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先进事迹

科学家先进事迹大全(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3 10:30:02 查看人数:96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科学家先进事迹大全 711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32人
科学家贡献的先进事迹 686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05人
关于颜宁科学家个人先进事迹 881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59人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516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19人
科学家先进事迹心得启发 535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47人
我国伟大科学家先进事迹 756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14人
中国科学家励志先进事迹 398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46人
中国科学家励志先进事迹 476字 8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97人
科学家奉献的先进事迹作文素材 532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70人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867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85人
我国伟大科学家先进事迹 3172字 30段 11分钟 18分钟 25分钟 199人
中国科学家励志先进事迹 429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08人
关于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范文 881字 1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45人
颜宁科学家个人先进事迹素材 578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69人
学习科学家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608字 11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03人
科学家钱学森先进事迹 561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62人

科学家先进事迹大全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这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科学家贡献的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世界上最早的先进播种机是西汉人赵过发明的三腿耧车。汉武帝时,任都尉的赵过根据群众的经验创立了“代田法”,取代落后的“缦田法”。这是一种适合于我国北方旱地作物的耕作方法,它能达到“用力少而得谷多”的增产效果。但赵过在推行代田法时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没有与牛力相配套的农具,种代田的效率并不高。他决定发明一种适用于代田等行距条播的农具。西汉初期,我国已有了简单的播种机具--耧车。不过,起初的耧车是一腿耧或两腿耧,效率不高。赵过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研究设计,创制了三腿耧车。这种农具的图形在山西平陆出土的汉墓壁画中得到了展现,根据壁画复原的耧车模型现陈列在北京历史博物馆。赵过发明的耧车是由种了箱、排种箱、输种管、开沟器、机架和牵引装置组成的。它的中央有一个盛放种子的耧斗,耧斗下有3条中空的耧腿,下面装着开沟用的小铁铧。

播种时,一人在前牵引架着耧辕的性畜前进,另一人在后控制耧柄高低来调节耧腿入土的深浅,同时摇动耧柄,使种子均匀地从耧腿下方播入所开的沟内。耧车后面用两条绳子横向拖拉着一根方形木头,能在耧车前进时把犁出的土刮入沟内,使种子及时得到覆盖。这种耧车将开沟、下种、覆盖三道工序结合在一起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东汉崔在《政论》中说它“日种一顷”,也就是一天耕种100亩。

三腿耧车发明后,最先使用于“三铺”地区,即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后来推广到边远地区。西汉比较发达的农业和较强的国力与三腿耧车的普遍使用是分不开的。三腿耧车是一项杰出的发明,它的原理和功能同现代播种机差不多,在构造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我国两千多年前发明的三腿耧车是西方人直到公元1600年才发明的播种机的始祖。

关于颜宁科学家个人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59位用户喜欢。

颜宁在生物领域天赋异禀的表现很快引起国内著名生物结构学家饶子和的青睐,饶子和教授邀请她加入自己的实验团队,这段经历对于颜宁女士今后发展以及成就至关重要。在这里,颜宁女士接触了更系统的学习,参与了许多之前从未研究过的课题研究。

在饶子和教授精心培育下,颜宁女士如同打开了生物学领域的“潘多拉的魔盒”,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生物学领域论文,伴随论文发表,颜宁在生物学领域冉冉升起,成为生物学领域的后起之秀;大学还未毕业就已经收到国内很多知名大学、企业邀请。

面对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邀请,颜宁女士大脑十分冷静,她选择了一直梦想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施一公先生;施一公教授是享誉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早已听到颜宁这个生物学后起之秀的大名。

闻知颜宁女士选择到普林斯顿大学生物领域继续深造,施一公教授甚至高兴,初次见面颜宁女士和施一公教授相见恨晚,凭借优异成绩和施一公教授推荐,2000年颜宁女士顺利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四年后颜宁女士以优异成绩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凭借优异成绩,毕业后颜宁女士继续在普林斯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照此下去,颜宁女士若继续在美国研究下去,未来前途不可限量,美国也开出了优厚的待遇与实验室,希望她可以留在美国。

面对美国开出的优厚待遇,颜宁女士并未选择在美国继续工作,她选择回国,2007年,颜宁女士出任清华大学教授,这一年她30岁,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自2007年回国后,多年来颜宁女士一直致力于结构生物学中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2014年,37岁的颜宁女士带着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攻克50年不解的世界难题——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这一重大发现引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领域革命变革。

2015年,颜宁女士带领团队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

除此之外,在她带领下,她的科研团队在:“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此外还有利用最新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最大钙离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结构”。

简短的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6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汽车出现不久,有人就想把它开到田里去,为农业服务。可是这种车是铁制的,一开到田里就陷进疏松的土壤里,不能动弹。怎样才能让汽车在田野里行驶呢?这时有人想到,如果将汽车的车轮改成滑雪板一样的东西,汽车不也就可以在田野行驶吗?1832年,一位英国工种师设计出了一种在田野里使用的车子,车轮的外边套上了一条又扁又宽的履带,履带是用木头和能扭动的橡胶制成的。不过,这台机器没有能开到田里去。

但是它的设计构思给许多发明家以极大启示。1881年至 1888年,发明家们经过多次试验,终于造出一种履带式的能在松软的田野上行走自如、牵引力又很大的车子。它还能拖带犁铧等多种农机具在田里耕地、播种。这就是最早的履带拖拉机。1907年,这种履带式拖拉机才正式投入生产。随着充气轮胎的出现,拖拉机设计得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开始给拖拉机装上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也并不理想,比铁轮子好不了多少。有一次,装有轮胎的拖拉机在田里泄气了,这时机手发现拖拉机在田里反而走得很轻巧。这是因为泄气的轮胎同土壤接触面大,车迹变浅了。从此,有人有意将拖拉机轮胎中的气减压,后来称这种拖拉机为减压拖拉机。这种拖拉机大约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拖拉机的诞生,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科学家先进事迹心得启发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7位用户喜欢。

18 世纪末,巴黎市区内出现了一个巡回演出的“魔法”表演队,其领队是法国人罗伯尔。每到一个地方,罗伯尔总是用黑布搭起一个能遮光的暗室帐篷。表演开始时,他口念咒语,手箅足蹈,这时场内的灯突然熄灭,帐篷内一片漆黑。就在观众感到惊奇和紧张之际,一些张牙舞牙的怪物和面目狰狞的魔鬼嚎叫着人们扑来。这时,大人们屏住了呼吸,小孩们惊叫起来,其实,帐篷里并没有什么鬼怪,罗伯尔也没有什么魔法,人们看到是一种“魔术幻灯”表演。罗伯尔在观众周围支起了薄纱做成的半透明映幕,用多台幻灯投映,画在玻璃片上的画面从映幕后面投到映幕上。由于罗伯尔的严格保守秘密和当时科学的不发达,在近十年中,人们一直弄不清罗伯尔玩的是什么法力,甚至有人请求他召唤自己已故亲人的灵魂。这种“魔术幻灯“使罗伯尔赚了许多钱。

实际上,幻灯早在1654年就问世了,它的发明人是德国犹太学者基歇尔。基歇尔制作的幻灯看上去像一只小铁皮箱,箱子的顶部有一根供窥视用的小铁管,箱子的前部装有投放映像的镜头,这个简单的镜头由一块镜和滑动圆筒构成。镜头与铁皮筒之间安有一块调焦板。这种幻灯的光源是蜡烛和油灯,后来改为钨丝灯和电弧灯。箱内有一个会聚反光镜,将光线聚集后射向画面和镜头,光线通过镜头后就成了光柱。这种幻灯在问世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用于教学。

我国伟大科学家先进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文中说道,新中国成立时,钱学森已经是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和实验中心主任,他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享有非常优越的生活,但他的心却向着祖国,想为祖国报效的心愿像一团燃起的火焰般。1950年,他辞去了美国科学界的重要职务,打算绕道回国,来完成他一个身为中国人民应做的义务。美国政府百般阻挠,像一只只扰人的魔鬼,挥之不去。他们甚至制造借口拘禁了他,还说:“如果你坚决要回中国,我就让你死!”听到这儿,我不禁紧握双拳,牙齿咬得格格响......一心为国的钱学森的心并没有被他们扣留。似一直离弦的箭,再也不回来了。

后来,在美国人民的帮助下,特别是在许多美国科学家的支持下,才被保释出来。1955年,在我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爷爷冲破了重重阻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在他的组织指导下,我国创建了自己的火箭、导弹航天事业。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第一枚州际导弹发射成功,“神州五号”飞天,“长征”火箭腾空......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神父”,誉“钱学森是中国的骄傲”。

通过钱学森从事科学研究态度严谨,不懈地努力,终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中国如果没有钱学森,就不会有这样辉煌的成就;如果没有钱学森,就不能夺回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就永远抬不起头;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的航天、导弹、火箭事业就不能独立,独占熬头。

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踏着科技的新时代的道路,可曾回眸看看那些为祖国的兴盛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或许爱国对我们来说是人人都想的,我们虽不能像钱爷爷那样,但是我们要怀着一颗真诚没有半点污垢的心,去热爱我们的祖国,中华大地怎能任人践踏?

“四大发明”在故乡腾飞,在崛起,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中华造福。读了《钱学森》这篇文章,追昔抚今,我心潮澎湃。我们要树雄心,立壮志,记住昨天,把握今天,建设好祖国的明天!

中国科学家励志先进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6位用户喜欢。

12月5日,荣成市举行郭永怀画册首发暨“永远的怀念”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永远的怀念”演讲比赛决赛、“永怀教育奖”发布和“永怀讲堂”开课等6项系列纪念活动,深刻怀念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继承和弘扬郭永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凝聚新时期创新发展思想共识。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早年留学海外,致力于声障研究,1956年突破阻挠回国,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中作出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牺牲,同月被授予烈士称号。1985年被追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纪念郭永怀的光辉一生,10月16日,荣成市政府建设的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开馆,并将每年12月5日定为“郭永怀牺牲纪念日”,开展系列纪念活动。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为了让更多人知晓永怀、学习永怀,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郭永怀精神,本报集中刊发郭永怀部分同事、学生、亲友访谈及郭永怀的真实故事,共同缅怀这位大国工匠。

中国科学家励志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他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被誉为“两弹元勋”。

拒绝高官厚禄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政府给他开出了极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邓稼先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受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为造两弹“死而无憾”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都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只有我知道。”

邓稼先的游戏

在西北大沙漠,条件非常艰苦,大家使用算盘进行着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研究人员常常是每天工作到天亮。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邓稼先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他们在玩这种游戏,斥责道:“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超越!”

科学家奉献的先进事迹作文素材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2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1592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俐略创制成功第一支温度计。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细长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呈球形,未封闭的一端插在水里;当周围的气温发生变化时,管内水柱的高低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得知气温的高低。但是,由于水是露在大气里的。水柱的升降除受气温的影响外,还受到大气压的影响,因而仅凭水柱高低测量气温的变化往往欠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654年,伽利略的学生改用酒精代替水,制成一种不受大气压影响的温度计,并首次被意大利医学教授圣托里奥用于测量人的体温。大约10年后,意大利人阿克得米亚又用水银代替酒精制成另一种温度计,从此,这种温度计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虽然水银温度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人们又发现它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在1867年,英国伦敦的一位名叫奥尔巴特的医生根据测量人的体温的特点和需要,又研制出一种专门用于测量人或动物体温的温度计,至此,体温计才正式诞生,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体温计也在不断地被革新换代。1984年,芬兰的一位医疗器械设计师又发明了更方便、准确的电子体温计。随后不久,美国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又发明研制出一种专用于婴儿的奶嘴式体温计。可以预言,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明天,一定会研制出更先进、更科学、更准确的新型体温计。

科学家的先进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崇拜的科学家,如:发明电话的诺贝尔;发明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发明孔灯的诸葛亮和发明固定连续摄影机的马莱……

我崇拜的科学家而是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

在爱迪生小时候,别人都叫他阿尔。小时候的阿尔很爱发问,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很烦,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发问题的对象,如果他对于大人的答复感到不满时就会亲自去实验,例如有一次阿尔看到了一只母鸡在孵蛋,他就问妈妈为什么母鸡总是成天坐在那里呢?妈妈就告诉他母鸡在孵蛋,阿尔便想如果母鸡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发现阿尔一直蹲在木料房里,不知道在做什么,当家人发现阿尔在孵蛋的时候每个人都捧腹大笑了起来……

八岁的时候阿尔就去上小学了,可是他只上三个月的课就退学了,阿尔在上课的时候,妈妈常被叫到学校去跟老师说话,这是因为阿尔常常提出一些老师认为很奇怪的问题,老师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童,于是妈妈就决定自己来教导阿尔,并决心把阿尔教成一位伟大的天才,就这样阿尔便开始了他的自学课程,阿尔被妈妈教的很好,后来阿尔也得到了允许,可以在地下室里设置一个实验室,为了不让别人乱动他的实验品,阿尔还想出妙计,就是在每一个实验品的瓶子上贴上毒药标签。

爱迪生从小就喜欢用他那与众不同的大脑袋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他看到铁匠将铁在熊熊的烈火中烧红,然后锤打成各式各样的工具时,就晃着大脑袋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火是什么东西?火为什么会燃烧?火为什么是红的?火为什么这么热?铁在火中被烧之后为什么会发红?铁红了为什么就软了?回到家,小爱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开始了他最初的实验。他抱来干草,并将其点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么。然而,小爱迪生的第一次实验就引来了一场火灾,将家中的木棚烧掉了。

看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做事情没有像爱迪生这样坚持不懈:每次,我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了一点点难处,心里就会想:管他呢,这题我回家再做!就这样,许多难题都是妈妈亲手帮我解决的,我根本没有去做。现在,我感到非常的后悔。

这几件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才可以成功。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哦!

我国伟大科学家先进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72个字,有3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199位用户喜欢。

艰难求学以报国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偏远小镇,父母俩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育有子女九人,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稍大一些,他进入镇上的一所小学念书。镇上的那所小学只有初级部,没有高级部,所以四年级读完后,父亲送他到远离家乡的地方继续求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小学停办。过了一年,沿海一些学校搬到山沟里面去,10岁出头的黄旭华也跟着进山。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到学校得走4天山路,当时脚上走出了血泡。教室是由草棚临时搭起来的,日本的飞机一来,他们就跟老师跑到较隐蔽的地方继续上课。有时警报一天都没消除,他们就在城外饿一天,什么东西也吃不到。

1941年夏初,在侥幸躲过一次饿毙之后,黄旭华三度开始了漫长的惊险之旅。经兴宁、越韶关、奔坪石、掠湘南,经过整整两个月的晓行夜宿、舟车劳顿,终于在8月初抵达桂林,并顺利通过桂林中学的入学考试,从而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

1944年6月,日寇的铁蹄逼近桂林,黄旭华在匆匆结束高中学习后,四度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出广西、越贵州,走走停停、历经艰险,虽终在8月底抵达重庆,但既错过了各大学的招考,又丢掉了唐山交通大学的录取,别无选择,只好在国民政府所办的特设大学先修班栖身学习。一年后,黄旭华终于收获自己的梦想,既获得了中央大学的保送资格,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国立交通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进入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专业学习。

1949年7月,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负责过苏联舰艇转让制造和仿制的技术工作。1957年他调到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局。1958年,党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关于研制核潜艇的请示报告后,即被调参与并领导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在京期间先后在海军造船技术研究室、国防科工委七院核潜艇研究室、潜艇核动力研究所、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等单位任职。1961年起历任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等职。1979年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年改任总设计师。

“斤斤计较”,身先士卒

参加过一代艇研制的老同志们都忘不了,总设计师黄旭华曾经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的技术问题。

黄旭华至今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那是他岳母在银行工作时使用过的。

在手摇计算机出现之前,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里,这把算盘曾经伴随黄旭华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一代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这把算盘。”黄旭华笑言。

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精确求得艇的重量和设备的重量,确保重心稳定和艇的稳性呢?黄旭华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且天天如此。

“正是这样的‘斤斤计较’,才使得我们的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基本吻合。一艘排水量达数千吨的艇能做到如此,实在不容易。”中船重工719所党委书记张彦感慨。

极限深潜试验是检验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之所在。1988年初,一代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在黄旭华看来,中国研制核潜艇不仅是要解决有无的问题,更是出于战略的需要,核潜艇只有深深地、静静地隐蔽于海洋中,才能对敌人产生真正的震慑,而极限深潜试验则是检验艇的战斗力的关键之所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咱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去把实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黄旭华一字一顿、语气坚定地对整个研究团队说。队员中弥漫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

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黄旭华都亲自检查,确保万无一失。100米、200米、250米、26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170多名参试人员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接近极限深度时,艇开始一米一米地下潜,全艇渐渐归于寂静,只有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咔哒、咔哒”声。这时,黄旭华依然镇定自若,在听取测试人员各项实测数据的报告后,他果断地决定:继续下潜!

终于,极限深潜试验成功了,一个划时代的时刻来到了,一个核潜艇的新纪录产生了。在全艇参试人员的欢呼声中,黄旭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即兴挥毫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这位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成为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人间蒸发”30多年

由于核潜艇研究列入国家机密,黄旭华参加工作时,被要求一定要保守国家的机密,不泄露工作单位和工作性质,不泄露工作任务安排。“因为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都坚决表态,恪守我们的诺言。”为了兑现诺言,1957年,黄旭华带领20多名技术人员,远离亲人和朋友,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开始核潜艇研制工作。

“我们开始工作的时候,遇到最大的困难不仅仅是科学水平和工业生产能力的落后,更大的困难是我们对于核潜艇的知识非常匮乏。”谈到当时的情形,黄旭华回忆说:“核潜艇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有一个具有核潜艇知识的专家,我们手中没有相关核潜艇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也没有什么专家来指导迷津,完全靠自己,从零摸索。”

没有数据,无处参考,依靠人工打算盘,黄旭华完成了上亿次的计算,从堆满几库房的演算草图里寻找答案。1970年12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交付使用。黄旭华带领大家用13年时间走完了美苏用了二三十年走完的核潜艇研制之路。随后黄旭华继续带队进行核潜艇的深潜试验。在接受核潜艇研制任务的30年里,他一次都没有回过家。

黄旭华的这段经历,让同学们非常感动。一位学生问:“您离家那么长时间,有没有在孤单的夜里抹过眼泪?”黄旭华听了这个问题,先忍不住笑起来,“我离开家搞‘核潜艇’三十年没回过家,为了保密,我家里人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连工作单位都不知道在哪……父亲病重去世,我也没能回去看一眼……”说到这里,白发苍苍的黄旭华哽咽地不能自已。

为了研究核潜艇,黄旭华“失踪”了三十多年,他排行第三,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研究核潜艇,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1986年母亲从报纸上读到了关于他的事迹,母亲把身边的子女都召集起来,然后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就认可了吧!我们要理解、体谅……”讲到此处,黄旭华已泣不成声。

不惧艰难实现报国梦

回忆当年的研究历程,黄旭华说:“当时生产、科研生活的条件,都比较艰苦,原子d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实现报国梦的艰难故事 n爆炸在沙漠,导弹发射在戈壁,都是人烟稀少,不毛之地。”黄旭华用当地流传的“俏皮话”来形容当时条件的艰苦:“这个地方一年要刮两次七级大风,每一次都要刮半年,也就是说这个风是从年初一到年三十是一直不停,寒风刺骨很难忍受。”

当时每天的主食是玉米面,高粱米成了定量供应的“营养品”,肉、蛋基本买不到,蔬菜品种也很少,冬天只有土豆和白菜,夏天就是辣椒和茄子。“一到冬天,早餐土豆烧白菜,中餐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起烧。一到夏天改了,早餐辣椒炒茄子,中餐茄子炒辣椒,晚餐茄子辣椒一起炒。”黄旭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一些新技术的产生,需要有一个新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这些一时都很难适应,都要艰苦创业。黄旭华说,“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一干就是多年,对名利也看得很淡然。在我们心里,埋藏着报国之梦。”

出席母校聿怀中学建校130周年庆典时黄旭华对年轻的学子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接班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每一位学生在他们中学时代就应该牢牢记住的。人才的培养如果是为祖国、为社会而培养,那么德才兼备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因为我们造就事业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会荆棘丛生,特别是搞科学研究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对年轻一代学子,各方面的学习条件都很好,我最想说的便是——不要失去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我此次回母校对年轻学子的寄语。”

中国科学家励志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1935年8月,24岁的钱学森从上海赶往美国,在美国他成绩名列前茅,后来他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冯。卡门的学他在美国生活了20年,这20年内他的事业突飞猛进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是这20年内他无时无刻想念他的祖国。1955年他回国了,为中国创下了“两弹一星”的伟大进步。

读完这篇“钱学森爱国故事”的文章,我才发现自己的眼泪一滴滴的落下,可以用泪如雨下来形容了,是啊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而且钱学森再被关在海岛时,尽管受到无休止的折磨,他的回国之心没有一丝动摇和改变,在他的妻子的帮助下把信写在香烟纸上把信送到周恩来的手上打破了美国政府的谎言。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为我们中国创下了两弹一星的好创举后被世人称为“导弹之父”。

我要好好学习,学习钱学森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放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挥的更好,像钱学森一样,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发挥出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一份力。

还有很多像钱学森一样的爱国人士,我一定去多读读他们的爱国故事,不断地充实自己,鞭策自己,努力,加油!

关于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范文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1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这是1895年的一天晚上,在德国某城一个科学家的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年)啃了几口面包,就又回到实验室去了。妻子贝塔立刻走出卧室,包了一些食物,怒气冲冲地给伦琴送去。此时,伦琴正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做着实验。他把一本厚书放在相距大约两米远的一架荧光屏与一只克鲁斯管之间。

“你究竟还要不要吃晚饭?现在都已过深夜12点了。”贝塔到实验室,板着脸,大声对伦琴叫道。

“喂,亲爱的,快来看,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你看,它能穿过两米厚的空气,还透过这本厚书。真是太神奇了。”伦琴看到妻子来了,立刻高兴地手舞足蹈。

妻子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可没有在意伦琴的实验。听到丈夫神秘而激动的声音,好奇心也来了:“你再做一遍,让我从头看一下吧。”

“好的!”伦琴对妻子说,“不过,你得帮我一下,请拿着荧光屏,逐渐退远去,这样我们就可以测出射线的射程了。”

妻子照伦琴说的去做了,可是,刚走一步,只听她突然惊叫起来:“蔼—,亲爱的,快来看我的手。”

“你的手怎么啦?是不是被刺痛了?”伦琴赶紧抓住妻子的手,关切地问。

“不是的,你快看屏幕上面。”贝塔神色惊慌地大声说。

这时,伦琴立刻看到荧光屏上清晰地显示出贝塔手指的骨骼影像,“喔——真是奇迹,真正的奇迹。”伦琴惊喜地叫道。随即一个新的设想在他的脑中出现了。“亲爱的,你把手放到荧光屏前回去,我给你的手照一张相。”

妻子把手放在克鲁克斯管附近的用黑纸包好的底片上。不一会儿,伦琴便把照片洗出来了。这是妻子的一个完整的手骨影像,连她戴在无名指上的结婚戒指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亲爱的,我们可有了一项世界上了不起的发现了。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奉献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50岁的伦琴挥动着照片,激动得跟孩子一般。

“对,亲爱的。但是,造就这奇迹的看不见的射线究竟是什么呢?”

“啊!这可是种神奇的射线。”伦琴喃喃自语,“称它什么好呢?”

“它还是未知数嘛,是X。”妻子打趣地插话道。

“对,就叫它X射线。”伦琴眉毛一扬,大着嗓门说道。

就这样世界上出现了被称为X的射线。此种射线能透视人体,显示出患者骨胳和内脏的结构,准确地指出病变部位和其他情况,便于确诊治疗。由于这一重大的发现,伦琴荣获了19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人们还把X射线称作伦琴射线。

颜宁科学家个人先进事迹素材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9位用户喜欢。

颜宁毕业于清华大学,还是一名理科生。颜宁于1996年-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获学士学位;2000年-200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女博士,这个词在某些时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甚至还带着贬义词的意味,这也是一种歧视。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值担当。颜宁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中有突破性的贡献,所以从她的说话中能够感受到她满满的底气和自信。颜宁从小就是一个学霸,一般来讲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可能颜值没有那么高。尤其做科研,更是伤害颜值,但是颜宁教授颜值相当高,气质出众。颜宁现在很火,也会出现在一些公开场合,看着她觉得这个女人也和明星一样璀璨夺目。

热爱科研。其实很多人对颜宁并不十分了解,更多是因为很难去了解颜宁,因为她所研究的东西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她发表的文章一般人也读不出什么来。但是她一直热爱并且传播着自己的知识,深奥的东西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晦涩难懂的东西有的时候并没有那样的难以接触,颜宁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更多的知识。

未婚。其实这个东西本来并没有可以需要去强调的,但确实也是颜宁身上的一个点。这是颜宁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不能让所有人接受,但这是当事人的选择。科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潜心研究,甚至有的人因为太过于爱这些,忽略甚至放弃了婚姻选择,这都是可以的。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章丘,今年43岁。

学习科学家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8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爱迪生小名汤姆,他的邻居小杰米,好好学习,课堂上拼音时,往往牛头不对马嘴。小汤姆就教杰米“电报术”。后来,当教师叫杰米起立答拼音时,小汤姆就用铅笔敲击桌面,发长短音,因此杰米的答案从此没有差错。

老师竟没有觉察出其中的奥秘。

一次,小汤姆用“电报术”竟然救了一列火车呢。

那天,小汤姆的爸爸和妹妹丽莎到外地走亲戚,定于下午五点的火车回家。到下午二点,然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小汤姆对妈妈说:“这样大的风雪,路桥会不会被破坏?我去观察观察。”

他冒着特大的风雪,到郊外桥边,哎呀!桥果然断了。这时,时间已过四点半,回车站报告已经来不及了。那时电话还没有发明,急得小汤姆在桥边团团转。

他抬头一看,离桥边不远有座小工厂,忽然心生一计,到工厂,对厂长讲明原因,向他借工厂的汽笛用一下。

小汤姆拉响了汽笛,那清脆的长短音就像在发电报。如果懂得电报用语的人,就会听出这样的话:“丽莎,丽莎,我是汤姆,我是汤姆,前面铁桥断了,前面铁桥断了,快请列车长停车,快请列车长停车。”

那汽笛反复传播着这样的“电报”。

却说汤姆的妹妹丽莎,平时经常和哥哥作电报游戏,所以熟悉电报的收发。这时她坐在火车中,忽然听到汽笛中带有电报内容,就凝神谛听起来。

听完大吃一惊,忙把这“电报”翻译给爸爸听。父女俩慌忙找到列车长。列车长竖起耳朵一听,虽然不懂电报用语,但事关整个列车人员的安危,马上下令急刹车。车子完全停下来时,距离断桥不到一百米。

一场车祸避免了,小汤姆的名字从此就在美国家喻户晓了。

科学家钱学森先进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2位用户喜欢。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进行“东风—3号”全程试验和其他试验任务,中央军委决定在山西建设新的发射试验基地。该基地从1966年初勘察选点开始,到1968年末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基本完成,随后便投入发射试验任务。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基本发射阵地、技术阵地等验收合格之外,连通信指挥及配套工程都是十分简易的,更不用说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了。

基地刚建成不久,钱学森便赴山西太原发射中心,组织指挥导弹发射任务。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于龙淮等随钱学森一同前往,于龙淮担任这次发射任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和钱学森一同在指挥中心值班。

导弹原定下午5时发射,因准备工作出现问题,发射先是推迟到午夜,而后又推迟至第二天凌晨。一夜没睡,一些年轻人有些撑不住了,大家都劝当时已近60岁的钱学森离开指挥大厅去休息,但钱学森却坚持要留在指挥岗位上。那个指挥厅非常简陋,除了几个桌子板凳,连个沙发椅都没有。钱学森便和大家一样,搬来两个木板凳并在一起,和衣躺下休息。

看着身穿旧军装躺下的钱学森,于龙淮心中的不安和敬意油然而起。他想:这么一位科学家,如果待在美国,其工作、生活条件不知道比回到国内要好上多少倍,但他却毅然决然回来了。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如今和我一起躺在这又冷又硬的板凳上,我是一个年轻人,而他却是一位快60岁的老人呀!想着想着,于龙淮的眼睛湿润了,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

科学家先进事迹大全(16篇范文)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崇拜的科学家,如:发明电话的诺贝尔发明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发明孔灯的诸葛亮和发明固定连续摄影机的马莱……我崇拜的科学家而是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在爱迪生小时候,别人都叫他阿尔。小时候的阿尔很爱发问,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很烦,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发问题的对象,如果他对于大人的答复感到不满时就会亲自去实验,例如有一次阿尔看到了一只母鸡在孵蛋,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科学家信息

  • 科学家先进事迹大全(16篇范文)
  • 科学家先进事迹大全(16篇范文)96人关注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崇拜的科学家,如:发明电话的诺贝尔发明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发明孔灯的诸葛亮和发明固定连续摄影机的马莱……我崇拜的科学家而是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