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16 11:30:01 查看人数:3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我们仨的读后感 664字 11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41人
我们仨读后感 1053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89人
我们仨读后感 1011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14人
我们仨读后感 2042字 16段 7分钟 12分钟 16分钟 133人
我们仨读后感 1113字 8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71人
小说我们仨的读后感 928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33人
读我们仨有感 873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53人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665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73人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 692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88人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感 951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2人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 1282字 10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22人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2623字 17段 9分钟 15分钟 21分钟 230人
我们仨读后感 348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11人
我们仨读后感 1172字 6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52人
我们仨读后感 1650字 6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07人
读我们仨有感 585字 6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11人

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4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1位用户喜欢。

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这时她大概在1981写的,文中的我们仨指钱钟书,钱媛,写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作者在写的文章时已经有一些年迈,自然,年长的人总会做梦,作者梦见自己与亲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们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难过,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朴素,文学味儿特浓,想在读小诗,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我们仨关系密切,形影不离,相依相随,但又突然分离,这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

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但也就是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害怕分离。

作者担忧自己与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已经老了,作者与丈夫都已经老了。

文中多处用到环境描写,主要背景十分阴暗,而这时年迈的自己突然与自己唯一的亲人失散了,再使作者进入这样阴森的环境,便会无比恐惧,无比害怕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虽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梦和钟书的解释更让我害怕。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半夜总会惊醒几次,有机会总会和我们在一起,可是因为工作,爸爸妈妈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实我也都知道。

也许,也就是这种恐惧分散,害怕离别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离开。

现在的我们还多陪陪老人们吧,别让他们为了自己,操碎了心。

我们仨的读后感400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5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的日子

杨绛写的《我们仨》是一本回忆录,回忆了他们一家三口多年来相互帮扶、温馨动人的日子。

全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仅一篇,杨绛用她独特的写法描绘了一场梦以及梦醒后她与钱钟书之间的对话。而在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中,她再次借助梦境这一新颖的媒介叙述了在丈夫与女儿的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一家人相依但乐观的生活,同时这也是钱钟书留给她的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用平和动人人的笔触详细地描述了自夫妻二人毅然前往英国留学直到一家三口永远分离的这几十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这本书中,杨绛的语气看似平淡,实则沉重,这种隐含着的表述方法使人耳目一新,更为惊艳的是,当这哀而不伤之笔开始描写那些感人至深的往事时,透露着作者难得可贵的平静,这样的口吻给人的震撼则更为深刻。

比如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杨绛写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一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杨绛一家三人却“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不久又失去相依为命的老伴。在那样悲惨的情况下,她并没有刻意地突出自己在遭受打击后悲伤的感受,只是单从平和、似与人聊家常的语气,就仍然能使读者深切地体会到杨绛失去亲人后那份低落的情绪。后文中“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出自白居易《简简吟》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大致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惋惜与无奈。由此可见他们以前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充满了甜蜜的回忆。

亲情是如此美好,令人难忘。无论何时,思及一家人团聚时快乐的生活,内心最坚韧的地方也似乎会为之柔软几分。亲情如此朴素而美丽,它不如爱情的浓郁,也不如友情的淡雅,却使人感到莫名的心安。它由血脉相相连,难以割断。

文中还有一处,是”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这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发出的感慨,也是杨绛在九十多岁高龄时通过重温当年温馨的岁月和家人再聚聚。而这本回忆录,也正是杨绛从床上病重的女儿手中接过的。最初打算这本书三人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写父女俩,钱钟书写他眼中的母女俩。然而世事难料,只留下杨绛一人独自完成回忆录。

亲情是可贵的,家是我们停靠的港湾。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便是一家人最好的礼物。因此,请珍惜那一份爱,且行且珍惜。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1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世间好物不牢坚

---《我们仨》读后感

“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所用的,出自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这么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白居易诗里的悲伤在这仿佛更加痛彻心扉。

书记录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梦说;“钟书大概是记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分记梦,作者犹在梦中,但又感觉真真切切。如庄周梦蝶,却并不轻灵。作者夜夜梦回女儿所在的医院,看她日渐消瘦,也看她渐行渐远,去一个没有作者的地方。而后看着丈夫那叶小舟随着瀑布冲出来,驶入茫茫云海,愈来愈小,直至消失。作者无能为力,只能化为一片黄叶,让风吹回曾经的家,如今的客栈。此去经年,“我只能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

这样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过世的奶奶和爷爷。奶奶个子中等,慈眉善目,带人极温和友善,我的记忆中,她从不曾发过脾气。小时候,父母不经常在家,都是奶奶照料我的生活。她总是很早起床,忙里忙外。当她歇下来,她会牵着我的手一起去门口的小街散步玩耍。她是我最爱的人。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倒,回到家后,我坐在椅子上,奶奶在一旁拉着我,爷爷就蹲下给我擦药,他们都是极其温柔的人。那时,爷爷偶尔会去幼儿园接我。每次他随身带一个小马扎,坐在园区里等我放学。我隔着门,看见他,喜悦涌上心头。接到我后,他一手拎着小马扎,一手牵着我,慢慢往前走,阳光打在他脸上,多么美好。那几年是我最快乐的日子。2008年,奶奶因病去世。自此,爷爷每天中午都在堂外摆个小桌子,几碟小菜,一瓶酒,一人用饭。爸爸告诉我,爷爷是想奶奶了。后来,爷爷也离开了。那时的我才三四岁,十几年过去,我对他们的记忆大抵只剩这些了。世间美好的事物到底留不住。

书的第三部分则是杨先生的回忆录。自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相识相知相爱,奔赴他乡,到1938年一起回国去上海,1949年前往北京,一路走来,地点在变换,时间在推移,身边的人一直未变,他们的爱情让人赞叹。初到英国,钱钟书生活技能为零,后来,给杨绛做了一辈子早饭。阿瑗出生时,杨绛一直在医院,钱钟书每每提到他做了坏事,杨绛总是笑眯眯的说:“不要紧。”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这些美好的画面构成了他们的一生。

合上书,闭眼之间脑海里浮现一个老人靠在椅背上,轻轻抿一口水,从窗边拾起一朵残花,慢慢回述她的一生。

____年,杨先生去世。“我们仨”在分散的十几年后,终于团聚了。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42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的作者是杨绛,对于她,我只知道是钱钟书的夫人,对于钱钟书,只读过他的《围城》,感叹书写的实在精妙,那些比喻见解看的也过瘾,除此,坦率地讲,知之甚少。寒假里,极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我们仨》,第一次走进杨绛先生(大家都这样称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朴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动。书中有多处,看的时候惹我落泪……。

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

简单的文字,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的开章中,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光,想必相离很远了……”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于是,从梦开始的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几年我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字里行间满是令人断肠的痛。通篇中作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的场面,没有细致入微对“痛”的描写,但正是那种含蓄节制的痛,却能直击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一种刺入灵魂的痛。这一部分,杨绛用时而梦幻时而真实的手法,将一幕幕往事交织在一起,迟暮之年的夫妇俩在老病相催之际,用真挚的爱相互支撑着度日,直让人心里一阵阵发紧,令人扼腕叹息。读着文字,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浮现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驿道上,“我”来来回回穿梭于客栈与寓所之间,步履蹒跚、一脚一脚走进又走出万里长梦。当女儿阿媛住院一年无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啪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读这样的文字,感同身受,泪流心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生死两隔,刻骨之痛!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追叙“我们仨”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回忆“我们仨”相互温暖着共同走过的一幕幕之前,作者向我们道出了“家”的含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家庭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他们在面临种种困境与苦难时依然保持着与日月同辉的人格魅力——

“三里河寓所,曾经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样罢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它不是归途。归途是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个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

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寻觅的归途在哪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这一声问,这一声叹,如敲窗的夜雨,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够了。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一间陋室,一堆书书籍,一份真情,一辈子,他们三个人相知相守。——题记

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段绵远久长的回忆,一个寻寻觅觅的长梦,杨绛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他们仨的爱都在“石子,这是爱的表达朴实却又值得回忆。感情真挚与否,行动比语言更重要。”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古道驿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万里长梦。家在哪里?在曾经的梦里。真是人生如梦!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人世间,依赖血缘的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生活里,亲情把我们紧紧包围,不管发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边,我们在这在这浓浓的亲情里,融化,融化。有亲情,我们才有抗击生活风雨的勇气;有亲情,我们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有亲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弹奏出那温馨的乐章。让我们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人间没有永远,正如人间的爱情不会是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话在一起。他们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把一家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次相聚。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回眸处,灯火阑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静默……愿杨绛能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他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找到他们温馨的家!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____范文

小说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梅花按语:日本的大地震无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闻,它使人类开始认真地审慎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对未来重新认识地球。如果说这场地震属于自然现象的话,那么从去年底到现在,我局一次次的颠覆性的干部变动,用“地震”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从局长“双轨”引发的地震,以及随后波及的一次次余震,全局乃至全系统20多个直属单位,上上下下没有一天消停过。说句实话,我很心痛,现在谁还在专心工作?明年是奥运会,后年就是全运会了,这么折腾下去还有什么事业可言?我是不是太忧国忧民了?

央视10套开播了《读书》栏目,我太喜欢了。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准时收看这个节目,同时还边做笔记,主要记录每期介绍的书目,对其中感兴趣的书打算买回家来。

许是眼花的缘故,已经极少看纸质的书了,另外,似乎也没有耐心再去读大部头的书,虽然内心觉得如果读书还是要读纸质的,但的确很少读了。突然央视有了这么个频道,眼前为之一亮,边做我的手工编织,边听《读书》,与我真是一种享受,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今早,《读书》栏目介绍的是杨绛的《我们仨》,我很感动。尤其当介绍杨绛先生将自己所有的稿费全部捐出,而自己却过着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的时候,眼睛为之湿润,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老公一边发话: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开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认为对什么事都看的很开,对于此次的干部调整,我本身也没抱希望,因为我现在所在的单位虽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稳定,工作氛围我很满意,所以自己也没当回事,还以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却还是被人纳入到了调整的范围,因为个别单位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应该是不二人选,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风说我有可能去哪个单位,为此事,我还受到同事责问,问我为什么调走了没有告诉她,我一头的雾水,这都是怎么被人编排出来的?然而最终结果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我觉得自己挺冤的,无端的被人这么编排了一把,觉得脸上好没面子,我这是招谁惹谁了?真是好气又好笑。

《我们仨》一下子让我轻松了许多,敬佩杨绛先生所拥有的高尚境界,与老人家相比,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东西生带不走,死带不去,又何必为此自寻烦恼呢?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还要继续修炼,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杨绛先生百岁生日快乐!

小说我们仨的读后感400

读我们仨有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讲述了杨绛用简洁而沉重的语言,深刻而轻飘的笔法,回忆了先他失去的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的快乐与痛苦,爱与痛的日子。

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两页内容,却在其中蕴含了杨绛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独特笔法。利用一次梦境,讲述她在梦中梦见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并遇见拉车的老人载她回家,自己却又不知去哪里的故事,这个梦境看似平淡,甚至连自己的丈夫听后也不声不息的撇下她自顾自地走了。但这梦却直面反映了杨绛一家三口在最后几年中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梦中的夕阳西下,黄昏薄暮,苍苍茫茫,再到丈夫从山林中消失,无不体现着她们一家最后几年中的艰难困苦,直到离别。短短两页字,短短一个梦,已经把文章基调写的那样悲凉,沉重。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文章中还多次涉及了梦,梦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小说,是小说的精髓和灵魂,当作者真正享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快活活过日子的时候,方才发现自己和家人也都已经慢慢的老去了,人生的道路也快要走到了尽头。文中曾经提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她告诉我们家庭才是人生的避难所,家人才是心灵的栖息地。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并不重视家庭,漠视自己的家人,是家人和陌生人一样视而不见,文中作者一家虽然经历了无数波澜险阻,但家始终都是一个整体,大家互相牵挂,扶持,相濡以沫,正是社会所需要的,记住自己的家人才是自己最亲的人,把家融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3位用户喜欢。

这三四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看杨绛写的《我们仨》,昨晚看到十二点,也就把整本书看完了。看完这本书也就能大体了解钱钟书从结婚后直至去世的一个生活轨迹。钱钟书一家三口是那样的相亲相爱,真的令人非常感动。钱钟书夫妻喜欢互背诗词,喜欢相邀“探险”,从中收获了生活的许多乐趣。

当妻子不在身边,钱钟书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记录下来给妻子读。他们把这种记录下来的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比作滞留海滩上的石子,相聚时就搬出来观赏玩弄。他们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见解与选择,从不勉强,足见他们做为大师的睿智。杨绛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有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定的约,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从书中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妻子杨绛最喜爱的事情就是读书,他们不追名逐利,不喜欢交际应酬,最以读书为乐。还可以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女儿记忆力都非常好,似乎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读完此书似乎心上也压上了一种似有似无若轻若重的伤感、惆怅、忧伤。是因为他们的女儿比他们更早地离开人世,当钱瑷走了,钱钟书又走了之后,杨绛在书中写到“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读来是多么的酸楚而又令人伤感。是因为大师的凋零和后继乏人吗?钱钟书只有一个女儿钱瑷,但钱瑷却比他们更早离开人世,钱瑷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可是她的婚恋生活缺乏该有的幸福美满。但他们的不平凡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约就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纪念。

《我们仨》读后感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读很多的随记也写下很多的文字,浅浅淡淡似乎还能感受到那是的安稳自由惬意和一种特殊的安静的力量。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的是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读后感,有温馨的亲子互动的片段,有亲人生死离别的悲痛瞬间。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还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一开始就是写了一家人的生活变化,钱钟书先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的磨难后得病离开了,而在他离开之前,他们的女儿杨媛不幸得病去世。我觉得全文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第二部分吧,这是杨绛先生将他们仨刻画得最淋漓尽致的部分,有孩子和家长的亲切互动,有福气之间的小吵小闹,有一家人的和睦温馨。在第二部分还有涉及到孩子教育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小编最喜欢的片段应该是杨媛刚出生和童年的时候,她是很乖的`孩子,会逗父母开心,在生病的时候也不想让父母担心,这是多么让人疼爱的孩子。

小编我其实是不太喜欢离别的吧,我觉得有时候分别了,就可能再也不见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避免不了离别,我们总会不舍的,也有人会坦然面对,他们觉得毕竟在同一个世界不会再也不见的。《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在最后描述了她的女儿和她的丈夫先后离世的过程,在这期间她有过悲痛,有过回忆,最后只剩下思念还在她的生命中,这是令人梗咽的结局。

在最后小编想说在我们还年轻,父母还能与我们常言欢笑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吧,想想那个童年不断捣蛋让父母生气的自己,想想那个为了我们上学不迟到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餐的妈妈,那个放弃出差陪着我们出去郊游的爸爸。

我一定不辜负世界的温柔,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感

杨绛先生走的时候,我买回来我们仨这本书。读书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读到动情之处,沉浸于其中,若有人前来说一些无关的事,我必是漠然的。做生意也没有往常的和颜悦色,所以喜欢一个人安静的读书,仿若这世界就只剩下书与我。

一本书,写的就是作者的灵魂。杨绛先生的笔墨透着对生死的超然,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接连遭受丧女逝夫的人间极痛,一个人兀自孤独又精彩的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在92岁高龄写下了这本女儿未完成的遗愿之作。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都没有让这位老人倒下。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算活的有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和她自己独有的语言,回忆这个曾经甜蜜温馨又历经坎坷的家,宁静如斯,娓娓道来,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深陷其中。读到我们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竟无语凝咽。

我们是幸福的,如今的我与老公,女儿,另外居住,我们的生活平静且安然。每天我和老公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女儿半个月回一次家,与她我且是有亏欠的。常常她回家的时候,也是店里忙碌的时候,生活起居亦是他她自己照顾自己,读书与我们这个家庭却是例外的了。女儿正是学习的年龄,唯愿她能够饱读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将来能做个有用的人,有情趣的人。现在的我每天除了忙生意,空闲时诵读写作,重拾这份爱好也只不过是期许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读我们仨,学杨绛先生的写作方法。她采用虚实相生,巧设悬念,象征性手法等方法的运用。第一遍读我更多体会的是书中的情节。再读,结合那些文学家对此书的评论,不禁感叹先生的匠心与写作方法的纯熟运用。先生语言朴实无华却透露着最真实的情感。看似轻描淡写且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内涵。这也是许多玩弄文字技巧的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一本好书,经得起一读再读。读书使人明智,读一本好书,也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我们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只是平淡,或许还有些乏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心灵渐渐荒芜。那就读书吧,读书真的是最划算的投资。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恍然顿悟,生活就是如此,酸甜苦辣,分分合合,聚聚散散。你走着,我亦走着。人生的驿道,我们不言离情。

天国,先生终与丈夫,女儿,我们仨重逢。在那里,书香萦绕,其乐融融的家又开始了。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22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但是,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完美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能够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理解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我的人、自我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我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个性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23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230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_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我们仨读后感_

拜读了杨绛先生大作《我们仨》后,一直很想写篇读后感抒发自己感慨万千心情,但奇怪的是每每提笔,却又无从落笔。因为这本回忆录有些与众不同,既没突出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又没强调传奇的人生故事,杨绛先生用温婉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与已逝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生前一起快乐生活的点滴。虽然书内充满对生活琐事细致的描写,却不会让人感到流水帐般的无趣和冗长,反而不时透出杨绛先生的人生智慧,并能出其不意的激起我内心深处的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直奔鼻头,润泽双眼后,又缓缓的从全身暖暖的四溢开来。

书中这种直击人心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例如,当杨绛先生在描写和她丈夫之间的相处时,她写到她很喜欢和她丈夫一起背诗,还喜欢背同一首,如果同时把诗内某一个字忘了,两人会不约而同觉得那字一定是全诗最欠妥帖的字。寥寥几笔,立刻勾画出让人无比羡慕的灵魂伴侣的美满爱情来。再如在描写女儿时,写到她丈夫有一次问他们的女儿谁先认识妈妈,她女儿回答:“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赞叹小朋友的聪慧可爱。又如在叙述三人相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时,写到每次三人在饭店吃饭,喜欢一起观察其他桌客人的言行,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为陌生人杜撰他们的人生故事。再如,杨绛先生待丈夫过世后,才惊觉之前因战乱而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虽然痛苦,但当时能在她丈夫的百般劝慰下任意为悲苦的事情发泄却又是多么的幸福,自然而然的带出了她的人生智慧:人终究是要“失散”的,无论好坏悲喜,都应该要学会珍惜感恩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总之,书内所有这些零碎的家务事都能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妙趣横生,感人肺腑,充满哲理。

回想起与家人故事

难道这就是我内心深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被激起的原因吗?我的直觉告诉我并不全然,但已经很接近。直到有一天,接到我妈电话,一切都清晰起来。记得那天我妈跟我家长里短后,突然问起我最近读什么书,我回答《我们仨》,没想到我妈一听竟在电话另一端咯咯笑出声来,原来她也刚读完。正如《我们仨》里描述的那样,家人间总是存在?一种天生的默契和不需刻意营造的快乐。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醒悟原来这本书深深撼动我的不仅在于它动人的文字及感人的情节,更在于这本书描写的故事不单是杨绛先生和她家人的故事,也是我与我家人的故事。我内心深处被激发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正是一种我不愿接受但却无法否认的共鸣。杨绛先生用她平实诙谐的笔风,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残忍痛心的事实,当面对生老病死,再契合的另一半、再可爱的孩子、再美满的家庭终究是要“失散”的,这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人生结局。但她又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面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只因“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没和家人“失散”前,应该要学会享受过程,尤其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无论悲喜;在不幸与家人“失散”后,也要带?美好的回忆,坦然坚强的寻觅自己的归途。我顿时觉得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可爱起来。杨绛先生说的对,也许数年后的某一天,当我回想往事,我将会无比羡慕当初那个还能为当时困难而烦恼的我呢!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因为《我们仨》就这么“失散”了,因为人终究是要“失散”的。

我们仨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的清新亮丽,吹散走燥热,带来无私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了这个美好的暑期。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原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突然惊醒,才发现是一场噩梦,她向老伴钱钟书描述整个梦的经过,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我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我们都老了。”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

我们仨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52位用户喜欢。

平凡的我们仨,幸福的我们仨,失散的我们仨,只留下我一个人的我们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并不是一曲动人的情歌,也不似张作霖与赵四小姐那般轰轰烈烈的恋情。《我们仨》应当是一盏茶,尝来苦涩,却让饮者清香满怀。它的作者——杨绛先生,她总是淡淡的,像一杯白水。她总是很平静,平静的叙述着我们仨的故事,只有她一个人。似乎一切还未发生,然而一个人对另外两个人的思念却怎么也掩不住。

杨绛先生不愧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她的情感全由笔尖倾泻,平淡从容,而意味深长。她一个人,静默地缅怀过去的岁月。在那段岁月里,她是最幸福的人。虽然无法像钱钟书一样作为庚款公费生,穿着人家有而我无份的那件黑布背心;吃着老金家越来越糟的伙食;面临着回国后“五反运动”的大清洗;文化大革命时又被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但只要“星海小姐”和钟书先生还陪着她,她便是幸福的。

她的幸福,来源于她与她最重要的两个人一起度过的岁月。杨绛先生与锺书先生的爱情,就如他们两人一般平淡从容,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伦敦的早晨,她的丈夫锺书先生会“笨手拙脚”的大显身手,从此便为杨绛先生做了一辈子的早餐。他们会调侃道“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穀方”。夫妻俩在伦敦相依为命,烹调精进的同时,更多的是他们在岁月中越来越浓厚的感情。在这个文人家庭,他们也有着相同的志趣,可以说,杨绛是最懂钟书先生的人。他们之间有着令世人羡慕的爱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的誓言,有的是那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伴。而钱媛作为二者爱情结晶,出生时即使“又丑又怪”,锺书先生仍是仔细的看了又看,然后得意的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而且钱媛几乎是满足了所有人对子女的希冀。她是极聪慧的,过目不忘的本领连钱锺书的父亲都说“吾家读书种子也,唯健汝一人耳”。成年后他更是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她总也是多灾多难,更因为身体不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去上学。但她却极懂事,极体贴。他会背着杨绛先生一人在雪地里先把白雪覆盖下的猫屎,扣除干净,因为她知道妈妈怕触碰猫屎。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妻两被批为牛鬼蛇神,她会写上大字报和我们“划清界限”——思想上划清界限,然后为母亲做一套睡衣。为父亲带来他爱吃的夹心糖。生女当如钱媛,作为钱锺书夫妻俩的贴心小棉袄,她聪明,懂事,孝顺,富有才华而乐于助人。这便是他们仨,普通朴素,却无比快乐融洽的一家人。

然而某一天,锺书先生被接到了古驿站,接着是他的女儿。在飘飘荡荡中,他们仨失散了。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感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无处觅归途。然而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只能一个人思念,亲手构建一个万里长梦,在梦里与他们再聚聚……

其实,《我们仨》是一个人的梦,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想念,一个人缅怀,一个人做梦,一个人想念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5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07位用户喜欢。

核心价值相伴一生——《我们仨》读后感

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有幸地读了杨绛的《我们仨》,乍一看标题,便大概了解了其描写的应是杨绛一家三口的故事。

翻开封面,一页一页的仔细品味,发现其中的乐趣也接踵而至。作者以自述的口吻,写了从她求学到晚年大大小小的事,在她笔下,平时印象非常深不可测的大文豪钱钟书也是非常的“萌萌哒”。随着书页一页一页地往后翻,越来越体会到杨绛对自己丈夫的崇拜,而且到后面就把这种崇拜之情延伸到自己的女儿上,认为她各种行为,尤其是“她的翻书动作像极 了踵书”。一家子也是其乐融融,相敬如宾,不离不弃。杨绛晚年,钟书、女儿分别住两个医院,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往返于两个医院之间,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这体现了杨绛与钟书感情之深,对家庭充满责任感。反观现在社会,太浮躁,夫妻之情不深,比如前段时间王宝强与其妻子马蓉的离婚事件,就暴露了问题。人与人之间都讲究友善,友善不仅仅局限于朋友之间,而是应存在于各个层面:夫妻之间、陌生人之间…….友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内容,其实社会层面于国家层面都是基于个人层面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富强。

这本书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杨绛与钱钟书唯一的女儿钱瑗,长大后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经常这样对母亲说:“工作好多,今晚不回来吃饭了”,尽管杨绛想花心思做好吃的给女儿补补身子,可几乎次次钱瑗都应在学校忙得没时间回家吃晚饭。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我们仨”。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教的是英语,所以经常有熟人打趣说道:“老妈英语那么厉害,怪不得把儿子教得这么厉害。”可我心里清楚,妈妈几乎没有时间叫我,她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奉献给了她的学生们,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尽管有时候那些不懂事的学生还经常惹她生气;我甚至还羡慕她的学生,妈妈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比花在我的还多;放学后回家吃饭的时候,她念念叨叨的是她的学生;天气转冷的时候,她挂念的是她的学生(当然还有我);在家休息时,她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学生。记得前天晚上,我在房间玩手机,当时已是11点,妈妈在隔壁房间工作;单位玩到凌晨一点半的时候,我困得不行,熄灯、睡觉,可我透过门缝发现隔壁的灯光还亮着,也传来阵阵笔在纸上摩擦的声音。我心疼她,却不敢打扰她;当我第二天6点多起来上厕所时,发现她已经回学校了。妈妈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好,像钱瑗一样,再加上工作过度,原本乌黑靓丽的头发多了一缕缕银丝。爸爸经常劝她换份轻松点的工作,或者不要这么拼,这么辛苦,可她一直不听劝,一直在说:“学校还需要我,学生们还需要我。”小时候,我经常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没有把全部的爱都给我,有时还想自私的占有妈妈全部的爱。现在长大了,想明白了。作为一个儿子,我不应该埋怨她,我能做的,就只有心疼她,迁就她,帮她分担一些工作,不让她再操那么多心,因为我现在明白了,她这叫敬业。

在书中,杨绛也描写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个时期里,杨绛、钱钟书、钱瑗都被下放改造。作为历史的受害者,他们没有仍乐观的活着,并且钱钟书仍坚持修订《毛泽东诗集》,在艰难的条件下仍乐此不彼的翻阅书籍,查阅资料,这也体现了钟书的敬业精神。跟钱瑗一样,我妈妈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我觉得,我爸爸也和钱钟书一样,也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我爸爸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深夜在办公室值班,困了就在办公室打地铺休息,坚守岗位,第二天才回来。他也经常“下乡”,去参与扶贫工作的开展,调节群主纠纷。经常白天黑裤子出门,晚上黄裤子回来。爸爸妈妈作为共产党员,为他们的事业勤勤恳恳的工作着,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团员、学生,更应努力学习,我觉得,这也是“敬业”的一种。

杨绛的《我们仨》让我想起了我的“我们仨”,在这个平凡的年代里,我们过着平凡的日子,做着平凡的事,可是,我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却并不平凡。我们热爱我们的国家,这叫爱国;我们热爱我们的事业,这叫敬业;我们热爱身边的人,这叫友善;我们热爱我们的良心,这叫诚信。核心价值在心中,相伴一生。

读我们仨有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____年度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揭晓:<我们仨>;居首位。

看杨絳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降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絳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读我们仨有感初中范文

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说实话,开始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我们仨信息

  • 我们仨读后感(16篇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16篇范文)69人关注

    我们家——读《我们仨》有感书中说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又在何处?我的 ...[更多]

  • 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
  • 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32人关注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 ...[更多]

  •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6篇范文)
  •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6篇范文)29人关注

    说起来有点惭愧,初次了解杨绛先生的时候,是先生逝世的那天开始。我在跟风的情况下买下了这本书,从大四看到现在,才写下这篇文章。拿到这本书时,我瞬间被这本书的封面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