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 580字 | 4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48人 |
“万婴之母”林巧稚事迹简介 | 761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49人 |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 | 3846字 | 21段 | 13分钟 | 21分钟 | 30分钟 | 101人 |
林巧稚事迹 | 2403字 | 20段 | 9分钟 | 13分钟 | 19分钟 | 127人 |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 3169字 | 18段 | 11分钟 | 18分钟 | 25分钟 | 152人 |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 2293字 | 18段 | 8分钟 | 13分钟 | 18分钟 | 206人 |
全国三八红旗手林巧稚事迹 | 2336字 | 7段 | 8分钟 | 13分钟 | 18分钟 | 242人 |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 828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90人 |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 3874字 | 42段 | 13分钟 | 21分钟 | 30分钟 | 142人 |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事迹 | 299字 | 5段 | 1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26人 |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事迹 | 475字 | 2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75人 |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 | 643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48人 |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 918字 | 9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13人 |
“万婴之母”林巧稚事迹简介 | 1864字 | 33段 | 7分钟 | 11分钟 | 15分钟 | 144人 |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 916字 | 7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113人 |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事迹 | 1610字 | 27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290人 |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而且是首届中科院士中唯一的女院士,在战火时代的时候,林巧稚不仅保佑生命的降临,同时也完成了50万字的医学专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一生到底护佑了多少条生命?
林巧稚医生并没有结婚生育,因此没有留下后代,但是林巧稚的一生接生的婴儿共有5万多名,因此林巧稚还被众人尊称为“万婴之母 ”和“生命天使 ”,以及“中 国医学圣母 ”等称号。如果以此类推的话,林巧稚平均每天都可以迎接三名新生儿。接生5万多名小天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因此林巧稚也是值得被别人尊敬的,同时也被人们说成坠入凡间的天使。
林巧稚不仅是现代妇产科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医者,是中国很多女性的榜样。林巧稚为中国妇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从小林巧稚就想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是在林巧稚的年代中,如果想成为医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林巧稚 ,林巧稚最终考进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林巧稚一直都是高居榜首,并且获得了文海奖学金。在毕业之后,林巧稚就一直处于医学事业中,并作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
林巧稚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也想为国家的妇产科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林巧稚选择不结婚,因为结婚的话就肯定会面临着生育,这样的话就不得不分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想为更多的中国妇女创造更好的医学条件。
“万婴之母”林巧稚事迹简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人,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称为 “万婴之母”。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林巧稚参加协和医学堂考试。入学考试期间,有一名同乡女生因中暑晕倒,她毅然放弃自己的考试,挺身而出救护同学。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了外籍监考老师,向上级报告后,考官们发现她的考卷已完成得部分都是高分。最终,林巧稚依然被协和医学院录取。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之后,她从一名助理住院医生被聘任为总住院医生,成为协和医院首位担任总住院医生的女性。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林巧稚到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林巧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深造。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继续供职于协和医学院,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林巧稚一生未婚,没有自己的儿女,却亲手接生过五万名新生儿。她对病人高度负责,教育妇产科所有的医护人员:“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许多孕妇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林巧稚医师亲手接生的婴儿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1930年,新医生林巧稚为一名产妇接生,由于当时还未来得及给孩子取名,就在医学档案上填下了“袁小孩”这一名字。这位“袁小孩”就是日后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先生。
此外,从辈分上来论,林巧稚还是另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的堂姑婆,这位院士就是钟南山先生。
中国妇产科创始人林巧稚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46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女,汉族,无党派人士,1901年生,福建厦门人,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长,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她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在半个多世纪里,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她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从成为一名医生开始,她就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红医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
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灵魂。政治坚定,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即使不是共产党员,能够去实践红医精神,也必定是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任和热爱,没有“红”的思想和动力,就不能成为“红医”。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礼炮响彻北京城。林巧稚婉拒了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观礼的邀请,因为当天她需要去产房为新生儿接生。但是几年后,林巧稚很为当初没去参加开国大典而感到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她专门买回来一幅董希文的油画印刷品《开国大典》,配上画框,挂在客厅。从婉拒参加开国大典到为此感到遗憾,这中间她经历了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府接管了协和医院。和其他单位一样,协和医院也经历了“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思想改造等。这可以说是从旧中国过来的协和人的一次思想解放,开拓了协和人的眼界,让他们把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增扩为祖国、为人民作奉献。
林巧稚亲眼目睹了这个换了人间的过程,心潮澎湃。1952年,她用了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写出了一篇流传至今的文章《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文中写道:“解放以后,我对人民政府也采取怀疑观望的态度,认为哪一个政府都是一样的,换换门面而已。我们学技术的干脆离开政治远一点好。但是,我从‘协和’窗里也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有高度的爱国精神,能吃苦耐劳;我看到短时间内物价平稳,交通迅速恢复,到处都在建设,人民事业不断发展。从这一连串的事实,我开始认识这个政府与从前的政府不同,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府。”“过去,我总是藉口工作忙,逃避听所有的大课报告,不愿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在‘三反’运动中,在协和揭露出严重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我才体会到技术脱离不了政治。我开始从被动地参加学习到主动地参加运动。当时我阅读了不少文件。”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的威信最高的时期。林巧稚对此深有体会,她说:“中国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大家不要为暂时困难而愁眉苦脸,这样,林巧稚的心与党更贴近了,并逐渐萌发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林巧稚的这个良好愿望,很快就被周恩来知道了,于是在1960年特意请林巧稚到庐山叙谈。周恩来对她说:“你留在党外,还能起到在党内起不到的作用,党相信你是一直坚信共产党的!”因此,林巧稚的政治面貌一直是“无党派人士”。
1979年,林巧稚在当年第二期的全国妇联机关刊物《中国妇女》上发表了《我们要像蚕一样……》的文章,深情回忆了她亲耳聆听周恩来在一次妇产科学术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要像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在文章中,她重点谈到了她对上帝认识的变化过程:“信上帝是可笑的。现在连孩子们都知道,可我曾经笃信不疑。而上帝没有拯救众生,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做医生的也终日为出路惶恐不安,至于妇女的地位和解放,在上帝的眼里根本连影子都没有。“十几年过去了,有一次我在总理家做客。席间,我向周总理汇报思想和工作,邓大姐非常关心地问我:‘你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吗?’我又怔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难以接受这个光荣称号。我把大姐的话当作巨大的鼓舞和奋斗目标。”
从信上帝到信共产党,林巧稚的思想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周总理身上所表现出来崇高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她,不断勉励她为祖国多奉献一些、再奉献一些,林巧稚也不断用行动响应着周总理的殷殷嘱托。
(二)救死 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
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医者要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救助患者。敬畏生命、珍爱身体,追求健康,维护生命的尊严,理解患者的痛苦、尊重患者的权利,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关爱。
明代王绍隆在其著作《医灯续焰》中提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医生的中心职责是救人性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这也是其最大的爱。医乃仁术原则规定了医术是一种爱人、救人性命的技术,所以“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林巧稚始终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患者,并且一视同仁,在她眼里,每一个患者都是平等的,“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林巧稚看门诊,从来不会三言两语打发病人。她常对下级医生说:“医生给病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她们各自的生活背景、思想感情、致病原因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凭经验或检验报告就下诊断开处方”。她对病人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关爱。不管什么时候,不管病人是谁,她都是不厌其烦地询问病史,细致检查,耐心打消病人的思想负担。她时时刻刻、全天候掌握病人的情况和变化,夜里如果不知晓情况,就会一夜不能入睡。当痛苦喊叫的产妇被年轻医生训斥,她批评道:“产妇把自己和孩子两条性命都交给了你,你是唯一能帮助她的人,你甚至没有权利说你饿你累你困了。”当产妇阵痛乱抓时,她用自己的手去温暖产妇的手,她说:“不能让产妇在这时去抓床头的铁栏杆,那样手关节要受凉,落下病的”。
“好大夫要考虑全面,要为患者的幸福想办法。”林巧稚认为生育孩子,是女人身体的自然机能,绝大多数产妇完全有能力自然分娩。她从不轻易为产妇做剖腹产手术,也反对轻易为病人做器官切除手术,在她看来,病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医生不能在治病时不顾病人的感受。医生所作的一切,不应该产生这样的效果——仅仅治好了病,而病人却失去了和谐完整的生活。特别是在妇产科,手术更应该慎之又慎。
对患者深切的爱,以患者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林巧稚对医乃仁术思想的充分践行,这也是其赢得人们爱戴、尊重的根本原因。
(三)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底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法宝,是红医精神的生动体现。不畏战争的残酷,不惧环境的苛刻,将逆境转为顺境,从中培养出自力更生的勇气与能力。
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被迫关闭,住院的患者被迫出院,很多协和的医生也纷纷离开寻找出路,但林巧稚仍然没有离开沦陷的北平,她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为苦难中的同胞们服务。和到协和医院就诊的人不同,来这里看病的大多是花不起钱的穷苦人,于是林巧稚把门诊的挂号费从五角降至三角,而且在看病过程中替患者省着钱花,能敷药吃药的病绝不打针,而且为了看病方便,她还准备了一个特殊的出诊包。战乱中的一个雨夜,一名产妇难产,她顶着大雨赶到产妇家,炮火中母子平安,林巧稚默默打开自己的出诊包抽出几张钞票偷偷放在破衣烂衫的母亲床头。出诊时,她总在包里备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人家,她不但不收分文还予以资助。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善良的举动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林巧稚成了东城的“活菩萨”,而她的名字也就这样传遍了四九城。这样的医治,林巧稚坚持了整整六年,六年里,她留下了8887份病例档案。
在60年的从医生涯中,林巧稚亲手接生过的婴儿超过50000名,可自己却没有孩子一生未婚,她把一切都奉献给了病人。林巧稚考上协和时已近20岁,除了她其他女同学基本都结婚了。家人担心她的婚嫁问题曾进行劝阻,但她坚决去参加考试。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留校任职,然而聘书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林巧稚没有犹豫,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她曾说:“我如果生了孩子,我就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爱全部给予我的患者和其他孩子。”
这条违背人伦的规定很快就被废除了,但是林巧稚已经彻底投身到妇产科的工作中。从进入协和工作,每年生日,她都坚守在产房一线,“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
成为医生后,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在她的床头,始终有一部老式拨盘电话,休息时也随时听从召唤,她的狭小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有情况可以立刻冲过去,所以她一辈子都守候着产程。没有成家的林大夫,让医院和病房成了她的家。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即使到了晚年,已经不是住院医师的林巧稚仍然要求医生在病人有情况的时候,及时通过电话告知,以便及时处理。“如果上帝让我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那么我的住所便是医院,我存在的价值则是治病救人。”晚年的林巧稚曾说。她将自己的50年光阴都耗费在了妇产产房里,就连最后的遗嘱都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病人。她的一生就像南丁格尔说的那句话一样:“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
林巧稚将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明明可以在战乱中归隐一方独善其身,她却选择在窄小的弄堂中继续帮助需要的人;在和平年代明明可以选择安享晚年,她却选择继续为医学事业散发余热。
林巧稚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03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127位用户喜欢。
个人简介:林巧稚,女,汉族,无党派人士,1901年生,福建厦门人,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她对胎儿宫内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结核、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她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筹建北京妇产医院,亲手接生5万多个孩子,带头主编科普读物,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造福了亿万妇女儿童。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去世的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这里,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完美地阐释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医生。
2016年9月22日,82岁的刘燕给林巧稚写了一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人还没进病房,笑声先来了:‘胖姑娘在哪里?快抱给我看看!’一位女护士将我刚刚出生的女儿从婴儿室抱出,交到林大夫手中,林巧稚抱起胖丫头,满心喜悦,不由得亲了一下她肉嘟嘟的小脸蛋。”当时,刘燕刚刚痛失丈夫,协和医护人员对女儿的爱和关心,使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时间转瞬而逝,一天,刘燕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关于林巧稚的报道,当年情境再次浮现在眼前,感恩之情油然而发,于是,就有了这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刘燕的故事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七天七夜,成功抢救“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作出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并不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被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贸然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茶饭不思,最后决定试一试。
孩子出生很顺利,可是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糟。林巧稚冒着风险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换血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
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了!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
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普查
林巧稚总是说:“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思想、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林巧稚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她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农村妇幼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受益。
1965年,年过花甲的她,仍然活跃在农村巡回医疗的第一线。在湖南湘阴农村,白发苍苍的她仍步伐轻快,在关公潭、新泉等村镇坎坷不平、多雨泥泞的田埂上来回奔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听得见“林老”的亲切称呼。
“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一直放在床头,医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和安排过的事情,东西也会忘记放在哪里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推开了妇产科办公室的门说:“我想找个人,前天住进来的,不知在哪个病房。”有人回答:“这里不是病房,你去护士站打听。”那人刚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请你等一等。”她打听了一下病人的年龄和病症,立刻告诉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嘱咐得一点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69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12.23-1983.4.22),福建厦门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1929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应届毕业生“文海奖学金”,之后任职于协和医院妇产科。1932年,林巧稚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193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行妇产科学研究。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聘为“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同年回国。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在风景秀丽的鼓浪屿,坐落着一处安静的园林,名为毓园,是为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而建。林巧稚一生亲手接生了五万多名婴儿,每一个她负责接生的婴儿身上都挂有一个她亲手写着“Lin Qiao Zhi's Baby”的牌子。每次都会因为新生命的到来而欣喜的她却终身没有婚育,将自己的一生都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我国的妇婴事业。曾接受林巧稚医治并与其结下深厚友谊的邓颖超亲手在毓园种下南洋杉,以此寓意林巧稚秀逸高洁的品格。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1901年12月,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父亲林良英早年留学海外,在其影响下,林巧稚从小就在新式学堂读书,习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语。1919年,林巧稚以优异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从事教学工作。1921年,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于1929年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林巧稚选择留在协和医院较为冷门的妇产科,自此与我国妇婴健康事业紧紧连接在一起。
工作中的林巧稚,是忘我的、完全投入的,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她的母亲在她5岁时因宫颈癌不幸去世,成为她一生的遗憾,她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她深深铭记着父亲对她的教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旧中国落后的医疗水平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加深了中国女性的苦难,也激发了林巧稚的济世情怀。妇产科的医生,常常要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处理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随机应变的勇气和胆识。林巧稚主持的第一例手术,就是在十分紧急的状况下完成的。时值深夜,一名孕妇突发腹部剧痛,被送至产科病房。正在值班的林巧稚迅速做出诊断,立刻组织手术。此时的她,满脑子想的都是病人的状况和手术的步骤以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却唯独没有想过万一手术失败自己将承担的责任。最终,病人摆脱了危险,林巧稚主刀的第一例手术完满成功。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巧稚从未失去这样的决断与勇气,每到紧急时刻,她都仍像第一次手术时那样,为了病人挺身担当。
通常,医学科学分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两个领域,二者相辅相成,林巧稚的工作也是从这两个方向展开。1932年,林巧稚被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大学医学院进修。在英期间的林巧稚潜心学习,在实验室进行了“小儿宫内呼吸”的研究。在英进修结束后,林巧稚按计划赴维也纳综合医院考察,这时,协和医学院询问林巧稚是否考虑转向公共卫生领域,被她果断拒绝。在她看来,在妇产科行医是她终身的使命,她从未因为担子过重而想要放弃,妇产科需要她,被病痛折磨的同胞妇女们更需要她,想到这些,林巧稚这位自称“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更是加倍努力学习和工作。
我是个医生,是个中国大夫
1939年,协和医院派林巧稚赴美国学习,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她继续着胎儿生理领域的研究。在美期间,林巧稚成为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证书和金钥匙。而同时期的中国,正深陷战争带来的苦难之中。当时美国向林巧稚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科研条件和更加优厚的待遇,然而面对美方的挽留,林巧稚却断然拒绝,她表示:我来这里进修的理想和目的,就是为了回去能办好妇产科,能更好地为我们中国的妇女和孩子们治病……战争征服不了中国!
1940年,林巧稚回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被迫关闭。林巧稚并未放下医生的职责,她在胡同里开办妇科诊所,继续为战乱中的中国妇女服务。怀着医者的仁心,林巧稚将诊疗费用降至平均水平以下,对待穷苦的病人,她不仅免去诊疗费,还出钱对病人施以援助。她开办的诊所在战乱中坚持了6年,共留下8887份病历档案。
林巧稚十分善良,但她的善良是有韧性的,这让她在广施善行的同时,亦有着自己的立场与坚持。1948年,协和医院复院,林巧稚回到协和医院,主导重建了经过战争洗劫只剩下几张病床的妇产科。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复杂的时局,她果断拒绝了家人向她提出的前往美国的建议,并表示:我是中国大夫,科学家不能没有祖国。我和我的事业将与祖国共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赋予每一位公民以平等的生命健康权,这一点亦如此鲜明地体现在妇女群体上。林巧稚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平民女性可以走进医院寻求医疗帮助,这激励着林巧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新中国的妇产科建设中。
林巧稚出色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同时她也被赋予了更多职责,但是她始终不忘的,是自己身为医生治病救人的使命,她做任何事仍旧是从维护妇婴健康的立场出发。1958年,她组织医护力量,对北京近8万名适龄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她带领自己的团队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林巧稚领导的妇科普查工作在全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很快,上海、广州等地也积极响应,开始了妇科普查工作。
不仅在临床和科研领域深耕,林巧稚还有着优秀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为我国培养了众多妇产科人才,组建起专业的医疗团队。1962年,林巧稚接收了一个特殊病例,该孕妇已有三个孩子死于新生儿溶血症,这种病当时在国内尚无治愈的先例。面对这样棘手的状况,林巧稚和她的团队一边安抚孕妇,一边谨慎地制定手术方案,最终决定用脐静脉换血法。手术的原理看似简单,但是抽血和输血的速度、数量、次数等都极有讲究,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这名孕妇诞下的婴儿出生两个多小时便出现了黄疸的症状。换血开始,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第一次换血后,黄疸的症状复发,医生们又对患儿进行了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之后,婴儿身上的黄疸症状逐渐消失,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而此时林巧稚已经整整七天没有离开这个孩子。
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贡献给国家
林巧稚一边攻克行业顶尖难题,一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基层群众送去关怀。1965年,林巧稚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巡回医疗小分队,为湖南湘阴县的女性提供先进的医疗援助,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林巧稚看到了针对妇女的医疗资源供应存在巨大缺口,也让她意识到妇女健康工作应当长期地、系统性地进行。因此,巡回医疗小分队在行医期间帮助当地办起农村卫生员、助产员培训班,使得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同年,林巧稚主持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意味深长地向大家说道:我们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周总理的这句话,在林巧稚的心里扎了根,不断勉励她为祖国多奉献一些、再奉献一些,林巧稚也不断用行动响应着周总理的殷殷嘱托。
1978年,林巧稚在担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的途中突发中风、偏瘫。归国后,即使在病情反复的时间里,她也尽力行使着自己医者的职责,其间她主持编写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等书,并完成了《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的书稿。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她在去世前嘱咐将其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将奉献一词诠释到了极致。林巧稚秉承着博爱的理念拯救了万千母婴,亦将其毕生所学尽数传授给后辈以造福后世。她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能够书写中英双语的病历,钟爱喝咖啡,但西方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却始终没有改变她那颗赤诚的中国心,数次留在西方工作、生活的机会也从未打动她。林巧稚的一生,始终坚持年少求学时最纯粹的信念:“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而这非凡的爱,既是她对祖国的爱,也是对妇婴同胞的爱。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93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1929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也是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她一生中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背景下,她得到了家里支持,拥有了学习的机会。1921年,林巧稚去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考试。在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名同学突然中暑晕倒,林巧稚放下笔,将她扶到阴凉处祛暑。待同学无恙后,林巧稚才回到考场,可这时考试已经结束。林巧稚无奈之下只能将未完成的答卷交上去。她本以为这次考试没有希望了,但最终,协和医院的老师被林巧稚救人的义举打动,同意录取林巧稚。监考的考官还写了一段话附在卷子后面:(林巧稚)遇见事情不慌不忙,立刻有决断,还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后来,林巧稚入学协和医院并在妇产科实习,她深感妇产科对女大夫的需要,林巧稚坚定地选择了学习当时比较冷门的妇产科专业。1929年林巧稚毕业,进入协和医院工作。
不弃祖国,继续坚守
进入协和医院工作后,林巧稚常常投身在手术台上和产房中。有人感叹她辛苦,林巧稚却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还有一次,有人和她谈起婚姻之事,她答道:“唯一的那部伴侣就是床头的那部电话,我永远都是值班室医生。” 这也成为了林巧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诺言。后来,林巧稚不再担任住院医师,但她仍心系患者,让值班医生和护士第一时间通知她病人病情的不良转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受到影响而关闭。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麦克斯维尔邀请林巧稚前往英国避难,而林巧稚却谢绝了麦克斯维尔的邀请,留在北京继续救治伤病,因为她不想在国家危亡时离弃祖国。于是,她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继续迎接着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一个雨夜,一位产妇难产,林巧稚冒着大雨赶到产妇家中,撒草木灰、铺被单、准备热水……她完全没有顾及自己被雨淋得湿透了。终于,产妇顺利生产,母子平安。林巧稚看着家中环境,家徒四壁,她再次谢绝了出诊费用。不仅如此,临走时她还拿出几张钞票放在炕头上,让产妇的丈夫给刚生产完的产妇补补身子。
大胆探索,治愈新生儿溶血病患者
1962年,林巧稚收到了一封让她犯难的信。这是一封从内蒙古寄来的求助信,信中说她目前怀了第五胎,前四胎都没活成,第二到第四胎都是出生后胎儿发黄而夭折的。这位孕妇在信中恳求林巧稚救救她腹中的孩子。根据信中的描述,林巧稚判断是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夭折。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母子之间因为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当时,这种疾病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连国际上也罕有痊愈的记载。面对这位孕妇的情况,林巧稚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束手无策。于是,林巧稚回信建议这位孕妇就地生产、就地治疗为好。
这位不幸的母亲收到林巧稚的回信后,又不断地给林巧稚写信,请求她拯救这个生命。面对这一封封的来信,林巧稚彻夜难眠,她最终决定尝试拯救这对母子。她跑遍了全北京市的图书馆、查遍了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询问专家意见,搜寻有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资料……了解清楚后,林巧稚决定采用婴儿脐带血换血的方法,她组织各科专家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要求亲自操刀。
万事俱备,终于迎来了生产的那天。当时,刚出生的男婴不到3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差。时间等不得,林巧稚大胆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在林巧稚的指导下,医生按照每分钟抽出15毫升病血再滴入8毫升新鲜血液,外加补进钙液进行操作。5个小时后,400毫升的新鲜血液才慢慢全部输入婴儿体内,婴儿的肤色也由黄转红。为了避免再次发作,林巧稚又给婴儿连续做了两次换血。这时,孩子全身黄疸才明显消退。手术总算取得了成功。之后,林巧稚在病房守了整整七天,直到母子二人都性命无忧。
成为真正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曾对实习医生说:“当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责任重大。产妇或者病人进了医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她们当作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林巧稚给那些刚进妇产科的实习医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规矩:要做一个称职的妇产科大夫,首先得接生100个婴儿。她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敏锐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突然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谁,都要先接生100个孩子并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才能去做其他技术更为复杂的工作。这个看似古板、机械、单调的规矩其实是想让实习医生明白: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促进才干的增长。
有一次,林巧稚看实习医生写的产妇分娩的观察记录,她对那些写着“阵痛,宫缩,宫颈口扩大,羊水流出,露胎盘,接胎盘……”的实习生都不满意,而给其中一个额外写着“产妇的额头冒出来豆粒大的汗珠”的实习生打了满分。学生大为不解,林巧稚说:“只有看到这一点,你才能学会怎样关心产妇、体贴产妇;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病痛中仍不忘工作
1978年,林巧稚在北欧访问时突然病倒,并被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本可以留在国外治疗的林巧稚却坚持回中国,她说:“我知道我病得不轻,但靠药物是治不好我的病的。我需要的是祖国的阳光、空气和水。”
1980年,林巧稚再次住進了医院。专家会诊时,林巧稚激动地说道:“把我一个人困在病房里,我受不了!我是离不开我的岗位的,没有工作,我一刻也活不下去。”她的嘴唇不停地颤抖,一只痉挛的手紧紧地抓住了床单。
1983年,林巧稚在昏睡中仍喃喃呓语:“快拿来,产钳,产钳……” 不久后,她便与世长辞。
全国三八红旗手林巧稚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3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8分钟,有242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90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医生的医学思想很值得研究和学习,其哲学内涵已不仅仅在于医学本身。
林医生非常重视预防。她常说,妇产科,特别是产科的根本是预防,是医疗保健。“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是她的一句名言,是她对妊娠保健的深刻见解,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围产保健医学的认知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有一度产前初诊(孕妇的第一次全面检查)拖到妊娠7个月才开始,有的地方产前定期检查做得也不好。林医生得知后,非常生气。她认为,让一个孕妇有了问题才来找医生,这是产科医生的耻辱!她告诫我们,一个只会处理难产,而不会去预防难产的产科医生,其责任已经丢掉了一大半。所以,她强调产前检查应该提前,最好从妊娠一开始便接受保护,定期检查,严密监护,确保母婴安全。
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医生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她著文、演讲、接见妇女和青少年;到门诊、病房,做面对面的宣传。1965年,她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赴湖南医疗队,在湘阴县巡回医疗4个月,去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看病治病,并培训当地的“赤脚医生”。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她编写了《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一位最高权威专家亲手编写最通俗的科普读物,用心何其良苦!此后,她又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大全》,都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畅销书。无论林医生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出这位满头白发、慈祥可亲的老人,向她咨询问题,她都会耐心地回答和解释。每天都会收到不少来信,林医生都认真阅读、认真回复,她与姐妹同胞心心相通。
临床医学有着应用科学的显著特点,林巧稚强调的另一个观念就是“实践第一”。她认为,一个临床医生绝不要离开患者。要临床,不要离床,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林医生经常说,医生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她们有思想、感情、意愿、要求,有家庭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作纯技术专家,不要只凭数字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要到患者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患者。这是何等重要的真知灼见和医生的行为准则,在今天,更是熠熠闪光。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74个字,有4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一、幼年丧母
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书香门第,她出生的时候,母亲身边没有任何人,是她母亲一个人强撑着身体剪断了脐带,勉强将她生了下来。由于生孩子耗费太多力气,最后母亲昏厥过去,过了很长时间,她父亲才回来。父亲当抱着小手小脚的婴儿时,决定给她取名“巧稚”。就这样,一个影响后世很多人的林巧稚来到了这个世上。
林母在巧稚5岁的时候,在一个风雨之夜由于宫颈癌而离世,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年跪在母亲病床前还只有5岁的林巧稚,后来成为了专门解决女人痛苦疾病的专家。
母亲离世,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家里的大姐大哥也早早地辍学开始工作。年幼的巧稚也比同龄人更加懂事,学习上也更加努力。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就读了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她喜欢读书,也非常用功,成绩也一直属于佼佼者。
在林巧稚求学期间,她很喜欢生物,当时生物老师是一位外教,上课特别有趣,还经常带学生去野外捉小动物或带各种植物回来做标本。生物老师说:“生物是医学的基础,生物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医学进步的先声。”后来,有人问起林巧稚,为什么会学医,她说可能跟当年喜欢生物有关。
二、她选择了远方
一直在女子师范学校学习的林巧稚,学习成绩优异。临近毕业时,她跟其他一样,也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开始她选择了毕业留在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在当时,这是一份让人非常羡慕的职业。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巧稚大哥的同学,从国外回来,说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如何好,坐在旁边的林巧稚听到了顿时有点心动了。
后来从学校同事听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当年正准备在全国招生25人,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考点。由于当年我国尚未启用统一高考制度,所有的大学招生全部由自己学校自行组织,也就是说当年的高考全部是学校自己招生,学校报名参加考试即可。
一直有着学医梦想的林巧稚,眼看着自己年龄大了,也有人上门为自己提亲。自己是从此就这样碌碌无为一生,还是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远方?她很纠结,而当时自己的家庭负担也很重,父亲年事已高,哥哥姐姐也成家,侄子们也到了读书年龄。后来的继母也生了五六个弟弟妹妹,如果自己选择报考协和医学院,意味着需要家庭再负担自己8年的学业。
于是,林巧稚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中,最后他的父亲和大哥在关键时刻给了她最坚定的信心和支持,父亲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父亲说“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于是,在家人的坚持下,林巧稚选择了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远方。
三、考场突发意外
去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的考试,这是林巧稚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离开厦门。这让她有点紧张,幸好在同事的帮助下,她顺利在上海安顿了下来。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需要3天,平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她,一天一天的顺利考了下来。最后一堂考试,是英语笔试。
当时的英语笔试题目难度并不大,但题量很大。英语一直也是林巧稚的强项,她一直答的也比较顺利。只是当时考试的时候,正值上海最闷热的时候,需要一边扇风一边考试。在一道英译汉"bike“这个单词怎么翻译的题目,她一时想不起来,只记得是一种交通工具,是翻译成牛车、马车?那时候的她还没见过自行车,最后她填的是”供一人使用的两轮车“。
当她刚写完这道题的时候,突然考场后面一阵嘈杂声传来,监考老师也疾步往后走去。但平时学习就非常认真,不惧打扰的林巧稚,完全不为外界所干扰,她要继续答她的英语作文题,这道题的分值很高,她要专心完成她的考试。
然而,后来吵闹声越来越大,林巧稚望向了窗外,原来是由于太热,一位同学中暑晕倒了,正好她还认识,跟她住同一会馆。由于是女学生,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施救,老师进来问大家,有谁知道怎么联系她的家人。
林巧稚没有多想,放下笔就跑了出去,跟老师一起将这位同学抬到了休息室。只见这位同学双目紧闭,脸涨得通红,却也没怎么出汗。平时略微懂点医学常识的林巧稚,帮她解开旗袍纽扣,拧了一条湿毛巾搭在额头上帮她降温,同时喂她喝水。好一阵忙活后,这位同学终于醒了过来,额头上的汗也发了出来。林巧稚长吁了一口气,确认同学无大碍之后,她回到考场准备继续考试,然而,考试时间已经到了。
四、收到意外收获
没办法,林巧稚只好收拾行李,回到了厦门鼓浪屿,如实跟父亲和大哥交待了全部的事情。本来英语是林巧稚强项,由于并没有答完试卷,心中很是遗憾。那一年,据说有500人报考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只招收25人,林巧稚知道自己肯定没戏了。这时候父亲不但没有责怪她,反而夸她做得对,”但去助人,莫问结果“。
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林巧稚收到了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林巧稚在英语考场上助人为乐的这一幕,全部被当时的监考老师最后记录了下来,形成了报告,最后跟林巧稚的考卷一起送到了北京协和协和医学院招生工作组。负责招生的老师看完后,也不敢定。急忙将这份特殊的考卷送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的办公桌上。
院长看完这张特殊的考卷后,当即决定,破格录用林巧稚为协和医学院当年的学生。院长给出的理由是:”我们协和医学院可以培养无数具有优秀医学技能的学生,但却不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医德的学生。”
就这样,林巧稚开始了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的道路。
五、潜心修学
1921年9月19日,这是林巧稚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日子,那一天,她正式踏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成为了这所医学院里的学生。当时的协和医学院成立时间并不长,为确保教学质量,每年只招生25名学生,每个学生有10张病床供学习和实习。学生培养的模式为预科3年、本科5年的8年学制。
刚到协和医学院的林巧稚,碰到了学习上巨大的困难。首先是语言,她的英语不错,学习英文课本教材没有问题。但她的普通话却成了大问题,因为她之前所在的厦门说的都是闽南话。到了北京后,她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普通话。
其次,她还需要重新学习物理、化学,这些都是她之前没有学过的课程,但在预科班里,她必须得修完这些课程。为此,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当时学校宿舍晚上10点停电关灯,12点以后再来电。她知道这个规律后,每天晚上12点后继续学习。
在协和医学院学习期间,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一心潜心学习。最后预科班毕业时,她顺利地升了本科学习,当年一起进来的25位同学,只有19人升了本科继续学习,而5名女生中,只剩下了3位,林巧稚就是其中之一。
1929年,林巧稚终于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直接留在了协和医学院工作,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 ”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六、悬壶济世
凭借着出色成绩留在协和医学院工作,这已经是莫大的肯定。林巧稚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凭借着突出的工作成绩,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工作期间,多次被派往国外进修学习,包括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曼彻斯特医学院、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马里兰医学院等等。
通过在国外的潜心学习和修炼,慢慢地启发了她自己的科研思路,让她在妇产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1940年回国后,她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在协和医学院,林巧稚潜心研究妇产科,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 妇科肿瘤 、 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协和医学院被停办,林巧稚不得不停止她的医学研究长达10年。在这期间,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医学事业。她在北京的胡同里开办私人诊所,开始了悬壶济世的生涯。在行医期间,她尽最大的可能降低患者的医药费,帮助她们获得更好的救治。
1948年,协和医学院恢复,林巧稚重新回到了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并在这里工作到最后去世。1959年,林巧稚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院士),她是当年唯一的一位女性院士,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性院士。
七、与世长辞
在1978年,林巧稚还在欧洲访问期间,被查出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回国后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但她仍然坚持工作,患病后她在轮椅上和病床上完成了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1980后,病情加重的她,住进了协和医学院病房,在病房里,她对值班医生和护士说,只要病人出现任何问题,哪怕是半夜也要通知她。
然而,她终究没有敌过病魔,于1983年,在协和医学院病逝,享年82岁。按照林巧稚的遗嘱,死后将她毕生的3万元积蓄捐给了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里。
八、一世成就和一生遗憾
林巧稚的一生,绝对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她这一生,都在为我国妇科产事业在奋斗。根据记载,林巧稚一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妇产科人才,她本人一生中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就连最后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名婴儿,因此林巧稚也被后人称为“万婴之母”。死之前,意识已经不再清醒,但嘴里仍然喊着”产钳“。林巧稚一生,在妇科产领域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财富。2009年9月14日,林巧稚被评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但林巧稚一生中,也有着一个很大遗憾。那就是她的一生,未婚未育,终生未嫁。在她年轻的时候,当她身边所有的同龄人都结婚的时候,她选择了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8年的学习,好不容易毕业留在协和医学院工作,却由于当时医学有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等到这个规定被废除后,这时候的林巧稚所有的精力已经全部投身于妇产科工作中去,每天要接待络绎不绝的病人前来就诊,她每年的生日都是在产房中度过,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感情问题。
直到晚年,林巧稚都未曾婚嫁,虽然听说她年轻时曾经有一段朦胧的爱恋,但最后由于学习也不了了之。林巧稚一生都在从事妇产方面的工作,只要医院有严重的病人,她会整夜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一句话听得让人好不心酸和感动。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鼓浪屿的女儿,万婴之母—纪念林巧稚大夫诞辰120周年
2021年12月23日,是“万婴之母”林巧稚诞辰12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位从厦门鼓浪屿走出来的杰出女性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01年,林巧稚诞生在鼓浪屿。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此后,林巧稚多次到国外进修深造,1940年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在产房里度过50多个春秋,用一双灵巧的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
2009年9月,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75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1983),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人,无党派人士。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上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组织了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成功切除重达56斤多的巨瘤;80年代主持编纂《妇科肿瘤》。她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上世纪50年代筹建了北京妇产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她带头主编科普读物,造福了亿万妇女儿童。她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半个多世纪里,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她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48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开拓者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21年,林巧稚怀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平协和医学堂,获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毕业后成为协和医院的第一位中国医生。林巧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十分热情,对医术精益求精。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结核进行过深入研究;提出和主持了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使因此造成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在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条例等方面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妇女的围产保健,积极倡导优生优育等。60多年来,她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创造了脐静脉换血治愈新生儿溶血症的新方法。
在协和医院妇产科这个工作岗位上,林巧稚奉献了一生。1955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里,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也许很少有人像林巧稚医生这样辛苦:她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几十年,直到80高龄,在病中、在梦中,还在想着接生,想着妇女和儿童……
她没有结婚成家,医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一声不寻常的呻吟,她便会敏感地听出来。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去看的是患者。她还有个家,在东单的一个小楼上,离医院不过百米之遥。与其说这是家,毋宁说是她暂时逗留歇息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家里,一部电话也始终连着妇产科。几十年来,电话一直牵动着林医生的心。我们都知道林医生的脾气,她喜欢别人向她请示商讨问题,反对自以为是。电话打过去,她从不厌烦,从不敷衍,总是仔细询问,给予具体指教。有时觉得情况不够清楚,便撂下电话,赶到医院来,无论盛暑严冬、刮风下雨或是深更半夜。她还喜欢同事把处理的结果告诉她,否则她会一夜惦记着,睡不好。
我们都会有值班或者休息的时候,可林医生却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这就是我们的林医生!人们信赖她,崇敬她,因为她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还因为她对患者无限的关切和爱护,极端的热忱和负责。当实习医生的时候,她就愿意为产妇擦擦汗、拉拉手,这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个人开业时,她将钱偷偷放在贫苦产妇的枕下;成为著名专家后,她还是愿意摸摸患者的头,掖掖患者的被角……她的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了对患者深切的爱,这种理解和同情就是一种仁慈的爱,一种奇特的情,一颗真正母亲的心!
林医生的塑像坐落在北京协和医院门前,慈爱、沉静,面对每一个走过的人。人们也会驻足伫立,敬仰、缅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她的一幅油画悬挂在妇产科学系的教室里——她永远是我们的导师。
林医生逝世以后,遵照她的遗嘱:一部分资金给了幼儿园的孩子,一部分留作奖掖有作为的青年医生基金。她的遗体供医学解剖,骨灰撒向大海。一个完全无私的人!
她于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被誉为“世纪智者”。我们和许许多多被她教育、被她救治、被她感动的人们一样,永远谨记她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和理解,对人的善良、同情和关爱,以及用毕生力量改善人与社会健康的智慧。
她留给我们的是伟大的精神。
一位妇女的保护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永远保护着我们!
“万婴之母”林巧稚事迹简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64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万婴之母”……诸多公认的头衔,彰显了林巧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重。而林大夫对自己的定位,却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对胎儿宫内呼吸窘迫等进行研究,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亲手接生数万个孩子……这位“值班医生”为妇女儿童的安危和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与发展奉献了一生。
2021年12月23日是林巧稚120周年诞辰。时至今日,林大夫的崇高风骨,仍然为世人所传颂。
做祖国和人民的良医
1921年,20岁的林巧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8年后,她毕业留院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1940年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女性中国籍科主任。
从做见习医生起,林巧稚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对方。有时她的手被发生宫缩时的产妇捏得青紫肿胀,她却一声不吭。
与林巧稚共事的一名外国大夫曾对此“不屑”:难道为病人擦擦汗、拉拉手,就会成为妇产科的专家吗?林巧稚却坚信,这是一个医生、一个妇产科大夫最起码、最重要的本质。
面对情况危急的难产产妇,作为手术助手,林巧稚接过外国大夫的产钳沉着操作,让产妇转危为安、婴儿顺利降生。冒着手术失败被辞退的风险,林巧稚想的却只是:“我是个中国大夫,他们不管,我不能不管……”
海外的重金约聘,没能让林巧稚动心。1949年,又有人送来了飞往美国的机票,她仍莞尔谢绝。
为何要留在祖国?林大夫的想法很质朴:“这大概是我的一种责任感,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
新中国的诞生,让林巧稚燃起了希望、产生了新的认识——只有把自己的志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出路。
为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法规等建言献策,组织大规模的防治宫颈癌普查……担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林巧稚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直到生命燃尽。
为妇产科事业殚精竭虑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林巧稚,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妇产科如何发展。答案是两个词:人才、专业。
林巧稚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说,上世纪50年代,林巧稚便派人员到苏联学习阴道细胞学,回国后开展了宫颈癌筛查;接着对几位教授和讲师级高年资医师分工,开辟了产科、妇科、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等妇产科学的亚专业。
“妊娠不是病,妊娠要防病。”这是林巧稚对妊娠保健的深刻见解,也是后来围产保健医学的认识基础。
“林大夫告诫我们,一个只会处理难产而不会去预防难产的产科医生,其责任已经丢掉了一大半。”郎景和说,林大夫强调,产前检查应该提前,最好从妊娠一开始便接受保护,定期检查,严密监护,确保母儿安全。
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妇产科学科建设,林巧稚看重的另一项工作,便是科普。
1965年,林巧稚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赴湖南医疗队,在湘阴县巡回医疗4个月。
慈祥可亲的林大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认出她来。任谁向她咨询问题,她都予以耐心解答。每天收到许多来信,她也都会认真阅读回复。
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林巧稚编写了《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日后又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每一本,都成了畅销书。
“做一辈子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一部电话,数十年来一直牵动着她的心。
无论何时,接到从妇产科打来的电话,林巧稚总是仔细询问,给予具体帮助,有时甚至直接撂下电话赶往医院。如果没有把处理的结果及时打电话告诉林大夫,她一夜都睡不好觉。
外出开会回来,林巧稚首先去看的是病人。“大夫的时间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病人。”当林巧稚说出这句话时,她早已照此执行了多年。
林大夫常告诫晚辈:一个临床医生绝不要离开病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
直到80岁高龄,哪怕是在病中、在梦中,林巧稚仍然想着接生,想着妇女和儿童……
终身没有婚育的林巧稚,亲手迎接了数万个新生命。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林大夫永远在我们周围”
“现今大多数医生并没有见过林大夫,但大家都会感觉到她的存在。”这是许多协和妇产人的共鸣。
继承恩师的思想,郎景和奉行着这样的行医信条: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协和妇产科很多医生都会在给妇科病人做检查时,当着病人的面,亲自为她铺好垫子;在给病人听胎心、查体时,先把手搓热、把听诊器焐热……林大夫的临床经验和为人处世,在一代代协和医生的日常工作中无声传承。
宋鸿钊、葛秦生、连利娟、吴葆桢、孙念怙、郎景和、沈铿、朱兰、向阳、刘俊涛、郁琦、孙智晶……为了帮助更多女性解除疾苦,这一全国顶尖妇产科里的专家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用毕生力量改善人民健康,林大夫永远在我们周围,林大夫永远在我们心中。
感动中国林巧稚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医生是位旧知识分子,青少年时代受_教的影响很深,她曾以“仁慈博爱、乐善好施”为信条,“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为志愿。
林医生的信奉也许并不为错,但是黑暗与苦难、战争与动乱的年代,一个医生之所为实在微不足道,她所施行的仁术也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在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中,林医生看到了祖国和事业的希望,以满腔的热忱和勤奋的劳动投入了国家的建设。1955年,她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也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1959年,她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她还是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等。
她能为国家参政议事,为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法规》等筹划陈言,能组织大规模的宫颈癌防治普查。理想变成了现实,弱者变成了强者。一个女医生所追求的真理,所走过的道路告诉人们:只有把自己的志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出路。林巧稚说得好:个人奋斗的力量是渺小的,党、祖国和人民才是巨大力量的源泉。
林巧稚医生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考入协和后,可以说受的是美式教育,1929年毕业,拿的是纽约州立大学的文凭。1932年林医生到英国伦敦和曼彻斯特进修,1933年去奥地利维也纳,1939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学习。但她多次辞退居留海外的重金约聘,坚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1949年,又有人送来了飞往美国的机票,她莞尔一笑地谢绝了。她的思想也许很质朴,只是想为自己的姐妹同胞效力,为祖国与民族尽责。她曾这样深情地回答:“这大概是我的一种责任感,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
而当她代表中国出访的时候,那种自豪与骄傲却是从未有过的。1953年林巧稚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卫生大会,访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1972年出访美国、加拿大。1978年去西欧四国。“从前,我搭乘邮船,一叶孤舟漂洋过海,不胜凄凉。而今,前面有红旗引路,后面有亿万人民相依!”这是她当时激动的心声。
从1973年到1977年,林医生被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顾问委员会(世界范围的最高级卫生顾问团)聘为顾问,出席此间一年一度的会议。她坚持医学发展和援助的正确方向,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表明了她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她的教育背景很“洋化”:流利的英语、某些习惯;她的行为很“中式”:始终留发髻、着旗袍、穿布鞋。在外国人眼里,她是一位彬彬有礼却又令人有些敬畏的中国老太太。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10个字,有2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90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成长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工作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患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研究成果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生儿溶血症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妇科肿瘤
1940年代末,她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60岁之后,她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
所获荣誉
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