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先进事迹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28 15:10:02 查看人数:8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749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00人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520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40人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2154字 29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144人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2842字 33段 10分钟 16分钟 22分钟 185人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 339字 5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13人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最新 1370字 24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46人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863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04人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2110字 31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221人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688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04人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事迹心得体会 686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45人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539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92人
关于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感想心得 872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13人
关于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的先进事迹心得 778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33人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有感心得 545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09人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622字 10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25人
关于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的先进事迹心得 390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206人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余年来,张伯礼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奋战82天,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的中医药力量。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他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2020年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大战最前沿。他第一时间提出,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并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

2月初,他与刘清泉教授共同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因超负荷工作,胆囊炎发作,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麻醉期刚过,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理读疫情通报,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截至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取得“零转重、零复阳、轻症无一转为重症,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亮眼成绩。

2021年1月,石家庄又出现疫情,张伯礼肩负使命再赴抗疫第一线。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痛点进行科技攻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与传承,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中医临床专家,他以医者仁心行仁爱之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伯礼荣获“人民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人民英雄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0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近日,___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抗“疫”中,我们要做棵“石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立根”的顽劲儿。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艰难越挺立,这就是顽劲儿。我们向“疫魔”宣战,全民都在狙击”,每个人都是逆行者。“疫情未来10天至两周或迎来高峰期”,更需要我们携手逆行,携手抗击,万众一心、共克难关。对于个体来说,天降大任,苦心志,行拂所为,在危难中得以锻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实践告诉我们:越是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炼的国度,生命力越是顽强,越是倔强,因为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之中。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要有“千磨”的坚劲儿。自强不息、劲健有力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曾记否,我们之所能历经无数战乱饥荒、屡受外敌欺侮侵略而始终怀揣梦想,不折不挠、奋起抗争,愈挫愈勇、奋发图强,一路高歌前行,就是因为我们骨子里那股“宁折不可曲”的坚劲儿。面对“疫情”蔓延,不恐慌,不麻痹,心理上貌视,行动上重视,方法上科学,这才是我们战“疫”的正确打开方式。柑风沐雨,不畏浮云,自信击“疫”,我们一定能破“疫”前行、行稳致远!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54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有些出乎意料,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后,年逾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逊地说。

今年,68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人被授予提名奖。座谈会上,听了他们的事迹,张伯礼感触很深:“都是很平凡的人,但事迹很感人,精神也伟大。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也应该同时进步,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载誉归来,他立即行动:“通过这次表彰,我们学校首先要学习大会的精神,让广大青年学子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心坎里,体现在行动上,养成习惯,受益终生。我也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这个荣誉。”

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人民英雄”张伯礼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用一辈子敬业奉献诠释着赤诚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临危受命 提出抗疫“中国方案”

庚子新春,迎战新冠,他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病毒,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当晚,他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并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密接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

“严格隔离,只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普遍服用中药,并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2020年2月初,他以精湛的中西医术、勇于担当的气魄,向中央指导组写下请战书──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穿上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他开始了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新冠疫情的“战斗”。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出舱后无一例复阳。经验在各方舱推广,大大降低了转重率。

“无胆”英雄 与武汉“肝胆相照”

“生命相托就是一份责任,医生必须替病人着想,并勇于担当。”在抗疫一线,张伯礼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病患早日康复,祖国山河无恙。

可多日劳累,饮食无规律,让他的胆囊旧疾复发,2月16日,他病倒了。彼时“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之际,他希望保守治疗。“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中央疫情防控组负责人强令他住院,为他治疗的专家同样态度坚决。

2月19日凌晨,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怕老伴儿担心:“别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

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手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术后一两天,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他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修改资料。“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药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次武汉之行责任重大:“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俗称肝胆相照,这回我把胆真的留这儿了!”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阶段,他也充满必胜信心。正月十五晚上巡诊归途,面对通明的街灯,张伯礼写下一首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同舟共“冀” 共克“石”艰

今年三九寒冬,石家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天津老张”肩负使命再出征,奔赴石家庄抗疫第一线。

“关键时刻张院士来了,这可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张伯礼的到来,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信心与希望。

在专家研讨会议上,他提出要重视农村疫情特点,重视对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药治疗,采用通治法控制疫情蔓延。对有基础病的重点患者,一人一策,对症治疗,情况逐渐出现了好转。抚当时执甲之豪情,忆江汉逆行之过往,张伯礼以一首《踏莎行·石门战疫》祈愿与冀中人民共迎春暖花开,疫情消散──“燕赵之地,天寒地封。狡厥疫魔复虐兴。昔赴江汉茫然惕,今战石门壮怀情。昼夜检测,逆风朔冰。扶老携幼隔离行。新疾宿病中西医,迎春赏灯游藁城。”

守正创新 造福更多老百姓

向国务院建议发展大中医健康产业、领衔推动《中医药法》立法、培育中医药关键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上,张伯礼步履不停。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落后的是技术。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优势作用,取得原创性成果。”他坚定地说。

2015年,他领衔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的中医药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

“二次开发,可以回答像六味地黄丸这样的中药,其药效物质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控制哪些药效物质保障质量。”张伯礼说,这些都要靠扎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令他欣慰的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助力下,中医药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抗疫以来,相关中医药机关部门和专家团队先后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连线介绍中国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张伯礼也先后参加了几十场讲座、会诊,被聘为欧洲中医药学会的首席顾问。

……

“全国道德模范”“人民英雄”“全国创新争先奖”“教学大师”……虽荣誉等身,可他初心始终未改──“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42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坚定的信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妙手仁心辟抗疫蹊径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新冠疫情暴发后,张伯礼再次兑现在抗击“非典”时立下的铮铮誓言。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当被问及“如何理解自己在和平年代被授予英雄称号”时,他说,“人民英雄”的荣誉是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共同抗疫的老百姓的,我其实是代表他们接受党和政府的褒奖。

这不是简单的自谦,正是心系百姓健康安危,一个古稀老人才能如此义无反顾、逆向前行。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中医药专家,挂帅由300多名来自多地三甲医院的中医药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队”接管江夏方舱医院,投身抗疫最前线。

初到武汉,张伯礼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他立即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进行防御和治疗。

在武汉当时的15家方舱医院中,江夏是唯一由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在张伯礼的领导下,医院实行集中管理、分类救治,采用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的从中药、针灸、贴敷到太极拳、八段锦“一条龙”综合治疗方法,同时建设性地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的观点,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

江夏方舱医院从2020年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下午正式休舱,仅有不到一个月,共收治新冠疫情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中医药团队交出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亮眼成绩。中医治疗经验不胫而走,90%的方舱都使用了中药,一般转重率2%-5%,远低于公认的10%-20%。中医药疗效得到了有力证明。

然而,由于工作超负荷,张伯礼胆囊炎发作,不得不于2月19日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3天,他就又投入方舱医院建设。他不愿同事担心,把外套拉链拉到最上面藏住病号服,坚持在病房参加抗疫视频研讨会。说起这段经历,张伯礼调侃道,“我来武汉是给人治病的,自己得病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得赶紧手术,继续上前线。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胆没了,胆量得留下来!”

结合中医抗疫3000多年的历史,张伯礼提出“大疫出良药”。在中央指导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清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因证据充分、疗效确切,“三药三方”被编入国家版诊疗方案。

精勤科研结累累硕果

当下,中医药发展正在复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主题。

张伯礼认为,中医药的精华是中医思维。传承精华要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中医的思维模式,用中医观点看问题,传承中医的大医精诚精神。在此基础上,西医知识知道得越多越好。传承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技进展,让中医药学真正历久弥新。

这是他的理论,更是他几十年来的亲身实践。

他开拓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创建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建立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中药大品种群......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获得科技进步国家级奖项7项,省部级奖项10项。2015年1月,由其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该领域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也是中医药“传乘精华、守正创新”的典型代表。

张伯礼认为,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现代中药的发展应把古老中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取得原创性成果。但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中药品种难以做大做强,制约了其传承与发展。

据此,张伯礼结合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实际和国际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针对上述共性问题,率先提出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的理念和策略,即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药“药效物质相对清楚,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让百姓用上质量更好、效果更明确、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药”。

项目组历时8年,完成了32个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使药效大大提升,用实践证明中成药二次开发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创新驱动中药产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名优中成药向中药大品种的转化,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为人师表育桃李天下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张伯礼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他从事医学教育近40年,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遍布世界各地,多数都成长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他提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将“医德高尚、会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强”确定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贤以弘德、术以辅仁”是他对学生的期望。

张伯礼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实验室能科研。”

他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实用型人才。

他特别注重教学中的互动,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和三段五级式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界认同和好评,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倡导成立“勇搏励志班”,将“责任、坚韧、克己、奉献”作为班训,创新第二课堂运行机制;捐出各类奖金400余万元,设立“勇搏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及贫困学生。

他重视教育内涵质量,主持制定全国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及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首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组织海内外专家编写了世界中医核心教材一套13册,筹建“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推动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2020年9月4日,张伯礼入选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但他觉得,这是对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的肯定和鼓励。

张伯礼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书育人要在修德立身上先行一步,同时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合格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让自己热爱的事业长远不衰,就要当一个好老师,教好每一个学生,使事业后继有人。当学生们获奖时,我比自己获奖都高兴,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虽已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给本科生授课、临床带教。

他时刻不忘人才培养,在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前,张伯礼决定要留下一支不走的中医队伍。2020年4月6日,张伯礼传承工作室正式落户武汉市中医医院。

如今,成就、荣誉、学生无数的张伯礼,还是会经常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诊,还是一如往常步履矫健、面带微笑走进诊室。“要把荣誉珍藏起来,化作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

1982年,张伯礼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近四十年来,他一直呕心沥血、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院士在2019年传承班拜师会上讲话(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网)

20世纪80年代,张伯礼大胆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相结合。他认为,现代医学的很多前沿理念都和中医学异曲同工,中医药的短板在于技术的落后,如何提高中医技术将是研究的重点。

针对这一点,他组织了大规模健康人舌象调查,开展舌象客观化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和分析,他终于建立起了舌诊文献库,并研制出了中医可用的系列舌诊仪器,开辟了中医诊断的现代化之路。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医诊断学迄今的最高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民英雄张伯礼先进事迹最新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70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7月23日,与武汉“肝胆相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回到武汉。24日下午,张伯礼接受采访。

绝大部分患者沒有后遗症

有也会很快康复

新冠疫情治愈者的愈后问题,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突出吗?对于康复,您采用的是纯中医方法还是中西医结合?

张伯礼: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调查和研究病人的康复问题。7月24日下午我看了十多个病人后,应该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原来我认为轻症治愈的人基本没有后遗症,但现在看还是有一些的。而重症病人治愈后,原来我们更关注是躯体伤害,现在看心理伤害也应该给予同样的关注。

这种焦虑和不安,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此外,少数愈后患者的免疫功能,还有肺、心脏、肾脏的功能等都有可能有一些需要康复,这些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从整体来看,绝大部分治愈患者一般沒有后遗症。有后遗症者也会很快康复;少数人的后遗症较多或者复杂,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些,按照现在恢复速度估计,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例如肺部纤维化、肾脏功能损伤等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也要呼吁一下新冠疫情治愈者有后遗症的患者不要太着急和焦虑,千万别背着很重的精神负担,要解脱出来,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对于治疗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些患者需要用一些西药,或者一些灸法、贴敷或物理疗法。但我开的更多的是中药和中成药,也让患者配合一些像太极、八段锦这样的体疗,以及呼吸训练。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因为肺部刚刚修复,今冬明秋注意不要再感冒,避免呼吸系统的损伤。

已有约10个国家接受连花清瘟胶囊

中医药走向世界不宜操之过急

世界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您也经常向海外分享中国药方,中医药在海外抗疫中接受度高吗?

张伯礼:现在国外同行很关注中医药到底效果怎么样。像连花清瘟胶囊,现在已经有约十个国家把它作为治疗药、辅助治疗药或者是保健药等,这些国家基本都能买到。而在短短几个月前,是一个国家都没有。

此外,我们和欧洲以及美国的一些大学在进行联合研究,看看我们中药、中成药对新冠病毒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前天晚上,我们得到一个最新消息,天津中医药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合作,已经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宣肺败毒颗粒做为IND,在美国可以进行临床试验。

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我觉得不能操之过急,应该顺其自然。我的意思是,基点在家,首先应该把国内的事做好,把我们的经验总结好,把药研发好,把中国的老百姓照顾好,这是最根本的。

我们有两套医学体系给人民服务

这该是一种福气

网络上对于中医以及您本人,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您会如何回应?

张伯礼: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会包容。对于不相信中医药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做好工作,用过硬的数据来彰显疗效,让人信服。对于故意抹黑抵毁中医药的应该据理反驳。

我们应该要有文化自信。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西医发展至今也不过才一二百年。其实,对于很多疾病,中医西医各有长处,现在我们有两套医学体系给中国人民服务,应该是一种福气。

同时,中医讲求辩证论治,证变治也变。它在发展过程中和西医一样在不断与时俱进。中医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相反很多中医理念还相当超前,如人与自然要和谐、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养生保健的预防思想、复方药物等。

我们要能守正创新,把中医的精华守住,同时要不断赋予它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要能更好的用现在的语言来解释中医的科学原理,让更多人接受他。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8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10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是谁?对于很多不熟悉中医的人来说,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直到他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个“为中医受誉”的名字——“人民英雄”张伯礼。

以他的抗疫故事为起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懂他。为什么总有人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中医和人民爱得深沉。为什么总有人在民族危难之际奋不顾身?因为在历史长河中,属于他的“星光”永远璀璨。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张伯礼许下的誓言。在抗击“非典”疫情时,他带领中医团队成建制接管两个“红区”,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

17年后,新冠疫情暴发。72岁的他又选择来到武汉战疫的最前线。看舌象、摸脉象……张伯礼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此外,床位设置、床位间距、空气循环、患者吃饭情况……这些细节,他都要亲自考察过问。

在武汉超负荷的工作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于去年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

有人问他:“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说:“不!如果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在武汉的80多天里,他率先提出对4类人群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启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等,这些建议后来成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决策。他主持建立的江夏方舱医院,是中医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创造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三个零”纪录。

凝聚了中医团队智慧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被纳入国家新冠疫情诊疗方案,供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用。

疫情期间,张伯礼还参加了几十场海外连线。“分享中国经验,我们从不保守。”他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战胜疫情,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这是张伯礼用实践总结出的抗疫经验。

离开武汉的那天,张伯礼在飞机上写下“山河春满尽滌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他知道,风雨过后,江城终于迎来了春天。

一年后的今天,张伯礼战斗过的江夏方舱医院已经完成标准化改造,变成了“大花山方舱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昔日熟悉的会议室、更衣室成为如今的接种室,方舱里陈列的抗疫展板,记录着发生在江夏方舱的故事……对张伯礼来说,江夏方舱医院在他的人生履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医药现代化是我毕生追求”

“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张伯礼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20世纪80年代,张伯礼大胆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相结合。他认为,现代医学的很多前沿理念都和中医学异曲同工,如何提高中医技术将是研究的重点。

针对这一点,他组织了大规模健康人舌象调查,开展舌象客观化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调查和分析,他终于建立起了舌诊文献库,并研制出了中医可用的系列舌诊仪器,开辟了中医诊断的现代化之路。

1999年,张伯礼主持参与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课题入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年,他率先提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

他研究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去年,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津中医药大学。这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了国家级创新基地。而在此之前,张伯礼和团队埋头研究了20多年,创建了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几个关键技术,构建中药组分库,为现代中药组方提供了科学依据。

时至今日,他依然在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不懈奋斗。“我的毕生追求就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张伯礼说。

“做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身上有多重身份。但对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医者。

去年,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第二天,他就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诊室按时出诊。

年过古稀,他依然坚持每周3次门诊。他说,工作再忙,也要留出门诊时间,既是为了患者,也为了手把手带学生。如遇高龄患者和腿脚不便患者,张伯礼就让工作人员在一楼给患者找个房间,他下楼诊治,省去患者上楼的不便。

在学生们眼里,张伯礼一直是一个将病人放在第一位的医生。

为了不耽误看诊病人,他参加完学术会议后不顾疲惫,连夜乘坐20个小时的火车赶回诊室。

对于那些家境贫困的患者和家属,他千方百计减少费用。在用药好转后,患者和家属都动情地拉着他的手叫他一声“活菩萨”。

方舱医院休舱后,他每隔两个月就会去一趟武汉,因为那里有正在康复的病人。他希望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生活。

为造福患者,建立实验基础数据库,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反复测试。他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同事心疼他,阻拦他,他却说:“我是实验室负责人,就应该抽我的血。”

“我的人生格言是做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人!”张伯礼说,作为一名医生,只要身体允许,就应该坚持看病。

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范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教书育人,救死扶伤。

2020年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投身抗疫最前线。超负荷的工作,让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进行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张伯礼笑着说。

新冠疫情初期,张伯礼率来自天津、江苏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看舌象、摸脉象……白天,张伯礼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则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怎样设置床位、床位间距留多少、空气循环问题、患者吃饭情况……事无巨细,张伯礼都要一一过问。

在这位“无胆英雄”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患者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均同步配送中药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到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564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死亡。

事实上,这不是张伯礼第一次尝试用中医药抗击急性传染病。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张伯礼就任天津市中医治疗“非典”指挥部总指挥,他请缨组建了两个独立的中医重症隔离病房,用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2020年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后,难掩激动之情的张伯礼填下了这首词——《人民才英雄》。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张伯礼仍坚持出诊,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矫健、面带微笑地走进诊室。“要把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事迹心得体会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消息传来,海河儿女倍感振奋。

昨晚,记者电话连线张伯礼校长,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谦逊。“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占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功,占了中医药之功。感谢党和国家的鼓励和信任!我将再接再厉,倍加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做好充分防控准备,打赢抗疫决胜之战。”张伯礼告诉记者。

张伯礼再三表示自己获得的这份荣誉太高太重了。“抗疫期间全国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奋战,从中央到地方到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在全力支援,湖北、武汉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张伯礼对记者说,“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给予中医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努力尽职而已。对我来说,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个代表。“很多医护人员做得都比我好,尤其还有一些同志牺牲了,这让获得荣誉的我感到不安。在抗疫前线,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张伯礼告诉记者,他刚刚填了首词,用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清平乐·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

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

张伯礼告诉记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团队很多关怀和帮助!我和团队将此化为动力,做好新冠疫情预防工作,为秋冬可能到来的疫情做好充足准备。近日带领团队围绕新冠疫情预防和治疗药物研发及生产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培训了中医医院的防疫队伍,积极开展防疫技术学习。此外,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也在积极组织项目,尽快研制出更好的药来回报党和人民。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初到武汉时,疫情形势正值最严峻的时刻。医院里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在一起,极易交互传染。

深入了解情况后,张伯礼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还要采用“中药漫灌”的方式,让患者普遍服用治湿毒疫的中药汤剂。

在张伯礼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更好指导治疗。2月12日,他率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看舌象、摸脉象……张伯礼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此外,怎样设置床位、床位间距留多少、空气循环问题、患者吃饭情况……他都要亲自考察过问。

许多医生劝张伯礼好好休息,“老爷子干活太拼命了,每天少的时候就睡一两个小时。”但他依旧“我行我素”。

在这位“无胆英雄”的推动下,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疫情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中药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总共收治的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一天也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武汉清零’对我就是最好的祝贺了”。

关于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先进事迹感想心得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凸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张伯礼院士动情地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仅仅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这么崇高的荣誉,盛名难副!抗击疫情,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民才是真正英雄。在和平时期,医务工作者能够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关怀,令我激动万分,感动不已,努力、再努力,为防控好秋冬疫情贡献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再接再厉!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7日,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从渤海之滨赶赴江城武汉。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在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院士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实行中医治疗。”通过严格隔离、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四种人中确诊病例大幅减少。2月初,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申请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院士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自2月12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收治564名新冠疫情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

经验推广到其他方舱医院,中药使用率超过90%,也取得转重率2%—5%的较好疗效。那段时间,张伯礼要完善医院、指导临床、察看患者,还要负责拟方、巡查定点医院等。长时间不分昼夜的高强度工作,张伯礼病倒了。2月16日夜,张伯礼胆囊炎发作,结石嵌顿在胆管里,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为了不动摇军心,也不让家人担心,他让医院不用征求家属意见,自己签手术同意书。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便在病房里开始了工作。手术后不几天,他实在放不下工作,再次进入了一线继续战斗。

关于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的先进事迹心得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有感心得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在武汉深入一线探索,运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张伯礼感触很深,对于如何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问题,“第一,虽然中医有了定点医院,但数量及床位仍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诊疗体系;第二,中医药诊疗方法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临床诊疗和研究力量的协同性需要优化,形成综合性力量;第三,对中医药的偏见或者说是信心不足还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医生及管理人员,中医药在非中医院的使用有待推进。”

他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一,我们不但要整理归纳中医药对新冠疫情的临床疗效,更要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疫情以湿邪为主,潜伏期较长,病情发展相对温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现象。这些都符合湿性黏腻、重浊持久的特点;同时湿邪易转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们在中医理论方面应该有所创新。第二,在体制机制方面,国家和各地区发布了很多中医诊疗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但也需要中医在第一时间介入防治工作,掌握临床数据,研究归纳疾病的证候规律,基于证候变化特点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就会更有临床指导性。第三,应该成建制地组建医疗队,设置更多的中医定点医院,以后一旦有新发的传染病疫情,中医应该尽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医虽然与SARS时相比参与得更早,但还是晚了一些,以后有类似情况中医一定要早介入,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抗疫英雄张伯礼的先进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5位用户喜欢。

在9日“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刚刚从武汉回来的张伯礼脸上洋溢着微笑,“我去武汉市中医医院,他们写了个大横幅,欢迎张伯礼回家,我感到很亲切,就像是回家的感觉。”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通过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将“中国方案”应用于抗击疫情中。

这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民英雄”,心中最惦念的永远是患者。他说自己每两个月就会去一趟武汉,因为那里有正在康复的病人,希望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生活。

不负人民 一切为了救人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他在抗击“非典”时立下的铮铮誓言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又一次兑现。

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最前线。

然而,在武汉超负荷的工作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并于2月19日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从一线撤回?“武汉一线的工作还需要我,不可能撤回。我就是去给人治病的,自己得病是关键时刻掉链子,不值得说。但是病了怎么办?赶紧手术,继续上前线战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张伯礼说。

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休息两个星期,张伯礼却说:“多给点药,住院一个星期就行。”

在今年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张伯礼动情地说:“中医把胆叫‘胆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虽然没了,但做决断的勇气不能少。”

关于人民科学家张伯礼院士的先进事迹心得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今天观看了张伯礼院士为天津师生讲抗疫的直播,使我受益匪浅。他以“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在抗疫斗争中彰显民族自信心”为主题进行了一些系列的论述讲解。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了新冠病毒并且掌握了一些预防措施。

在直播中,张院士讲到一线人员临危不惧,最美逆行的话语,在小切口中展现大视野,在小事件中体现大情怀,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强烈的爱。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___总书记也是在第一时间对武汉人民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对那些战斗在一线的人员给予了表彰。

张院士还特别提到中医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疫情严重的中国,及时有效运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体现了中西药的优势。

报告会结束后,广大师生充分表达了对一线战疫的白衣天使、科研攻关人员、人民子弟兵、坚守岗位的工作者和广大志愿者的敬仰、钦佩之情。

在此,我表示作为青年学生,一定会不负韶华,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16篇范文)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40余年来,张伯礼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奋战82天,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的中医药力量。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他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2020年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张伯礼信息

  •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张伯礼同志先进事迹(16篇范文)82人关注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40余年来,张伯礼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 ...[更多]