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大学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04 19:00:02 查看人数:4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大学读后感 773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94人
共产党宣言大学生读后感 2264字 12段 8分钟 13分钟 18分钟 153人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1368字 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76人
诚信与感恩-广西高校获资助大学生必读手册读后感 2210字 15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01人
大学读后感 1180字 7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49人
我的大学读后感 2763字 28段 10分钟 15分钟 22分钟 236人
读大学读后感 757字 4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99人
大学生昆虫记读后感 702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96人
我的大学读后感 196字 3段 1分钟 2分钟 2分钟 266人
围城大学读后感 581字 6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18人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 724字 10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45人
大学中庸读后感 445字 8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05人
明朝那些事儿大学生读后感 5687字 39段 19分钟 31分钟 44分钟 215人
我的大学读后感 633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77人
我的大学读后感 619字 1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12人
最新大学读后感 4350字 37段 15分钟 24分钟 34分钟 253人

大学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学习的基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仅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摆出了一条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这样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后来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

共产党宣言大学生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64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共产党宣言》又称《共产主义宣言》,问世于1848年2月,是伟大的共产国际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联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该宣言系统的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且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是时代不可抗拒的浪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对全世界受苦人民的深厚感情,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艰苦卓绝的研究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剖析,谱写了伟大的《共产党宣言》,实现了人类思想的伟大革命,《共产党宣言》正因为提出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而在历广为流传。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也因此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组织的思想代表。正是《共产党宣言》的问世,让国际工人组织得到了崇高的无法取代的地位。它不仅壮大了国际工人组织,更重要的是,它准确地预见了世界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所取代,另外,《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将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从内容结构上看,《共产党宣言》全文共分为四章: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四章完整、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它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哲学的指导思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了整个宣言的始终,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在人类文明,传世名著数不胜数,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那样在全世界人民心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能量。《共产党宣言》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如同漆黑深夜里指路明灯的指导思想,但笔者感触最深、也是最贴近笔者生活的是它提出的坚持信念、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下面就这三点抒发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员如果失去了它,就会迷失方向,甚至丧失无产阶级的立场。应该认识到,实现《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上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另外,社会上还有那么一撮人,想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或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这两条在中国行不通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纵然有各种各样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我们也不应该遇到一点困难就见风使舵或停滞不前,要有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并且有为了实现这一崇高而伟大的目标奉献自己青春和力量的决心。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可以明确的体会到现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哪一次革命的成果是唾手可得的呢?要想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神圣的目标,就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坚定信念,磨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加强政治信仰的修养,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定可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目标。

其次,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关键。《共产党宣言》在1872年、1882年、1883年和1888年的序言中都对其中的内容作了一定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使之能够随时随地都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以看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思想一贯以来的理论品质,也是它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现今的社会,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的意识到只有紧跟国际潮流才能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甚至引领科技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些从何而来?《共产党宣言》已经明确告知我们,从与时俱进中来,从创新中来。在21世纪,最稀缺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各个方面对国外的依赖,从而加快共产主义的进程。

最后,实事求是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保障。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长远来看,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会有短暂的失败和挫折。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去争取胜利,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实践和新发展,而不要指望“一口吃个胖子”,一劳永逸。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就会发现看似遥不可及的山峰,已经被我们征服。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告诫自己要“坚定信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来严格约束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和祖国需要的人才。然而,由于自身思想觉悟始终有限,《共产党宣言》里有些先进且高深的理论我还没有领会到,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拜读。

《共产党宣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6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看完后让我受益匪浅。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想这个问题也困扰了莘莘学子与家长许久,而覃彪喜用这本书完美的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覃彪喜,一名25岁的董事长。

他在书中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及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的角度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18条忠告。对于每一个即将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家开始难免会感到些许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被实现,所以骤然失去航标的我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而作者给我们的这18条忠告,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读大学、怎样读大学。在这个等待进入大学的漫长暑假,此书多多少少为我减少了几分焦急。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打破了我们一直以来传统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却异常直白实用。例如作者谈到逃课的问题,他并没有一味地信奉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而是大胆地提出“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言论。逃课没有错,但是不要逃错课,需先正确地判断这一门课程是否真的有价值,要做到“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

对敢于提出此观点的覃彪喜先生,我甚为佩服。再譬如现今被炒得火热的考研问题,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越来越多的人盲目跟风,以致于形成了现下的“考研热”。然而覃彪喜先生告诉我们,考研不是唯一的出路,学历高并不代表能力强。而且还巧妙地将考研比喻成“痛苦的安乐死”。确实,随波逐流的结局不一定都是好结局,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审慎选择。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且其中大部分均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的生活。这些远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富有说服力。《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真的让我获益良多,它教会了我如何主宰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这本书,首先我明白了“天道酬勤”。要想把曾经输掉的东西赢回来,就必须把自己比别人少付出的努力补上来。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呢?在此,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路在脚下。好走,走好……”其次,我还认识到“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诚然,我们的社会正是需要这样的人。要想在有争议的观点中做出取舍,就必须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如果缺乏这样一种思考,你或许永远都只能在别人的公司打工。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相信没有人会拒绝当一位领导者。那么,我们每个人现在就应该开始做出些改变了,不是吗?此外,书中还有一些观点让我记忆犹新。“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要记住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世界上没有真正一无是处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才”,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些都为迷惑的我指明了方向。

对于在大学期间会面对到的一些问题,如恋爱、游戏等,作者也相应发表了很多实在和有深度的看法,发人深省,值得体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诚不欺我。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位益友。《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经典之作,间接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出色的人,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领悟到了读大学的意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诚信与感恩-广西高校获资助大学生必读手册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10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诚信与感恩-广西高校获资助大学生必读手册》读后感优秀征文

(一)诚信

诚是诚实,真诚不伪,诚信不欺;信是守信,说话算数,兑现诺言。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陶行知先生说过:“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古有曾子为兑现诺言而为儿子杀猪的故事,有唐朝大宰相裴度物归原主的故事等。数不清的先人们为我们做了许多诚信的好榜样。诚信同样也是一个全世界人民最为看重的品质。国外关于诚信的故事、人物也为数不少。苏格拉底在大雪天里光着脚丫将打好的铁器送到需要铁器的人的家里;在19世纪中期被美国人民当做正义与诚实的代名词的名字——亚伯拉罕·林肯,美国伟大的第十六任总统,在年轻时摸黑跑了6英里路把零钱还给那位夫人;知道自己的当事人捏造事实、欺骗律师事务所时,拒绝为他辩护。诚实守信的事例实在太多太多了。

但是当今社会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了,如今诚信好似成为一宗被鄙夷的东西,仿佛已经被视为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名利、地位的障碍。无良商家们竟然为了金钱而制造出一些伤害消费者甚至是损害消费者生命的商品,期满诈骗,许许多多的悲剧事件已已经屡见不鲜了。现在诚信缺失病毒已经侵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这个群体也未能幸免“遇难”,现在有些大学生怀着一些可笑的攀比、趋炎附势的心态,丧失最根本的诚信品质,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将本应该获得助学金据为己有,让那些真正需要钱的同学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且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和常见,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那些人却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这样看来,大学生的诚信岌岌可危。试问现在的社会到底是怎么了,诚信受到唾弃,欺骗受到追捧。这是人性的沦陷,道德底线被打破。

大学里面的助学金是社会各界人士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设立的.,但是,那些欺骗大家而获得助学金的人践踏了他们的爱心,这种行为绝对不允许而且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支点,“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特别是我们大学生更加应该诚信,或许,一时的欺骗能够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是却损失的是今后的一生的信誉,孰轻孰重已不言而喻。我们应该将诚信养成一种伴随我们一生的习惯,守时、守约、守法、真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潜移默化,让诚信成为我们永恒的品质宝藏。

(二)感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恩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一首《感恩的心》唱红大江南北,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了大家的情感共鸣。感恩似流水,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感恩似清风,轻抚我们冰冷的脸庞;感恩似阳光,温暖我们麻木的情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乌鸦有反哺之情,羊羔有跪乳之义,我国古代更是有白娘子报恩的美丽传说。动物都怀有感恩之情,更何况人呢?美国有一个这样独特的节日——感恩节,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个节日是因为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美洲的人们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而产生的。每个基督教的教徒在吃饭前、睡觉前都会祈祷,感谢上帝赐予他们的一切。他们时时刻刻都怀着感恩的心,去感恩这个世界。

我们来在这世间,应该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养育培养我们,他们对我们的恩情是需要我们通过我们的一生来报答的。自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老师们是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授予我们知识和道理,这份恩情是不可以被忽略的。朋友,伴随我们一生的人,在困难的时候帮你渡过难关,在快乐的时候同你分享喜悦,一路上如果没有他们,将会寸步难行,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和朋友一起走下去,相互扶持,相互前进。

我们甚至应该感谢我们的敌人,是他们让我们在不断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成长。

但是,现在的一些真实事例让我们的心凉了一半。歌手丛飞,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但是令人寒心的是,接受捐款的贫困孩子的家长在丛飞胃癌晚期的时候仍然向他催学费,他们的心到底是怎么了,那么冷漠,那么无情,把别人的帮助当做是理所当然,感恩的心已经不知道被他们丢在哪里去了。当然还有一些受到好心人士捐助的贫困学生同样把别人的帮助当做是理所当然,甚至连一声谢谢都不曾讲过。为什么他们如此的忘恩负义,为什么他们的心如此冷漠,这是在扼杀爱心,扼杀感恩的心!

我们作为大学生,不应该把别人的帮助、关心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时时刻刻把感恩记在心上,更加需要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恩,去让身边献爱心的人们感到温暖,让接受爱心的人懂得感恩,并接过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每天默默感激已有的生活、所爱的和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通过一些小小的行为表达你的感恩,写一张感恩小字条或小卡片;一个拥抱;不求回报的善意付出;送一份小小的礼物;公开地感谢别人;对不幸也心怀感激。这些小事都我们力所能及的,我们要将感恩养成我们良好的习惯。

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

诚信做人,感恩处世,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诚信之树四季常绿,让感恩之花永不凋谢。

大学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8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大学》读后感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63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我的大学》读后感个人书评1

最近,我刚看完一本书,书的名字是《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作者是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书中主要内容是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 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看完这本书,我被高尔基的勤奋好学,善良,正直的精神所感动。他上不了大学,只能在社会中干一些苦活,但他不忘学习,一直在边干活边读书。而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而且不用像高尔基在外面做苦活,一切都十分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习更加努力,以后也要像高尔基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的爷爷最希望看到我能上大学,但是,爷爷没能活到那一天,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实现爷爷的遗愿。

《我的大学》读后感个人书评2

《我的大学》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作坊里干活。这使青年代的高尔基更多地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的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这个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地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中,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事得高尔基有时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从小就受苦,但是他没有放弃,我向我们应该学习他,虽然人生的道路有长有困难,但是只有我们有决心一定会给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我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当我读完后,才真正明白“学无止尽,学海无涯”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成就。

《我的大学》读后感个人书评3

前几天,我把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我的大学》看完了。前几篇讲述的是阿廖沙小时候和青春期的故事,这篇《我的大学》讲述的就是阿廖沙即将成年的故事。

在阿廖沙十六岁那年,他听从一个朋友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话,背井离乡来到了喀山。但事实却不是他想的那么美好。正如《来到喀山》里所说得:当阿廖沙来到喀山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如果想要上大学,根本就是做白日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了填报肚子,他不得不在伏尔加河的码头上当搬运工。在《杂货铺老板》中,阿廖沙结实了杂货铺老板安德烈。杰连科夫。他的胳膊患有麻痹症,但他和许多人为了国家的兴盛在偷偷谈一些什么事,就是因为他,阿廖沙投身进入了一所社会“大学”……《当面包师傅》就讲得是阿廖沙在一所小面包店里当面包师傅,当然在这一片中不止讲述了当面包师傅,而也讲了阿廖沙认识了世界的好坏,知道了哪些是坏人,哪些是好人,知道了要为一个好社会去奋斗!最后一篇《到乡下去》讲得是阿廖沙在喀山经历了很多事情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去了卡不库尔……

在看完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旧社会是多么恶劣,多么无耻,只有像毛泽东那样,建立新社会,才能治人,治国,治世界。

《我的大学》读后感个人书评4

翻开人生的第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我的大学》是写高尔基当翻开人生第三页书的人生道路。

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里干活。这使青年高尔基更多的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地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他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遭失败和挫折,使得高尔基时有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的那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使我相信即使人生道路常有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会为自己开辟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我的大学》使我真正明白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路,真正体会到唯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

《我的大学》读后感个人书评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学梦,我原以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圆大学梦,然而,在读完高耳基的《我的大学》,我才深深的明白,当时,上大学是多么的不易啊!

《我的大学》是高耳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小说记叙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不久便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可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为了读书,高耳基在喀山做过杂货店的工人,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

有人说过“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高耳基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变的更加的成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在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 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 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是啊!只有读书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我的大学》读后感个人书评6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传世巨著。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

这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作,是高尔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讲了:在一个中学生的股动下,阿廖沙来到喀山准备读大学,却发现梦想根本实现不了,只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小心工作,并认识了很多有思想的热心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有抱负有责任感的新青年。

当看到《我的大学》这个名字时,我还以为是讲的阿廖沙在大学的生活,其实却不像我想的那样。阿廖沙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连上大学这个愿望都那么难实现。他那么爱读书,考上大学一定没问题,可是他很穷,没钱读书,只能打工挣钱,挣够钱了,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李宁宁,她家也很贫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还免了所有学费,还给了奖学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用为钱发愁。

读大学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读《大学》读后感800

大学生昆虫记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6位用户喜欢。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动地开始阅读一本书——《昆虫记》

很奇怪的感觉,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明显感觉到法布尔的看法与大部分的人不同。大部分的人觉得:蜘蛛有毒,而且会致人与死地。但在法布尔的手中合理正确的角度上把许多昆虫的特点、爱好、外形、生存等等写的栩栩如生。他把他看见的所有虫子,包括爬行的、飞行的、会变色的等等都写了进去。并把这些昆虫的一生给写了出来,让人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个虫子有毒没毒,或对你有什么帮助,你都知道。

书中充满了惊奇,充满了情趣,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昆虫世界的真面目,更让我发现了大自然中蕴含着的各种科学真理,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昆虫世界是多么的奇妙啊!

瞧!雪地忙忙碌碌的瓢虫,优雅翻飞的蝴蝶,身影矫健的蜻蜓,还有那树上狂热唱歌的蝉和那尽兴弹琴的蟋蟀。仿佛就在眼前似的。使我印象最深的昆虫是:食粪虫屎克螂。它会把粪做成小圆球滚回家的家伙。看了才知道,原来这些家伙运粪球的时候居然是倒着走的,为了不引人注意通常还挑难走的路回家,除了要克服漫漫长路上的艰难险阻,还要时时刻刻留神可能来抢夺劳动果实的拦路劫匪或装扮成搭档的骗子。功亏一篑是常事——好不容易搬到家里,暂时放一放,先把藏匿的洞挖好,谁知什么都做好以后粪球不见了,在家门口被偷了,可是它并没有受命运的打击而沮丧,它搓搓双颊,伸伸触角,吸吸空气,然后飞向附近的斜坡又开始觅食了。

《昆虫记》,带给我的启示是:要热爱大自然,不伤害昆虫们;在作者法布尔的身上我们因学习他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大学生昆虫记1000字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66位用户喜欢。

书中的主人公阿穆莎在喀山的生活的经历。阿穆莎16岁那年,在好友的劝说下,一个人背井离乡的去喀山上大学。可是,事与愿违,他并没有进入真正大学,而是进入了很破旧的社会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住大杂院、出卖体力……他受到的排挤与困难不计其数,可他却依旧想着自由,毫不放弃,所以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人是不可能不面对困难的,所以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梦想,不要放弃,总会成功的!

《我的大学》读后感200

围城大学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在书中,“待人接物高贵人,起心动念恶心人”,这是很大的讽刺吧。后面他们结婚以后的情节故事,将夫妻俩的“勾心斗角”表现的很突出,我感觉很难受,一对结了婚的夫妻,何以非至此,想到小时候我的父母也经常如此这般,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我就想,他们为什么都不能更加的理解彼此,关爱彼此,都做一个宽容的,包容的人,这不就更好吗?现实总是残酷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大部分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是关键在个人吧,关键在自己愿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丑恶嘴脸”。

文章的结尾我个人感觉还可以写下去的,有些戛然而止的感觉,作者就是想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吧,我是蛮希望故事会有个好结局。在走到某种境地之后,他们都幡然醒悟,其实自己都可以做一个更好的人;不仅仅是书中人物,也更是现实中人。

有的书读了,不用思考什么,就权当是娱乐消遣;有的书读了,确实得思考些什么,当我看着书中人物的生活,我也会想到我的生活,当我为书中的人物感到悲哀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我的现实生活能不能少些悲哀,多些快乐。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从书中,我不仅仅领略了大家的文笔,更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关于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感悟。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经典小说——《围城》。在书中,能够使自己追寻更高境界。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共同体会书的博大,体会文的乐趣!

围城大学读后感1500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4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耍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救国救民。知识文化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一个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农民来主持,肯定会失败的!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

在高尔基以后的艰苦岁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书”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让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过。可见而知,书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的确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了!

如今是“科学”第一的时代,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而打仗的军费开支也要由各国的科学技术的高低来决定的,科技高的国家,挣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后的国家多……

总而言之,现代的一切,都与“科技”密切相关,而要“科技”就得日积月累的慢慢学习,学习的内容都在一本一本的书里面……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

我的大学名著读后感800

大学中庸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5位用户喜欢。

《大学中庸》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中庸》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大学生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87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9分钟,朗读时长31分钟,慢速需要44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在家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有些感想,今天一并在这里写出来,权当和大家分享。(二三段扯淡,想看硬货的直接第四段起)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笔法不俗,再简单朴素的事情也一样能写的荡气回肠。同时也佩服他的耐心与努力,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自始至终的坚持,已实属不易。正如他所说:写一本书,开始时三十来岁,写完还是三十来岁,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中,虽有太祖的金戈铁马,大漠厮杀;成祖的七下西洋,万国来朝;于谦的坚守帝都,扶大明于即倒;孙承宗的关宁防线,挽大明与将倾。但我最爱的还是那朝堂上一次次的明争暗斗,生死一线。夏言打倒张骢,严嵩打倒夏言,徐阶打倒严嵩,高拱上台,张居正坐庄,端的是精彩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人生,而且是一场五味俱全的人生。举个例子,明朝言官权力极大,但有一种人是言官绝不会弹劾的,那就是军事文官。行伍出身,通常不按规矩来,你骂他他砍你。军事文官中佼佼者如戚继光,前线打仗一把好手,后方得罪的人倒也不少。为何没人能骂动他?究其原因,还是时势造英雄。当时的明朝倭患严重,你弹劾了戚继光谁来抗倭?你上?因此,想要活得舒坦,就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不要怪老天无眼,发现不了你这个人才,一但你能做到独一无二,自然会有人来请你出山。老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唯有靠自己才是正途。

明朝吏治的复杂度绝无仅有,六部作为中央机构监管地方;又有监察科监管六部;吏部负责京察;言官负责举报;权力大的人官职通常较小以平衡其权力。但这种复杂的吏治机构带来的却不是效率和相对民主,而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强的集权。这证明了一点:越复杂的系统,越有空子可钻。奥卡姆剃刀原理都懂?“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更少的机构就能做到同样的效果,何不减少机构?明末白银危机,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的冗余。到了崇祯帝,下决心精简机构,裁撤人员,拿职级最低的驿卒开刀,没想到一裁裁出李自成和张献忠这对“活宝”。(明思宗这个“惨”人)古人说“大道至简”,诚不欺我。

明与上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对开国功臣的态度。明朝开国功臣的存活率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低的(基本都被杀了)。高调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个个被杀,而较低调的耿炳文(只会守城),汤和(早早交出兵权,称病在家)等人却活了下来。这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张扬,过于张扬容易被针对,还是低调点好。毕竟古话说的好“满招损,谦受益”。结合我近一段时间里的成绩起伏,不得不信啊。

”万历三大征“中明朝消耗几百万辆白银,但三大征征完后却依然国有余财,国力强大,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归功于张居正的治国天赋。万历皇帝(和他妈)还是很会用人的,张居正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谋略,有抱负的‘五’有青年。而且万历对他寄予了充分的信任,这是张居正能成功的首要先决条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万历既然有将大半个帝国的最高权力交给张居正的魄力,那自然也会有治理整个明朝的实力。只可惜他比较懒,不然明朝中兴于万历是绝对有可能的。

讲完个例,再讲讲整体。明朝朝廷里的人又可以略分成两类,小人如曹操,“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贤人如孔孟,“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两端都不占便宜,小人如徐珵,自己挖坑自己跳;贤人如海瑞,过于偏激,非黑即白;两端均衡,如张居正。随机应变而不两面三刀,朋而不党,勾而不连,近君子时行君子,近小人时亦小人。刚柔并济,智勇双全,此乃国士。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可恶,可厌,甚至使人心生憎恨,而以君子之腹容小人之心更是养虎遗患,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就扯到这儿吧,强推大家读一读《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当年明月是个好作家,说不定也能当一名优秀的史学家。

明朝那些事儿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范文(2)

最近我开始阅读一本书,它既不是某位名家的名著,也不是某位大作家的散文集,更不是哪些哪些没有阅读意义的闲散文字,而是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拿《明朝那些事儿》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比,我觉得前者是更胜一筹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不像历史书那样死板,它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叙述一件事,也可以用现代的流行词来形容一个人,也会时常变化着花样逗乐读者。但它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却丝毫不亚于教科书:它引用了很多史书上面的原文,再一一详细地解释。有时作者为了真实地还原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自费去场景实地考察,用来更好地还原场景,得到更高的可信度。

《明朝的那些事儿》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轶事。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明末叛将的名称。当时中原闹天灾,朝廷又没有过多的银子来救济灾民,灾民迫于生计,造反了。造反的首领是需要一个称谓以示区别的。可灾民们没什么文化,于是他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将领们起了很多搞笑的称谓。有叫“逼上路”的,有叫“鞋底光”的,“一块云”的,“三只手”的,也有叫“薛仁贵”“曹操”的。你说有趣不?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小事记述,以小见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瑞买肉。海瑞一生清廉,只靠朝廷的俸禄吃饭,拒绝任何外来收入,所以海瑞家里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为了减少支出,海瑞一家老小都去干活,辛勤劳作,从来不买外面的东西。有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给老人家祝寿,就去街上买了二斤肉。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惊动了全城,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海县令今天竟然买肉了!”海瑞买二斤肉就引起这么大反映,他的清廉可见一斑了。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这并不是偶然的。它以它独特的风格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把原来我们陌生的人物带到我们面前,使哪些真正伟大的人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同时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直观地展现历史,深度解剖历史,以幽默的语言逗乐读者,给读者真正的阅读乐趣和使人们记住明这个朝代。这些,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儿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范文(3)

明朝,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朝代,是一个十分离奇的朝代。从起始到灭亡,一切都是那么怪。

第一阶段,明兴(1328——1398),朱元璋建明。这个阶段,元末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名将辈出,各地农民相继起义,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和陈友谅,与元决战。元原本以为这个人只是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元朝也太蠢了,你看看,元官吏的压迫使朱元璋家破人亡。朱元璋选二十四名将,其中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周德兴、汤和等人。一举攻破大都,元灭亡。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又经历了蓝玉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一并称为“洪武四大案”。朱元璋用自己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战胜了所有的竞争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直到他遇到了最后一个敌人——历史规则!

第二阶段,明盛(1403——1449),这一期间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除此之外,他还北征了蒙古,打败瓦刺,平定安南,国力日渐强盛,又做了两件大事,即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先讲永乐大典,此书共3亿7千万字,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是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再说说郑和下西洋,郑和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良好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大明没有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第三阶段,明衰(1465——1627)。这个阶段是中明三大征的发生时间,第一征土木堡,第二征京城保卫战,第三征朝鲜保卫战。这三征使大明元气大伤,晚明的灭亡无法避免。还有内斗,这期间有六名天才角逐,分别是徐阶、严世蕃、陆炳、杨博、高拱、张居正,徐阶等死了陆炳,除掉了严世蕃,却被高拱一竿子打翻,张居正又用一记黑枪结果了高拱。还搞出来个四党之争,齐、楚、浙三党形成联盟,东林党和三党僵持不下,直到汪文言的出现,汪文言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最后,汪文言把三党拆解并逐个击破,东林党胜利了。

第四阶段,明亡(1627——1643)。现在的明朝,战乱纷飞,官府疲于应付,全国大部分经济萧条,各地人民纷纷起义,重现元末景象,六个猛人被派去镇压起义军,最后奄奄一息的明朝被李自成击败,女真入关,自立国号为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明朝灭亡的起因有很多,有人说万历,有人说天启,有人说嘉靖,说法不一而足,但原因是官吏无能、经济萧条、皇帝不管事等等。但它还是一个十分诡异的时代,比如建文帝丢帝位后死没死等一系列谜案,明朝这个朝代,非常诡异,也非常伟大。

后记:《明朝那些事儿》共九部:《第一部·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第二部·朱棣:逆子还是明君》《第三部·太监弄乱的朝代》《第四部·妖孽横行的宫廷》《第五部·内阁不相信眼泪》《第六部·帝国,风雨欲来》《第七部·拐弯中的帝国》《第八部·人间再无魏忠闲》《第九部·1644最后的较量》。

明朝那些事儿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范文(4)

《明朝那些事儿》记述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将暗淡的历史焕发精彩。当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笔风,从客观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带着读者去品明朝。

一个王朝的兴起,在于前一个王朝的腐败,一个王朝的灭亡,在于这个王朝的无能。每一个王朝都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打打杀杀,从叔侄大战到闯王李自成,从蒙古部落到后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赶上去。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诞生,这像是在轮回,但其实是在进步。

一个国家的统治需要实力。没有实力就会被推翻。弱的迟早会被强的征服。只有这样推陈出新,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会造反,军事国防强大就不会有别国侵略。

一个国家是不能没有钱的。明朝亡于无银。国富则民强,国贫则民受欺。中国原来是世界上罕见的帝国,西汉时有丝绸之路,明朝时有七下西洋,各国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学生不断的涌来,那时何等的强大。后来贫穷下去了,经济不能再使人温饱,军队不能够足以保卫领土,八国联军就来趁火打劫。

为人处事要讲气节,但有时候气节等于死心眼,我们要有气节,但不能死心眼。暂时的忍让是为了以后的长治久安。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则就是欠扁,很显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员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时候心态和信念是可以决定成败的。一支抱着必死决心的军队是一支无敌的军队。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赢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么仗就别打了,早点认输投降或者干脆自杀算了。所以说士气很重要,坚定信念调整心态,有决心才有动力。自信很重要,但过于自信就成了骄傲,一个骄傲的将军会让手下的千万士卒丧命。一个好将军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战役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战友的尸体中获得总结。面对强劲的敌人,不断的战败,败久了就会产生恐惧,但不管有多么恐惧,下次依然要与他再战,因为国家需要。终有一朝打垮敌人所向披靡!那么一块好钢就这么炼成了。

什么物件都有气数,气数就相当于保质期。一个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这段时间就是他的保质期。气数的保质期就相当于国力,国力有增无减时气数殆尽。国力如果永远强盛气数就永远不尽。所以我认为气数是可以左右的。

明朝那些事儿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范文(5)

想到历史,你会觉得什么?是无趣乏味,还是枯燥无比?是死死板板还是循规蹈矩?而当年明月写的这本讲述明朝历史的书籍,彻底颠覆了我对于历史的看法。将明朝两百六十七年的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充满了风趣幽默,让人回味无穷。

先看,欢呼;再看,赞扬;最后,失落。我认为,明朝可分三个阶段:明朝的建立到燕王篡夺后的辉煌是其一:这一部分让我越看越激动:权臣的勾心斗角,新来更替是其二:每当看到一个个人随着自己的一声响亮的啼哭而来,到别人假惺惺的哭泣而去,这种东西被当年明月描写的栩栩如生,仿佛人物真的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禁赞扬出声;最后就是明朝这栋大厦的倒塌:名将的死于非命,皇帝的无力回天;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一个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孩子,童年没有与家人度过那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反倒看着辛辛苦苦只为养家糊口的父母一个接着一个饿死,而父亲,普天黄土之下,竟没有父亲安身的一席之地!父亲死前没有过上富足的生活,死后尸体还没有安葬之处,这让年幼的朱重八看到了人世的黑暗的一面。

朱元璋一生坎坷,幼年没有钱供他上学,自己还要早出晚归的帮地主放牛。淮南旱灾,父亲,母亲,大哥,外甥,一个个惨死在自己面前。十七岁的朱元璋眼睁睁的看着至亲一个个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莫过于凡世间最大的悲哀。而朱元璋唯一用心的女人——马皇后,她在朱元璋挨饿挨冻的时候没有抛弃他,在他进牢房的时候没有离开他,将烙饼放在自己被烫伤的怀里捂暖偷偷带给朱元璋。

在朱元璋狠心要杀自己的血脉的时候,她跪下苦苦哀求,让朱元璋要仁慈,要宽容,最后,马皇后还是早一步离开了朱元璋。这对当时的朱元璋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后来,朱元璋的子孙们,他们并没有对白发苍苍的朱元璋有什么依依不舍,他们只是贪图朱元璋费尽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贪图这用无数战士们的血肉打下的龙椅,贪图朱元璋为了让他们过得美满幸福而攒下的一笔庞大的财富罢了!朱元璋,这位一时雄霸天下的明太祖,最终还是没有看到自己期盼的那一幕——子孙和谐共处,官员清廉,百姓幸福。

朱元璋的一生有巅峰也有峡谷。不论是陈友琼,还是坚强无比的张士诚,不论是自己的外甥朱文正,还是一代枭雄王保保,不论开国六公爵其五,还是名将蓝玉,最终都是败在他的手里。他从一介平民百姓,到了卑贱的和尚,从反元军的一员,到了反元军的领袖,从打败元朝,到高高在上的皇帝,这样曲折的人生经历是我无法想象的。

《明朝那些事儿》中应该包含了作者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有很多至理名言。印象深刻的是一句:“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决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当今的社会非常现实,有因才有果。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小红帽和白雪公主的世界里,不像那些美好的童话故事,不会有悲伤,不会有痛苦,一定会有个完美的结局。那只是幻想罢了。我们要学朱元璋,有梦就去追,有事就去干,这世上,不会就坐在那边什么事也不做,就会有一个童话般的结局。正如那句话所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的成功。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记得第一次接触高尔基的作品是在初中时期拜读他的《童年》,他的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极端的天才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第二次接触应该算是在高中了,《在人间》描绘阿辽沙在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学梦,我原以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圆大学梦,然而,在读完高耳基的《我的大学》,我才深深的明白,当时,上大学是多么的不易啊!

《我的大学》是高耳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小说记叙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不久便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可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为了读书,高耳基在喀山做过杂货店的工人,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

有人说过“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高耳基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变的更加的成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在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是啊!只有读书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9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了阿廖沙许久,甚至让他陷入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面对不满的现实,阿廖沙陷入了“我该怎么办”的深思,尽管他读了大量的理论书,却并没有从中得到结论。在青少年的时候,阿廖沙也曾经幻想着要去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强盗,可是,这毕竟只是想想罢了。

原先一直在贫民窟和码头上艰难生存的"阿廖沙,直至结识了革命者,参与了革命活动,才让他有了一些答案。这所社会大学,让阿廖沙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同时,在碦山大学,阿廖沙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比如民粹派革命者,知道了农民的生存现状,明白了革命道理,因此答案才逐渐明晰。

不过读完了书,我也在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没有像阿廖沙一样遇到令自己不满的现实,因此也是对于自己的未来更加的疑惑:“我该怎么办?”

想着,想了很久却也没有答案。当然,我自然不会像阿廖沙那样,甚至想要自杀。但自己心中也是很困惑,我应该怎么办呢?

“未来我会怎样呢。我会一直学下去么,那么我要做什么呢,什么工作会比较有趣。”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让我对未来也很是迷茫。

可想着便释然了。我何必要为难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呢?

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那便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正处于人生的青春年龄的我们,自然要做的,便是拼搏青春,不为自己留下遗憾啊。当在课本中遨游的时候,就知道了我该怎么办。

那是张敬悬梁、苏秦刺骨,在月光中知道的。

那样是张衡借光夜读,在苦读中知道的。

人生还很长,自然无需在路上便冥思苦想,不去看脚下的路。

我该怎么办,我该这样办!

《我的大学》读后感500

最新大学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50个字,有3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4分钟,慢速需要34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最新《大学》读后感800字(1)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的敌人是自己;人生的失败是自大;人生的无知是欺骗;人生的悲哀是嫉妒;人生的错误是自弃;人生的法宝是精进;人生的礼物是宽恕;人生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最新《大学》读后感800字(2)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_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_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最新《大学》读后感800字(3)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最新《大学》读后感800字(4)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钱文忠教授讲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不是一味的保守,而是有节取中!

他对于有节取中这四个字,没有作解释,所以我也不是很理解!不过他重新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话,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的启示:

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家庭就会美满、幸福、和协,家和了万事就兴;

才可以集中精力去工作、去创业;最终才能够事业有成!

今天看了钱文忠讲大学与中庸,懂得了不少礼记方面的事!尤其是他讽刺那些房地产商人们的的摘句和那段对大学中庸的高度概括的那句话,也就是我在小时候被三字经的那段话“做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德望与天下,必须要能治理国家,要想治理国家必须治理自己的家,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必先治理好自己的身,要像修身必先修其心,修其心必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前要知道这件事物,要知道事物必须先看到这件事物,这是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道理!

还有就是那段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地,有地方有财,有财方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个人有德是根本是关键再有才也无所谓,只会招来别人的憎恶!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我会深刻理解这些话的,我以后会照这些话去做的,尽管别人不是这样,周围的人不是这样,但只要我能做到他们做不到我也没办法,毕竟我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何况他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相信,何况一个无能的我!我只要把我学到的自己能做到就好了!

最新《大学》读后感800字(5)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读后感(16篇范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中唱的多好呀!如果不是1921年共产党成立,如果没有共产党,怎么还会有现在科技发达的中国?怎么会有如今发展光辉的中国?90年,90年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90年走过了多少春秋90年做过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如果不是共产党,怎么会有新中国! 共产党带领我们历经风雨,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辉煌!共产党为人民解决了衣、食、住、行四大问题并在其他国家的冷嘲热讽下,历尽艰辛,不畏困难。即使前面的路再曲折,共产党们也不畏艰辛地走了下去即使有再大的问题摆在他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大学信息

  • 大学读后感(16篇范文)
  • 大学读后感(16篇范文)42人关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中唱的多好呀!如果不是1921年共产党成立,如果没有共产党,怎么还会有现在科技发达的中国?怎么会有如今发展光辉的中国?90年,90年历经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