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事迹有感心得 | 1079字 | 11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190人 |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 | 476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60人 |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 713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48人 |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 927字 | 12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70人 |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 539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211人 |
最新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学习心得 | 659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74人 |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最新 | 1365字 | 1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96人 |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 725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80人 |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 553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235人 |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事迹有感心得 | 1046字 | 12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109人 |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 4261字 | 41段 | 15分钟 | 24分钟 | 33分钟 | 108人 |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 957字 | 7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05人 |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最新 | 507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42人 |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 688字 | 6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16人 |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 909字 | 9段 | 4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37人 |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 622字 | 10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64人 |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事迹有感心得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9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新冠疫情有点狡猾。”这似乎是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一种共识。
新冠疫情的治疗无章可循,临床上更是没有特效药物可用,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患者,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
关关难过关关过。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体了解患者情况后,经专家组讨论,张刘二人决定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使用西医设备检测)的治疗手段,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疏经活血。
在此期间,武汉疫情进展焦灼,因病毒较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的缓解,真正痊愈出院的患者却凤毛麟角。患者焦虑,医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时,在张伯礼和刘清泉亲自参与救治和指导下,2月3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2月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新冠疫情定点医院的23位患者“组团”出院。
两天31位患者的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疫情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疫情。
冬去春来,武汉樱花悄然绽放,武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收舱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26天时间里,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据后来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应用的病例高达九成以上,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服用中药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9.9%。
“中国没有特效药,但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中西医协同救治的生动实践。”江夏方舱医院的“三零”答卷令刘清泉骄傲又欣慰。但他事后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想起建舱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转重”的军令状,自己颇感压力。“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想着赶快治病救人;事后仔细想想,要保证500多名患者零转重有很大风险,真的很不容易。”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这些因素导致中药品种多而小,制约了中药品种做大做强。面对这些问题,张伯礼率先提出“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即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药的“两个相对清楚”——“药效物质相对清楚,作用机理相对清楚”;把古老的中药赋予现代的科技含量,使其“焕发青春”,“让百姓用上质量更好、效果更明确、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药”。
经过八年的苦心孤诣、集智攻关,张伯礼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天津市三十个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工作。由此,中医药销售过亿元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年销售额累计超过了230亿元。中医药产业进一步向科技型、高效型和节约型方向转型升级。其研发出的核心技术也随之推广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中药企业。中药大品种群大大扩张,过亿元品种从40余个增加到500余个,过十亿元品种也由0増加到50余个。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5年1月,由张伯礼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该领域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院士凯旋:“我只是普通中医,干了该干的事儿”
“无胆英雄”张伯礼坚守江城81天终得凯旋。昨天16:46,从湖北武汉发出的G294次高铁稳稳停靠在天津站站台上,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一行走出列车,这位在江城疫情防控一线奔波81天的“无胆英雄”踏上家乡的土地。
昨天,张伯礼院士顺利抵达天津站,受到人们热烈欢迎
站台上,人们拉起“欢迎战疫英雄载誉凯旋”横幅。天津骑警开道,沿街鸣笛迎接,以最高礼遇欢迎英雄归来。现场响起“校长,您辛苦了”的呼喊声。“不辛苦!”张伯礼院士挥手向大家致意。“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市的老百姓,同时全国志愿者支援武汉,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在武汉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大疫当前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医,作为医务人员我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儿,说了自己该说的话,就是平常人干的平常事。”张伯礼说。“校长,大家很关心您的身体。”记者问。“我身体都恢复了,谢谢大家关心!”
接着,车一路飞驰到位于东丽区的休整隔离点。在这里休整的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纷纷围上来,往昔工作的“战友”在家乡见面更是分外亲切。“非常感谢家乡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要说英雄,大家都是英雄!”张伯礼说。在这里,张伯礼还见到了分开81天的家人,他分别与老伴儿、孙子紧紧拥抱,温馨场面让人动容。
张伯礼院士的爱人和孙子来到东丽区隔离休整点迎接张院士
休整隔离点值班经理王磊告诉记者,天津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风俗,为了让英雄们好好休养,隔离点特意为英雄们归来准备的第一顿饭,是地道的天津打卤面,用家的味道欢迎英雄回家。“英雄们付出那么多,我们在细节上悉心照顾,就是努力让他们觉得在这里跟在家中一样温暖。”王磊说。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医之大者 为国为民——记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
“有些出乎意料,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后,年逾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逊地说。
今年,68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人被授予提名奖。座谈会上,听了他们的事迹,张伯礼感触很深:“都是很平凡的人,但事迹很感人,精神也伟大。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也应该同时进步,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载誉归来,他立即行动:“通过这次表彰,我们学校首先要学习大会的精神,让广大青年学子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心坎里,体现在行动上,养成习惯,受益终生。我也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这个荣誉。”
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人民英雄”张伯礼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用一辈子敬业奉献诠释着赤诚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临危受命 提出抗疫“中国方案”
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病毒,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当晚,他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并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密接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
“严格隔离,只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普遍服用中药,并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2020年2月初,他以精湛的中西医术、勇于担当的气魄,向中央指导组写下请战书──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他开始了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新冠疫情的“战斗”。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出舱后无一例复阳。经验在各方舱推广,大大降低了转重率。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初到武汉时,疫情形势正值最严峻的时刻。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在一起,极易交互传染。
深入了解情况后,张伯礼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还要采用“中药漫灌”的方式,让患者普遍服用治湿毒疫的中药汤剂。
在张伯礼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更好指导治疗。2月12日,他率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看舌象、摸脉象……张伯礼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此外,怎样设置床位、床位间距留多少、空气循环问题、患者吃饭情况……他都要亲自考察过问。
许多医生劝张伯礼好好休息,“老爷子干活太拼命了,每天少的时候就睡一两个小时。”但他依旧“我行我素”。
在这位“无胆英雄”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中药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一天也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武汉清零’对我就是最好的祝贺了”。
最新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学习心得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乙脑、流脑、出血热、SARS、甲流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均发挥了应有作用,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治疗新冠疫情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
随着中医药诊疗参与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目前,中医或中西结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愈出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全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张伯礼说,“从深度看,中医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有了成建制队伍和定点医院,仅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定点医院就有400余张床位,金银潭医院开设了中医病床40余张。由中医药人员进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全国多地中医院参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医会诊制度;多个省市发布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医药治疗。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除了临床救治,还同步开展了临床和药物科学研究,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启动,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最新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65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96位用户喜欢。
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昨晚,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以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科学决策;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在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12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收治564名新冠疫情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90%,也取得转重率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4月16日,在武汉奋战了整整81天的张伯礼院士返津。那一天,天津市民和这座城市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英雄凯旋。回津后,张伯礼院士仍然忙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第一线,仅海内外连线就达数十场。8月9日,张伯礼院士作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津主持召开了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昨天又召开了预防和治疗药物研发会议。
张伯礼院士说,___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期许,倍加珍惜崇高的国家荣誉,加快建设好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科技结合,转化为创新成果和现实生产力,推动中医药走出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发展和走向国际中发挥关键作用。
采访临近结束时,张伯礼院士难掩激动心情,欣然填词一首:
清平乐·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万,
战疫三月酣。
江城生死皆好汉,
数英雄独颜汗。
中央经略济生,
举国众志成城。
中西协和防治,
环球凉热彰明。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0位用户喜欢。
“我的最大心愿是培养出一批超越我的学生”
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捐出“何梁何利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奖”40多万元奖金,设立“勇搏”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本科生授课。他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培养出站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他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出自他的一名残疾学生。
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他提出“政治思想过硬、学会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倡导问疑精神和专业实践,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他的身上,学生们体会到了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无比热爱,也从中学到了他为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一次,他买进一台利用全血检测血小板聚集性的仪器。在摸索实验条件、建立基础数据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新鲜血液进行反复测试,为此张伯礼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他说:“只要实验能取得进展,抽点儿血不算什么!”
多年来,张伯礼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质量,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草案)》,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2009年获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
“是武汉人民和支援武汉的全国医务工作者们,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才取得了目前抗疫的成果。作为医生,大疫当前,我们就是战士,就要往前冲,这是尽我们的本职工作。”在火车站,张伯礼院士深情地说,“让我们感动的是,武汉老百姓非常给力,全国志愿者奉献的精神也令人感动,他们自己开车,自己加油,一直坚持了几个月。众多志愿者为保证战疫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武汉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例。这也反映我们中国人,在疫情面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取得这次胜利。”
张伯礼院士多次谦逊地说:“我们作为医务人员就应该做这些事。我是一名中医,此次新冠疫情主要损害免疫功能,中医治疗正好能很好地提高免疫功能,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为一名医生,我就是干了该干的事,说了该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常,受到大家这么热烈的欢迎,我觉得受之有愧。”
回首两个多月的战“疫”经历,张伯礼院士感慨良多。现场一位书法家把张伯礼院士作的诗《归辞》写成书法:“山河春满尽滌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鏖战茫。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降魔迎来通衢日,班师辞去今归乡。”
这首诗是张伯礼院士在4月8日武汉解封时有感而发,在诗中,他祝愿伟大祖国山河无恙、春满华夏,英雄的武汉人民云开月明、平安康宁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事迹有感心得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46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进入3月,好消息传来,3月10日,湖北武汉的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17日,各地援鄂医疗队开始撤离。但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却仍坚守武汉,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现在工作的重点是继续进行新冠疫情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药康复治疗指导,并对意大利、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及时进行指导,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张伯礼告诉《中国人大》记者。
2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前排左三)在湖北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指导工作,至今,张伯礼仍坚守武汉,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从这天开始,他就一直坚守江城,战斗在最前沿。
2月14日上午,张伯礼率领来自5个省的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正式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参与新冠疫情的救治工作。这是武汉市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
“根据以往的经验,轻症的患者,吃中药就可以治好。”张伯礼说,病人在方舱医院进行集中收治,集中标准化治疗,把大医院的床位留给重症患者,这种做法是落实中央决策的一个重要抓手。
张伯礼介绍,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在26天运营中,共收治新冠疫情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础病的患者按照休舱要求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1例从轻症转向重症。
张伯礼说,当前中国的疫情防控还有三大隐忧,分别是:防海外输入、危重症救治、出院康复。
“恢复期的病人里有相当一部分肺里的阴影没有完全吸收,应该抓紧治疗,还有一部分是免疫功能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一场重感冒对他们也是种打击,所以一定要调节好。这些阶段中医还是有方法,在积极调理以后,帮助他们完全修复。”他说。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世界关注。现在,中国生产的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药都已在国外新冠疫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伯礼介绍,3月18日晚,一场中美中医师网络交流会在武汉举行。张伯礼会同国内中医界专家和美国中医师们,就中医治疗新冠疫情进行远程视频交流指导。
在武汉抗疫期间,张伯礼曾因劳累过度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就又投入抗“疫”工作。张伯礼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至今依然不改,在为自己还是为人民的这道选择题面前,张伯礼毫不犹豫作出抉择,展现了一名医生代表的医者仁心与大局担当。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61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4分钟,慢速需要33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疫情袭来,他临危受命,古稀之年逆行出征,即便在武汉摘除胆囊,仍旧坚持在一线;抗疫“战场”,他冲锋在前,指导中医药早期参与、全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取得了确切疗效,交出一份漂亮答卷,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他就是“人民英雄”——张伯礼。
铮铮誓言 不负人民
“抗击疫情,人民才是真英雄。”对于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张伯礼动情地说,“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与热切关怀。我占了全体医护人员的功,代中医药人受誉。”
“国有疫情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17年前,张伯礼在抗击非典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新冠疫情暴发后,这位72岁的“医界老兵”又一次兑现了承诺。
庚子新春,疫情突如其来,1月27日,张伯礼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飞赴武汉。新冠疫情突发紧急,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特效药。根据以往经验与武汉医院具体情况,张伯礼果断提出,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4类患者,集中隔离、分类治疗,“只隔离不治疗,只成功一半。要采用‘中药漫灌’,普遍服用中药,让集中隔离的4类人均服用治湿毒疫的中药汤剂。这样既能避免错过治疗时机,也能安抚患者情绪”。严格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4类人中确诊患者显著减少,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在张伯礼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更好指导治疗。2月6日,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救治患者。
自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新冠疫情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且零感染、零复阳。随后,其他方舱医院均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宣肺败毒汤剂,转重症率仅为2%至5%,明显低于公认的15%至20%比率。
那段时间,身着写有“老张加油”防护服的张伯礼每天要指导临床、进入隔离病区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医院……在不分昼夜地高强度工作下,他病倒了。
2月15日凌晨,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他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一两天,他便在病房里开始工作;手术后第三天,便马不停蹄再次投入奋战中。
这段经历感动了很多人,但张伯礼却调侃地说:“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谈及那段战疫时光,他说:“这是我们的职责,疫情来了,医务人员必须上前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普通一员,很多医务人员做的比我好,尤其还有一些同志牺牲了……”说到这里,张伯礼哽咽了。
“白甲十万,疫魔三月战。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这首《清平乐·人民才英雄》是张伯礼接受采访后所做,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感。
医者仁心 患者至上
1978年,在中医药领域刻苦钻研多年的张伯礼顺利考上天津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平日里,他踏着自行车、背着大诊包,不分昼夜奔走在田间地头。
“农村缺医少药,得让大家伙儿都能看上病。”面对每一位患者,张伯礼总是精神饱满。日积月累的基层问诊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患者培养了我,无论多么辛苦,用最少的钱千方百计把病人治好,就是我的职责和任务。靠医术救死扶伤,也让我有了成就感。”张伯礼说。
天道酬勤,张伯礼取得了众多成绩: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家组组长、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身兼数职的张伯礼愈发忙碌,但治病救人,力求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扩大中医诊所覆盖面,中医人才是关键。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近20年来,张伯礼提出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捐出各种奖项所得400余万元奖金,在学校设立了“勇搏”奖助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和生活贫困的学生,让他们安心完成学业。
“坐下来能看病,站起来可演讲,闭上眼睛会思考,进实验室能科研。”这是张伯礼对一流医生的期许,也是对学生们最大的期待。
“刚学医时,我只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是热爱、学习、担当、奉献,把对患者的关爱放在第一位。现在经验丰富些了,应该回馈病患,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张伯礼说。
身处治病救人一线,张伯礼深刻感受到大家到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生现状不容乐观等问题。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奔走呼吁,要加强医疗资源在基层落地,不仅是修几间房子,更主要是强能力。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与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与薪酬待遇。“这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张伯礼说。
中药材的用药安全与品质提升,一直是张伯礼的一块“心病”。“市场上一些中药材‘又白又胖’,但就是不治病。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与植物生长激素,不仅影响药效,而且有损病人健康。”张伯礼说,为确保患者安全,我们急需推广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高品质中药材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及监管。其中,“企业+农户”联营方式就是成功模式,在张伯礼参与推动下,十多年前就组建了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
贵州、广西、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区。“种植中药材是这些地区脱贫的主要产业之一。这些地方环境好,没有污染,适合种药材。”张伯礼认为,应该把无公害生产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推动开展高品质中药材生产扶贫行动,鼓励企业+农户式的管理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领农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基层医疗服务也是张伯礼长期关注的问题。早在十几年前,他倡导并力推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国医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如今,“国医堂”越来越多,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百姓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张伯礼说。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打完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回到天津后,张伯礼仍然忙碌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第一线。这期间,他曾在几十场海外连线中,将中国抗疫经验分享到多个国家。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我国疫情防控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将中医药原创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推动中医药走出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一家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伯礼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落后在技术。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其优势作用,创造出原创性成果。”张伯礼说。
开展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发展大中药健康产业、开展名优产品品种二次开发、推动设立《中医药法》、培育中医药人才、制定中医国际教育标准……近年来,“老中医”张伯礼为推动中医药发展不断开出“新处方”。
一粒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六味地黄丸”如何在技术的帮助下“焕发新生”?2015年,张伯礼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中医药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
“二次开发可以回答中药的药效物质是什么,留哪些东西,扔哪些东西,控制哪些东西。这些都得依靠扎实的临床验证与基础研究。”张伯礼说,中药有上千年使用历史,但只有少部分中成药品种具有较扎实的研究基础,中药产品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问题突出,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严重滞后于现代药物生产要求。
“通过二次开发,中成药就能实现从原料到制剂的药品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对于这项研究,业内专家表示,“小、多、散”是中药企业通病,通过推广实施中药二次开发战略,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提高了行业集中度,有力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换代,这种投入少、产出多,利于农工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医改的好举措,应该大力支持。
在张伯礼看来,在科技助力下,近几年,中医药凭借自身独特优势渐渐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医走向国际,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先练好内功。中医药走出国门,标准要先行,科技是基础。”
有一位德国学生的故事,张伯礼经常提起。这位德国学生从西医大学毕业,因为喜爱中国文化,到中国拜张伯礼为师学习中医。回到德国后,他开了中医诊所,收治了不少病人,在当地小有名气。“现在,这名‘洋中医’还频繁到欧洲一些大学讲课,效果非常好。”张伯礼表示,非常乐于看到中医走出国门,被世界认可,自己也是中医走向国际的积极推动者。
如今,全球都面临着新冠疫情挑战,国内秋冬季疫情发展趋势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对此,张伯礼认为,今年秋冬季,我国可能会面临新冠疫情和流感共同来袭。“但不会出现一个地方大规模暴发,几万人同时发病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小规模聚集性暴发,或者多地散发的个别病例。”
面对复杂局势,张伯礼建议,各地要做好防控准备工作,把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分为高、中、低风险地区,加强“点穴式”精准防控。“每个人也要做好自身防控工作,坚持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勤通风、不串门、少聚会、加强锻炼。以更加积极全面的准备,迎接后续可能岀现的疫情风险。”
中医传承 贵在创新
大医精诚,无问西东。历史再一次证明,中西医结合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药承担起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新使命,也面临进一步将现代科技与古代用药经验相结合,研发出更多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挑战。
正如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以及重要的生态资源,关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健康产业方方面面。
振兴发展中医药,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采访中,记者时刻能感受到张伯礼院士对于中医药创新的支持和期盼。他认为,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创新型科学人才,而人才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着重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持续攻关,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才可以逐渐走向成功。
与此同时,中医药更需要一个创新氛围持续熏陶。9月8日,张伯礼负责组建的“张伯礼智慧健康创新实验室”在杭州揭牌成立。这个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科技创新平台,不仅承担了3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还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国家重大课题。这也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医药创新正式步入了轨道。
未来,随着中医药创新持续推动,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技高地、创新设计颠覆性中医药产品的转化型科研基地、聚集一流学者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新医药策源地不断涌现,引领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方向,推动中药制药从“经验制药”迈向“科学制药”。而这,也是张伯礼最大的期盼。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将党的宗旨、大医精诚融为一体,为中医药事业奋勇拼搏,鞠躬尽瘁!——张伯礼
翻开他的简历,映入眼帘的是一长串头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张伯礼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谱写出当代共产党员的华美篇章。
“我的毕生追求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余项。作为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指导20余个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06年,张伯礼率先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4年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9个,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同时,张伯礼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组分中药研究,组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中药配伍组分研究,构建了10661个中药组分和235个化合物的中药组分数据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上升为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这项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等问题,张伯礼潜心探索以提高疗效、便于服用为目的的中药现代化之路。1999年,他申报的“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获国家“973”项目资助。他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最新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7月24日上午,在抗疫期间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院士回到武汉,来到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参加武汉市中医医院挂牌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签约授牌仪式。
授牌仪式结束后,张伯礼院士还将前往新冠疫情感染者中医康复中心。
在活动现场,张伯礼院士接受记者专访高兴地说:“现在的武汉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我喜欢这个武汉。”张伯礼院士谈武汉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我一直说,武汉人民是英雄人民,在这次疫情中武汉人民做出了牺牲,给全国人民总结了经验,也给世界人民总结了很多经验。
同时,他还预测了今年秋冬疫情的变化。未来像武汉这种大规模爆发不会再出现,可能会出现多点散发和小规模聚集爆发,但相信很快就会被控制。
今年1月26日,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来到武汉,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26天总计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在武汉抗疫期间,张伯礼士胆囊炎发作,接受手术后3天后就投入工作中。4月16日,张伯礼离开了他苦战82天的武汉。临别之际,张伯礼院士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做了贡献,但还是要坚持一下,现在武汉市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我跟武汉会常来常往。”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教书育人,救死扶伤。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投身抗疫最前线。超负荷的工作,让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进行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张伯礼笑着说。
新冠疫情初期,张伯礼率来自天津、江苏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看舌象、摸脉象……白天,张伯礼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则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怎样设置床位、床位间距留多少、空气循环问题、患者吃饭情况……事无巨细,张伯礼都要一一过问。
在这位“无胆英雄”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患者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均同步配送中药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到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死亡。
事实上,这不是张伯礼第一次尝试用中医药抗击急性传染病。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张伯礼就任天津市中医治疗“非典”指挥部总指挥,他请缨组建了两个独立的中医重症隔离病房,用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2020年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后,难掩激动之情的张伯礼填下了这首词——《人民才英雄》。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张伯礼仍坚持出诊,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矫健、面带微笑地走进诊室。“要把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三个月的朝夕相处,除对张院士精益求精的医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之外,也让他对张院士医者仁心的付出既敬佩又心疼。
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权威专家就是大棋盘上最举足轻重的“棋子”。作为“国字号”专家组的中医药成员,张伯礼和刘清泉更是身兼数职,重任在肩。
采集患者资料、制定中医治疗方案、记录研究数据、巡诊、会诊……近90个日日夜夜里,张伯礼和刘清泉平均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因工作繁忙,张刘二人经常赶不上吃饭。一日,结束工作的二人又一次错过饭点,刘清泉熟练地拿出两盒泡面,准备当做二人午饭。这时,工作人员送来两个盒饭,饭已经凉了,快餐油很大,考虑到张院士的身体,刘清泉劝其不要吃完,先吃几口垫一下,后面看看能不能再找到其他吃的。然而,就刘清泉一个转头的功夫,张院士已经把盒饭全部吃完,边吃边嘟囔着:“不吃完不就浪费了吗?不能浪费啊。”
由于过度劳累和饮食不当,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又投入工作,他风趣地说:“这回把胆留在了武汉,看来这辈子注定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急了,说自己尽量听话,多给点药,最后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身为一位大院士、一位大学校长、一个知名教授,但张老师却从来没有在乎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始终心系患者,保留着自己最本质的初心,实在令人敬佩!”刘清泉说,在武汉的近距离接触里,张院士的言传身教令他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老头儿真的是‘拼了’!”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武汉的新冠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4月16日上午9点半,张伯礼和刘清泉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功成挥手,道别武汉,凯旋回程。
武汉疫情阻击战告一段落,但“最强搭档”的故事传说还在继续。为更好地开展康复者治疗工作,6月底,刚刚返程两个月的张伯礼和刘清泉接到任务——二人将再次携手,重赴武汉,开设康复门诊,为新冠疫情患者实施康复管理工作。据悉,张伯礼将于六月底出发,而刘清泉则因参与北京疫情防控专家组指导工作,于七月初启程。可以预见,这对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强搭档”将再次开启新的征程!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在9日“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刚刚从武汉回来的张伯礼脸上洋溢着微笑,“我去武汉市中医医院,他们写了个大横幅,欢迎张伯礼回家,我感到很亲切,就像是回家的感觉。”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通过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将“中国方案”应用于抗击疫情中。
这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民英雄”,心中最惦念的永远是患者。他说自己每两个月就会去一趟武汉,因为那里有正在康复的病人,希望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生活。
不负人民 一切为了救人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他在抗击“非典”时立下的铮铮誓言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又一次兑现。
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
然而,在武汉超负荷的工作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于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从一线撤回?“武汉一线的工作还需要我,不可能撤回。我就是去给人治病的,自己得病是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值得说。但是病了怎么办?赶紧手术,继续上前线战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张伯礼说。
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却说:“多给点药,住院一个星期就行。”
在今年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张伯礼动情地说:“中医把胆叫‘胆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虽然没了,但做决断的勇气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