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范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读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2-21 21:30:02 查看人数:1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读我们仨的读后感 877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05人
我们仨读后感 877字 12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6人
我们仨读后感 1234字 9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44人
我们仨读后感 3339字 48段 12分钟 19分钟 26分钟 111人
我们仨读后感 635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62人
我们仨读后感 1610字 8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96人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2623字 17段 9分钟 15分钟 21分钟 208人
我们仨读后感 759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24人
我们仨读书笔记高中 1200字 9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33人
我们仨读后有感 925字 16段 4分钟 5分钟 8分钟 299人
我们仨读后感 591字 5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28人
我们仨读后感 661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68人
我们仨读后感 2609字 28段 9分钟 15分钟 21分钟 138人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 500字 1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23人
我们仨读后感 1236字 9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86人
我们仨读后感 1125字 17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40人

读我们仨的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5位用户喜欢。

读我们仨的读后感

读过后,久久不能入睡。胡思乱想了许多,有关于书的,有关于死亡的恐怖的,有关于自己的家庭,有关于父母……

很难平静下来,转眼第二天就又都忘记了。

有时我想我是不是适合写作呢,确实喜欢记录生活,但是难免过于悲伤和消极,如或是写小说又怕是陷入难以自拔,又因着自己的懒惰迟迟的,慢慢地写一写零碎的记事。毫无意义和意思之言。

亡的是我的死穴了。这次又是深刻的感受到钱钟书先生在船中默默的,静静的离去的感受,昨天的感同身受是那种无依托,孤独,身体的难过,等待死亡降临的恐惧,可是今天看过知乎有人评价后,感觉自己实在是过于自我和狭隘了,先生们根本没有这么强烈的死亡恐惧,不过是别离的感伤很强烈罢了。他们面对死亡是平静超脱的,宁静而平和的,尤其是钱瑗教授临别前还在给父母写那么可爱的信件,嘱咐母亲如何吃饭,注意身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超脱自我,是如何的强大精神。真的,不要过于局限于自己了,忘记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先生一家的亲情不是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精神的超脱,强大,独立是看了许多书所沉淀和积累的吗?

关于家庭。孩子现在还是可以的吧。学习不用很督促,品德也没有问题,身体还不是很坏,眼睛是个心病,但是也不能对孩子毫不留情放弃一切的娱乐呀。有问题慢慢解决,有方向,方法一步步不间断的`实施,不要过紧也不要放松。让他张弛有度,养成各种习惯。不要带给孩子许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孩子身体的方面,有提示,提醒,但也不能过分的夸大。我们也是“我们仨”呀!如果我们也能有这样的感情是最好不过的了。慢慢经营,慢慢感受。

不要什么是事情都过于紧张,着急,和偏激,静下来,慢下来。

这几日反复的休息不好,是不是和没有去父母家有联系呢?

今天接送奶的机会,去了一趟。妈好像还是不是很精神,爸爸不在。家里又一位老人去世了。不是我不想去,我是真的承受不了我妈的说话方式。而我又是极小心眼的一位。我真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慢慢解吧。

和孩子爸爸还真没的可说,除了对他态度不好,要改掉,生活之间并没有交集的地方,也就没有话可说了。精神方面根本就是通不到的呀!和睦相处吧,只能如此,互敬互爱。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我们仨——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这本书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我仿佛从这句话里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感受到了三人间温暖的亲情。

1.万里长梦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在第一二部分里,他们在梦中相遇相失,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在梦中,一家人相依为命,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作者的记忆里,在英国留学的几年里,应该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像是上天赐予他们的一份礼物。在这63年间,他们的足迹跨过了半个地球,穿越了风云变化的半个世纪,及时经历坎坷,但他们仍然相濡以沫。在他们仨的心中,级永远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2.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杨绛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称之为“石子”。“世界毫无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故事的最后,钱瑗和钱钟书都离开了人世。在作者的心目中,他们只不过是走散了。

在整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他们彼此给对方的爱。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就在身边的亲情。手机虽然方便了我们地沟通,但也成为了我们与家人间交流的障碍。当我们低头看手机是,却忽视了身边那份最平淡却又最真实的情感。那就是亲情。

但我们遇到困难时,总会与家人抱怨自己的不行。不如乐观一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享受生活。

这个美好的故事,在作者的心目中却像是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看似真实,却又不现实。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相依为命,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梦总归还是要醒来的。

亲情在我们心中似乎并不重要,但确实最真实,最平凡,最温暖 。请珍惜身边的亲情。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4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彩云易散,琉璃易碎

——读《我们仨》有感

从古至今,书都拥有着神奇的魔法,为什么?因为其中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的一生,短短几页纸张就可以轻描淡写过几多春秋,也可以短短几行字,就不经意地透出如潭穴般的哀寞。

在一次语文课中,我们学习了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老王》中,提及到了《我们仨》。因为赶学习进步的原因,所以一直没有时间读完剩下的篇章,固执的认为《我们仨》是写家庭温馨小事,和作者幸福人生的篇章。却没想,老师的话语,像个巨大的石头丢掷于水中,激起一个灏大的水花。“作者悲惨的一生······”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自从学校周三下午新增了阅览课,便让我牵肠挂肚,日日思念。时间老人也十分配合,一晃眼我的日夜所思便来了。这是一个阳光洋溢的午后,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拿到了一眼即不能再忘的书 — 《我们仨》。打开书,一眼就让我沉沦的是杨绛先生的文笔,十分清新脱俗,语言虽不华丽,却繁华了心中各个角落。刚开始,是他们一家的日常生活,“爸爸做坏事被我当场拿获”。瞧,这么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不就出现了?这么温馨的场景,或许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吧,这让我不禁想到“诗和远方,都不及柴米油盐”来。杨绛先生对钱钟书先生的爱意,就是从字里行间都会偷跑出来呢。两个人相爱,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直至长大,执手相伴携老,共度余生美好,幸福就藏在这儿。

我一直往下看去,作者在描绘其简单幸福的一生。在这本书中,那些无非是日常生活琐事,在作者眼中,却是尚好的璞玉。女儿精心做的饭菜,餐桌间相互的打趣,无不障显着“其乐融融”四个大字。以及一句“我做的菜,他们从未嫌过”都能让人暖心之久。所谓幸福就是不完美的饭菜,不完美的我,你们却能包容我一切的不完美吧!就短短几句话,却令我深深地着迷了。时间很快,还未等我看完,下课铃就急匆匆的响,我从未这么想让时间加个倍一直看下去。家庭间寥寥几件事,就让我这么热爱这本书,也许这就是书的魅力吧!

在一次语文课中,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定义。我无法想象古灵精怪的女儿和顽皮的老爸与作者吃饭时互相打闹的场景,竟永远停格在昨天。老天竟如此不公地待一生为善的她。回到家,我连忙去翻看后几章,“世间好物不坚守,彩云易散琉璃脆”,果然,文字是奇妙的,浓浓的爱意是藏不住的,而那无垠的荒凉寂寞同样藏不住。

当读到“他故意慢慢的走,让我一程一程的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泪水从眼眶里你争我赶的挤出狭小的眶架,只留下红彤彤的眼睛看着这荒凉的结局。那个一度让我羡慕的爱情,梦想的人生,温暖的场景,竟落得如此······一个不公的结尾。或许只有在童话中,才会出现皆大欢喜,现实从不与童话相混淆。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中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那个一直梦寐以求的房子,你们不在了,也不过只是一个住所罢了,所以说,书真地很奇妙,他可以让你坐着不动就环游世界,赏尽风古人情,也可以让你阅尽世间苍桑,不过是惊鸿一瞥而已。书,从来不只拘泥于书。《我们仨》推荐你们去读。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39个字,有4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6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左右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左右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左右2

昨晚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小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了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了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了。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了。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左右3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左右4

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三个人互相守护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故事从梦引入,“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她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当她向钱钟书讲起这个梦时,钱钟书只是淡淡地说,老了。

是啊,转眼间,他们老了,两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风雨,无论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样一个学者的家庭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为这个家庭带来许多的欢笑。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像两位老人的跨龄好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却总是相处的愉快,家里始终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轻易的失散,抒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遗憾。杨绛开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一个,哪怕再辉煌,也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但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却被真切地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掩上书,一种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左右5

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接受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最后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己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即使“文革”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现在,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在文革中活在对儿女,丈夫的美好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但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寻找自己那曾经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乱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

最远的是家乡,最难到达的是家乡,家在梦里。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家,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读《我们仨》有感

一张张黑白的照片、一个陈旧的封面、一次次的信任,这,就是杨绛笔下的《我们仨》。特别的、温情的、朴素的《我们仨》。

这本书虽然朴素,但是一家三口几十年平淡无奇,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四人帮……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古驿道上,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相聚,钱圆是这个家中快乐的源泉。我的思绪停在阿圆的房中,她发现父亲在“做坏事”将一只鞋放在笔筒,一只鞋放在扫帚把,仿佛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中的笑浪。河水静止不流,顺着水道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他们仨,不干扰,各自做各自的事,杨绛看书、锺书翻译、钱圆备课,无比安静、温情,家是什么?家就是和父母在一起,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钱圆去世,九八年钟书去世,他们仨从此就此失散,现在只剩下他一人。人间没有永远,他们一生坎坷,老病相催,可是“我们仨”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了困难,一同承当,困难就不负困难。

“我们仨”就像一个梦,在梦中相聚,在梦中相失。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带着我去感受家的温情。每当看到《我们仨》,就会想起杨绛和锺书一起漫步古驿道,三人一同学习、一起游戏,一同面对困难,这不就是对家最好的注解么?生活不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各种困难,各种挑战,有悲、有喜、有忧、有愁,但是只要有爸爸妈妈在,就能给我力量,让我披荆斩棘。无论快乐也好、悲伤也好,这都是最珍贵的回忆。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1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96位用户喜欢。

刹那的美丽,定格永恒的经典

近期,一档被誉为“文化界清流”的央视节目——《朗读者》,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它让我们知道了朗读不单单只属于学生时代的我们,也不属于一小部分人,而是属于全民,属于每一个人。所以,当合上一本书时,迎来的并不是阅读者的感悟与总结,而是一个唤醒阅读的开始。

谈起钱钟书,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和翻译家的称号使他家喻户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学鸿儒”非他属、“文化昆仑”定古今。而谈起杨绛先生,世人多会冠以“钱钟书之妻”的名号。然而,这位才女的一生并不会因为钱氏夫人的光环而甘心隐退。她通晓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为我国知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1932年到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与丈夫一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乡投抱祖国;建国后,她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被定为国礼由邓小平相赠给了西班牙国王王后,2003年已经92岁高龄的她出版了畅销海内外的一部散文巨作《我们仨》;____年,百岁之际的她却仍坚持每天读书写字,时常到夜里一点半睡觉,时至____年5月25日凌晨,这位105岁的老人停止了呼吸,却终于,她们仨团聚了……

当我第一次阅读《我们仨》的时候,是在今年的3月11日,那时的我因为生病而不得不离校回家治疗。病卧在医院的躺椅上,我的左手被针水束缚着,期间,是我右手中的《我们仨》一直给予我支撑。我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却给了我心灵以莫大的慰藉,给予我身体以莫大的能量。在《我们仨》的文末,先生写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寥寥几句朴实之言,却给予我心灵莫大的震撼。耄耋之年,痛失两位生命挚爱,先生黯然承受,用寻常平淡的文字述说最深切绵长的思念和不扰人的悲痛,不煽情、不抱怨、情深似海,人淡如菊。我想,于我这点身体上的痛苦相比先生之哀痛,也就无足挂齿了吧。

在《我们仨》中,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杨绛,钱瑗这一家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也可以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仨”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更可贵的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先生曾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是的,“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但是,却又是温情美满的。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独留下来的杨绛先生,只能把他们仨一同生活过的岁月,用笔墨记录下来,用情感镌刻下来。

在《我们仨》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年轻气盛的钱钟书和杨绛,在牛津的大街小巷“探险”寻乐;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他们初为父母的快乐,以及锺书对杨绛的谆谆嘱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们也能感悟到先生早年经历母亲去世后,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锺书百般劝慰的幸福。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在她的笔调下,都闪耀着温暖迷人的光辉。当然,我们最钦佩的,还是先生的淡定从容。

出生于1911年的杨绛,领略过五四运动的风潮,经历过硝烟四起的抗战,承受过文革的精神摧残,也同时参与过新中国的建设。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看透风霜的老人,时至今日我们阅读着她的文章,却找不出愤世嫉俗的语气,展现出的却是一个内心强大,心静如水般的温婉女子。她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跌宕,所以她才会大彻大悟;她的情太真太浓,所以才会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生病去世后用信念支撑着自己生活下去,同时平静地等待着回家。这样一位高洁傲岸的女子,真真切切地让我们从她的文字中明白了:“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先生仙逝,佳作长存。“我们仨”终于团聚了,但是,“我们仨”的温情与感动却永远留在人世间。曾几何时,我们只向往着天边的月亮,做着遥不可及的梦。然而,当真正千帆阅尽、洗尽铅华后,理智与从容才是最宝贵的行囊。亦如先生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23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读后感_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我们仨读后感_

拜读了杨绛先生大作《我们仨》后,一直很想写篇读后感抒发自己感慨万千心情,但奇怪的是每每提笔,却又无从落笔。因为这本回忆录有些与众不同,既没突出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又没强调传奇的人生故事,杨绛先生用温婉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与已逝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生前一起快乐生活的点滴。虽然书内充满对生活琐事细致的描写,却不会让人感到流水帐般的无趣和冗长,反而不时透出杨绛先生的人生智慧,并能出其不意的激起我内心深处的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直奔鼻头,润泽双眼后,又缓缓的从全身暖暖的四溢开来。

书中这种直击人心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例如,当杨绛先生在描写和她丈夫之间的相处时,她写到她很喜欢和她丈夫一起背诗,还喜欢背同一首,如果同时把诗内某一个字忘了,两人会不约而同觉得那字一定是全诗最欠妥帖的字。寥寥几笔,立刻勾画出让人无比羡慕的灵魂伴侣的美满爱情来。再如在描写女儿时,写到她丈夫有一次问他们的女儿谁先认识妈妈,她女儿回答:“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赞叹小朋友的聪慧可爱。又如在叙述三人相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时,写到每次三人在饭店吃饭,喜欢一起观察其他桌客人的言行,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为陌生人杜撰他们的人生故事。再如,杨绛先生待丈夫过世后,才惊觉之前因战乱而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虽然痛苦,但当时能在她丈夫的百般劝慰下任意为悲苦的事情发泄却又是多么的幸福,自然而然的带出了她的人生智慧:人终究是要“失散”的,无论好坏悲喜,都应该要学会珍惜感恩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总之,书内所有这些零碎的家务事都能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妙趣横生,感人肺腑,充满哲理。

回想起与家人故事

难道这就是我内心深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被激起的原因吗?我的直觉告诉我并不全然,但已经很接近。直到有一天,接到我妈电话,一切都清晰起来。记得那天我妈跟我家长里短后,突然问起我最近读什么书,我回答《我们仨》,没想到我妈一听竟在电话另一端咯咯笑出声来,原来她也刚读完。正如《我们仨》里描述的那样,家人间总是存在?一种天生的默契和不需刻意营造的快乐。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醒悟原来这本书深深撼动我的不仅在于它动人的文字及感人的情节,更在于这本书描写的故事不单是杨绛先生和她家人的故事,也是我与我家人的故事。我内心深处被激发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正是一种我不愿接受但却无法否认的共鸣。杨绛先生用她平实诙谐的笔风,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残忍痛心的事实,当面对生老病死,再契合的另一半、再可爱的孩子、再美满的家庭终究是要“失散”的,这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人生结局。但她又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面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只因“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没和家人“失散”前,应该要学会享受过程,尤其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无论悲喜;在不幸与家人“失散”后,也要带?美好的回忆,坦然坚强的寻觅自己的归途。我顿时觉得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可爱起来。杨绛先生说的对,也许数年后的某一天,当我回想往事,我将会无比羡慕当初那个还能为当时困难而烦恼的我呢!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因为《我们仨》就这么“失散”了,因为人终究是要“失散”的。

我们仨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我们仨4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高中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0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我们家——读《我们仨》有感

书中说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又在何处?我的家亦很普通,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弟弟还有我。我的父母在外打工,弟弟还小,便在父母身旁念书,而我,独自一人在合肥念书。这点倒是有些愧对父母,因为父母是将近半百的人了,身为儿子却不能陪在身边,所以只好多叮嘱弟弟要听话,别惹父母生气。

父亲从小就带着我,他在屋里工作我就在外面玩,反正我是没有人管的野孩子。母亲实在两岁的时候走的,当时的我还小,不懂什么人情世故,稀里哗啦地哭了一场,然后被塞俩儿糖,就破涕而笑。从此,母亲就消失在记忆中。父亲也从不提她,只是埋头地工作。偶尔工作忙的时候,父亲就会下一点面,让我到一旁吃,或是,让我买点零食吃。直到晚上,有空了,爷俩躺在床上聊聊天,看看球赛,估计我喜欢踢球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日子虽然苦了点,但还算有些乐趣。因为父亲本就不爱说笑,总会板着一张脸,小时候的我畏惧他,总想着以后长大了一定要出去。现在想想,真的有点幼稚。

后来,父亲怕我因为母亲的事不能健康成长,所以就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很矮,一点也不像现在的我。我依旧记得父亲一身西装,“母亲”穿着旗袍,款款地走过红地毯。这是多么大的“福气”,能看到自己的父亲结婚的样子,我果然是最独特的人。母亲带我还行,至少三餐是没问题了。只是少了些关心,就和保姆一样。母亲人不坏,这是实话,不然那她也不会少这么多年的饭给我吃,这点,我是要感谢她的。

这样,就有了弟弟。弟弟现在只有九岁,比我小七岁。是个很调皮的捣蛋鬼,在家里,也只有父亲能管住他。单父亲忙里忙外,总有不在的时候。这时候,他就有“猴子王”的气魄。他会经常来烦我,或是来和我打打闹闹,我说他,他也不听;每次气的我都要动手打他,但母亲总是会帮他,总会说“他还小,你就不能让让他吗?”久而久之,我也懒得和他们讲话。现在弟弟变的嗲嗲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母亲宠的。

这个家庭是支离破碎的,残缺不整的。弟弟还不懂事,父亲和母亲不和,我和这个家又不和。这点倒是怪我,我天生性格孤僻,对谁都是冷淡淡的。父亲也总会因为这个那个和母亲吵架,单大多数是因为母亲带我不公正,所以父亲发火。可是每次一发火,就会牵连到我。说实话,我感觉父亲活得很累。但身为人子,我确实没有做到孝道,对此,我很自责。

家还是那个家,只是少了些什么。就好像书中写到:“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钟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 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

“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或许,我们家就是少了些许这个。但我生性闭塞,父亲又严肃死板,可能就不会有了。其实,我很愧对父亲。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孤傲,更是自己的少年不懂事,可惜我已不是少年。怀念往日,总是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

我们仨读后有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读后有感

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说实话这本早就被捧得沸沸扬扬的书之所以拖到今天,是因为我对钱钟书的了解还仅限于《围城》。可就在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知道这次它给我的感动将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时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看到这里,是我第一次流泪,就那么坐在班车上。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读时对“梦”的不解,而是从心底慢慢滋生的温暖气息。看这匹配的学术夫妻和他们聪明刚直的爱女,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一路走来尽管坎坷,可都凭着那一股顽固的呆气一步步挺了过来。

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看书中平淡的字字句句所蹦出的美好,虽然会感动会流泪,可是我知道,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领悟得清。

而如今,同样都是回忆。

我们仨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8位用户喜欢。

何以为家 ——读《我们仨》有感

一个陈旧泛黄的封面,一张张充满回忆的照片,一个个温馨的小故事,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样安静的三个人构成了温情的、朴素的、平凡的《我们仨》。

最让我停留许久的莫过于锺书在阿圆的房间里“做坏事”,将一叠大辞典高高地垒在床头枕上,上面有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被当场拿获,他们一家三口非常温馨,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终,只有杨降一个思念他们仨。

读到这,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的故事。那天,我正和妈妈玩,有说有笑,好不快乐,可爸爸在房间里不出来,我一看,爸爸又在找的我零花钱,这时的我将门一关上,从外面锁住,大喊:“妈妈,抓‘小偷’”,爸爸被我当场拿获,罚了一个月的烟钱,当然都给了我。“家”,一个简短的字,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含义,正如书中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就算有宽敞的房子,也不算是家。家是一家三口、四口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聊天、一起被罚、喜怒无常,这就是对家最好的理解。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碎”,人间也没有像童话故事的永远,生老病死,人间常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与亲人朋友的快乐时光。

每当我看到这一个温馨的小故事,就会想起杨降他们仨牵着手漫步在古驿道的场景,我会快乐地活着,有温度的活着,更加珍惜现在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无论是喜悦,还是哀愁,都将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

我们仨读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着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我们仨500字

我们仨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09个字,有2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138位用户喜欢。

朋友说过一句很犀利的话:现在网上的追悼会就像在赶场子,一旦哪个名人死了,谁都要来表示下,凑个热闹,哪怕他们对此人根本不了解,一部作品也没看过。

我不敢给这话公开点赞,因为相信这种事很多人做过。但我向来是不愿给陌生人悼念的,如果悼念,必要心存一些真实的情感,发自肺腑。

可惜我喜爱的作家多半已经死了很久,比如我挚爱的、对我写作有深刻影响的三个人:张爱玲、三毛、王小波。一个是孤独终老,一个是上吊自杀,一个是心脏病发,都死了。也好,虽然读到他们的文字觉得相见恨晚,但至少不必在他们死的时候难过伤心,像被打击了一样。

但是,昨天得知杨绛去世,我难过伤感了好久,像被打击了。

很奇怪,前不久陈忠实去世,我只是惋惜,但并不伤感。明明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推荐他的那本《白鹿原》。在我心目中,《白鹿原》是国内近代堪称第一的长篇小说,鸿篇巨制、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家族情仇、情节跌宕起伏、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我最爱白嘉轩和朱先生,朱先生过世的那段我看哭了),文学艺术成分很高。在那么多部茅盾文学奖小说里,在我的排名里,《白鹿原》在最前,然后是《尘埃落定》和《额尔古纳河右岸》。

大概是因为,《白鹿原》是陈忠实创作的小说,而《我们仨》是杨绛的真人故事。所以,《白鹿原》的艺术成分虽高,但杨绛更打动我心。

在看杨绛的《我们仨》之前,最打动我的人是三毛。看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笑死了。这女人真是天真烂漫。沙漠生活多枯燥无味,她却活得这般有滋有味,用指甲油给人补牙、偷看女人洗澡灌肠、跟外国人说黄瓜就是笋、而笋就是春天下的雨、……该是有怎样一颗慧心?该是如何得赤子之心?三毛的纯真、对生活的敏感,叫人非常羡慕。她和荷西的幸福爱情,是我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但可惜,他们结局悲惨,荷西意外身亡,三毛自杀。

后来看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荷西死后,三毛总是郁郁不乐,跟爸妈说,要是有一天她选择死亡,一定要接受,因为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幸福的。吓得妈妈劝她:请你一定要试着活下去。结果三毛还是自杀了。

三毛的死让我很难过,因为她是给我无比巨大的幸福幻想的人。我所以为的幸福范本,就是她和荷西。存在于现实人间的神仙眷侣。可惜悲剧收场。

后来看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我被王小波的文采思想和人品征服了。应了那句: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他对李银河的爱,无比深沉,无比热烈,无比坦白。总说: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了微笑。……我整天在想,今天快过去吧,日子过得越快,李银河就越快回来了。你不要觉得这话肉麻,真话不肉麻。……我发觉我是一个坏小子,你爸爸说得一点也不错。可是我现在不坏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真的。……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他是世上最会说情话的男人,谁听了他那些情话,都要爱上他。可惜,他也死了。

后来看白先勇的《树犹如此》,写相伴几十年的伴侣一朝走了,树犹如此,下一句便是:人何以堪?那本书我没看下去。因为实在不忍心。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经历。

直到去年我爸去世,看到我妈的样子,我想到了白先勇。虽然有时我怨怼爸妈很早就把我丢给爷爷奶奶,两个人在外打工,使我童年缺失父爱母爱;但他们彼此是很相爱的,使我相信婚姻的忠诚。就算我爸后来重病七八年去世,我妈依然不离不弃,喂饭喂药、倒屎倒尿。他们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是患难见真情。

三毛、王小波、白先勇、我妈妈,都是幸福过的人,但未能幸福终老。

所以看杨绛的《我们仨》时,我感动万分。天大地大,终于让我找到一对幸福终老的人了!人间真情!

我所以为的幸福终老的定义是:两个人一直在一起,虽有磕磕绊绊的小波折,但并无大事,直到一方年老而终,而非意外,另一方怀着无比幸福的记忆缅怀对方,珍重此后的生活,带着两个人的记忆继续好好生活。

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原以为《我们仨》写得很好呢,没想到这么没意思,什么东西嘛。

我反驳:现在人都浮躁不安,都喜欢喝鸡汤、打鸡血,一定要追求很有效率的干货、很有目的性的职场经验,最好能直接带来经历利益的,没讲大道理的.,仿佛就是没意思;然而杨绛的《我们仨》什么大道理都没讲,平实地讲了一家三口这些年来的朴素生活,点点滴滴,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之风。

现在人都喜欢功利、或者娱乐吐槽,能真正静下心来欣赏文字、品味生活的已经不多。

我只看过杨绛的《我们仨》一本书,但已经足够我终生记得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在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后,写下的大半生经历。没有说教,没讲大道理,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行云流水地讲了一家三口这些年的生活。牛津留学、结婚生女、国家动荡、上海沦陷、解放、……,经历了不少苦难,不仅仅是他们的,更是那个年代人的。

之前看《撒哈拉的故事》很羡慕三毛和荷西,很温馨,很有趣。可惜他们命运不佳。看了《我们仨》,更羡慕钱钟书和杨绛这对平实的学术夫妻,虽然一路也有不少坎坷,但好歹两个人相互扶持着,带着女儿,执手相伴到老。非常温馨,处处都是真挚的情意。这才是真正的治愈系。这才是我所向往的平淡而幸福的美好生活。这才是我想要的一个温暖的家。

虽然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去世了,但是杨绛还在,带着那些幸福而美好的记忆,并把它们书写了下来,让世人看到,让我看到,让我羡慕,让我永远相信美好幸福的存在。

常有人开玩笑说,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尤其当娱乐圈的某些明星又分手或离婚。然而,因为三毛、王小波、白先勇、杨绛,我一直相信爱情。从未有过动摇。他们给了我无比巨大的幸福幻想。无论他人的心思如何动摇,我不会。我坚信。谁说世上没有幸福?看,杨绛,她好好地活着,她有幸福的记忆,看她的《我们仨》,你不羡慕?

偶尔看到别人写的关于她的文章,看到配图里她很健朗的模样,就觉得很幸福:看,这个女人给过我幸福的幻想,希望我将来也能活成她这样。希望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爱人幸福终老。

没想到,她去世了。105岁高龄,是很高寿,但是,我总以为,她还能活得更长久。毕竟在我心中,她是一个幸福幻想的模板。是范本。她不在了,我的幻想也有点碎裂,受了打击。没有一个真实可证明的记忆。很难过。很伤感。

但是,我们写作群里有人说:杨绛去世,也是好事,我们仨终于团圆,老人家不用一个人孤孤单单。

这样一想似乎也有道理。假如有一天我奶奶、妈妈去世了,我必然是万分难过、万分不舍的,但之于她们,大概也是幸福的:终于能和爷爷、爸爸团圆,不用一个人孤孤单单。

愿老人家安息。我们仨终于团圆,老人家不再孤单。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昨晚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书籍《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今天重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感觉和第一次读的时候感觉相似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样,第一次读更加感动,现在读反而太过理性,怎么都读不出那种动容的感觉,第一次读更加倾向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膜拜的心理,第二次看更加倾向于捕捉一些第一次看的时候忽略的细节,也要把忘掉的情节找回,我发现其实这次的感觉和第一次读其实保持了一致,但是又有些新的见解。今天记录一下重读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是电子版本,字一个个从眼前溜走,只留下感觉,那种复杂的感觉并不是阅历多了一些就能有更加敏锐的感悟力,我现在反而觉得单纯的时候感悟力更强。这次读的是纸质书,字还是那些字,可能让我觉得精彩的地方还是那些地方,但我再也找不回当初读的那种动容的感觉了,可能后半部分还没有读完吧,有一句我记得很清楚:此生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钱钟书和杨绛还有女儿在这个世界上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很好,钱钟书希望有一个女儿,像杨绛那样,这是他的原话,书里是这样写的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今天看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读起很心酸也很凄凉、压抑,更有一种虚实之间的痛苦,为钱钟书后遭受的打击心酸,还有钱媛的去世,第一次读的时候很恍惚,并不太明白其实这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以虚写实,她一直说自己在做梦,其实是实情,她受不了失去女儿的打击和痛苦。

第三部写的是她和钱钟书一起去英国读书,后去巴黎大学读书,并且生下女儿圆圆的经历,这的节奏明快,读起很幸福,他们在英国和法国过的比较自由快乐,钱钟书对妻子很好,每天早晨都会给她做早餐,杨绛也给他做饭,在国外做饭填饱肚子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事。

第三部写了他们回国后,钱钟书一直在到处谋事,回国后就显得比较压抑和不顺利,一方面受战争的影响,一方面受钟书父亲的影响,他的工作一直不顺利,钟书太听父亲的话,在西南联大还没做够一年就去蓝田谋职了,杨绛劝他别去蓝田,应该等着回清华,但是受不住父亲给的压力,他还是去了蓝田。

杨绛和钱钟书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伴侣,其实他们之间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过的生活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不会做饭,不会用炉子,在生活的磨砺中学会了做饭,而且做饭成了他们的一种乐趣,所以我想神仙眷侣的生活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我更加喜欢杨绛对钱钟书的照顾和在乎,他们之间更像是朋友,他们在牛津时,杨绛一直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只有特别关心一个人才愿意为对方做饭(讲真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写不下去了)。

但是杨绛的角色又不是简单的做饭,她在关键时候还能帮钱钟书规划自己的道路,她不愿意让他离开清华的教职,但是钟书愿意去,她就不吭声了,因为他们约定尊重对方的决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做到这点更难。

我觉得那些羡慕他们两人生活的人可以读一下《我们仨》你会发现,生活在平凡处才动人,两个人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能够容忍对方的笨拙更难。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5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时光我们一起走过——《我们仨》读后感

“有一个地方,住着爸爸、妈妈还有我,这就是家”。《我们仨》带给我的是pop圆、钱钟书与杨绛三人幸福、快乐的家庭温情。

在杨绛眼里,家只不过是容纳家人居住的场所,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我清楚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只要有钱钟书和圆圆陪伴,在哪里都是家。在书中杨绛用梦境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钟书病重与钱媛得癌住院的情况,表达了她面对亲人去世的悲痛与哀伤。

似梦非梦的场景,凄凉悲伤的言语处处流露出她的哀伤。像秋天吹落的秋叶,在风中飘荡,复又落下。

悲伤中也会有甜蜜的回忆,就像苦涩的咖啡,也会泛起一丝甜味。pop圆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穷的欢声笑语。从出国留学到渡轮回国,其中有悲亦有欢。但重要的是,杨绛带回了给她一生快乐的女儿——钱媛。

钱媛最与父亲投缘,常常联合爸爸来“对付”妈妈。在杨绛出差期间,钱媛与父亲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在得知妈妈要回来后,又“十万火急”的与父亲将房子收拾好。钱媛与父亲的走路姿势、读书习惯很相似,是钟书小小的影子。

钱媛小时趣事多多。在家里有客人时,钱钟书总喜欢把她叫到跟前,让她鹦鹉学舌般说几句英语。钱媛与父亲经常玩游戏,钱媛总能搞出奇奇怪怪的动作或言语,惹得钟书捧腹大笑。又是钱钟书都笑的站不直了,就算隔着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三个人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却有充斥着悲哀。就像生活中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永远的幸福。钟书住院,钱媛生病,身边的亲人先后住院,不仅劳累了他的身体,更劳累了她的身心。杨绛两头奔波,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打但她的苦总往心里咽,从不为家人增添烦恼。杨绛坚定的心使他度过了没有钟书与钱媛的每个春秋与冬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如现在的我们,也许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无人倾诉,但只要我们内心足够坚强勇敢,没有跨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海洋。

在孤独的时候,在寂寞的时候,有亲人的陪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亲情就像一条纽带,把人的心连在一起。享千元一家,每天开心快乐,其乐无穷,拥有家庭该有的温馨与快乐。

总结来说,正如杨绛的一句话:人世间不会有童话或小说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乐乐的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夹带着烦恼与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大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

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需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珍惜了吗?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的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有一个家,有时可以做,能看到最亲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读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两年前,在书店里,站在书架旁边,从头到尾速读完成。这本不到200页的书(其中还包括五十来页的附页照片)对我这样一个读书很快的人来说,算是很轻松的事。当时为什么没马上掏钱买书?可能是还看到更好看的书了。前些日子总算还是惦记着这本书,终将买回了家。第二遍是从这个周末开始重读,今天早上边做早餐边读完,一字一句,认真地读。离上次的速读有一段时间,但杨先生并不华丽的`词章表句仍丝丝入扣地牵动我心。《我们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我们仨信息

  • 最新我们仨读后感(16篇范文)
  • 最新我们仨读后感(16篇范文)96人关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 ...[更多]

  • 我们仨读后感(16篇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16篇范文)69人关注

    我们家——读《我们仨》有感书中说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又在何处?我的 ...[更多]

  • 我们仨关于读后感(16篇范文)
  • 我们仨关于读后感(16篇范文)63人关注

    看惯了现今的明争暗斗,看淡了生活的不义不忠,现在静下心来细品这三个人走过的一路,真的有种难言的感动。经历着社会的洗礼,可心灵依旧纯洁经历着战争的侵扰,可信仰依旧 ...[更多]

  • 读我们仨有感(16篇范文)
  • 读我们仨有感(16篇范文)47人关注

    假期我们仨读后感范文“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 ...[更多]

  • 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
  • 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32人关注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 ...[更多]

  •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6篇范文)
  •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6篇范文)29人关注

    说起来有点惭愧,初次了解杨绛先生的时候,是先生逝世的那天开始。我在跟风的情况下买下了这本书,从大四看到现在,才写下这篇文章。拿到这本书时,我瞬间被这本书的封面吸 ...[更多]

  • 2024我们仨读后感(16篇范文)
  • 2024我们仨读后感(16篇范文)22人关注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小学1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读了三遍,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 ...[更多]

  • 读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
  • 读我们仨的读后感(16篇范文)19人关注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两年前,在书店里,站在书架旁边,从头到尾速读完成。这本不到200页的书(其中还包括五十来页的附页照片)对我这样一个读书很 ...[更多]

  • 我们仨读后有感(16篇范文)
  • 我们仨读后有感(16篇范文)17人关注

    《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 ...[更多]

  •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6篇范文)
  •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6篇范文)11人关注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