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先进事迹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26 21:35:02 查看人数:6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863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00人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539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89人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475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53人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1413字 8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76人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927字 12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60人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个人有感范文 1032字 1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27人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411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40人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683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61人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957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8人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1069字 5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58人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个人先进事迹有感心得体会 1377字 15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75人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最新 1370字 24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09人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事迹有感心得 1079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05人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725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58人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4261字 41段 15分钟 24分钟 33分钟 167人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749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73人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0位用户喜欢。

8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89位用户喜欢。

初到武汉时,疫情形势正值最严峻的时刻。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在一起,极易交互传染。

深入了解情况后,张伯礼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还要采用“中药漫灌”的方式,让患者普遍服用治湿毒疫的中药汤剂。

在张伯礼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更好指导治疗。2月12日,他率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看舌象、摸脉象……张伯礼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此外,怎样设置床位、床位间距留多少、空气循环问题、患者吃饭情况……他都要亲自考察过问。

许多医生劝张伯礼好好休息,“老爷子干活太拼命了,每天少的时候就睡一两个小时。”但他依旧“我行我素”。

在这位“无胆英雄”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中药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一天也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武汉清零’对我就是最好的祝贺了”。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生命相托就是一份责任,医生必须替病人着想,并勇于担当。”在抗疫一线,张伯礼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病患早日康复,祖国山河无恙。

可多日劳累,饮食无规律,让他的胆囊旧疾复发,2月16日,他病倒了。彼时“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之际,他希望保守治疗。“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中央疫情防控组负责人强令他住院,为他治疗的专家同样态度坚决。

2月19日凌晨,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怕老伴儿担心:“别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

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手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术后一两天,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他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修改资料。“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药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次武汉之行责任重大:“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俗称肝胆相照,这回我把胆真的留这儿了!”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阶段,他也充满必胜信心。正月十五晚上巡诊归途,面对通明的街灯,张伯礼写下一首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76位用户喜欢。

“是父亲的人品和言传身教,让我对中医医学产生了兴趣。”张磊今年45岁,现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工作。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偶然看到一个农村患者疑患绝症求助父亲加号,父亲凭借多年经验调整用药,半个多月后,病人复诊,症状明显改善,又服用了一段时间中药,病人终于康复。这让张磊打小认识到,医生能治病救人,是神圣而高尚的职业。高考填报志愿,张磊选择了学医。大学毕业后,张磊在职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工作中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恪守医德,钻研医道。

2020春节,新冠疫情来袭,张伯礼紧急赶赴武汉抗疫前线。张磊也给组织写了几次请战书,申请前往武汉抗疫:“我2003年参加过抗击非典,后来还参加过多次突发事故的抢救,我既是党员,又是高年资医生,疫情危急,古稀之龄的父亲尚且冲锋在前,年富力强的儿子岂能坐视不理?”

2月21日,张磊得到上级批准,带领天津市第12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武汉,并担任医疗队队长,负责江夏方舱医院“天一病区”诊治工作。提取患者咽拭子样本的岗位,极易被患者呛咳喷出的病毒感染,张磊身先士卒:“我有经验,还是我上吧。”而这时,在抗疫前线的张伯礼因为劳累导致急性胆囊炎发作,已经进行了手术,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就来到感染风险最高的重症监护室亲自查看患者舌象,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

由于倒班,父子俩一直未能相见,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休舱,两人终于在前线首次相见。见面时父亲的一句“瘦了15斤,可身轻如燕”,让张磊的眼睛湿润了。见面仅10分钟,父子俩又各自奔赴战场。望着父亲的背影,张磊一瞬间读懂了父亲——父亲这辈子,为了治病救人,可以奉献所有。“父亲古稀之年还为了中医药事业努力工作,对于我来讲是最好的榜样,我更应该尽自己全部力量兢兢业业拼搏。”张磊对记者说。

张伯礼侄子张硕今年35岁,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目前正在甘肃进行帮扶工作,记者电话连线时,他正在岗位上忙碌。他告诉记者,由于爷爷奶奶去世早,作为长子的伯父张伯礼早早承担起了照顾整个大家庭的重任,也是受伯父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他逐渐喜欢上了中医学。高考时,张硕也选择了学医,本科毕业后考上了研究生,多次跟随伯父实习出诊,更加感受到了伯父的严谨博学和人品医德。“我心目中医生的样子就来源于伯父,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中医不仅仅是用几味药物,也是一生的责任与担当。”张硕对记者说。

张硕告诉记者,今年,他递交前往武汉一线抗疫的请战书时,就是照着伯父的样子做。在武汉二十多天,江夏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时,伯父、哥哥和他才在医院见上了一面。他通过手机向记者发送了当时留下的一张合影,记者看到,照片上3个穿着防护服的人并肩站着,中间写着“老张”,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张”,左边是儿子张磊,右边是侄子张硕。“我们平时不常相见,这也是我们仨难得的一张合影。”张硕对记者说。

从武汉回来,张硕又申请了参加援甘,已经在甘肃省临洮县工作几个月了。上个月,伯父来陇西县参加中药产业园发展规划,看到伯父与产业界紧密交流、指导研发的场景,真是感叹他的奉献精神和渊博知识。

张硕说,伯父已是七旬老人,仍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坚持教学、坐诊和科研。他在办公室挂着一幅牌匾——“贤以弘德,术以辅仁”,意思是好的人才可以培养高尚的医德,有了高尚医德,有了治病救人的决心,一定还要有精湛的医术,用高超的医术来彰显仁爱之心。“这是伯父的座右铭,也是我的座右铭,更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风家训,我将此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张硕说。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医之大者 为国为民——记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

“有些出乎意料,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后,年逾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逊地说。

今年,68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人被授予提名奖。座谈会上,听了他们的事迹,张伯礼感触很深:“都是很平凡的人,但事迹很感人,精神也伟大。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也应该同时进步,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载誉归来,他立即行动:“通过这次表彰,我们学校首先要学习大会的精神,让广大青年学子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心坎里,体现在行动上,养成习惯,受益终生。我也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这个荣誉。”

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人民英雄”张伯礼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用一辈子敬业奉献诠释着赤诚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临危受命 提出抗疫“中国方案”

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病毒,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当晚,他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并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密接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

“严格隔离,只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普遍服用中药,并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2020年2月初,他以精湛的中西医术、勇于担当的气魄,向中央指导组写下请战书──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他开始了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新冠疫情的“战斗”。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出舱后无一例复阳。经验在各方舱推广,大大降低了转重率。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个人有感范文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2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27位用户喜欢。

抗击新冠疫情,中医药的作用备受瞩目。在新冠疫情患者治疗中,中医药疗效到底怎么样?普通人是否需要服用预防汤药?央视新闻独家连线正在武汉战“疫”一线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带来权威解答。

1月27日,年逾七旬的张伯礼赶赴武汉,参与新冠疫情的救治工作。2月12日,张伯礼率领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

江夏方舱医院380例病人 无一例转为重症

记者:江夏方舱医院和其他方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张伯礼:江夏方舱医院是以中医诊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它和其他方舱医院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个医院里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来自于中医医院、中医药大学,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的209位中医大夫组成,进驻江夏方舱医院。

张伯礼:江夏方舱医院里的患者都以服用中药为主,除了有统一调配的汤剂外,还会根据每人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配方颗粒的调制。

张伯礼:除了服用中药外,患者每天会练习太极、八段锦,同时会加入针灸等中医的医疗项目。这样的治疗安排不仅有利于康复,还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愉悦精神。

记者:到目前为止,江夏方舱医院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怎么样?

张伯礼:第一批我们收治了超过380位病人,目前没有一例转为重症。目前,将近上百位病人核酸病毒一次转阴,个别病人两次转阴,陆续有病人将要出舱,整体效果不错。

中医以成建制方式建立定点医院 和西医成为并肩作战的主力军

记者:您之前提到过治疗新冠疫情中医药是主力军,关于这点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张伯礼:以前,中医的角色是会诊中提建议的参与者。但在这次疫情的治疗中,中医以成建制的方式建立了定点医院,从上到下拥有自主权。在这次治疗新冠疫情的战役中,中医和西医成为了并肩作战的主力军。

张伯礼:特别是对于轻症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是可以让患者痊愈的,我对这点是有信心的。但在重症的治疗中,西医仍是主力军,中医是辅助作用的。中医、西医是我们中国人常用的两套医学体系,各有各的长处。

张伯礼:疑似患者或轻症病人,在初步确诊时应及早用药。等到了一定阶段再用药,可能会错过最佳诊疗时期。普通感冒也是一样,用药越早越好,事半功倍。

记者:不同的地域用药配方会有一些调整吗?例如武汉和黑龙江,同样的清肺排毒汤内的成分会有调整吗?

张伯礼:是这样的,中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这个疫情的病因相同,所以致病因素都是一样的,临床表现也是大致相同,因此可以用同一个标准的处方来治疗。但是各地有不同的气候、地理特点,并且每个人的个体特征不同,所以应该做出适当调整,这样更有利于治疗。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男,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2月出生,1988年6月入党,研究生文化。

张伯礼同志30多年来,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带领科研团队构建了中药组分数据库,揭示了中药成分、作用机理,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抗击非典期间,他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他设立“勇搏”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先后培养了出站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

张伯礼同志200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被评为“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2月12日,张伯礼院士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专家组成。随队进驻的还有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26天总计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其他休舱转诊他院。

据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介绍,张院士作为总顾问,带领刘清泉院长及五省市400多中医专家,奋战在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他亲自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区查房,为每一位患者拿脉、查看舌苔,了解病情。一个上午出来,防护服早已汗的透湿。

晚上,张伯礼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几名知名中医专家会诊,在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制定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一号方、二号方。后期,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据张伯礼院士自己介绍:江夏方舱医院有564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29%),五个中医医疗队(中医国家队)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药,除了吃中药还要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帖,做针灸,中医疗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表明用中药完全可以达到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冠疫情的目的,其疗效主要体现在缩短痊愈的时间、降低转成重症的比例。患者用的药,主要是宣肺败毒、淸肺排毒汤,再就是少数配方颗粒(中成药)。像密切接触的、发热的、留观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药,如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针剂则用血必净。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说:“张院长亲自带领一支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在他的全程、深入推动下,此次新冠疫情救治中,中医对疫情介入的深度、广度、力度史无前例的”。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将党的宗旨、大医精诚融为一体,为中医药事业奋勇拼搏,鞠躬尽瘁!——张伯礼

翻开他的简历,映入眼帘的是一长串头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张伯礼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谱写出当代共产党员的华美篇章。

“我的毕生追求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余项。作为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指导20余个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06年,张伯礼率先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4年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9个,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同时,张伯礼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组分中药研究,组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中药配伍组分研究,构建了10661个中药组分和235个化合物的中药组分数据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上升为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这项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等问题,张伯礼潜心探索以提高疗效、便于服用为目的的中药现代化之路。1999年,他申报的“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获国家“973”项目资助。他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2020年1月,在这个本应该全国人准备过最大节日的档口,一场特殊的“战役”打响,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逃离,被迫的成为这个战场上的一个个士兵。作为一个00后,非典的忆在幼小的宝宝阶段毫无印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都在我接触不到的遥远历史里。这次是我经历的第一场“战争”。害怕吗?广播里一遍遍喊着的“士兵守则”,每个村子门口的警戒线和路障,每家每户的人员行踪登记,新闻报纸上铺天盖地持续了两个月的报道.....令人很害怕。

战场上的士兵不能临阵退缩,“领导阶层“的人站起来了,医生护士,他们在我们缩在保护我们的小房子里的时候,向前走,从安全区到方舱医院,从普通衣服到防护服。冒着极大的恐惧,推迟临期的婚礼,瞒着担心的父母,他们本着一个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不能漠视生命被摧害的这一基本原则,一点点往前冲,把恐惧转化为力量,终于他们平安回到了熟悉的城市,战役在一方面成功了。这一基本原则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看着新闻里辛苦工作的各位前辈,我自愧不如,但如果问我:你愿意去这场战场里奋斗吗?我的回答应该是:我很害怕但我依旧愿意。这是我们最平凡但也是最伟大的作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谢各位英勇的“逆行者”,欢迎回家。

今年,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春节原本是团圆的日子,却依旧有许多勇敢的战士们写下请战书,不顾一切奔向抗“疫”一线的队伍中。多亏有了他们,我们将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每当看到有关医务工作者的报道,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心中五味杂陈。有担忧、期盼、感动,但更多的,我觉得是“感恩”。经过这次考验,我更加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希望去驰援的工作者们一切安好,早日归来。

从志成城心一条,抗击新商追舜尧。新年之际,新冠病每气势冲冲的问我们裂来,疫情当前国家危难之际,有我白衣战士们前仆后继的扑向战场,且死战不退!全国物资统统涌向武汉,国家一声命令下达,武汉封城,全国人民挨家挨户的闭不出户。在这一次疫情当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国家的伟大。在疫情前线的每一位白衣战士,他们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母,病毒袭来,他们义无反顾的奔向了前线,在一线努力与病魔抗争的他们,成功的阻击了病魔的肆虐,给本次抗击疫情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们有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品德,无愧大医精诚四个字!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感谢张伯礼校长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一个医者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逆行的时刻;什么是一个学者该担当的责任。也感谢您在抗疫一线的无私奉献,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个人先进事迹有感心得体会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77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75位用户喜欢。

自抗疫人民战争打响,这位中医大家挺身最前线,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以“中药漫灌”的理念,科学救治新冠疫情患者,诠释了阻击疫情关键时刻一个中医药科学家和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仁心大爱,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从天津来到湖北,以科学报国的精神,充分发扬中医药特长,在疫情阻击战中指导建起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率领由来自天津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书写了挑战和抗击新冠疫情的故事,为新冠病毒患者解除病痛,为阻击疫情蔓延争取了主动和时间,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科学魅力,印证了中西医结合在抗击疫情中的功力和成效。

张伯礼院士身患胆石症,在抗疫斗争前线微创切除胆囊,成为“无胆英雄”,他不曾从抗疫火线退下,而是毅然坚守,而且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也来到武汉,父子在一线红区共同抗击疫魔,如此情节,多么感人!

张伯礼院士是一位英勇无畏、敢于担当、忘我工作的抗疫英雄,一位白衣天使的代表,一位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一位天津人的代表。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必将激励我们把抗疫斗争进行到底,夺取最后的胜利。

张伯礼院士离汉前写诗告别

4月16日,江夏方舱医院总顾问、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凯旋,离开了他苦战82天的武汉。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要求当晚到武汉。72岁的张伯礼不惧危险,来到武汉。

1月27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疫情的处方。

创建武汉首个中医方舱医院推动中医治疗新冠疫情

2月12日,张伯礼院士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专家组成。随队进驻的还有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26天总计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其他休舱转诊他院。

据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介绍,张院士作为总顾问,带领刘清泉院长及五省市400多中医专家,奋战在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他亲自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区查房,为每一位患者拿脉、查看舌苔,了解病情。一个上午出来,防护服早已汗的透湿。

晚上,张伯礼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几名知名中医专家会诊,在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制定了江夏中医方舱医院一号方、二号方。后期,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据张伯礼院士自己介绍江夏方舱医院有564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29%),五个中医医疗队(中医国家队)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药,除了吃中药还要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帖,做针灸,中医疗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表明用中药完全可以达到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冠疫情的目的,其疗效主要体现在缩短痊愈的时间、降低转成重症的比例。患者用的药,主要是宣肺败毒、淸肺排毒汤,再就是少数配方颗粒(中成药)。像密切接触的、发热的、留观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药,如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针剂则用血必净。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副院长熊侃说“张院长亲自带领一支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在他的全程、深入推动下,此次新冠疫情救治中,中医对疫情介入的深度、广度、力度史无前例的”。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最新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70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7月23日,与武汉“肝胆相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回到武汉。24日下午,张伯礼接受采访。

绝大部分患者沒有后遗症

有也会很快康复

新冠疫情治愈者的愈后问题,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突出吗?对于康复,您采用的是纯中医方法还是中西医结合?

张伯礼: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调查和研究病人的康复问题。7月24日下午我看了十多个病人后,应该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原来我认为轻症治愈的人基本没有后遗症,但现在看还是有一些的。而重症病人治愈后,原来我们更关注是躯体伤害,现在看心理伤害也应该给予同样的关注。

这种焦虑和不安,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此外,少数愈后患者的免疫功能,还有肺、心脏、肾脏的功能等都有可能有一些需要康复,这些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从整体来看,绝大部分治愈患者一般沒有后遗症。有后遗症者也会很快康复;少数人的后遗症较多或者复杂,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些,按照现在恢复速度估计,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例如肺部纤维化、肾脏功能损伤等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也要呼吁一下新冠疫情治愈者有后遗症的患者不要太着急和焦虑,千万别背着很重的精神负担,要解脱出来,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对于治疗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些患者需要用一些西药,或者一些灸法、贴敷或物理疗法。但我开的更多的是中药和中成药,也让患者配合一些像太极、八段锦这样的体疗,以及呼吸训练。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因为肺部刚刚修复,今冬明秋注意不要再感冒,避免呼吸系统的损伤。

已有约10个国家接受连花清瘟胶囊

中医药走向世界不宜操之过急

世界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您也经常向海外分享中国药方,中医药在海外抗疫中接受度高吗?

张伯礼:现在国外同行很关注中医药到底效果怎么样。像连花清瘟胶囊,现在已经有约十个国家把它作为治疗药、辅助治疗药或者是保健药等,这些国家基本都能买到。而在短短几个月前,是一个国家都没有。

此外,我们和欧洲以及美国的一些大学在进行联合研究,看看我们中药、中成药对新冠病毒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前天晚上,我们得到一个最新消息,天津中医药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合作,已经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宣肺败毒颗粒做为IND,在美国可以进行临床试验。

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我觉得不能操之过急,应该顺其自然。我的意思是,基点在家,首先应该把国内的事做好,把我们的经验总结好,把药研发好,把中国的老百姓照顾好,这是最根本的。

我们有两套医学体系给人民服务

这该是一种福气

网络上对于中医以及您本人,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您会如何回应?

张伯礼: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会包容。对于不相信中医药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做好工作,用过硬的数据来彰显疗效,让人信服。对于故意抹黑抵毁中医药的应该据理反驳。

我们应该要有文化自信。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西医发展至今也不过才一二百年。其实,对于很多疾病,中医西医各有长处,现在我们有两套医学体系给中国人民服务,应该是一种福气。

同时,中医讲求辩证论治,证变治也变。它在发展过程中和西医一样在不断与时俱进。中医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相反很多中医理念还相当超前,如人与自然要和谐、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养生保健的预防思想、复方药物等。

我们要能守正创新,把中医的精华守住,同时要不断赋予它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要能更好的用现在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的科学原理,让更多人接受他。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事迹有感心得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9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5位用户喜欢。

“新冠疫情有点狡猾。”这似乎是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一种共识。

新冠疫情的治疗无章可循,临床上更是没有特效药物可用,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患者,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

关关难过关关过。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体了解患者情况后,经专家组讨论,张刘二人决定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使用西医设备检测)的治疗手段,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疏经活血。

在此期间,武汉疫情进展焦灼,因病毒较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的缓解,真正痊愈出院的患者却凤毛麟角。患者焦虑,医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时,在张伯礼和刘清泉亲自参与救治和指导下,2月3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2月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新冠疫情定点医院的23位患者“组团”出院。

两天31位患者的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疫情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疫情。

冬去春来,武汉樱花悄然绽放,武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收舱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26天时间里,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据后来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应用的病例高达九成以上,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服用中药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9.9%。

“中国没有特效药,但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中西医协同救治的生动实践。”江夏方舱医院的“三零”答卷令刘清泉骄傲又欣慰。但他事后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想起建舱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转重”的军令状,自己颇感压力。“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想着赶快治病救人;事后仔细想想,要保证500多名患者零转重有很大风险,真的很不容易。”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我的最大心愿是培养出一批超越我的学生”

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捐出“何梁何利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奖”40多万元奖金,设立“勇搏”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本科生授课。他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培养出站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他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出自他的一名残疾学生。

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他提出“政治思想过硬、学会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倡导问疑精神和专业实践,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他的身上,学生们体会到了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无比热爱,也从中学到了他为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一次,他买进一台利用全血检测血小板聚集性的仪器。在摸索实验条件、建立基础数据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新鲜血液进行反复测试,为此张伯礼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他说:“只要实验能取得进展,抽点儿血不算什么!”

多年来,张伯礼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质量,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草案)》,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2009年获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61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4分钟,慢速需要33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疫情袭来,他临危受命,古稀之年逆行出征,即便在武汉摘除胆囊,仍旧坚持在一线;抗疫“战场”,他冲锋在前,指导中医药早期参与、全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取得了确切疗效,交出一份漂亮答卷,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他就是“人民英雄”——张伯礼。

铮铮誓言 不负人民

“抗击疫情,人民才是真英雄。”对于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张伯礼动情地说,“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与热切关怀。我占了全体医护人员的功,代中医药人受誉。”

“国有疫情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17年前,张伯礼在抗击非典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新冠疫情暴发后,这位72岁的“医界老兵”又一次兑现了承诺。

庚子新春,疫情突如其来,1月27日,张伯礼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飞赴武汉。新冠疫情突发紧急,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特效药。根据以往经验与武汉医院具体情况,张伯礼果断提出,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4类患者,集中隔离、分类治疗,“只隔离不治疗,只成功一半。要采用‘中药漫灌’,普遍服用中药,让集中隔离的4类人均服用治湿毒疫的中药汤剂。这样既能避免错过治疗时机,也能安抚患者情绪”。严格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4类人中确诊患者显著减少,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在张伯礼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更好指导治疗。2月6日,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救治患者。

自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新冠疫情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且零感染、零复阳。随后,其他方舱医院均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宣肺败毒汤剂,转重症率仅为2%至5%,明显低于公认的15%至20%比率。

那段时间,身着写有“老张加油”防护服的张伯礼每天要指导临床、进入隔离病区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医院……在不分昼夜地高强度工作下,他病倒了。

2月15日凌晨,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他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一两天,他便在病房里开始工作;手术后第三天,便马不停蹄再次投入奋战中。

这段经历感动了很多人,但张伯礼却调侃地说:“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与武汉‘肝胆相照’了!”

谈及那段战疫时光,他说:“这是我们的职责,疫情来了,医务人员必须上前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普通一员,很多医务人员做的比我好,尤其还有一些同志牺牲了……”说到这里,张伯礼哽咽了。

“白甲十万,疫魔三月战。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这首《清平乐·人民才英雄》是张伯礼接受采访后所做,表达了他的真情实感。

医者仁心 患者至上

1978年,在中医药领域刻苦钻研多年的张伯礼顺利考上天津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平日里,他踏着自行车、背着大诊包,不分昼夜奔走在田间地头。

“农村缺医少药,得让大家伙儿都能看上病。”面对每一位患者,张伯礼总是精神饱满。日积月累的基层问诊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患者培养了我,无论多么辛苦,用最少的钱千方百计把病人治好,就是我的职责和任务。靠医术救死扶伤,也让我有了成就感。”张伯礼说。

天道酬勤,张伯礼取得了众多成绩: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家组组长、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身兼数职的张伯礼愈发忙碌,但治病救人,力求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扩大中医诊所覆盖面,中医人才是关键。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近20年来,张伯礼提出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捐出各种奖项所得400余万元奖金,在学校设立了“勇搏”奖助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和生活贫困的学生,让他们安心完成学业。

“坐下来能看病,站起来可演讲,闭上眼睛会思考,进实验室能科研。”这是张伯礼对一流医生的期许,也是对学生们最大的期待。

“刚学医时,我只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是热爱、学习、担当、奉献,把对患者的关爱放在第一位。现在经验丰富些了,应该回馈病患,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张伯礼说。

身处治病救人一线,张伯礼深刻感受到大家到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生现状不容乐观等问题。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奔走呼吁,要加强医疗资源在基层落地,不仅是修几间房子,更主要是强能力。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与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与薪酬待遇。“这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张伯礼说。

中药材的用药安全与品质提升,一直是张伯礼的一块“心病”。“市场上一些中药材‘又白又胖’,但就是不治病。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与植物生长激素,不仅影响药效,而且有损病人健康。”张伯礼说,为确保患者安全,我们急需推广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建立高品质中药材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及监管。其中,“企业+农户”联营方式就是成功模式,在张伯礼参与推动下,十多年前就组建了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

贵州、广西、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区。“种植中药材是这些地区脱贫的主要产业之一。这些地方环境好,没有污染,适合种药材。”张伯礼认为,应该把无公害生产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推动开展高品质中药材生产扶贫行动,鼓励企业+农户式的管理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领农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基层医疗服务也是张伯礼长期关注的问题。早在十几年前,他倡导并力推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国医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如今,“国医堂”越来越多,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百姓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张伯礼说。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打完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回到天津后,张伯礼仍然忙碌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第一线。这期间,他曾在几十场海外连线中,将中国抗疫经验分享到多个国家。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我国疫情防控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将中医药原创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推动中医药走出以科技为引领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提升中药产业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一家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伯礼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落后在技术。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其优势作用,创造出原创性成果。”张伯礼说。

开展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发展大中药健康产业、开展名优产品品种二次开发、推动设立《中医药法》、培育中医药人才、制定中医国际教育标准……近年来,“老中医”张伯礼为推动中医药发展不断开出“新处方”。

一粒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六味地黄丸”如何在技术的帮助下“焕发新生”?2015年,张伯礼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中医药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

“二次开发可以回答中药的药效物质是什么,留哪些东西,扔哪些东西,控制哪些东西。这些都得依靠扎实的临床验证与基础研究。”张伯礼说,中药有上千年使用历史,但只有少部分中成药品种具有较扎实的研究基础,中药产品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问题突出,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严重滞后于现代药物生产要求。

“通过二次开发,中成药就能实现从原料到制剂的药品全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对于这项研究,业内专家表示,“小、多、散”是中药企业通病,通过推广实施中药二次开发战略,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提高了行业集中度,有力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换代,这种投入少、产出多,利于农工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医改的好举措,应该大力支持。

在张伯礼看来,在科技助力下,近几年,中医药凭借自身独特优势渐渐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中医走向国际,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先练好内功。中医药走出国门,标准要先行,科技是基础。”

有一位德国学生的故事,张伯礼经常提起。这位德国学生从西医大学毕业,因为喜爱中国文化,到中国拜张伯礼为师学习中医。回到德国后,他开了中医诊所,收治了不少病人,在当地小有名气。“现在,这名‘洋中医’还频繁到欧洲一些大学讲课,效果非常好。”张伯礼表示,非常乐于看到中医走出国门,被世界认可,自己也是中医走向国际的积极推动者。

如今,全球都面临着新冠疫情挑战,国内秋冬季疫情发展趋势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对此,张伯礼认为,今年秋冬季,我国可能会面临新冠疫情和流感共同来袭。“但不会出现一个地方大规模暴发,几万人同时发病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小规模聚集性暴发,或者多地散发的个别病例。”

面对复杂局势,张伯礼建议,各地要做好防控准备工作,把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分为高、中、低风险地区,加强“点穴式”精准防控。“每个人也要做好自身防控工作,坚持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勤通风、不串门、少聚会、加强锻炼。以更加积极全面的准备,迎接后续可能岀现的疫情风险。”

中医传承 贵在创新

大医精诚,无问西东。历史再一次证明,中西医结合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药承担起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新使命,也面临进一步将现代科技与古代用药经验相结合,研发出更多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挑战。

正如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以及重要的生态资源,关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健康产业方方面面。

振兴发展中医药,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在采访中,记者时刻能感受到张伯礼院士对于中医药创新的支持和期盼。他认为,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创新型科学人才,而人才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着重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持续攻关,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才可以逐渐走向成功。

与此同时,中医药更需要一个创新氛围持续熏陶。9月8日,张伯礼负责组建的“张伯礼智慧健康创新实验室”在杭州揭牌成立。这个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科技创新平台,不仅承担了3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还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国家重大课题。这也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医药创新正式步入了轨道。

未来,随着中医药创新持续推动,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技高地、创新设计颠覆性中医药产品的转化型科研基地、聚集一流学者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新医药策源地不断涌现,引领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方向,推动中药制药从“经验制药”迈向“科学制药”。而这,也是张伯礼最大的期盼。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3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余年来,张伯礼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奋战82天,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的中医药力量。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他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2020年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大战最前沿。他第一时间提出,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并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

2月初,他与刘清泉教授共同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因超负荷工作,胆囊炎发作,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麻醉期刚过,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理读疫情通报,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截至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取得“零转重、零复阳、轻症无一转为重症,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亮眼成绩。

2021年1月,石家庄又出现疫情,张伯礼肩负使命再赴抗疫第一线。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痛点进行科技攻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与传承,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中医临床专家,他以医者仁心行仁爱之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伯礼荣获“人民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6篇范文)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2020年1月26日,临危受命、星夜赴汉的张伯礼出发前写下了这句铮铮誓言。从1月27日开始,他多次进入“红区”,白天指导会诊、调制处方、巡查医院,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2月16日,劳累过度的张伯礼胆囊炎发作,他不想耽搁分秒,只想保守治疗,直到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其“不能再拖,必须手术”。术前,照例征求家属意见,他怕老伴担心,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张伯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