阴差阳错:上高中时文理兼好的她更喜欢文科,文理分班时她选了文科。但她的班主任关仪老师认为,成绩全年级第一的学生当然要学“数理化”,就把她拉到理科。

在清华,她度过了最为丰富多彩的4年:担任过生物系学生会主席,组织过许多课外活动,学国标舞、打乒乓球、学游泳……同时还要保持课业的优秀,忙得不亦乐乎。

决定颜宁未来人生道路的,是从2000年8月起,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7年留学生涯开始的。

“普林斯顿真是太美了!”颜宁说,“那里保留了大片的森林,还有一条运河。秋日的黄昏凭窗望去,周围是红色、金色、紫色的树,夕阳下的湖面波光闪闪,成群的野鸭在暮色中飞翔……”

除了自然之美,颜宁更领略了科学之美。“给我们上课的大都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们能把每个科学发现讲得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会让你觉得:哇!原来生物科学这么好玩!”

让颜宁难以忘怀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妇,他们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丈夫还是1995年的诺贝尔奖得主。

“我是个夜猫子,很多时候晚上11点了,还能看见他们夫妇在各自的实验室里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那种淡定从容、简单执著让人感动。我觉得自己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颜宁说。

在3个实验室轮转一年之后,颜宁到施一公的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先是从事抗肿瘤方面的研究;2005年继续做博士后,转而从事膜蛋白研究。“一公常常说:‘不要整天想着柴米油盐,只要你现在努力做到最好,未来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根本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实验上遇到苦恼,和他谈过之后,我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很行,肯定能成功。最后还真的没有失败。”颜宁说。

在施一公的指导下,颜宁做得顺风顺水。2004年12月,她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2005年度《科学》杂志和通用电气医疗评选的北美地区“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10月,她带着师弟师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科学家的简要先进事迹范文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费雪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已经小有名气,一些大学争相聘他去当教授。但是费雪却另有打算,他认为贝耶尔教授是一位非好的老师,在他身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当时贝耶尔教授接到慕尼黑大学聘请他去那里讲学的通知。费雪便谢绝了一切聘请,跟随老师去了慕尼黑大学,当了一名助教。费雪的亲朋好友知道他的计划之后,都认为“放着教授不当,去当助教,有点不合情理”。那时,慕尼黑正流行伤寒病,亲人们就更反对他去那里了。费雪认为,能从师贝耶尔教授是很难得的,因此他不为亲友的劝阻所打动,决心随老师前往慕尼黑。

在慕尼黑大学的头三年里,费雪没有教学任务,他有很多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苯肼项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项目是合成粪臭素。实验多次失败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加上粪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烦人。但是费雪一心扑在实验上,尽管他衣服、头发和皮肤上都粘上了粪臭素,散发着恶臭的气味,但他对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记了身上还有什么气味。当费雪成功地合成粪臭素,高兴地跳起来时,才发现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为实验室里冲天臭气,熏得谁也呆不下去了,大家都逃到外面“避难”去了。

在德国,很多人都喜欢听音乐会或看歌剧,费雪也是一位爱好者。工作之余,只要音乐厅、歌剧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观众。一天,正好城里有歌剧演出,实验结束后费雪把实验室收拾好,就动身前往歌剧院。他一进歌剧院就发现一些人离他远远地,他没有介意,开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刚一落座,周围的观众就表现出异样:开始时是相互交头接耳,继而好象有人发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掏出手绢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样扭转身子,还有人想逃离座位。终于有人受不了,大声叫道:“哪里来的臭气,谁把这个刚从马棚出来的马夫放进剧场来了!”这时费雪才如梦初醒,原来是自己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忙站起身来,赶快离开了剧场。回到家里,费雪认真洗过澡,又从里到外换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象是从皮肤里散发出来的一样。费雪有点懊丧,看来歌剧看不成了。但是为了科学研究,这点牺牲算不了什么。

科学家先进事迹心得启发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明信片是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它最先出现于美国。1861年,约翰·P·查尔顿大费城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但它仍然有版权。后来,约翰把版权卖给了一个名叫哈里·L·李普曼的文具商。李普曼改进了约翰的明信片。他改进了明信片的装饰,使其美,还在明信片上印上了“李普曼明信片”的字样,明信片开始公开发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李普曼申请了国家专利。

预付邮资明信片比美国人发明的明信片使用起来更方便,它诞生于维也纳。1865年,德国画家莱特斯姆在一张硬纸片上画一幅优美的画,在纸片背面还写了几句祝福的话,准备把它寄给远方的友人。但到邮局寄时遇到了麻烦,因为邮局没有这样大的信封装他的“信”。最后邮局同意把他的硬纸片作为一封公开的明信片寄出去。这件事被文史蒂芬知道了,他深受启发,马上向德国政府提出印刷并发行明信片的建议,但遭拒绝。4年后,奥地利维也纳诺伊施塔特军事学院的伊曼纽尔·赫尔曼博士建议政府使用“通信明信片”。

赫尔曼博士比史蒂芬幸运得多,因为奥地利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一批预付邮资明信片于1869年10月1日正式在维也纳发行。这种明信片是淡黄色的,与一般信封同样大小,上面附有一张面值2克莱泽的邮票。明信片的正面写地址与姓名,反面写信(根据当时的规定,不得超过20字)。

颜宁科学家个人先进事迹素材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7位用户喜欢。

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章丘,著名结构生物学家,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4年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2005年-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5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2017年4月,颜宁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在此之前,颜宁的声名早已超出科学界而被公众所熟知。

她未满30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瞩目——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如今,颜宁又一次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全职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93位用户喜欢。

尊敬的于敏院士:

您好!近期,电视剧《功勋》在各大影视平台更新完毕,在“无名英雄”的篇章里,我知道了您的名字,了解了您的故事,感动于您的事迹。您坚持创新,为了国家需要,几番变更研究方向,隐姓埋名近三十载,对中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向您深深地鞠躬!

您心底只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选择。

1951年您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在研究取得不断突破之时,您的理论研究被暂停,开始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您没有犹豫,而是快速理解了国家的决定。因为您深知“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您曾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您的一生,自此开始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您心怀对家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遗憾。

剧中看到,原本您和您的夫人孙玉芹苦学外语,为出国留学做准备。可是氢弹的理论研究工作却只能让原计划作罢,而当家人问起您的新工作时,您只能以沉默来回答。妻子生产时,您在研究所忘我地计算;孩子生病时,您从外地赶到医院,疲累让您在妻子的肩头睡着;三岁的儿子在第一次见到您时,并没有奔向您,而是站在一边问着姐姐“他是谁”。您曾对您的夫人说过,“这个家,你是功勋。”您也曾说过:”最大的遗憾一是亏欠我的爱人,二是我对孩子们的管教太少……”您用您对家人的遗憾弥补了中国氢弹理论的空白,用2年8个月闪电般的进步,实现了“国之重器”的锻造。

您心存一片“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的宁静。

您所带队的氢弹研究理论小组,是从一张白纸、一组数据、一个符号开始,进行理论探索,不断攻克难关,试验成败无法预料,压力、紧张不言而喻,您却用背诵《后出师表》的方法纾解着压力。“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您数十年默默无闻,却怡然自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您奉为圭臬。您始终守着心底的那份“宁静”,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您73岁那年,用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律诗表达“即使‘身为一叶无轻重’,也‘愿将一生献宏谋’”的胸怀。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您用拳拳的爱国之心,不计个人名利,为了国防科研事业奉献一生,堪为国之功勋。感谢您,佑我华夏,吾辈之幸!

无名晚辈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作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42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在中国历史上,蔡伦绝对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正因他是和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紧紧联系在一齐的。美国权威著作《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列为第七位,仅次于中国的孔子,远在秦始皇之前。蔡伦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仔细审视那张他唯一的画像,你会发现此公面白无须。他是一个宦官。那么,蔡伦的宦海经历如何呢?

蔡伦为什么会当宦官?正因家穷?非也。蔡伦虽出生于农民家庭,但史书上也没说他家多穷。他之因此会当太监,是正因他长得太过标致,人也太聪明了。据说雅好文艺的汉章帝除了爱美女之外,还喜爱才貌双全的娈童,便举全国之力从天下征召这样的子弟入宫为自己服务。于是,蔡伦就成了宦官。这一年,他不满15岁。

入宫不到一年,蔡伦便当上了小黄门,很快,又当上了黄门侍郎,主管公文的传达工作。这个官不是很大,但却能够让他直接和贵妃命妇以及王公大臣接触。正是在这个时候,蔡伦得到了窦皇后的赏识。

那窦皇后可不是一般的女生,她出身于名门望族扶风窦氏,祖父窦融是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皇后不但姿容秀丽,而且颇有心计,很得汉章帝的宠幸。

美中不足的是,她虽然贵为皇后,却未能生出儿子来。当时的太子是宋贵人所生的刘庆。一旦太子接班,那么窦皇后的位置恐怕不保。为了搞掉太子,窦皇后指使蔡伦诬陷宋贵人行巫蛊之术。所谓巫蛊,多半是莫须有的东西,但是这东西在两汉却是致命的,谁沾着谁完蛋。蔡伦是个聪明人,这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宋贵人被打入大牢。严刑逼供下,这个可怜的女生承认了罪行,很自觉地服毒而死了。

搞死了宋贵人,窦皇后将太子刘庆废为清河王,抢来梁贵人所生的刘肇为己子,并让他当了太子。

公元88年,汉章帝英年早逝,10岁的刘肇上台,这就是汉和帝。窦皇后成了窦太后。由于朝中有一个飞扬跋扈的哥哥窦宪,窦太后可谓是一手遮天,而蔡伦也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被提拔为中常侍,伴随皇帝左右,俸禄两千石,这但是相当于郡太守省长级别的高官。此时蔡伦才但是是一个未满30岁的小伙子。

十年之后,窦太后撒手人寰。就应说失去靠山的蔡伦从此要倒霉了,更何况汉和帝也不怎样喜爱他,都准备收拾他了。但是,蔡伦毕竟是蔡伦,在深宫之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他早已博得了另一个女生的赏识。

这个女生叫邓绥。她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孙女,和窦皇后一样,她也是才貌双全且工于心计。她刚入宫时只是一个贵人,但是凭着自己的运作,很快取皇后而代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宫中资深宦官的蔡伦出了不少力。因此,邓皇后上位后,很厚爱蔡伦。在邓皇后的保护下,蔡伦稳坐钓鱼台。

精明的汉和帝在端掉窦氏集团后,精疲力竭,没有活到30岁就死掉了。邓皇后也就成了邓太后,在朝堂上挂起一道帘子把持朝政。而蔡伦也竭力巴结这个新主子。为了普及知识,邓太后组织了一批博学鸿儒重新校订经书,然后抄写成副本,颁布到各地。这就需要超多的纸张。可当时的造纸水平太低,所造的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难以满足需求。为了得到主子的欢心,蔡伦主动请缨,兼职尚书令,全面主持这项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前人的基础上,糅合树皮、鱼网和竹子等物,发明了植物纤维纸。

这就是伟大的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善是具有世界好处的。公元8世纪阿拉伯商人将它带到中亚,而后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流传。直到公元12世纪,造纸术才被欧洲人发现,从而结束了欧洲羊皮纸的时代。能够说,没有蔡伦改善造纸术,人类礼貌的脚步将要放慢许多。可笑的是,这项伟大发明的动机竟然如此龌龊——一个宦官为了向自己的主子献媚。

正因改善了造纸术,圆满完成了邓太后交代的工作,蔡伦大博邓太后的欢心,从而登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他不但以一个宦官的身份被封为龙亭侯,拥有了自己的食邑,而且还当上了长乐太仆,成为邓太后的首席侍卫官。

此时此刻的蔡伦,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一点都但是分。

一个政治人物的生命总是随着政治风云的变换而起伏不定。蔡伦作为一个宦官,他唯一的依靠就是邓太后这个女生。可惜,公元121年,年仅40岁的邓太后香消玉殒,蔡伦的末日到了。

汉和帝死得过于年轻,以至于邓太后没有来得及为他生下儿子。为了把持朝政,邓太后就立了汉和帝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为皇帝。可惜,不到一年,这个婴儿也夭折了。邓太后就从宗室中挑选了一个男孩继承大统,这就是汉安帝。那汉安帝的老爹正是当初被废的太子刘庆。而刘庆之因此被废,他的母亲之因此被逼自尽,全是拜蔡伦所赐。

一句话,蔡伦是汉安帝不共戴天的仇人,是他务必清除的对象。

此时的蔡伦刚过花甲之年,却已经在大汉朝的深宫之中扑腾滚打了46年。积46年之经验,蔡伦知道这一劫是无论如何也躲但是去了。与其受辱而死,不如自我了断。于是,蔡伦穿上华丽的衣服,端起一杯毒酒,一饮而尽。

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95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一则“‘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逝世”的消息令国人悲痛不已,这位老奶奶是我国集成电路和芯片事业的首批创建者之一,“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黄令仪50多年如一日,始终奋斗芯片研发的第一线,因此被誉为“中国‘芯片之母”。这位经历了旧中国任人欺凌的女性,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70多年来,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以柔弱之躯打破了美国芯片的垄断,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位广西籍女科学家人生,看看支撑她奋斗一生为祖国擦净身上耻辱的感人事迹。

黄令仪的故乡在广西桂林全州县两河镇鲁水村,上世纪30年代父亲带领全家到省城南宁谋生,1936年,生下黄令仪。小时候的黄令仪聪明好学,但是没有一片清净的国土可以安放下她的小小书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正进行着罪恶的全面侵华战争,尽管广西处在中国西南,但这里不是大后方。1939年、1944年日军从越南两次攻陷广西,侵略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年幼的黄令仪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见证了国弱遭人欺的悲哀,所以从那时起,她就立下了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黄令仪终于可以安心的学习了。1954年黄令仪怀揣科教兴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1958年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被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继续深造学习。毕业后回到母校,一边教书,一边开始半导体的研究工作。当时全国正经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期,物资非常匮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黄令仪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实验室,并研发出了我国的首个半导体二极管。新中国自诞生之日起,西方就全面封锁中国,1958年起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只能靠自己了。在这种情况下,崭露头角的黄令仪在1962年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为“两弹一星”研制控制系统所需要的集成电路和元器件,从此开启了芯片研究的人生。

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又在1966年迎来了__,30岁的黄令仪和同事们,排除一切干扰,克服重重困难,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半导体三极管、集成电路、空间计算机等三项重大突破在短短的数年间完成。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微型化的硅片集成电路(即芯片)由于体积小、成本低、能耗小,已经开始被应用到计算机电路中,中国也在1973年开始研制芯片,中科院计算所的黄令仪就是主持研究的成员之一。当时我们与世界水平的差异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黄令仪团队的研究成果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到1984年时,她们的晶体管研发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已经无限接近世界水平。

但是芯片研究毕竟投入大,见效慢,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改革开放,一切都以经济效益为重,在这种浮躁的背景下,全社会都充斥着“造不如买”的思维,于是黄令仪已经初现成效的芯片研究项目被叫停了。听到消息的黄令仪蹒跚的走出计算所大楼的北门,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她不是为自己哭,是为中国社会的短视而哭。

虽然黄令仪的芯片研究项目被取消了,但她在国际芯片研究领域已经闯出了名声,1989年,美国的一家芯片公司邀请黄令仪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在会上的上千家芯片生产企业中,竟然没有一家中国的企业,这令黄令仪深感悲伤和忧虑,她在日记中写到:“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虽然国外企业愿意高薪聘请黄令仪继续研究芯片,但她毅然拒绝了橄榄枝,回到国内继续从事芯片研究。没有了国家的支持,芯片研究缓慢,许多同行都放弃了研究,转行做其他见效快的事情,只有黄令仪仍然在坚守。他曾经对学生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正是这种精神让黄令仪坚持了下来。

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与美国、日韩等在芯片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真如欧美人嘲笑我们所说的:“中国人制造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我们被摁在低端制造领域,沦为世界廉价工业品的制造工厂。放弃自主研发芯片的恶果开始显现,每年我们要花费几千亿美元来购买芯片,别人漫天要价,我们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这种状况终于引起了国家的警惕,2000年国家出台知识创新工程扶持中国芯片的研发。2001年5月中科院计算所争取到了知识创新工程的扶持,成立了龙芯课题研发组。

但此时黄令仪已经在2001年年初退休回桂林老家养老了。龙芯课题研发组成立不久中科院的胡伟武教授向全国研究芯片的同志们发出了打造中国龙芯的集结令,胡伟武教授亲自到桂林来请黄令仪出山。国家召唤,67岁的黄令仪二话不说,放弃了含饴弄孙快乐生活,再次披挂上阵,主持龙芯的研发工作。幸亏这些年没有放弃研发工作,在黄令仪的指导下,龙芯研发神速,当年8月份,龙芯1研制成功,10月份龙芯1号通过了中科院的鉴定;2003年10月,龙芯2号研制成功;2006年9月,改进后的龙芯2E研制成功,并获得了全球销售权。

在随后的几年中,70多岁的黄令仪不辞辛劳,亲自在电脑上查阅资料、设计电路,不断攻进龙芯2号性能,研发出可以和Intel、AMD等相媲美的芯片,其中的龙芯2G被应用在笔记本电脑,可以长时间的平稳运行。龙芯系列芯片的成功研发,打破了美国芯片的垄断,结束了中国无芯可用的历史。

2004年68岁的黄令仪准备正式退休,回桂林安度晚年,但是龙芯课题研发组又遇到困难,已经回到桂林的黄令仪再次被召回。老人家没有怨言,拖着疲惫的身体毅然回到北京,开始新的征程。为了设计出性能更加优秀的芯片,黄令仪长时间的坐在电脑前,亲自设计,她的学生心痛的劝道:“这些事交给我们年轻人来做吧,您给我们把关就可以了”。虽然她接受了建议,但是在工作中,仍然会情不自禁的亲自上阵,在她的感染下,学生们学会了独立钻研的风格,逐渐成长为芯片事业的接班人。

这一干又是10几年,在黄令仪和中国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到2017年,龙芯3A、龙芯3B、龙芯2K、龙芯1H等一系列性能优良的芯片相继问世。有了这些芯片,我们国家的安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国家全部换上了中国自己的“心脏”——龙芯!复兴号高铁换上龙芯后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减少了来自外部的隐患;歼20战斗机和配套的相控阵雷达有了龙芯可以减少敌人的干扰,增强了战斗力;北斗卫星装上龙芯,可以放心的将这套导航系统全面运用于军事和经济建设生产。

2020年1月1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19颁奖大会上,将CCF夏培肃奖颁发给黄令仪,这是对她一生从事中国芯片研究工作的肯定。八十四岁以后,黄令仪才从一线退下来休息,但她哪是闲的住的人,仍然会到计算所中指导年轻人的工作。没有享受几年悠闲的时光,黄老师就病倒了,2023年4月20日早上5点, 黄令仪老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去世,享年86岁。“两鬓斑白终不悔,路途艰辛已无惧,一腔热血赤子魂,铸就一颗中国芯”!黄老师生前发下的心愿“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早已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已是不可阻挡的的洪流,愿黄老师在地下安息!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03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和氢弹就是非常厉害的核武器。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产生几亿摄氏度甚至几十亿摄氏度的高温,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辐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肤,皮肤就会立即变成焦黄或黑色,并致使人体死亡。

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震动传播能量。核爆炸冲击波与普通-的震动波性质相同。一枚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弹在爆炸时会即刻摧毁5.6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建筑。冲击波直接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各种直接冲击伤。

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放出来的Y辐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人体在早期受到核辐射影响时,易出现休克和中枢神经系统失调,造成器官损伤、内脏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等症状。

瞬间电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使空气发生电离,产生巨大的电磁场,电压为几百千伏。瞬间电磁波可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杀伤人员。

放射性沾染,这是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气、人员和武器装备等各种物体的污染,主要释放粒子的Y辐射。这些放射性裂变的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造成地面、人员和物体表面沾染,可引发人体引起造血障碍、眼睛白内障、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儿畸变等症状。

既然核武器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我们国家还要研制它呢?以下是我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时发表的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

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

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概括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科学家先进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45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果园里,一个小男孩正给樱桃树修剪枯枝。

他爬上了一棵高大的樱桃树,眺望着远方的田野。突然,他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人要是能飞到星星上多好啊!怎样才能制造出飞上火星的装置呢?

小男孩从樱桃树上爬下来,坐在树下沉思起来。他想象着有种机器在草地上飞快地旋转着,急速上升,飞向太空,飞向那遥远的未知的世界。

从果园回来后,小男孩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母发现他整天在学习数学和做科学小实验,即使卧病在床的时候,他也不放过星点儿时间。看着瘦弱的常患病的孩子,父母总是心疼地劝说他休息。

他就是美国物理学家和火箭技术的先驱者――罗伯特·戈达德。

童年在果园的美丽梦想成了戈达德所有生活的支柱。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不断地攻读数学,坚持做实验,到长大些的时候,他居然攻读起物理学家牛顿的着作来。

上大学时,戈达德考入伍斯特工学院。1911年,29岁的戈达德在克拉克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这所大学开始了火箭研制工作。

刚开始时,戈达德做理论研究工作,探讨火箭作高空大气研究的价值和达到月球的可能性。1919年,他发表了题为《达到超高空的方法》全文只有69页,是他理论研究的结果。小册子发表了,但没有引起人们的丝毫注意。其实,10年前俄国物理学家齐奥尔可夫斯基也曾做过类似的研究,写过相似的论文,但也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戈达德在理论研究后,决定进行实践操作,想用成功的事实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922年,戈达德开始了用汽油和液氧做燃料的火箭引擎试验。

1926年冬天,在马萨诸塞州的田野上,戈达德发射了自己制作的第一枚火箭。这枚火箭高约1.2米,直径约15厘米。火箭里的汽油和液氧混合燃料耗尽后,它仍在继续上升,上升高度是60米,时速100公里左右。

火箭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发明火药的中国人在13世纪就发明了“飞火箭”,并运用于战争。还有印度人、阿拉伯人、波兰人等也曾研究过火箭技术。但戈达德是第一位设想用火箭或许能载人飞向天外的人。

1929年7月,又一枚火箭在戈达德的家乡飞向天空。它飞得更高,而且载有气压表、温度计,拍摄气压表和温度计的小型照相机。

试验刚刚结束,警察居然找到戈达德,命令他以后不许在马萨诸塞州做试验。

戈达德只好到新墨西哥州一块荒凉的土地上开始新的试验。经过许多努力,他得到一位慈善家馈赠的一笔钱,他的试验才得以维持。

在这里,戈达德制作更大型更成功的火箭。他的火箭有燃烧室,因用汽油和超高压的液氧作燃料,燃烧室的壁能保持冷却。戈达德还发明了控制火箭飞行方向的转向装置,使火箭沿正确方向飞行的陀罗仪等。

1930年到1935年的时间里,戈达德发射了数枚火箭,火箭的速度最高达到超音速,飞行高度达到2.5公里。

但遗憾的是戈达德的研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只给过他一小笔预算,让他设计飞机在航空母舰起飞时用的一种小型火箭。

戈达德在默默无闻中,靠自己的毅力和勤奋发明创造了火箭,是美国第一枚火箭的宇宙时代的开创者。

戈达德虽在美国没有受到重视,在德国却有一批推崇者。他们用戈达德的原理制成了V2火箭,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威力。

二战结束后,美国科学家向德国科学家请教火箭制造的技术,德国科学家目瞪口呆,你们不知道戈达德吗?我们是用他的原理研究和制造火箭。他是我们的老师。

美国科学家震惊后再去寻找戈达德时,一切都晚了。1945年8月10日,戈达德已经离开了人世。

搜集科学家先进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4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针灸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它最早产生于原始时代。在中草药还没有问世的时代,针灸就是当时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原始时期的人们是怎样想到发明用针灸治病的呢?说来也真有趣。原始人主要是以狩猎为生,他们在捕获各种兽类时,必然要发生与野兽的拼斗,有时,他们为了谋生,即使是带着某种疾病,也要去打猎,结果在与野兽搏斗时不慎将身体的某个部位刺伤或碰伤,但不久他们发现在某个部位被刺伤或碰伤后,原来的某种疾病就随之消失了。由此,聪明的原始人就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这样,在长期的实践中就逐渐总结出了所说的针灸治疗法的一种--针刺疗法。针灸疗法的另外一种--灸灼疗法,也是起源于原始时代。当时的人们在冬天为了御寒,往往有围火取暖的习惯,即利用燃烧的树枝、杂草取暖。在围火取暖的过程中,有时燃烧的火会灼伤人的表皮,但人们发现,有些病患者在体表皮肤被灼伤后,原来的疾病却反而减轻了。

由此,人们后来就发明了灸灼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针灸法的是《史记扁鹊仓公传》。

文中记载古代神医扁鹊曾用针刺方法将一名昏迷多日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过来。还有众所周知的华佗以针刺法治疗曹操的“头风”的病例。当然,从现在来看,当时使用针刺疗法还处在原始起步阶段,针刺的用具是一些锋利的小石片,小石针,后来又利用细而硬的骨头作针。随着金属的出现和被利用,先后又使用过铁针、铜针、银针,发展到现代又主要是不锈钢针;而且,现代的针刺又与中医经络的穴位治疗和理疗紧密结合,从而取得了更佳的效果。因此,我国的针灸医学不仅在国内深受重视,被广泛使用,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尤其是在1971年,我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针刺麻醉成功的消息后,这更引起了国际医学界许多人士对针灸疗法的兴趣。现在,针灸疗法已经走向了欧洲、非洲、美洲,正在给全世界的许多患者带来健康和欢乐。

写一些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作文素材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在科学发展,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两军对垒,但确有人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布鲁诺(1548—1600)就是一个舍身成仁的天文学家。

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贫苦家庭,15岁进修道院,在那里他读了很多书。24岁成为牧师,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怀疑。他大胆地批判《圣经》,因而冒犯了罗马教廷,只好逃出意大利,到法国、英国等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以外,还有无数个类似的恒星系统。太阳不过是一个恒星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把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先进哲学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骗手段,把他骗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刽子手们使尽了种种威胁利诱手段,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他坚贞不屈地说:“我半步也不退让”。经过八年的折磨,他被处以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生命的--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布鲁诺被处死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03个字,有4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37位用户喜欢。

一代枭雄曹操曾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新中国从诞生那天到如今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70多年苦寒岁月当中,整个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携手共进还有了我们当下的幸福岁月。

如今的我们终于不用再惧怕西方国家的武力威胁,但在新兴的科技领域或者是高精尖的精密仪器制造等相关产业,我们依旧处处受制于人。

为了冲破"敌人"的围剿,一群怀揣着中国梦的科学家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砥砺前行。

黄令仪就是这样一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

从16年到20年中国在科技领域和高精尖的制造领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毫无廉耻之心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频频撕毁国际合约,企图用强硬的手段来打压中国的发展。

为了能够迫使中国妥协,甚至不惜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略,围攻中国的科技企业,中兴国际、华为等民营企业屡次遭受打压。

芯片研发和制造似乎成为了挡在中国发展面前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其实在这背后,一直有一部人在为此默默的奋斗着。

今年已经是84岁老人的黄令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对于这个名字或许我们并不熟悉,但提到她倾注无数汗水的"龙芯",恐怕大多人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黄令仪出生在全民抗战前夕的1936年。她是在硝烟弥漫的战火的陪伴下长大的,对于战争她应该没有太多的记忆,但日本投降时举国欢庆的那段记忆是她脑海中无法抹去的痕迹。

当黄令仪走过懵懂的青葱岁月成长为花季少女时,国内已经是一片祥和的气息,中华好儿女们正鼓足干劲、收拾这满目疮痍的祖国河山,而她也考入了华中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理工大学。

1956年慧眼如炬的__和周恩来总理看到了半导体事业对于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性,当即在清华大学创立了半导体专业。

两年以后以优异成绩从华中工学院毕业的黄令仪,被安排进了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继续深造,由此也开启了她与微电子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两年以后学成归来的黄令仪在华中工学院创办了半导体专业和专用的实验室,开始为新中国培育新一代的半导体人才,那时候从事半导体研究事业的人才是极度缺乏的。

为了能够加快半导体的研究,成绩优异、又有数年学习经验的黄令仪,被安排进了中科院的计算机所,潜心从事研究,为国内的半导体事业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外资的逐步进入,国际上相对先进的技术和制造设备陆陆续续的进入到华夏大地。

中科院也深深的认识到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之后,中科院决定公派一部分能力卓著的人出国学习。

黄令仪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被公派到一家美国的企业展开合作和交流、学习。

只有直面人生的惨淡,才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这一年多的出国工作当中,黄令仪被外面的世界深深的震撼到了,60年代初国内的半导体事业虽然不敢说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我们的研究能力并不弱于他们。

但时隔30年国际展会上再也看不到中国产品的身影了。

这一刻彻底触动了怀着浓烈报国之心的黄令仪,她要回国将自己这一年多来的所见所学带回到国内,让国人们意识到差距,要让中国的半导体事业才会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归国后的黄令仪一头就钻进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研发工作当中,从电路的设计到版图库的建立,每一步黄令仪都如履薄冰般的亲力亲为。

拳拳赤子心,巾帼报国志。这中间走过多少困苦只有她和她的团队知晓,是迷茫的夜色当中,是心力交瘁的炎炎夏日,黄令仪从未有一丝一刻想要放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过十年的披星戴月,黄令仪带着她的产品再次走向了国际的展台。

在琳琅满目的展会上,国外都是以公司为单位进行参展,而我们似乎是举全国之力才拿下一方毫不起眼的展台。

但归国的路上黄令仪脸上露出了许久未有出现过的笑容,2000年已经年过6旬的黄令仪坐在飞机上,看着满头的青丝渐已斑白,稍有宽慰的写下了一句诗"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荣辱轻鸿毛。灵台无计四十载,不觉青丝已成雪。"

这是对于自己在半导体事业上走过的四十年的辛苦历程的总结,也是她对于半导体事业,对于国家的那一份挚爱。

幸福总是短暂的,人终究还是要向前看。成功是短暂的,只有不断的超越才是对于自己事业的最大敬意。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黄令仪再一次钻到了实验室里。

此时的她考虑的不仅是半导体微电子事业的研究,而是我们终究要去往何方。科学的发展总是要回到现实当中,设计的再好如果不能安排到实际的生产当中也只不过是一件摆设而已。

她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站在高台上领奖,而是能让产品回归到生产车间当中。

面对经费紧张、人员不足、经验不足的残酷环境,经过多个日夜的思考之后,黄令仪接下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参与到CPU的物理设计当中。

经过寒冬酷暑的努力,象征着完全由中国人研发设计的"龙芯"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从简单的二极管到集成电路,再到最后的龙芯的横空出世,黄令仪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龙芯"的一代、二代、三代一直到如今最先进的一代都有着黄令仪的身影,每一颗新一代的CPU上都沾着黄令仪的汗水。

2020年这位已是84岁的耄耋老人再次走上了颁奖的舞台,获得了极具有象征意义的夏培肃奖,而这也正是对于她在半导体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的认可。

如今这位早已两鬓斑白的老人,依旧坚持在龙芯国际的最前线上,为了祖国新一代的半导体事业默默坚守在实验台上。

对于这样的一位老人我们还能说些什么?感谢,感谢她数十年来如一日的坚持。感恩,感恩她在祖国科技领域上默默耕耘的岁月。

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

"人生取决于思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命运取决于选择,成于正义,败于诱惑。一生取决于内心,大爱常乐,小我恒苦。一世坚持于正念,风雨无阻,雷鸣失声。"

这是她用一生的真实写照给我们留下最大的财富,往后余生当中祝福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概括(16篇范文)

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用一生的时光做“惊天动地事”,却甘为“隐姓埋名人”,精神与气质,不曾改。60年前,从创刊那日起,记录科学讲述科学人的故事,就成为《中国科学报》的使命,从此植入血脉,不曾变。科技报国的光荣与梦想,《中国科学报》用60年的时间来讲述。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东方巨响,一朵绚丽的蘑菇云在中国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息如爆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先进信息

  •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概括(16篇范文)
  •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概括(16篇范文)83人关注

    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用一生的时光做“惊天动地事”,却甘为“隐姓埋名人”,精神与气质,不曾改。60年前,从创刊那日起,记录科学讲述科学人的故事,就成为《中国科学报》 ...[更多]

  • 著名科学家先进事迹范文(16篇范文)
  • 著名科学家先进事迹范文(16篇范文)74人关注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许多许多名人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其中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和启发。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汉朝时,一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勤奋好学。 ...[更多]

  • 摘抄科学家先进事迹(7篇范文)
  • 摘抄科学家先进事迹(7篇范文)60人关注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用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书写了“淡泊名 ...[更多]

  • 科学家钱学森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科学家钱学森先进事迹(16篇范文)58人关注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 ...[更多]

  • 关于著名科学家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关于著名科学家先进事迹(16篇范文)56人关注

    钱学森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更多]

  • 关于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范文(16篇范文)
  • 关于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范文(16篇范文)55人关注

    2023年4月20日,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黄令仪因病去世,享年86岁。80多岁时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以年华书写奉献,以实干 ...[更多]

  •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16篇范文)36人关注

    1937年8月30日,英国所有邮局的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都沉默两分钟。这是为了悼念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1874—1937)。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喜欢读书,爱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